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角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704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24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角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教师角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教师角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教师角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教师角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角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

《教师角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角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6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角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docx

教师角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

课题名称:

大学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和学生角色转变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课题批准号:

DIA010310

课题类别:

教育部重点课题

课题拨付经费:

1.4万元

学科分类:

高等教育

课题鉴定时间:

2008年10月

课题负责人:

马万华北京大学

主要成员:

徐慧璇、吴春卿、孙一木、石利红、徐惠芬

该课题研究从大学教师历史转变中看他们的角色变化,并从目前学科分类的角度,探讨学科差异对于教师知识观和教学观的影响。

以案例研究的形式,探讨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学观的关系。

同时通过案例研究,探讨目前青年教师的角色压力。

在目前高等教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面对不同挑战。

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角色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该研究目的就是通过案例研究的形式试图寻找影响教师角色变化的因素。

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中,学生的角色变化同样面临挑战。

自主学习一直是心理学理论所倡导的理论,但是如何成为自主学习者,影响学生们成为自主学习者的因素有哪些是本研究关心的问题。

由于研究涉及的”角色”问题比较抽象。

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理论研究中的许多概念似乎很难反应目前大学教师和学生们真实的教学与学习状况及他们所面临的问题。

因此,该课题研究与其关注理论的建构,反而转向实证分析。

通过案例分析说明目前大学教师和学生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面对的压力,学习状况和相关问题。

因为案例分析能够更深入的发掘教师和学生面临的深层次的问题。

在研究中,除了大学教师教学观念和学科知识差异的论文对四所大学的400位文理工社会学科的教师进行同一问卷调查外,其它研究都采取了在案例学校内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

在案例分析中,该研究发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面临非常复杂的实际问题。

比如,不同学科教师的教学观念是不同的,因此他们的教学方式也非常不同。

而在教师角色转变过程中,社会和大学对大学教师的要求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在众多的教师角色中,教书育人只是教师众多角色和任务之一。

在教师的角色中,年轻教师面临更多的压力。

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不仅表明学生数量的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变的多元,对教育的要求也不同。

在该课题的几个关于大学生学习兴趣和心理挫折感的研究中发现在学生们成为自主学习者的同时他们也面对不同的问题。

比如,贫困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和冷门专业学生关注的问题就非常不同。

他们到底在想什么,需要什么只有采取访谈研究的手段才能深入进行挖掘。

该报告分八章对对目前大学教师和学生角色变化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第一章关于大学教师教学角色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角色概念的界定

提到“教师”这个词,或许,人们会想到的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灌溉的园丁”;或许,会想到的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现代语境下的“教师”一词,已经有了太多丰富的内涵;而这内涵之后,则体现的是知识社会中教师功能的分化与重新界定。

社会的进步变迁,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知识社会中人们的学习观念、人际交往、知识获取方式发生了巨大变革,教育的功能不断扩大,与之相应,教师的义务、权利、行为规范和教学模式也在发生较大变化。

“教师作为变革的因素,其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教师是变革不可或缺的力量,同时也来自于变革的时代导致教师本身也已经成为改革的对象。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诸多异彩纷呈的论述,诸多对“教师角色”的定位。

那么,”教师角色“的概念内涵该如何解读,教师的角色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教师在现代社会中又该承担怎样的责任与义务,这些都是本研究所力图回应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于教师教育的研究廓清了教师角色的内涵,同时也从社会、知识观及教育自身发展等动态角度研究了教师角色。

本研究吸收借鉴了前人之长,吸纳了西方的教育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着眼于历史变迁,从历史观的角度对不同历史纬度下的教师角色进行了解析。

在本研究中,我们没有严格区分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而是从一个比较涵括的角度去解析”教师“,解析”‘教师“这个群体的发展与变迁。

一、中国学者对“角色”的概述

为了认识社会系统的运行,人们就必须首先考虑个体的人介入其中的各种单位或整体,并弄清楚个人在某单位或整体中的位置。

正是为了划定个人的这种介入范围和在某个范围中的位置,角色和地位的概念才显得珍贵。

这两个概念既是严格的社会学的概念,又是社会心理学的概念,处在这两门学科的交接点上。

角色理论作为理论工具,在教师的社会学研究中广泛应用,中外学者对核心概念“角色“的理解也存在不一致之处。

他们对”角色“概念的界定有如下几种:

一些中国学者认为:

“社会角色是指与人们的某种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的规范与行为模式,它是人们对具有特定身份的人的行为期待,它构成社会群体或组织的基础。

“角色”是从戏剧舞台中借用过来的一个概念。

它的原意是指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根据剧本扮演的某一个特定人物。

社会心理学中的“角色”一词,即社会角色,是指个体在特定的社会和团体中所处的社会地位及与之相联系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

每一种社会角色都代表着一套社会行为模式及行为标准,它规定了个体在扮演某一特定社会角色时所应有的行为。

并且,每个人只要扮演了某一角色,同社会或团体中的其他人将不约而同地以该角色所应具备的角色行为标准来评价他的行为。

二、西方学者对“角色”概念的界定

美国学者米德(G..H.Mead,1934)对“角色”理论做出重要贡献.他在《心灵、自我与社会》这本著述中米德提出“角色”“角色领会”等概念。

在他看来,人类的自我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它其实是一个社会实体,它的突出特征即人类个体使自己成为客体的能力,这根源于“角色扮演”机制。

个体可以在相互活动中逐渐懂得“常规姿态”,并据此互相读懂对方姿态所表达的思想、态度等,米德把这种“感受并理解他人角色”的基本能力为“角色领会”。

角色是在互动过程中形成的。

让.斯塔彻尔(JeanStoetzel,1963)给角色与地位下的概念特别清楚明了。

他说:

“如果将个人作为观察的中心,那么个人所占据的位置决定了他的地位和角色:

他的地位就是他本人所预期的他人行为的整体;他的角色就是他人所预期的他本人行为的整体。

”这两个概念既有区别又互为补充。

例如,从地位上讲,一个医生有权认为他在社会群体中占有一席之地,并享有一定声誉,而他的病人则指望着医生治疗照顾他们,因为这是医生的角色。

角色是表示关系的术语。

用角色术语来表达的相互作用,按照韦伯的意义来说,在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因为行动者是根据他们对自己角色的概念以及对他人角色的概念而调节自己的行为。

从这些概念界定来看,许多学者笔下的“角色”一词,时而表示一种实际的行为,时而表示一种理论上的规范性的品行;有的学者强调以社会结构规制角色理论,有的学者则强调角色的互动过程,更重视个体在行为归属中的一致性。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外学者在论述“角色”(社会角色)问题上的相似之处:

①角色也是能够发展变化的。

例如,今天妇女的角色与以前妇女的角色是不一样的;不同学者对“角色”的不同认识,即是对“角色理论”的发展和推进,也体现了角色本身的发展历程;

②角色与社会地位的密切关系,角色是社会地位的外在表现,社会地位和关系网络规制个人的角色;个人的角色存在于他所担当的地位之中,但同时也存在于角色的扮演之中,这也意味着角色与地位之间的某种内聚力;

③角色的复杂性,个体在不同的社会地位上扮演多重角色,“角色丛”是个体多重角色身份的涵盖;

④角色与一定的行为模式、所处社会地位的权利、义务、规范相联系,角色意味着对处于特定社会地位的人们的行为期待;

⑤角色是构成特定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的基础;

⑥角色这一概念,在心理学、社会学及其它交叉学科领域广泛应用,其解释力和影响力非常深远。

综合上述对“角色”的探讨,本研究中采纳的概念界定为:

角色是对拥有特定社会地位的人以及与之相关的人所期待的一系列活动和关系。

与每个社会地位相关的是角色期待,即这个位置的人应该如何行动及其他人应该怎样对待他。

角色意味着处在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所期待的那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模式,是一个人在一定系统内与他的身份、地位、职务相应的行为模式。

(关键词是“作用”、“地位”、“期待”)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将“角色”看作是一个动态过程,我们在对“教师角色”的解读时遵循此概念界定下的“角色”。

第二节、教师角色

“教师”一词有双重含义,既是指一种社会职业角色,同时,它也意味着这一角色的承担个体---教师本人。

”教师角色“的内涵更为丰富,它既是一种社会职业角色,是客观存在的社会规定;同时,教师本人,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存在,本身就承担了众多的角色担当。

每一个教师都扮演着多种角色:

学校中的教师、商店中的顾客、家庭中的配偶、家长或子女等等。

我们研究教师的角色,其视线集中于教师在教育系统中的角色。

比德尔(Biddle,B.J.)曾将“教师角色”概念区分为“作为行为者的角色”(roleasBehavior)、“作为社会地位的角色”(roleassocialposition)与“作为期待的角色”(roleasexpectation)三种类型。

在此,我们首先需要区分三种“教师角色”概念。

一是以社会期待(socialexpectations)为参照的角色或曰“受托承担的角色”(譬如,“教师是文化传递者”这一命题中的“教师”角色)。

二是以社会地位(socialstatus)为称识的角色或曰“相对而言的角色”(譬如,“教师对学生而言是正式权威”这一判断中的“教师“角色)。

三是以社会行为(socialbehavior)为依据的角色或曰”实际扮演“的角色(譬如,某某教师对学生一视同仁这一评价中的”教师“角色)

在教育系统中,教师扮演着五种重要角色,即传道者的角色、授业者的角色、选择者的角色、辅导者的角色及协商统合者的角色。

美国学者格兰布斯(Glanbuss)则将教师角色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学习指导者,另一类是文化传播者,前者具体包括七种角色:

学生成绩的评定者、知识与技能的择定者、纪律维持者、学生的保护人、道德气氛的创造者、教育机构的成员、学校教育传统的支持者;后者则具体包括九种角色:

中产阶级文化的恪守者、社区事务参与者、社区中的陌生人、教育机构中的路人、社会的公仆。

叶澜(2001)等学者具体指出,教师的角色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在人类社会发展方面,继承、传递和发展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促进人类个体的健康完善发展,以及推动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第二,在学校里与学生、教学辅导人员和管理人员构成学校系统;第三,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地位,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

综上,我们把教师角色归类为两个类别:

从社会角度看,教师承担着社会人和学校角色;从个体角度看,教师承担着课堂角色和自我职业角色。

结合前面对“角色”概念的离析,我们知道,“角色”一词是历史动态性变化的,角色承担者也是动态变化的。

我们所呈现的,是现代思维视野中的教师角色。

下面,我们将回溯历史,看看教师角色在历史长河中的变迁。

第三节、古代、近代中国的教师角色

一、古代的教师角色

“教育并非是一个价值中立的事业,就教育制度的本质而言,无论教育工作者是否意识得到,他们已经卷入了一项政治活动。

”教育与政治不可分割,我国古代的教育体系中,教师是以学官的身份存于学校体系,政治色彩掩盖了学术的求真。

同时,中国传统教育所凸显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化民成俗”,其内容强调的是人文、伦理、道德及规范。

古代学校无论是官学还是私学,关注的是礼仪制度、伦理精神,关注的是一种纯文学修养,科技教育没有在教育体系中取得自己该有的位置。

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古代的教师角色是怎样的呢?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无天地恶生?

无先祖恶出?

无君师恶治?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国将衰,心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

”荀况将国家兴亡与教师这两者联系起来,教师角色蒙上了浓厚的政治色彩;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这样,把教师的好坏评定与仕途联系,教育者臣蔽于政治;

韩愈的传世名篇《师说》,倡导尊师重道,更是将“师”与“道”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理应成为“道”的化身。

此外,重“道”的精神贯穿于他对教师的作用、标准、职责和师生关系的描述。

“古之学必有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终不解矣。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师的任务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传道,即传授儒家仁义之道;二是授业,即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的六艺经传与古文。

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和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

传道是目的,是方向;授业和解惑是传道展开的过程和手段。

教师的角色当然有传播知识的一面,但是也可以看到为“道”而“师”的一面,为“兴道”而强调“重师”,师道就体现着君道,在学校中能尊敬师长从而达到在社会上效忠皇帝的目的,从而维护封建秩序,这也是他提倡师道的深层原因。

黄宗羲有关教师的思想,突破了传统的教师理论,反映了民主色彩,可谓是教育理论的一大进步。

他的思想具体有:

①重视教师在人类文化传递和传播中的作用;②《广师说》和《续师说》强调“慎重师道”,对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他的看法;③重视教师的社会地位;④主张教师从事清议,这是对传统教师职责的扩展和深化。

综上,我国古代的教师形象是单薄的,是政治依附下的产物。

所以,具有大儒身份的这些学者对教师的论述基调大都是相似的,教师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职业群体意识。

因此,我们看到的教师角色是学官型的畸形产物,“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官,“,求真没有成为教师的天职。

二、近代的教师角色

“废科举,兴学校”拉开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序幕,我国教育开始走上独立的发展道路。

随着政治和教育制度的巨大变革,教师职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是教师形成自己的独立的职业意识,确立“我是谁”的进化过程。

这个过程中,中国人的价值理想和行为方式与传统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断裂,以培养君子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转变为以知识传授和职业训练为主要内容的西方启蒙教育模式。

近代教育在教育内容的革新—分科教学,使得“师”与“学科”之间形成了紧密关系,教师所特有的“专业意识”得以形成;中小学的大量开设,师范教育的兴办,教师群体的数量大大增加,组织上的“官”“师”分离,是教师群体产生独立的职业意识和民主意识的基础。

教师职业摆脱了政治机构的控制,开始走上自己的发展之路;此外,教师职业也形成了特有的社会价值。

这个时期,关于教师角色的讨论有如下几种观点:

1、教师的专业知识

与分科教学相应,相关教师的“专业意识”反映在当时思想家、教育家的言行及著述中。

如孙中山先生主张“文学渊博者为师”、“惟必有学识,方可担任教育”,蔡元培先生在北大延聘教师制度的改革中,也将学术造诣看作重要标准,而梅贻琦先生提出“凡一校精神所在,不仅仅在建筑设备方面之增加,而是在教授之得人”“一校之良窳,几全系于师资与设备之充实与否,而师资最为重要”更是将教师素质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高度;

2、教师的政治角色

梁启超积极倡导师范教育,并将师资的培养与政治结合,造就新民,从而为政治改革奠定基础,“师也者,学子之根核也”,“欲革旧习,兴知学,必以立师范学堂为第一义”。

“教育救国”是当时社会思潮,胡适等人反对革命,主张渐进式改革,而教育则是改革的力具---教育可以传递人类知识遗传,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达到从根本上救国的目的,教师承担着这样的历史重任,教师角色中政治性的一面是社会关注点;

3、将教师从知识传导性角色转变为创造性活动过程的指导者角色

受杜威的实用主义影响,以陶行知为代表的教育家主张“活”的教育,“活”的教师,教师要成为真理的探索者、知识的研究者,在活动中在生活中完善自我,从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我国教师职业的发展来看,对于教师的称谓经历了教师、教员和教师等的变化,这些变化折射了教师角色的历史变迁。

上文概述性的描绘了我国教师在历史发展中对教师自我角色的确立过程,同时也会看到西方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对形成现代教师角色的影响。

下面,我们将对西方教育理论中的教师角色予以探讨,由于篇幅所限,我们只对现代比较有影响的几大理论进行探究。

第四节、西方教育理论中的教师角色

一、教育社会学对教师角色的探讨

1、功能主义者的论述

结构功能主义代表帕森斯在一篇题为《作为社会系统的学校班级》论文中,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教育的观点:

教育的社会化和选择功能。

其中,对教师角色的认识是基于他对教育的功能的探索。

在文中,他论述了小学课堂的特点,小学生活的整个秩序是如何适应这些功能任务的。

他认为社会知识是在学校课堂里所学的真正重要的知识,而学生认同和内化了的教师价值观的程度则是体现了他们社会化的水平。

由于这种内化是可能的和连续不断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教师的角色应当以中间站的位置来定义。

一方面,教师像一个家庭的女家长,提倡诸如情感交流、个人人格至上、不拘小节和玩耍的等家庭价值观。

同时,教师也必须教授职业生活所要求的价值观,如抽象、理性、控制与合作。

第一部分价值促进认同,第二部分有助于对成人角色的认同。

为了使学生能够适应和认同成人角色,教师不仅要坚持有效的智力训练,学会理性和控制,而且要求他或她能够合作,承认权威,做一个好公民。

帕森斯所探讨的教师角色,更多的局限于课堂情境中的形象,是对教师职业素质和课堂环境下的“教师人”的认识。

2、解释论者的论述

符号互动论在教育社会学领域的应用主要是分析课堂中的人际关系。

哈格里夫的《人际关系与教育》一书则体现了这种取向。

该书的核心概念是“自我”、“有知觉的人”和“角色”。

哈格里夫在书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互动中的个体都会由不同的角色构成,教师、学生、校长、父母、同学、同事等形成了一个“角色丛”,角色丛的成员对我们和我们对角色丛中的他者都有所期望,形成了特定的角色期待。

在研究学校师生的关系中,哈格里夫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教师角色,他称这些为:

“驯狮手”(liontamers)、“招待者”(entertainers),以及“浪漫者”(romantics)。

对“驯狮手”来说,教育是使学生从蒙昧、野蛮走向文明化的过程。

教师是知识的权威,学生应当按照教师的意愿和安排去学对他们有用的东西。

学生的角色就是学习、复习和经常性的考试,在这个角色中,教师是文化和知识传播者;“招待者”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会用各种教改和新鲜的教学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发现教学法”“快速记忆法”等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他们与学生的关系是友善的、非正式的。

在这个角色中,哈格里探讨教师在教学中的具体形象,教师用灵活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激发者;“浪漫者”从一种不同的观点出发来看待教师。

教师的角色就是一位引导者,学生自己自由选择他们想要学习的。

教师与学生一起来建构课程,基于信任,教师与学生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师的重要职责不是用分数或成绩来标签学生,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习如何学习”。

3、批判教育者的论述

批判教育理论则认为要理解教师的角色,必须在广阔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下进行分析思考。

批判教育理论分为三个流派,每个流派都对教师角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概括来看,批判教育学家认为教师在教育改革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教师素质对于学生素质至关重要。

只有教师主动反思自己在学校教学中的角色,具有理论建构能力,并且以实现社会公正这一理想而工作,教师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自己作为改良者的角色,而成为积极的变革者。

二、教育心理学对教师角色的探讨

1、行为主义的论述

行为主义者以动物为对象,系统地研究动物学习行为,构建学习心理学上最早、最有系统的学习理论。

关于教师角色及教学实践,行为主义者运用强化技巧如积极的强化和塑造来改变学生的行为,当学生的行为接近目标时给予适当的强化。

教师在课堂中运用行为来控制环境,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在课堂环境中得以广泛应用。

2、建构主义的论述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识观和教学方法,建构主义心理学习方法主要来于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和维果斯基对于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建构主义教师认为学生是知识的创造者,他们与学生一起分享认知过程,学生和教师都是学习者。

教师努力营造学习环境,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向学生呈现教材,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发展学生对于问题的认识,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也努力拓宽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

由此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角色打破了传统形象—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的对象,实现了由传统模式的单一性向多元化形象的转变-----教师成为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协助者。

3、人本主义的论述

人本主义是存在主义的一个分支。

人本主义心理学尊重每个人的价值,支持采用不同取向作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人本主义学者所提倡的教育,着重于学习者个人成长历程的解释,是全人教育取向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个人需要和情感是构成学习过程的主要部分,因此,人本主义教师除了强调学习过程中的认识和行为外,更积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等方面。

人本主义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注意因材施教,使学生不仅在智能方面得以自我实现,且在情意方面也能学到自立立人的观念和能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是选择者、组织者、计划者、指导者、决定者和评估者,而是学生的促进者、鼓励者、帮助者、辅导者、合作者和朋友,是尽职于学生的“侍人”,他们支持学生的自我探索和完善,培养学生纯真而开放的气质和认识自我的能力,既能学会在团体生活中尊重别人,也学会在个人生活中,解决自己心理上的问题。

同时,人本主义教育强调情感化的师生交往,提倡意义学习,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充满乐趣。

第五节、现代社会与教师角色

一、新世纪的时代特征与教师角色

有研究者重点阐述了21世纪的时代特征,从时代特征的角度论述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世纪的社会是知识经济的社会、竞争与合作并存的社会、视角越来越宽阔联系越来越紧密的社会;是科技在生活中月来越起主导作用,且同时更重视人自身需要的社会。

教育体现出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就教育场所而言,学校不再是唯一重要的教育场所,家庭、社会将和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的任务,并由此形成立体的教育网络。

其次,就时限而言,教育不再是阶段性的,而是贯穿生命始终成为终身性的。

再次,就教育内容而言,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内容,甚至可能不是主要内容。

然后,就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而言,书本、黑板、粉笔及教师的口头讲解不再是主要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式。

最后,就教育目的而言,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培养人。

随之而变的教师角色体现为:

在师生关系上,教师作为权威逐渐由外在的权威转变为内生的权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逐渐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作为纯粹管理者的角色日益淡化,作为展开教育教学活动的艺术家的特征更浓;教师作为学习研究者的角色特征日益明显。

二,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

创新是知识经济的灵魂,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在社会和学校系统提倡创新教育的今天,研究者对创新教育中的教师角色进行了探讨。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观念上从以教学为中心转变到以人为中心,把更多的学习自主权放给学生,调动学生的兴趣,才能把教学目标内化成学生自我发展的目标,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

树立以人为中心的教育观念,就是要注重学生个性培养。

其次,在教师职责上要由授业解惑转变为设疑导创。

在创新教育中强调的是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精神,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

教师要在传授已知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指导学生进行求异性、发散性思维,指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去掌握知识、发现知识,去探求未知的科学真理,去创造、开拓崭新的学科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财务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