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孔子观后感字.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390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影孔子观后感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电影孔子观后感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电影孔子观后感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电影孔子观后感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电影孔子观后感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影孔子观后感字.docx

《电影孔子观后感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影孔子观后感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电影孔子观后感字.docx

电影孔子观后感字

电影孔子观后感2000字

关于孔子的论文影评

最近在大学语文课上看了一部历史古装大剧叫做《孔子》,看后我思绪万千,感慨颇深。

看完这部电影我首先想到的一个词就是“三人成虎”,写这段文字前我又想到的另外一个词就是“众口铄金”,不幸的是这两个词因为某些原因都被强加到了《孔子》身上。

之所以说这些话,是因为《孔子》不但超出了我的意料,而且感动了我,尽管片中有不少史实上的谬误与台词的不足,但是我还是坚定地认为这是一部优异之作,它有应该被批评的地方,但是不应该被贬低到一个很低的地步。

我首先理解本片的编导们对一些学者针对影片中出现的文史错误进行挑刺的反应,因为整个观影过程使我感到编导们已经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尽力了,在商业目的的前提下的确是想把本片做得足够好,这在影片的整体制作水准上是能体现出来的,因此当被人诟病时,免不了觉得委屈,问题在于反应历史问题方式上有过激之嫌,当然这不排除是在故意炒作。

坦率地讲,作为一部反映历史人物的电影,除了一些可以接受的艺术加工和改编之外,《孔子》居然犯了很多文史方面的错误,这似乎成了国内目前这一类电影创作上的通病,这也反映了制作方的急功近利,这才是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些学者出于文史研究的严谨态度,对本片提出批评挑出毛病,这个是可以理解的,这样的“挑刺者”的存在是有积极意义的,他们对一些容易误导观众的常识问题提出修正,这是一件好事。

只是就目前的现状而言,这二者之间无法形成积极互动和良性循环的趋势,这才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电影的情节是从孔子在鲁国为官开始,是孔子一生比较顺风顺水的时候,一系列的从政治到军事的作为可以看出孔子确实有才干,胆识过人、政绩突出,

被鲁定公非常赏识,却因触犯了作为既得利益者的权势季孙斯的政治利益而被排挤驱逐。

孔子在一番政治作为之后终于成了悲剧,但这段在鲁国的戏因为符合剧情冲突的的要素,说白了就是有正派有反派,所以十分引人关注,也十分精彩。

而到了出鲁国流浪的时候,没有了与孔子直接冲突的反面人物,剧情冲突并不激烈,如同很多媒体所说“后半段像散文”,其实从一个有理想却只能流浪的人物去理解的话,可以看出孔子辗转漂泊的背后,他的最大的敌人就是那个春秋乱世的时代。

影片中的孔子临终说了这样一句话:

“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应是指《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

”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古今之人或膜拜或鄙夷都不过是从自身需求中而产生的主观行为,孔子在世之时恐怕从来没想过自己如何伟大或者渺小,他只是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而从不放弃,故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最伟大之处,因此这部电影至少在这个层面上具备了十足的感染力。

应该大胆肯定的是演员的表演。

周润发在《孔子》中他的表演很出色,气定神闲,举止有度,特别是老年孔子,更表现出一个白发苍苍流离失所的仁厚长者形象;他的对手陈建斌饰演的季孙氏也相当有性格,专断而不失大气,是个叫人无法恨之的反面人物;而任泉饰演的颜回更像个热血青年,单纯执着,也可圈可点;还有作为“香艳”作料和炒作话题出现的周迅版南子虽有卖弄风骚之嫌,但也叫人眼前一亮。

一部电影,演员表演能叫人信服,就至少不能算失败,不能抱着对演员的偏见和其他因素去看待这部电影。

夫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恐怕谁都无法给出个确切的答案,因为毕竟那

是两千年前的事情了,再加上孔子在中华文化圈中的显赫地位,以及其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使得这个题材比之于其他传记作品的拍摄更有难度。

本片把夫子塑造得文武双全,甚至刻意突出了他的武力和军事指挥才能,虽有夸大之嫌,但是作为电影作品,这种适当的夸张从娱乐性的角度去看是可以接受的,至少没有做得很过分,这和目前某些涉及到历史人物的影视作品中不负责任的夸张和演绎相比高明了很多。

更何况,史载夫子身材高大、臂力过人且酒量不俗,因此这种艺术加工也算不无根据。

至于片中的颜回之死,虽然进行了完全的改编,但是考虑到是为了增加影片的观赏性而且并没有影响历史事件的整体面貌,因此也是可以理解的。

编导的目的想是借这个戏份突出孔子、颜回之间的师徒情深,加重悲情戏份,这些改动都不算过分,至少不叫人觉得无稽。

而我最心仪者,则是孔子与几名弟子共坐,听他们述说各自的志向时,并没有赞同想为官为相的子路、冉求等人。

唯有曾点说道:

“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零,咏而归!

”这种悠然自得的生活向往使孔子不由喟然叹道:

“吾与点也!

”这种浪漫令我向往不已,可惜片中未曾着墨。

总而言之,本片实际上是试图把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比如他也有缺点,不经意间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比如他也有爱好,爱喝酒好武术,这些表现手法都不失为操作性较强的办法。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尽其志,孔子实际上真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

但是就是这个“失败者”周游列国十四年,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在坚持在求索,这才是孔子思想立足万世的根本,正是这个“失败者”奠定了中华文

化二千年以来的文化核心,使后人受益匪浅。

因此,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这也深深拨动了我们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既然能打动人心,我们自然会忽略它的其他不足之处,在此发出感喟,就算长歌当哭祭圣贤吧。

篇二:

电影《孔子》观后感1000字_原创

电影《孔子》观后感

11小数胡燕君20112642008

影片《孔子》,是在老师的推荐下看的,说实话,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很无聊很无趣,时间又长,很多情节都跳过了,看完之后,感觉跟没看过似的,没留下些什么,于是,又看了第二遍,这次用心的去看,发现有许多论语上经典的语录与故事。

印象中孔子是那种文文弱弱,很消瘦,长胡子,讲很多道理的学者,看完影片,我改观了,更全面地认识了孔子,这个“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

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

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

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

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付诸东流。

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

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

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

孔子一向崇尚周礼,很多的礼仪随着时间的流逝也渐渐消逝时,孔子依旧遵循着那些礼仪,在面见鲁君之前,孔子正要行礼,一侍从说,孔大夫,你可上堂再拜。

孔子听罢,继续行礼,而后才跟随侍从上堂拜见鲁君。

当鲁君夸奖孔子治理有道时,孔子答道,依周礼治国,三年可有小成,五年大成。

孔子时时刻刻把周礼挂在嘴上,也一直身体力行。

原以为孔子是一个墨守成规,思想古板的古人,漆思弓一案,让我看到了孔子的睿智,仁爱,他是一个有自己思想的人,正因为有他,那一番言之凿凿,令所有人信服的答辩,活人陪葬这一陋习才得以废止。

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

“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

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

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也为他能更进一步的实现自己仁政的梦想而感到高兴。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

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

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让我印象颇深。

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机会施展个人才能和影响力的外国。

而给他这个机会的是南子,没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机会在他国施展自己的学识和抱负。

所以讲究礼节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众人的劝诫,去见了名声不好的南子。

南子的轻-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预料之中,可是南子却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这句话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学识和人品。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异常艰辛。

遭人嘲讽,被人误解,居无定所。

在这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孔子一行人四处漂泊讲学,却常常遭人驱逐。

后被困于小村庄,绝粮多日,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

“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

”孔子便说: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出自:

WwW.zaiDian在点网:

电影孔子观后感2000字)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

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

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颜回,子路,相继去世,让孔子一夜白了头。

孔子依然在漂泊着,直到鲁君请求孔子回国。

当问及是如何找到他时,一人说“有人告诉他,东面有个外乡人,其额像尧帝,其肩像子产,神气像大人物,却狼狈像丧家之犬,我一听那说的便肯定是夫子你。

”孔子说确实是丧家之犬。

我不知孔子是如何说出这句话,内心活动是什么,我只是感受到了浓浓的悲伤与深深的无奈。

孔子望着窗外,喃喃自语,鲁春秋,后人理解我因为这本书,误解我也是因为这本书。

后世之人,一直在学习孔子,但也许正如南子所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

礼仪是个人心理安宁、心灵净化、身心愉悦、个人增强修养的保障。

当每个人都抱着与人为善的动机为人处事,以文明市民的准则约束自己时,那么,所有的人都会体验到心底坦荡、身心愉悦的心情;礼仪是家庭美满和睦的根基。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的一种社会关系。

家庭礼仪可以使夫妻和睦、父慈子孝、家庭幸福;礼仪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社会是不同群体的集合,群体是由众多个体汇合而成的,而个体的差异性是绝对的;礼仪是各项

事业发展的关键。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上谋生、立足的一种手段。

讲究礼仪可以帮助人们实现理想、走向成功,可以促进全体员工团结互助、敬业爱岗、诚实守信,可以增强人们的交往和竞争实力,从而推动各项事业的发展;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载体。

要继承弘扬祖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文明礼仪宣传教育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

有助于提升个人素质。

礼仪是社会交往的润滑剂和黏合剂,是熟人之间的奢侈品,会使不同群体之间相互敬重、相互理解、求同存异、和谐相处。

礼仪对当代中国非常重要,正如孔子所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礼治国,才能使国家永远昌盛,百姓安居乐业,实现大同社会。

篇三:

电影《孔子》观后感1500字

电影《孔子》观后感

今天我们上完白天的课,晚上7点在魏老师陪同下我们观看了一部具有强大的教育性质的电影《孔子》说到孔子我想人人都知道这位历史文人名人,在春秋割据,各国战乱时期,孔子的历史就穿插在这样的乱世中。

他和他的弟子们颠沛流离,周游列国十多年。

一直未曾放弃的是礼义礼节仁和,能让我记住很多故事精彩情节,但他带给我的,不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简单。

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非常好团队文法、团队精神,他带着他心爱的弟子和一些文弱的书生一起漂荡。

但给我感觉到好像他带领的是我们中国的革命前辈,因为他们改变了一个世界,统领着一个朝代。

在影片中孔子出身于当时一个小诸侯国鲁国,当时因为是国难时期鲁国的诸侯非常欣赏他智慧和才华,鲁国的诸侯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改变春秋诸国的历史,然而就在鲁国与齐国会盟之时他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不仅震慑了齐军,还为鲁国夺回了三个城市,正因为他的正义和忠诚遭到了奸人三桓相国的陷害,后来回到鲁国后遇到三桓相国的反对势力欺压,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文化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

他曾被魏国宋国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还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后来经三桓相国的多次邀请,见到相国的玉环后才同意回到鲁国。

孔子临终说的那句话:

“后人对我的赞赏是因为这部书《鲁春秋》,对我的误解也是因为这部书,孔子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他拥有一个强大的精神世界,并且为了一个理想不断前进,能够在困境中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这才是孔子的伟大之处。

我从电影《孔子》中感受到,在我们平时工作和生活中要多关心自己身边的每一个人,多组建像孔子那样的团队,不要犯我们鲁国诸侯的那种错误,错失良将,错失良将后会给我们国家或者企业带来损失,也会增加自己的竞争对手,所以我们要分清楚什么人该用什么人不该用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不要轻易被美色等诱惑,要长期保持良好的品格,应当多学习孔子钻研学问的严谨态度,()以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敬业精神,秉承孔子“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的做人格言,努力学习,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一个有学问、正直、光明磊落、对企业,社会有用的人。

我们可以从电影《孔子》中学到了很多关于现代管理的很多办法,具体的感想如下。

1:

要有一个始终对你不离不弃的团队。

在这部片子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孔子门下的弟子为了宣导孔子的礼仪文化。

对孔子不管贫穷、富裕、始终如一的追随者他随他。

这就是当前比较流行的非权力影响力。

2:

通过这部片子感受到了文化礼仪的重要性。

在这部片子中孔子宣导的文化就是礼仪。

并不是以暴治暴。

我国有着礼仪之邦的美誉。

在加上我们维也纳酒店有事一个服务行业、想我们的服务礼仪的重要性。

3:

一个人要坚持自己的目标与理想。

在现在的很大一部分人都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知道自己的目标和自己的理想。

在这部片子中孔子为了宣导自己的文化不惜在外颠沛流离18年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正所谓有志者立长志无志着长立志。

篇四:

孔子观后感2000+

礼乐仁和的理想

——电影《孔子》观后感

一百六十余年前,德国正义者同盟改造为共产主义者同盟,发表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那是两个人毕生理想的实现,这也是古老中国一位老者的理想,一个礼乐仁和的理想。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一个追寻理想的赶路人。

这是我于这位老者的介绍。

我冠于夫子的这三个誉号并非他的本质,孔夫子生来并不是伟人,只不过他用毕生精力去实现他的理想,仅此而已。

后代圣君明主们惠孔的恩泽,以至于“大成至圣文宣王”的称谓,都不过是帮助夫子修些边幅罢了。

礼乐,是中华物质文明的鼻祖;仁和,是中华精神文明的先声。

礼乐仁和,昭示着中华文明的诞生。

周公的作为不只在于他会解梦、告诉你今天该结婚还是该盖房子。

他创造了周礼。

中国在清朝消逝以前贵为礼仪之邦,正是来由于此。

炎黄子孙要懂得尊长护幼,又要知道见了上司不能捏他的脸蛋、去朋友家不要顺走人家的二锅头,这就是“礼”。

它修筑了中华民族的光明大道,我们的发展,是不能失去礼法的。

这也是我们真正的行为规范。

周公又是东方管弦的发明人。

这是一支独立的音乐起源。

偏盛于渤海之滨的《韶乐》,是它优秀的代表作。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

(《论语·述而》)心里残留的宫商角羽,像盘旋在家里的梁柱上,怎么也挥不去,在耳边一遍一遍的播放。

中国人自己的文艺诞生于此,“乐”是我们的荣光、代表着炎黄的奋起。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论语·学而》)欧罗巴和亚美利加的人们崇尚人性本恶,所以他们有阴森的教堂和严谨的条条框框。

而我们看着喜洋洋的婴儿,天生就携来一股喜气。

“人之初,性本善”的声音诉说着中国人淳朴与善良的本性。

不同于西方教堂的黑白墨绿,玉皇庙和女娲祠从来都是亮彤彤的大红一片。

“和”是我们的追求,中国人以为孩子是天真的、是和谐的,所以和、合两位神祗才有了

城隍庙里孩童的化身。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孔子一生旨在“仁”。

这是中国自己的价值与追求,即要以人性的伟大使人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这也是古老东方朴素唯物主义先哲们共同的认知。

当然,荀子除外。

礼乐仁和。

孔夫子是要告诉我们,中国有自己的文化,我们要去感受她;中国有自己的价值观,我们要去信奉她。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是为大同。

(《礼记·礼运》)孔夫子善良的追求是中华民族的理想。

三千年后,西方哲人冠以礼乐仁和另一个名字——共产主义。

这就是孔夫子的路,我们在走,且一直要走下去。

孔子编篡了“六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大学的校名欣耀一代代莘莘学子,《尚书》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公文总集;“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记载着为人的道理和东方礼法的原型;“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周易》是东方人心灵的精髓;《乐经》已失传,但“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韵味仍然激励着人们的探索;《春秋》是第一部史书,给了史学界东周前期的另一个名字。

宋代的朱熹又取下部分《礼记》的精华,并以孔孟之良言,增辟“四书”,即《中庸》《大学》《论语》《孟子》。

可见,“四书五经”饱含古老的东方哲学,拥有我们取而无尽的道理。

孔夫子整理出了中华文明几乎各个方面的范本,开辟了中华文明的源头,所以我说,孔子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他又铺出了一条礼乐仁和的道路,让我们永远走下去,所以我说,他是一个追寻理想的赶路人。

如果有人怯于礼乐仁和道路上的艰难险阻、怀疑礼乐仁和的可行性,那他一定是一个悲观主义者。

理想,本就不是一定能够实现的。

但正是由于理想的存在,炎黄子孙才得以一代一代发展下去。

三千年前,鲁定公阻止孔子的礼乐仁和,孔子遂去鲁而游天下,才得以光普寰宇,万古皆歌。

世界上才会有数以百计的孔庙,明神宗才会尊孔子为至圣先师,康熙帝才会题写孔庙里“万世师表”的匾额。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理想之路,贵于坚持。

而老子虽为孔子之师,却不相信礼乐仁和的未来,只是

一味“放下”,所以他的“无为”才终于没有被历史接受。

孔子的理想、孔子的精神,是我们的财富,最先读懂孔子的,是司马迁,所以《史记》里的孔子才得以与陈胜齐平、与张良并起,登入《孔子世家》。

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也有一个理想。

而先哲们已经指明了方向。

他们的思想古老,却绝不落后。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礼记·大学》)这是三千年前提倡改革的声音。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尽心上》)这是世界最早的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儒家之学观诸今,仍旧可兆三千年!

吾辈当颂礼乐仁和之良德,为万世开太平!

为了理想,孔子选择了礼乐仁和;同是为了理想,朱东润先生在《张居正大传》中激励我们:

整个的中国,不是一家一姓的事,任何人追溯到自己的祖先的时候,总会发见许多可歌可泣的事实;有的显焕一些,也许有的黯淡一些,但是当我们想到自己的祖先,曾经为自由而奋斗,为发展而努力,乃至为生存而流血,我们对于过去,固然看到无穷的光辉,对于将来,也必然抱着更大的期待。

前进啊,每一个中华民族的儿女,——为了礼乐仁和的理想!

(2092字)

篇五:

电影《孔子》观后感1000字原创

《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主要讲述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王朝已日渐衰落,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征战。

此时社会混乱,民不聊生。

一代大思想家孔子出身于鲁国的没落贵族家庭,为社会的混乱而深感忧虑,希望以他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然而就像历史上的其他圣贤早年的经历一样,彼时孔子的时代还未到来。

虽曾仕官于鲁国,并以其勇敢和智慧带给鲁国以尊严和强大的希望,但最终政治理念破灭于现实之前。

随后孔子为了理想率领众弟子奔走在列国之间长达十四年之久,传播其思想,想与整个时代抗争,只可惜霸道如此世间,不容其主张。

他曾数度被乱军围困而身陷绝境,也曾被卷入政治阴谋的旋涡,甚至曾被世人误解。

他于晚年返回鲁国,不懈于教育弟子众人及进行文献整理工作。

最终,孔子在失意中逝世,一腔报国热血空付东流。

但是,礼崩乐坏终促成万世师表。

孔子逝世之后,其言行及思想终为后世所认同推崇,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根源,尊谥“大成至圣先师”。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

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

一次,在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被指定陪葬的小男孩因为不想死而逃跑,途中被孔子的弟子救回孔子家中。

孔子同情这个小男孩并且反对这种没有人性的陪葬制度,于是他在一次朝会上请求君主赦免这个小男孩。

孔子的这一举动在朝会上引发了激烈争论。

虽然最终孔子在争论中取胜,但他却因此与季桓子结怨。

从这个情节中,我看到了孔子身为儒家创始人的善良。

“仁”的思想在他心中根深蒂固,“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仁者。

后来,孔子随鲁定公赴齐国会盟,与齐景公和大夫黎鉏斗智斗勇,维护了鲁国的利益,讨回三城,因此出任代国相。

从这一情节中我感受到孔子不愧为一代大思想家,他是一个非常有思想,有谋略的人。

孔子提出隳三都的政策,也充分体现出了孔子过人的指挥才能。

但这引发了佞臣谋反,直接导致了季桓子罢黜孔子。

孔子从此便开始带着弟子周游列国。

“子见南子”的情节也让我印象颇深。

南子妖艳而又清纯,她能够读懂孔子作为圣人的痛苦与寂寞。

但面对这样一个女人,孔子表现出了可贵的理智。

美色与权贵摆于眼前,孔子仍然坚守了内心的仁义道德。

这种精神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企及。

孔子师徒的周游之路也是异常艰辛。

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在陈国住了3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楚国派人去迎接孔子。

陈国、蔡国的大夫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于是派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孔子师徒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

但即使在这种连生命都难保的危难关头之时,孔子依然讲诵《诗》《礼》。

孔子弟子子路很迷惑,于是问孔子说:

“君子也有处境艰难得时候吗?

”孔子便说: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这表现出了孔子对于理想的坚持和身处逆境时的平和心态。

就算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被众人接受,甚至处处被人误解、迫害,孔子心中的信念之火依然在燃烧,鼓舞着他不断讲学。

就算身处逆境,君子也可安于艰难困苦。

影片的最后孔子归鲁。

众人喜极而泣的场景让人感动。

电影《孔子》让我了解了孔子晚年的一段经历,了解了那个时代的风风雨雨,更让我了解了圣贤孔子的勇气和谋略,以及他对理想的坚持和他思想的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