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叙文顺序.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2205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叙文顺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记叙文顺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记叙文顺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记叙文顺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记叙文顺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记叙文顺序.docx

《记叙文顺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叙文顺序.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记叙文顺序.docx

记叙文顺序

记叙文阅读题型

作者:

笑语盈盈    文摘来源:

    点击数:

2797    更新时间:

2005-5-20

一、题型分类

记叙文阅读题型可分为四大类,二十三小类:

即概括类(文章主要内容、语段内容、中心或主旨、层次结构)、理解类(词语{能否删除类、作用类或好处类、意义类、代词的指代内容、过渡与照应类}、句子类{文中作用或意义、能否删除类、表达感情思想类}题目{取题目、题目的含义类})、知识类(人称、写作顺序、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语言特点、线索)、开放类(感悟题、补充题、仿写题、联想(想象)题)。

二、具体解法

(一)概括类

1、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因为记叙文主要是通过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经过来表达一定的中心思想,所以在一般情况下,做此类题目一定要先搞清楚文章的六大其本要素。

即:

〔1〕人物,即文章记叙的人物对象。

写记叙文,必须明确要写的是什么人;读记叙文,也必须清楚作者写的是什么人。

〔2〕事情,即要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这几个方面都交代了,记叙的事情才完整;读记叙文,也要把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读懂了文章。

〔3〕时间,即记叙内容所发生的具体时间。

可以明确说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个时刻;也可以大体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时候""很久以前"之类的表达。

时间表达具体到什么程度,这要看记叙内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让读者准确理解记叙内容,不会引起歧义。

〔4〕地点,即事情发生的地方。

随着事情的发展变化,地点可能会有变化。

写记叙文,就要把变化了的地点交代清楚;读记叙文,也要认真分析,把握地点变化的情况及其线索。

只要是记叙文,一般都具备这六要素。

但有的记叙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读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响表达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阅读记叙文,弄清记叙的要素有助于掌握全篇内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确了文章的六要素以后,根据自己做题的需要选择概括文章内容所需要的要素,然后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组合,即完成此类题目。

2、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中心思想的归纳,常用的有以下几种方法:

从分析标题入手,从分析材料入手,从分析首段入手,从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句入手,从分析篇末入手,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些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反映、歌颂、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作者……的感情。

3、理清结构层次

理清结构层次即划分段落并明确各段大意,应注意以下几种方法:

按时间先后,按地点的转换,按描述内容的角度,按思想感情的变化,按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

摘句法:

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概括法:

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联合法:

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在一起,概括出联合段意。

(二)理解类

1、理解词语

这一类题型的前三种题型在做题过程中都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内容:

此词语的本身义,即词典义。

此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

此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独特的作用。

把握好这三点是做好前三种题型的基础,只有把握这三点内容才有可能做好这几种题型。

在做不同题型时,要做到灵活运用三方面内容。

比如做“能否删除类”题目时,首先就应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回答词语的本义和文章义,再说词语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删去后有什么不利。

做“作用类”题目时,思路和上面差不多,所不同只是比上面的解要简单一些,只需考虑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即可。

词语的“意义类”题目应该是最简单的一类题目,只是考查对词语的掌握或者说是对平时对词语的积累,因为大部分题目所牵扯到的词语都是课文中曾经接触过的,所以做好这类题的前提是牢牢掌握住基础知识。

另外这类题目中还有的是让你结合词语的辞典义归结出词语在文章中的意义或者也可以说它所指代的具体对象。

做“代词的指代内容”类题时,首先应做的是找到该代词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及其主题,在该代词之前找出答案。

此类题型一般较简单,但在做题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读清题意,二是确定好代词位置,三是找好指代的具体内容,这也是做此类题的重点所在,一定要找准,不要多写也不要少写。

过渡类题目一般都是考查对过渡句的判断及对过渡在文章中所起作用。

此类题一般有两种考查方法:

一是考查同学们能否判断出哪一句是过渡句,二是考查过渡句的作用。

做此类题时,首先要确定好过渡句的位置,过渡句一般在两段之间,或者在一段的开头,一般由两个分句组成,前一分句是对上文段意的概括,可称为承上句,后一分句是对下文段意的概括,可称为启下句。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过渡句最重要的作用:

承上启下。

照应类题目一般考查词语之间、词句之间、句子之间的照应关系,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理解题目中提供的词或句的真正含义,然后才能根据题目要求来寻找它所照应的词或句子。

同时还需要大体把握该词或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然后寻找与之相关的词句。

一般情况下,题目中会提示你在固定位置寻找。

做此类题可注意以下几种常见的照应方式:

题目与段落之间的照应、开头与结尾之间的照应、前设悬念,后有照应。

2、理解句子

这类题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数是指中心句、统领句、转承句、结论句和一些意蕴比较丰富的句子。

理解这些句子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从内容上看思想感情,从结构上看作用,从艺术效果上看(理解句势的整散长短对于抒情议论的作用,要理解修辞手法的效果,理解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

“作用或意义”类题型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种理解句子的方法:

  1.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性词语。

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中有这样一句话:

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我们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这两个关键词。

这两个词看起来似乎矛盾,但却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见到总理的灵车,以及不见灵车决不离去的那种对总理无比热爱的感情。

  2.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有些句子的含义与上下文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顾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义。

在古诗学习中尤其如此。

如“死去元知万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义还得联系下文。

下文是“但悲不见九州同”:

但感到悲伤的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

最后两句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军队能早日收复中原统一祖国,到时家祭的时候不要忘记告诉你的父亲。

反映了作者临死时念念不忘统一祖国的激情。

  3.联系实际,通过联想来理解。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位伟大的战士,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没挪动过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呻吟。

我们可以联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烫着时会迅速地把手缩回来以及剧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云在烈火烧达半小时之久却能做到纹丝不动,足见他的高度纪律性及为革命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

  4.从比喻、象征意义中去理解。

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作者用“黑洞洞”形容旧社会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没有自由,到处受迫害。

这是鲁迅先生用诙谐的笑谈来讽刺、抨击旧社会的黑暗。

  5.从联系时代背景来理解。

有的文章要与当时的情况联系起来才能理解。

如“赶集”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料想四年以前该不会有这些东西吧。

”四年以前是什么时候呢?

文章写的是解放初期农村面貌的迅速改变,农民的生活不断改善,从而歌颂了党的领导好。

考查句子在文章中作用的题型主要有这么几类:

1、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做这类题目的时候只要抓住所考查句子的类型,然后再来按照固定句子固定作用来答题即可:

一般情况下,统领句起总起全文的作用,结论句起归结全文的作用,转承句(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还需注意的是有的情况下,尾句还会起到揭示主题,点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据不同情况来区分。

2、句子在文章内容上所起的作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感情而写的,所以字里行间一定充满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体现。

做此类题时最重要的一点是结合文章的思想感情与中心思想来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艺术效果,这类题有这么几类,如运用修辞手法的效果,比喻,拟人,夸张等使表达内容生动形象;排比,反问增强表达力量等;再如句子对文章技法上产生的效果,如有的设悬生疑,有的对比映衬,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扬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见大,有的升华深化,有的象征寓意等。

有的题型就是考查对句子的艺术效果的理解,这就要求我们把握好各种艺术效果的表达方式,做到心中有数,有备无患。

在此列举各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但需结合具体文章作出明确的判断:

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为生动;  2、化深奥为浅显;  3、化抽象为具体;  4、化冗长为简洁。

比拟的作用:

  1、色彩鲜明;2、描绘形象;3、表意丰富。

夸张的作用:

    1、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2、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3、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对偶的作用:

    便于吟诵,易于记忆;用于诗词、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排比的作用:

    1、内容集中,增强气势;2、叙事透辟,条分缕析;3、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反问与设问的区别:

  1、设问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反问则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内容。

  2、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

能否删除类题型的解法与词语中的删除题大同小异,这里不再细说。

(三)知识类

这一类题主要考查对记叙文中各种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好此类题的前提是掌握好记叙文章的基础知识,牢记各种知识点,并能把自己的知识形成休系,形成网络。

下面我将就有关这记叙文中的各种知识所出现的各种题型进行解说:

1、记叙文一般有六个要素,哪六要素?

  记叙文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

2、记叙文的人称有几种?

  记叙文的人称:

第一人称(“我”),第三人称(第三者口吻)。

记叙文的人称是如果叙述人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当事人的身份来叙述的,就叫第一人称;如果叙述人并非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作品中人物的对方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二人称;如果叙述人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就叫第三人称。

一般地说,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经常使用。

3、记叙文叙事的方式(即安排故事的方法)有哪几种?

  记叙文的叙事方式:

顺叙(时间顺序、事物发展顺序)、倒叙、插叙、补叙。

  记叙文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和插叙。

顺叙是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的顺序来写;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事情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描写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事件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4、表达方式 

记叙文的表达方式以记叙文为主.兼用描写、议论、抒情。

  记叙文中的描写可分两大类:

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的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的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的对象,有的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

  记叙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

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感情。

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记叙文中恰当的穿插议论往往使文章锦上添花,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议论。

就是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

5、修辞手法已在上文中进行了详细的解说,这里也不多说。

6、记叙文中的语言特色,因文而异、因人而异,或朴实或生动;或豪放或婉约;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

阅读时要细加体会。

7、理清读物的线索

  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理清了线索,文章的段落、层次就好掌握了。

一篇记叙文一般只有一条线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有的以某一事物为线索,有的以行踪为线索,有的以时间为线索,还有的以感情为线索等。

8、阅读分析记叙文先要了解它的故事情节和结构形式

  记叙文主要是写人记事的文章。

写人和记事是密不可分的。

事要人来做,而人的活动表现为事,所以,人和事是相互依存的,只不过就文章的整体来说,由于记叙的目的、角度和侧重点的不同,而可以确定是写人为主、还是写事为主。

  读记叙文,一般地说,应该以了解故事情节为突破口。

先从整体上看,写的是一件事还是几件事。

如是一件事,它的故事情节发展的过程是怎样的,有没有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样的过程;如是几件事,那就要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有什么样的内在联系。

故事情节弄清楚了,就要进一步看看作者是怎样安排这些故事情节的,是通过什么样的结构形式来表现的。

这是阅读、分析文章的基本功,最为重要。

(四)开放类

这一类题一般采用主观题型,常见的有:

感悟题,即谈阅读后的体会、感想、启示等;补充题,即联系上下文,补充一句或几句话、补充论据等;仿写题,联想、想象题等。

1、感悟题,是对原文内容的延伸,要在理解原文创作意图、作者创作思路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活动。

答题时,既要联系原文内容,更要从原文中抽取本质的东西,结合实际,发表自己的感悟和见解,体现学生的态度、情感、价值观。

(03年语文中考题中就有此题)

2、补充题,关键在于把握题目要求,吃透原文有关内容,理清原文思路,这样补写的句子才能与前后文意思连贯,补写的论据才能吻合论点和文意。

3、仿写题,可谓形式多样:

有单一性仿写,如:

修辞、表达、关联词、短语等角度进行仿写;也有综合性仿写,即仿照例句、例段的思路、句式、修辞等,按照多项要求进行仿写。

完成这类题目,首先要读懂例句,把握其句式特点、修辞方法、前后句和其中的关键词语的内在关系等,然后,还要读懂题意,按照题目要求进行仿写。

4、联想、想象题,常见的形式有:

根据设定的情境造句或写一段话;完成这类题目,一要注意答题内容与原文主旨、题目要求的相关性、一致性,也就是说,首先要找到题目所问与原文内容的契合点,再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实际情况,才不致于答非所问,偏离题意。

二要注意想象的合理性。

不合情理的想象,会给人以荒诞可笑的感觉。

 

XX首页 | 登录  注册

窗体顶端

记叙文的写作顺序

 

输入内容已经达到长度限制

还能输入 9999 字

插入图片删除图片插入地图删除地图插入视频视频地图

 

记叙的顺序

写记叙文,要有个顺序。

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只有安排得恰当,才能叙述得条理清楚。

记叙的顺序一般可分为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四种。

顺叙是写记叙文最常用、最基本的方法,一般是指按照事件发展的时间先后次序来叙述。

采用这种方法,能使文章的层次同事件发展的过程基本一致,容易把事件记叙得有头有尾,脉络清晰。

顺叙的方法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是完全按时间顺序记叙。

如《老山界》一文,就是按照时间(当天下午——天黑——当天夜里——第二天黎明——第二天下午两点——两点以后)的推移,记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过程;二是以地点的转换为顺序来叙述事件,如《藤野先生》一文,就是从作者到东京开始写起,再写到仙台后与藤野先生相处中的几件事,最后写离开仙台后对藤野先生的怀念与崇敬;三是以事情的内在逻辑联系为序来叙述事件。

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作者用三个事例,从三个方面歌颂了志愿军的高贵品质。

第一个事例重在表现志愿军战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第二个事例表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热爱,第三个事例则展示了志愿军崇高的精神境界。

这三个事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告诉读者,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

在叙述一个事例时,由于时间变化与空间地点的转换顺序往往是一致的,所以在一篇文章中常常是几种顺叙的方法兼而有之。

倒叙,是根据表达的需要,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边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按原来的发展顺序进行叙述。

倒叙能造成悬念,增强文章的吸引力,使文章引人入胜。

我们读过不少倒叙的文章,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一件小事》、《回忆我的母亲》、《记一辆纺车》等。

使用倒叙方法应注意的是:

文章开头交代了事件的结局后,要转回到事件的开头,从起因写起;在叙述完事件的经过后,还要回到结局上来,这样才能首尾相合、结构完整。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

鲁迅的《故乡》中有两处插叙。

一处是当“我”的母亲谈到闰土时,作者用“这时候,我的脑海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

”引出对少年闰土形象的插叙。

另一处是对杨二嫂形象的回忆。

这两处插叙使闰土、杨二嫂过去与现在的不同形象及不同生活境况形成鲜明对比,充实了文章内容,深入开掘了主题思想。

插叙的内容应能对中心内容起补充、解释或衬托作用,根据中心内容的需要可长可短,但不能超越表现中心思想的范围,否则会喧宾夺主、繁琐累赘。

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边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

补叙通常是中心事件的有机组成部分,文章的关键之处。

没有补叙,故事情节上就会出现漏洞,令人不解。

如《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

看到这里,读者自然生疑:

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

这时,作者不慌不忙地交代了吴用、晁盖等七人的姓名,并介绍了使用障眼法、当面吃酒以瓢下药的经过。

这样,通过补叙使得事件真相大白。

由此可见,补叙实际上是在叙述时,故意“藏”去若干片断,到后面适当的地方再把这些片断“亮”出来,使读者恍然大悟。

通过这一“藏”一“亮”,造成叙事的波澜。

那么,什么时候用顺叙,什么时候用倒叙,又什么时候用插叙?

这是没有固定的模式的。

总的前提是服务于文章的立意,服务于文章结构的完整和条理性,服务于文章的生动,能使文章引人入胜。

以下的看法可供同学们参考:

如果让读者重视事情的过程,往往用倒叙,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重点是歌颂周总理,不是作者的衬衫现在怎么样,所以用了倒叙写法。

如果让读者重视事情的结果,往往用顺叙,例如下面的例文1,开头写“我”离家出走,按顺序写下去,读者关心事情的结果,自然会继续读下去。

例文1

我的第一次离家出走

吉林九中贾晓瑞

……妈妈终于火了,抬手给了我一巴掌,我捂着火辣辣的脸,一转身跑了出去。

天又黑又冷,我裹紧大衣,漫无目的地在大街上走着。

我一边走一边和自己赌气:

“我决不回去!

决不!

”就这样,路越走越长,天越走越黑。

哎,去哪儿呢?

反正连家都不要了,去哪儿都无所谓。

我的脚步渐渐慢下来,最后,索性找个地方坐下。

以后怎么办?

我摸遍全身,只找到一角钱,哼哼,乞丐都比我富有,我自潮。

抬头一看,月亮已经升得很高了,怕是半夜了吧,我有些胆突突地,万一碰上坏人怎么办?

想到这里,我随手捡起一块石头抱着。

“咕噜噜——”是肚子在抗议了,可我实在无力填饱它,无奈,只得站起身,继续走下去。

起风了,我不住地哆嗦,真该死,晚上怎么这么冷呀,我赶紧跑起来,希望能增加热量,结果没跑几步,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了。

风越刮越大,我忙找了个旮旯躲进去,把头缩进大衣里,不知是饿的还是累的,我竟蹲着睡着了。

不一会儿,被恶梦惊醒,便再也不想睡了。

衣服外面寒风刺骨,肚皮里面饥肠辘辘,此刻我多么希望能有人来关心我呀!

可是,街上连个人影也看不到。

我总算是体会到了当个流浪着的滋味,不过,我跟他们不一样,他们是无家可归,我是有家不回。

哎,何必和妈妈顶嘴呢,她说她的,我听着就是了,其实,我也知道她说的对,就是烦她太唠叨了,我真是太任性了。

也不知道现在爸妈在干什么?

是满市找我,还是等我回去?

说不定,妈妈把喷香的饭菜都做好了。

还有,我出来这么长时间,小鸟有人喂吗?

今晚还有好节目呢,况且我的作业还没写呢,明天可怎么上学呀!

我受不了了,回家,回家!

我站起身,拼命地往家跑。

跑着跑着,我看到站在十字路口的一个人影,没错,是妈妈!

她站在寒风里,两手搭在嘴边,一声一声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嗓子都喊哑了。

我鼻子一酸,心里热辣辣的,“妈妈——”我大声答应着,直向妈妈奔去……

这是我第一次离家出走,可也是最后一次了。

妈妈,您能原谅我吗?

[评析]这篇作文,选材新颖,详略安排得当,主要情节记叙细致入微,在记叙中,恰当地插入了心理描写、行为描写,从“我决不回去”到“拼命地往家跑”,再到“直向妈妈奔去”,生动地表现了一个十几岁的女孩离家出走的情景和心理变化过程,从离家出走这一反面事例,体现了作者对母爱的感受,本文的立意也是深刻的。

文章采用顺叙写法,比较适合读者更关心后果的这一类事件,假如把后果(回家)先写出来,就减少了读者往下读的兴趣。

例文2

分房

武汉的夏天热得出奇,晚上纳凉成了武汉人的习惯。

自从我家搬进了二室一厅的房子,有了阳台,我更喜欢纳凉了。

你想,一家四口人围坐在阳台上,沉浸在夜色中品茶尝瓜,谈天说地,那是多惬意的事!

有一天晚上,天边出现第一颗星星,我就把纳凉的小天地安排妥了。

我让妈妈躺在竹床上,我和姐姐坐在竹椅上,一把躺椅空着,那是特意为爸爸准备的——只要他一回来,往上一靠,把扇子一摇,就会说起新闻趣事来的。

“文联又要分房子,三室一厅的!

”爸爸一回来就喜冲冲地喊开了。

“真的?

”我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是真的,我们又要搬房了。

”望着乐呵呵的爸爸,我想得很多很远......

我出生在动乱的年代。

小时候,我们全家挤在一间七平方米的小屋里。

光床就占了一大半,家里甚至摆不下一张大书桌,连椅子也只能用床来代替。

那时,我们最怕过夏天,因为一到夏天,小小的“鸽子笼”就成了“蒸茏”。

我和姐姐全身长痱子,别提有多难受了。

每天我们都盼望夜晚快快降临,好让我们走出“笼子”,到外面纳凉。

一天,夜已经很深了,因为露水重,蚊虫多,妈妈催着我和姐姐进屋。

“不,我们就睡在外面。

”“听话,快进去。

”“不,不进去......”我和姐姐竟哭起来了。

这哭声划破了夏夜的宁静,也撕裂着父母的心。

妈妈终于顺从了我们。

这一夜,我听到爸爸长吁短叹,看到妈妈无力地为我们打着蒲扇偷偷地流泪。

那时,我对着繁星点点的夜空在想:

如果我们能有一间像样的房子,那该有多好哇.....

“莹莹,吃西瓜!

”妈妈递来一瓣西瓜打断了我的思绪。

“你在想什么?

想新房子?

还没有呢,要等下个月才能搬。

”是的,妈妈,我确实又想到了房子。

“爸爸,妈妈,姐姐,你们还记得吗?

五年前,也是一个夏天的晚上,我们正在纳凉,是谁给我们带来了好消息?

”我的话竟有点严肃了。

他们怎么能忘记呢?

那天,爸爸单位的书记李伯伯骑着自行车赶来,车还没有停稳,就喊开了:

“老涂!

老涂!

房子分下来了!

照顾你们两个知识分子,街道口新宿舍有你的一套,四楼的二间房,这下可好了......”说着,拿出两把银光灿灿的钥匙。

朝思暮想,一旦实现,我们全家都喜呆了。

爸爸用颤抖的双手接过那二把沉甸甸的钥匙。

那夜,我们沐浴在皎洁的月光中,爸爸使劲地吸烟,妈妈眼里闪着泪花,姐姐乐得手舞足蹈。

一家人激动得久久不能平静,彻夜谈论着房子。

从此,我们家有了像样的房子,坐北朝南,一间十三平方米,一间十二平方米,有厅、有阳台。

那年夏天,我们感到特别凉爽,坐在阳台上纳凉,全家谈笑风生。

我们感到从来没有这样喜悦过啊!

房子,又是房子,今天你勾起了我们新的憧憬。

“新房子就在东湖边,我上班更方便了。

环境好,孩子们在那里学习真是没话说。

”——这是爸爸兴奋的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