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791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0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高中化学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限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教学设计在前面两节中,教材着重探讨化学能向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的转化,并指出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及伴随发生的能量变化是化学反应的两大基本特征。

本节教材则是从另一个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探讨人类面对具体的化学反应要考虑的两个基本问题:

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影响。

人类要利用和控制化学反应,如提高燃料的利用率,必须了解这些问题。

本节内容是对前两节内容的拓展和完善。

通过学习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特征的认识更深入、更全面,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有关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完整而又合理的知识体系。

本节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熟悉的大量化学现象和化学实验入手,引出反应速率的概念。

在此基础上又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这部分内容是后面学习化学反应限度概念的基础。

第二部分,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和总结后,教材又设置新的实验探究,让学生发现化学反应限度问题,经过对该问题的再认识,逐步形成了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并以上述观点为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教学重点:

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限度的因素。

本节教学难点:

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本节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是由浅入深,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和实验中抽象出有关的概念和原理。

形成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感性到理性、由简单到复杂的科学探究过程。

采用“指导发现与问题解决相结合”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更能体现上述教学指导思想。

其主要过程是:

关于“化学反应速率”的具体教学程序设计为:

关于“化学反应的限度”的具体教学程序设计为:

本节可划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是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表示方法以及影响因素;第二课时是化学反应限度概念,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外部特征、影响反应限度的因素。

燃料利用问题。

教学评价。

二、活动建议【实验2-5】【实验2-6】实验要点:

1.实验使用的双氧水浓度不能过大,防止产生气体过多和过快。

2.由于是对比实验,所以注意反应物的用量要尽可能的相同,试管规格也要相同。

3.为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可以进行实验改进,如:

使用气球或盛有红墨水的压力玻璃管等。

1.反应原理探究实验题目双氧水分解反应实验步骤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3mL约5%的H2O2,然后滴加12滴1mol/L的FeCl3溶液待试管中产生大量气泡时,用带火星的火柴梗检验产生的气体实验现象用化学方程式解释实验现象思考问题寻找答案1.通过观察什么现象来判断该反应进行得快慢?

2.还有哪些其他办法观察该化学反应速率?

列出你对问题的想法2.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探究根据所给出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步骤和装置。

按下列装置和实验步骤进行对比实验。

记录现象。

处理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操作方法:

在三支相同的试管中分别加入23ml约5%的H2O2,然后在每一支试管中滴加2滴1mol/L的FeCl3溶液后立即套上气球(大小相同)。

等三支试管上的气球大小差不多相同时,同时置于三个烧杯中观察现象。

3.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实验探究根据所给出的仪器和药品设计实验方案、步骤和装置。

按下列装置和实验步骤进行对比实验。

记录现象。

处理分析实验现象。

得出结论。

操作方法:

在三个相同的带活塞的漏斗中分别加入23mL约5%的H2O2,然后在一支试管中滴加2滴1mol/L的FeCl3溶液,另一支试管中加入少量MnO2固体。

同时向三支试管中放入漏斗中的全部溶液,观察红墨水上升情况。

【实验2-7】活动过程设计实验步骤向34mL1mol/L的CaCl2溶液中滴入1mol/L的Na2SO4溶液实验现象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小组讨论交流向上述反应后的清液中滴入适量1mol/L的Na2CO3溶液会出现什么现象对于实验现象提出的假设,说明理由假设:

理由:

实验证明你的假设现象:

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解释三、问题交流【思考与交流】日常生活中的化学变化有快有慢。

有的反应瞬间完成,如爆炸;有的化学反应要经历几万年以上,如化石燃料的形成和溶洞的形成;有的反应在高温条件下变化快,在低温的条件下变化慢,如食品的变质;还有的反应在干燥的环境中变化慢,在潮湿的环境下变化快,如钢铁的锈蚀。

人们在实验室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常采用粉碎反应物以增大其接触面积,或将固体反应物溶于水中以提高其接触机会,或加入催化剂等措施来提高化学反应速率。

将这些学生熟知的化学现象和事例引入课堂学习之中,能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会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价值观十分有利。

在生产、生活和科研中,常会遇到通过控制反应条件使化学反应按照人们的期望去完成,如对提高对人类有用的化学反应速率和反应程度,以提高原料的利用率或转化率。

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不仅能让学生认识到面对一个具体化学反应所必须考虑的基本问题,还能对人们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提高能量的转化率,作为解决能源危机的有效途径有更深刻的理解。

四、习题参考1.升高温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因为温度升高,反应物分子的能量增加,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因而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例如,在夏季食品更易变质。

反应物的浓度增大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当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时,活化分子的数量增多,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因而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固体反应物的表面积越大,会使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增大,使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因而化学反应速率增大。

催化剂能够增大化学反应速率,是由于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所需要的能量,这样会使更多的反应物分子成为活化分子,从而增大化学反应速率。

2.面粉属于表面积非常大的有机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大,所以,非常容易剧烈燃烧而发生爆炸。

3.

(1)提高温度或使用催化剂都可以促进KClO3的分解。

(2)2KClO32KCl+3O2教学资源1.反应热和键能的关系在化学反应中,从反应物分子转变为生成物分子,各原子内部并没有多少变化,但原子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

在这个过程中,反应物分子中的化学键部分或全部遭到破坏,生成物分子中的新化学键形成。

实验证明,在破坏旧化学键时,需要能量来克服原子间的相互吸引;在形成新化学键时,由于原子间的相互吸引而放出能量。

化学反应的反应热就来源于旧化学键的破坏和新化学键的形成所发生的能量变化。

化学键是分子中相邻原子间的强烈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能量,这一能量就是键能。

键能常用E表示,单位是kJ/mol。

下面用乙烷裂解为乙烯和氢气为例,根据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改变和键能的变化来分析反应热和键能的关系。

在乙烷分子中,原子间的结合力可归结为6个CH键和1个CC键:

HH|HCCH|HH在乙烯分子中,原子间的结合力可归结为4个CH键和1个CC键:

从键能数据估算反应热的具体方法和步骤如下:

(1)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突出反应物和生成物分子中的各个化学键。

(2)归纳出化学键改变的情况。

6CH+CC4CH+CC+HH即:

2CH+CCCC+HH(3)从键能的表中,查出有关的数据。

E(CH)=414.4kJ/molE(CC)=615.3kJ/molE(CC)=347.4kJ/molE(HH)=435.3kJ/mol(4)根据下列公式粗略地估计反应热(H)。

H=E(反应物)-E(生成物)上式表明,反应热等于反应物的键能总和跟生成物的键能总和之差。

H=2E(CH)+E(CC)-E(CC)+E(HH)=(2414.4+347.4)kJ/mol-(615.3+435.3)kJ/mol=125.6kJ/mol这表明,上述反应是吸热的,吸收的热量为125.6kJ/mol。

其他反应是吸热还是放热,数值是多少,可以用以上方法进行估计。

2.原电池课文里所讲的原电池,是为了便于说明原电池化学原理的一种最简单的装置。

如果用它作电源,不但效率低,而且时间稍长,电流就不断减弱,因此不适合于实际应用。

这是什么原因呢?

主要是由于在铜极上很快就聚集了许多氢气泡,把铜极跟稀硫酸逐渐隔开,这样就增加了电池的内阻,使电流不能畅通。

这种作用称为极化作用。

为了避免发生这种现象,设计了如图2-4的原电池装置。

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放入锌片和锌盐溶液、铜片和铜盐溶液,将两个烧杯中的溶液用一个装满电解质溶液的盐桥(如充满KCl饱和溶液和琼脂制成的胶冻)连接起来,再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联接,并在导线中串联一个电流表,就可以观察到下面的现象:

(1)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根据指针偏转方向,可以判断出锌片为负极、铜片为正极。

(2)铜片上有铜析出,锌片则被溶解。

(3)取出盐桥,指针回到零点,说明盐桥起了沟通电路的作用。

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由于锌比铜活泼,容易失去电子变成Zn2+进入溶液,电子通过导线流向铜片,硫酸铜溶液中的Cu2+从铜片上获得电子变成铜原子沉积在铜片上。

由于电子从锌片流到铜片,所以锌片上发生氧化反应,铜片上发生还原反应。

Zn-2e-=Zn2+Cu2+2e-=Cu总反应式:

Cu2+Zn=Cu+Zn2+一定时间后,溶液会因带电离子的积累(ZnSO4溶液中的Zn2+离子过多,CuSO4溶液中的SO42-离子过多)而阻碍电子的转移。

但有盐桥存在,允许溶液中离子迁移,以中和过剩的电荷,起了沟通电路的作用,使传递电子的反应能继续进行。

于是,锌和CuSO4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能转变成外电路上电子流动的电能。

从分析铜-锌原电池的组成可以看出,原电池是由两个半电池组成的。

锌和锌盐溶液组成一个半电池,铜和铜盐溶液组成另一个半电池。

组成半电池的导体叫电极,失去电子的电极为负极,得到电子的电极为正极。

不参加电极反应的电极叫惰性电极,如铜电极。

上述原电池的装置可用符号来表示:

Zn|ZnSO4CuSO4|Cu负极盐桥正极每个半电池都由两类物质组成,一类是可作还原剂的物质,如锌和铜,称为还原型物质。

另一类是可作氧化剂的物质,如ZnSO4和CuSO4,称为氧化型物质。

相对应的氧化型物质和还原型物质组成氧化还原电对,常用如下符号表示:

Zn2+/Zn,Cu2+/Cu。

不同氧化态的同一元素的离子或单质等也可构成氧化还原电对,如Fe3+/Fe2+、Cl2/Cl-、O4/OH-等。

3.课外实践活动案例【实验探究1】中和热的近似测定1.用量筒(最好使用移液管)量取50mL1mol/L的盐酸,加入100mL的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tHCl),记录在下页表中。

2.用另一支量筒量取50mL1mol/L的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tNaOH),也记录在下页表中,并计算起始温度的平均值(t1)。

3.把试管中的氢氧化钠溶液一次倒入盛盐酸的烧杯里,跟盐酸混合,随即盖上泡沫塑料板。

搅拌溶液,然后读出混合液的最高温度(t2),记录在表内。

4.根据上述测得的实验数据,按下式近似计算强酸强碱的中和热。

中和热=(mCt10-3)/n(H2O)(kJ/mol)式中m是混合液的质量(把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密度近似看作水的密度为1g/cm3来计算),C是混合液的比热容(近似取4.18kJ/kgK),n(H2O)是中和反应生成水的物质的量(单位mol)。

实验序号物质起始温度t1/终止温度t2/温差t2-t1/中和热/kJ/molHCltHCl=t1=(tHCl+tNaOH)/2=t2=t2-t1=NaOHtNaOH=HCltHCl=t1=(tHCl+tNaOH)/2=t2=t2-t1=NaOHtNaOH=HCltHCl=t2=NaOHtNaOH=t1=(tHCl+tNaOH)/2=t2-t1=5.重复上述实验2次,将实验结果填入上表格中。

取三次平行实验结果的平均值。

【实验探究2】放热反应的观察1.利用空气的热胀冷缩原理观察氧化钙与水反应放热

(1)按图2-6所示将实验装置连接好。

(2)在U型管内加入少量品红溶液(或红墨水)。

打开T型管螺旋夹,使U型管内两边的液面处于同一水平面,再夹紧螺旋夹。

(3)在中间的试管里盛1g氧化钙,当滴入2mL左右的蒸馏水后,可观察到U型玻管里的红墨水会沿开口端上升。

也可以在小试管里盛浓盐酸,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或在3%的过氧化氢溶液里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粉末,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具支试管内的空气受热膨胀,反应放出的热量使U型管内侧的液面立即下降,外侧的液面上升。

利用这个装置还可以观察无水CuSO4水合时的放热现象。

2.利用NO2平衡气体遇热颜色加深、遇冷颜色变浅来指示放热过程和吸热过程

(1)按图2-7所示将实验装置连接好。

(2)向其中一个烧杯的水中投入一定量的CaO固体,CaO与水反应放热,此烧杯中的NO2平衡混合气体的红棕色变深。

查找资料:

NO2平衡气体遇热颜色加深,遇冷颜色变浅的反应原理。

【实验探究3】利用原电池装置探究金属活动性方法一:

原理活泼性不同的金属跟碳棒一起构成原电池时,用活泼金属做电极的电池电势差大,经放电后使灵敏导电仪(可以自制)中较多的小灯泡发光。

装置图2-8利用原电池探究金属的活动性

(一)操作1.按上图装配好仪器,小烧杯里各加10mL0.5mol/L的稀盐酸。

2.接通电源,碳棒作为原电池的正极,镁条、铝条和铜条作负极,依次跟导电仪的两根电极接通,并浸入电解质溶液中。

3.导线接触镁条时,反应最激烈,小灯泡全亮;导线接触铝条时,小灯泡只亮一半;导线接触铜条时,只有一支小灯泡微亮。

实验要点装置的输入端正极接金属,负极接碳棒。

实验前必须调节导电仪的灵敏度,使两根电极短路接触时灯泡不亮。

方法二:

原理1.原电池的电动势是正极跟负极的电势差(=E+-E-)。

在三个原电池中,正极都是铜电极,因此负极的电势愈低,原电池的电动势愈大。

2.电极的电势高低跟金属的活泼性有关。

在盐溶液浓度相同的情况下,金属愈活泼,构成电极的电势愈低。

装置

(二)操作1.如图2-9所示安装好装置。

2.取4支5mm80mm的玻璃管,管的一端套上玻璃纸,并用线扎紧。

3.取长100mm的丝状或条状铜、铁、锌、镁各一段,分别插入上述四支玻璃管中,然后分别加入适量的0.5mol/L相应的金属盐溶液。

这样就构成铜、铁、锌和镁的四支电极。

4.在150mL的烧杯中加入100mL、1mol/L的KNO3溶液。

在这溶液中任意插入两支电极,都能构成一个原电池。

5.把铜电极分别跟另外三个电极构成原电池,用伏特计测量三个原电池的电动势。

实验要点选用量程为2V的伏特计。

【实验探究4】水果、蔬菜、果汁原电池的制作活动目的1.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能力。

2.巩固学生已有的原电池知识。

3.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活动形式学生分组在课外自己选材制作。

成果展示将自己的制作成果在课堂上交流。

【实验探究5】固体反应物表面积跟反应速率的关系装置图2-10反应物表面积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实验要点1.锥形瓶中的碳酸钙过量,所以盐酸的体积必须尽量控制得准确一些,以使对比实验更有说服力。

2.量筒里盛满水,倒置在水槽中。

3.同时把注射器内的盐酸迅速注入锥形瓶中。

【研究性学习】当地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现状调查1.问题的提出中国人在一千多年前就用煤作燃料,石油和天然气的利用也有几百年的历史了。

现在,你所生活的地区化学能转化为热能的现状如何?

家庭生活、生产和事业部门还在延续过去的做法吗?

还是已经改用电、微波、太阳能等作能源了。

2.研究过程

(1)通过社区调查、人物专访,了解当地将化学能转化成热能(燃料来源、主要用途、使用方式等)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解决办法。

(2)去图书馆和书店或上网查阅资料,记录书刊、期刊的名称、网址。

收录文章的题目、作者的姓名、文章的主要观点等。

(3)参观工厂,收集或摄制录像、照片等。

3.总结和汇报

(1)处理所获得的数据、信息、资料,写成调查报告,与同学交流。

(2)写出小论文交与老师审阅或互相交流。

(3)制作展板交流。

(4)提出合理化建议与用户交流。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古文字系统甲古文钟鼎文篆书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今文字系统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艺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