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5册翻译.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786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5册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5册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5册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5册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5册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5册翻译.docx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5册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5册翻译.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5册翻译.docx

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5册翻译

Unit1

教育界的科技革命

    如果让生活在1900年的人来到我们这个时代,他会辨认出我们当前课堂里发生的许多事情——那盛行的讲座、对操练的强调、从基础读本到每周的拼写测试在内的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

 可能除了教堂以外,很少有机构像主管下一代正规教育的学校那样缺乏变化了。

 

    让我们把上述一贯性与校园外孩子们的经历作一番比较吧。

 在现代社会,孩子们有机会接触广泛的媒体,而在早些年代这些媒体简直就是奇迹。

 来自过去的参观者一眼就能辨认出现在的课堂,但很难适应现今一个10岁孩子的校外世界。

 

    学校——如果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育界——天生是保守的机构。

 我会在很大程度上为这种保守的趋势辩护。

 但变化在我们的世界中是如此迅速而明确,学校不可能维持现状或仅仅做一些表面的改善而生存下去。

 的确,如果学校不迅速、彻底地变革,就有可能被其他较灵活的机构取代。

 

    计算机的变革力 

    当今时代最重要的科技事件要数计算机的崛起。

 计算机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从交通、电讯到娱乐等等。

 许多学校当然不能漠视这种趋势,于是也配备了计算机和网络。

 在某种程度上,这些科技辅助设施已被吸纳到校园生活中,尽管他们往往只是用一种更方便、更有效的模式教授旧课程。

 

    然而,未来将以计算机为基础组织教学。

 计算机将在一定程度上允许针对个人的授课,这种授课形式以往只向有钱人提供。

 所有的学生都会得到符合自身需要的、适合自己学习方法和进度的课程设置,以及对先前所学材料、课程的成绩记录。

 

    毫不夸张地说,计算机科技可将世界上所有的信息置于人们的指尖。

 这既是幸事又是灾难。

 我们再也无须花费很长时间查找某个出处或某个人——现在,信息的传递是瞬时的。

不久,我们甚至无须键入指令,只需大声提出问题,计算机就会打印或说出答案, 这样,人们就可实现即时的"文化脱盲"。

 

    美中不足的是,因特网没有质量控制手段;"任何人都可以拨弄"。

 信息和虚假信息往往混杂在一起,现在还没有将网上十分普遍的被歪曲的事实和一派胡言与真实含义区分开来的可靠手段。

 要识别出真的、美的、好的信息,并挑出其中那些值得知晓的,这对人们构成巨大的挑战。

 

    对此也许有人会说,这个世界一直充斥着错误的信息。

 的确如此,但以前教育当局至少能选择他们中意的课本。

 而今天的形势则是每个人都拥有瞬时可得的数以百万计的信息源,这种情况是史无前例的。

 

    教育的客户化 

    按以往的趋势变化看,从授权机构获取证书可能已不如过去重要。

 每个人都能在模拟的环境中自学并展示个人才能。

 如果一个人能像早些时候那样"读法律",然后通过计算机模拟的实践考试展现自己的全部法律技能,为什么还要花12万美元去上法学院呢?

 用类似的方法学开飞机或学做外科手术不同样可行吗?

 

    在过去,大部分教育基本是职业性的:

 目的是确保个人在其年富力强的整个成人阶段能可靠地从事某项工作。

 现在,这种设想有了缺陷。

 很少有人会一生只从事一种职业;许多人都会频繁地从一个职位、公司或经济部门跳到另一个。

 

    在经济中,这些新的、迅速变换的角色的激增使教育变得大为复杂。

 大部分老成持重的教师和家长对帮助青年一代应对这个会经常变换工作的世界缺乏经验。

 由于没有先例,青少年们只有自己为快速变化的"事业之路"和生活状况作准备。

 

    技术的更深远影响 

    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教学成为对教育产生主要科技影响力的同时,其他创新手段也会冲击教育。

 医学技术可使人们对学生在解决各类问题或进行创造性活动时的大脑活动和血流状况进行研究。

 

    对学习过程的基因基础的进一步了解也可能影响课堂教学。

 也许由此能够决定哪些年青学子可能更快取得进步,哪些注定要有"艰难的"求学历程。

 一些权威人士坚持认为这些发现应该应用于特定情况中,而另一些人则极力反对在基因信息基础上所做的任何决定。

 声称能改善学习、记忆或激发热情的药品将唾手可得。

 教师和家长将面对以往只在科幻小说中出现的道德上的两难窘境。

 

    最后,近来在生物学和医学方面的突破会给教育界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如果每个人都设法通过基因工程"设计"后代,或改变现有一个人的基因结构,或使克隆人类成为可能,那么成为一个人、成为人类社会的一部分意义何在,我们对此所作的定义将永远处于变化中。

 

    保守主义未必是坏事 

    前文提到,教育是保守的,这个保守的趋势也不一定是坏事。

 诚然,对于价值观的传授和某些学科的讲授确实还需要保守的方法, 但知识爆炸要求对课程设置予以密切而全新的注意。

 如果年青人要为自己期望承担的迅速变换的角色作好准备,那么必须想出新的和富于想像力的方法。

Uint2

我们真的想长寿吗?

    你希望长寿吗?

一定想过。

 你可期望自己变老吗?

没想过。

 几千年来,人们一直想要长寿,不变老,然而他们总是失望。

 西班牙探险家胡安·庞塞·德莱昂之闻名与其说是因为他在1513年发现了佛罗里达,倒不如说是因为他寻找"青春泉"。

 他从来没有找到过当地人告诉他的"青春泉",而自己却在几年之后死于印第安人的毒箭之下。

 

    "青春泉"的传说也许起源于北印度; 7世纪时流传到欧洲,中世纪时已在那儿广为人知。

 一位油画家曾经画过一幅传说中的"青春泉"的名画,画中满脸皱纹的老妇从泉水的一端走进,而从另一端出来时已经变得年青貌美了。

 许多作家总是幻想着有可以长命百岁的福地,在那里,人们以各种办法,多数是左道旁门的招数,保持着他们的青春和活力。

 在现实世界里,人们也禁不住试用各种各样令人厌恶的方法,如从装满温热泥浆的浴缸内洗澡到注射猴子的腺体等,以抑制衰老的负面影响。

 

    虽然长寿的可能性已经明显加大了,但是在绝大多数有记载的历史时期内,自然界赋予人类的寿命并没有多大变化。

 即使主要从理论上探讨,人的寿命在写《圣经》的那个时候就是70岁,到现在也没有增加多少。

 大多数人在他们的最大寿限到达之前就由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死去了。

 

    现代的一个重大成就是多数人因为生活境遇好而能够活到天年,至少在发达国家是这样。

 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婴儿不再会大量死亡,在随后的日子里人们不会因为传染病或者像阑尾破裂这样的医疗问题而死亡,也不会因为饥饿或过度劳累而死亡。

 如不发生意外,多数人能够一直活下去,直到他们死于像心脏病或癌症那样折磨老年人的疾病。

 

    目前衰老研究的重点是寻求有效的方法,确保日益增多的达到最大寿限的人能够在最佳健康状况下实现长寿,而不是仅仅在慢性病和体力衰退的折磨下再多活几年。

 人们得到的多数忠告都是一些简单的常识:

 坚持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饮食适度,不吸烟,经常锻炼,但是不要过量。

 这些忠告常常被人们忽略,有时也不会产生不利于健康的负面影响。

 马克·吐温在他的70岁生日讲话中介绍了他的养生之道:

 

    我的规矩是,当所有人都走了,没人要陪时,就去睡觉。

 当我必须起床的时候,我就起床;这也是我的一个规矩。

 至于食物,我坚持不吃那些并不适合我吃的东西,除非在我和食物的斗争中食物占了上风。

 我的另一规矩是每次吸烟从来不超过一根雪茄。

 至于喝酒,我喜爱在别人喝酒时作陪。

 除了睡觉和休息外,我从来不锻炼,从来就没想过要锻炼;我讨厌锻炼。

 

    他活到75岁。

在1910年,这个岁数比大多数美国人活得都要长多了。

 

    但是,即便是对那些遵循这些忠告的人来说,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的作用也只不过是使他们更有机会保持就其年龄而言合理的健康状况,而不会减缓衰老的过程。

 那些利润丰厚的专利药物,尽管广告做得很多,市场火爆,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药物能减缓衰老的过程。

 惟一显示的确能延长寿命的实验是用实验室动物进行的,受试的大家鼠和小家鼠要接受严格的饮食限制。

 让它们吃的食物热量越少,在不让它们真正挨饿的条件下,这样持续的时间越长,它们的寿命就越长。

 但是,它们需要付出代价。

挨饿的大家鼠较少生育,挨饿的小家鼠则完全失去了生育能力。

 

    不同的方法也许管用。

 在某种程度上,长寿是一种生来就具有的特性。

 果蝇是科学实验的老朋友,对它们的实验表明,与长寿的果蝇交配而产生的后代具有明显延长的生命期。

但是,这对人类来说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人类的生命周期很长,所以即便我们愿意选择那些潜在的、能够长寿的配偶,而不选择那些漂亮或富有的配偶,其延长寿命的结果也许是几个世纪后的事情了。

 

    如果我们不采用择偶的方式使后代长寿,而去控制我们的基因的话又怎么样呢?

 现在,所有的基因治疗方法都开始看上去前景不错。

 衰老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事情,涉及到许多不同的基因。

 但是,即使人们不能消除衰老,最终也能够用基因疗法减缓衰老。

 

    与此同时,人类要能健康地活到几百岁甚至是几千岁,一些根本性的变化是少不了的。

 

    如果人类的寿命大大延长,而其他事物又不发生变化的话,老年人将很快成为人口中的大多数。

 科学家估计,在现有的条件下,地球难以供养到2050年预计达到的89亿人口,这还没有将那些新出现的、超高龄的群体计算在内。

 到那时,即使他们食宿无忧,这一大群超老年人也将面临非常艰难的生活,除非无需额外的医疗照顾能够生存,且能够保持足以继续工作的健康水平,他们才能避免依靠数量不断减少的年纪较轻的少数人群来抚养。

 

    人在适当的时候结束生命是理智的。

 正如大自然标出了其他一切事物的界限一样,它同样标出了生命的年限。

 然而,老年可以说是人生戏剧中的最后一幕,当我们疲倦时,当我们已经饱尝了人生一切之后,我们应该从这一幕中消失。

Uint3

产品促销概述

    产品促销是指除广告、个人销售和宣传以外的推销活动。

 严格地说,不属于以上三种结合在一起的推销活动都被认为是促销。

 比如说,一家航空公司向乘客赠送打折卡,用这种卡在一家有名的服装公司购买大衣,价格会低很多。

 本文所说的推销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促销以及其他三种推销活动。

 

    促销的手段多种多样,数不胜数。

 常见的促销手段有附在商品上的优惠券、各种抽奖活动、游戏、竞赛、打折、产品演示、各种奖励、样品试用、钱款返还以及可兑换商品的赠券等。

 在同一促销活动中,多种手段可以结合使用,实际情况通常就是这样。

 一家从事早点麦片销售的公司为了拓展海外业务,还得向消费者传授吃干麦片和凉早餐的知识。

 为了培养这种新的早餐习惯,该公司发动了强大的广告攻势,同时开展了样品品尝和示范活动。

 另一家公司为了在经济萧条期间重占市场份额,免费向社会发放了150万新型婴儿尿布的样品。

 同时,每个包装袋上还印有一幅小熊的照片,父母们集齐规定数量的小熊照片,即可获得各式儿童用品。

 

    从本质上说,促销活动具有暂时性的特点。

 促销活动本身没有自我持续的能力,因而它的作用就是作为广告、个人销售和宣传等推销活动的补充。

 为了将百威啤酒打入英国市场,该公司运用了"美国"主题, 在7月4日和感恩节播放由美国演员在加利福尼亚拍摄的电视广告片。

 为加强宣传力度,该公司运用了大量的促销手段,向举办促销晚会的酒吧提供海报、装饰旗帜、横幅以及T恤衫等。

 同时公司还制作了带有"百威"标志的玻璃杯、酒吧餐巾、足球赛用的三角旗以及诸如此类的物品卖给酒吧常客。

 此外,该公司还专门邀请美国人筹划美国音乐之夜。

 

    促销不仅限于刺激消费者的需求,也可以鼓励中间商加大对销售产品的支持。

 为使泰国的中间商销售其乳制品,一家美国公司同其签订销售合同。

 合同规定,只要产品销售达到一定的定额,该公司即以一美元的价格向零售小商店和饭店提供冰箱。

 同时,该公司还得说服这些泰国中间商不要在冰箱中储存其他公司的产品,并且不要为了省电而在夜间拔去冰箱的电源插头。

 

    促销手段不仅可用于消费品的销售,也可用于工业品的销售。

 许多制药公司通过举办鸡尾酒会、旅游和其他活动来吸引药品批发商。

 他们向医生们赠送礼品,而且让医生的夫人们参加购物旅游。

 

    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海外,促销活动越来越受人青睐,而且持续稳定。

 一家主要的广告杂志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表明,公司经理们已从媒体广告转向促销活动。

 同五年前相比,有五分之三的公司开始增加对非媒体宣传的投入,如在产品交易会和展销会摆设摊位、举办使顾客能够直接购买产品的展销会、举办各种宣传活动等等。

 根据对美国消费者购物行为所作的一项调查,除了食品以外,超市里所售商品中有70%是顾客在店内临时决定购买的。

 因此,店内产品展示和其他促销手段的效果颇为显著。

 如果这种根据临时决定购买的方式能在美国以外的其他地方盛行开来,那么,促销活动在其他地方将被证明同样是必不可少的。

 

    某一产品初次进入一个市场时,促销活动可以有效地帮助消费者了解这种产品。

 同时,对于现有产品,如果产品本身极具竞争力,互相之间无明显差别,尤其是如果这种产品单价较低而且流通量大,促销活动会同样有效。

 在这种条件下,就需要以促销来赢得"额外"竞争优势。

 一家日本公司将游戏卡装在其肥皂盒中,结果在泰国引起轰动效应。

 消费者禁不住对这种皂盒越买越多,以期得到得奖的纸卡。

 与此类似,在泰国大多数加油站曾经有这样的做法,顾客每加一次油,即可免费得到一块毛巾,作为馈赠。

 

    在巴西,用电设施被看作商品,菲利浦公司希望巴西电工能够了解该公司的品牌。

 为此目的,公司开设了一个培训课程,除了颁发结业证书,还送电工一个工具箱作为奖励。

 该课程共计四讲,附有大量插图,以适合文化水平较低的巴西电工。

 但该公司碰到的问题是,没有一家专为电工出版的行业杂志刊登这一课程的广告。

 菲利浦公司想了个办法,在电工用品商店设点展示,电工们可以在展点内随手取阅该培训课程的活页广告。

 

    由于该培训课程的学费很高,任何一个听课的个人都无能力支付,菲利浦公司将参加培训的对象限定为职业与电力工业有关的人员。

 同时让电力设备商店也参加该促销活动:

 公司向这些商店介绍本次活动的好处,同时,邀请商店的销售人员参加培训课程。

 

    促销手段有时会与心理障碍发生冲突,这一情况在店主和消费者中都存在。

 有些国外零售商不大愿意接受产品厂家提供的打折赠券,因为他们担心厂家不会补偿他们在打折销售中损失的款额。

 另一方面,消费者可能对诸如返还款项的促销承诺心存怀疑,他们会认为,这样的产品肯定有问题。

 

    如同营销活动的其他诸多方面一样,促销手段也须改进。

 要使所用手段产生效果,就应使其迎合当地人的喜好。

 玩多米诺骨牌是巴西的一项全国性的消遣活动,菲利浦公司即在该国用多米诺骨牌作为购买电工产品的奖励。

 玩牌的一方要将骨牌彩色的一面朝上,不让对方看到带点数字的那一面。

 由于每张骨牌的反面印有菲利浦公司的名称,电工们便会经常想起这一品牌。

Uint4

劳动的价值依然存在

    美国19世纪工业发展时期,对那些在矿山、作坊和工厂辛勤劳动,每天只挣几个硬币的人们大讲劳动的固有德行,也许显得荒唐可笑。

 那个时代,庞大的生产机器让操作者受苦受难,头昏眼花。

 

    然而,对于几代移民来说,劳动最终结出了累累硕果:

 祖父移民来美时目不识丁,其辛勤汗水给父亲的一生打下了基础,并让他上了中学;而儿子则终于进入大学甚至法学院。

因此,在数百万美国人看来,他们几代人的劳动证实,劳动是可以产生好的结果的。

 移民的职业道德终于与清教徒的职业道德融为一体。

 

    劳动的动机决定一切。

 仅为活命而劳动是无奈。

 为儿孙们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这样的动机赋予劳动一种强烈的尊严。

 这种尊严,一种有希望的活力和抱负——就像生命的原动力一样长盛不衰——就是许多人如今发现不复存在的美国品质。

 

    当今社会,职业道德并未消失,而是淡化了。

 在美国,人们对待劳动的态度发生了很大变化。

 过去,由于对于经济大萧条的痛苦记忆,人们对劳动常采取了一种严守纪律,有时是被动的态度——这有点像前苏联的老一代人,由于对二战期间可怕得多的经历记忆犹新,因而并不抱怨食品短缺、住房拥挤。

 但是,经历过经济大萧条的那一代人相继退休,也相继不在了。

 当今年纪较轻的这代劳动者,尽管有时也会因为经济不景气而下岗,受不到公正待遇,但在他们的脑海中,毕竟没有对于大萧条时期那种贫困和艰难的痛苦记忆。

 

    如今,各种精心设计以缓解困境的经济手段——如失业保险、福利金等——使短期失业的困难程度减轻了。

 劳动仍然深受美国社会的尊敬。

大多数美国人,如果流落街头,就会感到失落,甚至丧失自尊。

 但这种打击如今很少带有它曾经有过的生死攸关的含义。

 此外,经济生活中肆无忌惮、声名狼藉的行为,也会减少失业的羞愧感; 如果某大公司关闭了一家工厂,将该厂3,700工人抛向失业者的行列中,那么人们更多地归罪于疲软的经济而不是个人。

 

    同过去相比,今天的劳动者受教育的水平提高了,因而,他们期待更多,兴趣各异。

 他们的父辈、祖父辈和曾祖父辈专心于手头的活计,而年轻一代则对拼命干活的意义提出了质疑。

 人类历史上,工业发达国家的民众,再也无须集中心思于劳动,将其视为自身生计之首要因素,这是世界历史前所未有的现象。

 

    根据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的描述,劳动是通过满足一系列轻重缓急的需求体系而发挥功能的。

 最重要的是,劳动可以提供食物和栖身之所,这是人类生存的基本保证。

 其次,劳动可以满足安全需求,并且满足与他人交友和交往的需求。

 再次,自我的要求也产生了,即需要受到尊重。

 最后,人类,无论男女,都有"实现自我"的永无止境的愿望。

 这种愿望似乎是一种于人无损甚至是值得尊敬的上进心,但有时也会沦落成一种自私的不满。

 

    当然,在美国社会,不同阶层、不同族群对劳动所要满足的需求也各不相同。

 那些雄心勃勃的非法和合法移民如今依然蜂拥来美,为取得安全感而努力,而那些试图"实现自我"的自私的当地部落在三代人以前就得到了这种安全感。

 劳动妇女的事业刚刚起步,她们正在形成一股理想和活力的强大源泉。

 女权运动及其经济需要,使她们实际上成为了经济生活中的移民群体。

 

    为了生计而劳动,为了创造未来而劳动,使人们的努力具有坚强的、道德上的纯朴性。

 在此情况下,劳动的要旨显而易见,无需探讨。

 但除了维持生命这一需要本身以外,能否从劳动中提炼出其本身固有的价值呢?

 

    对那些令工人生畏且于人有害的劳动,富人们的大肆称颂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傲慢表现。

 然而劳动带给人们的不幸总是相对而言的。

 中世纪的农民和19世纪为蒸汽列车的车头添加润滑油的工人生活中尽管有些浪漫,但同现代化生产线相比,他们的劳动条件要残酷得多。

 一个流浪在印度城市街头回收垃圾的穷人,听说在美国汽车装配线干活的工人一小时挣17美元还不满足时,他肯定是不会相信的。

 在南美,一个平均年龄为19岁的普通农民的劳动时间和强度都要高出大多数美国中年人。

 那些因工作造成精神缺陷而情绪低落的美国人,应该请教他们周边社区中失业的男男女女,因为后者虽痛苦却明确地懂得一份工作带给个人的尊严有多么重要。

 

    劳动仍然是多数人生活中复杂、关键的核心,职业与自身融为一体。

 弗洛伊德曾经指出,成功人士是那些能够付出爱心又肯于劳动的人。

 劳动是美国生活中最彻底、最深刻的组成群体的原则。

 如果我们因迁居新地而削弱了原来的血缘关系,那么我们的同事常常形成我们新的家庭、新的部族、新的社交圈。

 一位社会学家认为,人们喜欢工作主要是因为他们需要别人,他们需要同别人聊天、需要同别人来往、需要同别人建立关系。

 用他的话来说就是:

"劳动场所发挥着社区的功能。

    除了那些不诚实的或有害的劳动——比如说小偷的劳动——所有劳动都有其固有价值。

 人们曾经了解劳动的固有价值,但这一价值现已鲜为人知。

 劳动是人们报效社会的途径,是人们相互联系的途径。

 劳动是生活最有力、最生动的体现——无论对于个人还是对于文明社会都是如此.

Unit5

温哥华:

一座在森林中拔地而起的城市

    人们在参观温哥华期间,会反复地听人说这座城市是多么的年轻,广阔的加拿大西部有人定居也就是近期的事。

 温哥华市中心有一个40层楼高的360度的全方位观景室,室内的一幅招贴画使我想起,18世纪的整个美洲大陆实际上都已被人占住,剩下的只是西北海岸了。

 18世纪70年代,西班牙、俄国和英国的轮船沿着这里的海岸线探索,但实际上无人登陆,从而使土著人得以在此后一段时间内依然是这片偏僻森林的惟一居住者。

 

    1792年,英国船长乔治·温哥华和一名西班牙船长同时到达了离现在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校园不远的地方。

 两位船长在英国轮船上友好地共进早餐,交流航行记录,互相祝福,然后又各奔东西。

 在此次航行的早些时候,温哥华船长恰好在失望角经过了哥伦比亚河的河口;在那里他注意到了一个小海湾,但那看上去不像是一条大河的出口。

 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它可能改变了整个太平洋东北岸的前途。

 一个月之后,一名美国人沿着哥伦比亚河向内陆方向航行,这为日后美国索取西北部的大片土地奠定了基础。

 尽管温哥华船长有那次失误,这座如今拥有100多万人口的城市仍以他的名字命名,以表示对他的纪念。

 

    在经历了许多变化的地方,很难想像200年前这里竟是一片原始森林。

 一些商船是随首批探险者来的,其中多数是美国商船。

 但是直到19世纪60年代白人拓荒者才在这里定居。

甚至到了1890年,这里的一条主要街道"依然是森林中一条砍伐出来的通道,两旁是密密实实的树墙,树身高大,你只能仰头直视才能看见天空"。

 

    后来,一位美国企业家看到了这个地方的未来。

 "开发大西部的因素成百上千,"他这样写道,"西雅图和温哥华命中注定会成为巨大的中心。

 温哥华拥有极好的环境,它可能会成为太平洋沿岸最大的城市和最大的商业港口。

    温哥华有今天的地位,得益于它的周围环境,而在兰定能让人最先饱览这一景色了。

兰定是一个砖砌购物中心,很受人们喜爱,那里有好几座陈旧库房和办公房得到了重新修复。

从兰定的二楼你可以眺望港口,看到另一侧近在咫尺的群山。

 港湾很繁忙,游轮、渡轮和游艇等往来不断。

 稍远处停泊着十几只大货船。

 它的左边高高耸起巨大的白帆,它们构成了加拿大广场的屋顶,广场内设有一个会议中心和一家旅馆,以及游船停靠的码头。

 

    海湾对面被大片树林覆盖的半岛是有1,000英亩林海的斯坦利公园。

就在温哥华命名大约一天之后,该市最初的领导人就为规划这片树林做好了准备。

 公园中的森林与这座"钢铁和玻璃"构成的城市界限分明,强烈地向人们展示着温哥华当初是如何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崛起的。

 

    从古船收集地赫里蒂奇港到格兰维尔岛每15分钟就有一艘小渡轮。

 格兰维尔岛的管理人员所称的城市公园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地方。

 

    格兰维尔岛最初只是一片贫瘠的沙地,它周边的海域为当地的印第安人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

 随着城市的发展,海岛沿岸改建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并有大桥与市中心相连。

 之后,随着原先落户海岛的工厂和作坊的迁出,留下的是破旧不堪、被人遗忘的土地。

 

    到1972年,在联邦政府的帮助下,温哥华开始重建格兰维尔岛。

 水泥厂还在;一家电线厂和啤酒厂也被吸引过来; 来这里的还有一所艺术学校,一座剧院,大量能工巧匠,一家大型公共集市以及各式的餐馆。

 海岛的一端有一座旅馆和一些轮船码头,一座公园沿着格兰维尔岛的南缘延伸。

 格兰维尔岛几乎一切如故;今天,所有建筑物的外墙面都是金属构造,与当年的工厂完全相同。

 由于原来的地方没有人行道,现在也没有,所以参观者不得不小心地避开来往的汽车和运送水泥的卡车。

 这是设计的要求。

我在信息中心的告示牌上读到,"一直都是这样安排的"。

 我继续读下去,才知道其目的是"为了使在工厂从早上八点工作到下午四点,而中午提着午餐随处乱跑的工人和那些在此时来海岛购物的富豪保持和谐"。

 

    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大桥的拱形结构下面都是一片欣欣向荣和熙熙攘攘的景象;无论从哪里观看,这一景象都增添了一种工业气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