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高考历史核心知识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217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2.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高考历史核心知识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广东高考历史核心知识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广东高考历史核心知识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广东高考历史核心知识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广东高考历史核心知识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高考历史核心知识新.docx

《广东高考历史核心知识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高考历史核心知识新.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高考历史核心知识新.docx

广东高考历史核心知识新

2014年广东高考历史核心知识

[古代史]:

【古代中国历史阶段特征:

时代背景要点】

1.春秋战国时期:

奴隶社会崩溃,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社会大变革,是社会的转型时期。

①  政治:

分封制的瓦解,中央集权制的形成、郡县制的建立;

②  经济:

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的形成;

③  思想:

礼乐制的崩溃,百家争鸣的局面出现;

④  教育:

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封建社会时期:

封建文明(秦-元)          古希腊时期:

奴隶制文明 

①政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确立和发展;       ①政治:

民主政治制度 

②经济:

小农经济为基础;               ②经济:

商品经济 

③思想:

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             ③思想:

早期人文主义    

④文化:

传统科技的成就,文学、汉字、        ④文化:

辉煌的文化成就      

书法、绘画、戏曲的发展(渐趋平民化,通俗化)。

3.明清时期:

封建社会走向衰落时期,近代文明的前奏,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①政治:

君主专制的强化,反君主专制的出现;

②经济:

自然经济占主导、重农抑商的政策,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的萌芽;

③思想:

理学的僵化、思想的束缚、文化的专制,早期民主启蒙思想的出现;

④对外:

海禁、闭关锁国,西学东渐;

⑤科技:

总结性的科技巨著,但没产生近代科技。

 同时期的西方:

西方的崛起  

①  政治: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反封建专制,通过立法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

②  经济:

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

③  思想: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的传播;

④ 科技: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经典力学创立、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历史主线】

1政治史: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

2经济史:

农业、手工业、商业、资本主义萌芽、经济政策

3思想文化史:

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演变过程,传统科技、文学、汉字、书法、绘画、戏曲的发展。

【世界古代历史阶段特征】

古希腊时期:

奴隶制的海洋文明      〒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

大河文明 〒

①   政治:

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①政治: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的确立与发展 

②   经济:

商品经济的发展         ②经济:

小农经济的发展

③   思想:

人文主义的起源         ③思想:

儒家思想的发展

④   地理:

海洋环绕,多山、多岛、多港   ④地理:

大河枞横,多为平原

【历史主线】

1.政治史: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罗马的罗马法;

2.经济史:

商品经济的发展;

3.思想史:

智者运动,人文主义的起源。

【核心考点】

 

考点1: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1、含义: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包含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两个概念

(1)专制主义,是就中央的决策方式而言的,具体说就是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至行使立法、行政、司法等权力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2)中央集权,这是针对地方分权而言,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这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政治制度。

2、实行的原因:

经济上,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政治上,巩固君主专制统治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理论上,法家思想奠定理论基础。

实践上,商鞅变法在地方建立县制,有效强化了国君对国家的控制,提供了成功的经验。

客观上,秦的统一产生了客观需求,秦的强盛为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提供了客观条件。

3、基本内容:

皇帝制;中央行使制度;地方行政制度,其核心是集一切权力于皇帝。

4、性质:

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集中表现。

是中国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5、演变:

理论来源于战国法家;确立于秦;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宋元,强化于宋元,强化于明清

6、特点:

①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无上。

地方无条件服从中央,中央无条件服从皇帝。

②在中央集权制度的兴袁过程中,伴随着两种基本矛盾斗争,即中央和地方、君权和相权的矛盾。

③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7、基本矛盾:

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8、发展趋势:

(1)不断改革中央行政结构,不断地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皇权加强,相权削弱;)

(2)不断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3)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考点2:

雅典民主政治

1、民主政治发展历程

改革

主要内容

意义(或评价)

民主特征

梭伦

改革

①经济:

颁布“解负令”;实行了一系列发展工商业的措施

②政治:

财产等级制;设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

①局限性:

未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②进步性:

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主权在民

法律至上

轮番而治

集体领导

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血缘选区→地域选区(核心)

②“五百人会议”“十将军委员会”

③轮值主席制④制定“陶片放逐法”(监督机制)

①打破部落贵族势力对政权的控制,标志着雅典国家最终形成;②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伯里克利

改革

①除十将军外,各级官职向所有公民开放;②公民大会(最高)、五百人会议、陪审法庭拥有充分权力;③发放津贴

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贵族政治权力被大削弱

2、民主政治的得与失

(1)进步性:

开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专制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2)局限性:

①民主范围:

只局限于公民;②民主性质:

是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③参政方式:

抽签选举和轮流坐庄会导致国家权力的混用和误用

 

考点3: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1、罗马法的演变:

(1)从习惯法到成文法:

公元前5世纪中期,由贵族组成的十人委员会制定的法律,镌刻于十二块铜表上发表,称为《十二铜表法》,它标志着罗马成文法的诞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贵族特权,保护了平民利益。

(2)从公民法制到万民法:

公元前3世纪中期之前,罗马法律的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公民法,具有明显的狭隘性。

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逐渐演成为适用于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称为“万民法”。

(3)从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

查士丁尼一世在位时,成立专门的委员会编繤罗马法,形成了法律汇编,统称《民法大全》。

它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完成。

2、罗马法的影响:

(1)有利于维系和稳定帝国统治,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2)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是近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3)所蕴涵的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与民族的永恒价值。

考点4:

古代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具体成就

类别

具体成就

古代农业

耕作

方式

刀耕火种(原始社会)→石器锄耕(距今七八千年前)→铁犁牛耕(春秋战国)

土地

制度

(1)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

土地归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实行井田制,土地归国家所有,不得转让与买卖;(3)封建土地所有制:

封建国家所有制(如三国时期的屯田制、北魏至隋唐时期实行的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主要形式)、小农土地所有制

基本

特点

(1)经营方式(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2)经济形态: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耕作方式:

以铁犁牛耕为主,实行精耕细作,耕作方式长期没有革命性的变化;(4)土地制度:

以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为主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5)赋役制度: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古代手工业

经营

方式

(1)官营手工业:

由政府集中管理,直接经营,主要满足王室和贵族生活;

(2)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主要满足民间生活需要;(3)家庭手工业:

是小农经济的组成部分,主要产品满足自己消费

主要成就

冶金工业

(1)新石器时期:

铜器起源;

(2)商周时期:

青铜铸造达到顶峰,但主要用于祭祀;(3)春秋时期:

出现人工冶铁技术;(4)战国时期:

还掌握了块炼铁固态渗碳制钢的方法和“淬火”技术;(5)西汉:

开始用煤炭作为燃料;(6)东汉:

发明水排;(7)南北朝:

发明灌钢法

类别

具体成就

古代手工业

主要成就

纺织业

(1)新石器时期:

出现原始纺织工具,纺织原料开始用麻、葛、丝;

(2)汉代:

纺织品种多达20多种,纺织技术高,数量多,开辟丝绸之路,远销海外,中国因此获得“丝国”称号;(3)唐代:

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规模大;(4)宋代:

棉纺织业兴起;(5)明代:

纺织业最早产生资本主义萌芽

陶瓷业

(1)新石器时期:

陶器如彩陶,黑陶等;

(2)商代中期:

出现最早的瓷器——釉陶(原始青瓷);(3)东汉晚期:

制瓷技术成熟;(4)唐代:

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出现南青北白,即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5)宋代:

名窑众多,其中景德镇到了元代成为“瓷都”;(6)明代:

五彩瓷和青花瓷;(7)清代:

粉彩瓷器和珐琅瓷器

基本

特点

(1)历史悠久、长期领先世界;

(2)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长期并存;(3)部门不断增多,分工日益细化;(4)技术不断进步;(5)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相应变化;(6)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

古代商业

城市(市场)

秦汉至唐:

对“市”的管理严格,与居民所住的“坊”严格分开,且经营时间也有严格限制;宋代以后,市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具体如下:

(1)秦代:

明码标价;

(2)汉代:

“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长安有9市;(3)南北朝:

“草市”,设“草市尉”管理;(4)唐代:

“草市”普遍,“夜市”繁荣;(5)宋代:

“市”突破了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形成了商业街;政府不再直接管理;“草市”具有比较完善的饮食、误乐服务设施;(6)明清:

商业区繁华

商业都会和商帮

(1)商业都会:

①汉朝:

长安和五都的出现,标志着全国商业中心的形成;②唐朝:

长安、洛阳、广陵;③宋朝:

汴京④元代:

大都、泉州、广州;⑤清朝:

苏州;

(2)著名商帮:

晋商、徽商

基本

特点

(1)商业起源很早并且不断发展;

(2)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作为自然经济的补充存在;(3)国内贸易、对外贸易发达,市场形式多样;(4)商业交通发达;(5)商人群体活跃,但商人社会地位低下;(6)自汉代以来,出现不同数量大规模的商业大都市

考点5: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发展

历史时期

儒学发展情况

演变特征

历史地位

社会特点

春秋战国

孔子创立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孟子、荀子加以改造而成蔚然大宗

春秋形成

战国成为

大宗

受到冷遇

“百家争鸣”,充分反映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正处于变革与动荡之中的社会特点

秦朝时期

秦始皇“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沉重打击

受到抑制

受到压制

“焚书坑儒”反映秦在思想文化上的专制统治和秦刚实现国家统一的社会特点

汉朝时期

董仲舒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思想改造发展儒家思想

成为正统

确立正统

“独尊儒术”反映了国家强盛统一、专制主义制度发展和思想大一统的社会特点

魏晋时期

三教并立,儒学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陷入困境

陷入困境

受到挑战

佛道盛行反映了国家分裂战乱的社会特点

陶唐时期

三教合一、在“三教合归儒”的主张下,儒学进一步吸收佛、道精神而有了新发展

开始复兴

正统巩固

“三教归儒”反映了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开明、经济繁荣的社会特点

宋明时期

儒学从佛教、道教中吸收有益成分,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过程,形成了新的儒学——理学

继续发展

走向极端

儒学的主观唯心论反映了统治者企图用更加纯粹的封建道德维护封建统治,封建社会在逐渐走向没落的社会特点

明未清初

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人之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

批判继承

焕发生机

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启蒙

反映了封建专制制度强化、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社会特点

维新变法

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宣传维新变法的理论

赋予了新的内容

正统地位

民族危机严重,救亡国存成为时代呼声;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新文化

运动

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把斗争矛头直接指向儒家思想,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彻底否定儒家思想

较为彻底地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民国初期,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宣扬尊孔复古;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实现民主政治

文革

“四人帮”掀起了批林批孔运动

受到极端的否定和批判

[近代史]

【世界近代历史阶段特征】-时代背景

1.15世纪到19世纪中期,西方的崛起 (〒 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走向衰落) 

①政治:

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反封建专制,通过立法确立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制度;

② 经济:

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与掠夺,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

③ 思想: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的传播;

④  科技:

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和发展,经典力学创立、生物进化论的创立。

2.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帝国主义阶段  

(〒 中国处于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 

①政治: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广泛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②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③思想:

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文化: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文学、美术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主线】

1、政治史:

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英→美→法→德),社会主义运动;

2、经济史:

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与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逐步形成(新→殖→工→第;)

思想文化史: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精神的传播;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文学、美术、音乐的成就、电影的产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中国近代史历史阶段特征】(1840-1949)

1.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①政治:

列强的侵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加深。

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

②经济:

自然经济的瓦解,洋务运动近代企业的诞生,民族资本主义产生与发展。

③思想:

西方科学、民主思想、文化的传播,人们思想的启迪。

④文化: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⑤对外:

闭关锁国局面被打破,中国卷入世界市场。

2.19世纪末20世纪初时期:

社会的转型时期

①政治:

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民族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封建制度的解体,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推动近代政治民主化的发展。

②经济:

自然经济的瓦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

封建传统的儒家思想受冲击,西方民主、启蒙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的解放。

④文化:

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社会习俗礼仪的西化。

 

〒 同时期的西方:

资本主义进入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和帝国主义阶段 〒

   ①政治:

资本主义代议制的广泛确立与发展,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

②经济: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③思想:

资本主义民主思想的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②文化: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文学、美术的产生与发展。

【历史主线】

两个时期:

①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1919

②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919∽1949

两条主线:

1.西方列强的侵略

2.中国各阶层人民反抗列强的斗争和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之路

 

【核心考点】

考点1:

英、美、法、德四国代议制的比较

英国

美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德意志帝国

①经济:

15世纪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政治: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③历史传统:

英国号称“议会之母”,有通过议会与王权斗争的传统

美国独立后建立起的邦联制,使中央政权软弱无能,无力解决内忧外患,资产阶级要求强化中央集权,以保证美国革命的成果

①政治:

法国大革命以来,共和与帝制长期斗争,法国政局长期动荡不安;②经济:

工业革命完成后,进入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民主政治

①政治:

德意志的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

②经济:

德意志地区的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但由于起步较晚,资产阶级力量较弱

英国

美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德意志帝国

确立过程

①奠基:

1689年颂布《权利法案》;②确立:

18世纪初英国责任内阁制的形成;③完善:

1832年议会改革

《1787年宪法》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

 

①国王:

国家元首,“统而不治”;②会议:

国家权力的中心,最高立法机关;③首相:

政府首脑,是下议院选举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并出面组建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

①确立了联邦制;②中央政府的构建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

最高行政权属于总统,最高立法机构是国会;最高司法机关归最高法院;③体现了“分权与制衡”、中央集权和民主三大原则

①总统:

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拥有行政权、任免权、缔约权、特赦权;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内阁要对参议院负责;经参议院同决,有权解散众议院;②议会:

采取两院制,拥有立法权,参议院有权否决众议院的法律

①皇帝:

国家元首,拥有各项大权,主宰议会;②宰相:

只对皇帝负责,拥有行政权;③议会:

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都拥有立法权。

联邦议会由和邦君主任命,负责法律的审批。

帝国议会由普选产生,作用很小

特点

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联邦制、总统制和共和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确立了共和制:

总统掌握行政权,议会掌握立法权

行政权主要宰立法权,体现了君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①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使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保障;②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为各国树立了一种新的政治体制发展模式

(1)作用:

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②体现了“制约与平衡”的原则,避免了绝对权力的出现,保护了资产阶级民主;③调和了各方面的矛盾,为美国的长期稳定打下基础。

(2)局限:

未废除奴隶制;妇女未取得同等政治权力

①进步性:

法国最终确立了共和政体,促进了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②局限性:

总统和参议院的权力很大,是保皇派和共和派相妥协的产物,法国的共和政体并没有得到巩固

①进步性:

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十分迅速的发展;②局限性:

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和军国主义传统,改革不彻底、不完善

 

考点2: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过程

新航路开辟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时期

手工工场时期(16-18世纪中)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18世纪中-19世纪中后)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19世纪中后期以来)

(1)必然性:

①经济根源:

资本主义萌芽;②社会根源:

“寻金”热;③商业危机:

土耳其切断了东西方传统商路;④宗教原因:

传播天主教。

(2)可能性:

①欧洲航海衙造船技术、天文地理知识的发展;②政府支持

(1)殃民扩张提供了资金和海外市场;

(2)圈地运动提供了劳动力和国内市场;(3)手工工场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4)资产阶级代议制度的确立提供了政治保障

(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终在欧美主要国家确立下来提供了政治前提;

(2)科学技术的突破性成果和创新;(3)第一次工业革命扩大了世界市场和提供了的资金

新航路开辟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过程或发明

(1)迪亚士抵达好望角(葡)

(2)哥伦布发现美洲(西)(3)达·伽马直通印度(葡)(4)麦哲伦环球航行(西)

(1)开始:

1765年,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

(2)动力;瓦特改良蒸汽机;(3)交通工具:

美国人富尔顿汽船、英国人史蒂芬孙火车

(1)电的应用:

西门子(德)发电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爱迪生(美)电灯;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本茨(德)内燃机;本茨汽车、莱特兄弟(美)飞机;(3)通信工具:

莫尔斯(美)有线电报;贝尔(美)电话;马可尼(意)无线电报

影响

(1)对欧洲:

①商贸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②殖民扩张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③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④冲击了封建神学,证实了地圆学说;

(2)对亚非拉:

①给当地带来的灾难;②客观是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3)对世界:

打破了各地区相对孤立的状态,世界开始连为一体,世界市场初具雏形

(1)生产力:

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社会结构:

社会分裂为两大对立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3)经济结构:

改变了英国人口结构,加快了城市化进程;(4)对世界市场: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5)思想文化方面:

产生了自由主义经济思想,促进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诞生了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文艺;(6)经济格局:

英国到19世纪中期成为“世界工厂”;(7)政治:

资产阶级确立对世界的统治,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

(1)生产力:

提高了生产力水平,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社会结构:

产生垄断组织;(3)经济结构:

重工业比重上升,开始占主导地位;(4)对世界市场:

推动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5)思想文化方面:

促进了科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6)经济格局:

欧美其他工业园崛起,冲击了英国经济霸主地位;(7)政治:

资本主义制度日益成熟,逐渐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考点3:

列强侵华与人民抗争

名称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日本侵华战争

1931-1945年

 

列强侵华

 

列强侵华

侵略国

英国

英、法、美、俄

日本

英、俄、德、法

美、日、意、奥匈

日本

背景

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急需开辟更大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第二次工业革命后,列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民族危机严重

①灭亡中国是日本的既定国策;②30年代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名称

鸦片战争

1840-1842年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年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年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1901年

日本侵华战争

1931-1945年

借口或

契机

清政府的禁烟运动激化中英矛盾

清政府拒绝了列强“换约”的要求

朝鲜东学党起义,给日本侵略提供契机

借口清政府镇压义和团不力

中国国民政府全力“围剿”红军

过程和

结束

《南京条约》:

(1)割香港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4)协定关税

《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

(1)开放南京、天津、武汉等11个通商口岸;

(2)公使进京;(3)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经商、传教、游历;(4)允许外国军舰、商船进入长江流域;赔款

《马关条约》: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

(2)赔2亿两白银;(3)开放重庆、沙市、苏州、杭州;(4)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免征内地税

《辛丑条约》:

(1)赔款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中医中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