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清明随笔含景物描写及感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7776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清明随笔含景物描写及感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最新清明随笔含景物描写及感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最新清明随笔含景物描写及感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最新清明随笔含景物描写及感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最新清明随笔含景物描写及感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清明随笔含景物描写及感受.docx

《最新清明随笔含景物描写及感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清明随笔含景物描写及感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清明随笔含景物描写及感受.docx

最新清明随笔含景物描写及感受

清明随笔含景物描写及感受

导语:

热一壶酒,添两三抔土,扯四五枝桃梨,与你。

愿天堂的人安好,祝眼前的人安康。

下面是随笔网小编整理的《清明随笔含景物描写及感受》,欢迎阅读。

清明随笔含景物描写及感受【第一篇】:

清明

今年的清明恰逢连日阴雨,于是都冒着雨撑着伞,赶往墓地,于往年不一样的是,少了姹紫嫣红的杜娟,迎风飞扬的白幡也少了不少,因为人们刚挂上竹杆便被雨水冲掉了。

杜娟的少见,那是因为现在的生活燃料改变了,很少有人用柴燃烧煮饭,绝大部份人家都在用液化气了。

山上因此而茂盛了,树木成林了,再也难看到原来的小灌木丛了。

小小的杜娟也就自然的隐入了树林里,不入人们的视线了。

现如今雨天上坟倒也方便,以前泥泞的路也少见了。

墓也不同于以往的墓,除了公墓,山上的零星墓也已用水泥砌了起来,不像以前的墓要砍草和堆泥。

不需要用砍刀和锄头修坟了,只要用竹杆挂上幡再烧一些纸钱就可以了。

从去年开始,公墓不能烧纸钱了,改为墓地管理处送一束鲜花放在墓上。

在墓地的进口处交警依然在维护秩序,同时有近百名志愿者在阻拦人们往墓地带纸钱,并送上一束鲜花。

理由是烧纸钱污染了空气,我不知这理由是否牵强,这千年的习俗真的有那么严重的污染么?

如果说管理处怕打扫卫生,这我倒会相信!

如果说不准开车上坟,一律改为步行,这一来减少了空气的污染,二来也使这扫墓更显得虔诚。

不过,这只是我的说说而已,政府的官员们是绝对不会支持的,步行对他们而言,只是在空闲时的锻练而已,上班或些小事步行那是绝对失面子的事。

步行,这是专属老百姓的。

为了躲避“志愿者”的查询,二妹将纸钱藏在了包里,偷偷的带上了墓地,这倒也让我避开了与“志愿者”的争执。

以我的不良脾气是很可能为此与人发生争执的。

总不能为此将父亲的骨灰带离此公墓?

去祖父母的墓地,傍边种的一些毛竹,一年不见也已成林了。

可惜的是这种植的老板也太倒霉了。

从前年始,地方政府为了美丽乡村不惜牺牲地方的支柱产业,对毛竹的加工进行了严格的限制。

如此一来,毛竹的身价直线下降,山区农户赖以生存的根基发生了变化。

大概该老板也已意识到了这不利的变化,路傍已种上很多的大型树根雕,进行人工护养。

我从心底对该老板感谢,因为祖父母的坟就处在他的领地之中。

多年来,他也没有为此发过言论。

也没有对祖父母的坟地有任何的丁点侵占。

离开了祖父母的坟地,最后去了三伯的墓地,说是墓地,实际上是一户农户的院墙外,为此该农户还专门让出了一小块地。

每年也会送上一挂白幡。

曾经听堂姐说起过,三伯是被国民党抓壮丁当了通信兵,一次回家时由于穿了军装,被日本兵抓住了,就地枪决,那时三伯还未成亲,祖父母就将他埋在该地。

由于三伯没有后人,所以每年的清明,我们全家上坟时,三伯的墓是必须去的一处。

去年,国家在为抗战死去的老兵安扶,而我们没有任何三伯当时的资料,所以这也无从说起。

也曾想将三伯的坟迁移,但该农户说此地可能会折迁,让我们到时再说。

再说,三伯是为国民党抗战,无人问冿也属正常,记得一九九0年,我去宁夏二伯处,当时二伯拉住我的手疼哭,说他当年的抗战,我当时就说,这没有用的,你是为国民党抗战!

确实,人生就是如此,一样的事,可是你的队伍不对,那么你的一切功劳也就会付之东流了。

三伯就是最好的说明,他就是那样默默无闻的在那儿沉睡了,而且是永远的沉睡!

扫墓归来,当天还要烧香供祭祖先,点香上烛,这也是我——家中唯一的男丁的义务吧!

但愿祖上有知!

清明随笔含景物描写及感受【第二篇】:

清明随笔

农历二月二十六,庙会,清明,桃梨花开。

柳绿桃红醉清明,榆钱不甘进蒸笼。

人间二月春风渡,轻打梨花烟雨中。

回想起来,已经好多年没有回家逛庙会了。

今年好了,有大把的时间在家游山玩水,赏花作乐。

巧的是,由于气温原因,庙会期间山里的桃花梨花在杏花之后相继都开了,对于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清明小假期回家赶庙会同时赏桃梨花是件特别划算又美好的事吧。

长大了也不再像小时候那样肆无忌惮的满街玩耍了。

庙前烧纸烧香的人换了一拨又一拨,还是小时候的香火味道;记忆里大大的戏台现在看来也不过几步远的地方,台上唱着的却依旧是记忆深处的那几段戏曲;摆摊儿卖东西的,除了小时候的糖葫芦、棉花糖、小饰品,又多了好些新鲜的玩意儿;台前看戏的父老乡亲,岁月在他们身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看着到处玩耍的孩童,不禁把回忆拉长,回到儿时的画面……

也就六七岁的样子吧。

小时候不管什么民俗文化,不懂欣赏什么桃梨花香,只知道有戏看,人多热闹。

从下午戏班子开始搭戏台,就跟爷爷拿着马扎小板凳,早早的去占个地方等着。

那时候爷爷身体还算硬朗,一直到后来有了弟弟,每年都会跟爷爷去看戏。

从让爷爷背着去,到扶着爷爷去。

记忆里的片段总有些是跳跃的。

家家户户赶早吃晚饭,就见三五成群的人断断续续向戏台聚集,戏还没开唱,台下已经坐满了人。

那时候还没有路灯,只有戏台上的几个大灯,就照亮了好大一片天。

小孩子听不懂戏词,便只管看热闹。

小姑娘们一般就去后台看看人家化妆,羡慕她们看似华丽的衣服和亮闪闪的头饰,然后回家把毛巾搭在胳膊上,披着床单,学人家唱戏的样子。

男孩子都是爱调皮的,戏弄一下摆摊买东西的小贩,趁天黑从背后吓唬一个看戏正入神的大娘,然后一群捣蛋鬼笑哈哈的跑掉,只剩大娘的骂声在戏声里渐渐湮没。

那时候没有手机更没有相机,所有的快乐,都存放在内存渐渐不足的脑袋里,可以随时翻出来回味一下。

桃花梨花是年年都开的,尤其是村里那几棵被保护起来的一百多年的老梨树。

可是对梨花桃花的情愫,是从前年看到亲朋好友发的照片才有的。

所以去年的清明节,在距离放假还很久的时候,就跟家里天天打听花开没开。

回家后一天沿着山间小路走好几趟,对漫山的梨花百看不厌,拍不够照片,生怕落下一点美丽的瞬间。

忘了从什么时候爱上家乡的一草一木的,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变成了他们口中的文艺女青年。

总之,情感细腻之处,都有家乡的色彩。

脑海中找不到十几年前梨花遍野的景色,也想不起有没有特意去赏过这些花儿。

不过也有些零零散散的记忆。

比如,花含苞待放的时候,爷爷会去扯些桃枝梨枝,放在盛有水的酒瓶里,然后看着花开好长时间;村里偶尔来个照相的师傅,他的喇叭里总是单曲循环着那首《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曲子,每次看到那几张小时候的泛黄老照片,妈妈都会跟我讲当时让我拍张照可费事了,所以照片上站在一棵开着花的小桃树后边的我,看起来都是满满的不情愿。

如今小桃树长成了大桃树,小姑娘长成了大姑娘,可是陪着姑娘长大的人呐,或苍老,或离去,只有桃梨年年花香依旧。

庙会上依旧热闹。

看戏的大多数是头发泛白的老人,有的用根木棍挑着装东西的布袋子,有的怀里揽着小孙子小孙女。

戏唱的再好,没有人鼓掌,不过每一个观众都看的很入神,众人不时哈哈大笑,继而安静看戏,只有些年轻人拿着手机相机照来照去的。

路过戏台,忍不住往台下的人群里瞥几眼,好些个熟悉的身影,看似故人,却不是故人。

若故人还在,定满心欢喜。

清明雨润桃梨开,香火随风思故人。

十年前,爷爷去世。

也是从那一年,体会到了“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另一种伤感。

爷爷或许还能看到桃花开,看桃花开的人儿却再也见不到爷爷。

十年之前,心净无尘;十年以后,满心疮痍。

时间不会等谁,岁月不会留情。

回归自然,回归纯真,让自己的心灵得以放松和净化,是种奢侈的享受。

我喜欢这方净土,就像喜欢这里我亲爱的人们。

热一壶酒,添两三抔土,扯四五枝桃梨,与你。

愿天堂的人安好,祝眼前的人安康。

清明随笔含景物描写及感受【第三篇】:

又一年清明

又是一年清明时,起风了。

思绪随着风儿愈飘愈远,或许谈不上伤感,或许谈不上离愁。

只是在这怀念的季节里,想起了已故的人和已逝的往事。

于是,淡淡的哀愁随着清波荡开,荡开……

清明时节雨纷纷。

瞧,飘飘洒洒,凄凄冷冷,丝丝细雨,湿润了心头,也唤醒了我。

滴滴答答,似乎很杂乱,又似乎很有律动力——正像我的心情,不悲不喜。

我轻轻地走在这林间小路上,享受着这难得的安静。

低头沉思,想起了那个他——在很久以前,他也像我一样,沉醉于这清明小雨之中。

清明,虽然是柳绿花红、春光明媚的时节,但细雨纷纷,让人感受到了那种“做冷欺花,将烟困柳”的凄迷而又美丽的境界。

于是,他写下了雨中行路者的心情——清明时节雨纷纷。

他就是杜牧。

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节里,我理所当然地想起了已故的亲人。

他们走了,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但却免不了多愁善感几回。

身在雨丝风片之中,纷纷洒洒,冒雨趱行,那心境更是加倍的凄迷纷乱了。

杜牧或许与我同样的心情。

看那春雨湿衫,行人孤身赶路,触景伤怀,心头的滋味复杂。

偏偏又赶上细雨纷纷,又平添了一层愁绪。

于是,他写下了这句千古名句——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雨不知不觉小了,我的愁绪仿佛收敛回来了。

人生自古谁无死,何必伤感离愁,抽刀断水水更流,人生亦如此。

杜牧或许明白人世间分分离离,故写下了“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这一绝句。

行人也不愿继续哀愁下去,或许想散散心头愁绪,于是借问酒家何处,而遥指杏花村却令所有人豁然开朗。

或许人生总有那么一些死结,需要别人帮我们解开,而杜牧这句,写得实在深得人心,一语惊醒我这个梦中人。

喜欢,很是喜欢。

喜欢写这首诗的高明的诗人,写得自如之极,兴味隐跃,余韵邈然,耐人寻味。

喜欢清明,那种感觉,很是轻松很是惬意。

杨柳拂过心头,悄悄地荡开了那颗忧愁的心……

清明随笔含景物描写及感受【第四篇】:

清明随笔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每年的清明好像都会下雨,那种淅淅沥沥的小雨。

1

我对清明节的记忆一直很模糊,以往的感觉就是放了三天假,在家写写作业看看电视,或者出去逛逛。

没有祭祖,没有扫墓,于少数民族的我而言就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三天。

说来也惭愧,明明是回族,一些风俗习惯都没有保留,更何况是散居地的民族,基本上早已被汉化了。

明明不能吃猪肉,小县城里的我一点都不注意,猪肉牛肉齐上阵。

假期过后回到学校,听着他们诉说各自的清明故事,发现那三天我的生活真的很平淡,但是,平淡是真,也是一种幸福。

每次清明过后都会笑谈清明的‘无所事事’,回族只是不在清明祭祖扫墓,祭祖的时候奶奶还会炸‘油香’,会请回文老师傅为我们祖先祈福诵经。

末了,还会给客人们送上香喷喷的‘油香’。

高中室友们大多都尝过,金黄色的外表让人垂涎欲滴,甚是美味。

2

十八年来第一次清明没有回家,想回家却也是路途遥远,假期不够。

好在成都有很多旅游景点,之前就与室友们商量好了一起去走走,去看看古镇,去感受成都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古镇,通俗一点在我看来就是可以拍民国片的地方,放眼望去一定会有一种辽邈的历史感,周围环境大多很舒适。

街子古镇不知道在哪一年曾被评为‘四川最美古镇’,假期第一天人太多,好多地方都没认真仔细的去感受。

不知怎的和室友们谈起了文明的发展,感慨大多古镇的周边都会有一条河流,瞬间想到了‘河流文明’这四个字眼。

的确,若不是这条味江河流,恐怕古镇也不会有今天的样子,保有的如此完好,虽然被过度的商业化了。

行走在古镇小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半路还时不时跳出几个‘孙悟空’和‘大熊猫’,要求与游客拍照,要收费的。

古镇街道两旁都是商家,各种商品和当地特色美食。

一路走走停停,没有拍照的兴致,只是想好好的走一走。

再看看周围的人群,大多胸前都挂着相机,随时准备拍照,想把这古镇的美记录下来,殊不知古镇街道虽多,真正可以算是古街的只有一条,从入口一直到一座小桥,之后的路是去古寺的。

过往的人群里,听他们的口音,也不是成都人,大多可能都是跟我一样没有回家就在成都周边走走逛逛。

印象最深的景点还是字库塔,高,吸引人的注意,这就是我的最初印象。

那么多塔,唯独感觉这座塔好像更加庄严一些,周围都是老房子,古镇的全部美景都被塔一收眼底。

至于为什么是‘字库’,我也不知特别清楚,匆匆看了一眼简介还是没能记住。

来到一座城,你必须先爱上这座城,你才会被其独有的韵味折服。

爱上一座城,对于我这个吃货来讲,无疑是从美食开始的。

我们到古镇的时候已经下午一点多了,早上只喝过一杯粥的我肚子早就咕咕叫了。

担担面,渣渣面之类的面食一眼晃过,还是吃米饭比较好。

五个菜里面还是那个野菜煎鸡蛋更胜一筹,菜名是啥,忘了,美食总是记不住名字。

出来逛是不能委屈自己的胃的,接下来,当然是继续品尝当地美食了呀。

麻饼,一路上数这个最显眼,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牌子赫然醒目,当然要尝尝。

饼的外面有很多芝麻,看不出来是什么做的,轻轻咬一口,感觉像是老式月饼,却又不如老式月饼那般脆,里面的馅儿种类是没有什么区别的,难道说以前的月饼是麻饼?

这个,过去的事情,现在谁又能说得准呢。

哦对了,还有唐求的雕像,唐代诗人。

真不好意思说之前我一直都不认识他,不知道他是何许人物,来到街子古镇才知道,还是要多读点书呐。

《全唐诗》中有他的作品,他还有一个称号是“一瓢诗人”,“兹瓢倘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耳“,这句话也是后来才了解到的。

街子古镇,人虽多,却也侧面反映了古镇的美,慕名而来的人中,我也算一个。

3

安仁古镇有“中国博物馆小镇”之称,每条街道上都会有一个公馆,里面都是历史的记忆。

历史有时候很枯燥,但是留下来的东西都经得起岁月的洗礼。

珍品馆里,环境很是清幽。

都是些许大地主的奇珍异宝,有当时的檀木家具,多种象牙雕,画家名画以及鼻烟壶等等之类的物品。

可以看出公馆以前的主人很是喜欢收藏珍品,我还是更喜欢那个象牙塔,一看见它就想起了一句歌词:

“虽然我还在象牙塔,我多么想一夜就长大”,幼时的我听着张含韵的歌声,也想快快长大。

现在,越长大越迷茫,很想像以前那样像一个神经病似的活泼开朗。

我希望我带给周围朋友的都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情绪,都是一种乐观的心态,不埋怨不控诉,开开心心做我自己。

我也相信不论未来如何,我都能如阳光般带给朋友们温暖。

对于刘氏庄园,不得不赞叹,简直就是土豪啊!

建筑十分的奢侈精美,各种雕像可以分分钟点亮我的双眼。

每看到一个雕像,大门上边的雕塑,都不得不赞叹中华文化艺术博大精深。

庄园占地两万多平方米,大厅客厅,有西式的还有中式的,后花园,接待室,收租院,杀人霸产,小姐楼,等等。

宅院之大,静心感受,虽是之后重建,忆旧可以感受到都是的奢华。

许多房间都只允许游客在外观看不得入内,管理比较严格。

旧时女子不得随意出去活动,只能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自由行走,于是便有了小姐楼。

大户人家的女子,想必也是极为奢华富贵,可惜当天在维修,没能去观赏。

刘氏家族人丁兴旺,祖居虽不如公馆那般奢华,却也是保存完整,一个家族,究竟是经历了怎样的拼搏才会有如此之大的成就。

室友们还和我调侃说,再大的家族,在文革时都被批了,看外围墙上都刻着毛主席语录。

如今都如此醒目。

官渡粑粑是安仁的特产,有多种口味,油而不腻,很多美食只有自己吃了才能感受得到,朋友要是来成都,我一定陪吃。

安仁老街上也有许多吃的,冰粉是一个消暑的饮食佳品,吃到嘴里真是凉到心里,虽然天气很凉爽,冰粉的魅力还是不能拒绝的。

每经过三四个小店,都会有挑着担子卖豆花的商家,我还很纳闷豆花也是特产?

或者说是从四川传到我们湖南那里的。

菠萝饭的香味隔老远就闻到了,看着就有食欲。

还有那个豆腐,好吧名字我又忘记了,感觉吧不是很好吃,有点硬,或许这也是特色。

我还很好奇我居然看见了长沙的臭的豆腐,见到家乡的特产怎能不尝尝,不尝不知道,一尝真是,有点苦,不是我所熟悉的味道,毕竟这里不是湖南。

临走之余,难得太阳也悄悄探出了头,很新鲜,很温暖,让我们在回去的路上也有一个好心情。

4

本想着去成都市瞳艺5D艺术馆逛逛,无奈时间不够用,只好就此放弃,以后再找时间去看看。

清明的三天假期就此落幕了,我也有故事可以说了。

5

一个人的远行,你怎么看?

我想,我是很期待的,可是我不够勇敢,没有勇气,更重要的一点,我没有足够的经费,不能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我现在能做的,就是好好学习,四年的时间,让我成为更好的自己。

只身一人去某个地方,说不担心是假的。

也只有打电话发语音才是一种安慰吧。

可是有时候,我发现那么多电话短信还不如见一次面来的更为奇妙。

如果某个人想见你,一定会不说任何理由就去见你的,放下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去见你,奋不顾身的去见你,不是吗?

期待,我们都能见到自己想见的人,去自己想要去的地方。

清明随笔含景物描写及感受【第五篇】:

清明

来不及为三月划一个句号,便一头扎进了四月。

万古人间四月天,或许此四月非彼四月,却真真都是一样的美好。

柳树吐了新芽,鲜绿的叶子串在柳条儿上,随风一晃一晃的,洋洋着喜气。

樟树也换了新碧的叶子,如伞一般一树一树地撑开,就那么恣意闯入眼帘。

满眼满眼的新绿,满眼满眼的清明,世界忽然变得美好而可爱,甚至有几分淘气,就像那一荡一荡的柳条儿,格外叫人欢喜。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再过一阵子柳絮纷飞,若能去西湖看柳便好了。

唯一一次西湖之行是十月,那会儿柳叶已旧,绿荷已残,好山好水都给人填满了,失了七分诗意。

这会儿倒是想起了那首《渡情》中唱道:

西湖美景三月天,春雨如酒柳如烟。

叵耐一人不成行,那西湖三月飞絮只能憧憬了。

附近的公园有条小河,似乎叫东湖。

此水非彼水,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且说这河边本就种了柳树,一到夏天,绿柳成荫,深得江南的风韵。

不知什么时候这些柳树都被砍掉了,换种了其它树,真是可惜。

本是柳与水相映成趣,这会儿是黯然无趣了。

倒是花坛里的杜鹃开的艳艳的,只这粉色俗气了点,便不爱看。

说起花倒是令我想起山道旁的茶花,鲜红鲜红的,特别抢眼。

每日早晨看上一眼,心情竟也亮堂了几分。

山上的桃花前几日开得很好,这几日忽然都谢了,地上一片绯红,大抵是零落成泥碾作尘了。

满树绯色忽然换了一身绿裳,郁郁葱葱着春的气息。

清风过耳,鸟鸣入心。

那晨光,那山色,惊艳了一个季节。

世间一片碧色,清凌凌的可爱,叫人动心,叫人沉醉。

再有一两天便是二十节气中的清明了,这两个字真是深得万物神韵。

陌上花开,山间莺飞,荡漾着春情。

脱去厚重的冬衣,换上轻便的春裳,去寻花问柳把春闹,多好!

然而,一丝若有似无的忧伤彷徨在心底不肯离去。

为什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清明,亦是一个缅怀故人的时节。

清明上坟扫墓,乃是传统习俗。

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先我们而去的亲朋,碧落黄泉永不相逢,留红尘陌上斯人独憔悴。

那样的伤怀,我还不曾经历过,也就不能深切的体会。

我知道,每年清明母亲会去外公坟上拜祭。

一年又一年,不知怎么就成了些不大不小的数字,比如三十,比如四十。

自然,这后面得加个年字。

一抔黄土盛了母亲多少眼泪?

又有多少心事悠悠跌落尘埃?

或许,只有那山林那泥土懂得。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上穷碧落下黄泉,注定是陌路。

那些凄凉,那些断肠,或许都被岁月风干了。

这世间的忧伤,谁又解得了?

生死之局,或许只有时间能够打开。

这两日天气倒是好,晴空万里,春风和煦。

想来,晚上是有好月亮的。

奈何清明时节,这月色平添了几分黯然神伤。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小松岗,月如霜,人如飘絮花亦伤;十数载,三千年,但愿相别不相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