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0848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 古诗三首部编版.docx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10古诗三首部编版

10 古诗三首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咏物诗,立意深远,表情达意含蓄。

三位诗人分别借咏叹马、石灰、竹石来表达自己的人生志向。

《马诗》是唐代诗人李贺的组诗作品《马诗二十三首》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名为《咏马》,实际上是借物抒怀,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叹和愤慨,以及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愿望。

这是一首颇有特色的咏物诗,具有寓意精警、寄托遥深、构思奇巧、用典灵活等艺术特色。

这首诗的大意是: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

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什么时候我能给马带上金络头,飞快奔驰着,踏遍这清爽秋日时的原野!

诗的第一、二句展现出一片富于特色的边疆战场景色,“大漠”“燕山”一下就把人带到了悲凉的边疆之地。

“沙如雪”既从视觉上写出了沙漠在月下的颜色,又从触觉上写出了夜间寒冷的感觉。

“钩”是一种弯刀,一种武器。

从明晃晃的月牙联想到武器和疆场征战的场景。

诗的后两句借马抒情:

何时才能受到皇帝的赏识,给我这匹骏马佩戴上黄金打造的辔头,让我在秋天的战场上驰骋,立下功劳呢?

“金络脑”指的是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表示非常贵重的鞍具,象征着马受到主人的重视,寄托了诗人自己渴望能像马儿一样被人重用、一展抱负、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

《石灰吟》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

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抒发自己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以及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石灰经过千万次锤打从深山里开采出来,它把熊熊烈火焚烧也视为平常事一样。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身清白长留人间。

全诗诗句不离石灰,表面描写了石灰的烧制过程,实际上句句关照人的品格,都是在说如何锤炼人的高尚品格。

诗的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中的“烈火焚烧”指烧炼石灰石,加上“若等闲”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的严峻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

“粉骨碎身”极形象地写出了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

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石灰本是日常生活中十分平凡的东西,于谦却独具慧眼,从平凡中看出不平凡,稍加提炼,就赋予石灰崇高的品格和顽强的精神,借石灰石开采、煅烧、粉碎的艰辛过程,喻指诗人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视若等闲,由此来表明自己持身清白、坚贞不屈的心性。

《竹石》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燮的七言绝句。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

诗的大意是:

竹子把根深深地扎进青山里,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

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它依然那么坚强,不管你是吹来酷暑的东南风,还是吹来严冬的西北风,它都能经受得住,同以前一样依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诗的第一、二句是写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

诗的后两句是讲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折磨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

诗人在赞美竹子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借竹子坚韧的傲气,表达自己的刚正不阿、铁骨铮铮。

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教学目标

1.读准“燕、劲”等字的读音,会写“络、锤”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竹石》。

3.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所抒发的志向。

4.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根据注释理解古诗内容。

3.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感受其被赋予的诗人的人格志向。

教学难点

1.结合注释、查阅资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想象诗中描写的事物,体会诗人的情感及诗人所咏事物背后所抒发的志向。

2.体会三首古诗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生自主识字为主。

在预习和自读课文时,提出识字要求:

借助字典和拼音,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词,并用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的方式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生字教学时,检测学生的自学效果。

教师可重点指导古诗中易读错的字音,如“燕山”的“燕”在这里要读一声,“还坚劲”的“劲”在这里读jìng,不能读jìn。

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中的词语,如《马诗》中“快走踏清秋”,“走”的意思是跑,“快走”的意思是“驰骋”。

2.朗读教学

古诗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读中感悟诗歌的意境。

本文主要通过将马的轻捷矫健、石灰的清白、竹石的坚韧与诗人的自我形象融合在一起,体会诗人高尚的精神品质和远大的志向。

在古诗的教学中,需注意突显朗读的作用。

教学时应充分运用引读、范读、听录音模仿读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体悟诗中情感。

具体来说,朗读《马诗》时,前两句语速可以放缓,“沙如雪”“月似钩”可适当拉长声音,读出大漠月夜的荒凉、冷寂之感;后两句语速可相对加快一些,读“何当金络脑”的时候语调可适当上扬,“快走”可短促有力,读出节奏感,表现出诗人想要建功立业的急切与向往之情。

朗读《石灰吟》时,“千锤万凿”“烈火焚烧”可以稍有力度一些,“若等闲”可以读得平稳、舒缓,读出其中的从容之意。

第三句语调可昂扬一些,最后的“要留清白在人间”可以读得坚定、有力,传递出诗人坚强不屈的意志。

朗读《竹石》时,“咬定”“不放松”可以适当读出力度,表现竹子的品性。

“千磨万击”可以读得慢一些、重一些,“还坚劲”语调略微上扬,表现出环境的恶劣和竹子的坚韧。

最后一句可以读得舒缓、从容一些,把顽强自信的态度表现出来。

3.表达运用

古诗中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说理浅显易懂,使人容易接受;比喻叙事能化抽象为具体,使事物更清楚明白;比喻状物能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深刻的印象,用上比喻的修辞手法能够突出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如《马诗》中的“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就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学生多读、多理解这一句式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内容。

课前准备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义,初步疏通诗意,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课前查阅作家作品相关资料。

4.查找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的诗句。

5.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3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马诗》,读准“燕”字的读音,会写生字“络”。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古诗。

3.借助教材注释,读通语句,一边读一边想象,理解古诗大意,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 图片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马的图片。

2.谈话导入:

同学们,看!

这是什么?

(生答:

马)那你们喜欢马吗?

(生答:

喜欢)是呀,不但同学们喜欢马,古代人也很喜欢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歌咏马,赞美马。

其中在众多歌咏马的名篇中,有一首诗独树一帜,千古流传,你们想知道是哪首诗吗?

(生答:

想)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3.介绍作者李贺,课件出示相关资料。

李贺(790—816),唐代诗人,字长吉,河南福昌人。

他才华横溢,壮志凌云,满腹傲气,迫切地想为国家、人民奉献,但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27岁时在郁闷悲苦中去世。

他生不逢时,又不愿媚俗取宠,因而饱受世事的嘲弄。

这种情绪直接影响了他的性格,融进了诗作,使他的诗平添了一层冷艳神秘的色彩,因而人们称他为“诗鬼”。

板块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这首古诗,课件出示自读要求,教师巡视指导。

(1)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古诗。

(2)圈画标注不理解的字词。

2.对学生读错的字音进行纠正,并提示“燕”的字音。

燕:

当表示“周朝国名、姓氏”时,应读yān,如“燕山”;当表示“一种嘴短而扁、翅膀尖长、尾巴像剪刀的鸟”时,读yàn,如“燕子、燕窝”。

络:

读边音,不要读成鼻音,也不要读成半边字gè,还要注意习惯性误读成lào。

3.出示本课生字“络”,指名学生朗读,并进行书写指导。

络:

左右基本等高,左窄右宽,左边的提画注意与右边的捺画迎让,右边“各”撇捺伸展,盖住下面的“口”,“口”字形窄小;右上部是折文,不要写成了反文。

4.学生齐读这首古诗,读通读顺。

(1)指名学生朗读诗歌,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2)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认真听,并用笔在文中画出停顿。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板块三 深入探究,领悟内涵

1.过渡:

同学们已经会读这首诗了,但是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吗?

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意思。

2.学习第一、二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句段1: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如钩。

(1)学生齐读,做好停顿。

(2)引导学生结合对关键词的理解,感知诗句大意。

课件出示关键词释义。

大漠:

广阔无边的大沙漠。

燕山:

指燕然山。

这里借指边塞。

钩:

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3)引导学生抓住“沙如雪”“月似钩”进行想象,思考: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4)学生自由回答,教师相机指导。

(5)指名回答,课件出示。

塞外大沙漠里,黄沙在月光的映照下犹如皑皑的白雪。

月亮高悬在燕山上,恰似一把弯钩。

(6)学生齐读这两句诗。

3.过渡:

在这样的气氛下,诗人发出了怎样的呼喊呢?

4.学习第三、四句,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句段2: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1)学生齐读诗句。

思考:

这是一匹怎样的马?

(课件出示马的图片)

(2)学生自由回答。

这是一匹贵重的马、矫健的马。

5.学生自由朗读整首诗歌,思考: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6.学生讨论,教师指名回答。

这首诗通过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漠的广袤荒凉。

通过咏叹马的命运,表达诗人自己渴望被人重用、一展抱负和保家卫国的雄心壮志及不遇于时的感慨。

7.学生自由朗诵古诗,读出感情,并进行背诵。

8.全班齐背古诗。

板块四 课文回顾,背诵古诗

1.出示本诗结构图示,引导学生回顾本诗。

马 诗

2.总结:

诗人李贺的这首诗,既是写马,也是写人。

马,希望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地奔驰;人,也希望有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诗人借马喻人,表达自己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志向。

这就是古诗中“托物言志”的写法。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生字“锤、凿、焚”。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石灰吟》。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作者表达的高尚品质。

教学过程

板块一 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题“吟”字。

吟: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名称,如孟郊的《游子吟》、白居易的《暮江吟》、李白的《白头吟》等。

于谦所吟的事物是——石灰。

3.过渡:

石灰那么普通,作者为什么要吟诵石灰呢?

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诗歌,寻找答案吧!

板块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指名朗读古诗,检查预习情况。

(相机纠正、指导字音)

凿:

平舌音,而不是翘舌音;应该读záo,不能读成zháo,更不能误读成zhuó。

焚:

前鼻音,而不是后鼻音;应该读fén,不能读成féng。

2.教师出示本课生字“锤、凿、焚”。

“锤”右边“垂”的四横之间的间隙要匀称。

“凿”下半部分要写平稳,写端正,里面是“羊”字少一横。

“焚”下边的“火”字第一、二笔点和撇在上边“林”字两竖的下面。

3.介绍作者于谦,课件同步出示。

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官至少保,世称于少保。

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民族英雄。

公元1421年考中进士,他为官清正,不畏强暴,关心百姓。

正统十四年,于谦升任兵部尚书,全权负责京师防御。

当时朝廷中有些人主张南迁,于谦反对南迁,率京师群众击退瓦剌军,使千万百姓免遭涂炭,局势转危为安,使英宗得归。

天顺元年因“谋逆”罪被冤杀,谥曰“忠肃”。

有《于忠肃集》,于谦与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

4.教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认真听,并在课文中画出停顿。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停顿。

6.指名学生范读。

(相机指导朗读)

7.学生有感情地齐读诗歌。

板块三 精读古诗,体会感情

1.引导学生找出描写石灰经受磨难的词语。

(指名回答,学生补充)

千锤万凿 烈火焚烧 粉骨碎身

2.过渡:

石灰只是一种没有生命、没有感觉的事物,可是诗中有几处,却分明让人觉得石灰好像活了起来,有了人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品析诗句吧!

(1)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句段1: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①引导学生结合对关键词的理解,感知诗句大意。

课件出示关键词释义。

千锤万凿:

形容开采石灰原料非常艰难。

锤,锤打。

凿,击打、开凿。

若等闲:

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②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写了什么。

石灰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它也好像是很平常的事情。

“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2)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句段2: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①引导学生结合对关键词的理解,感知诗句大意。

课件出示关键词释义。

清白:

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②同桌间讨论,谈谈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这两句诗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达了诗人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小组讨论,思考:

本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指名回答)

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的是石灰,将人生中千万次考验视若等闲,决意把清白留在人间的,却是诗人——于谦。

诗人以石灰作比,借以言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的高尚品质。

4.指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5.学生自行尝试背诵古诗。

板块四 课文总结,巩固加强

1.出示本诗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回顾诗歌内容,总结诗歌主题。

2.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看到了一个立志清白做人的于谦。

清白留世是于谦之志,清白留世是立身之本,清白留世是民族之魂!

让我们把《石灰吟》读进心里!

练习设计

完成本课对应的字词书写训练。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竹石》一诗,读准“劲”字的读音。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并默写《竹石》。

3.引导学生借助注释,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板块一 谈话导入,引入新课

1.教师出示《竹石图》,并配以古琴乐。

2.谈话:

同学们我们学过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还记得说的是谁吗?

(生:

郑板桥/郑燮)那今天我们一起走进《竹石》,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竹石的吧!

3.介绍作者郑燮,课件同步出示。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

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

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郑板桥一生只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

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图》《清光留照图》《兰竹芳馨图》《甘谷菊泉图》《丛兰荆棘图》等,著有《郑板桥集》。

板块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词,借助工具读准字音,试着读出词的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听并用笔画出停顿节奏。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3.指名读诗,学生互相正音,教师指导易错字音。

劲:

当表示“坚强有力,力量大”时,读jìng,如“劲敌、劲旅”;当表示“力气”“作用,效力”“精神,情绪”“神情,态度”时,读jìn,如“手劲、药劲、干劲”。

4.小组合作,结合注释,尝试了解词句的含义。

(指名回答,教师指导难度较大的字词含义)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儿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缝中。

经历千万次的磨炼仍然坚韧挺拔,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呼啸也不动摇。

板块三 精读古诗,体会感情

1.过渡:

我们通过学习了解了这首古诗的大意,接下来就让我们具体来品析诗句吧!

(1)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感悟。

句段1: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学生齐读这两句诗,思考:

“咬”“定”“不放松”写出了竹子的什么特点?

“咬”字表现了劲竹坚韧不拔的性格;“定”写出了竹子目标之明确;“不放松”写出了竹子意志之坚定。

(2)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句段2: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教师引导学生齐读这两句诗,并理解:

一个“任”字,写出了竹子怎样的精神面貌呢?

一个“任”字写出了竹子无畏无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②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诗着力表现了竹子的什么品质。

指名学生回答。

这两句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顽强而又执着、坚韧不拔的品质。

2.小组讨论,想一想诗人仅仅是在写竹子吗?

他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呢?

(1)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

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诗人自己那种刚正不阿、正直倔强的性格,绝不向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也写无数地位低下、条件不佳的劳动者,在恶劣的环境中顽强生存的品格。

3.学生有情感地自由朗读古诗。

4.学生自行尝试背诵古诗。

5.全班齐背古诗。

板块四 回顾课文,背诵古诗

1.出示本诗的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再次梳理课文内容。

竹 石

2.总结:

《竹石》这首诗给了我们以生命的感动,希望同学们今后无论面临怎样恶劣的环境,怎样大的困难,都要像竹石一样刚强勇敢、坚韧不拔。

练习设计

完成《教材1+1·优化创新精练》对应训练。

1.朗读贯穿整个课堂。

要注意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想象。

在古诗的教学中,读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首先利用多读将古诗读通、读顺;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还要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如在读中感悟大漠的广袤荒凉,在读中体会石灰石的坚守节操,在读中懂得竹子的坚定顽强,并加以适当的想象,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2.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

朗读的方式多种多样,从朗读层次来说,第一是读通,可以先让学生自由朗读古诗,然后教师范读,也可以播放录音或者让读得比较好的学生来展示,以达到读通古诗、读好停顿与节奏的目的;第二是读懂,借助注释、学生已有的阅读经验、相关背景资料、想象画面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从整体上把握古诗大意;第三是读好,在师生对读、生生合作读、配乐展示读等多种形式的诵读活动中,把在诗中读出的内容、读懂的感受读出来,达成“有感情地朗读”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