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专题练习.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37097 上传时间:2023-01-23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914.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专题练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专题练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专题练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专题练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专题练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专题练习.docx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专题练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专题练习.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专题练习.docx

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专题练习

1两棵基本相同的植物,分别置于透明的玻璃罩内,如图甲、乙所示,在相同自然条件下,测得一昼夜中植物氧气释放速率分别如图丙丁曲线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ab段和cd段,曲线下降的原因相同

B.e点时,气孔关闭导致光合作用基本停止

C.一昼夜中,装置乙的植物积累的有机物多

D.14点时,装置甲的植物叶绿体中三碳化合物含量相对较高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ab段下降是因为CO2浓度下降,暗反应速率下降;cd段下降是因为光照强度下降,光反应速率下降,A错误;e点时,气孔关闭导致CO2浓度下降,光合作用下降,但并未停止,B错误;从丙和丁图曲线与x=0所围的面积(或者用数学术语说,氧气释放速率曲线的积分)(x>0部分须要减去x<0部分面积的绝对值)就是一昼夜氧气净释放总量.显然装置乙一昼夜氧气净释放总量较大,积累的有机物较多,C正确;14点时甲中CO2不足,暗反应跟不上光反应,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浓度高,反应平衡右移,所以装置甲的植物叶绿体中三碳化合物含量相对较少,D错误。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某研究小组进行某植物的栽培试验,图1表示在适宜的光照、CO2浓度等条件下测得的光合曲线和黑暗条件下的呼吸曲线;图2为在恒温密闭玻璃温室中,连续24h测定的温室内CO2浓度以及植物CO2吸收速率的变化曲线。

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图1中,当温度达到55℃时,植物光合作用相关的酶失活

B.6h时,图2叶肉细胞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等

C.18h时,图2叶肉细胞中叶绿体产生的O2量大于线粒体消耗的O2量

D.该植株在进行光合作用且吸收CO2的量为0时,在两图中的描述点共有4个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图,图1中的虚线始终为二氧化碳的释放,因此表示呼吸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情况.而实线会低于0,因此表示净光合速率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当温度达到55℃时,光合作用不再吸收二氧化碳,只剩下呼吸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曲线,表示植物不再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故A正确;分析图2可知,6h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速率为0,此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合成作用强度相等,因此叶肉细胞产生[H]的场所有叶绿体、线粒体和细胞质基质等,故B正确;分析图2可知,18时,二氧化碳的吸收速度等于0,说明此时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等于有氧呼吸的强度,所以植株的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产生的O2量就必须大于线粒体消耗的O2量,这样才能保证非叶肉细胞的O2供应,故C正确;图2中当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时,净光合速率为0,处于室内二氧化碳浓度曲线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因此图2中光合速率和呼吸速率相等的时间点有2个,图1中,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的温度条件是40℃,共3个,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3科研人员为研究枇杷植株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光合特征,对其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进行了测定,结果如下。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阴天时净光合速率下降的时间与气孔导度的下降时间不一致

B.晴天时出现“午休”现象与气孔关闭引起的CO2浓度下降有关

C.两种条件下枇杷净光合速率峰值出现的早晚均与光照强度无关

D.实验结果显示枇杷植株适合种植在光线弱的荫蔽环境中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阴天时净光合速率从12时开始下降,气孔导度从10时开始下降,A项正确;晴天时出现“午休”现象,是由于温度过高、蒸腾作用过强,气孔大量关闭,引起的CO2浓度下降,暗反应过程减弱,B项正确;晴天时,净光合速率峰值的出现,与温度、光照强度都有关,阴天时,净光合速率峰值出现在12时左右,与此时光照强度最强有关,C项错误;题图显示,阴天时气孔导度的日变化通常高于晴天,而在10:

30分至14:

00时的净光合速率,阴天时大于晴天,因此枇杷植株更适合种植在光线弱的荫蔽环境中,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光合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4呼吸熵(RQ=释放二氧化碳体积/消耗的氧气体积)表示生物用于需氧呼吸的能源物质的不同。

测定发芽种子呼吸熵的装置如右下图。

关闭活塞,在25℃下经20分钟读出刻度管中着色液移动距离。

设装置1和装置2的着色液分别向左移动xmm和ymm。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若测得x=180mm,y=50mm,则该发芽种子的呼吸熵是0.72(保留两位小数)

B.若发芽种子仅进行需氧呼吸,且呼吸熵小于1,则分解的有机物可能为油脂

C.为使测得的x和y值更精确,还应再设置对照装置

D.若呼吸底物是葡萄糖,且测得x=300mm,y=-100mm(向右移动了100mm),则可推断需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与厌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的比例是1∶2

【答案】D

【解析】若测得x=180mm,y=50mm,则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是180-50=130mm,呼吸熵是130÷180=0.72,A正确;由于脂肪中的碳氢比例高,若发芽种子仅进行需氧呼吸,且呼吸熵小于1,则分解的有机物可能为油脂,B正确;为使测得的x和y值更精确,还应再设置对照装置,排除物理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C正确;若呼吸底物葡萄糖,且测得x=300mm,y=-100mm,说明总耗氧气300,总产二氧化碳400,其中有氧呼吸耗氧气300,产二氧化碳300,耗葡萄糖3006;无氧呼吸产二氧化碳400-300=100,耗葡萄糖1002,因此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与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比值是1:

1,D错误。

考点:

细胞呼吸的过程和意义

点评:

识记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过程是解答本体基础。

5.下图表示甲、乙两种植物的C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随着光照强度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某同学想探究温度对甲植物的影响,应选择M点对应的光照强度,该实验的自变量是温度

B.图中如果M点突然停止光照,短期内叶绿体中三碳酸含量减少,RuBP化合物的含量将会增加

C.当平均光照强度在X和Y之间(每日光照12h),植物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是甲增加、乙减少

D.在Y点时,叶绿体中ADP和NADP+不断地从类囊体向叶绿体基质中移动。

【答案】A

【解析】要探究温度对A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则实验的自变量为温度,其他如:

光照强度、CO2浓度等这些无关变量则应保持相同且适宜,因此应选择图中M点对应的光照强度,M点为该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强度最适宜,

A正确;如果在图中M点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产生的[H]和ATP立即减少,短期内叶绿体内C3化合物的含量将会增加,C5化合物的含量将会减少,B错误;根据图示分析可知:

当平均光照强度在X和Y之间,A植物净光合作用小于2,白

天积累的不够夜间消耗,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是减少;B植物净光合作用大于1,夜晚消耗后还有积累,因此一昼夜中有机物积累量的变化是增加,C错误;在Y点时,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光反应产生ATP,暗反应消耗ATP,因此叶绿体中ADP不断从叶绿体基质向类囊体移动,D错误。

考点:

影响光合作用速率的环境因素

点评:

识记影响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环境因素是解答本题关建。

6.呼吸底物不是糖时,有氧呼吸消耗的O2和产生的CO2的体积并不相等,利用如图所示装置两套,设为甲、乙,测定单位质量小麦种子呼吸时CO2释放量与O2消耗量的比值,下列构思可以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甲装置烧杯中盛放清水,在光照下测定O2释放量,乙装置在黑暗下测定CO2释放量

B.甲装置烧杯中盛放清水,在光照下测定CO2吸收量,乙装置换成CO2吸收剂测定O2消耗量

C.甲装置烧杯中盛放清水,黑暗下测定气体体积变化量,乙装置换成CO2吸收剂,黑暗下测定O2消耗量

D.甲装置烧杯中盛放CO2缓冲剂(可吸收和放出CO2),在光照下测定气体体积变化量,乙装置换成CO2吸收剂,测定O2消耗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小麦种子无光合作用能力但可以进行呼吸作用,所以该实验有无光照均可以;根据题意,种子进行细胞呼吸时消耗氧气同时释放二氧化碳;甲装置烧杯中盛放清水,在光照下无法测定O2释放量,A错误;甲装置烧杯中盛放清水,在光照下也无法测定CO2吸收量,B错误;甲装置烧杯中盛放清水,黑暗下测定气体体积变化量,该变化量为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与释放的二氧化碳量的差值,乙装置换成CO2吸收剂,黑暗下测定O2消耗量,则通过两装置的气体体积变化可计算出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进而计算出单位质量小麦种子呼吸时CO2释放量与O2消耗量的比值,C正确;甲装置烧杯中盛放CO2缓冲剂(可吸收和放出CO2),在光照下测定气体体积变化量,则该变化量为有氧呼吸氧气的消耗量,乙装置换成CO2吸收剂,可测定O2消耗量,根据甲乙装置无法测出细胞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量,因而也无法计算出单位质量小麦种子呼吸时CO2释放量与O2消耗量的比值,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实验设计,意在考查考生具备验证简单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能对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作出恰当的评价和修订的能力。

7为研究淹水时KNO3对甜樱桃根呼吸的影响,设四组盆栽甜樱桃,其中一组淹入清水,其余三组分别淹入不同浓度的KNO3溶液,保持液面高出盆土表面,每天定时测定甜樱桃根有氧呼吸速率,结果如右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有氧呼吸生成CO2的场所是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

B.图中A在单位时间内与氧结合的[H]最多

C.淹水时30mmol·L-1的KNO3溶液缓解水淹作用效果最好

D.实验过程中可改用CO2作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

【答案】BC

【解析】

试题分析:

细胞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为第二阶段,场所是线粒体基质,故A错误;由于氧气参与有氧呼吸的第三阶段,与还原氢反应生成水,分析题图可知,A有氧呼吸速率最强,因此单位时间内与氧结合的[H]最多,故B正确;在题图中的几个浓度中,30mol•L-1的KNO3溶液缓解水淹作用效果最好,故C正确;由于甜樱桃根的无氧呼吸也产生二氧化碳,因此不能改用CO2作为检测有氧呼吸速率的指标,故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8下列是四幅关于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图中氧气浓度为a时,无氧呼吸与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量相同

B.乙图中如果再提高CO2浓度,则b点一定上移

C.丙图中,温度为t4℃时,植物净光合作用最大

D.丁图代表两类色素的吸收光谱,则e代表类胡萝卜素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甲图可知,氧气浓度为a时,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释放的二氧化碳相同,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之比是1:

3,A错误;分析题图乙可知,b是光的饱和点,该点的光合作用强度的限制因素可能的温度或二氧化碳浓度,因此提高CO2浓度,b点不一定上移,B错误;分析题图丙可知,温度为t4℃时,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相等,净光合作用为0,C错误;分析题图可知,e吸收光谱在蓝紫光区,f的吸收光谱在红光区和蓝紫光区,e是类胡萝卜素,f是叶绿素,D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9关于下图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图1光照强度为b时,植物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

B.图2氧气浓度为b时,植物既不进行有氧呼吸也不进行无氧呼吸

C.图3的a、b两条曲线可分别表示pH对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活性的影响

D.图4中曲线乙为自然条件下草履虫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则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增长速率为0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图1中光照强度为b时,二氧化碳吸收量为负值,说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故A正确。

图2中氧气浓度为b时,说明光合作用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故B错误。

图3中a、b两条曲线a偏酸性可以代表pH对胃蛋白酶的影响,胰蛋白酶最适PH偏碱性,b可以代表,故C正确。

图4中曲线乙是”S”型曲线是自然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0,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生物学图谱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和对图形的分析能力。

10某植物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错误的是()

A.当CO2浓度为a时,高光强下该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为0,CO2浓度在a~b之间时,三条曲线表示了净光合速率随CO2浓度的增高而增高。

B.CO2浓度大于c时,曲线B和C所表示的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限制其增加的环境因素一定是光照强度和温度

C.当环境中CO2浓度小于a时,在图示的3种光强下,该植物呼吸作用产生的CO2量大于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

D.据图可推测,在温室中,若要采取提高CO2浓度的措施来提高该种植物的产量,还应该同时考虑光强这一因素的影响,并采取相应措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图,当CO2浓度为a时,高光强的曲线对应的净光合速率为0,当CO2浓度在a~b之间时,三条曲线的净光合速率都随着CO2浓度的增高而增高,故A正确;当CO2浓度大于c时,曲线B和C的净光合速率不再增加,限制因素是光照强度,不一定是温度,故B错误;当环境中CO2浓度小于a时,在三种光强下,呼吸速率大于光合速率,故C正确;在温室中,CO2浓度和光照强度都会影响植物的产量,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识图能力和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1科学家对生长在某区域两个不同地段(水分条件相对较好的沟底和水分条件较差的坡面)的中国沙棘雌、雄株进行了研究,测得一天中CO2吸收量变化如图。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一般情况下,曲线I所代表的植株在8点和12点时碳反应所固定的CO2量不相同

B.在12:

00时,若适当提高CO2浓度,短时间内植株Ⅱ中NADPH的合成速率减慢

C.沟底和坡面的中国沙棘雄株都比雌株更适合在干旱地区生存

D.提取秋季沙棘叶片中的光合色素进行纸层析,可能只出现溶解度较小的2条色素带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图中可以看出曲线Ⅰ中8:

00和12:

00两个时刻的净光合速率相等,净光合速率=总光合速率—呼吸速率,由于这两个时刻温度不同,呼吸速率不同总光合速率不同,暗反应固定的CO2量不相同,A正确。

在12:

00时,光照强度较大,气孔关闭,叶绿体内储存了较多的NADPH和ATP,若适当提高CO2浓度,短时间内植株Ⅱ中固定CO2量增多,还原C3消耗的NADPH多,NADPH的合成速率加快,B错误。

从图可知道坡面雌株净光合速率高,雌株更适合干旱地生存,C错误。

秋季气温和光照强度降低,叶绿素含量降低,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且在有机溶剂中溶解度比较大,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影响光合作用因素和叶绿体中色素提取和分离实验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能独立完成“生物知识内容表”所列的生物实验,包括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将这些实验涉及的方法和技能进行综合运用能力,从图表中获得有效信息的能力。

12将桑树和大豆分别单独种植(单作)或两种隔行种植(间作),测得两种植物的光合速率如图所示(注:

光饱和点是光合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需的最低光照强度)。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与单做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均没有受到影响

B.与单作相比,间作时两种植物光合作用的光饱和点均增大

C.间作虽然提高了桑树的光合速率但降低了大豆的光合速率

D.大豆植株开始积累有机物时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大于间作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曲线的纵坐标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净光合作用速率=(实际)光合作用速率-呼吸作用速率,当光照强度为零时,纵坐标对应的数值表示的是呼吸速率(呼吸作用强度)。

分析曲线图可知:

桑树间作时呼吸作用强度比单作时增大,大豆间作时比单作时呼吸强度减小,所以间作时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均受到影响,A项错误;间作时,桑树的光饱和点增大,大豆的光饱和点减小,B项错误;在某一光照强度范围内,间作也提高了大豆的光合速率,C项错误;净光合速率大于零时表示有有机物的积累,大豆曲线图显示,开始有有机物积累的最低光照强度,单作时大于间作,D项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从题图中获取相关的生物学信息,并能结合这些信息,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3为探究CO2浓度和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某兴趣小组设计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若干组,利用缓冲液维持密闭小室内CO2浓度的相对恒定,室温25℃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对相应装置准确测量的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组别1中液滴左移的生理原因是植物有氧呼吸消耗了氧气

B.组别6中液滴右移的生理原因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量小于有氧呼吸消耗氧气量

C.与组别3比较可知,限制组别2液滴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

D.与组别4比较可知,限制组别3液滴右移的主要环境因素是CO2浓度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光照强度为0时,不会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细胞呼吸,瓶中的二氧化碳不变,液滴左移是有氧呼吸消耗的氧气量,故A正确。

组别6中液滴右移的生理原因是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量大于有氧呼吸消耗氧气量,故B错误。

与组别3比较可知,由表中数据可知限制组别2液滴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光照强度,故C正确。

与组别4比较可知,限制组别3液滴右移的主要环境因素不是光照强度而是CO2浓度,故D正确。

考点:

本题考查光合作用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对数据分析能力。

在外界环境条件恒定时,用如图装置测定种子萌发时的呼吸作用类型(假设呼吸底物全部为葡萄糖),实验开始同时关闭两装置活塞在25℃下经过20min后观察红色液滴的移动情况,下列对实验结果的分析错误的是()

A.若装置1中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中红色液滴不移动,则说明此时萌发的种子只进行有氧呼吸

B.若装置1中的红色液滴左移,装置2的红色液滴右移,则说明此时萌发的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又进行无氧呼吸

C.装置1的红色液滴向左移动的体积是呼吸作用消耗O2的体积

D.装置2的红色液滴向右移动的体积是呼吸作用释放CO2的体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细胞呼吸。

装置1中放置NaOH可吸收环境中的CO2,装置2中烧杯中为蒸馏水对CO2没有吸收作用。

由于有氧呼吸时种子吸收O2量等于CO2的产生量,无氧呼吸过程中种子只释放CO2而不吸收O2,因此装置1中气体体积变化只会来自于O2的消耗,装置2中气体体积变化只会来自于无氧呼吸产生CO2量的变化。

当装置1中红色液滴左移,而装置2中红色液滴不移动说明种子未进行无氧呼吸,只进行有氧呼吸,A正确。

装置2的红色液滴右移,说明种子进行了无氧呼吸同时装置1中气体体积也发生改变,因此种子既进行有氧呼吸也进行无氧呼吸,B正确。

由于有氧呼吸时种子吸收O2量等于CO2的产生量,无氧呼吸过程中种子只释放CO2而不吸收O2,因此装置1中气体体积变化只会来自于O2的消耗,C正确。

装置2红色液滴的移动体积表示无氧呼吸释放的CO2的体积,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知识点为细胞呼吸,意在考察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14(16分)植物叶表皮组织上的气孔,由两个保卫细胞围绕而成。

以下图1表示气孔结构,图2表示气孔运动机理。

请据图回答:

(1)保卫细胞与叶表皮细胞在结构和生理上最主要的区别是,出现这一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2)用“上升”、“下降”或“不变”完成图2中的内容:

①;②;③。

(3)为探究不同条件下蚕豆叶片气孔的开启和关闭情况,某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

4小时后,结果如下表:

气孔开闭情况

组别

完全开放(%)

半开放(%)

关闭(%)

甲组

40.0

42.0

18.0

乙组

1.0

11.0

88.0

丙组

21.0

42.0

37.0

请根据上表数据,在方框图内用柱形图表示pH对气孔开闭的影响。

(4)若想进一步探究不同离子(如Na+和K+)对蚕豆叶片气孔开闭的影响,请补充设计实验思路:

加一组实验组,将___________蚕豆叶片放入pH为7的NaCl溶液、光照(或黑暗)条件处理,小时后,、观察、统计、记录气孔开闭情况。

【答案】

(1)保卫细胞有叶绿体(1分),能进行光合作用(1分)[补充答案:

按结构与生理功能两方面分开给分,答对一项给1分]基因的差异表达(2分)[补充答案: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2分)]

(2)①下降(1分)②上升(1分)③上升(1分)

(3)(4分)[说明:

各项得分指标分开独立给分,4分的标准是:

①横坐标标明1分,可以是如下图中两种方式或者在图上标明也可以;②纵坐标标明气孔数和单位%,且有数据,全部完整给1分;③数据组(甲、丙)选择正确且标记数据正确2分,选成甲乙丙或其它的两组此项给0分;未用柱形图表示的只能根据①②两项指标给分最高不超过2分]

(4)等量的(1分)大小、生长状况等一致(1分)[补充说明:

按点给分,答对一点给1分;]4(1分)制作蚕豆叶表皮临时装片(2分)[补充答案:

制片也给(2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保卫细胞有叶绿体,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表皮细胞无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为细胞分化的结果,根本原因是基因有选择的表达。

(2)保卫细胞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故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①下降;细胞内二氧化碳浓度下降,导致细胞内PH上升,②上升;细胞内的有机物和无机盐离子含量上升,导致细胞渗透压上升,③上升。

(3)用柱形图表示pH对气孔开闭的影响,实验目的是探究pH对气孔开闭的影响,自变量为PH,故甲丙为实验组,乙为对照组。

柱形图要体现甲丙数据,不能体现对照组乙组数据。

纵轴表示气孔数,注意单位,横轴可以是甲丙组,也可以是气孔开放情况。

(4)想进一步探究不同离子(如Na+和K+)对蚕豆叶片气孔开闭的影响,自变量为离子种类(Na+和K+),无关变量要等量控制。

甲乙丙都有K+,故再加一组实验组:

分2组对照:

要加等量pH为7的NaCl溶液和等量的大小、生长状况等一致的蚕豆叶片,分别在光下和黑暗处理,4h后做蚕豆叶表皮临时装片,显微镜观察、统计、记录气孔开闭情况(因变量)。

考点:

本题考查气孔开放实验设计,意在考查考生能用文字、图表以及数学方式等多种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生物学方面的内容能力;具有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探究的能力,包括运用观察、实验与调查、假说演绎、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研究方法能力

15(14分)在适宜温度条件下,研究CO2浓度倍增对干旱胁迫下黄瓜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如下: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分析坐标曲线可知,CO2浓度倍增能使光饱和点(变大╱变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