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失街亭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543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52.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失街亭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失街亭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失街亭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失街亭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失街亭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失街亭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失街亭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失街亭 Word版含答案.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三单元 第12课 失街亭 Word版含答案.docx

版高中语文粤教版必修四学案第三单元第12课失街亭Word版含答案

第12课 失街亭

学习重点

 1.掌握本文的字音、词语。

2.分析马谡、诸葛亮的形象特征,认识狂妄轻敌、刚愎自用、死守教条的错误及其危害性。

作者名言

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3.扬汤止沸,不如去薪。

4.天下高见,多有相合。

5.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6.青山不老,绿水长存。

7.天下大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文本导学

1.读准字音

(1)单音字

①司马懿(  )  ②鲧禹(  )  ③掎角(  )

④祁山(  )⑤马谡(  )⑥汲水(  )

⑦张郃(  )⑧隳(  )⑨辎重(  )

⑩旌旗(  )⑪杀戮(  )⑫谙熟(  )

(2)多音字

①几

     ②裨

③咽

2.辨形组词

(1)

(2)

(3)

(4)

3.理解词义

(1)倍道而行:

 

 

(2)置之死地而后生:

 

 

(3)按兵不动:

 

 

(4)徒有虚名:

 

 

4.选词填空

(1)倍道而行·背道而驰

①细作告曰:

“司马懿________,八日已到新城,孟达措手不及。

②李洪志等人宣传法轮功,毒害百姓,这与党的政策方针是________的。

(2)冲要·重要·要道

①徐州地处津浦铁路和陇海铁路的交叉点,是个十分________的地方。

②这是个________的会议,你必须参加。

③京沪高铁是一条交通________,成了南北大动脉。

小说的情节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请运用《三国演义》的章回体形式,分别用两个六字句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

(1)开端(1~2段):

 

 

 

(2)发展(3~4段):

 

 

(3)高潮(5~7段):

 

 

(4)结局(8~10段):

 

 

1.作者在塑造马谡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阅读课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课文写到了马谡的三次“笑”(直接描写),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直接描写的作用。

答:

 

 

 

 

 

(2)课文是怎样通过间接描写表现马谡的性格的?

答:

 

 

 

 

 

 

2.作者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同样也采取了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的手法。

阅读课文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1)通过课文中对诸葛亮的直接描写,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

 

 

 

 

 

(2)作者又是怎样通过间接描写来表现诸葛亮熟悉兵法、用兵如神的?

答:

 

 

 

 

 

 

 

3.课文最后一段写到了诸葛亮的三次“哭”,请分析这三次“哭”有什么不同?

答:

 

 

 

 

 

正反对比、衬托是本文描写人物的一个重要手法。

请阅读课文,找出课文描写人物时运用对比、衬托手法的地方。

答:

 

 

 

 

 

 

 

 

 

 

链接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罗贯中(约1330—约1400),名本,号湖海散人,山西太原人。

相传是施耐庵的学生。

他生活在元末明初的动荡时代,一生很不得志,流落于江湖,据说曾和农民起义军首

领张士诚有过来往,这就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人民,获得丰富的政治、军事斗争知识。

于是他在民间艺人创作的基础上,依据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博采正史、史记、传记、佚闻,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斗争经验,进行创造性的艺术构思,写出了长篇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后来经过清康熙年间毛宗岗的修改加工,成为现在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三国演义》。

此外还撰有《隋唐志传》、《三遂平妖传》、《残唐五代史演传》和杂剧剧本《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2.背景展示

《失街亭》写的是公元228年蜀、魏两国以陇西街亭为中心的一次重要的战役。

蜀国经过数年的经营,“南方已定,兵甲已足”,于是蜀相诸葛亮亲率大军,“北定中原”。

魏国得知蜀军从汉中出祁山的消息,不得已起用司马懿。

司马懿接到孟达欲反的密报,不待奏知魏王,以八天一千二百里的急行军赶至新城,擒斩孟达,并立即回师长安,出关迎战蜀军,部署了攻、守、战兼备的围攻街亭的一场战斗。

这就是街亭战役前蜀、魏双方主要的军事活动。

3.文体知识

演 义

演义,是一种以一定的历史事迹为背景,以史书及传说的材料为基础,增添一些细节,用章回体写成的小说。

它与历史有着本质的区别。

历史要求客观真实,所写的都是真人真事,不能带有史学家的个人主观情感。

演义是文学,要求所写的故事和人物要形象生动感人,因而在一定的历史材料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细节,使故事更曲折生动,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深刻,往往带有作家的主观情感;是作家进行必要的集中概括、适当的想象和虚构的产物;但作品中的基本情节却不能违背史实,更不能杜撰历史。

文内文外

对《失街亭》中马谡形象的四层鉴赏

对《失街亭》中马谡这个人物进行评价时,我们一般都对他只会夸夸其谈、纸上谈兵,而且又狂妄自大、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劝谏的缺点大加挞伐。

我们如果能够上升一个层次,看到他能“自缚跪于帐前”,向孔明负荆请罪,就会发现他还是具有一些敢作敢当、光明磊落的大将风度的。

我们如果读得再细一些的话,还可以从他“愿丞相思舜帝殛鲧用禹之义”的话语中,发现马谡原来还是一个有情有义、疼爱孩子的好父亲。

虽然当初为争取到守街亭的任务而与丞相签下军令状,不惜将老婆孩子的性命也搭进来,似乎显得轻率,但也是因为他有充分自信、绝对把握的缘故,而且从反面来看,不也正说明了家人在他心中的重要位置吗?

街亭丢失之后,马谡之所以没有自杀,逃跑,甚至是投奔曹营,除了勇于承担责任的原因之外,恐怕还在于要当面向丞相为家人求情,得到了丞相“汝之子即吾之子”的亲口承诺,方才“虽死亦无恨于九泉”吧。

鉴赏到了这一步,马谡的形象也算是有血有肉,很是丰满了,但这绝不是鉴赏的终点,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更进一步地鉴赏;从《失街亭》这个片段中,还可以发掘出一个一般难以想象到的、对前面印象几乎完全颠覆的、截然不同的马谡来。

在争夺街亭的拉锯战中,不知大家发现一个问题没有:

怎么只有魏延、王平、高翔三人在拼死冲杀,而作为主帅的马谡这个时候跑到哪里去了?

《三国志》中有一篇很不引人注意的《向朗传》,其中有一句简单记述:

“谡逃亡,朗知情不举,亮恨之,免官还成都。

”这就证明,在街亭争夺正酣之时,直接责任人马谡自己却是畏罪潜逃了。

后来马谡之所以选择投案自首,肯定还是经过了再三权衡的,大概有以下几个原因:

他是一个有情有义、顾家念子之人,绝不会为了自己苟活于世,而让全家人替罪遭殃;当初关羽也立了军令状,丞相最终还是放过他,关羽和先主有兄弟之情,马谡和丞相也有父子之义;马谡当初之所以敢放出豪言,并拿全家性命作抵押,也正是因为有丞相或明或暗地为他撑腰。

总之投案自首应该说也是他唯一正确、明智的选择。

对马谡这一形象四个层次的深透理解,可以激发我们更深入地阅读《三国演义》,甚至可以说,深透理解《失街亭》,乃是读懂全书的一个至为重要的关键。

比如孔明为什么可以放过关羽而对马谡却要训章明法?

孔明为什么要违背刘备遗嘱,他和刘备的“鱼水”关系究竟如何?

为什么罗贯中甚至陈寿都将马谡临阵脱逃的真相遮遮掩掩,没有清晰写明?

这一切的疑惑,都可以说是事关小说全局的。

类文品悟

给诸葛亮的一封信

惊悉街亭失守,阁下追思先主遗言,思过责己,且自贬三级,窃以为不智也。

先生既为“中华智星”,又有“鬼神不测之机”,应善为自谋,如何能陷自己于不义,自毁前程呢?

小子虽不才,也愿为先生谋划一二。

其一,街亭之失,马谡之过。

两军相接之初,先生运筹帷幄,调兵遣将,且一一授以战术要诀,可谓劳心尽力,周详之至。

然马谡违先生节度,举动失宜,最终失了街亭。

先生完全可以“舍车保帅”,将干系推得一干二净,何苦大包大揽呢?

自古“刑不上大夫”,先生贵为一国丞相、三军统帅,即使担当“领导责任”,亦不过检讨反省、做做样子而已。

而先生竟自贬三级,亦太过耳。

其二,失掉街亭有过,保全军民有功。

街亭既遇险,先生并未惊惶失措,而是指挥若定,设疑兵扰敌,设伏兵断后,令修剑阁,以备归路,使蜀兵尽回汉中,且智收姜维,拨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吏民入蜀,粮草辎重并无一失,保存了出祁山、定中原的实力。

更不用说于空城之上,焚香操琴,以一人之力拒十五万魏兵。

如此看来,先生非但无过,而且有“惊天地,泣鬼神”之功。

而先生居然不懂辩证法,看不到北伐的大好形势,只盯着“阴暗面”,“钻牛角尖”。

先生虽谓孔明,何其不明也!

其三,可虚美,可隐恶。

街亭之失,往好处想,可以说为六出祁山、九伐中原积累了经验(哪怕是负面的)。

按时下的说法,只当交了“学费”。

先生一出空城计,军民看得真切。

可以差一支“笔杆子”写成《三尺瑶琴退雄兵》的长篇报告文学,在《蜀国日报》头版头条刊发。

白帝城托孤时,先主曾嘱咐马谡其人,不可重用。

这段历史委实对先生不利。

但除了先生之外,直到如今还在搞什么“失街亭,谁之过”的讨论。

有人更是把矛头指向先生,说什么“知人不明,用人不善”,严重影响了领导的威信。

以后的工作如何开展?

真是“成也宣传,败也宣传”呐!

先生深谙行军用兵之理,于为言之道则一窍不通。

长此以往,怎能不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

故为先生谋划,望先生三思。

微感言:

 

 

 

素材运用

点击文本

马谡骄横失街亭,罪不容恕,咎由自取;诸葛亮秉公斩马谡,赏罚分明,法不容情。

事后自贬三级,勇于承担责任,既惩罚了自己,又警示了他人。

运用示例

狂妄自大者终自取灭亡。

面对狂妄自大、固执己见而痛失街亭的马谡,诸葛亮陷入两难。

他与马谡有着深厚的感情,但在情与法的较量中,诸葛亮经历了一番痛苦的抉择;他最终没有因私情而网开一面,摒弃众人的说情,挥泪斩马谡,昭示了军法的威力。

事后又反躬自省,承担自己该承担的责任。

诸葛丞相此举,令多少掌权者、执政者汗颜自愧。

当是与非、情与理冲突的时候,也正是拷问一个人灵魂的时候。

天理昭昭,法网恢恢,法情之间一杆秤,是非曲直后人说。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茫茫人海中到底有多少人从历史中读懂了处世之道。

提醒:

完成作业 第三单元 第12课

答案精析

语言积累

1.

(1)①yì ②ɡǔn ③jǐ ④Qí ⑤sù ⑥jí ⑦hé

⑧huī ⑨zī ⑩jīnɡ ⑪lù ⑫ān

(2)①jī jǐ ②bì pí ③yān yè yàn

2.

(1)黯然 谙熟 

(2)辎重 锱铢 (3)撤兵 播撒

(4)城垣 齐桓公

3.

(1)用加倍的速度进军。

(2)放在有生命危险的境地,才有生的希望。

即以必死的决心进行战斗,才有可能决战取胜。

(3)使军队暂不行动,等待时机。

现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

(4)空有某种名声,指名不副实。

亦作“徒有其名”。

4.

(1)①倍道而行 ②背道而驰

解析 “倍道而行”,用加倍的速度进军。

“背道而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比喻方向、目标完全相反。

(2)①冲要 ②重要 ③要道

解析 “冲要”,处于全国的或某一个地区的重要道路的会合点,因而形势重要;重要的职位。

“重要”,具有重大的意义、作用和影响的。

“要道”,重要的道路或重要的道理、方法。

整体把握

(1)马谡立状领兵 孔明谨慎布局

(2)马谡刚愎自用 王平分兵下寨

(3)马谡被围兵败 孔明紧急退兵

(4)马谡自缚请罪 孔明悲斩马谡

重点突破

1.

(1)马谡的三次“笑”:

①“丞相何故多心也?

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

”此一“笑”:

笑诸葛亮——部署不当,过于小心,不如自己准确得当。

②“汝真女子之见!

……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此二“笑”:

笑王平——见识短浅,不如自己熟读兵书,部署得当。

③“彼若有命,不来围山!

”此三“笑”:

笑司马懿——亲自察看自己的部署,白白送死。

作用:

三次“笑”形象地表现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性格。

(2)①通过写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

②通过写诸葛亮的自责沉着反衬马谡的无知幼稚。

③通过写司马氏父子的机警善谋反衬马谡的骄横无能。

2.

(1)①知人善任,小心谨慎:

马谡熟读兵法,派他守街亭;王平做事谨慎,派王平协助马谡。

②知彼知己,机智多谋:

料到司马懿必取街亭,早作防备;查看布兵图样,知马谡无知;街亭失守,稳妥撤兵汉中。

③勇于自责,承担责任:

街亭失守后说:

“大事去矣,此吾之过也!

”④有情有义,赏罚分明,不徇私情:

自己喜欢马谡,尽管马谡自缚来见,还是挥泪斩马谡,但答应替他照顾家小。

(2)①以司马懿的态度反衬:

“懿叹曰:

‘诸葛亮真乃神人,吾不如也。

’”

②以王平的正确建议来衬托:

“吾累随丞相经阵,每到之处,丞相尽意指教。

今观此山,乃绝地也。

若魏兵断我汲水之道,军士不战自乱矣。

3.第一次:

挥泪。

因马谡与自己“义同兄弟”,此一哭是伤心的哭,显示了其对人才的爱惜。

第二次:

流涕。

面对蒋琬的求情,诸葛亮也不是铁石心肠,但法不容情,不能不杀,这是诸葛亮矛盾又无奈的哭。

第三次:

大哭不已。

这是为未听先帝遗嘱、有负先帝重托而哭,是悔恨之泪。

美点赏析

①将诸葛亮的知己知彼、小心谨慎同马谡的纸上谈兵、狂妄自大对比。

②用王平的谨慎谦恭反衬马谡的自骄蛮横。

③用王平的正确建议衬托诸葛亮部署的正确。

④用诸葛亮的自责沉着从侧面衬托马谡的无知幼稚。

⑤用司马氏父子的机警善谋反衬马谡的无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