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9630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苏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

《苏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四含答案.docx

苏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四含答案

2019年苏教版语文高二上学期综合检测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9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的“诗史”传统

       ①中国是一个深具历史感的国度。

以至于凡是在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史”的作品几乎都被视为是伟大的,因为这些诗歌的内容指向了确凿可证的具体史事,因而其价值不证自明。

而我们在阅读诗歌时,也早已习惯从诗歌中寻找各种历史信息,诸如作者的生平、家世、交游等,以为谈史的资助;而罔顾诗人dàn精竭虑地在格律和形式之间铺排、展开其诗艺、美学、情感和思想。

这种阅读倾向不仅在普通读者中常见,即使对于具有良好文史修养的专业批评家而言也是如此。

但与普通读者喜欢在作品中搜索年、月、日、地理、人物等直接的历史信息不同,目光如炬的批评家往往更喜欢从诗歌的比兴、美刺、讽喻等修辞中去窥测诗人的政治态度和立场,从而将多义的诗歌指向具体而又特定的历史语境。

       ②久而久之,我们已习惯在诗歌阅读中另辟通往历史的蹊径,并发展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诗史互证”——来配合这一阅读目的。

清初以来,著名学者钱谦益、朱鹤龄、仇兆鳌、浦起龙等人注释杜诗,姚文燮、王琦等人注释李贺诗,朱鹤龄、姚培谦、冯浩、张尔田等人注释李商隐诗,都试图将孟子“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的理论与“诗史”理论结合起来,通过对诗中的比兴等修辞手法及典故、词义的训释来阅读诗人如何在诗中传达对重大现实事件的看法,从而形成一套娴熟运用于诗歌阅读并服务于历史学的“诗史互证”的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经过近代著名学者刘师培、邓之诚、陈寅恪等人的发挥,至今仍广泛而又深刻地影响着学术界。

       ③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对于“以诗为史”的阅读传统的追捧,在很大程度上是盲目的。

在现实的研究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大量生硬的拼凑,或以纪史功能作为诗歌的主要价值,或将诗歌中的比兴、美刺牵强附会于上层社会中重大、秘密的政治事件,更有甚者,将“诗史”作为一种阅读标准,强加于古人甚至于今人的各种不同类型的诗歌之上,只要诗中出现与时事交涉者,即可誉其为“诗史”。

这一阅读方法的làn用非但不能为现有的研究开拓新的思路,反而遮蔽了诗歌阐释的丰富的可能性。

       ④实际上,“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极其有限,是不可随意运用的。

历史上仅有宋末、明末清初两个时代的诗歌作品被当时或后世较多地尊称为“诗史”,这两个时代都存在史官缺席、史料贫乏的问题,而诗歌因为篇幅短小,诗人可随时随地利用诗歌这种形式来记载所思所感,所以,诗歌可用来补充历史叙述的不足。

然而,对宋元以来的绝大多数时代而言,公私的历史记载均十分丰富。

相对于整体的历史记载(上至帝王的起居录、实录,下至民间的野史、笔记)而言,片段的、经验性的诗歌中的历史记载实在渺小到可以忽视。

或许个别杰出的诗人的触角涉及到历史记载所忽略的地方,但这也是因为创作观念的转变,使得诗人乐意记载和描述某些重大或特殊的历史事件。

特别是同治、光绪以来,诗歌的纪事功能更是在不断地被边缘化。

       ⑤这么说,自然不是一笔抹杀诗歌的记录功能。

诗歌本是诗人面对世界的重要思考结晶,但凡人生所要面对的事情,诗歌自然均有所涉及。

记载历史,本是诗歌众多功能中的一项。

诗歌当然可以帮助我们进入历史的阅读。

今日来看,“以诗为史”的阅读,可以让诗歌在政治史、文化史、社会史、物质史、情感史、性别史、医疗史等众多不同的历史研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不过,上述的阅读必须建立在如下认识之上:

________________最后方可曲径通幽,由诗歌的微妙门径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真实、丰富的历史阐释空间。

(选自张晖《中国的“诗史”传统》,有删改)

(1)给文中的拼音写出汉字。

dàn精竭虑(     )        làn用(     )

(2)第①段中“几乎”一词不能去掉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写宋末、明末清初的诗歌作品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

 

(4)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⑤段横线上,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充分了解诗歌的体制和美学,掌握语言文字的细微之处

②而非用来简单证明历史的文献材料

③才不至于对诗歌的意义及某些历史信息误判

④充分明白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献

⑤熟悉同一时代诗歌文本的趋同与差异

          A.①⑤③④②

          B.④②①⑤③

          C.④③①②⑤

          D.①③④②⑤

(5)下列对“诗史”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诗史”是指在诗歌史上具有最高价值的作品。

          B.“诗史”一词的适用范围只受历史时代的限制。

          C.“诗史”是部分具有记载历史功能的诗歌作品。

          D.“诗史”是古典诗歌“以史为诗”的创作传统。

(6)作者对“诗史互证”这一阅读方法持什么态度?

请简要阐释。

 

2.(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心的方向,无穷无尽

       ①此刻,目光所及的广阔视域里,众多植物茁壮茂盛,一派浓郁恣肆的碧绿,喷吐着生命的活力。

这里是兴隆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万宁。

眼前这些树木花卉,让我的思绪飞向三十年前,我到过的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两个植物园中的植物大多无异,但相互之间的直线距离就有两千多公里。

两地之间海陆阻隔,江河纵横,山脉连绵,然而想象能够消弭阻隔,就像我此刻的体验。

在意识的调遣下,距离不复存在,方向随意掌控。

意念起动时,即使远在天涯,却可以迅疾地化为近在咫尺。

       ②在华北平原长大的我,十几岁时把小桥流水的江南,当成心目中最初的远方。

我想象那里的天空和土地,河流和植物,那里的人们和他们的生活。

数年后,当我初次踏上那里的土地时,却分明有一种旧地重游的感觉——脑海中无数次的描画勾勒,已经让想象无限接近于真实。

后来,陕北高原成为我新的向往。

随着年龄和经历的增加,曾经的虚幻变作真实,陌生成为熟悉,然而向往也会同步扩展,没有停歇。

远方永远存在,在东西南北的各个方向。

目光尽头的地平线,不过是一个新的起点。

一个声音呼唤着:

出发吧,把灵魂朝着天空敞开,把脚步印在永远向前方伸延的大地上。

       ③有许多年了,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在某个清静的时辰,展开一本中国地图册,确定其上的一个或几个地点,放飞思绪。

意念抵达之处,多是我曾经留下足迹的地方。

神凝气定之时,我分明看到,一幕幕画面穿越时光和距离,翩然闪现。

那是长白山下小镇外的原始森林,脚步踩在厚重松软的腐殖土上,松脂的清香、铃兰花的馥郁伴着鸟儿的鸣叫扑面而来;是浙东南永嘉群峰环抱中的楠溪江,用千百条清澈澄碧的溪水,用奇岩、飞瀑、深潭、古村和老街,打造出了三百里山水画廊。

有时候,借助资料和图片,我也会把目光投向某个向往已久而尚未遂愿的地方。

我想象青海三江源头的浩瀚壮丽,西藏纳木措圣湖边飘扬的经幡;想象大凉山满山遍野的金黄色苦荞麦,大兴安岭深处以驯鹿和猎狗为伴的鄂伦春人家。

甚至仅仅是想象,就能够带来一种惬意的慰藉。

       ④这些已经去过或将去到的地方,被造化赋予了各自的美质。

壮丽,秀美,辽阔,幽深,雄奇,朴拙……美的形态千变万化,繁复多姿。

但对于我来说,初次遭逢这些景物,都是一种感动,一种震颤,一道划过灵魂的闪电;而过后,则是一遍遍地回想,在回想中沉醉,在沉醉中升起新的梦想。

       ⑤让我记述一次这样的闪电和震颤,它曾让我此生难忘。

那是二十多年前,一次在新疆大地上的行旅。

是在天山北麓,汽车穿越连绵交错的农田和林带,即将驶入浩瀚无垠的千里戈壁。

就在它的边缘,神话一样,眼前突然闪现出一望无际的向日葵,至少有几十万株吧,茎秆高大粗壮,花盘饱满圆润,花瓣金黄耀眼。

它们齐齐地绽放,一片汪洋灿烂,仿佛色彩的爆炸和燃烧。

在片刻的惊骇后,我觉察到眼眶中盈满了泪水。

不用感到难为情吧!

眼泪是一种验证,是灵魂和情感尚且丰盈饱满的体现。

而此时此地,它是在强烈地证明着风景的大美。

这些在当地都是最普通的风景,普通到无人关注,却让我镂心刻骨。

因为平凡而普遍,它们更能够反映此地的自然之美的本质,也更能够和孕育于风土之中的普遍精神建立起一种关联。

       ⑥只要倾心相与,你就能够听到每一处大自然的心跳声,捕捉到它丰富而微妙的表情变化。

每一个地方,它们的天气和地貌,植被和物候,天地之间诸种元素的组合,构成了各自独特的声息色彩。

而所有这些地方连接和伸展开去,便是一片大地的整体。

久久凝视那一幅雄鸡形状的版图上,那些你亲近过的地方,一种情感会在心中诞生和积聚。

那是一种与这片土地血肉关联、休戚与共的情感,当它们生发激荡时,有着砭骨入髓一般的尖锐和确凿。

你正是从这里,从一草一木,从一峰一壑,建立起对一片国土的感情。

家国之爱是最为具象的情感,自然风物是最为直接和具体的体现。

这样你就会明白,前人何以会用桑梓来指代故乡。

       ⑦“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因为那个方向,分别是它们的家园所在。

每个人的家园之感,都诞生于某一片具体的土地,而家国同构,无数家园的连接,便垒砌起了整个国度的根基。

这种对于土地的感情,真实而有力,远胜过一些抽象浮泛的口号和理论。

所以这样的歌词才能够被传唱几十年: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甚至一种最为深切的哀痛和悲愤,也可以经由风光和自然来获得寄托。

在敌寇铁蹄践踏、国土沦丧、百姓流离的黯淡日子里,诗人戴望舒这样写道: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在山川大地之间,祖国的理念清晰而坚实。

       ⑧让脚步跟随着目光,让诗意陪伴着向往。

行走中,远方化为眼前,异乡变成家乡,“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每当脚步踏上一个新的地方,都是把家园的界限向外扩展。

而所有的家乡,它们的名字的组合,就形象地描画出了一个国家的名字,成为对它的标注和阐释。

在被这个名字覆盖和庇护的一大片土地上,我们诞生和成长,爱恋和死亡。

       ⑨心的方向,指向的是祖国大地上的江河湖海,高山平原,一种无边无际的美丽。

心的方向,朝着四面八方,无穷无尽。

(取材于彭程同名散文)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兴隆与西双版纳两个热带植物园的距离遥远,是为了表现调遣意识不受距离的限制。

          B.作者年幼时把江南当成心中的远方,即使未曾去过,无数次想象已让江南成为旧相识。

          C.远方并不是唯一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地方,随着陌生变为熟悉,远方不断地向外延伸。

          D.对去过的地方,作者在回忆中重温美好,对没去过的地方,只能借助资料和图片获得慰藉。

(2)文章①至⑤段使用第一人称“我”,第⑥段改用第二人称“你”。

请简要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3)本文的题目“心的方向,无穷无尽”有哪些含义?

 

3.(1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问题。

多出来的晚年

李景霞

       顺大娘安静地坐在屋门前的台阶上,三月的阳光软塌塌地从背后斑驳的砖墙上滑下来,薄薄地罩住了她全白的发,她整个人都轻飘飘的,仿佛落在台阶上的一件灰扑扑的旧衣服。

       而这,是她多出来的晚年,因为十年前她已被疾病判了死刑。

       那时,她还是拽了小脚家里地里忙碌的小老太太,住在属于她和老头子的老屋里自给自足。

在实在无法忍受的频繁的发烧、憋闷之后,才从箱子底下取出两老积攒的几张钞票,央求儿子带着去县医院检查。

检查结果是:

高度疑似肺癌。

       儿女们经过短暂的难过后便坦然接受了这个结果,医生的再去大医院确诊的建议,立刻为听说的高昂的检查确诊费所瓦解。

儿女们围了圈商量:

县医院说是,大约总是对的,再去市里重新花一遍钱又有啥必要呢,这种病最终都是人财两空的。

老太太暗自期待地沉默一会后,便发了话:

“我不看了,横竖都是死。

城里的买房供孩子上大学,家里的盖房娶媳妇,哪家日子都不轻省。

我不想把孩子们都害得苦哈哈的。

       然而,医生预言中的几个月之后的人生最后的谢幕却并没有如约而至。

老太太倒也慢慢习惯了断断续续地发烧、憋闷和疼痛,实在不行就去诊所拿点药或输两天液,缓解她无奈等待的焦灼。

       等待中,时间又过了一年,老太太仍然没有动身的意思,倒是出门打短工的结实的老头子在回家途中跌了一跤摔断了胯骨。

照例是在日益剧烈的呻吟里不得已被送到医院又拉了回来。

老太太倒日益矍铄起来,她不再每天准备收拾行李踏上征程,而是打起精神颠着小脚里里外外地忙乎,全力伺候起老头子来。

“我不能死,老头子从小没了爸妈,一辈子没享过福,我不看着他谁看着他。

       她怜爱地看着瘫痪在床的他。

转眼又是两年,这个沉默能干了一辈子的老实人,实在等不及老太太,一个人上了路。

       老太太这时才抽出心思想自己的病。

死刑已被判几年,那一刻却迟迟没有到来。

但老儿子家拆掉老人老屋盖新房的计划却再也不能拖延搁置――房子是孙子结婚的筹码,孙子的婚事是远比无处安放的晚年更迫切隆重的事。

       房子盖好后,她被暂时安置进院门处放杂物的小门房里,她虽然日日活的艰难,但似乎很有活下去的兴致,顽强的生命力又让她蹒跚走过了几年。

       这日益延长的多出来的晚年让儿女们迷惑又措手不及,甚至开始怀疑这个诊断,但似乎也没有兴趣破解这个谜团。

老太太努力无声无息地幽居在小门房里,安静得仿佛一件废弃的旧家具。

被轮流不定时送来的饭,放在小床边装粮食的洋灰柜子上。

有时活忙,饭就一次送上一天的。

饭菜很快变凉,儿媳又出门打工,她不得不拖了拐杖慢慢挪到邻居家的炉火上加热一下才能下咽。

       老太太这多出来的晚年,最终在熬不住小门房的寒冷后又被搬去了大儿子的老房子,老房子阴暗潮湿,整个冬天她都坐在炕上,看微弱的阳光爬上凹凸不平的墙面,又蹒跚地退出去。

晚上,就盯着屋顶裸露的椽子看,闭着眼睛也知道哪一块熏得发黄、哪一块已经破损、哪一块住着飞蛾。

       春光开始明媚,她甚至又能摸索着到房前屋后闲走。

她仍然因为心疼整天奔波出苦力的老儿子回家吃不上现成饭而一步步挪过去窥探,她仍然替城里的儿子着急还不完的房贷,虽然她的关心和担心被所有人忽视和厌烦。

       儿女们仍然随时准备着从她看不到的四面八方冒出来体面悲伤地完成她人生最后的盛事,而她仍然活在多出来的、盛满病痛和孤寂的晚年里,仿佛已经说了结束语却还絮絮叨叨的文章结尾和已经告了别却迟迟不走出家门的穷亲戚。

和许许多多农村的老年人一样,在破败的老屋、在敞亮宽阔的大院子的小偏房里,她活在自己一个人的世界里。

(摘自2015年第10期《散文百家》,有删改)

(1)赏析第一段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

 

(2)简析顺大娘的形象特点。

 

(3)第十段的画线句表现了儿女们怎样的内心世界?

 

(4)结合全文,探究结尾划线句的深刻意蕴。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4.(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袁昂,陈郡阳夏人。

年十五,父抃死。

昂号恸呕血,绝而复苏,更制服,庐于墓次。

昂后与从兄彖同见从叔司徒粲,粲谓彖曰:

“其幼孤而能至此,故知名器自有所在。

”齐初,起家王俭镇军府功曹史。

俭时为京尹,俭于后堂独引见昂,谓昂曰:

“卿必居此。

”累迁秘书丞,黄门侍郎。

丁内忧去职。

服未除而从兄彖卒。

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

人有怪而问之者,昂致书以谕之曰:

“尔来三十余年,从兄怜爱之至,无异于己。

此恩此爱,毕壤不追。

”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

       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

高祖手书谕曰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

“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

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

”后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

天监二年,以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

昂奉启谢曰:

“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推恩及罪,在臣实大,敢乞辞之。

”不许。

六年,征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徙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

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

普通三年,为尚书令,开府仪同三司,给鼓吹,给亲信三十人。

五年,加左光禄大夫,增亲信为八十人。

大同六年,薨,时年八十。

初,昂临终遗疏,不受赠谥,并敕诸子不得立志铭。

复曰:

“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

以此阖棺,无惭乡里。

”诏谥曰穆正公。

(节选自《梁书·袁昂传》)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B.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C.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D.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

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C.“诏”表示帝王对臣民的命令,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制、诰、敕、谕等。

          D.谥,是人死之后他人给予死者的一种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昂事亲至情。

袁昂因父亲离世悲痛欲绝,哀毁过礼,筑庐为父服丧;从兄袁彖又不幸去世,袁昂感念他三十多年的抚育之恩,于是为他着期服守丧。

          B.袁昂备受期许。

堂叔袁粲认为袁昂年幼丧父却能做到尽心服丧,他日必能获取功名:

王俭也因此认为,终有一日袁昂必定可以成为和自己一样的官员。

          C.袁昂深受器重。

袁昂降梁之后,深受信任,曾代高祖持节前去犒劳军队;他屡受提拔,仕途亨通,高祖还赐他鼓吹的仪仗,并给予他护卫数十人。

          D.袁昂谦卑低调。

梁高祖命他参谋军务,袁昂认为自己是前朝罪臣,学问品行不佳,婉言谢绝;他临终时上书表示不愿接受追赠和谥号,告诫诸子不立墓志铭。

(4)下列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庐于墓次       次:

旁边

          B.有怪而问之者       怪:

感到奇怪

          C.高祖宥之不问也       宥:

责备

          D.诏权假昂节       权假:

暂时代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

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

②吾释褐从仕,不期富贵,幸遇殊恩,遂得全门户。

 

三、诗歌鉴赏(11分)

5.(11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芭蕉

郑燮

芭蕉叶叶为多情,一叶才舒一叶生。

自是相思抽不尽,却教风雨怨秋声。

 

咏春笋

杜甫

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人行。

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郑诗前两句,以比拟的手法,写出了芭蕉叶叶递生、生生不息的情状,为后文的抒情作铺垫。

          B.杜诗前两句,用几近夸张的笔法,描绘了春笋生机勃勃、繁密满林的生长态势,流露出作者的喜悦之情。

          C.郑诗第三句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将情具体化,表达了相思之情的悠远缠绵,无穷无尽。

          D.郑诗由描写到抒情,情感正面点出;杜诗由描写到叙事,但仍以抒情为内核,情感含而不露,恰到好处。

(2)两诗的末句,一“怨”一“嗔”,字面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效果实则大相径庭。

试结合诗句作比较鉴赏。

 

四、默写(5分)

6.(5分)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虞美人》中表达出物是人非之感的句子是“          ,       ”。

(2)李商隐的《锦瑟》中“          ,          ”点明诗的主旨是追忆往昔,曲折表达诗人对往事不可追的惆怅苦痛。

(3)《琵琶行》中千古名句“          ,          ”表达了白居易与琵琶女同样命运的感伤,也引发了后人的共鸣。

(4)《蜀道难》中表现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诗句是“          ,          ”。

(5)《琵琶行》中在琵琶声渐近无声时,描写突然发出雄壮铿锵、激越昂扬的强音的句子是“          ,          ”。

(6)《离骚》中以荷花制成华美服饰象征自己美好德行的句子是“          ,        ”。

(7)《氓》中描写女子早起晚睡,辛勤劳作的诗句是“      ,      ”。

五、单选题(9分)

7.(3分)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而且要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②在王守仁看来,“知”与“行”的合一是强调既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③知行合一,是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认识论命题。

④所谓“知”是指科学知识,所谓“行”是指人的实践。

⑤知行合一也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这一命题主要涉及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

⑥致良知,知行合一,这是阳明文化的核心。

     A.⑤④①⑥③②

     B.①③⑤④⑥②

     C.③④②⑥⑤①

     D.②③⑤④①⑥

8.(3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博览群书的文坛名宿冯亦代赞美说:

“宗璞有丰厚的古典文学修养,自己又是个小说家、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是我辈凡人所不能企及的。

她的文章看来平平淡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因此她能把中西古典文学的含义尽化为诗

②但其中跌宕迂回又不是粗心之人所能把握的

③从而以之入文

④只有在读者的细心体会中豁然开朗

⑤加之她的敏慧

⑥而捕捉到她命意之所在

     A.③⑥①④②⑤

     B.③⑤②⑥①④

     C.①②⑥③⑤④

     D.①③⑤②④⑥

9.(3分)下列这首词词牌名是(          )

春来秋去。

往事知何处。

燕子归飞兰泣露。

光景千留不住。

       酒阑人散忡忡。

闲阶独倚梧桐。

记得去年今日,依前黄叶西风。

     A.清平乐

     B.虞美人

     C.蝶恋花

     D.卜算子

六、语言表达(6分)

10.(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就现有技术而言,移民火星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能否确保旅途安全,而是能否确保①           ,他们会因失重而出现肌肉萎缩、骨质疏松等病症,容易因为更多宇宙射线的辐射而引发癌症,可能因长时间居于狭窄空间而产生心理疾病。

此外,即使顺利到达火星,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