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校长事迹报告材料.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349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优秀校长事迹报告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优秀校长事迹报告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优秀校长事迹报告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优秀校长事迹报告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优秀校长事迹报告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优秀校长事迹报告材料.docx

《优秀校长事迹报告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优秀校长事迹报告材料.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优秀校长事迹报告材料.docx

优秀校长事迹报告材料

优秀校长事迹报告材料

  根据县教工委的安排,让我在这里为大家作先进事迹报告,实在不敢当,因为我走过的路没有起伏跌宕经历,没有荡气回肠的故事,也没有催人泪下的遭遇,更没有轰轰烈烈的创举,只是以自己的职业良心履行本职工作而已。

  所以确切地说应该是在清点一路走来留下的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脚印。

  回顾自己二十九个寒来暑往的经历,有追求,有迷惘,有执著,有痛苦,有播种,有收获,这就是我平凡的人生轨迹。

  在成长的历程中我始终默念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涌动着的,是感念,是感恩,是感慨。

  如果说今天小有成就,这一切离不开领导鞭策与关爱、恩师的教诲与引领、同伴的协作与帮助,以及那些甘为人梯者的鼓励与扶持。

  是他们使我从一个莘莘学子变成为一位特级教师。

  邂逅课堂,缘定教育平实人生1981年8月,我被分配至离家乡不远的**中心小学,从内心深处来说,我是希望教语文的,打自小时候我就喜欢语文,也积蓄了一定功底。

  可是命运不遂人愿,我那近180厘米高挑的身材、硬朗的外表出卖了我。

  校长“因材制宜”挑选我去教体育科——这是一门当时不受重视,在农村备受冷落的课程。

  我怅然吹响了哨子,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孩子王。

  初上教育路,等待我的还不止这些呢,由于当时观念作祟,大家认为体育科勿须怎么备课、更没有课外批改作业的负担,因此一些莫名其妙的工作纷至沓来,什么生管教师啦,食堂管理员啦,学校采购员啦,这都哪儿跟哪儿呀,怎么全让我一个人兼了呢。

  要说当时我一点也不委屈,那是假的。

  但埋怨归埋怨,工作还得干。

  没想到的是这一段似乎尽干些跟教育看起来不着边际的事却成了我人生的一大历练,成了后来经营学校管理的宝贵经验之一。

  老人家说“做别人的事,学自己的艺”、哲学家说“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在这里得到琳璃尽尽致的诠释。

  后来,学校新分配来一个体校毕业的代课老师,顶替了我的体育老师一职。

  我无比兴奋地捧起了数学课本,成为一名数学教师。

  从此,站在五尺讲台,手执教鞭,夹一根粉笔,沏一杯清茶,对着“年年岁岁人不同,岁岁年年眼相似”的孩子们,我的脚步从容,目光淡定,话语铿锵……因为我知道,教育路途多艰辛,只有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追寻扎实课堂,才能拥有真正的成功。

  我总是边实践边思考,在应试教育仍为主流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也许“吃苦拼搏流汗水”+“扎实课堂教学”=“最佳教学质量”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

  我获得了成功,首次任教班级学生在毕业统一考试中无论是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上重点中学比率均居**县“**片”近百个班级中的首位。

  教育局、进修校、学区领导对我赞赏有加。

  于是便有了布鲁纳“发现法”课题研究试验班任课教师的头衔,便有了带课参加在江苏金湖举行的“尝试法”研讨会、与名师邱学华老师零距离接触的机会。

  成为挑战传统教学、向全县教师尤其是小学数学教师推广“尝试法”经验的传播者。

  时至今日,县内数学老教师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发现法”“尝试法”教学改革,都会与我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这是让我无比欣慰的一点。

  初尝胜果的滋味真的很好。

  由于教学成绩绩得到社会的广泛赞誉,教学研究得到同行的充分肯定,我的工作表现随之得到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

  于是,当时年仅23岁便被任命为**中心小学副校长,从此走上了教育管理这条布满荆棘却富有挑战性的路子,一干就是二十五个春秋。

  躬身研究,投足教改行思路上走上了教育管理岗位,我始终将目光锁定在办学质量上,从没有停止对教育教学的研究,以课堂教学为载体进行实践与思考,既深入教学第一线又“跳”出教学第一线,深入教学第一线是为了参与教学、了解教学情况,“跳”出教学第一是为了指导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我既追寻扎实的40分钟课堂教学,也探寻学生课外兴趣爱好;既要求培养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又倡导学科苗子个性发展。

  如在青口学区分管教学工作的几年间,我和我所负责的奥数训练攻坚组指导的学生参加市级以上各类奥数竞赛获奖的达200人之多。

  其中**年指导的**同学获市“迎春杯”赛特等奖,这是此项比赛开赛以来空前唯一的最高奖项。

  **年5月,我带领学生**南下**参加第七届全国**金杯决赛摘取银牌,为我市乃至我省赢得了殊荣。

  有人说,我工作过的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总是位居全县前列,成绩总在稳中有升。

  这更多要归功于学校原来基础、学校固有的文化底蕴以及教师的齐心协力,从这点意义上说我的幸运的,我是踩在巨人肩膀上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

  如果说其中有我一份的贡献,那首先是以身示范、引领广大教职工开展各领域教育教学研究。

  在八十年代的“发现法”“尝试法”教学改革进行积极探索的基础上,于95年开始对“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进行历经三年的小组行动研究,其成果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了交流推广。

  98年针对课堂教学重“双基与能力”目标,轻“发展性目标”的现象,选定了“情感因素与数学课堂教学”的课题展开研究,其成果在全省小学研讨会上获奖,并在《**教育》2002上发表。

  **年针对教育界对“数学竞赛”众说纷纭现象,进行了“素质教育条件下小学数学竞赛的意义与策略”的探讨,其成果深受市教委教研室及市区一些名校教师的充分肯定。

  被省小学数学中青年教师研究会评为一等奖,并在集美大学学报上发表。

  2004—2005年在特级教师王永老师协助下视频案例研究《怎样引导探究性学习》获全国一等奖。

  教科研活动的蓬勃开展,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重视,2002年被县进修校特聘为兼职教研员,为全县初级教师岗位培训的《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科目作辅导讲座。

  以自己研究的亲历深入浅出地对全县200O多名教师作了16场计14O课时的讲座。

  2005年开始侧重于“小学数学经历数学化的研究”,其成果有的在全省小学研讨会上获奖,有的在全县范围内得到了推广。

  撰写的《小学数学课堂“追新”现象冷思考》、《构建纵横交错的数学化课堂》等近十篇论文在《**教育》等CN级刊物上发表。

  2008年7月被省教育厅人事处、**师大课程中心聘为“送培下乡讲师团成员”,三年间先后到**、**、**等县先后为数学骨干教师作《把数学的根留住》、《怎样让孩子心中有“数”》和《例说数感》的讲座,以大量案例深入浅出地诠释了数学思想与方法的重要性,反响强烈。

  在着力开展教学研究的同时,努力探索学校管理策略,同样富有成效。

  2003年、2004、2005、2006年多次为**县小学校长岗位培训班和小学校长提高培训班以及县骨干教师培训作《校本研究》、《叙事研究》、《个人课题研究成果表述》等专题讲座十多场。

  为广大校长树立研究意识和骨干教师专业成长作出了贡献。

  2005年受**市教育学院指派远赴****县为该县小学校长及教育局机关干部作题为《文化管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讲座,在当地引起较大反响。

  在当天的答谢晚会上,局长手捧**“女儿红”恳切邀请我继续为全体教师讲课,由于日程安排紧张未能遂愿,让我好生感动与歉意。

  2009年受**协作单位邀请、教育厅指派赴**县为小学骨干校长作《培育校园文化若干实践与思考》的讲座,在当地赢得高度赞誉,县教育局、进修校主要领导高规格热情招待我以及随行的实小班子成员。

  这让我和我的同伴深切感受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研训的态度,而由此萌生出一种使命感与责任感。

  研究给我带来了成就感,带来了幸福,带来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持续提升,同时更带来教师发展自己的引掣,激发了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欲望。

  薪火相传,关注教师专业成长作为学校管理者,我深知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紧要关口,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才能撑起教育的天空。

  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校长以身作则的学术研究行为的渲染,更需要校长博大胸怀、坦诚心襟以及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

  记得初到实小时,面对着偌大的县小学首府,竟然没有一个教师参加过市以上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培训,唏嘘不已。

  经过调查得知除了学校没有研究氛围,教师缺乏求进步的心境外更多的是狭小的校园使学校无缘于省、市示范校,不是示范校教师就难有机会参加高层次的培训。

  于是我一方面下定决心改善办学基础设施,规划创建品牌学校的蓝图,另一方面立足现状,通过各种“关系”为教师谋求参加高级研修的机会,让诸多中青年教师斩露头角。

  如现已成为省语文学科带头人的林清老师,在当时许多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学校推荐她参加作为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的培训,遴选过程几乎被淘汰。

  那时我不辞千辛万难奔波于省市教育业务主管部门为她游说,不懈的努力终于感动了领导,时任省教育厅师资处的**副处长(后来在我县挂职副县长)破例收下了她。

  后来林清不负众望,认真研修,三年后不但被认定为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还入盟主持《**教育》“教学110”活动,并多次受北师大邀请登上全国最高师资摇篮北师大的讲坛,经常赴各地做课讲座。

  这样子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不求回报,但求教师与学校的发展。

  我坚信为他人幸福的人终究自己会得到幸福。

  有人认为,我们培养教师专业成长是替他人做嫁衣,这些年本土成长起来的数十名优秀骨干教师被**市区考调走便是一个有力的佐证,于是,对培养青年教师工作产生消极懈怠心理,而我的观点是,学校要发展教师固然是关键,但优秀的教师队伍并非一批名师的简单堆积,而是不同层次成员在专业研训过程形成师徒共生的最佳组合,成长一批走了,可以培养另一批,在这个不断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推动学校的进步。

  而且进入名校的教师可以随时传回名校先进信息,学校在不经意间获取优质资源,再说如果以朝圣者心态审视教育,一切便释然。

  于是,我无论在那一所学校落脚,总是将培养教师成长作为提升办学质量的前提。

  根据素质教育要求,新课程理念和本地区情况以及自身优势,确定了本地区提升教师素养的总体框架和特色。

  在培养模式上,以“德能并举,工学互促,压扶兼施、严爱相济”的方式进行多方位培养青年教师。

  德能并举指的是将培养职业操守与提升专业素养同步进行;工学互促指的是融入学习型组织,在工作中学习,用工作育人;压扶兼施是既给一定的担子又给予适当的指导、严爱相济则是将严格要求与热情关爱结合运作。

  在专业成长培养策略上积极探寻有效路子,2004年与香港中文大学的李琼博士合作开展“新课程视野中的教师专业成长促进研究”教育行动研究,旨在通过开展课题研究过程引领教师发展自我,超越自我。

  点面结合,全面发展的策略极大促进了青年教师掀起比、学、赶、帮热潮,取得明显成效,有十多名教师走上了教育管理岗位,二十多名青年骨干活跃在市区名校校园里;近30名成为省、市、县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

  任职的实验小学干群学习研究的氛围不断浓厚,教师求进步、求发展的势头正在悄然兴起,以“培青”工作为任务的“青蓝工程”更显勃勃生机。

  2005年、2006年,我又受聘先后担任市、县数学骨干教师培训班导师,为**市和我县的“培青”工作做出了新的贡献。

  我亲自以做课示范,并撰写十余篇培训手记,手把手指导他们成长,数十名成员均顺利如期结业,程文敏评为优秀学员。

  2008年我受命兼任**县小学学科工作室负责人。

  为实现“带一支队伍、抓一个项目、出一些成果”的目标,我克服种种困难带领一批数学骨干教师努力为本县的小学数学教学创出一条课改新路的同时着力于发现培养一批新秀。

  工作室成立二年来,上高山下平原已开展了十八场“送教下校”、“岗位培训”、“课题研究”和学习交流等活动;建立并完善了旨在提供教师研究资源的工作网页,目前点激情况相当火爆。

  无论是作为校长、导师还是学科负责人平常总是经常钻挤时间、不厌其烦地与教师一起磨课,亲自指导的《认识分数》、《秒的认识》、《植树问题》、《三角形面积》近30节观摩课在县、市、省乃至全国教学比赛中获一等奖。

  回首往事,机遇给我带来了诸多光环,同时也带来一系列责任,带来一连串的忙碌与疲惫,然而,面对成长起来的那一支队伍,我充满着幸福感,一切疲惫与困难便烟消云散。

  改善环境,夯实校园文化基础众所周知,学校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没有先进的办学设施,难以实施科学的教学手段。

  同时一切显性的“物”文化都具有精神意义,是某种价值取向的现实反映,对师生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因此改善办学条件、构建优质物质文化,对夯实校园文化的基础意义重大。

  校园物质文化主要体现在校园的建筑、文化设施及绿化、美化等方面。

  基于以上认识,我无论乡村还是城镇,总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努力使校园一草一木都在诠释着文明,在青口小学担任校长期间以磨破嘴皮、踏破脚皮的精神赢得当地干群的支持,征地十七亩,修建围墙500多米,新建、续建砖混结构的教师宿舍楼和食堂膳厅2座、建筑面积近1500平方米,整修操场、绿化校园、添置设施造价逾十万,创建了淘江流域唯一的一所“市级农村示范学校”。

  在尚干学区任校长三年间,绞尽脑汁,殚精竭虑,激发镇村干部热情,动员社会力量捐资兴学,争取有关部门鼎力相助,获取外援资金二百多万元。

  历尽艰辛,终使学校基础设施大幅度改善:

改造危房面积3300平方米,造价220万元的**小学教学楼与造价150万元的**中心小学新建教学楼一期工程先后告竣。

  2004年调任实小校长之初,面对校园校舍环境严重制约着实小的深层发展的现状,大胆提出改善环境的设想。

  感谢县委、县政府的英明决策,感谢教工委领导的运筹帷幄,感谢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建言献策,实小改善环境终于弼成大局。

  2007年的暑假,实小整校搬迁原一中校址。

  搬迁工作是繁琐辛苦,校园的设计、设备的添置以及安全设施等无不让我牵肠挂肚,但看到一天一变的校园,以及教师、家长们期待的目光,欣慰总是冲淡了疲劳,让我有了更大的热情投到新校园建设中。

  有了宽裕的校舍,构建学校表层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品位迫在眉睫。

  于是我又有了为之不懈努力的工作目标。

  学术报告厅”、“省级达标示范图书馆”、“多媒体阶梯教室”、“音乐阶梯教室”,教工健身馆的先后建起,奠定了实验小学的办学品位跨上一个新起点。

  学科工作室办公室的成立,校史展览室的开放、礼堂和教师休息楼的修缮,人工草操场的铺设,学校休闲园区“桃李园”以及综合实践基地“行知园”的建设等,还有“涂鸦墙”、“德育墙”、“禁毒基地”……充分发挥着如同艺术作品般的“净化”作用,润物细无声地积极影响着全体师生的思想情操,人格魅力,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向“智慧型学生、智慧型教师、智慧型学校”之路。

  当学校软硬件环境的得到充分改善、各项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时,随着县城不断扩大,我又开始为她的另一使命而操劳。

  怎样办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入学需求而做大做强学校呢?

在社会各界人事的帮助下,创办了**分校。

  分校成立之初,亟待解决的是本部与分校的教师交流问题以及怎样拉近本部与分校的距离,让分校成为实小的一部分,实现同一制度管理。

  有了这样的思路,我时常奔波于分校与本部之间,一系列的措施使得**分校成为实小的一部分,一些班级的考试成绩已与实小比肩,分校新建了艺术楼,整修了校园,成为本县唯一一所办学设施规范化高标准的示范小学。

  学生由原来的一百多个发展到今年的七百多个人,吸引了众多家长的眼球,成为县城又一所倍受欢迎的学校,文化管理,成就学校和谐发展作为校长,我时常在思索:

“什么是一所好的学校?

”是漂亮的环境,一流的教学设备,还是拥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学质量居本地区前列?

经过长期的学习、实践、反思,我觉得以上因素只能反映学校发展的显性部分。

  衡量一所好校标准绝不是单纯看得见摸得着的事物,重要的是要关注这所学校是否具备先进的学校文化。

  而先进的学校文化的形成有赖于先进的管理方式。

  步入实小校园之初,新岗位的陌生与未来工作的茫然迫使我开始一番探索性思考与实践。

  实验小学是一所老校,犹如一棵老树,自有她的文化底蕴。

  如果一味追寻前任足迹,埋头苦干,至多是让这一颗老树活着,即使有春风吹拂,新枝永不及旧叶;如果上任就烧三把火,可能会把旧叶烧光,甚至伤及枝桠。

  因此,我走询了许多新老教师,了解过社会各界人士,针对实小的现状提出了“立足现实、面向发展”、“外塑形象、内铸素质”的工作思路。

  首先,从改变干部做起。

  创业之初的我,工作千头万绪,而我依然坚持以身作则深入教学第一线,时不时巡课、听课、评课。

  并趁着省骨干校长培训班学员莅校参联观之际,为全省各地的学员及我校教师上了一节《圆的认识》公开课,且不说课的质量,“校长都上公开课了,难道我们不上吗?

”这就是当时实小教师的心态写真。

  身先士卒的作用是显著的,许多少上课甚至不上课的行政人员纷纷捧起课本,真正走进了课堂。

  解决了干部上课问题,教师对行政的敌对情绪日渐减少,行政与教师间的沟通交流开始向良性方向发展,对于学校布置的工作,教师开始呈现欣然接受之状。

  当干群之间慢慢凝聚的向心力时我把目光投向了师资队伍的建设上。

  大家知道,一个人没有了目标就会空虚、无聊,并终被不良所吞噬,一个教师的目标仅仅是以工作做为生存方式,终将误人子弟,怎样让实小的教师进行自我启蒙,实现以实力塑造实小教师的形象呢?

我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

  一是确立先进的办学思想。

  一所学校如果不能以该校的办学思想与发展目标武装教师的头脑,并以此做为教师终身学习、乐于工作的不竭源泉,可持续发展这是一句空谈。

  以下是经教师充分酝酿形成的共同愿景:

校训:

博爱、博学。

  办学宗旨:

平安、和谐、发展。

  育人目标:

人品端正、智能发展、体魄强健、心理健康、特长凸显。

  办学策略:

以教师专业成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办学理念:

培养智慧的学生、成就智慧的教师、建构智慧的学校。

  二是铸造凝聚人心、富有创造激情的实小精神文化。

  我还善于在校园中构建学习型组织,实施“煮血”行动,将“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等活动与培育精神文化紧密结合起来。

  通过师生在学习、工作上的精神面貌呈现学校文化品位。

  三是培养职业幸福感,营造吐故纳新、充满生机的教科研文化。

  丁何如、彭小梅、王永、张文质等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相继莅校讲学。

  于是,教师“下水文竞赛”及“教师参加学生奥林匹克数学竞赛”、“激情五月”、“我为实小添加什么”演讲比賽等非传统式的、但对教师专业提升、能力提高颇有成效的各类竞赛应运而生,“个人迫切要求、能力水平相当、领导大力支持。

  ”自愿报名参赛模式使教师化压力为动力,犹如一颗大石投进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足以让社会各界改变对实小教师的看法。

  四是启动“青蓝工程”,“不为分数却能赢得分数”的教学文化。

  针对个别骨干教师确有一定的理论水平、能胜任公开课,谈论教科研头头是道,教学水平却现象。

  启动了“青蓝工程”,即聘请本土的、有相当教学经验的教研员或退休老教师到我校带徒弟,做到校本培训与前沿的理论学习相结合。

  这几年,先后有黄浩生、陈展青、石文清等几位老教师为我校培训了七期的学员(每期六个月、共计50人)。

  而今,他们已慢慢成长为脚踏实地,教学、教研两不误的教师,同时积极影响着同伴,实现了共同成长。

  五是丰富教师的业余文化生活。

  实小教师是努力,看到他们的辛勤劳动我意识到另一种压力的存在。

  难道教师的成长仅仅是专业上的成长吗?

新课程到底需要怎样的教师,我开始了深刻的思考。

  显然,如果一个教师只会教学教研,他是欠缺的。

  那时,我提出了“有‘生’也要有‘活’”的观点,深受教师们喜爱。

  校长不是铁板一块,校长要和教师一同享受工作的乐趣,生活的乐趣。

  于是,开展了各类休闲活动,如女教工瑜伽队、体操队、篮球队、篝火晚会等,装修了健身房,配备了许多专业健身用品,适时开展教工运动会,带领各小家成员户外有氧读书、畅谈心得等,有效舒解、调适教师的身心,让教师都能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校的工作中。

  六是建立“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文化。

  在校园管理具

  如《**实验小学教师业绩评估细则》是在组织全体教师广泛讨论七易其稿形成出台的,并每学年征求意见,不断充实完善,教代会通过后实施。

  《细则》涵盖了教育、教学、安全、德育、后勤等全方位的内容,成为学校评优评先、职称评聘、职务竞聘、绩效工资评定的有力佐证,更成为实小教师自纠自律的管理文化。

  在我任职期间的四次中级职务竞聘和全员岗位设置中,因为有了“她”,而实现了无一例告状的和谐愿景。

  人事问题的和谐是实现学校发展的根本前提。

  2010年3月,历时一年多编撰出版《**实验小学管理制度文化校典》一书。

  该书同样是经过全体教师广泛酝酿而成稿的,涵盖学校办学的方方面面,既体现“法”刚性规定,又蕴含“文化”的柔性内涵。

  成为规范与发展实小的行动指南。

  文化管理催生了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极大提高了师生成长质量。

  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她们不仅驰名**,还走出**,在教学竞赛中摘金夺银,在各类刊物上登文载章。

  学生全面发展,素质良好,参加全国、省、市、县各项竞赛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学校六年间共获取五十多项荣誉称号。

  2009年荣获“**省第十届文明学校”称号。

  二十九个春夏秋冬在历史长河中如同白驹过隙,但却是我人生画板上的重彩浓墨。

  若干年后,当我回首往事,相信自己会为这些年的勤勉耕耘而欣慰,而自豪。

  如今,从家乡走来的我再度走回家乡的田埂,纵然业内人事评说纷纭,生性乐观的我却认为这一段经历极像经典音乐作品中的三段体——ABA,,当第三段再现第一段的主题时,定是更加热情、激昂。

  我想今后,哪怕教育的路上风雨再大,坎坷再多,我也将赤足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