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9讲.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2496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5.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9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9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9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9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9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9讲.docx

《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9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9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导学案 第七单元 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19讲.docx

届高三历史岳麓版一轮复习导学案第七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19讲

第19讲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大众传媒的发展。

考点一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服装

(1)鸦片战争前后

(2)民国期间

2.习俗

(1)“断发”运动

(2)不缠足运动

深层点拨

由于清政府入关后强迫汉人改变发型,带有严重的民族压迫色彩,妇女缠足是在封建男权社会中形成的畸形审美标准,“断发”、不缠足本身就是反封建斗争。

3.传媒

(1)报刊

 近代报刊业的发展

(2)电影

4.礼仪

(1)日常礼仪

(2)婚姻礼仪:

变革主要发生在通商口岸的知识阶层以及官宦人家。

(3)丧葬礼仪:

19世纪中期始,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国人注目。

思维发散

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两方面。

社会生活的变迁从根本上说是西方的工业文明首先对近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造成了强烈冲击,然后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变化又共同影响社会生活各领域变迁的结果。

主题一 影响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因素及社会影响

1.主要因素

(1)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2)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3)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中国政府推行的各种改革,如晚清政府的“新政”、南京临时政府移风易俗的措施等,推动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化。

2.社会影响

(1)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

(2)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3)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

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讲史料

史料 徐珂《清稗类钞》记述: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导读 史料反映了晚清婚俗的变化是婚姻尊重当事人的意愿。

练史料

史料 (2014·天津高考,节选)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

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

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探究 史料中的“洋气”是指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答案 洋气:

西方式生活时尚。

原因:

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商品的输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

主题二 报刊对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

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

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

2.近代报刊发挥了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重大作用。

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传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

3.对夺取近代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办了一系列的政论性报刊,为夺取革命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讲史料

史料一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

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

……宣传变法图存。

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

导读 史料反映出国人办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说明办报活动与当时现实斗争关系密切。

史料二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

“是非曲直报中分,一纸风行四海闻。

振聋发聩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

导读 史料反映了报纸具有社会评论、宣传教育、启迪民众的功能。

练史料

史料一 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创办《民报》。

孙中山后来在《中国之革命》一文中评价说:

“《民报》成立,一方为同盟会之喉舌,以宣传正义;一方则力辟当时保皇党劝告开明专制、要求立宪之谬说,使革命主义,如日中天。

”——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史料二 武昌革命军兴,清吏张鸣歧、龙济光、李准等初负隅自固,讵(表示反问)沪电谣传“京陷帝崩”四字,港粤各报相率登载,全城人士欢声雷动,张督知人心已去,无可挽救,始仓皇出走,龙、李遂卑辞乞降。

使广东省城,得以不流血而获光复者,报纸之力为多焉。

——摘自冯自由《革命逸史》

探究 据史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报刊对辛亥革命所起的作用。

答案 作用:

提供与维新派(保皇派)展开论战的阵地;宣传民主共和(民主革命)的思想和观念;制造声势,加速革命进程。

1.(2014·安徽高考)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

“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

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

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

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

”这表明(  )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答案 D

解析 《西装叹》一方面描述一部分中国人在社会生活上过分仿效西方,同时也表明作者的态度“金钱浪掷轻利权”,即不赞成过分追求这种时尚。

A项表述片面;这一现象主要在城市中出现,并不普遍,B项错误;C项太过绝对。

故D项符合题意。

2.(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1892年,维新思想家宋恕提出“欲更官制、设议院、改试令,必自易西服始”。

康有为在奏议中也不止一次提及“易服”。

维新派如此重视易服的主要原因是(  )

A.改制中易服更易推行

B.意在营造改制的社会氛围

C.中国需改变对外形象

D.长袍马褂代表了守旧势力

答案 B

解析 康有为认为欲伸民权,必广民智,欲启民智,必先革除恶风陋习,故其主张易服主要是为变法营造社会氛围。

本题选择B项。

不能武断地说长袍马褂代表守旧势力,排除D项。

3.(2014·福建高考)旗袍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成为中国城市女性的时尚着装。

其社会原因是(  )

A.西式服饰传入,生活方式完全西化

B.中华民国建立,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C.城市化进程中,女性开始引领时尚

D.旗袍典雅大方,体现女性的曲线美

答案 B

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明确要求回答的是“社会原因”。

A项中“完全西化”表述有误,排除。

“社会原因”是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化,女性开始追求曲线美,故选B项;D项不是社会原因,排

除;C项“城市化”不符合当时实际,排除。

4.古语云: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

但从清初的“剃发令”到太平天国的“蓄发令”再到辛亥革命的“剪发易服”和随之出现的“保辫会”,国人的头发承载了“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下面对“辫发之争”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欧风美雨作用的产物

B.体现历史的不断进步

C.是激烈政治斗争的反映

D.昭示国人的文明程度

答案 C

解析 太平天国的“蓄发令”的颁布,是华夏民族反对满清贵族统治的体现。

而“剪发易服”和“保辫会”的出现,在实质上又反映的是中国近代民主与封建专制残余的较量。

所以,整段材料都在反映政治上的斗争。

5.晚清人士恽毓鼎的日记写道:

“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

唯上流社会人俱已濯濯,余既不能杜门自守,不免驰骤于酹酢场中,日受刺激,只可降心从众矣。

”由此可见他剪辫是出于(  )

A.被迫顺应时局

B.反清革命的需要

C.彻底与旧风俗决裂

D.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此辫与我相守五十年,一旦截之,不无恋恋”,可排除选项B、C、D三项。

根据材料中的“只可降心从众”,可知他出于无奈被迫剪辫,故选项A正确。

考点二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1.交通的变化

2.通讯的发展

(1)邮政业的发展

(2)电报电信业的发展

3.意义

归纳总结  近代中国交通工具发展的特征

(1)动力:

人力、自然力→机器动力。

(2)技术:

引进→自研自制。

(3)地区发展差别:

城市显著,乡村缓慢。

(4)对象:

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

先慢后快。

主题 近代铁路与通讯事业出现、发展的原因

1.近代铁路在中国出现的原因

(1)列强侵略,救亡图存目标的驱动。

(2)工业革命使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开始了近代工业的建设。

(3)铁路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

2.中国近代通讯事业发展的原因

(1)从根本上讲,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随着中国国门被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自然也随之而来。

(2)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积极兴办。

(3)中国政府的政策转变及引导。

(4)外国列强为了扩大在华利益,加强对中国的控制而兴建。

讲史料

19世纪后期四国铁路里程统计表(单位:

千米)

国别

德国

美国

英国

中国

时间

1875年

1890年

1890年

1894年

里程

27960

26900

32000

483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等

导读 通过此表可进一步明确19世纪后期中外铁路的建设的差异:

中国铁路里程明显少于德、英、美三国。

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经济落后,观念保守;西方受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发达,制度先进。

练史料

史料 光绪六年(1880年)岁末,刘铭传力请修筑铁路……李鸿章立足中外,比较支持刘的倡议,但更多的人“群相哗骇”,责骂刘铭传与李鸿章“直欲破坏列祖列宗之成法以乱天下”,而且宣言:

“铁路之行外夷则可,行之中国则不可”。

洋务派虽冲破阻力“毅然兴办”,但步履之艰可以体味。

探究 史料表明洋务派兴办铁路举履之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中国人自建铁路遭到落后势力的强烈反对;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重重。

1.(2010·福建高考)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

A.电报业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D.轮船航运业

答案 A

解析 福建、上海两地茶叶价格的同步变动说明信息传递快,19世纪80年代,两地已能进行电报联络。

2.(2010·天津高考)“

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

A.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 B

解析 从本题中的信息可知交通方式变化在先,城市建设在后,体现出天津城市化进程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的特点,故选B项。

A、C、D三项与材料内容不符。

3.1915年,俄国人赛可夫离开中国回国后,把在中国生活十五年的所见所闻写了篇“备忘录”,其中不可能包括(  )

A.逛街时看见有人正在分发一份叫《民报》的刊物

B.乘坐了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

C.听见别人喊他的一位华人朋友为先生

D.在报

纸上看到武昌起义的消息

答案 B

解析 近代中国报刊业发展迅速,A、D两项符合当时实际情况。

民国以后,在沿海通商口岸地区,受西方平等观念影响,在新式知识分子内部逐渐采用握手、鞠躬等见面方式,并且用“先生”“女士”“小姐”“同志”取代了先前的称谓,C项正确。

B项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出现于1920年,时间不符合。

故B项为最佳答案。

4.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

“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君在天尽头。

”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

A.社会巨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答案 B

解析 由“转如轮”“车舟”等信息,可知叙述的主要是交通工具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5.1867年,美国《纽约时报》记者报道中国国内关于是否修建铁路的争议时提到:

“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一场反抗、叛乱乃至起义的发生或者就迫在眉睫了……一俟铁路建设成功……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  )

A.腐朽的清政府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外国人同情中国政府的困境从而减少资本输出

C.近代中国人愚昧无知,无法认识到工业文明的进步

D.外国资本的入侵和底层的反对是中国近代化的阻力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铁路的兴建,可能导致众多苦力、车夫和船夫的失业”说明近代化遭到下层民众的反对;“大清政府担心外国人的势力会变得过于强大”说明外国资本的侵略是阻碍中国近代化的因素,故此题应该选择D。

1.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结构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逐步转型。

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扑面而来,新的事物和思想观念冲击着中国的社会生活。

作为社会转型重要组成的社会生活和习俗,在力度和深度上,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2.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西方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逐渐传入中国,并影响着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习俗。

3.在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外国资本主义工业开始出现,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与发展,城市近代化基础设施增多,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4.新思想的不断传入,资产阶级改良和革命以及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得西方自由、平等、民主思想不断传播,深刻影响了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的变迁。

5.上海轮船招商局是洋务运动中由军工企业转向兼办民用企业、由官办转向官督商办的第一个企业。

它具有打破外轮垄断中国航运业的积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中国的权利。

6.中国近代交通工具受两次工业革命浪潮的冲击而发生变迁,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环境下,铁路等近代交通遭到顽固势力的排斥,一定程度上还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纵,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的发展步履维艰。

7.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近代报刊以丰富的内容,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热考视角

视角一 社会史观关注社会生活的变迁

 蔡元培先生1889年第一次婚姻,完全是奉父母之命,婚礼之前从未谋面,第二次婚姻前,1900年蔡元培写下一份征婚启事,提出女方天足,识字,夫死妻可改嫁,不合可离婚等条件。

蔡元培先生两次婚姻的变化反映了(  )

A.信使婚姻习俗在中国已成主流

B.人们思想观念的日益解放

C.近代西方婚姻自由思想深入人心

D.政府对婚姻习俗的引导有方

答案 B

解析 蔡元培先生的两次婚姻,从奉父母之命,到“提出女方天足,识字,夫死妻可改嫁,不合可离婚等条件”,反映出其摆脱传统“女德”观念的束缚,所以B项正确。

 上海纺织女工杨秀燕从1965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37年。

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账”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

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

A.记录者是普通百姓

B.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

C.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

D.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答案 D

解析 这本长达37年之久的百姓家庭“豆腐账”,记录了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其实记录的是百姓衣食住行的进步和变迁。

它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故D项正确。

视角二 主流历史意识——正确的民族观

 旗袍源于满族妇女服装。

20世纪20年代初,流行于上海等地社会上层妇女。

当时有人撰文指出:

“近来上海女界旗袍盛行……惟旗袍之名,若有宗社党(清朝贵族组成的秘密团体)之臭味……故我以为袍可着,唯不可以以旗名。

无以,其改称为暖袍乎!

”对以上言论理解正确的是(  )

①具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 ②民主共和观念传播

③文明开化之风流行 ④新旧观念激烈碰撞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C

解析 在题干信息中,“旗”暗指清朝贵族,“不可以以旗名”,体现的是一种狭隘的民族观,①正确,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故③正确;由其狭隘的民族观说明在当时新旧思想激烈碰撞,④正确。

②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练出高分

基础训练

1.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

“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

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

”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答案 B

解析 注意时间“民国建立前一两年”,A、C、D项都是民国建立后。

2.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

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

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

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答案 C

解析 A选项,形容清末可以,民初不太适合,故排除A;而B项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C选项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清王朝的覆灭,中华民国的建立为中国服饰变化提供了契机和内因。

D选项与题干关联不大。

3.下图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服装五花八门,有西服、有粗布大衫、有旗袍,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而仿照欧洲风格的裙子也流行于大城市中。

材料反映出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是(  )

A.欧风美雨B.西学东渐

C.洋为中用D.中西合璧

答案 D

解析 辛亥革命以后,中国近代社会生活方面的衣、食、住、行、习俗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变化无不反映出中西合璧的特征,故D项为正确选项;“欧风美雨”、“西学东渐”、“洋为中用”主要涉及到政治、经济、科技和思想领域,无法体现近代社会生活的特征,故排除A、B、C三项。

4.1903年出版的《女界钟》一书中,呼吁妇女应得入学、交友、营业、掌握财产、出入自由、婚姻自主和参政等7种权利,提出“爱自由,尊平权,男女共和”的主张。

表明(  )

①主张婚姻自由呼吁妇女参政 ②将提倡女权与民主共和并举 ③是民国初年张扬女权的成果 ④将妇女解放同反清革命相连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可以逆向思维解答,从选项入手,把握

特征,③中“民国初年”显然是与题干时间1903年不符,B项正确。

5.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署名勇立的《兴女学议》一文,指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

”这表明当时(  )

A.女子兴学成为教育主流

B.国家意识和公共观念深入人心

C.提倡合理的女子教育和家庭教育

D.男尊女卑思想已经不复存在

答案 C

解析 作者倡导兴办女子教育,培养她们的国家思想、公共观念,这是当今的第一要务,故C项正确;女子获得受教育的权利,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传统社会中男尊女卑思想仍然根深蒂固,故D项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知女子兴学、国家意识和公共观念是否为社会大众所接受,故A、B项错误。

6.下表出自《交通杂志》(1935年1月)。

这一对比研究可以用来说明(  )

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单位:

分)

运输方法

运费(吨/公里)

运输方法

运费(吨/公里)

肩挑

34.0

驴车

18.0

公路汽车

30.0

轻便铁路

2.4

独轮车

19.2

铁路

2.0

A.近代铁路发展的原因

B.中国近代交通的多样性

C.近代交通工具革新的条件

D.近代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答案 

A

解析 由表格可知,轻便铁路与铁路的运费比其它运输方法费用低好几倍,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这是铁路得以发展的一个因素,A项正确;B项易错选,因表格所列举的运输方法种类而表面理解,注意表名:

各种运输方法运费之比较,同样不能作为C、D项的依据。

7.叶圣陶说:

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

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

反正是个到,何必急?

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

或说:

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

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

这岂不爽快而有味?

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

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

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答案 D

解析 作者并未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也未反对西方近代文明,A、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根据材料可知作者享受的是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而不是火车的便捷。

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一包花生米……”可知作者向往的是传统生活带来的闲适,D项的说法最准确。

8.近代以来,西方列强不断地要求中国建设铁路,并试图建设通达中国边疆地区的铁路线。

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有(  )

①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的交流 ②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③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④成为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的工具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

答案 D

解析 火车和铁路线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故①②③表述正确,符合题意;④表述不当。

故选D。

深化训练

9.“女工的工作时间如此之长,而且还要站立操作机器,所以在招募女工的时候,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

就有一次,因为那女孩是小脚,而把她辞退。

”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

A.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工厂招工歧视女工

C.辛亥革命后缠足陋习被彻底废除

D.当时女工工作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

答案 A

解析 要站立操作机器,许多工厂都要求女工是天足。

纱厂因为女孩小脚辞退等可知机器生产有助于改变缠足陋习。

B、C项在题干材料中无从反映;C项表述与史实不符,错在“彻底”二字,过于绝对。

10.1912年3月,孙中山发布《改元剪辫文告》:

“满虏窃国,易于衣冠,强行编发之制,悉从腥膻之俗……今者满庭已覆,民国成功,凡我同胞……限二十日,一律剪除(辫子)净尽。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留辫”与“剪辫”是“专制”与“共和”的根本分歧

B.“剪辫”是革命斗争最彻底的表现

C.“剪辫”是革命成功的外在体现

D.习俗变迁是革命成功的主要标志

答案 C

解析 材料的有效信息“今者满庭已覆,民国成功”,阐述了断发的原因是因为革命成功了。

故选C。

11.近代以来,婚姻自主日益成为城市社会主流,但有学者认为“中国旧式婚姻具有稳定婚姻关系、追求生活幸福及家庭和睦等积极内容。

”同一时期拉丁美洲殖民地的妇女从事农业和制造业,尤其在纺织工场更多,但当时也有人认为家务和厨房是妇女适合的领域。

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拉美妇女的地位低于中国

B.中国与拉丁美洲都很落后

C.社会变迁过程遇到了阻力

D.不同文明的融合与冲突

答案 D

解析 注意本题求答的是“原因”,即归纳对近代中国的婚姻新现象、同时期拉美殖民地妇女职业的状况等现象的主要原因。

联系两个地区的近代史实,可知都是由于西方殖民者侵略者,带来了一些西方的政治思想和生活习俗,冲击了当地的社会生活与习俗。

故D项符合题意。

12.下面是依据《中国近代服饰文化演变和影响》中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外语学习 > 法语学习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