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和的奇偶性.docx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和的奇偶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和的奇偶性.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和的奇偶性
一、教学内容。
《和的奇偶性》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倍数与因数》最后一课时,是在学生掌握奇数、偶数特点等知识基础之上的一次延伸,是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策略解决生活问题的一次尝试。
因此,本课时教学目的主要是帮助学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种数学研究方式。
我主要设计了课前的游戏情境创设,课中对学生体验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以及学生应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等环节。
二、教学目标。
我从知识与技能角度确立目标一:
尝试运用“举例法”、“图示法”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和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从过程与方法角度确立目标二:
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并在活动中发现和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掌握和的奇偶性特征。
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角度确立目标三: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研究方法,感悟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提高推理能力。
三、设计理念。
本课我是四个方面进行设计的。
1.从游戏引入,创设一个玩快乐大转盘游戏这一情境。
这个游戏是一个实际问题,通过这个游戏让学生明白无论指针指着几,结果都是偶数,不可能是奇数,所以不论怎样都不能获得奖品。
让学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解开其中的奥秘,获得情感体验。
玩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情境创设中,多媒体的辅助使用,有效的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牢牢地把学生吸引在对未知内容的探究中。
2.组织学生分小组合作,动手操作,让学生合作探究和的奇偶性,理解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经历猜想结果—举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研究方式。
本环节是这节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安排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安排这一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再实践验证的数学研究习惯,发展学生主动探究能力。
根据学习提示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探究和的奇偶性,全班展示汇报交流时,学生展示了“举例法”、“图示法”等方法,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
本活动主要是让学生相互之间加强交流,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数学学习课堂。
课件的使用有效的帮助学生建构出数学模型。
3.运用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这一部分我安排四个内容。
第一个内容是课件出示几个算式,让学生判断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这一内容在学生已有数的奇偶性特征这一数学模型经验之后,独立完成已经没有障碍。
第二个内容是打开数学书,左右两边页码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这一内容是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奇偶性,学生随手翻书进行验证了奇数加偶数等于奇数这一结论。
第三个内容是发生在学生站队时的奇偶性,30名学生要分成甲、乙两队。
如果甲队人数为奇数,乙队人数为奇数还是偶数?
如果甲队人数为偶数呢?
学生思考进行验证了奇数加奇数等于偶数、偶数加偶数等于偶数这一结论。
第四个内容是发生在学生家中的奇偶性,小明的爸爸、妈妈今年岁数的和是奇数,5年后他们岁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判断的难度增加,巩固所学规律。
《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桌上有3张正面向上的扑克牌,每次翻动其中任意2张(包括已翻过的牌),使它们从一面向上变为另一面向上,这样一直翻下去,能否使所有的牌都反面向上?
如果桌上有任意奇数张牌,猜想结果会怎样?
这一内容是拓展延伸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奇偶性,同时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4.总结反思,交流收获,同时进一步拓展知识视野,让学生将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应用能力。
以上四步骤,让学生经历从情境创设到建构数学模型,再到运用模型解决解决问题三个阶段,三种层次。
学生学会用自己的策略解决问题。
媒体资源的辅助使用,让学生的体验更深刻,教学效果更显著,完全实现了课前确立的学习目标。
4、核心问题
核心问题:
用哪些方法探究和的奇偶性?
5、教学实践
和的奇偶性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5页例2。
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知道两数之和的奇偶性。
2.能借助几何直观,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3.培养探究能力,积累观察、猜想、归纳等思维活动的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重点:
在探究两数之和奇偶性的过程中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难点:
认识两数之和奇偶性的必然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或磁性正方形教具,两种颜色的小正方形各10个(小组内合用一套)。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
师:
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
我们来做个数学游戏吧!
请看屏幕上有一个什么?
(大转盘)上面有几个数字?
(8个)其中奇数有?
(1、3、5、7)偶数有(2、4、6、8)这个游戏与“和”字有关,“和”是什么意思?
(两个数相加的结果)游戏规则是:
转动指针,当指针停下来时,指针指着哪个数字,这个数字就加它本身,如果结果是奇数,就中大奖。
如果结果是偶数,那就谢谢参与。
谁愿意来试试运气?
为什么没一个中奖呢?
看来两个数相加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是有一定规律的,这种规律叫做奇偶性,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和的奇偶性。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出示学习目标:
我能用不同方法探究和的奇偶性。
我能用和的奇偶性解决实际问题。
2.学生根据课题和学习目标提问题:
是什么?
什么方法?
应用?
3.师生对比所提出的三个问题,梳理出核心问题:
用哪些不同的方法探究和的奇偶性?
4.刚才我们在玩游戏时,发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要研究和的奇偶性,还有研究哪种情况?
(奇数+偶数=?
)
5.出示学习提示:
小组合作探究和的奇偶性:
①重点探究偶数+奇数和的奇偶性。
②先举例子,再借助小正方形拼摆图形,小组长作好记录,然后组内说一说为什么是这样的结论。
6.小组内根据学习提示进行合作探究,然后小组展示。
7.师结合小组展示总结:
先举例可以得到结论,又通过拼摆图形确信结论是正确的,这种方法我们叫做“数形结合”(板书),这是学习数学很好的方法。
8.探究小结:
通过探究,我们得到和的奇偶性有: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巩固提升
同学们,学习知识主要是为了应用,我们一起来运用和的奇偶性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1.判断下面各式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368+79645739+201034007+2458
4520+1532+30582435+7153+8309
6245+1538+3081
2.同学们打开数学书,左右两边页码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3.同学们,和的奇偶性还发生我们站队时,请看:
30名学生要分成甲、乙两队。
如果甲队人数为奇数,乙队人数为奇数还是偶数?
如果甲队人数为偶数呢?
4.同学们,和的奇偶性还发生我们每个人的家中:
小明的爸爸、妈妈今年岁数的和是奇数,5年后他们岁数的和是奇数还是偶数?
10年后呢?
5.同学们,美丽的3月春光明媚,也是我们国家重要的日子,全国各地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齐聚北京,参政议政共商国家大事,反映人民心声。
有一个小常识需要大家了解,你知道吗?
每次国家举行大的政治会议时,参会人数一般都是奇数。
这是国际惯例,主要目的是为了保证不会出现票数相同的情况。
当然,在出现了弃权票以后,票数相同的情况也不可避免,但这种制度作为一种传统保留了下来。
(四)提升总结
1.回应目标
今天通过探究获得了什么新知识?
采用了什么样的研究方法?
有什么体会?
3.还想研究什么问题?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刘老师给大家推荐一个游戏
《翻牌游戏中的数学道理》桌上有3张正面向上的扑克牌,每次翻动其中任意2张(包括已翻过的牌),使它们从一面向上变为另一面向上,这样一直翻下去,能否使所有的牌都反面向上?
如果桌上有任意奇数张牌,猜想结果会怎样?
(五)结束语
同学们,学然后知不足。
有关数的奇偶性还有许多有趣的奥秘等待我们去探究,比如初中我们要探究正负数的奇偶性,到了高中我们要探究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大家一定要努力学习哦!
6、课后教学反思:
“数的奇偶性”一节内容,我的设计思路是:
多给学生思维的空间;让学生全方位参与学习;要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探索方法;体现数学的生活化和趣味性。
为此,我的教学目标定格为:
1、在实践活动中运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和的奇偶性的必然性,了解奇偶性的规律。
2、探索并掌握数的奇偶性,并能应用数的奇偶性分析和解释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本次活动,让学生经历猜想、实验、验证的过程,结合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应用数学的意识。
课后,教研组组织了所有老师评课。
老师们各抒己见,既肯定了我的教学风格,又提出了宝贵的意见,让我受益非浅。
我也及时的自省,在不同层面上进行了思考。
1、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我设计了“快乐大转盘”的游戏,是结合了教学内容而安排的,游戏重在解释数的奇偶性,游戏的重心最后落到了“数的奇偶性”上,因此起到了预想的效果,但转盘游戏还是没玩透彻。
2、现行的教材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有很大的挖掘空间,课前的准备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容量。
本节课,学习目标制定比较符合学情,但学习提示需要修改,不能重点探究奇数+偶数,应该三种情况都要探究。
教材上仅有两个活动和两个“试一试”,练习几乎没有,两个活动的探索过程也非常简单,学生稍作思考就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课前,我查阅了一些资料,将“翻牌中的数学游戏”进一步拓展,并增加了一些练习,使内容更加丰满,但是练习的典型性、层次性仍然不够,还有值得改进的地方。
3、新课后的应用新知,不能单纯的是例题的改版,还应该有所变化,有所突破,注入新的元素,这样才能让学生灵活牢固的掌握所学知识。
这节课中,我所设计的练习就过于程式化,没有跳出固有的“圈”,顺向思维练得多,逆向思维练得少,学生很难推陈出新。
4、数学课上的板书必须要能诠释重点,疏通难点。
我在这堂课上的板书做到了前者,而疏漏了后者。
我特意将探索结果板书罗列了出来;探索的过程,是一个不完全归纳的思维过程,本是难点,感悟了什么是“数形结合”,还是有点“空对空”的感觉了。
以上仅是我现有的一点感触,我想,随着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的问题等着我去解决,我会以最好的状态去迎接每一次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