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历史上册期中复习.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1381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3.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复习.docx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历史上册期中复习.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复习.docx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复习

初一历史上册期中复习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一课祖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人类起源的科学答案是:

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

世界上发现早期人类最多的国家是中国。

2、我国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在地理分布上的特点是:

分布广,大多集中在长江、黄河流域。

因为:

①大河流域土质肥沃,适宜农业;②水源充足,便于生活用水和灌溉。

3、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发现地是云南省元谋县,生存年代是距今约170万年。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会不会制造工具,使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人能够制造并使用工具,而动物不能。

5、人类使用火的用途是:

烧烤食物、取暖御寒、照亮洞穴、驱赶野兽保护自己。

火的使用的意义:

①火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早期人类的生存能力,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

②促进了早期人类体质的发展和大脑的进化;

③是旧石器时代人类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6、北京人与山顶洞人的比较表。

远古居民的三个代表图: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发现地点

元谋人

距今约170万年

云南省元谋县

北京人

距今约70至20万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

山顶洞人

距今约1.8万年

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部的洞穴中

山顶洞人比北京人的进步图:

代表文化

距今时间

体质形态

工具制造

使用火

社会组织

观念

北京人

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

保留着猿的某些体质特征(头骨低矮、前额扁平、眉骨高耸、嘴部突出)

打制石器

使用天然火

知道保存火种

群居

山顶洞人

距今约1.8万年

模样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打制石器,但已经掌握磨擦和钻孔技术

人工取火

按血缘结合起来的氏族

懂得爱美死后埋葬

其他知识点:

1、在人类由猿进化到人的过程中:

劳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通过禅让制产生的第一个部落联盟首领是:

舜。

3、半坡遗址发现大量的粟粒,贮藏多达数斗,这说明:

半坡人会种植农作物了。

4、符合史实的是:

①北京人使用天然火;②山顶洞人使用骨针缝制衣服;③半坡人使用石锄耕地;

④半坡人使用弓箭打猎。

5、人类最早使用的工具是:

石器。

(还有木棒)

6、发现遗骨、最多的古人类遗址是:

北京人遗址。

第二课原始的农耕社会

1、农耕社会的主要特征?

①建造房屋,过定居生活;

②制作并使用陶器;

③产生原始畜牧业;

④会制造并使用磨制石器;

⑤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形态,兼有采集、狩猎等劳动。

2、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区别是什么?

3、河姆渡、半坡、大汶口原始居民的比较表。

原始人类

地域

发现时间

发现地点

生产工具

住房

生活用具

农业

畜牧业

社会组织

河姆渡原始居民

长江流域

距今约7000年

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村

普遍使用

磨制石器

骨耜

干栏式房屋

制造陶器

黑陶

水稻

猪、狗

水牛

定居

氏族

半坡原始居民

黄河流域

距今约6000年

陕西省西安市的半坡村

石制农具、

箭头

半地穴式房屋

彩陶

粟、

白菜

芥菜

猪、狗

大汶口原始居民

黄河流域

距今约四五千年

山东省泰安市的大汶口

黑陶

白陶

4、河姆渡、半坡氏族居民的房屋有什么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①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干栏式的房屋,上面住人,下面饲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这种建筑能够通风防潮,适应了南方潮湿、炎热、多雨的气候特点。

②半坡原始居民居住的是半地穴式的房屋,一部分在地下,一部分在地上。

这种建筑适应了北方地区干燥寒冷的气候特点

③原因是:

因为二者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

为了适应环境气候,因而建造的房屋各有特色。

5、河姆渡和半坡氏族比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有哪些进步?

(从使用的工具、劳动居住、生活用具方面说)

使用工具

组织形式

生活用具

劳动生产

河姆渡氏族

磨制石器

定居、氏族

陶器

水稻;猪、狗、水牛

半坡氏族

粟、白菜、芥菜;猪、狗

北京人

打制石器

群居、

采集、狩猎

山顶洞人

氏族

①从生产工具看,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劳动工具比北京人先进的多,他们使用磨制石器,劳动效率比北京人大大提高;

②从劳动形式上看,北京人主要靠采集、狩猎为生,还会捕鱼。

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种植农作物,过着定居生活,这反映了人类已从消极地向大自然索取食物,发展到利用自然规律主动地获取食物,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加强,社会生产力发展比北京人时代大大加快,社会进步的步伐也在加快。

其他知识点:

1、我国早期文字的雏形源于:

半坡彩陶。

2、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耜耕地、种植水稻;半坡原始居民用石刀收割庄稼、主要粮食作物是粟。

3、氏族:

按照血缘关系,组成比较固定的生产和生活集体。

特点:

①土地、房屋都归氏族公有;②人们共同劳动、共同消费;③没有贫富差别。

第三课华夏之祖的传说

1、研究历史,尤其在文字产生之前,除了依据考古的发现外,神话传说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历史。

2、传说中黄河流域有两个著名的部落,首领分别是:

黄帝和炎帝。

3、禅让制的实质是:

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

禅让制:

通过推举产生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4、为什么炎黄被尊奉为华夏族的祖先?

①他们的发明创造从物质、精神发面改善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

②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长期发展,形成了日后的华夏族。

 是中华民族智慧与力量的象征。

因此炎黄被称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其他知识点:

1、距今约四五千年。

黄河流域 的两个部落首领。

黄帝:

姬姓部落;炎帝:

姜姓部落。

2、两次战役:

涿鹿之战 —— 黄帝和炎帝联合打败蚩尤;

       阪泉之战 —— 黄帝打败炎帝。

3、传说中“大禹治水”的“水”是指:

黄河。

   采取的是 以疏导为主,堵塞为辅 的治理方法。

4、黄帝的贡献:

建造宫室,制作衣裳,发明车船。

   他的妻子发明了养蚕,他的属下发明了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第五课夏商的兴亡

1、社会组织形态演变过程:

群居——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2、文明史开始的重要标志是:

城市、文字和青铜器。

3、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

建立者禹,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都城阳城。

禹死后,启继承王位。

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4、禹建立了第一个国家,社会较之“大同社会”发生了哪些变化?

如何来看待这种变化?

变化:

①“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③组建了军队、制定了刑法、设置了监狱,建立了政治机构;

④并修筑了城堡和大型宫殿。

这种变化反映了:

①社会产生了阶级,出现了剥削,财产出现了贫富分化;

②这种变化是生产力提高的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建立时间

建立者

都城

发展中的大事

灭亡的过程

夏朝

约公元前2070年

阳城

世袭制袋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夏桀奢侈残暴,滥用民力,以致民生困苦,怨声载道

商朝

约公元前1600年

盘庚迁都(约公元前1300年),殷;出现复兴局面;

商纣王荒淫奢侈,残暴无道,使得民怨沸腾

西周

约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

镐京

建立了分封制;国人暴动;

周幽王昏庸无道,戏弄诸侯,失去了民心。

6、夏商周三代的兴起与灭亡,有一些共同的原因,你能总结出几条?

从中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兴起:

①都有有作为的领袖,禹、汤、周文王、周武王;

②能任用贤能,汤任用伊尹、文王和武王任用姜尚;

灭亡:

源于统治者的昏庸、残暴,夏桀、商纣;

启示:

国家的强盛要有有贤能的领导者;统治者要善待人民,赢得人民的支持。

其他知识点:

武王伐纣:

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以少胜多。

第六课西周的盛衰

1、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目的:

为了巩固政权,有效地统治国家。

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给亲属、功臣以及古帝王的后代,封他们为诸侯,由他们全权管理封地内的事务。

还规定了受封者的义务。

定期到周王室朝见,向周天子交纳贡品,为周王室服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随同出征,共同抵御或征讨其它民族。

作用:

加强了周王室是对全国疆域的控制,巩固了周天子作为天下共主的地位,密切了同周边各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

周朝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国人暴动:

国人是指那些人?

爆发的原因、结果、对西周产生的影响。

国人:

即平民,也称为庶人。

原因:

周厉王的暴政。

结果:

公元前841年,西周都城发生平民暴动,周厉王被赶出宫中。

影响:

①是西周历史的转折点,西周从此走向衰落;

②对整个中国历史来说,中国有了确切的纪年。

3、“烽火戏诸侯”这个典故对西周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西周末代国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戏弄诸侯,失去了诸侯们的信任。

公元前771年,西北的少数民族犬戎攻破西周的都城,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启示:

诚信是一种珍贵的品质,人不能失去诚信。

 西周灭亡的原因:

西周末年,各诸侯国的力量逐渐强大,与周天子的血缘关系也越来越远;末代国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去了诸侯的信任。

  

其他知识点:

平王东迁;宗法制。

第七课甲骨文和青铜器

1、我国现在所见的最早文字是甲骨文,它的产生与商周时期人们的占卜活动有关。

它的价值是什么?

价值:

①甲骨文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②甲骨文的内容,涉及到商王朝和贵族活动的众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的历史情况,是研究商朝历史的重要资料。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

2、青铜器是人类最早广泛使用的金属器具。

商周时期,青铜制造技术非常精湛,其典型代表是司母戊鼎。

其中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是司母戊鼎。

3、金文是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又称为钟鼎文。

开始于商朝,兴盛于西周。

其他知识点:

四羊方尊

金文的价值:

和甲骨文比起来,西周金文的篇幅更长,事件的记录更多也更具体,很多金文是有意识的历史记录,历史价值更高。

第八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

1、春秋时期各国争霸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

春秋时期,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拥有对其它诸侯国的领导权,相互征战,竞争“霸主”。

2、春秋五霸是:

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

其中第一个霸主是齐桓公。

3、齐桓公称霸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①齐国是东方大国,盛产渔盐,经济富庶;

②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发展生产,改革军制,组建强大的军队,使齐国国富兵强,成为当时最大的诸侯国;

③依仗雄厚兵力,打着“尊王襄疑”的口号,发展了齐国的势力;

④多次召集诸侯会盟,使霸业达到顶峰,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4、在晋楚争霸中,双方发生的城濮战役,成就了晋文公的霸业。

产生了一个成语是退避三舍。

5、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是由春秋时期争夺中间空旷地带和控制弱小国家,演变为歼灭对方主力,给对方以毁灭性的打击。

6、如何看待春秋战国时期的争霸、兼并战争?

争霸与兼并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同时也产生了有利于历史前进的作用:

①加快了统一的步伐;

②促进华夏族与其他各族经济文化联系;促进各族的经济发展和民族融和;

③残酷的战争促使各国在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从而加速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7、“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这些成语与哪些历史事件有关?

城濮之战、桂陵之战、长平之战。

纸上谈兵:

说明做人不能夸夸其谈,脱离实际,应当脚踏实地,具备真才实学。

其他知识点:

纵横家苏秦、张仪。

合纵:

六国采取的措施,共同抵御秦国。

连横:

秦国采取的策略;远交近攻。

第九课大变革的时代

1、大变革时代中的大变革是什么?

铁农具、牛耕和变法。

2、铁农具和牛耕是在春秋时期开始使用,在战国时期广泛使用。

其对生产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

使荒地得到大量开垦,土地得以进行深耕细作,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

同时,劳动效率的提高,也使得个体生产成为可能。

个体生产逐渐取代大规模的强制性集体劳动,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

是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也是我国农业史上划时代的大变革。

3、人类产生以来,生产工具的变化:

生产工具是生产力水平发展的重要标志。

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

4、商鞅变法的目的、内容和作用。

目的:

富国强兵时间:

公元前356年。

内容:

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②奖励耕战。

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老矣;在战争中立了功的人,按照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土地和住宅。

③建立县制。

把全国合并为41个县。

县的长官称县令,由国君直接任免。

作用: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

国富兵强的秦国,成为战国中后期最强大的国家。

5、如何看待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如何看待商鞅变法)?

①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改革,要经过一个反复、艰苦、漫长的过程。

②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

③顺应时代发展的改革能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

其他知识点:

两头牛牵引的耕作方式。

铁农具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方式的重大变化和阶级的分化。

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新的阶级。

最早实行变法的是魏国。

李悝变法:

采用鼓励和强迫两种方法;调整粮食价格。

楚国吴起变法

第十课春秋战国时期的文艺和科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

《诗经》与楚辞是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

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变成天府之国。

中医的诊断方法,在扁鹊那里得以确立。

曾侯乙墓中的编钟,既是科技的结晶,更代表着艺术的成就。

商朝甲骨文

商周时期金文

夏朝日食

商朝日食月食

夏历

商朝历法

战国时期24节气

扁鹊四诊法

屈原《离骚》

第十一课孔子和百家争鸣

1、孔子是中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

其在思想、教育方面的成就有哪些?

思想:

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对人要有同情心,对人要尊重,要理解和体贴别人。

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

教育:

①创办私学,广收门徒;

②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

③强调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善于向一切人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

④向弟子传授有效的学习方法,要有勤奋的学习精神,经常进行学习和温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2、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对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原因:

“百家争鸣”是大变革时代的产物。

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繁荣和城镇兴盛,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强烈冲击,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大变革,阶级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旧势力的斗争十分剧烈。

经济和政治领域的变革和斗争,必然反映到思想领域来。

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不同的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了不同的主张,相互展开争论,这就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作用:

 诸子百家通过百家争鸣,相互辩驳,又相互影响,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发展。

诸子百家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3、书62页温故知新作业,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代表著作及主要思想。

姓名

学派

时期

著作

主要思想

墨子

墨家

战国

《墨子》

“兼爱”、“非攻”

孟子

儒家

战国

《孟子》

民贵君轻,“仁政”,反对兼并战争

庄子

道家

战国

《庄子》

顺其自然,无为而治

韩非

法家

战国

3、春秋晚期开创道家学派的思想家是谁?

(老子)

 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是哪一个?

(庄子)

 其中哪一个的主张与荀子相反?

(庄子主张“无为而治”,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

4、战国末期的法家代表人物是谁?

(韩非)这时最强大的国家是哪一个?

(秦)

秦国国君为什么最赏识韩非的主张?

(秦国国君想要灭掉其他六国,必须通过改革、法治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来增强力量。

5、春秋晚期的“兵家鼻祖”是谁?

(孙武)战国时期反对空谈主义的军事家是谁?

(孙膑)

其中与成语“围魏救赵”有直接关系的是谁?

(孙膑)

7、诸子百家的学说中,有哪些积极的东西值得现代社会吸收、利用?

(孔子提出“仁”的学说;孔子关于教育的主张;老子关于事物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转化的观点;墨子的“兼爱、非攻”;孟子的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的主张;韩非的法制思想等)

莲山课件原文地址:

莲山课件原文地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