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营经济情况汇报.docx
《市民营经济情况汇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市民营经济情况汇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市民营经济情况汇报
江都市民营经济情况汇报
2010年8月19日
江都市民营办
十一五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引下,取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历史性进步,连续十届进入全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
一、主要成绩
1、全民创业争先进位。
我市全民创业工作,近年来呈现出“能人投资创业、打工者转化创业、‘还巢凤’回乡创业、党员干部带头创业”的生动局面,至2009年底涌现出30多个专业村、60多个专业组、2400多个经纪人组织。
全民创业呈现出创业群体日益壮大、创业范围不断拓宽、创业层次逐步提升、创业环境持续改善、创业贡献越来越大等特点。
涌现出浦头镇东园村服装辅料、邵伯镇钢材市场及龙虾一条街等一批全民创业典型。
2006年至2009年,四年来累计新增注册千万元以上企业271户,新添增资扩股千万元以上企业178户。
四年年均新发展私营企业2015户,年均新发展个体工商户6020户,全民创业保持了健康、持续发展的良好势头。
2009年7月,在“2009年全民创业理论与实践高层论坛”上,我市被评为“全国十佳全民创业示范县(市、区)”,名列第三。
2、民资投入增势良好。
十一五以来,我市民资投入每年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每年都有一大批项目落户我市,民资投入量一年比一年大。
2006年至2009年,四年利用民资分别为102.1亿元、136亿元、190亿元、247亿元,增幅分别为40.2%、33.3%、40%、30%。
我们坚持以项目保增长、促转型,2009年全市104个5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中,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项目84个,计划总投资107.9亿元,占5000万元以上项目总量的81.8%。
231个千万元以上民资项目中,投向机电、车船及配套件、特钢三大产业群的项目131项,计划总投资115.7亿元,占总量的72.1%,其中,投向机电产业的92项,计划总投资52.02亿元,占千万元以上项目总量的32.4%;投向车船及配套件的31项,计划总投资43.96亿元,占千万元以上项目总量的27.4%;投向特钢生产加工的8项,计划总投资19.8亿元,占千万元以上项目总量的12.3%,已连续四年对三大产业保持集中投入的态势。
3、项目建设速度加快。
利用节庆平台集中签约,2006年,仅4月18日扬州烟花三月经贸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和4月19日江都第四届花卉节开幕式上的集中签约千万元以上民资项目就达93个,总投资额达到63.3亿元,其中投入在5000万元—10000万元的项目就有20个,10000万元以上项目就有13个,这些实绩数超过了2005年全年数。
2007年,参加扬州“烟花三月”、江都“花卉节”集中签约项目52个,计划总投资34.1亿元,其中域外民资29.44亿元,占总投入的86.3%;有50个项目开工建设,签约开工率高达96%。
2008年4.18“烟花三月”节扬州集中签约6个,总投资16.5亿元;4.19“花卉节”江都集中签约项目40个,总投资21.65亿元。
两节签约46个项目中,投资亿元以上的项目15个,占了集中签约的三分之一,有44个项目开工建设,签约开工率高达95.7%。
2009年,“两节”集中签约项目43个,计划总投资达到47.1亿元,协议注册7.3亿元,目前已开工项目41个,其中竣工项目12个,签约开工率达95.3%。
4、投入产出逐年提升。
经过多年的发展,民营经济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不断上升,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据初步测算,2009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GDP288亿元,占我市总量近74%,四年平均每年上升0.7个百分点。
2009年,民营工业实现产值1426亿元、销售收入1335亿元、利税100亿元,年均增长32.9%、33.2%、38.7%,均占全市工业总量的90%以上。
目前全市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有513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民营工业企业有241家,四年净增142家。
5、商标注册掀起热潮。
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品牌强市”战略,鼓励广大企业重视商标建设,开展各类商标创建。
工商部门全力做好培育工作,从政策和机制上为商标注册、运用、保护和管理创造了良好环境。
广大企业商标意识不断增强,掀起了争创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的热潮。
“长青”、“亚威”、“凯森”等商标先后被认定为驰名商标,成为“品牌强市”的代言人。
与此同时,大力实施“品牌富农”计划,变传统农业为特色农业、品牌农业。
我市樊川猕猴桃注册“康植园”商标后,提升了知名度和产品附加值,猕猴桃价格翻了近10倍。
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我市积极指导企业开展境外商标注册,“星聚河”、“快乐”、“环球”等一批商标先后在美、日、韩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功注册。
目前,全市累计注册商标3000多件,其中驰名商标8件、著名商标35件、知名商标80件,两次入选“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
二、经验做法
1、全面引导百姓创业。
一是抓宣传发动。
调动一切宣传工具,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全方位、多层次渗透创业理念,弘扬创业精神。
我们先后组织了40多场我市创业标兵的巡回演讲,表彰了12大创业标兵,88名创业之星,104名光彩之星,33名文明经营示范户、12家服务发展先进单位,对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是抓行政推动。
2006年我市召开了全民创业再动员大会,全市各乡镇、各部门设立了分会场,坚决破处"怕"字,冲破"守"字,克服"满"字,发动群众自主创业,推动各类企业二次创业,吸引"外来凤"竞相创业,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迅速掀起了新一轮全民创业的热潮。
三是抓政策驱动。
市里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意见》、《关于加快乡镇工业园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鼓励投资创业的优惠政策》,统一编印的鼓励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法规文本下发到各部门、镇村和企业的基础上,组织系列活动进行贯彻落实。
据统计,全市民营企业共吸纳从业人员、缴纳国税、对地方财政贡献均达全市总量的50%以上。
四是抓典型带动。
针对每个时期的问题和亮点,我们及时组织市各镇分管领导、各镇村支部书记代表和工商局、民营办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的现场观摩会,如我们组织的我市浦头镇东园村全民创业现场会,通过观看浦头镇东园村反映全民创业成果的图表,东园村以产业为链条,以家庭为单位、以协会为纽带、以村、组干部为示范的全民创业模式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2、全力组织招商引资。
一是扩大“凤还巢”效应。
我市有近20万人在外打工创业,这些人中创业能手很多,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创业有成。
每年正月初十以前,我们都要举办家乡在外能人、重要客商、重点企业负责人参加的新春联谊会,通过叙友情、话发展吸引更多的家乡在外能人回乡投资兴业。
目前已吸引300多名在外经济能人回乡投资创业,累计投入90多亿元,形成了“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的“凤还巢”现象。
其中,涌现了俞洪泉、徐会龙等回乡创业先进典型,形成了民资引民资、民资带外资、民资促内资的生动局面,“引回一个,带动一批,影响一片”的葡萄串效应。
二是招引“外来凤”兴业。
变坐等招商为主动出击,我们采取按一、二、三产业分条线组织招商,市里及各镇和相关企业每年外出招商500多次。
四年来我们从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大连等等民资富集地区招引落户的5000万元以上项目211个,总投资258亿元。
目前正在努力突破投资10亿元的江淮微卡皮卡、投资20亿元的中信泰富特钢、投资10亿元的煤矸石成粉资源化利用等一批项目。
投资环境不断优化,在全国众多城市参加的2008年“浙商最佳投资城市”评选中,我市脱颖而出,荣获2008年“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称号。
3、全程服务园区建设。
我市十分重视园区建设,采取规划引领、布局统筹、资源整合、分类指导等措施强力推进,出现了机制完善、投入加大、建设加快的喜人局面。
目前,我市13个镇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面积达9.85万亩,已开发面积6.58万亩,占总体规划面积的66.8%,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2.5亿元,已建成标准化厂房80万平方米,在建标准化厂房33.6万平方米。
沿江开发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正建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滨江科技城、港口物流区、大江风光带四大功能区,沿江地区已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成为我市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下步打算
1、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
我市将继续以浙江和苏南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为榜样,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掀起全民创业热潮,力争在推进全民创业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做大民营经济总量。
以“培育创业文化,拓展创业领域,激活创业主体”为主题,开展形式丰富的招商、推介活动,加大政府的引导、扶持力度,鼓励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吸引在外能人回乡创业,全面调动创业热情,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
2、进一步推进转型升级。
目前,我市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传统产业占有很大比例,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和大力培育品牌刻不容缓。
近年来,我市出台多项政策,以财政奖励、贷款资金贴息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产品开发的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成立产品研发中心,积极扶持各类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建立共同体或实施合作项目,建设科技合作示范企业。
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
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创新型企业家人才、战略高新技术人才和专业化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构筑创新型人才高地。
3、进一步推进难题破解。
一是着力破解融资难问题。
由于资金短缺,导致一些企业规模难以做大。
我市将继续推行银企信贷项目推介会制度,定期召开银行和企业座谈会,增进银行和企业的了解和沟通,促进银企合作;加快培育一批企业化运作的民间担保公司。
二是着力破解用地难问题。
认真研究并用足用活国家土地政策,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坚持用地跟着项目走,根据产业政策,对重大工业项目用地成熟一个报批一个,确保“投资额度大、投资密度大、创税能力强”的优质工业项目的用地保障;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严格执行入园企业准入标准,对入园企业的建筑密度、建筑层高、投资强度提出明确要求。
三是着力破解用工难问题。
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把农民培训为产业工人;创新职业教育培训方式,职校要按照企业用工需求实施“订单培训”,为民营企业提供“适销对路”的技术工人。
三、几点建议
1、建议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尽快制定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实施细则,以便基层操作。
2、建议省委、省政府根据苏中地区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土地、项目贴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3、建议省委、省政府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降低门槛,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组织全民创业结硕果
引导转型升级促发展
——江都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及打算
2010年9月日
江都市民营办
江都位于江苏省中部,总面积1332平方公里,人口107万,下辖13个镇和1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连续十届被评为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顺利通过省考核验收。
“十一五”以来,我市民营经济在党的各项方针政策指引下,取得到了迅猛发展和历史性进步,民营经济对我市经济发展的贡献份额不断上升,支撑作用显著增强。
具体汇报如下:
一、主要特点
一是总量规模持续扩张。
2009年,我市民营经济实现GDP288亿元,占我市总量近74%,四年平均每年上升0.7个百分点。
2009年,民营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335亿元、利税100亿元,年均增长33.2%、38.7%,均占全市工业总量的90%以上。
目前全市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工业企业有615家,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民营工业企业有241家,四年净增142家。
二是全民创业争先进位。
我市全民创业近年呈现“能人投资创业、打工者转化创业、‘还巢凤’回乡创业、党员干部带头创业”的生动局面,四年来累计新增注册千万元以上企业271户,新添增资扩股千万元以上企业178户,到2009年底涌现出30多个专业村、60多个专业组、2400多个经纪人组织。
今年上半年,我市新增注册千万元以上企业58户,新发展私营企业1520户。
在“2009年全民创业理论与实践高层论坛”上,我市被评为“全国十佳全民创业示范县(市、区)”,名列第三。
三是民资投入增势良好。
十一五以来,我市民资投入每年都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2006年至2009年,四年利用民资分别为102.1亿元、136亿元、190亿元、247亿元,增幅分别为40.2%、33.3%、40%、30%。
以每年4月18日扬州烟花三月经贸文化旅游节和江都花卉节为载体,四年累计在开幕式上集中签约重大民资项目234个,总投资额达到166亿元,签约开工率高达95.7%。
今年在两节开幕式上,我市集中签约民资项目43个,计划总投资92.13亿元,协议注册资金14.12亿元,其中10亿元级项目3个,签约数量、体量居扬州各县(市、区)之首,400多名中外客商和42位全国500强企业负责人和知名院校的领导参加了开幕式。
四是发展质态不断提升。
民营经济在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型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支撑和引领作用,2009年全市104个50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中,运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项目84个,计划总投资107.9亿元,占5000万元以上项目总量的81.8%。
231个千万元以上民资项目中,投向机电、车船及配套件、特钢三大产业群的项目131项,计划总投资115.7亿元,占总量的72.1%。
民营经济商标意识不断增强,目前,全市累计注册商标3000多件,其中驰名商标8件、著名商标35件、知名商标80件,两次入选“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
二、经验做法
1、全面引导百姓创业。
一是抓宣传发动。
调动一切宣传工具,运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大张旗鼓地进行宣传,全方位、多层次渗透创业理念,弘扬创业精神。
我们先后组织了40多场巡回演讲会,表彰了12大创业标兵,88名创业之星,104名光彩之星,33名文明经营示范户、12家服务发展先进单位,对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二是抓行政推动。
2006年我市召开了全民创业再动员大会,全市各乡镇、各部门设立了分会场,坚决破处"怕"字,冲破"守"字,克服"满"字,动员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积极投身到新一轮全民创业的洪流中去。
三是抓政策驱动。
市里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私营个体经济的意见》、《关于加快乡镇工业园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鼓励投资创业的优惠政策》,统一编印政策法规文本下发到各部门、镇村和企业的基础上,组织系列活动进行贯彻落实。
四是抓典型带动。
针对每个时期的问题和亮点,我们及时组织有各镇村、社区支部书记代表参加的现场观摩会,如我们组织的我市浦头镇东园村全民创业现场会,东园村以产业为链条,以家庭为单位、以协会为纽带、以村、组干部为示范的全民创业模式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2、全力组织招商引资。
一是扩大“凤还巢”效应。
我市有近20万人在外打工创业,这些人中创业能手很多,相当一部分人已经创业有成。
每年正月初十以前,我们都要举办家乡在外能人和各方代表参加的新春联谊会,通过叙友情、话发展吸引更多的家乡在外能人回乡投资兴业。
目前已吸引300多名在外经济能人回乡投资创业,累计投入90多亿元,形成了“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的“凤还巢”现象。
其中,涌现了俞洪泉、徐会龙等回乡创业先进典型,形成了民资引民资、民资带外资、民资促内资的生动局面。
二是招引“外来凤”兴业。
变坐等招商为主动出击,我们采取按一、二、三产业分条线组织招商,市里及各镇和相关企业每年外出招商500多次。
四年来我们从广东、福建、浙江、上海、大连等等民资富集地区招引落户的5000万元以上项目211个,总投资258亿元。
目前正在努力突破投资10亿元的江淮微卡皮卡、投资20亿元的中信泰富特钢、投资10亿元的煤矸石成粉资源化利用等一批项目。
在2008年由全国众多城市参加的“浙商最佳投资城市”评选中,我市脱颖而出,荣获“浙商最佳投资城市”称号。
3、全程服务园区建设。
我市十分重视园区建设,采取规划引领、布局统筹、资源整合、分类指导等措施强力推进,出现了机制完善、投入加大、建设加快的喜人局面。
目前,我市13个镇工业集中区总体规划面积达9.85万亩,已开发面积6.58万亩,占总体规划面积的66.8%,基础设施累计投入12.5亿元,已建成标准化厂房80万平方米,在建标准化厂房33.6万平方米。
沿江开发规划面积100平方公里,正建成为现代制造业基地、滨江科技城、港口物流区、大江风光带四大功能区,沿江地区已成为企业投资兴业的热土,成为我市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三、下步打算
1、以转变发展方式为路径,进一步推进转型升级。
目前,我市传统产业占有很大比例,加快企业自主创新和大力培育品牌刻不容缓。
最近,我市出台多项政策,以财政奖励、贷款资金贴息等方式,进一步加大对民营企业产品开发的扶持力度,积极扶持各类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建立共同体或实施合作项目,建设科技合作示范企业。
不断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
加快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抓好创新型企业家人才、战略高新技术人才和专业化高技能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构筑创新型人才高地。
2、以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全民创业。
我市将继续以浙江和苏南等民营经济发达地区为榜样,进一步解放思想,统一认识,掀起全民创业热潮,力争在推进全民创业上实现新突破,进一步做大民营经济总量。
以“培育创业文化,拓展创业领域,激活创业主体”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招商、推介活动,鼓励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吸引在外能人回乡创业,全面激发创业热情。
3、以人民群众满意为标准,进一步推进难题破解。
一是着力破解融资难问题。
继续推行银企信贷项目推介会制度,定期召开银行和企业座谈会,增进银行和企业的了解和沟通,促进银企合作;加快培育一批企业化运作的民间担保公司。
二是着力破解用地难问题。
认真研究并用足用活国家土地政策,积极向上争取用地指标;坚持用地跟着项目走,根据产业政策,对重大工业项目用地成熟一个报批一个,确保“投资规模大、投资强度高、创税能力强”的优质工业项目的用地保障;提高园区土地利用率,严格执行入园企业准入标准,对入园企业的建筑密度、建筑层高、投资强度提出明确要求。
三是着力破解用工难问题。
我市将进一步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加大培训经费的投入,把农民培训为产业工人;创新职业教育培训方式,职校要按照企业用工需求实施“订单培训”,为民营企业提供“适销对路”的技术工人。
四、几点建议
1、建议省委、省政府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尽快制定符合我省实际情况的实施细则,以便基层操作。
2、建议省委、省政府根据苏中地区发展的客观需要,在土地、项目贴息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
3、建议省委、省政府针对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实际情况,进一步降低门槛,建立健全金融服务体系。
2010年,我市民营经济可实现GDP346亿元,占我市总量近74%,三年平均每年上升0.7个百分点。
全市注册资本317亿元,私营企业11898家,个体工商户3.8万多户,从业人数26万人,年销售额超亿元的民营企业有280多家,江都建设、江苏诚德两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亚威机床、博际喷雾等12家民营企业被授予省创新型企业称号。
2010年民营工业可实现销售收入1790亿元、利税155亿元,三年年均增长33.2%、38.7%,均占全市工业总量的90%以上。
我市全民创业近年呈现“能人投资创业、打工者转化创业、‘还巢凤’回乡创业、党员干部带头创业”的生动局面,形成了“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的“凤还巢”现象。
涌现出30多个专业村、60多个专业组、2400多个经纪人组织。
在“2009年全民创业理论与实践高层论坛”上,我市被评为“全国十佳全民创业示范县(市、区)”,名列第三。
全市民营企业注册商标3000多件,两次入选“中国商标发展百强县”。
大力推进民营经济新跨越
不断谱写富民强市新篇章
江都市委、市政府
(2010年10月23日)
近年来,我市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推动区域跨越发展的主力军,强化规划引领、政策扶持、机制体制创新,民营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占GDP比重达75%左右,占税收比重达73%,民营注册资本350亿元,私营企业近1.2万家,个体工商户3.8万多户,年销售超亿元民营企业280多家,其中江都建设、江苏诚德两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英泰集团、恒远集团两家企业入围全省百家优秀民营企业,亚威机床、博际喷雾等12家民营企业被授予省创新型企业称号。
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力促进了百姓增收、区域实力提升,去年我市顺利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排名、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持续进位。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将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动力,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富民强市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加快创新突破,推动跨越发展。
一、大力推进创业创新,努力在转型升级上实现新跨越。
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我们将在转变方式、创新发展上下功夫,推动民营经济在加快转型中优化增长,在加快发展中转型提升。
推动“三凤齐舞”向“三才集聚”转变。
江都“人回乡、企回迁、钱回流”的“凤还巢”现象,有效带动了乡土凤竞相创业、外来凤落户创业,先后吸引了400多名在外经济能人回乡投资,累计投入200多亿元。
“三凤齐舞”推动了民营经济的总量扩张,人才集聚将是新一轮竞争的关键。
我们将继续大力引进高端领军人才、科技创新人才、实用技能人才,推动与清华大学、东南大学、中科院等100多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放大10多家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和省“科技镇长团”的引领带动作用,形成人才集聚发展梯队。
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引导激励资金,对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人才实行重奖。
力争3年内柔性引进院士工作团队30个,招引海外博士30名,累计引进大学生3000名,新发展民营科技创新型企业500家。
推动自我发展向嫁接合作转变。
依托特钢生产加工、车船制造及配套件、机械电子、建筑业四大支柱产业,充分发挥民营经济在机制、市场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成功与中海运、中航技、中信泰富、中材国际、美国PCC、日本日清纺、法国阿尔斯通等30多家大型国企、世界500强、上市公司合作的同时,进一步挂靠国资、嫁接外资、联合民资,三资联动、优势互补,力争3年内形成四大千亿产业群,建成超20亿元企业30家,其中中海造船、诚德钢管、龙川钢管、科进船业、九龙汽车等5家企业产销规模突破100亿元。
推动争创品牌向争做标准转变。
引导企业抢占行业制高点、争取市场“话语权”,今年长青农化成功上市,江亚药剂、舜天工具、捷凯电力金具等22家企业制定或参与制定国家级行业标准,成为我市企业向产业高端攀升的阶梯。
力争峰业电力、宏信商贸、亚威机床等企业近期实现境内外上市,上市后备企业达30家,100家企业成为行业标准主要制定者和参与者。
二、大力推进平台创建,努力在承载功能上实现新提升。
把创业平台建设作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注重产业互动、功能提升、优势叠加,着力打造“两园两区”,即打造农民创业园,以省级农业园区现代蔬菜产业园为龙头,着力打造全省领先的集研发、育苗、种植、加工为一体的2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辐射推动花木、特水特经等现代农业发展,通过引进示范户、培植专业户、带动纯农户,吸引6万名农民进园创业,加快农民由务工者向创业者转变;打造科技孵化园,在沿江开发区规划建设20平方公里滨江科技城,以此为龙头加快省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创建,将民间资本引入到软件创意、现代金融、工业设计、信息咨询等新型业态,每年新增科技孵化面积100万平方米,并力争在引进国际知名、国内领先的高科技企业上取得重大突破;打造商贸集聚区,以发展现代物流、商务配套、特色街区、专业市场为重点,加快推进江都港、苏中江都机场物流区、72层索菲特五星级酒店等一批标志性工程建设,使民营经济成为服务业提速提升的重点力量;打造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集聚区,推动全国最大的大口径无缝钢管生产基地、国内领先的船舶制造基地和省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建设,加快水泥机械、节能环保、发电机组等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培育智能电网、新能源电动车、航空器材、高铁配件等新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