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民间美术教学的实验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8193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84.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民间美术教学的实验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民间美术教学的实验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民间美术教学的实验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民间美术教学的实验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民间美术教学的实验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民间美术教学的实验研究.docx

《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民间美术教学的实验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民间美术教学的实验研究.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民间美术教学的实验研究.docx

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民间美术教学的实验研究

 

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民间美术教学的实验研究

结 题 报 告

 

2009年度吴兴区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 

二○一○年五月

 

在美术教育中渗透民间美术教学的实验研究

织里实验小学民间美术课题组*

【内容摘要】中国民间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和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支奇葩。

把优秀的民间美术与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教育融为一体,意义深远,无疑是民间美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途径之一,因为它既促进了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民间美术的教学通过编写校本教材,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多学科整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儿童亲近民间美术、体验民间美术、发扬民间美术。

创造性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前提。

创造适宜美术教育的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多给儿童提供自主创造的机会,做到多管齐下,多元整合。

把民间美术引入美术教育是一个实践加探索的过程,长期的实践也必然会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及时加以总结反思并完善提高。

由于民间美术的范畴是博大精深的,学生自身在不断成熟成长,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需要不断改进,以促进教育成果的优化,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关键词】民间美术体验发扬 渗透优化

 

 

*2009年度吴兴区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 编号:

QB082课题负责人:

危佳隽本报告执笔:

危佳隽 课题组成员:

高燕萍、冯伟红、孙懿、朱东明 课题指导:

沈旭林、张玲娣、李颖、费方斌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

“有条件的学校应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条件,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美术教学法……”。

中国民间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和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支奇葩。

民族民间艺术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沉淀以及智慧的创造、这种融入了各种情感美元素的艺术是一个民族共同的记忆和身份的象征,在传统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

诸如:

民间窗花、民间折纸、民间拓印、民间皮影、泥塑、布艺、刺绣、木雕、风筝、编织以及农民画等一大批异彩纷呈的民间美术作品。

民间艺术文化是一个多元文化的载体,是新时代构筑国家民族现代先进文化的基因,而“一个民族的发展基因是不能丢掉的,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只有守住自己的根,才能向上发展”。

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将传统表演艺术、民俗活动、民间传统知识及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归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围。

但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美术流失严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2002年为“世界遗产年”,文化部和中国文联联合立项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也经中宣部批准开始实施。

国家教育部,则在新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我们的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

把优秀的民间美术与最富有创造生命力的儿童美术教育融为一体,意义深远,无疑是民间美术可持续发展的有力途径之一,因为它既促进了人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美术活动自身又能对社会文化环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对儿童的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

民间美术不但浓缩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凝练了来自民间不同层次的生活实践,它更是一块瑰丽的美术欣赏教学的宝地,可以从欣赏和体验民间艺人所运用的造型、色彩、花纹等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段和丰富内涵,从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

对小学阶段的孩子进行明间美术教学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

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物质文明相对发达的当代社会,对传统中国艺术知之甚少。

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让孩子明白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创造,倾注着劳动人民的感情信仰和随心所欲的个性。

从中看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存在于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质朴、善良、勤劳、乐观的品格以及聪颖的智慧。

由此可以使孩子们产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使他们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

艺术教育作为最有效的情感催化剂,借助美术自身的影响力和民间美术的亲和力,让孩子们学会爱祖国、爱父母、爱身边一切值得爱的人和事。

这样,才能使孩子通过爱他人而知道帮助他人、尊重他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在大力倡导保护、传承、弘扬民间美术文化的大背景下,笔者以“走进民间文化”为主题,对受教育者(100名小学生)作了抽样调查:

知道“农民画”或“皮影戏”的学生仅为24人;通过美术课学习了解到有关民间艺术文化知识的仅有35人;能说出3种以上民间表演或造型艺术活动的学生更少,只有6人。

从上面的调查数据或多或少可知:

目前农村民间美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现状不容乐观!

学校作为民间艺术传播的主渠道,“引导学生参与当地文化传乘与交流”的新课程要求并没有得到积极实行,有些学校甚至连开发民间艺术资源的意识都没有。

从主观原因剖析,最主要是美术教师没有开发民间艺术资源的意识和形成有效策略。

基于此,本课题研究就是立足学科发展,通过探索与研究,将民间美术教学融入到小学美术课堂中去,完善美术教学的内容,创设民间美术的平台,增加美术教学内容的本土性,促进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关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推动美术学科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基础教育其他各学科各类研究提供范例。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一)概念界定

民间美术:

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

民间美术品种极多,民间美术与民俗活动关系极为密切,但它们都具有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统一的特点。

民间美术贯穿于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直接反映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审美趣味,显示出他们的聪明智慧和艺术才能。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利用浙江范围内的民间美术作为学习的载体,结合美术课堂进行教学,将有代表性的美术领域主流艺术文化和当地民间传承的具有悠久历史的零散的、不成系统的民间艺术文化结合成系统化、主题化、具有一定规模,一定影响力的民间美术主题文化。

研究如何将将搜集的当地民间艺术文化资源主题化,并根据自己学校或地区的已有条件(或创造条件),形成教学课程和实施教学。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根据自己学校的特点和浙江特色构建适合的民间美术的教学体系。

2.在校本教材和美术活动的带动下促进学生民间美术的认知体系。

3.通过民间美术教学的开展,提高美术学科教学效益,促进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喜爱。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措施

教育的最终的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能力,美术教学也是如此。

要提高学生的能力,必须循序渐进,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在把民间美术引入美术教学的具体施教过程中,我们课题组分三个层面推进:

首先,培养学生的欣赏认知能力。

比如:

通过多媒体,照片,实物等让学生欣赏,让他们找找身边见到过的民间美术,提高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感性认识。

其次,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比如:

让他们剪纸,做泥塑,绣香袋;为长辈设计有祝寿寓意的贺卡;观看皮影戏后设计皮影等等。

第三,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比如:

让他们结合民间美术的元素,设计符合现代社会的美术作品,比如用剪纸形式来表现对奥运的感受。

做到古为今用,使旧形式焕发新光彩。

争取在学校或其他公众场所进行展出,这样在宣传传统艺术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能力。

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民间美术是一门新奇又陌生的课程。

因此,在把民间美术引入课堂的同时,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合理考虑教案设计的可行性,整个教学环节应符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从而使学生在民间美术中领悟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价值。

民间美术的教学通过编写校本教材,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多学科整合,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让儿童亲近民间美术、体验民间美术、发扬民间美术。

创造性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前提。

创造适宜美术教育的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多给儿童提供自主创造的机会,做到多管齐下,多元整合。

 

(一)编写校本教材创造条件拉近民间美术与孩子的距离。

社会发展的本身对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特色教育已成为主题,美术教学也不例外。

美术课本是美术教学的统一教材,但决不是教学的禁锢和束缚。

时代在不断发展,美术课本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局限性,如内容不够新颖,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不够紧密等等。

如果一成不变地遵照课本施教,学生或多或少会存在被动学习的不良现象;远离生活实际的教学,不但学生学得很累、兴趣不大,而且教学的特色和效果都不会很明显。

所以,美术教学必须转变观念、创新思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教学,以增加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为此我们美术组成员分工合作编写出一套遵循小学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具有趣味性的1—6年级的《民间美术》的校本教材,更在织里实验小学晟舍校区开设了美术特色课程《趣味剪纸》。

使儿童了解民间美术的众多类别,了解民间美术中的深刻含义,会进行简单的民间工艺制作,并能结合古老的形式设计具有现代感的作品。

增进儿童对本民族文化艺术的感悟能力以及使他们从小树立民族意识,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引导儿童继承并发扬优秀的民族传统艺术,弘扬民族文化。

1—2年级(民间美术的欣赏与简单制作):

对认知能力、理解能力还比较低的低段学生,可以安排对民间美术进行初步欣赏,了解民间美术的种类,表达的寓意,逐步传授学生基本的色彩知识,学习原色、间色、冷暖色色彩的明度对比、色彩的色相对比等色彩基本知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并有目的地加以运用。

了解民间美术的基本门类,进行简单临摹,制作。

通过美术活动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并形成一定的色彩美的认识。

3—4年级(民间美术的学习与模仿制作):

从观察生活,发现或创造民间美术的图案纹样,并能通过观察、分析、交流、探究和创作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能进行临摹,制作并初步设计纹样,表达寄托情感。

5—6年级(运用民间元素的设计再创造):

对接受能力、理解能力相对较高的高段学生,可以让他们在了解民间美术基本门类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动手动脑,开展绘画和制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主题创作,并根据自己的感悟运用民间元素的设计再创造。

织里实验小学《民间美术主题文化校本课程》目录一览表

阶段

内容选择标准

学习内容

目标要点

  

 

 

第一学段

初步了解和接触浙江古文化,激发兴趣,尝试和运用自己喜欢的美术语言表达自己热爱家乡的民间艺术之情。

《悠久的民间文化》

初步欣赏了解民间美术的种类与含义。

《乌镇的兰印花布》

了解感受兰印花布的制作及其独特的形式美。

《安吉的剪纸》

了解剪纸的来源意义,欣赏了解浙江剪纸文化的发展。

《剪纸小动物》

体会剪纸的形式美。

《纸扎彩灯》

欣赏了解各种花灯、各种纸扎,简单制作模仿。

《浙江温岭年糕雕塑》

感受泥塑小动物创作魅力,用橡皮泥进行简单的仿制创作。

《稻草编织》

了解体验民间稻草编织的独特韵味。

 

 

 

第二学段

欣赏和感受优秀民间艺术魅力,通过观察、分析、交流、探究和创作引导学生从中汲取营养,积累情感和丰厚文化内涵,形成保护民间艺术和名胜古迹的意识。

《扇面画》

体会传统书画的独特韵味。

《青花瓷》

感受青花瓷的韵味,进行简单的仿制创作。

《石刻》

了解石刻的历史,欣赏石刻的艺术特点

《吉祥图案》

通过绘画剪纸等方式了解吉祥图案所代表的意义。

《彩色风筝》

欣赏彩色风筝,研究并设计绘制彩色风筝。

《陶埏玩具和小面人》

感受陶埏玩具的雅丽色调,通过捏面人来感受制作。

《织里刺绣》

从刺绣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简单的刺绣制作。

 

 

 

第三学段

利用学生熟悉的文化资源整合为学习内容,进行有针对性的艺术主题创作,从而以探究式学习方式进一步欣赏感悟严州文化特色和艺术价值,传承和宏扬民间艺术。

《纸上仿蜡染》

欣赏蜡染民间工艺,学习纸上仿蜡染技法学习。

《缝制玩具小老虎》

从古老的缝制玩具寻找质朴的趣味,进行简单缝制。

了解“虎”在民间美术中的含义,通过各种形式来表现老虎形体的美。

《嘉兴秀州农民画》

初步了解感受农民画艺术,体验农民画造型、用色、表现主题的艺术特色,激发对民间画的热爱。

《东阳木雕》

了解浙江的东阳木雕,培养自豪感。

《皮影戏》

感受皮影形象的美,绘制简单皮影。

《年画》

研讨年画的主题表现、造型及艺术特色,进行想象性主题创作。

《民间雕塑欣赏与创作》

感受民间雕塑的创作魅力,探索表现中强烈对比与和谐的民间美术特色。

通过美术校本课程的学习,从小就对学生进行民间美术知识的教育与渗透,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民间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还服务于生活。

引导学生学习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质朴、善良、勤劳、乐观的品格以及聪颖的智慧。

由此可以使孩子们产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使每个孩子都应该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

作为校本课程,本课程的实施以四种途径在三个不同层面的学生中开展:

1、课堂教学:

面向各个学段学生的教学活动,在普及的意义上开展行动研究。

2、美术兴趣小组活动:

面向各班美术兴趣爱好者进行的教学活动,在学生兴趣培养和提高的层面上开展行动研究。

3、校园美术活动:

通过全校性的表演、展览等活动开展行动研究。

4、民间艺术创作工作室:

面向优秀的美术尖子开展教学活动,通过个性化的辅导和创作,在更高层面上开展行动研究。

(二)进行多学科整合。

(1)民族音乐与民间美术课程整合

艺术间是相通的,民间美术和民俗的音乐是天生一对。

将合适的民族音乐与民间美术课程跨学科整合,可以结合音乐突显出民间美术独特的民俗味。

结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民族音乐,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兴趣的思维。

比如讲解剪纸作品《凤凰》时,可以配上唢呐曲《百鸟朝凤》作为背景音乐,可以使学生在音乐的帮助下,更好得感受艺术的和谐与魅力。

又如在民族音乐《金蛇狂舞》中讲解过年剪窗花是为了营造欢欢喜喜过年愉快的气氛。

(2)网络科技与民间美术欣赏课程的整合

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一种艺术,它的魅力在于它最富有中国的民族特色。

“乡土味”是中国民间美术最鲜明的艺术特征。

这“乡土味”可以概括为“真”与“拙”两个字,民间美术的“真”是一种通过运用“视觉思维”来对客观事物作真实的表现,它突出表现了对象的鲜活的生命征象而不是外表形象;“稚拙美”,民间美术的稚拙美来源于原始艺术,最能体现出人类童年天真憨稚的美感。

中国地大物博,民间美术品种也多如繁星,美不胜收。

作为一名美术教师,怎样在这堂课中让同学们感受到郭沫若先生所说的:

“美在民间用不朽”呢?

唯一的途径是让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中国民间美术品。

Internet是世界上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借助于网络资源的丰富海量,教师利用提前搜索、下载的相关主题资料,制作中国民间美术主题网站(其中包括了中国美术工艺品的鉴赏,中国民间美术的艺术特征,中国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中国民间美术作品的寓意,BBS论坛等),可以挂在校园网供学生选择学习。

通过中国民间美术主题网站这扇美的大门使得每个学生拉近与民间美术的距离,拉近民间艺术品与学生心理之间距离。

具体操作中实施遇到问题尝试网络搜索,讨论问题通过网络论坛,教学拓展通过网络课件,应用展示通过网络发布。

(三)建立民间美术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与季节和节日搭配。

春天可以让孩子设计彩色风筝。

利用各种传统节日来渗透民间美术,让孩子知道中国春节前后用年画、剪纸、春联装饰环境,元宵节有花灯纸扎,端午节有悬挂的天师符,钟馗像、五毒服装饰件及龙舟彩船,中元节有荷花灯、中秋节有月饼花模、泥塑兔儿爷。

结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帐上有吉祥图案,祝贺幼儿百天和生日要用到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长命衣。

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歌舞集会中的服饰布置也用丰富的美术品点缀。

藏族供神的酥油花,傣族泼水节男女互赠的花荷包等。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是美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而民间美术课程的实施也应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创设情境。

(1)采风求源,以史“燃”情

由于民间文化,民间故事等以口头方式传乘的,存在形式的特殊性,因而受较大的时空限制。

在引导学生艺术采风中,对民间老人进行采访,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这古老的民间文化,然后根据生活启示发挥想象进行视觉表现。

运用现场人物访谈等艺术采风手段,搜集材料进行乡土“美术民间文化”教学。

该类教学手段主要是让学生感受风土人情、民间故事、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内容。

让学生感受、表现的侧重点为非物质艺术文化资源,它存在的主要形式是以人类口传方式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

教学活动中带领学生观看蓝印花布的制作,在班级里组织进行捏糖人比赛;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对江浙一带的民间美术门类进行调查了解,向老艺人了解工艺制作等。

通过新颖的方式既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又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长见识,真正做到让学生快乐学美术。

在把民间美术带入美术课堂的同时,还准备渗透德育教育,引导学生以拥有中国化的民间美术而感到自豪,培养他们热爱家乡的感情。

如在学习《皮影戏》时,我和学生们观看了对安吉皮影老人项义山的采访,学生们看到了一整套演绎皮影戏的道具,虽然年代久远,但看上去还是很有光泽。

通过这位60多岁老人的讲述了解到皮影的历史,知道了项义山老人他是项家皮影艺术的第五代传人,当年他爷爷来到安吉,这套皮影道具也随他来到了安吉,从小他就跟随爷爷学会了演绎皮影戏,现在大河村有五位姓项的老人会演绎皮影戏。

知道了杨家将、封神榜、西游记、薛丁山征西等皮影故事,学生也很希望参与帮助皮影文化的传承。

课后,学生还兴趣浓厚有些不解地问:

“ 皮影是北方的文化,安吉大河村怎么也会有这古老的艺术流传?

”我解释说:

“安吉大河村大部分人是河南移民过来的,项义山一家就是河南省桐柏县人,项义山的爷爷当年移民到大河村,也就把这皮影艺术带到的这里。

”学生们说等他们长大了也要把皮影从安吉带到织里来。

   

(2)现场写生,以景“生”情

   组织学生室外写生艺术实践活动,进行民间美术课程教学,该类教学形式主要针对的是具有固定空间形式的历史、自然、文化艺术资源的教学。

从教学形式看,学生走进生活对景写生,有利于在真实情景中感知对象,教学过程更加充满活力;从艺术表现上看,民间艺术与儿童艺术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造型简洁、夸张、概括、平面化,表现内容常常跨越时空,将不同属性的事物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灵活性与超现实性。

儿童在欣赏评述、感知体验、创造表达中易于产生亲近感。

比如,在教学《民间雕塑欣赏与创作》这节课时,我们去到鲁迅先生的故乡浙江绍兴鲁镇,观赏寻找到100多个鲁迅笔下系列人物的民间雕塑。

学生可兴奋了,我引导学生抓景物造型特点,用自己喜欢的表现方法(如速写、线描、面塑……或局部或整体……)表现雕塑作品,展现的作品有的细致描绘、夸张特点,有的展现个人想法、各具特色。

可见,这些真实的民间雕塑既是一种具有较高审美艺术价值的视觉图象,又是具有传统民间文化的载体,既能引发儿童的写生表现欲望,又能使儿童生发情感,在多样化的表现方法中探究创造出自己心中的图象。

   (3)观展视图,以感“动”情

   乡土民间文化艺术是长期以来人民群众根据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习俗、节日等成为民间极为重视的日子,如:

仙潭之祭灶神、庙会、祭蚕神等,由此产生较强的文化时空观。

引导学生认识、了解这一民间文化,一方面可借助文字资料进行了解,另一方面,可通过展览让学生直观生动地认知视觉表象,激发起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情感。

当我们知道“湖州市首届民间文化展示节”将于2010年新年伊始在改建之中的衣裳街拉开序幕时,我与孩子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去参观。

浏览了衣裳街区保护性改造展馆、瓦当钱币展馆、民间古玩展馆、湖州丝绸服饰展馆、书法美术展馆等,观看了大河项家皮影戏、羽毛扇、蚕花剪纸、湖笔现场制作等“民间艺术展演”,迅速拉近了和民间艺术的心理距离。

   (4)创作探究,以思“激”情

丰富的感性材料是创作的源泉,浓厚的兴趣是创作的催化剂,成功收获是学生创作的动力。

但这一切必须付于创作实践,没有创作实践,便没有继承与拓展。

虽然儿童的思维与民间艺术造型思维很相似,这样的思维层面的结合也十分自然,学生在学习时也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乐趣,但让孩子们学习民间艺术并不是一味的效仿,而是既要在实践中继承优良传统,又要有新的拓展,有新的突破,使他们的创造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这才是我们学习民间艺术之所在。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在掌握民间艺术作品特点的基础上,敢于创作、勇于探究。

具体步骤:

(1)、继承学习。

临摹、描绘、复制民间艺术作品,让学生亲身体验民间艺术作品创作过程的构思、构图、制作、印制等,从学习中体味民间美术的内涵,感受艺术作品想象大胆、独具特色的构思,造型的变化夸张,线条的优美多变,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2)、创作作品。

孩子们在汲取了民间艺术的精华,通过移情、变化、重组等手法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如在创作农民画时,我们请来了嘉兴秀州农民画画家,请她讲解她的创作过程和具体的创作技巧方法,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内容想象、小图构思、反复修改,多次探究,一批作品诞生了,得到了大家的肯定,创作热情猛增。

                  

四、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

(一)构建了有效的民间美术教学模式

通过课题小组编写的校本教材,我们先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民间美术小组考察,通过几次校外采风,资料收集,教学磨课,教师们对民间美术的认知也提高了。

通过教师对身边的民间艺术的讲解,历史背景的分析,现状的介绍,同学们都愿意成为一个热爱家乡、保护家乡的历史文化遗产的好少年。

由于校本课程涉及的面广,往往引发学生知识的拓展。

如上课时,10%的学生就很希望把历史文化知识融入民间美术中,在课本中用文字体现出来,这是开始时我们没有想到的。

在设计教案时,只对历史与文字做简单的阐述,然而远远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愿望。

因为学生对校本知识特别感兴趣,所以后来有利用校园网这样一个阵地,进行校本知识的宣传,并从身边的事物、事件、场景开拓学生的学习潜力,通过问题的探究,问题的解决,实践活动的开展等最终达到掌握课程知识的目的。

在各科知识的融会贯通中。

教师把握好课程设置,课堂知识的延伸、收缩关系,如在坟墓雕刻这节课,我结合历史背景、风俗习惯,把坟墓知识与主人生前的理想信念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温习了历史知识和民间文学,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课后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感叹:

学好美术,也要学好历史,更应学好文学,我想这就是新课程的新要求,作为教师应该去完成,并且是坚定不移地去完成。

(二)通过交互式课堂学习,促进学生发展

课程的实施,避免以往教师讲、学生记的灌输式教学,学生没有体会。

首先,教师通过校园网,事先布置了学习的计划,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资源,丰富了知识面,开拓了视野,节省了时间。

其次,教师由以前的主导者变为组织者、指导者和鼓励者。

教师积极溶入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调查活动中,关心活力的过程并及时提供帮助和指导,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表现比以前更有积极性,教学效果满意,学生有些想法、见解很有创意,有利于对学生分析、探索、理解能力的培养。

第三,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绪、注意力和兴趣,让学生直接与美术作品进行交流。

第四,课后在BBS上的讨论如何把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的融合的问题上,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中国民间美术如何被当今青少年接受甚至传承更具深远意义。

计算机提供了人机交互、相互讨论的平台。

中国民间美术可以说是中国民俗文化最形象、最生动的一种载体,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而且立即反馈,这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拉近了欣赏者与美术作品的距离,使学生在这种情境的感发下获得思想的启迪,感悟到一件小小的民间美术品意义是那么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