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60902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docx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华容县宋市中学丁德宏

想知道你未来的财富有多少吗?

第一,列出你最好的五个朋友。

第二,列出你五个朋友的财富总和。

第三,将五个朋友的财富平均。

第四,这个平均数就是你的财富。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探索

1、思考:

学校应如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2、要求:

①小组成员独立思考

②小组长组织交流探讨形成五个方面的集体意见

③小组长将最重要的五项意见写在展示纸上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概念

1.什么是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

具体表现为: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2.心理健康的标准

(1)目前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被人们普遍接受的“心理健康”的标准,大致包含以下具体的内容:

①正常的智力发展水平;

②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

③基本的个性协调能力;

④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

⑤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

⑥基本的生活适应能力;

⑦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等。

(2)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认识。

①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②心理健康是一种积极的社会适应;

③心理健康是健全的人格发展;

④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

3.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

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

4、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①适应学习。

如学习方法的掌握,学习疲劳的预防,应考心态的调整。

②适应生活。

如生活环境的熟悉,合理应对因生理发育而诱发的心理压力。

③适应人际关系。

如学会处理与各种交往对象的关系,消除人际交往的矛盾。

④学会做人。

处理好个人和集体规范的关系,处理好自己和各种社会角色的关系。

⑤发展智能。

如以思维能力培养为核心,掌握各种基本思维方法。

⑥发展个性。

如培养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评价能力,悦纳自己。

⑦发展社会性。

如发展学生责任感、奉献感、合作意识。

⑧发展创造性。

如培养学生创造的动机,创造的潜能。

5、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①促进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

②提高学生解决自己心理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主体性,形成良好人格。

④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提高适应能力。

二、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及表现

(一)心理问题普遍存在

心理问题是分层的,它是由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这是一个递进的过程。

前50%属于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最大的特点是普遍性,心理问题就像感冒一样,人人都会遇到。

在不同时期、不同状态下会出现不同的心理问题,儿童的多动、性早熟;少年的厌学、早恋;中年的婚恋、焦虑;老年的孤独等。

心理问题一般可以自我调整,也可以找朋友、亲戚、心理医生帮助调整,即借助社会支持体系来解决,不用打针吃药,只需聊天式的心理咨询。

中间40%属于心理障碍。

后10%属于心理疾病。

1.心理问题的基本类型及表现

(1)智力问题。

(2)情绪问题。

(3)意志问题。

(4)人格问题。

2.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学习焦虑

据调查,在全国一些大中城市中,10%以上的小学生存在学习焦虑。

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学习竞争加剧,学习负担过重,同时学校、教师、家长又过分看重分数,给小学生心理造成沉重压力引起的。

(2)人际交往焦虑

人际交往焦虑,主要指在与人交往中表现为焦燥不安,无所适从。

这种倾向在当今小学生中日益严重,影响了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与心理需求。

人际交往焦虑的产生,一方面是由小学生的家庭交往环境不利所致。

另一方面,是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忽视对学生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的结果。

(3)自责倾向

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

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关爱与认可的不安。

当学生感受到父母、教师、朋友不认可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

(4)挫折感

小学生的挫折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有学习方面的,人际交往方面的,兴趣和愿望方面的,以及自我尊重方面的。

其原因有家庭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以及个人主观因素。

3.中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

(1)忧郁

忧郁是指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

由于中学生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亲子关系问题没有处理好,都会导致其心理负担过重,出现闷闷不乐,愁眉苦脸、沉默寡言等现象。

(2)狭隘

狭隘是指斤斤计较,心胸太狭窄,不能容纳他人,也不理解他人。

对小事耿耿与怀,爱钻牛角尖。

当代中学生在这方面的表现比较明显。

(3)妒忌

妒忌是一种忧虑、愤怒和怨恨他人优于自己的一种复合情绪。

有一些中学生当别人比自己好时,表现出不自然、不舒服甚至怀有敌意,更有甚者竟用打击、中伤手段来发泄内心的嫉妒。

(4)残暴

残暴是指中学生对他人或对自己的一种伤害行为。

现在有些中学生由于不经意的一些小事引起了不愉快,便开始向其他同学发泄,摔摔打打,骂骂咧咧,有的则以戏弄别人为自己开心,对别人冷嘲热讽。

(5)恐怖

恐怖是指中学生具有一种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一特点物体、人际交往或处境产生异乎寻常的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表现出对环境和事物有恐惧感,如怕针、怕黑暗、怕鬼怪。

(6)敏感

在学校中有部分中学生表现出神经过敏、多疑,常常把别人无意中说的话、不相干的动作当作对自己的轻视或嘲笑,并为此喜怒无常,情绪变化很大。

(7)自卑

自卑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或自我意识。

自卑心强的中学生对自己能力估计过低,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或优势,以为自己在各方面都不如其他同学,无论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总把自己看得比别人低一等,抬不起头来,甚至对稍微做努力即可完成的任务,也往往会因缺乏自信而放弃。

三、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本体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

(1)遗传因素。

(2)病菌或病毒感染。

(3)脑外伤或化学中毒。

(4)严重躯体疾病或生理机能障碍。

2.心理活动因素

(1)一般因素

个体的心理状态一旦形成,就会影响以后的心理发展和变化。

心理活动因素主要包括认知因素、情绪因素和个性因素等。

①认知因素。

②情绪因素。

③个性因素。

(2)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

①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心理发展迅速,尤其是思维、记忆、知觉等能力;

心理发展是平稳协调的。

心理发展是开放的;

心理发展是可塑的;

心理发展中具有矛盾性。

②初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认知有较大发展;

性意识的觉醒;

不成熟的“成人感”;

学习心理压力加大;

出现同一性问题。

③高中生心理发展的特点:

不平衡性;

进取性;

动荡性;

闭锁性;

自主性;

社会性。

学生心声

“实际上我们还没长大,真的还没长大,承受不了你们给我们的那些……或许你们没感觉得到,我们自己也没有感觉得到——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自己强调自己已经长大了,实际上我们还是很小很小……”

(二)诱发因素

诱发因素是直接引起心理问题的外在的、客观的因素。

主要包括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家庭因素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因此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宠爱和溺爱,此外,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思想严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使家庭教育普遍存在忽视品德发展、人格教育、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等社会性教育的倾向。

家长的高期望值与孩子自身需求不一致时,以错误观念和方式来教育孩子,往往采用简单、粗暴的传统的家长制手段,随意打骂孩子,对孩子的要求过于苛刻,缺乏对孩子根本的尊重。

这种消极的教养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抑郁焦虑、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

此外,家庭主要成员变动,如父母死亡、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等;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等;以及家庭变迁,出现意外事件等,如父母感情破裂,双亲离异,这些都严重摧残了孩子的心灵,容易使他们出现心理问题,甚至要付出惨痛的代价。

2.学校因素

片面追求升学率,重智育,轻德育、体育;重课内教学,轻课外教育;重尖子生,轻后进生,学校生活内容、方式单一,许多学生对学习深感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视课堂为牢狱,视学习为苦差事。

一些教师在教育学生是采用不当的方法,体罚、心罚学生,损伤学生的自尊心,使不少学生产生孤独、自卑的心理。

有些后进生,被教师所嫌弃,失去上进心而自暴自弃。

此外,学校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

这些条件和关系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例如,校风学风不振、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谐等,都会使学生的心理压抑,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适,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

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学生的心灵。

特别在当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的作用越来越大,生活紧张事件增多,矛盾、冲突、竞争加剧,紧张的节奏和巨大的压力使人感到精神压抑、身心疲惫。

四、中小学生心理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了解心理学知识,学会疏导和调节自身心理的方法

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需要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来完成。

中小学生要适当地进行自我教育与心理训练,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逐渐掌握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并在生活、学习实践中灵活运用,不断总结提高。

如学会微笑;多角度思考问题,辩证看问题;想自己高兴的事;及时转移、暂时回避不愉快的事;深呼吸闭目养神放松法;欣赏音乐法;体育锻炼法;散步谈心法等。

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

让学生学会心理保健,学会自我分析、自我体验、自我完善,自我调适,学会承受挫折,学会人际交往,培养自我承受能力。

1.能够调节自己的情绪,寻找合适的释放渠道。

情绪调节的基本过程包括生理调节,情绪体验调节,行为调节,认知调节,人际调节,而情绪体验调节是情绪调节的重要方面。

当体验过于强烈时,个体需要有意识地进行调整。

不同情绪体验有着不同的情绪调节过程,可采用不同的策略。

例如,愤怒时,可采取问题解决策略;悲伤时,可采取寻求帮助策略;伤感时,可采取回避的策略;而忽视可以比较有效地降低厌恶感,抑制快乐表情可以降低快乐感受。

不能随便压抑自己的情绪,一定要给自己的坏情绪找到正当的合适释放的渠道。

这其中比较恰当的有:

找父母倾诉,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哭一场等等。

2.提高自信,保持健康的心态。

自信是人们充分估计自我力量的一种内心体验,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能够实现的一种心理状态,有了自信才能克服各种困难,最终取得胜利。

成功的起点是自信,只要保持一种健康心态,树立信心并踏实地学、认真地学、定会取得好成绩。

3.拒绝孤僻,达到人际的和谐。

友谊永远是生活中不能缺少的阳光。

和朋友们分享自己的快乐,分担自己的痛苦,这样才会真正体会到生活的滋味。

(二)抓住课改契机,开展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保证。

教师是中小学推进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导力量,组建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开展的重要条件。

就总体而言,每个教师都应是心理辅导员,他们都应拥有心理卫生保健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技巧,熟悉青少年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疏导策略,把握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轨迹,并以良好的心理特质去影响学生。

广开渠道,扩充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

①让教师掌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谈话法

谈话法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在心理辅导中经常采用的方法,指由教师以学生为特定对象直接交谈的方式。

它要求教师通过谈话,运用心理健康有关知识和原理,解决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问题,排除心理障碍。

谈话法是一种需要经过训练和反复练习才能掌握的一种专业技能。

谈话可以是个别的咨询面谈,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

这种方法常用于辅导员或班主任工作和心理咨询中,在谈话中,既要了解学生的想法,也要让学生明辨事理。

咨询面谈

心理咨询主要也是通过咨询员与来访者之间的面谈来完成的。

咨询面谈的基本任务是在良好的咨询关系中,澄清来访者的真正问题,进而找到适当的改变现状的途径和方法。

咨询面谈首先要了解来访者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而要做到深入了解,关键是要与来访者建立恰当的关系,使他们感到安全、可信、可靠、受尊重和理解。

因此,咨询员应牢记,在面谈开始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良好的心理氛围,向来访者解释咨询的内容是绝对保密的,不用担心咨询员会把这些情况告诉其他人,以获得来访者的充分信任。

在面谈中,咨询员要学会倾听,给来访者足够的机会,让他们叙述自己所碰到的问题和困扰,并感受到对方的尊重和耐心。

在倾听过程中应鼓励来访者进行表达,适当地提问和总结,帮助来访者理清思路,澄清问题。

咨询过程中,来访者可能因心存疑虑,或因情绪激动、思绪混乱等,难以平静地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这时,咨询员应采取多种鼓励的方式,如简短的语言、目光接触、点头、手势等,向来访者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你讲的一切很重要,我在仔细听,我能理解,请继续讲”。

在会谈中,如果来访者多涉及无关话题,咨询员可以通过提问、总结等方式,机智地把他们引回到中心问题上,把握咨询的进程。

咨询面谈中还有不少技巧,如巧妙的提问、适当的沉默、及时的总结等。

心理咨询不仅仅是针对学生,当家长和教师的教育方法不妥当或面临问题时,也应该接受心理咨询。

另外,咨询必须得到家长和教师的配合,大家一起参与诊断,分析学生的心理问题,才能抓住问题的根源,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排除心理障碍。

建立心理档案

建立心理档案,可以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因材施教提供科学依据。

教育者只有在全面了解教育对象的基础上,才能提供适合其发展需要的教育。

建立心理档案正是向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以及管理者提供资料(包括智力、能力倾向、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特长、职业倾向、心理健康水平等),以全面了解教育对象的心理状况,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并可预防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发生。

受教育者也可通过心理档案更好地了解自己,把握自己的内心世界,更好地挖掘自身的心理潜能,扬长补短。

可见,心理档案是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好帮手。

目前,已有一些学校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从新生进校起就为他们建立心理档案。

建立心理档案是件严肃的工作,要求建档人员必须经过专门训练,有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道德,对建档对象要有高度负责的精神和态度,遵循心理诊断和心理测量的有关原则,如心理档案不许扩散,不许滥用,不得侵犯个人隐私权,更不可作为批评、衡量学生的依据。

心理档案的内容可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定,经常涉及的内容有气质、性格、智力、学习动机、学习适应性、学习能力、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自我认识、生活和社会适应能力等。

选择好建档内容后,接下来是收集和整理资料。

收集资料的方法有多种,常用的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和测验法(应使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验量表)等。

最后,心理档案的使用要规范化。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需要创设某种特定情景和题材,让学生扮演某种角色,练习某种行为方式,身临其境地去体验他人的情绪和情感。

如对一些攻击性强的学生,让他们扮演挨打者,让他们体验被人欺负的滋味,从而减少其欺负弱小同学的行为。

角色扮演是一种生动、活泼、有吸引力的方法,学生在主动参与、积极创造角色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教师在角色扮演中主要担当组织者的任务,安排角色扮演者和剧情等。

班级、小组讨论

这种方法是组织小组或全班学生,针对某一主题进行讨论。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担任主持人的角色,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注意把握讨论的方向和主题。

学生讨论结束后,教师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

讨论的目的是使学生明辨事理。

②让教师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

主体性原则

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开设中学生心理课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所有学生充分参与。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尽量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角”,使他们“理直气壮”地倾诉心声,渲泄情感,发表意见。

同时,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善于体察和适应学生的情绪变化,进行灵活的教育与调控,引导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训练良好的心理素质。

平等尊重性原则

平等尊重性原则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使自己处于与学生平等的地位,尊重学生的人格,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努力与他们建立友好信赖关系,使学生意识到双方在人格、权利上享有同等“待遇”,以确保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取得满意的效果。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放下架子,杜绝说教,要重视学生的情感,理解学生的看法,采纳学生的意见,在关心、热爱、同情学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耐心的启发和疏导。

活动性原则

活动性原则是指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达到训练健康心理开发学生潜能,使之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目的,贯彻这一原则,教师必须保证课前进行认真的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在课堂上要及时反馈,正确引导,激发情趣,形成轻松活泼的气氛,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保密性原则

保密性原则指的是在进行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谈话内容予以保密,使学生名誉和隐私权受到道义上的维护和法律上的保证。

保密性原则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原则,它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的心理基础,同时也是对学生人格及隐私权的最大尊重。

贯彻这一原则要求教师与学生必须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一方面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对学生进行热情、诚恳、耐心帮助;另一方面,在特殊情况下,对有明显的伤害性人格的精神障碍要做好及时的预防工作。

5、助人自助的原则

咨询员的咨询过程不是替您出主意、想办法的过程,而是帮助您自己想清楚问题的所在,并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咨询过程中,您自己的心理能够得到成长。

因此,咨询是"授人与渔",不是"授人与鱼"。

北京市西城区银河小学倡导教师们要说好“十句话”,即:

为痛苦的学生说句安慰话

为孤独的学生说句温暖话

为胆怯的学生说句壮胆话

为自卑的学生说句自信话

为迷茫的学生说句开导话

为沮丧的学生说句鼓励话

为受困的学生说句热心话

为偏激的学生说句冷静话

为懒惰的学生说句鞭策话

为受冷落的学生说句公道话

“十句话”有助于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达到心与心的沟通,为对学生实施进一步的辅导与帮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深入挖掘资源,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2)各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①教材的处理与挖掘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每位教师都应成为心理咨询教师。

②教学活动的设计

这是学科教学的中心一切。

即如何从提高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技能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

③课堂管理与课堂心理环境

课堂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教育,对学生学习具有潜在影响,和谐合作的气氛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学科教学活动,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活泼地开展。

在课堂管理上,教师要善于合理应用表扬和批评,注意激励学生主动地去学习。

④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指导

研究性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⑤学习困难生的个别教育

教师要对学习困难生进行个别教育,帮助其改进作业方法,提高学习技能与自信心,以及对学习的积极态度。

3.采取积极措施,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在学校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开设心理咨询电话热线。

定期为师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

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生活辅导,前途职业指导等并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作为班主任、任课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使心理健康工作落到实处。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①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意义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是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和必要保障。

通过为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能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全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从而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还有助于教师加强青少年心理的研究。

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从纵向看,为学生个人心理健康发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条件。

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的一般程序

首先是确定心理档案的内容。

其次是学生资料的搜集。

学生资料的搜集方法主要有观察法、自述法、谈话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

最后是对资料进行整理、分析、解释和建立心理档案。

(2)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活动

①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客观要求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开展学校心理咨询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和解决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必要手段

②正确理解学校心理咨询及其相关概念

咨询——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相应技巧,针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作出分析、建议、辅导,以维护和增进来访者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的过程。

学校心理咨询有如下3个特点:

一是学校心理咨询遵循的是教育模式,而不是医学模式,即在学校心理咨询过程中,来访者被看作是正常人,而不是病人或患者。

二是学校心理咨询强调的是发展观点,即学校心理咨询是帮助来访者消除阻碍个体发展的各种因素。

三是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方式是谈话,咨询者的基本技能之一便是倾听。

③如何开展学校心理咨询?

开设“知心姐姐”信箱

开设心理咨询室

开通心理咨询电话

开办心理咨询校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表格类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