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知识真的很贫乏.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335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3.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的知识真的很贫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生的知识真的很贫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生的知识真的很贫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生的知识真的很贫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生的知识真的很贫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的知识真的很贫乏.docx

《学生的知识真的很贫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的知识真的很贫乏.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生的知识真的很贫乏.docx

学生的知识真的很贫乏

9月1日

学生的知识真的很贫乏

今天的语文课,是新学期的第一课,教学诗歌〈长江之歌〉。

教学中,我以问题的形式引出“长江”:

同学们,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两大河吗?

有超过一半的学生摇头不知。

然后,我请学生简单介绍一下长江,结果,只有两个同学举起了手,一位说长江发源于雪山,一个说长江流入东海。

而这又是书上介绍的一句话。

我只能叹气:

我班学生的知识面的确太狭窄了,平时也没有注意收集,预习时也没有仔细思考、查找,才出现了上述的一幕啊!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以朗读为主。

在以自由读、齐读、分节朗读后,我看到有几个学生打起了哈欠,看来,学生比较厌烦朗读了。

停下来理解吗?

没有充分的朗读,又怎能深刻体会诗歌的含义呢?

于是,我灵机一动:

同学们,你认为还可以怎样的形式朗读诗歌?

学生一下子来了精神,认为可以分男女生读。

我追问:

怎样分?

为什么?

学生马上讨论了起来,“女同学读第一句,男同学读第二句,这样循环下去。

因为第一句话读上去感觉温柔一点,它说是“走”来,而第二句中有个“奔”字,感觉气势壮一点,让男同学读比较合适。

”我连连点头赞同:

“同学们,那就请你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证明你们的观点吧!

”这一遍的朗读感觉特别好,比平时我帮他们指点还有感情。

学生自己的发现,由学生自己实践,难怪学生的兴致如此之高了!

9月2日

用课外知识丰富课文

今天继续学习〈长江之歌〉。

在本课的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长江的源远流长、气势磅礴、古老悠久等特点时,我注重了课外知识的延伸,把有关长江的资料介绍与课文理解相结合,帮助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如“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了各族儿女。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了花的国土。

”教学时,我介绍了长江的总长度,及长江边的100多个城市,长江的灌溉面积等,加深了学生对长江的理解。

而更让我欣慰的是,这一回,我班的好多同学收集到了许多有关长江的资料,有的摘抄,有的打印,方燕青同学更是把有关长江的资料装订成册,于是,在课后举办了有关长江的资料展,拓展了学会上的知识面,从而更加了解到了母亲河——长江的魅力,明了作者歌颂、赞美、喜爱长江的感情。

用课外知识丰富课文,的确是个好方法。

再听了〈长江之歌〉的录音后,学生的兴趣更浓,要求再听一遍,课堂上,学会上跟着录音机激情歌唱,有的摇头晃脑,有的边唱边指挥。

看来,这篇课文不用我催,学生会很快背诵出来的。

结果不出所料,完成得特别顺利!

9月3日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一文条理比较清楚,课前我估计学生应该能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毕竟是六年级的学生了,应该养成并具备这一能力了。

没想到,在课堂上却大失所望。

在初读课文后,我请学生再一次默读课文,思考“课文给我们介绍了一个什么故事?

”结果,三分钟后,没有一位同学举手,是不敢吗?

我鼓励学生,“没关系,说出来,才能知道你概括的是否正确啊!

”还是无人反应。

是提的问题太难了吗?

并不难,课文的条理很清楚,事情也很简单。

我就点了几位学生的名字。

好、中、差,三种层次都有,却都是不开口,只摇头。

“同学们,其实要概括文章写了什么事情并不难,找出时间、地点、人物和人物之间的事,就能概括了,请同学们一样一样找一找好吗?

”“时间?

”“人物”——终于,一个一个来,学生概括出了文章介绍的事情。

看来,学生的概括能力在以后的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得到训练。

于是,我告诉同学:

“以后在阅读故事或文章时,读了之后,可以合上书想一想它介绍的时间、地点、人物是什么?

写了件什么事?

长此以往,你们的概括能力会不断地提高!

9月6日

在今天的语文课上,继续教学《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

我上课的大致思路是这样的:

首先带领学生初步了解文章的最后一段,即40年后,美穗子与家人到中国看望和感谢聂将军,日本人民称聂将军是“活菩萨”和“中日友谊的使者”。

重点抓住“活菩萨”和“中日友谊的使者”,再发散理解全文。

即抓住“活菩萨”,体会聂将军在照料和送别日本小姑娘时的和善可亲。

由‘中日友谊的使者’去了解聂将军在文中说的两段话。

在理解“活菩萨”时,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感悟的也比较透彻,从字里行间领悟到了聂将军的慈善,如母亲一样细心照料孩子。

但在理解聂将军信中的一段话时,学生比较难懂,大部分还是由老师讲解,而我讲解时也感觉没有讲透,只是联系了前文聂将军的表现,了解了“至仁至义”“有始有终”。

然后插入了有关日本侵略中国时的有关材料,相信对学生理解聂将军的宽广胸怀一定有帮助。

吴校长问我上这堂课时的情况,她还分析到了应该从小姑娘也就是美穗子的话和前后态度的变化中指导学生理解,会更能加深学生对慈善的聂将军的理解,更好体会“活菩萨”之内涵。

想想的确有道理,自己在备课时并没有挖掘透彻啊!

9月7日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对于我来说已经是比较熟悉了,也可以说是我心中的一个疙瘩:

在几年前,参加学校组织的市百节好课学校参赛活动中,我的教学受到了评委们的批评,大致的意思就是说我的教学设计并不理想,也就失去了参赛的资格。

现在又面对这一篇课文,仔细阅读课文之后,一份新的教案产生了。

在第一课的学习中,大致的经过跟以前差不多,感觉最满意的是开头的导入:

师:

出示课题,生自由读题。

师:

同学们,昨天你对课文预习了几遍?

好,请同学们把书合上,老师要考考你们书读得认不认真。

课题中的“我”指谁?

会写吗?

(这是两个生字)“祖国”指哪?

生(举起的手特别多):

“我”指肖邦。

(上台板书,准确无误)

生:

祖国是指波兰。

师:

谁能给我们简单介绍一下肖邦?

生:

肖邦是波兰人。

生:

肖邦是一位音乐家。

生:

肖邦在临死前曾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就是我们学习的课文题目: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师:

是的,同学们,你们的预习很认真。

对肖邦的介绍也非常具体。

肖邦,是一位非常优秀的音乐家。

他——--

就这样,在检查预习的情况下,我导入了新课的学习,这一堂课学生的表现也十分积极。

9月9日

今天进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第二课时的教学。

一堂课下来,感觉自己上课时非常投入,学生的学习也比较地投入,自我感觉比以前的那堂课不知好了多少。

上课结束,还有些意犹未尽的感受。

由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生齐读课题)。

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这句话是波兰音乐家肖邦在什么时候说的?

(出示文中的“弥留之际——--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

然后请学生读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从字面中,学生已初步感受到了肖邦对祖国的那份爱。

于是我巧妙地带过话题:

同学们,既然肖邦是很爱自己的祖国的,死后还要姐姐把自己的心脏带回祖国,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那么,他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引导学生去体会第一段的内容,了解肖邦离开祖国时的悲愤。

接着是对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在导入第二段后,请学生自由朗读,思考肖邦告别时,作者描写了哪些场面?

在学生讨论后,我请学生选择自己感动或难忘的场面,仔细品读,然后交流自己的感受,无论是读,还是说,学生的感悟的确有了进步。

针对老师和同学咏唱的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我请学生猜想送别曲中的歌词,同学的句子想的不错,既有依依惜别之情,又有无限祝福之意,更有殷切的期望。

讨论“为什么说这是特殊的礼物”时,同学们的回答也很到位,精彩:

生1:

我觉得,老师送泥土给肖邦,就是让离开祖国的肖邦能永远记住祖国。

生2:

这是祖国波兰的泥土,见到了泥土,就如同见到了自己的祖国,泥土代表了祖国,老师希望通过这泥土,提醒肖邦自己是波兰人,要记住自己的祖国。

生3:

泥土是普通的,但对于离开祖国的人来说又是珍贵的,老师在自己的学生离开时,送上了这样的一份普通而珍贵的礼物,他包含了老师对肖邦的祝福和鼓励。

希望肖邦记住祖国。

在学完了全文后,我再回过头,请学生谈谈自己对肖邦弥留之际说的话,学生自然地体会到了肖邦对祖国的热爱,是把一颗对祖国无比热爱的爱国心带回祖国,学生的朗读也就自然而然有感情了。

在这样的情感下,学生对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朗读更是投入!

今天的课,我教的很投入!

9月10日

今天进行的是古诗教学,两首都是描绘边塞的古诗。

在上课伊始,我先给学生简单介绍了“边塞”。

然后再导入新课的学习。

教学第一首古诗时,我请学生自由朗读,从字面上去寻找能体会到是描写边塞的词句。

在教学中,学生大都找到了“孤城”“玉门关”等。

但一位学生却提出了“凉州词”中的“凉州”。

这究竟是一个地方的名称呢,还是另有含义?

我也有点拿捏不定了。

毕竟,在备课之时没有想到啊!

教学第二首古诗时,我为学生介绍了有关飞将军李广的故事,学生听的津津有味。

最后,我为学生补充了另外几首边塞诗《塞下曲》、《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等。

学生的兴趣也较高!

平淡的一课

9月16

今天教学《飞向月球》的第一课时,本文介绍了阿姆斯特郎等三位宇航员乘坐飞船,飞向月球,登上月球的内容。

但上下来的感觉又回到了原来的上法,是极其平淡的一课!

在教学伊始,我由杨利伟导入,转入登月第一人,询问学生。

然后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词。

再请学生分节朗读课文,谈谈自己对课文的初步认识。

然后根据课后的提示请学生为课文分段,并引导学生简单地概括段落大意。

这样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太平淡了,真不知该如何把这第一课时上的精彩!

9月17日

对于第二课时的教学,感觉上要比第一课时来的精彩些。

第一部分的学习“飞向月球”我采用了复述的方式进行教学,请学生自由朗读之后,抓住飞向月球的关键词句,“升上天空,加速前进,脱离地球引力,接近月球,在月球停稳”,然后根据关键词句进行简单的复述。

再请学生上台复述,时间花的较多。

在了解了飞向月球的大致经过后,我再请学生自由朗读,感悟,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从中体会到了宇航员在飞船中的生活与工作是很艰难的,一次,两次还可以,会觉得好玩,但他们是飞行了75小时50分钟。

在这三天多的飞行中,又会感到寂寞,无聊。

而面对工作时又是认真的:

仔细、一个个、不时——

对于“登上月球”部分,我先请学生朗读第5自然段,然后请学生读给大家听,并请其他学生说说你从他的朗读中听懂了什么?

在三位同学不同的朗读下,学生体会到了阿姆斯特郎登上月球时的谨慎,人类登上月球时的激动、兴奋与自豪!

然后请学生展开想象,当阿姆斯特郎登上月球时会怎样想?

学生在思索之后,有了自己的答案“啊月球,你好!

我终于来了,我是多么高兴啊!

”“我来了,我成功了,我终于登上月球了,我要把我们人类的脚印深深地印在这月球上!

”“我们等了千百年,今天,我终于登上了人类千百年来心驰神往的月球!

祖国万岁!

科学万岁!

”——

而有关月球的介绍,我采用了“记者采访”的方式进行随机抽查,效果还是不错的。

最后,为学生提供了有关世界宇航历史发展的资料,学生看得兴致勃勃!

9月22日

精彩源于博采

——听孙惠芳老师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有感

在教学中,总觉得我校的孙老师的课堂教学很有灵性,很有特色。

同样的一篇文章,到了她的手里,就会挖掘出更深的内涵。

星期三的教研课上,孙老师上《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让我学到了不少。

在自己的教学中,学生曾问过这样的一个问题“肖邦这样热爱自己的祖国,又为什么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呢?

”当时我也有些疑惑,如书上介绍的话是因为祖国正在遭受侵略,那么为什么不在国内创作,而要跑到国外呢?

照肖邦的爱国,应该不会怕为国捐躯的。

但我又懒得查找资料,就按书上的介绍与学生理解了肖邦离开祖国的原因。

但是,没想到孙老师在课堂上用了这样的一句话做介绍“华沙人民为了保护音乐天才肖邦,才在起义前夕把他送走的。

”这样一来,肖邦的形象更高大了。

而这一句话,孙老师却是查了好多的资料才查找到的。

对于肖邦在国外将自己的一腔热血倾注在自己的音乐创作之中,我只是请学生想想肖邦的音乐,特别是〈革命进行曲〉的旋律会是怎样的?

可能与我国的哪首歌曲相似。

而孙老师在学生的精彩发言之后,让学生猜一猜人们把肖邦的音乐比作什么?

然后出示了这样的一句话“藏在花丛中的大炮”,形象而又贴切,使学生的感受一下子就感性起来了,也从中体会到了肖邦虽离开祖国,却时刻关心祖国,为祖国贡献的爱国热情。

真不知孙老师是从哪儿找来的。

在学习肖邦弥留之际紧紧握住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自语时,孙老师把前文老师埃斯内尔临别时紧紧握住肖邦的手赠言结合在一起学习,让学生从对比中更深切地体会到了肖邦至死不变的爱国心!

9月23日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又是比较平淡地上完了。

今天学习的是第二课时。

教学前,与办公室里的孙老师交流之后,进行了这样的教学:

一、抓住爱因斯坦的外形和衣着,体会爱因斯坦的潜心科学研究和不拘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质。

1、首先请学生找一找当小女孩撞上爱因斯坦时,她的感受是什么?

出示:

嘿!

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

再询问学生童话里的老人是怎样的?

用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

为什么小女孩会这样认为呢?

从而去学习爱因斯坦的外形。

小女孩碰到这样的一位老人,又惊又喜,回去告诉了父亲,会怎样告诉呢?

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

然后指导朗读父亲的话,思考:

女孩纳闷连衣服都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

你们觉得呢?

学生从“一边埋头走路,一边象是在思考着什么中体会到了爱因斯坦醉心于工作,根本没有时间去考虑自己的衣着,因此是最伟大的人。

2、展开描写

第三天,爱因斯坦像变了个人,小女孩简直吓了一跳,请学生结合图片,展开想象,描写爱因斯坦现在的样子,学生的描写深深地体会到了穿衣服的要领。

二、抓住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关系变化,体会爱因斯坦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童心。

我指导学生注意每一段的开头一句话,仔细读一读,谈谈自己的发现。

学生在仔细朗读之后,发现了从“相撞,相遇,等待,天天见面”中,体会到了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从而体会到了爱因斯坦对孩子的关爱,乐于与孩子相处。

9月24日

又是两节作文课。

今天的作文是根据书上提示的采访录音改写成一篇题为〈风雨无阻〉的记叙文。

或者自己去选择对象进行采访,再进行整理。

与同年级的老师商量后,考虑到采访的困难太多,主要是找不到适合的人选进行采访。

就决定以书上的采访为材料,进行改写。

走进教室,我开始上课:

同学们,把书打开,翻到第44页。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采访录音。

然后,我转身把采访两字写到了黑板上,这时,有几个学生非常的兴奋,交头接耳起来,有几句话还飘进了我耳朵中“好哎,可以去采访了!

”我一听,也真有点后悔,应该让学生自己去采访,再写作文。

但,考虑到实际的困难,我又打消了念头。

只能继续今天的作文教学。

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学生的兴趣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

两节课后,我把收上来的作文进行了批阅。

结果发现,学生的作文又落入了假的一面。

文中的戚老师冒着风雪前往朱志成家帮忙补课。

直到9点多,有的甚至写到了12点中才又冒着风雪回家。

这样的事情,离学生的现实生活太遥远了,在作文中,把戚老师的形象高大化了。

而这,又是书上给的材料中出现的。

我也不由暗想,这次的大作文真的是太没有意思了。

我也暗下决定,找时间带学生真正地去采访一位,然后再指导学生写作!

9月27日

终于上《船长》了。

今天进行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给人的感觉还是第一课时缺乏精彩!

首先,我在黑板上板书“船长”,然后请学生谈谈印象中船长是怎样的?

学生谈到了船长是指挥船的,是开船的,应该长的高高——我借机导入:

那么,法国大作家雨果笔下的船长又是怎样的呢?

就请学生打开书本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在检查学生的生字词预习情况时非常不理想,连生字组个词都找不到,双休日玩的都忘记认真预习了。

幸好有几个女生比较认真,就请她们当了回小老师,带领学生一起朗读。

在初步朗读课文后,我没有请学生读自己感动的句子,而是请学生谈谈初读课文后,你觉得文中的船长是怎样的?

没想到学生把船长的镇定,沉着,舍己为人,忠于职守全都谈了出来。

看来,学生自己朗读之后,对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了啊!

然后,简单概括课文介绍的故事,再根据故事分段。

就这样,一堂课也就结束了!

9月28日

今天进行的是《船长》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文,体会船长的品质。

我选择了从头上到尾!

首先,简单回顾了课文讲述的故事,然后导入第一部分的学习,请学生谈谈“相撞”的程度,学生从“剖开”一词谈论了相撞的激烈,我相机介绍了有关“诺曼底”号的资料,并请学生从第一自然段中了解哈尔威船长不止一次驾驶航行,经验丰富,探讨此次事故的责任在于谁?

为什么?

从而指导学生理解“肇祸”。

接着,请学生读课文,找找“诺曼底”号被剖开一个大口子,而当时正是凌晨,乘客安睡之际,面对灾难,人们的表现如何?

该怎样读?

在找出船长下达第一个命令之后的人们的表现,再找出后文中“救援工作进行的井然有序”。

对比朗读之后,问:

是什么原因使场面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呢?

自由朗读课文的“自救”部分,谈谈自己的感受。

在交流中,学生抓住了船长的四次命令,谈到了船长的镇定、沉着,舍己为人,并从“妇女先走”“要是哪个男人敢走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快救克莱芒!

”中体会到了船长对妇女儿童的尊重和爱护,而有学生问:

为什么要让妇女和儿童先走?

有学生谈到了妇女和儿童相对来说是弱小的。

我们应该保护比我们弱小的人!

我赶紧接口:

“是啊,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船长哈尔威在生死关头,只想着别人,只想着保护弱小,轮船上的人沉默了(引读下文)。

同学们,这伟大的灵魂就是?

学生自然而然的做了回答!

而对于有关段落的朗读也就深情并茂了。

而对于船长的忠于职守的品质,学生在上节课还谈的起劲,却在今天的课堂上没人提了。

我只好请学生再读课文,终于,有学生谈到了船长的忠于职守,我请学生再细读课文,找一找能体现船长忠于职守的句子,从三句“站在,巍然屹立,屹立”学生也有了体会!

再来了一个假设:

小艇上有没有船长的位置?

他有没有机会逃生?

但他为什么不肯逃生?

交流之后,我对学生说道:

同学们,这就是忠于职守啊!

然后,我引读了最后第二段,请学生写一写,得救的乘客,肇祸的玛丽号上的船员,望着徐徐沉入大海的船长,会想些什么?

在交流中效果也不错!

可惜的是,拖了五分钟的课!

10月8日

今天是国庆假之后的第一个上学的日子。

本是满心愉悦,结果走进教室,发现新油漆的黑板上,用白色的粉笔醒目地写着几位日记没有交的同学的姓名。

不用问,理由就是“我忘记带来了。

”而这其中,究竟有多少位同学真的是因为忘记带来的呢?

从四年级开始学写日记至今,总有那么几位同学以忘带为理由不及时交出日记。

而这一个国庆假,为了让学生有效地完成,七天时间内,只布置了三篇日记,竟然还有学生“忘带”!

满心的愉悦消失了一半!

第一节语文课,学习的是《学会合作》,课文是一篇演讲稿,以“合作”为话题,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讲起,阐明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论在何时何地,都离不开与他人合作的人生道理。

在教学中,我以“动物的互惠互助”导入对课文的学习,然后出示课题,谈谈你看到课题会产生什么疑问?

想知道些什么?

然后自由读文,找寻答案。

再分段概括段意。

本以为,自己的导入部分设计的还是不错的。

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却是大失所望。

师:

同学们,还记得四年级时学过的“动物的互惠互助“吗?

文中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动物之间的互惠互助?

生:

好象有一只鸟,吃鳄鱼牙齿间的肉末。

师:

对,是牙签鸟与鳄鱼,牙签鸟帮助鳄鱼——还有吗?

等了一分钟,举手的人一个也没有。

没办法,只能自己介绍了另两种动物之间的互惠互助情况。

然后简单介绍动物之间为了得到一定的好处,利益,互相合作,再板书“合作”。

动物之间需要合作,那么,我们人类呢?

也需要“学会合作”。

整个一堂课的教学也就这样在学生并不热烈的学习中结束了。

为什么以前学习的知识,在老师的指引下,都回忆不起来呢?

是我的导入有问题,还以前的教学有问题,没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假日之后的学生的表现问什么比平常还要差呢?

10月9日

走出教室时,我的心情沮丧极了,既为学生的课堂表现,又为自己教学设计上的失误而自责!

当孙老师询问上课的情形时,我只能朝她摇头苦笑,《学会合作》上砸了!

我的上课思路是:

1、有什么是合作入手,2、探讨为什么要合作,3、再学习怎样卓有成效地合作,4、最后请学生合作演讲。

在实际的教学中,第一二步进行的还顺利。

而到了第3步时,问题就出来了,两个例子的学习花的时间太长了,导致了对这一句的学习我过分地去挖其中的意思,反而画蛇添足了。

这实在是一堂没有效率的课!

10月10日

学生的作文如此精彩!

《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一篇说明文,介绍了海洋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21世纪人类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海洋成了人类在21世纪的希望。

在教学中,请学生先谈谈自己对海洋的了解,然后导入课文的学习。

接着,抓住“千百年来,人们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

”理解了海洋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再请学生用朗读,把海洋与人类的关系表达出来,学生读得很好!

而“人类正在迎来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新时代。

”就请学生默读之后,分别做了介绍。

然后,我为学生下发了一份材料,补充了有关海洋的知识,如海洋被人们称为是一个“蓝色的宝库”,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海洋的面积和深度等,使学生对海洋的了解更多一点。

最后,指导学生运用语文书上的海洋知识和老师下发的材料,进行写作。

但以怎样的形式写作呢?

我一时找不到合适的形式。

回到办公室与孙老师商量,孙老师认为就以《海洋的自述》为题,介绍海洋。

我一听,不由佩服,这个题目,这种形式一定会吸引学生!

果然,当我在学习完课文,出示写作题目时,学生很兴奋。

我又担心学生不能领会如何写作,就想做一番指导,先询问学生什么是自述?

没想到学生都知道,请学生交流怎样才叫自述,学生回答得也不错。

我想,何不放手,不要做指导了呢?

于是,我对学生说:

“同学们,你们是谁?

”(学生马上反映过来,我们是海洋。

)“对,请记住,你们的身份是海洋,这么多的内容,你们在自我介绍时,要有条理,有重点。

在这基础上,还可以尝试把它介绍得生动些!

”就这样,我没有过多的要求这里要怎样,那里要怎样,放开了学生的手脚,学生写的也比较投入。

作文誊写下来,出乎意料的精彩!

附学生习作一篇

海洋的自述

嗨!

大家好!

你知道地球上比陆地大的多的是谁吗?

那就是我——海洋大哥!

陆地老弟占了地球妈妈的三分之一,而我,占了三分之二还多呢!

我不仅浩瀚无边,还深不可测,在我身体的深处,就是把陆地上最高的珠穆朗玛峰成座投进我的怀抱,我也会把它整个山尖给淹没!

厉害吧!

有人说我是人类21世纪的希望,那可一点不假!

因为我是一个“蓝色宝库”。

在我的身体内,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锡、锰、硫等应有尽有。

可以这样说,陆地老弟有的,我这做大哥的也有,陆地老弟没有的,我这做大哥的也有。

目前,陆地老弟身体里正在闹“能源危机”,我这个做大哥的也不能袖手旁观,我就大方地敞开怀抱,迎来了一座座海洋石油平台,一艘艘海洋考察船。

由于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加上土地沙化等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正面临着食物匮乏的威胁。

而在我的身体里,生活着二十多万种的生物,大大小小的鱼类,更是数不胜数。

科学家研究,发现我身体里的好多鱼类等生物富含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21世纪人类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我的贡献!

21世纪以前,我的海浪和潮汐的能量都白白浪费了,我是多么心疼啊,现在好了,人们建立了潮汐发电站等,我就有了英雄用武之地,将会带给你们人类无穷无尽而且价格低廉的电力!

不过,你们人类要开发和利用我,首先必须要保护我,珍惜我,只有这样,我才会乐于作出我的奉献哦!

千万要记住啊!

10月20日

教,然后知不足

今天我轮到教研组开课,选择了《山谷中的谜底》一文。

课文记叙了加拿大魁北克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现象,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

在教学过程中,我上课的大致思路是如此:

一、由奇异的景观导入山谷中的谜,并用朗读表达这景观的奇异。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揭开山谷中的谜底,然后抓住“积、弯、落、弹”“反复”等词进行感悟,重点出示‘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的弹┅┅’进行标点的改换,如“,”换成“、”,不用省略号行不行等?

从而引导学生体会雪松面临的压力的巨大,反弹的艰辛等。

三、结合雪松,结合两位旅行者的启示,回忆《卧薪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