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真题练习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49338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真题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马哲真题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马哲真题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马哲真题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马哲真题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真题练习题.docx

《马哲真题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真题练习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真题练习题.docx

马哲真题练习题

马哲真题练习题

01.印度一位教授曾对一棵树算了两笔不同的账:

一棵正常生长50年的树,按市场上的木材价格计算,最多值300多美元;但从它产生的氧气、减少大气污染、涵养水源、可以为鸟类与其他动物提供栖息环境的生态效益看,则值20万美元。

这种算账方法强调了(C)。

  A.事物存在的客观性

  B.人类认识的主观性

  C.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D.事物运动的规律性

02.主张“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的观点,属于(B)。

  A.否认人的意识存在的自然唯物主义

  B.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辩证唯物主义

  C.否认时间与空间存在的唯心主义

  D.把人的意识理解成某种特殊的“精细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03.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是(B)。

  A.圣西门和欧文

  B.马克思和恩格斯

  C.列宁和斯大林

  D.毛泽东和邓小平

04.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是(a)。

  A.可以制约和影响社会发展

  B.可以决定国家的贫富强弱

  C.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D.可以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

05.历史人物对社会的发展起加速的作用。

(错)

06.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出发点是(C)。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阶级和阶级斗争

07.“吃一堑,长一智”这一成语的哲学寓意是(ABCD)。

  A.矛盾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的相反方向转化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是相互转化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D.认识的发展具有反复性

08.“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东西而已。

”这一观点表明(CD)。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意识是人脑产生的特殊物质

  C.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D.观念的东西同物质的东西是具有同一性的密

09.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为(ABCD)。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的标准

  D.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0.宗教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来说,其本质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水平而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

(错)

11.一代伟人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隔天遥看一千河”反映的哲学观点是(B)。

A.人的认识能力是不受空间限制的

B.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C.空间的无限性

D.时间的无限性

12.有人指出:

没有广告的产品,又怎么能道好的产品?

一些好的文章性的广告,让消费者了解新的产品,从而增加选择的空间,何乐而不为呢?

有些人却认为:

广告多了令人心烦。

另外一些人则提出如果没有广告又觉得空空的,可选择的余地太小,总之,众说纷纭。

这说明:

(A)。

A.意识的不同主体之间具有主观差别性

B.意识的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具有主观差别性

C.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会有一致的反映

D.意识的主观性表现为对客观对象的歪曲反映

13.“越是形势好了,越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越是条件好了,越要保持传统。

”这句话蕴藏的哲理是(AC)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

B.外因也可以成为事物发展的依据

C.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D.条件是决定一切的

14.下列选项中,违背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的有(AB)。

A.天不变,道亦不变B.五德终始,循环不已

C.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5.对于同一棵大树,在木匠的眼中是木材,画家看到的是色彩和色调,植物学家看到的是它的形态特征,这是由于(ABD)。

A.人的感觉受理性指导B.人的认识具有能动性

C.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基础D.已有的认识影响感觉活动

16.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是(D)。

A.阶级斗争发展史B.生产关系发展史

C.社会意识发展史D.劳动发展史

17.坚持自力更生、对外开放方针的理论依据是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C.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

18.我们党的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方针,其哲学依据主要是

A.事物发展的过程论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C.否定之否定规律D.对立统一学说

19.作为人的认识能力、知识水平发展程度的客观标志,并决定着不同时代人们认识活动的基本方式的是

A.认识主体B.认识客体C.认识中介D.认识对象

20.“在我们的视野的范围之外,存在完全是一悬而未决的问题。

”“悬而未决”是

A.唯物主义观点B.唯心主义观点C.可知论观点D.不可知论的观点

1、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是通过(A)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解析】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的物质概念,具有以下三方面内容:

1.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2.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3.物质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2、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往往有不同的看法,这说明(C)

  A意识是由主体自由创造的

B意识不受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

【解析】对于同一事物,人们一般主观的看待。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不同,所处环境不同、教育程度不同,等诸多影响因素。

即,意识受主体状态的影响。

3、物质的惟一特性是(C)

  A运动性

B实物性

C客观实在性

D矛盾性

【解析】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惟一特性。

4、设想存在着不运动的物质的观点是(D)

  A相对主义

B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肯定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5、认为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这一观点是(D)

  A朴素唯物主义

B辩证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唯心主义

【解析】物质与意识的第一性是区分唯心与唯物的标准,肯定意识为第一性是唯心观点。

6、辩证唯物主义认为(C)

  A动者恒动,静者恒静

B动即是静,静即是动

  C静止是物质的运动的特殊状态

D只有绝对运动,没有相对静止

【解析】物质是永远运动的,静止只是物质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7、意识的本质是(B)

  A大脑的机能和属性

B人脑的机能,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C大脑的分泌物

D思维的各种现象

【解析】意识的本质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8、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B)

  A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B抹杀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C不承认物质是第一性

D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

【解析】不承认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9、有首古诗:

“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话形式说明时间(D)

  A是客观的

B有限的

C可知的

D相对的

【解析】时间具有相对性和绝对性,相对雨人的感受,绝对于客观存在。

10、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意识作用问题上的错误在于(D)

  A强调物质的决定作用

  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反作用

  D不懂得意识的能动作用

【解析】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具有能动作用。

11、打制粗糙的石器——制造金属工具——铁制工具的出现——机器的使用——电话、电视、计算机广泛使用——用遗传工程技术产生克隆羊,这有力地表明实践是(D)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历史性活动

  C社会性活动

D能动的不断的发展的活动

【解析】实践具有能动作用,可以通过认识去指导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认识。

12、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观点是(B)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相对主义

D唯物主义

【解析】形而上学的机械性就在于对静止的相对性,认为是绝对性。

13、辩证唯物论认为运动是(B)

  A物质的承担者

B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

  C物体的位置移动

D事物的显著变动

【解析】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发展。

14、“时乎时乎不再来”,说明时间的(A)

  A一维性

B无限性

C绝对性

D相对性

【解析】一维性即时间不可逆。

15、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A)

  A唯心论的错误

B相对主义的错误

  C不可知论的错误

D形而上学的错误

【解析】不承认物质的运动,是唯心的观点。

16、存在主义所谓的“存在”是指(C)

  A社会的存在

B物质的存在

C个人的存在

D理性的存在

【解析】存在主义只肯定个人的存在,而不能联系社会的存在。

17、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是指(D)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内容和源泉是主观的

  D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

【解析】意识的内容和源泉是客观的,而形式是主观的。

18、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

“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

”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B)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解析】意识具有能动性。

19、人类意识的能动性是指(A)

  A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B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C能动地改造历史规律

D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解析】意识的能动性指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20、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D)

  A人脑的形成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语言的产生

D生产劳动

【解析】马克思认为劳动实践是人类产生意识的根源。

21、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C)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解析】意识是对客观事物规律的正确反映。

22、意识与物质的关系是(A)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也具有决定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影响、作用

  D物质受意识制约,意识影响物质

【解析】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23、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

“要富口袋,先富脑袋”。

这一说法在哲学

上的含义是(B)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

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

【解析】即意识的反作用。

24、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A)

  A生产实践

B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

  C科学实验

D各类行业的分工

【解析】生产实践是人类一切活动的最基本活动实践。

25、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这是指通过实践活动(B)

  A人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精神交换

  B使客体主体化,使主体客体化

  C主体把客体信息改造成主体需要的精神产品

  D主体对信息进行思维加工,产生改造客体的目的、计划和方法、手段等实践观念

【解析】即人是实践的主体,客观存在的物质是实践的客体。

26、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是(A)

  A主体和客体之间的限定与超越关系

B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C物质与精神的关系

D人与物的关系

【解析】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27、一切物质在本质上都具有类似感觉的反映特性是(A)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解析】略

28、人和动物的最根本的区别是(D)

  A人有同环境相分离的自我意识

B人有交流思想的工具——语言

  C人有着动物所没有的思维

D人能进行劳动

【解析】劳动即实践。

29、哲学上认为的“人类世界”是指(B)

  A由人组成的世界

B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C与自在世界无关的又一个世界

D是主体的世界

【解析】略

30、“客体”这一概念是指(B)

  A客体就是客观世界

B主体活动所指向的客观事物

  C客体是产生并决定主体的

D由主体自由创造的对象

【解析】客体的概念,与主体相对。

31、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是(A)

  A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B掌握具体的自然科学知识

  C掌握具体的社会科学知识

  D掌握具体的工作方法

【解析】略

32、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C)

  A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B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C世界的本原是物质

  D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具有统一性

【解析】即精神与物质何为第一性的问题。

33、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创造的,这是一种(B)

  A历史唯心主义观点

  B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C唯意志论观点

  D英雄创造历史的观点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历史的产生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结果。

34、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问题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解析】客观存在的物质都具有矛盾即矛盾的普遍性,各自又有各自的特点即特殊性。

35、质和属性的区别在于(D)

  A质是客观存在的,属性是人的主观感受

  B质是稳定的,属性是多变的

  C质是绝对的,属性是相对的

  D质是事物的内在规定,属性是质的外在表现

【解析】注意区分质是内在,属性是外在。

36、下列选项中,具有可能性的是(A)

  A水滴石穿

  B水中捞月

  C以砖磨镜

  D化水为油

【解析】可能性即可实现性,水滴石穿即不断经过时间是可以做到,可以被人所认识。

37、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的意识往往不同,这说明(B)

  A意识不受客观事物的制约

  B意识受人们主观状况的影响

  C意识的内容是与生俱来的

  D意识是主观自生的

【解析】意识受到主体人的主观方面影响,即仁者见仁。

38、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C)

  A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B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C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

  D能动的反映论与被动的反映论

【解析】略。

39、判断一种认识是不是真理,要看它(D)

  A能否满足人的需要

  B能否被多数人认同

  C能否付诸实际行动

  D能否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

【解析】即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实践。

40、真理的价值问题是指(B)

  A真理是否与对象相符合的问题

  B真理是否能满足人的需要的问题

  C真理是否具有客观性的问题

  D真理是否发展的问题

【解析】真理的本质就是理性认识的升华,即满足人的认识需要。

41、马克思根据人的发展状况,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

这三大社会形态是(B)

  A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共产主义公有制社会

  B人的依赖性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

  C无阶级社会、阶级社会、无阶级社会

  D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解析】略

4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D)

  A根本动力

  B最终动力

  C唯一动力

  D直接动力

【解析】阶级斗争推动阶级社会的不断发展。

43、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D)

  A根本的政治路线

  B根本的思想路线

  C根本的组织路线

  D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解析】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一切工作的根本路线。

44、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A)

  A成正比

  B成反比

  C不成比例

  D反向变化

【解析】略。

4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决定性条件是在流通中购买到(B)

  A生产资料

  B劳动力

  C劳动资料

  D劳动对象

【解析】购买劳动力是货币转化资本的决定性条件。

46、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A)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流通资本

  D流动资本

【解析】生产资料是不可变资本。

47、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C)

  A只具有历史进步性

  B只具有阶级局限性

  C既有历史进步性又有阶级局限性

  D既无历史进步性也无阶级局限性

【解析】略

48、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是(A)

  A社会总商品资本

  B社会总生产资本

  C社会总货币资本

  D社会总流通资本

【解析】社会商品资本是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

49、其他各种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基础是(D)

  A生产价格

  B平均利润

  C生产成本

  D利润

【解析】利润是其他各种剩余价值具体形式的基础。

50、利息的本质是(A)

  A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B使用借贷资本支付的报酬

  C借贷资本的所有权的产物

  D具有自身特殊的运动形式

【解析】利息就其本质而言,是剩余价值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是利润的一部分。

利息从本质上讲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是职能资本家为取得货币资本的使用权而交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

它体现着职能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

51、土地价格是(B)

  A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

  B地租的资本化

  C绝对地租和级差地租的总和

  D农业资本家交纳的全部租金

【解析】土地价格是土地经济作用的反映,也叫地价,是土地权利和预期收益的购买价格,即地租的资本化。

52、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统治地位的资本是(C)

  A工业资本

  B银行资本

  C金融资本

  D商业资本

【解析】垄断资本主义阶段是在资本主义阶段。

所谓金融资本就是工业资本与银行资本的联合。

所以选择金融资本。

53、垄断组织形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其本质都是为了(D)

  A垄断先进技术

  B控制商品生产

  C操纵销售市场

  D获得垄断利润

【解析】垄断的本质:

1,通过联合来操纵和控制生产2,通过联合和控制销售3,操纵垄断价格4,截取高额利润。

54、资本主义国家向外输出资本形式变化的大体顺序是(B)

  A由商业资本输出为主到产业资本输出为主再到借贷资本输出为主

  B由商业资本输出为主到借贷资本输出为主再到产业资本输出为主

  C由产业资本输出为主到商业资本输出为主再到借贷资本输出为主

  D由借贷资本输出为主到商业资本输出为主再到产业资本输出为主

【解析】略

55、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A)

  A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

  B在全世界范围建立资本主义

  C最终缓和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全世界同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解析】趋势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最后,能做出这一事情的只有国家,必定是公有制取代资本私有制。

56、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C)

  A无产阶级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

  B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任务

  C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

  D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解析】无产阶级专政的最终目标是要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到无阶级社会。

最终实现共产主义。

57、资本主义社会为自身被新的社会制度所取代准备的精神条件是(C)

  A社会化大生产

  B现代无产阶级

  C马克思主义理论

  D市场经济体制

【解析】略

58、无产阶级最终实现自身获得解放只有(D)

  A打碎旧的国家机器

  B建立社会公有制

  C提高劳动生产率

  D解放全人类

【解析】在世界范围内使无产阶级和人类得到彻底解放,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也是共产党人肩负的神圣使命。

最终实现这一崇高理想,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需要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世代相继、持续不懈地努力奋斗。

59、列宁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或数国首先取得胜利观点的依据是(B)

  A无产阶级是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的原理

  B帝国主义时代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C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规律

  D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解析】帝国主义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是列宁所论证的。

列宁依据这一规律得出了无产阶级可以在帝国主义阵线最薄弱的一环突破而取得革命胜利的科学结论,从而创立了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或者甚至在单独一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学说。

列宁对于这一规律的论证以及由此得出的科学结论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经济理论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学说。

6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  )

  A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B十七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

D古希腊素朴唯物主义哲学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即十九世纪初德国古典哲学。

61、哲学基本问题是指(A)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B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解析】世界的本源是物质还是思维。

6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量变转化为质变

  C事物的运动与发展

D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事物内部矛盾

【解析】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63、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区别在于(C)

  A前者不转移价值,后者转移价值

  B前者转移价值慢,后者转移价值快

  C前者不发生价值增殖,后者发生价值增殖

  D前者价值增殖少,后者价值增殖多

【解析】价值增殖过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指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的形成过程。

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价值的形成过程就是价值的增殖过程。

64、生产关系的基础是(A)

  A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B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C产品分配形式

D生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