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40774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5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都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首都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首都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首都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首都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首都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

《首都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都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首都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docx

首都师范大学考研古代文学名词解释汇总

古代文学名词解释

一、先秦

1.上古神话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2.诗六义

《诗经》六义之说法,流源于《毛诗序》:

“故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其说法与《周礼》相同,“风雅颂”指《诗经》按音乐性质不同的划分,“赋比兴”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3.风雅颂

《诗经》所收录的音乐均为曾入乐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可分为风雅颂三种。

风,即地方音乐曲调,十五国风是十五个不同地区的民歌音乐。

“雅”,即正,是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雅”分大雅和小雅,多为贵族音乐。

“颂”指祭神祭祖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舒缓。

“颂”包含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

4.《尚书》

《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也是我国最早的史料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

《尚书》的文字古奥典雅,语言技巧超过了甲骨卜辞和青铜铭文,而且这些文诰都是单独成篇,有完整的结构,对先秦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直接的影响。

5.春秋笔法

春秋时期经孔子编定的《春秋》记事系统,具有自觉的记事意识和写作义例。

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

但记事简单,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叙事散文(事件的简略排比)。

《春秋》一子寓褒贬,在严谨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为“弑”。

)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6.《庄子》“三言”

《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寓言即虚拟的寄托于他人他物的语言。

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楚、取信于人,必须“籍外论之”。

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为他人所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之言以自重。

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这种语言层出不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去。

在《庄子》中,寓言是最主要的表现方式。

7.楚辞

“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武帝之时,这时“楚辞”已经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与“六经”并列,是指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

进一步说,楚辞的直接渊源是以《九歌》为代表的楚地民歌。

8.《离骚》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是带有自传性质的一首长篇抒情诗。

全诗共三百七十多句,近二千五百字。

“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是遭受忧患的意思,“《离骚》者,犹离忧也”,一般以为司马迁的说法较可靠。

9.香草美人

香草美人是屈原在《离骚》中使用的象征意象。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喻君王,或是自喻。

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感情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

香草作为一种象征,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诗歌蕴藉而生动。

10.风雅精神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在楚辞、汉乐府、古诗十九首以及后世的许多文学创作中也都有体现、继承和发展。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二、秦汉

1.七体

《七发》是“七体”的开山之作。

自枚乘《七发》之后,后世仿做并以“七”名篇的代不乏人。

即以汉代而言,傅毅《七激》、刘广世《七兴》、李尤《七款》、张衡《七辩》、马融《七厉》,如此等等,数量众多。

所以,萧统的《文选》和刘勰《文心雕龙》于赋体之外,别立“七体”。

2.乐府

乐府在西汉哀帝之前是朝廷常设立的音乐管理部门,它的职能是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采诗配乐,同时也组织文人创作诗歌,乐府执掌天子及朝廷平时所用的乐章。

汉代以后再没有了乐府的建制,乐府的指称由采诗配乐的宫府变成乐府诗,指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只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来的汉代诗歌,以及后世以古乐府旧题所做的新诗。

3.《古诗十九首》

《古诗十九首》是出自汉代文人之手创作的五言诗,但没有留下作者姓名。

作为一个整体收录在《文选》卷二十九,代表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其内容多写游子思妇的万般情怀,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同时也揭示了人生哲理,展现了作者的痛苦体验以及独特的感受。

《古诗十九首》是古代抒情诗的典范,长于委婉抒情,诗中展示出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语言明白晓畅却道出真情至理。

4.《七发》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汉大赋体制的形成。

《七发》鸿篇巨制,韵散结合;采用设问的手法;笔墨夸张,描写细致;叙事为主,辞藻繁复,多用比喻和叠字。

这些都是成熟的汉大赋的显著标志。

《七发》标志着以地方诸侯为中心的汉赋创作时代的和总结和以精度为中心的创作时代的到来。

5.《汉书》

班固编撰的《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在叙事写人方面取得很大成就。

它是继司马迁《史记》以后出现的又一部史传文学典范之作。

《汉书》有精密的笔法,有自己固定的叙事规则,以严谨取胜,从而形成和《史记》迥然有别的风格。

三、魏晋南北朝

1.建安风骨

建安时代,“三曹”、“七子”并世而出,直承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而广泛地反映了动乱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苦难,展示了广阔的时代生活画面,后人把建安诗歌的独特风格称为“建安风骨”。

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构成了“建安风骨”的美学特征。

2.正始之音

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

正始时期政局动乱,诗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

此时的诗歌也与建安诗坛风貌迥异,反映民生疾苦和抒发豪情壮志的作品减少了,抒发个人忧愤的诗歌增多了。

由于正始玄风的影响,诗歌逐渐与玄理结合,由建安时期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被称为“正始之音”。

嵇康、阮籍是正始时期的代表诗人。

3.太康诗风

太康诗风是指以陆机、潘岳为代表的西晋诗风,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

由于时代原因,陆机、潘岳诸人不可能唱出建安诗歌的慷慨之音,也不会写出阮籍那种寄托遥深的作品,他们的努力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拟古,二是追求形式的、技巧的进步,并表现出繁缛的诗风。

追求华词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

4.左思风力

左思的《咏史》八首虽然抒发了内心的郁闷和苦恼,但并没有沮丧颓废的情调,诗篇中回荡着壮志不已的悲凉,与建安风骨很接近,故称“左思风力”。

5.永明体

齐梁陈三代是新体诗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所谓新体诗,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其主要特征是讲究声律和对偶。

因为这种新体诗最初形成于南朝齐永明年间,故又称“永明体”。

周颙发现了汉语的四声,沈约将四声的知识运用到诗歌的声律上,并与谢脁、王融共同创立了“永明体”。

四声的发现和永明体的产生,使诗人具有了掌握和运用声律的自觉意识,对增加诗歌艺术形式的美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是有积极意义的,也为唐代诗歌的辉煌打下了基础。

6.宫体诗

“宫体”之称,虽始于梁简文帝(萧纲)时期,然之前的艳体诗已肇其端,只是到了梁陈才发展到一个极端。

宫体诗就内容而言,主要是以宫廷生活为描写对象,具体的题材不外乎咏物与描写女性。

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比较柔靡缓弱。

这类诗歌共同的艺术特点就是注重词藻、对偶和声律。

就艺术形式而言,宫体诗的突出贡献是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承里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

宫体诗对后来律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7.名士风流(魏晋风流)

《世说新语》主要内容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从而起到了名士“教科书”的作用。

按冯友兰的说法,风流是一种人格美,构成风流有四个条件:

玄心、洞见、妙赏、深情。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风流极好的史料。

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种种人生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

纵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名士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

8.《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的编纂者是刘义庆。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有所不同。

今存最早刊本为宋绍兴八年所刻三卷本,共36门。

其上卷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门,这正是孔门四科,说明此书有崇儒的一面。

但纵观全书多有谈玄论佛以及蔑视礼教的内容,其思想倾向并不那么单纯。

主要内容是记录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虚清谈,也可以说是一部魏晋风流的故事集,鲁迅称其为名士的“教科书”。

9.玄言诗

西晋末年,在士族清谈玄理的风气影响下,产生了玄言诗,占据东晋诗坛达百年之久。

玄言诗是以阐释玄学义理为主要内容的诗歌,约起于西晋末年,盛行于东晋。

代表作家有许询、孙绰等。

玄言诗盛行于东晋,一方面是魏晋玄学及清谈之风兴盛的结果,另一方面也与东晋局势及由此形成的文人心态有关。

东晋玄言诗的发展,与佛教流行有很大关系,故玄释合流成为东晋孙,许等人玄言诗的重要特点。

玄言诗的艺术价值并不高,但它对后世的影响却相当深远。

10.建安七子

曹丕《典论*论文》称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为“七子”。

七子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

其中,王粲、刘桢的成就最突出,锺嵘《诗品》列之于上品。

11.言意之辨

言意之辨讨论的内容是言辞和旨意的关系,其中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论对文学的创作和文学鉴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以荀粲为代表的言不尽意论,认为言可达意,但不能尽意。

指出了言和意之间的联系和差别,以及言辞在表达旨意时的局限。

以王弼为代表的得意忘言论,认为象的功用是存意,言的功用是明象,只要得到象就不用拘守原来用以明象的言,只要得到意就不用拘守原来用以存象的意。

想要正真得到意必须忘象,想要正真得到象必须忘言。

言不尽意论对创作论有所启发,得意忘言论对奖赏论有所启发。

四、隋唐

1.贞观诗风

初唐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以唐太宗及其群臣为中心展开的,一开始多述怀言志或咏史之作,刚健质朴;而贞观诗风的新变,则起于对六朝的声律辞采的模仿和拾掇,尽管在声律词藻的运用方面日趋精妙化,但在风格趣味方面却日益贵族化和宫廷化。

2.上官体

在贞观诗坛的后期,介于贞观和龙朔之间,出现了一位重要的诗人上官仪,形成了一种诗风“上官体”。

上官体的“绮错婉媚”具有重诗的形式技巧、追求诗的声辞之美的倾向。

上官仪对诗歌体制的创新,主要在体物图貌的细腻、精巧方面。

他以高度纯熟的技巧,冲淡了齐梁诗风的浮艳雕琢;但诗的题材内容还是局限于宫廷文学应制咏物的范围内,缺乏慷慨的激情和雄杰之气。

3.初唐四杰

唐高宗至武后时期的四位诗人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被称为“初唐四杰”。

四人怀着变革文风的自觉意识,有十分明确的审美追求:

反对纤巧绮靡,提倡刚健骨气。

针对争构纤微的上官体的流弊,强调作诗要有刚健骨气,是当时变革文风的关键。

四杰作诗,重视抒发一己情怀,作不平之鸣,因此在诗中开始出现了一种壮大的气势,有一种慷慨悲凉的感人力量。

4.文章四友

唐高宗、武后时期的四人杜审言、李峤、苏味道和崔融并称“文章四友”。

其中以杜审言最有诗才,他在五律方面的成就超过了杨炯,使五律的创作首先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李峤的诗以工整的五言律为主,在当时五言律的发展中起到了推动作用。

5.吴中四士

张若虚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并称“吴中四士”。

6.沉郁顿挫

文学史上一般指杜甫的诗歌风格。

杜甫由于受到儒家中和节制的影响,他在表达情感时,总是把自己的情感压抑住,不让它一下子喷发出来,而是让它在低回中缓缓地起伏,这就是所谓的顿挫,即情感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沉郁则是指情感的悲慨壮大深厚。

7.《箧中集》

安史之乱给唐诗带来了不小的转变。

还在天宝年间,一部分失意的士人,就已经在诗中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人生的悲惨艰辛,他们就是元结《箧中集》中所收的作者。

他们的诗中没有盛唐诗那种慷慨豪雄的情调,而以悲愤写人生疾苦。

他们是最先感受到衰败气象到来的一群诗人,冷眼旁观,走向写实。

元结把他们的诗作编在一个集子里,给了很高的评价。

8.大历诗风

大历诗风是盛唐诗风向中唐诗风的转变过渡期,指的是大历至贞观年间活跃于诗坛上的一批诗人的共同创作风貌。

诗歌创作由雄浑的风骨气概转向淡远的情致,转向细致省净的意象创造,以表现宁静淡泊的生活情趣,虽有风味而骨气顿衰,遂露出中唐面目。

9.大历十才子

“十才子”之名,最初见于中唐诗人姚合的《极玄集》,即李端、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夏侯审。

他们齐名的重要原因在于创作倾向和诗风的相近。

他们因大历年间在长安参加重要的唱和活动而为世人所瞩目。

艺术表现上以谢脁为宗,讲究格律词藻,追求清雅闲淡,工于白描写景,技巧趋于细腻雕琢,大多写得精致工整,总表现出一种冷落萧瑟的气息。

10.边塞诗派

边塞诗是唐诗的一个重要题材。

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是高适、岑参,还有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众多作家。

边塞诗的内容主要是:

反映边塞战争生活的艰苦和军旅生活的种种体验,以及征人、思妇的离愁别绪;抒发为国立功的豪情壮志和不满现实的情绪;描写边塞风光、异域风情。

边塞诗的主要艺术特点是:

格调雄浑豪放、慷慨悲凉,境界阔大、雄奇壮美。

边塞诗的佳作以乐府歌行和五、七言绝句居多。

边塞诗在题材的开拓和意境的创造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1.不平则鸣

“不平则鸣”是唐代韩孟诗派提出的诗歌理论主张。

“不平则鸣”出自韩愈的《送孟东野序》:

“大凡物不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

有不得已这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

”所谓“不平”,指内心的不平衡,强调的是内心不平感情的抒发。

是创作活动产生的原因的揭示,也是对一种特定创作心理即“不平”的肯定。

“不平则鸣”的另一要点在于重视诗歌的抒情功能。

韩愈的“不平则鸣”是提倡审美上的感情宣泄,抓住了文学的抒情特质。

12.笔补造化

“笔补造化”是韩孟诗派的另一个诗歌主张。

“笔补造化”既要有创造性的诗思,又要对物象进行主观裁夺。

韩愈重视心智,胆力和对物象的主观裁夺。

“能自树立,不因循”。

在倡导“笔补造化”的同时,韩孟诗派还特别推崇雄奇怪异之美。

13.元白唱和诗

元稹、白居易在相识之初即有酬唱作品,此后他们分别被贬,一在通州、一在江州,路途虽遥,仍频繁寄诗,酬唱不绝。

所谓“通江唱和”,也就成为文学史上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

元、白此期的唱和诗多长篇排律以及留恋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其中包括元稹的艳体诗。

元和之后,文人唱和就更加为盛了。

14.元白诗派

元白诗派是中唐以白居易、元稹为代表的诗歌流派。

这派诗人重写实,尚通俗,走了一条与韩孟诗派完全不同的创作道路,是中唐文化转型时期文学世俗化的新思潮。

清人赵翼《瓯北诗话》说:

“中唐诗以韩、孟、元、白为最。

韩、孟尚奇警,务言人所不敢言;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

15.古文

“古文”是与骈文相对的散体文章。

“古文”概念的明确提出是盛唐的萧颖士和中唐的韩愈。

所谓“古文”是指先秦两汉时期的以散行单句为主的散文,唐人学习这种散文并创造性地运用了这种散文形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6.古文运动

唐代古文运动是韩愈、柳宗元领导的一次散文革新运动。

自内容而言,是明道载道,把散文引向政教之用,和当时的政治形式有密切关系;自形式而言,是由骈体而散体,是散文自身发展的一种要求。

这是一次有目的、有理论主张、有广泛参与者并且有深远影响的文学革新,今人习惯上称之为“古文运动”(或“古文革新”)。

17.唐传奇

唐传奇是指唐代流行的文言小说,作者大都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奇闻轶事。

唐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唐传奇具有不拘囿于现实生活记录,而借虚构来营造真切感人之情景的特点;构思新颖、富于变化,在人物描写和语言辞采上也很有特色。

18.俗讲

俗讲与我国固有的说唱传统有关,它来源于六朝以来佛家的一种讲道话俗手段:

“转读”与“唱导”。

转读与唱导,以及歌赞的梵呗,融讲说、咏唱为一体,有说有唱,遂形成唐代的俗讲。

俗讲的底本就是讲经文。

19.转变(变文)

转变就是说唱变文。

变文,或简称“变”,乃是转变的底本,在敦煌说唱类的作品中保存较多。

大多数变文的共同特点是:

一、说唱相同,散韵组合演说故事;二、说白与吟唱转换时,每有习用的过阶语作提示;三、变文演出,或辅以图画。

20.苦吟诗人(苦吟派)

在晚唐社会与文学的大背景下,有相当一部分诗人以苦吟的态度作着“清新奇僻”的诗,代表人物是贾岛和姚合,他们被成为苦吟诗人或苦吟派。

贾岛、姚合及其追随者,诗歌内容比较狭窄,不出个人生活,很少反映社会问题。

在创作风格上,贾冷僻、姚清稳闲适;在创作态度上,他们的共同表现是苦吟。

苦吟诗派的特点是,虽然是着意写成,但却颇为公正精警。

不用典故,不镶嵌奇字,以看似平常的语言,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其缺点是诗境狭窄,有句无篇,缚于格律。

21.《花间集》

后蜀赵崇祚,于广政三年(940)编成《花间集》十卷,选录18位“诗客曲子词”,凡500首。

作者中温庭筠、皇甫松生活于晚唐。

《花间集》是最早的文人词总集。

它代表了词在规律方面的规范化,标志着在文采、风格、意境上词性特征的进一步确立,以其作词的集合体与文本范例的性质,奠定了以后词体发展的基础。

崇尚雕饰,追求婉媚,充溢着脂香腻粉的气味。

尽管花间词的具体作家之间互有差异,但在总体上有其一致性。

22.元和体

“元和体”是指在元白“通江唱和”中元、白次韵相酬的长篇排律以及留恋光景、浅切言情的“小碎篇章”,其中包括元稹的艳体诗。

23.新乐府运动(元白新乐府)

新乐府运动是指中唐时期由白居易、元稹倡导的,以创作新题乐府诗为中心的诗歌革新运动。

新乐府是指唐人自立新题而作的乐府诗。

元和四年(809),李绅首先写了《新题乐府》20首送给元稹,元稹遂作《和李校书新题乐府》12首,后来白居易又写成《新乐府》50首,正式标举“新乐府”的名称。

“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明确提出了新乐府运动的基本宗旨,要求诗歌的形式和内容统一,为内容服务,表达直切顺畅,让人容易接受。

新乐府运动的诗歌创作,实践了上述理论主张。

新乐府运动在中国诗歌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对后世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4.长庆体

“长庆体”之称始于宋人,缘于白居易、元稹的文集名。

长庆四年十二月,元稹将白居易的诗文编定为五十卷,命名为《白氏长庆集》;元稹自己的文集,亦题名《元氏长庆集》。

故“长庆体”即元白体之别名。

清以后,其内涵所指逐渐确定下来,成了以《长恨歌》、《琵琶行》、《连昌宫词》为代表的那种叙事风情宛转、语言摇荡多姿、平仄转韵的七言长篇歌行之专用名词。

“长庆体”相对固定的题材类型有二:

一是通过铺陈某一人的遭遇,以见朝廷政治的得失。

二是通过描写某一宫廷苑囿的变迁,以见国运的兴衰,从中寄托对于朝政的殷忧。

五、宋代

1.白体诗人

所谓“白体诗人”,是宋初效仿白居易作诗的一批诗人,代表作家有李昉、徐铉等人。

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模仿白居易与元稹、刘禹锡等人相互唱和的近体诗。

这种诗不仅仿白居易,同时也承五代诗风。

多写留恋光景的闲适生活,风格浅切清雅。

2.唐宋八大家

这是指唐宋一批优秀的散文家,其中最著名的是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

他们连同欧阳修,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齐名,被后人合称为“唐宋八大家”。

3.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是指宋初模仿唐代贾岛、姚合诗风的一群诗人,由于宋人常常把贾、姚看作晚唐诗人,所以名之“晚唐体”。

“晚唐体”诗人中最恪守贾、姚门径的是“九僧”,其中惠崇的成就比较突出。

九僧作诗,继承了贾、姚反复推敲的苦吟精神,内容大多为描绘清邃幽静的山林景色和枯寂淡泊的隐逸生活,形式上特别重视五律,尤喜在五律的中间二联表现其镂字句的苦心孤诣。

“晚唐体”的另一个诗人群体是潘阆、魏野、林逋等隐逸之士。

这群诗人一方面模仿贾岛的字斟句酌,另一方面也颇有白体诗的平易流畅,而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也比九僧诗稍为充实一些。

4.西昆体

西昆体是以《西昆酬唱集》而得名的。

景德年间,杨亿、刘筠、钱惟演等人,在秘阁编书,作诗唱和,于是将这些诗集为《西昆酬唱集》,共收录了17为诗人的247首诗,其中以杨亿、刘筠、钱惟演三人成就较高。

西昆体诗人大多崇尚精丽繁缛的诗风,追求用典的贴切,属对的工巧,音节的和婉,学李商隐和唐彦谦。

在诗学传统中,西昆派总的特点是专攻律诗,主要学习李商隐在艺术上的成就而摈弃其真实深刻的内容。

5.太学体

在欧阳修主持文坛以前,以西昆体为代表的文风已经受到严厉的批判,当时任国子监直讲的石介更是对西昆体视若寇仇,对太学生的影响很大,于是以太学生为主的青年士子随之矫枉过正,竞弃西昆体华美密丽之文风,走上了险怪艰涩的道路,形成了风行一时的“太学体”。

“太学体”虽然提倡古文反对骈俪,但其自身怪僻生涩,也不是健康的文风。

6.诗词一体

苏轼为在理论上破除诗尊词卑的观念,提出了“诗词一体”的主张。

他认为诗词同源,本属一体,词“为诗之苗裔”,诗与词虽有外在形式上的差别,但它们的艺术本质和表现功能和表现功能应是一致的。

因此他常常将诗与词相提并论。

由于他从文体观念上将词提高到与诗等同的地位,这就为词风向诗风靠拢、实现词与诗的相互沟通渗透提供了理论依据。

7.“自是一家”

为了使词的美学品位真正能与诗并驾齐驱,苏轼提出了“自是一家”的创作主张。

此处的“自是一家”之说,是针对不同于柳永词的“风味”而提出的,其内涵包括:

追求壮美的风格和阔大的意境,词品应与人品相一致,作词应该像写诗一样,抒发自我的真实性情和独特的人生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其文如其为人”,在词的创作上自成一家。

苏轼一向以文章气节并重,在文学上则反对步人后尘。

8.苏门四学士

苏轼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的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补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

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

9.以诗为词

“以诗为词”的手法是苏轼变革词风的主要武器,也是苏词的一大创作特点。

所谓“以诗为词”,是将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

苏词中较成功的表现有用题序和用典故两个方面。

10.山谷体

黄庭坚的诗以鲜明的风格特征而自成一体,当时就被称为“黄庭坚体”或“山谷体”。

句法奇矫,音节拗健,想象奇特不凡,且有一股兀傲之气,是典型的“山谷体”。

如果以唐诗为参照物,那么“山谷体”的生新程度是最高的,他最典型的体现了宋诗的艺术特征。

与此同时,“山谷体”也有奇险、生硬、不够自然等缺点。

11.夺胎换骨

黄庭坚诗歌的艺术特征之一表现为改窜陈句,创为“夺胎换骨”、“点石成金”之说。

所谓“夺胎换骨”,就是采用前人的诗意和造句格式加以发展,使之深刻化,形成自己的意境。

12.江西诗派

江西诗派的名称是吕本中首先提出来的,他曾经戏作《江西诗社宗派图》,首列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三人,一下有韩驹、潘大临等二十多人,江西诗派的名称由此确立。

后来方回因为诗派成员多数学习杜甫,就把杜甫称为江西诗派之祖,而把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成为诗派之宗,提出了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之说。

13.清真词

宋代周邦彦是北宋婉约词的集大成者,被称为“词中老杜”。

他字美成,号清真,他的词就被人称为清真词。

羁旅行役之感和咏物是周词的主要题材;在章法和句法上体现出很强的法度规范;调美、律严、字工,则是清真词在音律方面的特点。

14.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

前期的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的生活,多写闺情,流露了她对爱情生活的向往和别离相思的痛苦。

她后期的词,多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