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35课学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3876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85.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35课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35课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35课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35课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35课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35课学案.docx

《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35课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35课学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第35课学案.docx

学年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第35课学案

第3~5课 拟行路难(其四) 蜀相 书愤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酌酒(zhuó)  ②踯躅(zhízhú)  ③拟行路难(nǐ)

④黄鹂(lí)⑤祠堂(cí)⑥伯仲(zhònɡ)

⑦衰鬓(bìn)

(2)多音字

①柏

     ②好

③散

④塞

2.辨形组词

二、词语积累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泻水置平地:

倾、倒

②举杯断绝:

停止

③吞声踯躅:

徘徊不前

④锦官城外柏森森:

树木茂盛繁密的样子

⑤隔叶黄鹂空好音:

白白地

⑥三顾频烦天下计:

犹“频繁”,多次

⑦两朝开济老臣心:

开,开创;济,扶助

⑧塞上长城空自许:

陆游主张抗金的抱负不能实现

⑨出师一表真名世:

诸葛亮坚持北伐,终得名传后世

⑩千载谁堪伯仲间:

能够

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鲍照《拟行路难(其四)》

①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

②心非木石岂无感?

吞声踯躅不敢言。

(2)杜甫《蜀相》

①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②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③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3)陆游《书愤》

①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②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③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2.课外名句

(1)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2)正统不惭传万古,莫将成败论三分。

——杨慎《武侯庙》

(3)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一、作者简介

(1)鲍照(约415—470),字明远,东海(今山东郯城西南)人。

由于出身微贱,而又生活在南朝门阀特权盛行的时代,一生受尽了歧视和打击,只当过几任小官。

其诗风雄健奔放,在当年就颇负盛名,特别是对唐代的作家李白产生过重大影响。

除《拟行路难》外,《梅花落》也是鲍照乐府诗的一首名作。

(2)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其为杜少陵。

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杜工部。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杜甫一生写下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

(3)陆游(1125—1210),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

家庭的教育使陆游从小就树立了忧国忧民的思想和杀敌报国的壮志。

他自幼好学不倦,“年十二能诗文”,他还学剑,钻研兵书。

二十五岁左右,向具有爱国思想的诗人曾几学诗,受益匪浅,从此确定了他诗歌创作的爱国主义基调。

他是我国古代诗人当中创作数量最多的一个,存诗9300多首,还有词130余首和大量的散文,诗的成就最为显著。

他的诗最鲜明的特色是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他的词多数是飘逸婉丽的作品,但也有不少充满悲壮的爱国激情的作品。

二、背景展示

(1)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门阀制度,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

门阀制度阻塞了寒士的进仕之路,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

(2)《蜀相》这首诗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春天拜谒诸葛亮庙时所作。

当年,安史之乱尚未平息,唐王朝仍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杜甫个人“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完全落空,流落蜀地,生活穷困,无论国事、家事、个人事,都使诗人陷于苦闷之中。

因此,他到成都之后,不再“窃比稷与契”,而是追慕诸葛亮,并且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便是其中的一篇。

(3)《书愤》这首诗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当时诗人62岁。

诗人一生“寄意恢复”,但为朝廷里的投降派所阻,始终未能实现,因而悲愤异常。

本诗是他一生感情经历的艺术再现,赏析这首诗一定要了解诗人创作这首诗的背景,并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1.在《拟行路难(其四)》中作者流露出怎样的痛苦情感?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无奈、哀叹、孤独、彷徨。

2.《蜀相》是诗人在诸葛祠吊古时所作,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这样写有何深意?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亮。

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可以由此写到诸葛亮。

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为“蜀相”。

3.如何理解“书愤”之“愤”?

它包含哪些感情?

是通过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愤”指报国无门,功业无成。

抒发了诗人内心慷慨激愤、报国之志难酬的抑郁之情。

是通过对比的表现手法呈现出来的。

一、阅读鲍照《拟行路难(其四)》,回答问题:

1.诗歌开头两句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怎样的哲理?

第三句写“人生亦有命”,从诗歌本身看,作者对“命”有怎样的看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像往平地上倒水,水就会依着地势向不同方向流散一样,人生贵贱穷达也是不一致的,这如同封建的士族门阀制度一样,有才能的庶族只能处于低位,处处受人压抑。

从诗歌本身看,诗人似乎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这是反讽的笔法。

“安能行叹复坐愁?

”“心非木石岂无感?

”这两个反问句,表现了诗人对士族门阀的压迫的强烈不满和反抗。

2.第五、六句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悲怆难抑的诗人形象。

(提示:

酌酒原为排遣愁绪,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将一腔悲愤倾泻出来。

长歌当哭,这是何等悲烈的景况。

读者从这举杯驱愁却大放悲声的情节中,亦可想见其悲其愁的沉郁了。

3.“安能行叹复坐愁?

”“心非木石岂无感?

”这两个反问句,在表现诗人情感变化过程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安能行叹复坐愁”表面看来是诗人自我安慰,实际上蕴含着不平之气。

反问中提出不言愁,感情基本上还是比较平稳的。

“心非木石岂无感”一句,诗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大的转折。

借酒消愁愁更愁后,诗人情感之流开始奔涌,达到了高潮,表露出内心的激愤不满。

二、阅读杜甫《蜀相》,回答问题:

4.《蜀相》开头两句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借“柏森森”写出武侯祠的历史悠久和寂寞荒凉;②衬托诸葛亮的形象,表达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5.颔联的诗眼是什么?

试分析其表达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颔联的诗眼应是“自”“空”。

诗人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现了一幅美丽的春景,但对于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着独特的感受;祠庙寂寥冷清,无人瞻仰,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孤寂伤怀。

“自”“空”二字,景中含情,情景交融,为下文抒情蓄势做了铺垫。

三、阅读陆游《书愤》,回答问题:

6.诗中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请结合诗作内容作简要分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诗的前两联回忆当年的胸怀壮志、抗金杀敌收复失地的军旅生活,属于虚写;后两联主要写现实“已先斑”“空自许”的悲凉,属于实写。

虚实对比,反映出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感慨及对投降派的愤怒的控诉和强烈的指责。

7.如何理解“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两句诗的含意及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两句诗用典明志。

诸葛亮坚持北伐,虽“出师未捷身先死”,但终归名满天下。

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以诸葛亮自况,以《出师表》中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自勉,抒发了至死不弃恢复中原的大志。

诗人悲愤而不绝望,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

1.除了杜甫的《蜀相》,陆游也在不少诗中述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

联系历史背景,说说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诸葛亮的诗作?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南宋王朝一直在金人的侵略下苟延残喘,处于存亡危机之境。

陆游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一生以抗金复国、建功立业为己任。

而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为陆游钦慕。

陆游喜欢吟诸葛亮的诗作,有仰慕和见贤思齐之意。

2.《书愤》中关于“中原北望气如山”中的“气”的理解,有两种观点:

其一,“气如山”即“积愤如山之重”,“气”即悲愤;其二,“气”为“豪壮之气”。

你赞同哪个观点?

请说明理由。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赞同第二种。

①从前后诗意看。

首句言早年不知道恢复中原之事甚为艰难,所以在北望沦陷的中原时,不禁豪气干云,如山般壮伟坚强,前后两句构成因果关系。

如果把此“气”解为“悲愤”,则割裂了两句诗间的语意联系。

颔联“承”首联而来,写南宋军队抗击金兵侵犯而水陆俱胜的史实,同时也回顾了自己的特殊经历,大有一展抱负之势,是“气如山”的形象再现。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

“气”释为“悲愤”,表面上点明诗题中的“愤”字,其实这样反使诗意直白浅露,不够含蓄蕴藉。

同时,与“塞上长城空自许”无法构成照应和对比。

“气”释为豪壮之气,与“塞上长城”之志相互辉映,诗人昔日之“气”之“志”,而今已成“空自许”,在今昔对比中更强烈地抒发了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情怀。

“气”作豪壮之气讲,不仅使上下诗意贯通,结构谨严,而且更有力地抒发了诗人胸中郁积的“悲愤”之气。

1.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1)名家评价——杜甫

①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唐代文学家韩愈

②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

——清朝著名评论家胡应麟评杜诗

③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郭沫若

④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建筑土木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