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公共关系案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178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公共关系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政府公共关系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政府公共关系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政府公共关系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政府公共关系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公共关系案例.docx

《政府公共关系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公共关系案例.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政府公共关系案例.docx

政府公共关系案例

以下例题的案例评析仅供参考。

可见仁见智,言之有理即可。

案例1

假如我是广州市长

  广州市委、市政府先后举办过直接为市长作参谋的“假如我是广州市长”征文活动(后定名为“市长参谋活动”),为政府职能部门出谋献策的“房改方案千家谈”、“菜篮子工程千家谈”等“千家谈系列活动”,讨论广州市风和广州人精神的“羊城新风传万家”和“羊城居委新形象”等大型公众活动等等,运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介,动员了成千上万的市民参政议政,各抒已见,都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提高了政府对市民的凝聚力。

案例思考:

试运用公共关系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评点这一案例。

案例分析:

1.此案例反映了政府公共关系中拓宽社会沟通渠道,吸引公众参政议政的问题。

政府公共关系工作要尽可能争取公众的了解,这就需要加强政府自身的传播工作,提高政府的透明度,满足公众的知情权。

各种大众传播媒介为社会沟通提供了广泛的参与方式,围绕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动员公众献计献策,集思广益,这也是政府公共关系的一种形式。

2.广州市委、市政府通过举办“假如我是广州市长”征文活动,动员成千上万的市民参政议政,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这充分说明了政府与公众双向沟通的重要性,说明了公众议政活动在政府公共关系活动中的作用。

因此,在开展政府公共关系活动时,应积极开开拓公众参与性强的社会沟通渠道,让公众的意见能够充分地表达出来,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开拓公众参与性强的社会沟通渠道,还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稳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与社会秩序。

由此可见,政府公共关系工作就应该发展一系列公众议政参政的社会渠道。

案例2

20世纪80年代,天津市政建设跟不上,人民群众生活存在许多实际困难,“坐车没有走路快,自来水腌咸菜,临建拆得没有搭得快”,群众意见很大。

市政府决心为群众办实事,一件一件地解决落实,说到做到,样样兑现。

1983年,首先为市民办了10件实事,从1984年开始每年坚持为城乡人民办20年实事,到1989年已办了130件。

如新建、改建了3000万平方米的住宅,等于解放以来前30年建房总数的3倍,使一半以上的家庭改善了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花两年时间完成了的民用气化工程,使民用炊事煤气化的普及率高居全国之冠;花一年零四个月,完成了震惊中外的引滦入津工程,一扫天津人喝咸水的历史;新铺城市道路2137公里,建起由10来座立交桥和中环线外环线构成的“三环十四射”的城交道路网络等等。

广大人民群众对市政府、市领导的满意程度达92%~99.4%,形成了心齐气顺、政通人和的社会政治局面。

案例思考:

试运用公共关系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评点这一案例。

案例分析:

1.此案例体现了完善公共行政服务,树立政府良好形象的政府公共关系思想。

政府公共关系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政府的威信和美誉度,提高其吸引力、凝聚力和号召力,增进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心和好感,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政府要树立良好形象。

政府要树立良好列,就必须多办实事,取信于民,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落实到具体工作中。

2.天津市在实际工作中,将公众最关切、意见最大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办实事的重点,限期解决,得到人民的一致拥护和支持。

天津市为人民办的这些实事,也是政府公共关系活动的一部分。

政府通过为人民办实事,加强了与人民的双向沟通,促进了人民对政府的了解、理解和信任,争取到人民的拥护、支持与合作,树立了良好的政府形象。

3.由此可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宗旨。

广大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是政府的最高利益。

政府只有勤政为民,多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才能得到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

案例3

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活动

《中国名牌》杂志社会组织策划了高扬爱国主义旗帜的中国政府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倒计时活动,产生了深刻的政治意义与深远的历史意义,其创意如下:

一、背景:

项目调查

1.历史:

香港问题是英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后强迫清政府签定的不平等条约。

2.立场:

香港是中国领土,不属于“殖民地”范畴。

邓小平同志明确地表示1997年要收回香港。

3.结论:

1997年7月1日这一天回归,使一个世纪的悲欢离合、一个民族的沧桑荣辱将在这时刻凝聚升华。

二、项目策划

1.目的:

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2.切入点:

倒计时(让它分分秒秒叩动每一位炎黄子孙的心弦)。

3.规模:

每字高度不小于1米,总面积150平方米,可视距离1000米以上。

4.焦点:

倒计时牌建在祖国心脏——首都北京。

具体建在市中心——天安门广场的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正中。

5.层次:

报呈新华社领导、北京市政府、国务院澳办,直到中央领导。

6.时间:

启动在1994年12月19日(中英联合声明10周年)至1997年7月1日,运行925天。

三、项目实施

1.高层公关:

中央支持;

2.政府各职能部门公关:

热情赞许;

3.横向公关:

全国人导振奋。

四、项目评估

1.中央领导高度评价;

2.925天中,参观率最高,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世界之最:

面积、时间、目睹、参与人数、新闻报道。

 

案例思考:

试运用公共关系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评点这一案例。

案例分析:

此案例主要体现了公共关系状态、公共关系活动、公共关系观念三个知识点。

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公共关系活动的结果形成特定的公共关系状态,而自觉、科学的公共关系活动又必须在现代公共关系观念的指导下进行。

1.公共关系活动,是指运用传播沟通的方法去协调组织的社会关系,影响组织的公众舆论,塑造组织的良好形象,优化组织的动作环境的一系列公共关系工作。

“香港回归祖国倒计时”这一公关活动就通过项目调查、项目策划和项目实施等公共关系操作实务,紧紧围绕香港回归这一重大历史事件、高扬爱国主义旗帜这一主题策划并实施了这次公共关系活动,具有深刻的政治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2.公共关系状态,是指一个组织与其公众环境之间客观上存在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

《中国名牌》杂志社的这一公关活动得到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从1994年12月19至1997年7月1日这925天中,倒计时牌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并创造了数项世界之最。

公众从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组织与公众间的关系状况和舆论状况得到极大的改善。

3.公共关系观念,是一种引导、规范组织行为不端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此次活动的策划人员正是通过形象观念、公众观念、传播观念、协调观念、互惠观念和服务观念,策划并实施了此次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案例4

1036——传情五环

广东电台“城市之声”员工为台庆五周年设计了一个方案:

立足将城市之声5周年台庆与申办奥运活动相结合,通过电子传播媒介,传达“城市人盼奥运”的城市之声电台的时代强音,并把这一理念传遍全世界。

围绕“一首歌曲——五个‘1036’系列活动”策划主题进行城市之声5周年台庆活动。

一首歌曲即是以都市人热心申奥为主题,在活动中它将作为一条主线贯穿整个台庆活动始终。

五个“1036”意指与主题有关的五个系列活动:

1036个五岁的孩子新手画制的图画;1036米长的都市人亲笔签名横幅;

1036个市民支持申奥的声音;1036封孩子亲手寄出的信;1036张录有主题歌的CD光盘,在送给1036名市之时,传递城市之声支持申奥的热诚。

活动的实施与网络活动相结合,从而扩大影响与传播范围。

案例思考:

试运用公共关系学中的相关知识分析评点这一案例。

案例分析:

此案例主要体现了大众传媒的迅速发展为公共关系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技术与方法这一公共关系观点。

1.公共关系的产生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即文化心理条件、社会政治条件、经济条件和物质条件,这四个条件缺一不可。

而公共关系活动就是组织与公众之间的传播沟通行为,传播沟通需要媒介,如广播、电视等如果没有这些大人媒介,公共关系活动也就无法开展。

广东电台“城市之声”员工通过电子传播媒介把“城市人盼奥运”这一理念传遍全世界,这一公共活动恰好说明了媒介对于公共关系活动的重要性。

电子技术的进步,广播、电视等电子传播媒介的普及,拉近了世界的距离,公关活动的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

如果没有电子媒介,广东电台的这一公关活动也就不可能实施。

2.“城市之声”利用电子传播媒介,将5周年台庆与中国申奥活动相结合,其着眼点就是向市民展现“城市之声”作为都市有声传媒在申奥方面做出的努力,从而展现“城市之声”独特的魅力、鲜明的形象,提高广东电台在公众中的形象地位,为“城市之声”的进一步发展拓展宽阔的道路。

案例5

2007年5月30日下午2点多,贵阳市延安西路段至紫林庵路段发生了将进3个小时的大堵车,而这个时间贵阳极少发生堵车现象。

堵车是因为有盲人在盲道上被政府牌照汽车撞倒,处理此事的派出所民警处理不当,殴打盲人,所以讨要说法的盲人们堵住了这条贵阳主干道。

当地残联向记者确认了网友说法的基本事实。

据现场盲人描述,大约14点左右,一辆挂政府牌的小车在客车站门口盲道上撞倒几位盲人,然后几位盲人遭延安西路派出所人员暴打,后被带走,小车亦离开。

盲人家属及附近的盲人在短时间内汇集到客车站门口,将延安西路阻断,造成贵阳市区大塞车。

在现场的盲人、家属及路人表示,此举仅仅是希望能够讨回一个公道。

” 

从现场盲人的口中获悉,受害盲人被小车撞了以后,要讨个公道,却被附近派出所的人暴打并关起来,盲人家属到场要求释放,被拒绝,甚至连见面也不被允许。

当地的盲人虽然没有正式的组织,但都是有联系的,他们很快就聚集起来。

由于盲人是在客车站门口被撞倒的,而延安西路派出所的位置就在客车站里面一栋楼里,所以盲人都停留在客车站门口,围堵起来。

派出所的人没有再出现,现场只剩下交警,但对此事束手无策,只能站在盲人身后不远处。

后来又有群众自发加入到盲人的队伍中。

被批评的延安西路派出所拒绝接受采访。

事件发生地点所属的贵阳市交警支队一大队工作人员在电话里向记者肯定确有堵车事件,并翻查了当时的交通记录,显示了30日下午2时40分在延安西路段发生大堵车,而且当时交警支队的领导都到了现场调解事件,贵阳市残联和维稳办也同去了。

贵阳市残联办公室的负责人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确有此事,当时残联一位领导到场参与调解。

不过因为“领导在开会”,不能接受采访。

贵阳市客车站一位负责人表示知道堵车的事,起因是派出所处理不当。

他说,塞车是从车站门口的东侧开始的,一直延伸至紫林庵路段。

事件持续到下午5点多才结束。

以上内容,摘自南方都市报2007年6月1日A32版

案例思考:

1.此事件中贵阳盲人采取这种堵路示威的方式是否有效?

采取之后又会对社会产生何影响?

从法律和公共管理学的角度谈谈你是如何看待贵阳盲人上街堵路这一件事情的?

2.群体事件的新闻报道如何进行更加有效?

弱势群体如何采取正当方式反映自身合法合理的诉求?

3.盲人说:

“附近的盲人虽然没有具体的组织,但是盲人之间都互相有联系,只有有需要,互相之间帮助和支援。

”这句话反映出那些问题?

4.执法机关在这群体事件中应扮演了什么角色和作用?

因执法不公造成的群体事件,如何处理?

5.如果你是一名公共管理者,你会采取哪些方法来处理危机?

案例分析:

1.从新闻报道来看,整个事件的起因是汽车在车站门口的盲道上撞倒盲人,双方引起纠纷,后事件升级,发展到城市道路受堵,众多人员参与的群体事件。

此次群体事件根源,是因为盲人(弱势群体)在自身人身受到侵害和政府执法机关的不公正对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和公正的答复后的,群体行为的极端化表达。

“希望能够讨回一个公道”,这是此次群体事件中,弱势群体的朴素、自然和本能的意愿诉求表达,与国家的政治制度没有根本冲突。

但本次事件造成贵阳市区主要道路堵塞3个多小时,不仅扰乱道路运输、破坏社会秩序而且影响国家政治形象,是不理智的、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违法行为,不利于事件解决。

2.对此次事件,发生地贵阳的媒体都统一的保持缄默。

在当今新闻传媒发达、资讯飞速传播的时代,对群体事件的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件当地的传媒不出声,只会加剧群众的不满情绪,对政府形象不利。

评价新闻传媒的“时间快、内容真”的要求,也同样适用于政府的宣传工作,当然也是对解决群体事件好坏的评价标准。

而政府是担当弱势群体的代言人的不二选择,也是无法推卸的政府责任。

只有主动做好这个政府本职工作,才能使大量的群体事件消失。

弱势群体的正当诉求也只有通过正当也是唯一的法定渠道解决,才能真正得到满意答复。

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不光在物质上的资助,更要在法律上、制度上做出保护。

政府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使弱势群体更加会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同时也使全社会都知道、执行相关法律、法规。

3.盲人说:

“附近的盲人虽然没有具体的组织,但是盲人之间都互相有联系,只有有需要,互相之间帮助和支援。

”这句话反映出那些问题?

反映出盲人等弱势群体的代言组织缺位,弱势群体更需社会和政府的关心,残疾人联合会(简称:

残联)作为代表残疾人的共同利益,维护残疾人合法权益,团结教育残疾人,为残疾人服务的组织,要加大工作力度,更要深入自身代表的群体,积极维护残疾人的合法权益,不能单单变成政府的助手,而忘了自身真正的身份和首要职责――残疾人的代言人。

4.此次事件中,派出所作为执法机关,没有起到公正执法、调解矛盾的法定责任,而且因为执法人员缺乏应有的素质,对事件中弱势群体的盲人,野蛮殴打,成为事件的最终升级的重要原因。

在事件升级后,又躲避责任,不积极调解、解决问题,拒绝采访,又不主动向社会通报有关情况,给随后的处理增加了难度。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明确规定:

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损害残疾人的合法权益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或者给予行政处分。

对于这种因政府机关工作失误,引起的群体事件,更要迅速追求有关人的责任。

5.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政府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各方面问题、矛盾最为集中,也是社会公众关注度最高的领域之一。

中国改革发展的情况十分复杂,各级各地政府管理所遇到的问题和处理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在复杂纷纭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既能看到许多政府管理的成功经验、创新办法、独到思路,也能看到一些政府管理失效、失误、失败的教训,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深入思考的政府管理难题。

对策:

一是必须正确认识群体性拦车断道事件的根本性质;二是必须充分运用各种有效方法积极主动地预防拦丰断道事件的发生;三是必须始终遵循正确的处置工作原则;四是必须建立和完善有效的工作机制,让公民在受到不公正待遇时有地方可以申诉。

尤其要做好以下工作:

要进一步明确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在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中的工作职责,建立健全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机制;要建立和完善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督政的工作机制,搭建、畅通人民群众发表个人意见的平台和渠道,政府对公民的申诉也应有个公正的判决,杜绝官官相护的现象;要着力引导主流新闻媒体的导向,增加政府工作和群体性事件处理的透明度。

“公关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在《公共关系人员国家职业标准》中,公共关系人员(简称为公关员)被定义为“专门从事组织机构公众信息传播、关系协调与形象管理事务的调查、咨询、策划和实施的人员”。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公关人”?

换句话说,好的公关人员应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

  所谓公关人员的素质,是指从事公共关系工作的职业人员的气质、性格、兴趣、风度、学识和技能方面的综合品质。

它是公关人员本人个性特征的总和,是一种综合性能力的概括。

具体来说,它应该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

  高尚的职业道德

  由于公共关系职业与公众的密切关系,个人的行为,即使是私人方面的,也会对事业的声誉产生影响,因此,公关人员的思想品德比其他行业的从业人员有更高的要求,而且应是首要的要求。

公关人员的品德应包括:

实事求是、公正无私、勤奋努力、乐于助人、光明磊落。

  良好的个性品质

  良好的个性心理是公关人员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基本条件。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广泛的兴趣。

公关人员要取得公众的认同和信任,必须具有广泛的兴趣,以增加和公众的“共同语言”,使公众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促进公共关系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是乐观而健康的情绪。

公关人员积极的情绪,有利于创造出融洽和谐的工作气氛,便于合作,取得理解和支持。

  三是坚强的意志。

公关人员在实施公共关系计划时,在开展公共关系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意思不到的困难和压力,这就必须有顽强的意志,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坚定信念。

  四是强烈的进取精神。

公关人员必须有充分的自信心和积极精神,永不服输的进取精神。

  广博的知识修养

  公共关系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需要公关人员处理好错综复杂的内外部公众的关系。

公关人员的知识结构应该是“T”字型,即专业知识要深,一般知识要博。

公关人员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还必须具有丰富、广博的知识修养,是一专多能的“杂家”。

  杰出的工作能力

  公关人员需要应付和处理纷繁复杂的公关事务,与各方公众打交道,需要把知识和经验应用到具体的工作中去。

因此,公关人员还应具有杰出的工作能力,这些能力包括:

  1.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沟通信息是公共关系非常重要的职能之一。

因此,公关人员必须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能够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信息,并对信息有高度的敏感性,及时处理信息,为组织决策提供咨询建议,使组织赢得成功的先机。

  2.宣传表达能力。

公关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传播工作,需要及时、准确地向公众发布信息,解释组织的有关政策,还需要撰写各种文稿,如新闻稿、演讲稿、发言稿、调查报告等。

因此,公关人员必须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

  3.自控和应变能力。

在日常公关工作中,公关人员要与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公众打交道,负责处理公众投诉和突发事件,难免会遇到各种不如人意,甚至被当出气筒的情况,这就需要公关人员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地处理问题,具有临变不惊,遇事不慌的自控和应变能力,减少和避免组织的损失,重塑组织形象。

  4.创新和学习能力。

公共关系工作需要不断创新,不断超越,以便不断更新组织形象,创造最佳的组织效益和社会效益。

因此,公关人员必须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对组织公关活动独特新颖的设计,推陈出新,满足公众求新、求异的心理需要,增强公关活动的效果。

  5.社会交际能力。

公关人员是组织的代表,通过各种社交活动来传播组织信息。

这就需要公关人员有出色的社会交际能力。

为此,公关人员必须懂得各种交往礼仪,了解不同国家、地区和民族的风俗习惯,善于建立友好的人际关系,做一个既受欢迎又对别人有重要影响的人。

  6.组织领导能力。

在公关活动中,无论是公共关系调查、公关策划、设计实施和评估、重大仪式庆典,还是举行记者招待会、新闻发布会等大型公关活动,涉及到组织内外,需要调动各方面的力量,也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配合。

公关人员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必须具有较强的组织领导能力。

  当今社会正处于全球经济时代,竞争日益激烈,因此各企业、社会组织对公共关系的依赖日益加强,对公关人员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要想做一个合格的、好的公关人,就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文章选摘《公关世界》杂志2007年第1期,作者:

王素梅等,略有改动)

谭云明:

政府公关与形象的网络媒体传播

经济全球化、信息公开化、传播网络化已成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异军突起的网络媒体从大众娱乐向社会生活各领域疾速进军,“得网络江湖者,得舆论之天下”已不是无稽之谈,积极进行政府公关、树立良好的政府形象已成为政府恒久不变的一大重要工作。

所谓政府公关,就是政府的新闻公关传播,目标就是变政策为新闻,变宣传为新闻,以多元化手段实施新闻执政的媒体战略。

中国各级政府日益重视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标志着中国政府与媒体的关系开始发生质的转变:

从新闻宣传走向公关传播。

所谓政府形象,简言之就是政府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

广义的政府形象是指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在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教育等诸多方面相互交往过程中,获得对方国家及其社会公众的解读、认知与评价。

狭义的政府形象是指政府的行政行为表现、性状特征、精神风貌等在社会公众眼里的抽象反映,以及政府在公共行政中体现出的整体素质、综合能力、施政理念和施政业绩等,给国内外公众留下的一种综合印象或看法。

一、如何理解政府公关与政府形象

政府公关与政府形象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

1、政府公关是树立政府形象的必然选择

2008年6月2日,20余位为江西发展建言献策的网友走出虚拟世界,与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展开了一场面对面的交流。

整个交流活动通过人民网等网络媒体的直播,吸引了全球840余万网友关注。

这是政府主动利用公关手段塑造政府形象的积极举措,那么,政府为何在网络媒体上征集网民意见?

无外乎如下理由:

首先,有利于打造“政府形象”。

政府委托网络媒体征集市民建议,是政府公关意识增强的表现,对于塑造政府形象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有利于政府有效管理。

公众有知情的权利,政府有告知公众的责任,政府需要得到公众关于国家政策和社会问题的信息,有效的行政管理应保证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江西省委通过网络媒体征集网民的建议就是争取做到政府和公众互动的表现。

第三,有利于舆论监督。

政府征集网民的建议,也是重视舆论监督的反映。

舆论监督是现代社会保证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防止随意性、失误性的有效途径,也是发扬民主、体现政府决策活动透明度的重要手段。

2、政府形象的打造需要公关传播

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政府新闻宣传工作正在发生变化,其标志之一就是:

“公关传播”意味更浓了,究其原因在于:

首先,体制的不适应性。

在旧有的新闻体制下,虽然政府有外宣办,但其功能基本定位为接待外来或上级新闻单位采访。

随着媒体环境的变化,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兴起,旧有的外宣体制已不能完全适应经济建设的需求,并带来了挑战——媒体作为政府喉舌的作用被削弱;政府宣传部门的功能发生变化:

将被动接待转为主动传播。

其次,政府在公关传播中的角色变化。

在新媒体环境中,政府由传统的宣传控制者变成了信息提供者。

在传统的宣传体制下,突发事件、重要会议或其它重要新闻事件的报道,政府是通过看得见的一只手,强行管制媒体,命令媒体报道什么,不报道什么。

甚至连文字稿件、播出稿件、稿件刊登的版面位置、照片的使用等等都受控于宣传部门。

而今天,政府将从过去对媒体的直接控制逐渐演变为政府对媒体的操纵,同时向媒体“推销”自己。

而“推销”政府这种主导意识带来的一个结果,就是政府在进行宣传和新闻传播的过程中非常讲究传播策略和技巧,重视包装。

“公关传播”意识的强化,意味着不要等着媒体来找你,而要自己主动上门去找媒体。

二、网络时代下的政府公关和政府形象

2009年2月12日,发生在云南省晋宁县的“躲猫猫事件”,通过网络媒体在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

“躲猫猫”现象的背后,其实透露出人们对政府,尤其对地方政府的高度不信任。

而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地方政府长期没有真正从传统的行为模式中走出来。

只要出现了危机,首先想到的是“瞒”,遮避消息,把事情纳入内部控制的渠道,争取在内部处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这种危机处理的方式,在过去的时代,尽管对于民众很不人道,但从政府角度,也许能够奏效。

但是,到了信息化、网络化程度如此之高的今天,真正意义上的封锁消息,实际上已经不可能,封锁和遮避的结果,是真相难以大白,流言却不胫而走。

结果受损害最大的,是政府的公信力。

1、政府与网络媒体的关系

在我国,传统媒体都是由党和政府来办的,因此可以通过控制发射端来控制信息传播内容。

而网络时代,媒体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一方面公共舆论产生的时间短、急、快;另一方面非专业发布人员增加,公众随时可以加入信息发布,使网络的信息控制几乎变得不可能。

同时,媒体竞争使得政府及官员成为了媒体关注的重点目标;信息的海量需求,社会越来越透明化;公众知情权和表达权日益放大。

特别是网络跨地域、超级链接放大的特点,使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