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与控制方案概要.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9271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1.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8章 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与控制方案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8章 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与控制方案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8章 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与控制方案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8章 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与控制方案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8章 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与控制方案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8章 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与控制方案概要.docx

《第8章 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与控制方案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8章 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与控制方案概要.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8章 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与控制方案概要.docx

第8章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与控制方案概要

第8章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与控制方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柰瑟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于冬春季节,该菌有13个血清群,中国以A群为主,B、C群有散发病例发生。

北京市自1949年以来共发生过3次流行,约8~10年出现一次流行高峰,呈现周期性流行的特点。

20世纪80年代,随着A群流脑多糖菌苗的推广使用,流脑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降低,1995~1999年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

2000年以来,北京市流脑发病率有所回升,但发病以流动人口为主,均为散发病例。

针对流脑的防治工作,北京市卫生局下发了《北京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疫情应急预案》。

为进一步落实2006年卫生部下发的《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的各项措施,特制定本方案。

1目的

(1)及时发现病例,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控制疫情蔓延;

(2)掌握我市流脑菌群分布特征、变迁趋势和发病趋势,完善流脑预测、预警机制;

(3)掌握流脑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识别高危地区和高危人群,加强预防控制工作;

(4)掌握我市流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病例诊断

2.1疑似病例:

冬、春季节发病,10天内有流脑病人密切接触史,或当地有本病发生或流行,如果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等症状之一者均作为流脑疑似病例报告。

2.2病例分类

2.2.1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同时实验室检测符合下述两项:

(1)末梢血象:

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增加。

(2)脑脊液:

外观呈浑浊米汤样或脓样,压力增高;白细胞数明显增高,并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糖及氯化物明显减少,蛋白含量升高。

2.2.2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病例基础上,具有下述任一项:

(1)病原学:

瘀点(斑)组织液、脑脊液涂片,可在中性粒细胞内见到革兰阴性肾形双球菌;或脑脊液或血液培养脑膜炎奈瑟菌阳性;或检测到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核酸片断。

(2)血清、免疫学:

急性期脑脊液、血液检测到脑膜炎柰瑟菌群特异性多糖抗原或恢复期血清流脑特异性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3免疫预防

3.1常规免疫

北京市将流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A群流脑多糖疫苗与A+C群流脑多糖疫苗使用原则如下:

免疫程序:

流脑疫苗注射4剂,第1、2剂为基础免疫,出生满6月、9月时接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各1剂;第3、4剂次为加强免疫,3岁、9岁(小学四年级)时接种A+C群流脑多糖疫苗各1剂。

3.2特殊人群预防接种

根据疫情动态,在北京市卫生局的统一部署下,开展对重点或高危人群的流脑疫苗免疫接种活动。

3.3应急接种

当发生流脑病例时,对密切接触者进行流脑疫苗的应急接种工作。

密切接触者指同吃同住人员,包括家庭成员、托儿所,幼儿园、学校里的同班者及处在同一小环境中的人群。

4疫情报告

流脑作为乙类法定报告传染病,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检疫人员、疾控人员、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为责任报告人。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流脑病例和疑似病例时,遵循疫情报告属地化管理原则,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内容、程序、方法和时限报告。

城镇于6小时,农村于12小时内通过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进行报告。

发现暴发疫情或符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定义的疫情,应在2小时内报告上级疾控中心和卫生行政部门。

医疗机构还应负责流脑病例出院、转诊或死亡等转归情况的报告,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流脑病例转归的核实。

5疫情处理原则

5.1散发疫情

小范围内出现的散在病例、各病例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属于散发疫情。

本市户口及发病前在京居住10天以上流动人口的流脑病例,接报后24小时内,由住址所在地区(县)疾控中心、地段医院预防保健科共同做个案调查、疫源地处理;出现死亡病例时,市疾控中心人员到现场调查核实,区(县)疾控中心处理完毕后3天内写出调查报告。

区(县)疾控中心1周内将个案调查数据库上报市疾控中心。

发病前在京居住10天以下外地户籍的流脑病例,由医院负责病例调查,调查表1周内逐级上报至区(县)疾控中心保存。

市疾控中心按《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要求的报告程序,将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监测数据库上报至国家疾控中心。

5.2暴发和突发事件

在行政村、居委会或集体单位中10天内发生5例或以上病人属暴发疫情。

同一学校、幼儿园、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3天内发生3例及以上流脑病例,或者有2例及以上死亡时,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的要求报告。

发生暴发和突发事件时,病例所属的区(县)疾控中心和地段医院预防保健科接到报告后应立即到达现场,共同负责,市疾控中心人员参与协同处理疫情。

各级疾控中心应同时向本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区(县)疾控中心在暴发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完毕后3天内写出调查报告。

报告工作的具体要求按照传染病防治法和相关的法律、规章的规定执行。

6流行病学调查

6.1核实诊断

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对照流脑的病例定义,对报告病例进行核实诊断,必要时邀请高资专家进行排查,确定首例病例。

6.2个案调查

了解病人的发病过程,密切接触者人员的姓名和居住地的发病情况等相关因素。

进行综合分析,对疫情形势做出初步判定。

6.3流行病学现场调查

一旦发现有流行或者暴发的迹象,或者病例为幼儿园儿童、学生或民工等生活、工作、学习接触密切的人群时,应开展流行病学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包括对病人居住地周围进行详细的病例搜索和追踪观察,病人发生地医疗机构的病例主动搜索等。

由于流脑隐性感染率高,直接接触病人感染发病的概率较低,暴露的家庭成员的流脑发生概率为0.4%~4%,难以发现病例之间的必然联系,主要根据病例的时间聚集或者地点聚集和易感人群积累状况等因素对疫情做出初步估计,再结合实验室结果等相关因素做出综合分析,判定疫情趋势。

7疫情控制措施

7.1医疗机构防控工作

各级医疗机构要严格执行卫生部下发的《医疗机构传染病预检分诊管理办法》的各项规定,切实做好医院流脑预检、分诊工作;在发现疑似患者时,应首先给患者及其密切接触者戴上口罩,并及时准确地诊断、报告病例,对病人开展规范化治疗;及时对其密切接触者进行检查、登记,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要加强医院内消毒隔离和防护措施,防止流脑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

医务人员要加强培训,掌握流脑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治疗原则,及时发现病人,及时报告疫情;同时要掌握消毒、隔离和个人防护知识和措施。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做好技术指导,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各项措施落实的督导检查。

7.2病人治疗与管理

流脑病例应按照属地化的原则就地隔离治疗,隔离期为发病起10天,或症状消失后3天。

收治医院要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病例的转归情况。

要尽早采取规范治疗,避免或减少严重并发症。

如因病情严重需要转院治疗,必须采取严密的隔离措施,用救护车转运病人。

医疗机构发现流脑病例和疑似病例时,无论是否使用抗生素治疗,都要尽快采集病人脑脊液、血液、瘀点(斑)组织液标本,标本要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治疗前采集,并及时送实验室检测。

病人的临床治疗原则参见卫生部下发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诊疗要点》。

7.3密切接触者管理

密切接触者是家庭成员、病人看护人员以及任何可能暴露于病人口腔、鼻咽分泌物的人员。

对密切接触者必须采取下列措施:

(1)医学观察:

对密切接触者进行医学观察随访,时间为10天(自最后接触之日算起),期间内可不限制其活动,但要告知其尽量减少与他人接触,一旦其出现突然寒战、高热、恶心、呕吐、流涕、鼻塞、咽痛、全身疼痛、头痛等症状,要主动申报,并及时就诊。

所在地乡村医生、校医、社区卫生服务站医务人员等负责医学观察工作。

(2)预防性服药:

发生流脑流行时,可对密切接触者采取的应急预防性服药。

可根据当地往年流脑细菌耐药性的相关情况选择预防服药的种类。

7.4应急接种

当发生流脑流行时,市卫生局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以及流脑病例实验室诊断、人群免疫监测和菌群监测等结果,决定使用疫苗的种类并尽快组织对病例周围高危人群开展应急接种工作。

6个月~2岁儿童选择A群流脑多糖疫苗进行应急接种,或根据当地发病情况扩大接种年龄范围;2岁以上儿童、中小学生及其他高危人群选择A+C群流脑多糖疫苗进行应急接种,在流行区可对2岁以下儿童接种。

7.5消毒处理和个人防护

散发疫情的消毒由地段医院预防保健科负责指导;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首次消毒,区(县)疾控中心消毒专业人员必须到达现场进行指导。

对社区、学校等疫源地和周围环境进行湿式清洁,必要时用1%漂白粉澄清液或其他含氯制剂喷雾消毒。

定期开窗通风,应做到每天开窗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

如周围有流脑病人时,应增加通风换气的次数。

在开窗时,要避免穿堂风。

对物体表面可用适当浓度含氯制剂擦拭。

负责现场流行病学调查、采样和医疗救治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及时做好药物预防和免疫预防工作。

同时注意避免医院内的交叉感染与传播。

7.6加强区域联防

疫情调查处理时要加强不同部门或机构间的协作,如疫情发生在两县或多县交界地区,由相关区(县)卫生局负责协调处理该区域疫情;必要时报请市卫生局协调处理。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及时将有关疫情信息向相邻区(县)、省疾控中心通报。

市卫生局适时向社会通报疫情。

7.7加强部门合作和健康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

(1)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在流行季节前,各区(县)可通过各种媒体宣传防治流脑的科普知识,增强广大群众预防流脑的意识。

教育群众搞好个人卫生和家庭卫生,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勤扫地、勤洗手、淡盐水漱口;开窗通风,保持室内外空气流通。

引导群众加强营养和室外活动,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

流脑流行期间,减少或停止各种大型聚会活动。

(2)在卫生部门与各有关部门参与或监督下,托儿机构、中小学校、厂矿、工地、商场和影剧院等公共场所要搞好环境卫生,保证空气流通。

(3)发生流脑疫情后,卫生行政部门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适时公布疫情,做好与媒体的沟通,避免处置过度造成社会恐慌。

当疫情严重时,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有关规定,启动应急预案,实行群防群控。

(4)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辖区内学校、建筑工地和医疗机构的流脑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促进各项防控措施的落实。

最后一例病例发病10天后,没有出现续发疑似流脑病例可停止对务工人员健康状况监测。

8监测工作

8.1病例的病原学监测

医院负责病人标本的采集,分别采集2份脑脊液、血液标本,其中1份供自行进行检测用,另1份送区(县)疾控中心。

送区(县)疾控中心检测的样本采集和运送要求如下:

(1)脑脊液标本:

无菌采集病人早期脑脊液标本>1ml,置灭菌带螺旋帽小试管中,室温保存,20~36℃条件下尽快送区(县)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脑膜炎柰瑟菌分离培养。

(2)急性期血液标本:

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液2ml加入含EDTA抗凝剂的灭菌小试管中,-20℃保存,2~8℃条件下尽快送区(县)疾控中心实验室,如有条件可进行核酸检测,否则保存血液标本以备病原学检测。

另取病人急性期血液2ml加入不含抗凝剂的灭菌小试管中,2~8℃保存,24小时内分离血清,-20℃保存以备血清学检测。

(3)瘀点瘀斑标本:

选病人皮肤上的新鲜瘀点(斑),消毒后用针头挑破,挤出组织液,直接涂抹在PV巧克力琼脂平板上,20~36℃条件下尽快送区(县)疾控中心进行脑膜炎柰瑟菌分离培养。

区(县)疾控中心负责标本运送及初步检测,7天内向市疾控中心上报检测结果,将分离的菌株或培养阴性的标本48小时内送市疾控中心。

市疾控中心收到分离的菌株标本后,对菌株应及时完成复核鉴定,7天内反馈结果。

对培养阴性的标本进行特异性核酸PCR检测,检测完成后,及时将结果反馈与区(县)级疾控中心。

市疾控中心收到菌株28天内将菌株及标本送检单送国家疾控中心实验室。

有条件的医院应尽快开展流脑病原、血清学诊断,需妥善保存流脑病例标本和/或可疑阳性菌株,由区(县)疾控中心按要求及时送市疾控中心进行分群或复核鉴定。

市疾控中心收到病例菌株或密切接触者菌株后7天内应完成耐药性检测,同时将病例菌株提供给市卫生局指定的三级医院用于耐药性检测,医院收到菌株后7天内应完成耐药性检测。

其他有条件的医院也可以开展耐药性检测,方法可以使用肉汤稀释法。

耐药性检测结果统一报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市疾控中心报市卫生局和国家疾控中心实验室。

8.2病例的血清学监测

对流脑病例采集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标本各1份,间隔4周。

每份采全血2mL,2~8℃保存,24小时内分离血清,于-20℃冻存。

双份血清标本于采集后尽快在冷藏条件下送市疾控中心检测,测定流脑特异性抗体。

住院病人的标本由医院采集,未住院病人的标本由区(县)疾控中心采集。

8.3密切接触者的病原学监测

在发现流脑首例病例后应在病例密切接触者预防性服药前采集10~20人咽拭子标本,直接涂抹在PV巧克力琼脂平板上,20~36℃条件下尽快送区(县)疾控中心进行分离培养,7天内向市疾控中心上报检测结果,阳性菌株在24小时内送市疾控中心进行分群鉴定,7天内反馈结果。

8.4健康人群流脑抗体水平监测

按《北京市免疫预防血清学与疫苗滴度监测规范》进行流脑疫苗基础免疫成功率监测和健康人群流脑抗体水平监测。

8.5健康人群带菌率调查

健康人群进行流脑带菌率调查的同时开展人群抗体水平调查。

对同一调查对象采集咽拭子标本,直接接种于培养基,24小时内送区(县)疾控中心进行病原分离培养。

检测结果上报市疾控中心,阳性菌株和培养阴性的标本7天内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分群鉴定和药敏试验。

培养所获得的脑膜炎柰瑟菌菌株分纯鉴定合格后,将其纯培养物的菌苔刮到3~5支灭菌的脱脂牛奶菌种管中,置-20℃冰箱保存,菌株及时送国家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进一步鉴定分析。

根据情况选择外来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4个区(县),2~3月份对集中用工单位中40岁以下,3年内无流脑疫苗接种史且来京时间不足半年的民工进行流脑带菌率调查。

每个区(县)随机选择集体用工单位的外来民工50人,共200人,采集咽拭子标本,直接接种于培养基,立即送区(县)疾控中心进行病原分离培养。

检测结果上报市疾控中心,阳性菌株送市疾控中心实验室进行分群鉴定。

8.6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

(1)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定期开展流脑疫情报告情况检查和督导。

(2)发现首例病例后,区(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病例所在区(县)的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

同时还要了解人群疫苗接种、人口流动、人群发病以及居住环境等情况。

(3)当以村、居委会或学校或集体单位7天内发现2例或以上流脑病例;或在1个乡镇14天内发现3例或以上流脑病例;或在1个县1个月内发现5例或以上流脑病例时,还应采取以下措施:

1)开展主动监测和病例搜索工作。

二级和二级以上的医院为主动监测医院,按周开展主动监测和病例搜索工作,在流行高峰季节的2~4月份进行。

区(县)疾控中心选择辖区内1家医院,按周开展主动监测工作。

各级医疗机构对所发现不明原因的具有突然寒战、高热、全身疼痛、头痛、瘀点瘀斑等症状的病人,实行“零病例”日报告制度。

2)发生疫情的学校,学校医院(医务室)应加强晨检制度,监测每位学生的健康状况,尤其要了解缺课学生的健康状况,并做好晨检工作的登记和报告工作。

3)发生疫情的建筑工地,应设立务工人员进出登记制度,掌握本工地流动人员情况,指定专人负责务工人员健康状况监测。

9预测预警

预测预警必须建立在相应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

各级疾控中心要结合历年来流脑疫情数据、实验室检测、健康人群带菌状况和血清抗体水平监测结果等信息进行分析,对当地流脑疫情进行预测和预警。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根据预测和预警的结果,及时制定和部署相应的预防控制措施,启动相应的流脑疫情应急预案。

10资料管理

(1)病例调查资料:

流行病学调查表由各区(县)疾控中心负责管理。

(2)疫情信息的传输:

区(县)疾控中心于疫情初访后,将个案表及时输入数据库中,及时填写复访结果,新病例个案调查后1周内将累计病例个案表数据库上报市疾控中心。

暴发疫情需上交调查报告。

市疾控中心将健康人群带菌监测和抗体水平监测结果及时上报国家疾控中心。

(3)资料的利用:

充分利用资料撰写暴发疫情调查总结、年终总结、阶段性疫情简报以及其他临时性总结。

11评价指标

医疗单位病例及时报告率100%

病例24小时内区(县)疾控中心调查率≥80%

首例病例区(县)疾控中心调查率100%

死亡病例市疾控中心现场调查核实率100%

聚集性病例市疾控中心现场调查率100%

病例脑脊液或血液标本采集率≥90%

脑膜炎奈瑟菌培养阴性标本PCR检测率≥90%

区(县)疾控中心24小时标本送达市疾控中心比例≥80%

区(县)、市疾控中心收到标本检测7天内完成、反馈率≥80%

市疾控制中心收到菌株药物敏感性7天内完成、反馈率≥80%

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分离菌株后28天内送达国家实验室率≥80%

以区(县)为单位流脑疫苗接种率≥85%

市疾控中心在流行期间对监测数据每月进行1次分析,并将结果报送市卫生局和区(县)级疾控中心。

反馈应在次月的第1周内完成,可采用简报、通报等方式。

市疾控中心在下年度第1个季度内完成流脑防控工作的年终总结。

参考文献

全国人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

卫生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2003

国务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2004

卫生部.预防接种工作规范.2005

彭文伟.传染病学.第五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

迮文远.计划免疫学.第二版.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1

卫生部.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版).2005

美国CDC.EpidemiologyandPreventionofVaccine-PreventableDiseases.第九版.2006

卫生部.全国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2006

附件8-1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疑似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

病例编号:

□□□□□□□□□□□

调查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例调查者:

调查日期:

年月日□□□□□□□□

标本采集者:

采集日期:

年月日□□□□□□□□

实验室结果填报人:

填报日期:

年月日□□□□□□□□

一、基本情况

1.患者姓名:

______________

2.性别:

①男②女□

3.出生日期:

年月日□□□□□□□□

4.如无出生日期,年龄:

岁月□□□

5.职业:

①儿童②学生③职工④民工⑤农民⑥个体⑦其他□

如果是民工,那么是①建筑②保安③服务员④工人⑤其他□

6.户籍地:

______________

7.家庭现住址:

省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

工作单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否是外来人口①是②否□

如果是,来京日期为:

□□□□□□□□

8.居住情况:

①散居②集体(托幼、学校、工地)③其他④不祥□

9.家长姓名:

联系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报告单位:

报告日期:

年月日□□□□/□□/□□

11.发病地点:

发病日期:

年月日□□□□/□□/□□

12.初诊医院:

初诊日期:

年月日□□□□/□□/□□

13.收治医院:

住院日期:

年月日□□□□/□□/□□

14.诊断医院:

诊断日期:

年月日□□□□/□□/□□

共就诊次数□

15.出院日期:

年月日□□□□/□□/□□

16.病例转归①痊愈②死亡③后遗症④不详□

如死亡,死亡日期:

年月日□□□□/□□/□□

如有后遗症,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

17.流脑疫苗免疫史:

①无②有③不详□

17.1.如有,接种次数:

次⑨不详□□

17.2.接种依据①接种卡②接种证③回忆□

17.3.A群多糖疫苗接种时间:

第一针:

年月日□□□□/□□/□□

第二针:

年月日□□□□/□□/□□

第三针:

年月日□□□□/□□/□□

17.4.A+C群多糖疫苗接种时间:

第一针:

年月日□□□□/□□/□□

第二针:

年月日□□□□/□□/□□

17.5.如无疫苗接种史,未种原因:

①不知道要接种②不知道接种地点

③接种费用高④接到通知未去接种⑤其他⑨不详□

18.病前10天内外出史①有②无③不详□

如有,详细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返京日期:

年月日□□□□/□□/□□

18.1.发病地点近期是否有同类(流脑)病人:

①有②无③不详□

18.2.发病前一周与同类(流脑)病人接触史:

①有②无③不详□

18.3.如有接触,接触方式:

①同住②陪护③同校④同单位⑤其他□

开始接触日期:

年月日□□□□/□□/□□

18.4.家庭内同类(流脑)病人:

①有②无③不详□

18.5.如周边(同宿舍、同班、同校)有同类(流脑)病人,根据情况填写下表:

患者姓名

性别

年龄

与患者关系

发病情况

二、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

1.1.起病:

①急②缓③不详□

1.2.发热:

①有②无③不详□

1.3.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①有②无③不详□

1.4.头痛:

①剧烈②轻微③无④不详□

1.5.恶心:

①有②否③不详□

1.6.呕吐:

①有②否③不详□

1.7.抽风:

①有②否③不详□

1.8惊厥:

①有②否③不详□

1.9.神志:

①清楚②嗜睡③烦躁④昏迷⑤不详□

1.10.其他症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主要体征:

2.1.体温:

2.2.面部、唇周色泽①苍白②发绀③正常□

2.3.皮肤出血点①较多②较少③无④不详□

2.4.如有,其部位是:

①四肢②躯干③其他:

2.5.皮肤瘀点、瘀斑①较多②较少③无④不详□

2.6.颈项强直:

①有②否③不详□

2.7.意识障碍:

①有②无③不详□

2.8.角弓反张:

①有②无③不详□

2.9.前卤隆起:

①有②无③不详□

2.10.克氏征:

①有②无③不详□

2.11.布氏征:

①有②无③不详□

2.12.其他体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诊疗情况

3.1病人隔离①有②无③不详□

3.2隔离地点:

①医院②在家⑶其他:

3.3使用抗生素类药物:

①有②无③不详□

3.4使用药物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5使用效果:

①有效②效果不明显③无效□

3.6转归:

①痊愈②好转③未好转④恶化⑤死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