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33266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9.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docx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docx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笔记

传播学概论考试题型

一.单项选择10题(10X1`)

二.多项选择5题(5X2`)

三.填空5题(5X1`)

四.名词解释4题(4X4`)

五.简答4题(4X9`)

六.论述2题二选一9`

名词:

比如什么是人际传播

人际传播的类型…不属于…

大众传播的5种类型

简答:

书上的题

例如什么的功能是什么

…特点…作用

论述:

答主要观点和简述原因

考点:

一.传播定义信息定义传播的英文

二.第七章重要==!

(重要的概念理念)

符号概念,分类,特点非语言传播

象征性的社会活动和几个模式(五大模式)

外传播内传播是神马

五大传播类型功能特点举例

演讲是…传播

人类传播进程

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区别

传播基本过程

大众报刊是什么其社会功能

电视的特点

流言产生条件

群体传播内部机制

集合行为内部行为

 

上课笔记

传播的含义:

关于communication的初步理解

影响说:

传播是通过社会互动而共享意义

符号互动说:

传播是通过符号或象征手段而进行的社会互动

信息说:

传播是信息的运行

1.传播是人类两大根本活动之一

1)对外部世界的适应与改造

2)对内心世界的充实

2.传播是最基本的社会现象和社会过程

3.传播是人类生活的唯一手段和目的是人的本质和价值所在

4.传播是人类最基本的权利之一

5.传播是人类进行文化创造和传承的重要途径

传播方式的进步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标志

6.理论的作用在于总结和指导让你少走弯路

传播学可以提高你的媒介素养和传播能力

设计属于传播产业

第二节人类传播中的意义交流

一.什么是意义

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二.符号意义的分类

1.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

2.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

3.指示性意义和区别性意义

明示性意义:

字面意义

暗示性意义:

引申意义

外延:

事物的集合

内涵:

事物的本质

指示性意义是将符号与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

区别性意义是表示两个符号的含义异同的意义

非语言符号三种功能:

1.传播态度与情绪

2.辅助语言传播

3.代替语言

符号基本功能:

1.表述和理解功能

编码(符号化)—解码(符号解读)

2.传达功能

意义(精神内容)—符号(物质形式)

3.思考

形象概念—思维

非语言符号种类:

副语言,体态符号,物化程式化的符号

1.副语言:

语言符号的伴生符

音质音量音色语气语速语调字体笔迹

功能:

不仅辅助语言本身也有意义,可传达情绪和态度

2.体态符号

动作表情姿势目光或身体接触

功能:

可独立使用,也可与语言并用,在形成语境方面有重要作用

3.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

仪式习惯各种标志音乐舞蹈美术设计建筑等

功能:

更具有独立性和能动性,自成体系,可代替语言独立发挥作用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表现为有意义的代码或代码系统

信号

符号语言符号

象征符

非语言符号

信号具有物理性质

象征符具有人类语义性质

信号是自然符号信号与其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天然的因果性并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象征符是人工符号象征符不仅能表示具体事,物而且能表达抽象事物;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后天习得的;象征符可以自由创造和其指代对象之间的关系具有随意性

语言符号:

主要包括口语和文字两种象征符

非语言符号:

指人类在传播过程中使用的除语言符号之外的象征符,如动作,表情,实物等,非语言符号是人类最早的传播手段,它既是孕育语言的母体,也是语言符号的有机补充.

第三节象征性的社会互动

一.人的象征行为

象征行为:

指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象征行为是通过象征符号传达象征意义又来实现

→象征行为的特点,是使字面意义向引申意义转化;其完成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和想像

案例:

长城旗帜领袖太阳

二.象征性互动与传播

象征性互动:

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号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

又称为意义互动或符号互动

米德的观点:

·人是社会动物意在以象征符为介质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

·有三个基本前提:

人根据意义行为;意义在互动中产生;意义由人理解

三.语言符号的暧昧性

1.语言符号本身意义的模糊

→界定不清表达不明词义泛化等

2.语言符号的多意性

3.言语适当和语言陷阱问题

四.传播过程中的意义

除了符号本身的意义,还有:

1.传播者意义

→”我指的是--”

2.受传者意义

→”我以为你指的是--”

3.情景意义

→”在这里显然是指--”

如何理解符号与意义的关系?

1.不能以明确符号表现的意义不是清晰的意义

2.符号与意义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形式相对稳定,内容不断变化

3.意义无限,而个人运用符号表现意义的能力有限

4.情境意义是一系列情境符号组合形成的意义

案例:

辞不达意言不及义一言难尽言外之意一切尽在不言中

人类传播过程与系统结构

第一节.传播的基本过程

研究传播过程的两种视角

一.历史性考察(纵向)

(发生—发展—结束)

二.共時性考察(横向)

(环节,要素,结构)

一.传播过程基本要素:

指传播活动的核心要素

1.传播者

2.受传者

3.讯息:

具有完整意义的信息由一组有关系的有意义符号组成

4.媒介:

讯息的搬运者,联系传播过程各要素的纽带

5.反馈:

受传者对接受到的讯息的反应

传播双方的意义空间

象征性互动:

体现观众互动双方通过象征符意义交换

意义交换的前提:

交换双方必须有共通的意义空间

AABB

三.象征性文化与现代理论

·文化具有象征性和符号性

·文化是以象征符来作为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并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消费文化(丁·伯德利亚)

·现代社会的消费已经超出实际需求的满足,变成了符号化的物品,符号化的服务中所蕴含的意义消费

·消费文化的实质是:

由物质消费变成了精神消费

·以麦当劳为例理解消费文化

整个社会正在快餐化

奥斯古德—施拉姆模式

讯息

编码者译码者

释码者释码者

译码者编码者

讯息

特点:

1.以为传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没有传播者和受传者之分,双方都是主题

2.重点在于分析传播双方角色功能,而非传播过程各环节

优点:

强调社会传播的互动性,把传播双方都看作是传播行为主体

缺点:

把传播双方视为完全对等的关系,与现实不符.相对适用于人际传播而不适用于大众传播.

学界流行的几种传播模式

几种主要的传播过程模式

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述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

1.模式是事物抽象化和定理化

2.模式是对理论的一种素描和简化

学界流行的几种传播模式

1.拉斯韦尔的五W模式

美国学者H.拉斯韦尔首次提出构成传播过程的五要素,被总结为5W模式

Who→saywhat→inwhichchannel→towhom→withwhateffect

5W模式的进步意义与局限性

进步意义:

1.第一个传播过程模式,第一次将传播过程清晰的呈现为5个环节

施拉姆的大众传播模式

·大量的受众

·每个接受者都扮演译码者,释码和编码的角色

·个人从属于群体,在群体内,讯息得到再解释或加工

特点:

大众传媒和受众之间既有互动

传播过程研究的特点

1.考察的是微观的,单一的传播过程,而不是宏观的,综合的传播过程

2.揭示的是传播过程的内部机制,忽略了对传播过程的外部因素的考察

社会传播的系统结构

影响传播系统运行的若干外部因素:

传播目的,传播技巧,信息需求,传播环境,传播者的基本状况,传播者对接受者的印象,接受者对传播者的印象,媒介压力等

系统论传播模式

赖利夫妇系统模式

初级群体讯息初级群体

C讯息R

初级群体初级群体

较大的社会结构讯息较大的社会结构

C—传播者

R—受传者

强调在考察传播波过程时绝不能抛开环境的影响

只注意了有形的社会因素作用,忽视了无形的社会心里因素作用

人内传播的主要环节与要素

1.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

2.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信息属性的综合

3.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

4.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包括外延和内沿

5.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进行性的思维活动.在驾驭表象和概念的基础上进行

6.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和关系的思维活动

人内传播特点

1.不是孤立的,与外界保持衔接关系

2.本质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

3.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能动的反应

4.是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

一.人内传播?

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

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

人内传播是一切社会传播活动的基础

人内传播过程与结构:

施拉姆—引用温德尔·约翰逊对人们对话过程的描述来阐释人的传播行为

[事件—物理刺激—感觉—知觉—理解—行为]

人身具有信息传播系统的特点

[信息接受装置—信息传输装置—信息储存和处理装置—信息输出装置]

渡边一央—总结的人的视听觉信息处理模式,充分反应了人内传播的系统性

二.作为能动的意识和思维互动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得以产生的几个决定环节

[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1—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里—3—能动的人的意识的产生]

三.作为社会心里过程的人内传播

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的互动机制

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

米德: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可分解为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

1.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通过个人围绕对象事物的行为和反应具体体现出来

2.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是自我意识社会关系的体现

人的自我意识在主我和客我的辩证互动的过程中形成发展和变化,也体现着这种互动

主我是形式

客我是内容

客我可促使主我发生新的变化而主我反过来也会改变客我

人内传播具有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内省式思考:

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

内省:

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目的

米德—内省是在遇到困难障碍等新问题状况时才会活跃

人际传播

是一种最典型的社会传播活动也是人与人,社会关系最直接的体现

人际传播的动机

1.获得信息

2.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

3.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

4.满足基于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要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核心观点:

·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己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

·人际传播是形成镜中自我的主要机制,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自我认知则取决于与他人的传播程度.

·这种联系包括:

关于他人如何认识,评价自己的想像

自己对他人的认识或评价的感情

人际传播的特点和社会功能

形式:

面对面传播,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

特点:

1.渠道多,方法灵活

2.意义丰富,复杂

3.双向性,互动反馈

4.自主性和非自主性

传播学中对人际传播的两种研究

一.人际传播在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

相观理论:

镜中我理论主我客我理论社会模仿理论

二.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

相观理论:

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创新与普及理论

人际传播与自我表达

一.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