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出文显证者问曰上来返对之义云何得知世尊定为.docx
《第四出文显证者问曰上来返对之义云何得知世尊定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出文显证者问曰上来返对之义云何得知世尊定为.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出文显证者问曰上来返对之义云何得知世尊定为
第四、出文显证者。
问曰上来返对之义,云何得知世尊定为
观经四帖疏讲记1
第四、出文显证者。
问曰:
上来返对之义,云何得知世尊定为凡夫不为圣人者,未审直以人情准义,为当亦有圣教来证,
第四、出文显证者。
有人问:
上面反对的内容,怎么知道佛宣说本法一定是为了凡夫而不是为了圣人呢,这只是以个人的想法来作判定,还是也有圣教的依据呢,
答曰:
众生垢重,智慧浅近。
圣意弘深,岂宁自辄,今者一一悉取佛说以为明证。
回答:
众生的垢障很重,智慧浅近,佛传法的心甚深广大,哪里敢自出新裁随意判定呢,现在就一项一项地引佛的圣言作为证明。
就此证中,即有其十句。
何者,第一、如《观经》云:
“佛告韦提,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者,是其一证也。
可以引十句经证:
第一、像《观经》所说,佛告诉韦提希,现在我给你广说众多譬喻,也使未来一切凡夫想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世界。
这是第一个证明。
因为里面明显说到了“令未来世一切凡夫”。
二、言“如来今者,为未来世一切众生,为烦恼贼之所害者,说清净业”者,是其二证也。
二、说到“如来现在是为了未来世的一切凡夫,被烦恼恶贼所伤害者,宣说清净业”。
这是第二个证明。
因为所被的根机是未来世被烦恼贼戕害的众生,哪里是圣人呢,
2观经四帖疏讲记
三、言“如来今者,教韦提希及未来世一切众生,观于西方极乐世界”者,是其三证也。
三、说到“如来现在教导韦提希和未来世的一切众生观想极乐世界”。
这是第三个证明。
四、言“韦提白佛:
我今以佛力故,见彼国土。
若佛灭后,诸众生等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云何当见极乐世界”者,是其四证也。
四、韦提希白佛:
我现在以佛力加被故,见到了极乐国土。
如果是在佛涅槃之后的时代,众生浊恶不善,被五苦逼恼,怎么能见到极乐世界呢,这里韦提希是为了未来世的恶苦众生,而请示如何观行现见极乐净土。
既然是浊恶不善、五苦所逼的凡夫,哪里是圣人呢,这是第四个证明。
五、如日观初云“佛告韦提:
汝及众生专念”已下,乃至“一切众生自非生盲,有目之徒见日”已来者,是其五证也。
五、在讲授日观一开始时,说到“佛告诉韦提希,你和一切众生专念”已下,一直到“一切众生如果不是天生的盲人,有眼睛的人都见过日轮”以上,这也是教导一切凡夫作日轮观,而不是教导圣人。
这是第五个证明。
六、如地观中说言“佛告阿难:
汝持佛语,为未来世一切大众欲脱苦者,说是观地法”者,是其六证也。
六、在地观中说到“佛告诉阿难:
你好好受持佛语,为未来世的一切大众想要脱离苦海者,宣说地观法”,这就是第六
观经四帖疏讲记3个证明。
既然是欲脱苦者,当然不是圣人。
七、如华座观中说言“韦提白佛:
我因佛力,得见无量寿佛及二菩萨,未来众生当云何观”者,是其七证也。
七、在花座观里说到“韦提启白佛说:
我因为佛力加被而见到了无量寿佛和两大菩萨,未来的众生应当如何作观呢”。
这是第七个证明。
八、次下答请中说言“佛告韦提:
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者,是其八证也。
八、接下来回答上面的祈请中说到“佛告诉韦提希:
凡是想观想彼佛者,应当发起想念”。
这是第八个证明。
九、如像观中说言“佛告韦提:
诸佛如来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者,是其九证也。
九、像观中说到“佛告诉韦提希:
诸佛如来入于一切众生心想中,故汝等心想佛时”等等,既然说到入在一切众生心想中,说明只对凡夫宣说的。
这是第九个证明。
十、如九品之中,一一说“为众生”者,是其十证也。
十、在九品的经文里,一一说到了“为众生”。
这是第十个证明。
上来虽有十句不同,证明如来说此十六观法,但为常没众生,不干大小圣也。
以斯文证,岂是谬哉,
以上虽然引了不同的十句,都是在证明佛宣说这部十六观法,唯一是为了常没众生,而不关大小乘圣者的事。
“常没”,是指恒时陷溺在苦海中,无法超出。
佛为了救度常没众生的缘
4观经四帖疏讲记
故,宣说十六观法,也就是引导众生以修持定善和散善,往生西方净土来超出苦轮。
对此有明确的经文作为确证,哪里是虚诳的说法呢,
这样我们的心就定了,原来《观经》是针对我们凡夫宣说的,因此我们依靠这部经法修行决定能往生。
如果是为圣人宣说的,与我们关系就不大,因为我们凑和不上。
既然是为着我们凡夫,连一生造恶的人回转心来求愿往生,也都能往生的话,我们应当非常有信心。
这的确是即生就能解脱的大法。
这一生在我们的地位上,能够把握这个法门,那确实就能以极简易的方便、极快的速度,解决无量劫来一直无法超出生死苦海的问题。
第五、会通别时意者,即有其二:
第五、会通论典中所说的别时意趣,有两段内容:
1一、论云:
如人念多宝佛,即于无上菩提得不退堕者。
凡言菩提,乃是佛果之名,亦是正报,道理成佛之法,要须万行圆备方乃克成,若将念佛一行即望成者,无有是处。
虽言未证,万行之中是其一行。
何以得知,如《华严经》说,“功德云比丘语善财言:
我于佛法三昧海中唯知一行,所谓念佛三昧”,以此文证,岂非一行也,虽是一行,于生死中乃至成佛永不退没,故名不堕。
第一、论典中说到:
如果有人念多宝佛,必定于无上菩提
1《摄大乘论》云:
“二、别时意。
譬如有说,若人诵持多宝佛名,决定于无上菩提不更退堕。
复有说言,由唯发愿,于安乐佛土得往彼受生。
”
观经四帖疏讲记5得不退堕。
菩提是佛果的名称,也是正报。
按理来说,成佛的法道必须圆满具备万行才能成就。
如果仅以念佛一行就期望成佛,这在理则上是不符顺的。
虽然不是以此圆证佛果,但属于成就菩提万行中的一行。
怎么知道呢,如同《华严经》所说“功德云比丘对善财说:
我在佛法三昧海中唯一知晓一行,所谓念佛三昧”,以此段文证明,难道不是菩提万行中的一种吗,虽然只是一行,但从他起行开始,一段时间还处在生死位当中,这样不断升进,直到超出生死乃至成佛之间,永远不会退没,这叫“不堕”。
也就是以念佛一行的功能力量,可以使行者自从修持以来,在生死的迁流中,乃至到最终成佛为止,永远不会退堕陷没下来,因此称为“不堕”。
问曰:
若尔者,《法华经》云“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亦应成佛竟也。
此之二文有何差别,
问:
如果是这样,那么《法华经》里说到“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也应当是已经成佛完毕。
这两段经文在含义上有什么差别,
答曰:
论中称佛,唯欲自成佛果。
经中称佛,为简异九十五种外道。
然外道之中都无称佛之人,但使称佛一口,即在佛道中摄,故言已竟。
回答:
论中说到称佛名,唯一是希求自己成就断证圆满的佛果。
而经中说到的称佛,是简别不同于九十五种外道。
外道
6观经四帖疏讲记
当中没有称念佛名的人,只要称念一声佛,就已经被摄受在佛道当中,因此说“已竟”。
二、论中说云:
如人唯由发愿生安乐土者。
久来通论之家不会论意,错引下品下生十声称佛与此相似,未即得生。
二、论中举了这样一个别时意趣的例子:
比如说一个人唯一由发愿就能往生安乐净土,这种说法就是别时意趣。
长久以来,诸论家没有契会论典的含义,错误地引了《观经》里下品下生十声称佛,作为同等的例子。
也就是说,通论之家认为,经中说到的十声称佛,这是有别时意趣的,不是当即就能生到净土。
如一金得成千钱者,多日乃得,非一日即得成千。
十声称佛亦复如是,但与远生作因,是故未即得生。
噵佛直为当来凡夫,欲令舍恶称佛,诳言噵生,实未得生。
名作别时意者。
比如说,由这一金就会得到一千钱,这种说法就是别时意趣。
不是说你现在以一金为本钱就得了一千钱,而是通过一番一番的贸易增长,通过这一金不断地增长,经过很多天以后,才能得到一千钱。
十声称佛也是这种情况,由于你十声称佛已经种下善根,在将来不断增长以后,能够成就往生净土的果位。
因此,这十声称佛就成为遥远的未来得生净土的一个远因,不是说现在就能生。
因此他们解释说,《观经》里,佛只是为着当来世的凡夫着想,让他舍掉恶念,一心称念佛号,因此以方便语说到这样做就能往生净土,实际不是指称了十念就能往生
观经四帖疏讲记7净土。
这样传教的方式就叫别时意趣。
以下对此破斥。
《观经》里的十声称佛往生,并非别时意趣,以此引为别时意趣的范例,这有绝大的错误。
何故《阿弥陀经》云:
佛告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一日乃至七日,一心愿生,命欲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迎接往生,次下十方各如恒河沙等诸佛,各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皆应信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言护念者,即是上文一日乃至七日称佛之名也。
今既有斯圣教以为明证,未审今时一切行者,不知何意,凡小之论乃加信受,诸佛诚言返将妄语,苦哉~奈剧能出如此不忍之言,
如果说这是别时意趣,为什么《阿弥陀经》里释迦佛说诚实语,以及十方诸佛都是出广长舌相显示诸佛不诳语,而证实释迦所说谛实不虚呢,用这样的现象来证明这是诚实不虚,哪里是别时意趣,所谓别时意趣,就是所说的话是一时的机用,只要引导众生能够得到利益就可以,所说别有用意。
但是在《阿弥陀经》里,佛特别告诉舍利弗:
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听到阿弥陀佛,即应执持名号,从一日乃至七日间,一心愿生净土。
在他临欲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和圣众就来迎接往生。
紧接着下文就出示十方恒河沙数等的诸佛都各自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
因为吐出遍覆三千大千世界的广长舌相,说明诸佛已经断尽了妄语的习气,以此来证成这部经确实不虚。
诸佛都是这样说,你们众生应当信受这
8观经四帖疏讲记
部一切诸佛共同护念的极深的不可思议的经法。
所谓护念的对象,就是指上文所说在一日至七日之间称佛名号的行者。
因此诸佛都是在证成、在护念,此等行者必然得到极大的利益。
现在既然有了这样明确的圣教作为证明,搞不清楚现在的一切行者对于凡夫小辈的论调特别信受,对于诸佛的诚谛之语反而以为是方便妄语,这是很悲哀的事,竟然说出这样让人不忍听闻的话。
因为这话直接是在否定释迦和诸佛的诚谛之语,也是否定弥陀大愿不可思议的神力,这是极其可悲的事情。
虽然,仰愿一切欲往生知识等,善自思量,宁伤今世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以为指南。
若依此执者,即是自失误他也。
尽管如此,我还是诚心地愿一切希求往生的善知识们,好好思量,宁可这一世错信了佛语而失误,也不可以把菩萨的论调作为修行的指南。
如果你依据一种不符合佛语的论调来执持的话,那确实成了自己失误、又误他人的大错谬了。
这只是退一步来说,不是说佛语会有错误,而是说,在佛语和菩萨的论之间做个选择的话,就要以佛语为无上的量。
因为佛已经现证了一切种智,他是无错谬地见到了一切真理和所有不可思议的事。
而西方法门确实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智慧和悲愿的力量所成就的,唯有诸佛才能了达,不是其他九界众生以自力所能知晓的。
因此,这两者做一个权衡的话,就要知道,由于菩萨断证没有达到圆满,没有彻证到量,凡是他所说的如果与佛语相合,
观经四帖疏讲记9那就可以印证说如是如是,如果他所说的和佛语不相合,那就说明他是不符合真理的,或者说不符合一切种智现量的所见,这就必须舍弃。
这里是标明行者对于圣教生信的量,因此以一种坚信的方式来说:
即使佛语有错误,我也相信到底,其实佛语是没有错误的。
但是,如果菩萨的论调与佛语相违,那才真正是不符合真理的法则而出现偏差。
所以他们说十念不能往生,这就完全不符合佛心和弥陀大愿的本意。
这种言论的流播,确实会使自己丧失即生往生净土、顿超旷劫轮回、迅速得证不退转位、解脱成佛的大利益。
而且会误导千千万万的人,使得他们丧失信心,认为此生不可能往生净土,只有到遥远的未来世才可以。
这样,他们就发不出决断的心一心祈愿往生,或者说中间会产生疑虑、退阻,无法至心地趣往净土。
这样就退失了无数众生即生横超生死、往生净土的大利益。
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必须以佛语为量。
这是极其甚深不可思议的事,我们很难见到它玄妙的理体以及弥陀不可思议的力量。
但只要我们深信佛语,以此为量,我们就必将得到极其不可思议的利益。
只要你相信这样一个无上如意宝的功能,直接去顺应它的操作法则来做,就必将得到利益。
并不一定要你真正见到如意宝的体性和力用,这是很难的事。
好比今天一般的人都能够使用傻瓜相机或者各种便利、高级的电子产品,他并不需要完全透彻里面的深妙原理,这只是极少数高层专家的事情。
但是只要你信受的话,就一定能得到
10观经四帖疏讲记
该产品的便利。
把这个譬喻扩大到无数倍,那么我们也应当如是地信受佛语彻见后的指示,我们也应该相信这个法门有不可思议的功能、力用,它完全超乎我们的想像或者其他通途法门的范围,也根本不是下凡的情量乃至于诸学道圣者的量所能测知。
因此,在这件事情上必须以佛语为量,坚信到底。
同样的道理,善导大师在后面谈到“深心”的时候,特指的是一种对于佛语坚定不移的信心。
一方面,相信自己在生死流转当中常没常流转,始终没得到一个极奇特的因缘,使得自己顿超生死。
而另一方面,就要深信,今天终于闻到了弥陀四十八愿的无上愿海法门,它使一个障重凡夫下至于至心十念都能生至功德极其殊胜的净土,因此了解到这是旷劫难遇的良机,就好像穷人遇到了无上的如意宝那样欢喜。
以这种深信心,就排除了各种怀疑,哪怕是其他所有的论师、所有的声闻缘觉阿罗汉、所有的一到十地的菩萨,甚至于十方诸佛来说这个法不了义,或者说并非如此,也不生任何疑难、退却。
像这样的心,就是真实的信心。
问曰:
云何起行而言不得往生,答曰:
若欲往生者,要须行愿具足方可得生。
今此论中但言发愿,不论有行。
问:
论中所说的是怎样起行,而不能得往生呢,
回答:
凡是想得到往生成果的人,必须要行愿具足,缺一不可。
而这部论里只说到发愿,没有说到实行。
问曰:
何故不论,答曰:
乃至一念曾未措心,是故不论。
问:
为什么没有说到实行呢,
观经四帖疏讲记11
回答:
因为他没有起一念要真正实行的心,所以他只是有一个愿而没有实际行动。
问曰:
愿行之义有何差别,答曰:
如经中说,但有其行,行即孤,亦无所至。
但有其愿,愿即虚,亦无所至。
要须愿行相扶,所为皆克。
是故今此论中,直言发愿,不论有行。
是故未即得生、与远生作因者,其义实也。
问:
愿和行在含义上有什么差别呢,
答:
如同经中所说,只有口称佛名的行为而没有一个想求生的愿望,这样就只是一个单单的行动,也就不可能到达所愿处。
如果只有愿望而没有行动,这就是虚愿,也不可能达成目标。
一定要行和愿互相摄持,也就是说以真实的愿来摄持行为,引导他往所愿处行进,而且必须要由实际的行动来填满所愿,这样才能够达成所求的目标。
总而言之,愿行缺一不可。
没有什么愿望,只是做一种行为,不可能达成所愿。
就像一般人念念阿弥陀佛,但他没有往生的愿,所以不会往生。
或者单单有一个空愿,没有实行,也不可能到达。
就像一般人说自己想达到什么目标,但他根本就不付诸实行,也不可能达成。
所以,在这部论里只说到了发愿,没有谈到实行,因此他不可能在今生得以往生,只是给遥远的未来种一个因。
论中所说的是一个真实的情况,并没有不对,要这样理解别时意趣的含义。
问曰:
愿意云何,乃言不生,答曰:
闻他说言西方快乐
12观经四帖疏讲记
不可思议,即作愿言,我亦愿生。
道此语已,更不相续,故名愿也。
问:
所谓只有一个愿是什么意思,而说不能往生呢,
回答:
这个人听到别人讲西方极乐世界如何快乐不可思议,他心里也会这样发愿说,我也想生到那里。
但说了这句话以后,他再也不相续,也就是他并没有发出不断称念佛的行为,所以叫做只有一个虚愿。
思考题
1、中辈三人往生的因行如何,应如何正确判别其位次,诸师所判有何过失,
2、下辈三人应如何判定,为什么,
3、九品往生总的应如何判定,这对我们有何启示,
4、举出三个教证,证明佛说十六观法只为凡夫,不为圣人。
5、破斥错解别时意趣:
(1)诸师如何将“下品下生十声称佛往生”错解为别时意趣,
(2)举出经教,对此作破斥。
(3)为什么说宁可错信佛语,不可执菩萨论为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