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溯海洋历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22966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追溯海洋历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追溯海洋历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追溯海洋历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追溯海洋历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追溯海洋历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追溯海洋历史.docx

《追溯海洋历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追溯海洋历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追溯海洋历史.docx

追溯海洋历史

追溯海洋历史寻找大国兴衰

题记: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

【专题立意】

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海洋学家狄未斯托克曾言: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19世纪末,美国海军上校马汉在其《海权决定历史论》中提出了“所有国家的兴衰,决定因素在于海洋控制”的类似主张。

这说明了有史以来海洋在有些国家和有些人心目中所具有的非同一般的重要性。

生命起源于海洋,虽然人类繁衍于陆地,但是在曾经诞生的地方创造了辉煌,改变着历史的进程。

中国古代辉煌的朝代都有着海洋的辉煌,世界近代强大的帝国大部分依靠海洋的力量。

最近央视正在播出大型记录片——《大国崛起》,翻开历史,确实如此。

黑格尔曾说,中国是一个与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的国家,这个判断是很谨慎且务实的,他没有否定中国有自己的海洋文化。

但这种海洋文化根植于中国人淡漠的海洋意识,是难以发挥积极作用的。

所以提升中国人的现代海洋意识尤为重要。

通过该专题的设计,希望能作到:

(1)以海洋为纽带,让学生掌握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上的有关人类经营海洋的历史;

(2)通过对人类经营海洋的历史,让学生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增强海洋意识。

【教学思路】

1、从“中国的海上之路”、“中国的海防”、“中国的对外政策”、“世界的海上之路与大国兴衰”等方面,结合2007年考纲要求归纳整理基础知识;

2、指导学生从海洋意识的角度思考历史;

3、展示典型试题,进行解法指导;

4、完成巩固练习,增加对知识的理解与深化。

【知识梳理】

中国的海上之路

1、汉代:

海上丝绸之路

(1)、含义:

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的贸易往来,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

(2)、路线:

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度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3)、意义:

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加强了中国和东南亚、南亚各国的关系,从水陆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联系。

2、唐朝:

对外交通(海路方面)

隋唐时期,对外交通发达。

海路方面,从登州、扬州出发,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波斯湾。

3、明清:

郑和下西洋、华侨与南洋的开发

(1)郑和下西洋

原因:

为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过程: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航海,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地区。

影响: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交。

其规模之大,历时之久,航程之远,在世界航海史上也是空前的。

他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郑和不愧是世界航海事业的先驱。

但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不是发展海外贸易,它采取的不计经济效益的政策,给明朝造成巨大负担。

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也悄然结束。

(2)华侨与南洋的开发

过程:

从唐朝开始,我国东南沿海一带有很多人到南洋诸岛谋生。

郑和下西洋以后,风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各岛定居,成为华侨。

意义:

从祖国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同当地人民一起,开发丛林,开采矿山,培育橡胶。

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中国的海防

(1)戚继光抗倭

倭寇的起因:

元末明初,沿海地区出现倭寇。

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寇与奸商勾结。

戚继光抗倭:

浙东抗倭(台州九战九捷);开赴福建、广东,与俞大猷合作,重创倭寇;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

(2)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

从16世纪开始,葡萄牙殖民者不断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

1553年“借地晾晒”,后来租界澳门为暂居贸易地。

此后,强行租占澳门。

(3)郑成功收复台湾

明末,荷兰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

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

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4)台湾府的设置

1683年,福建水师提督施琅进军台湾,澎湖一战,打败郑军,台湾纳入清朝版图。

1684年,清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台湾府的设置,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了台湾的开发,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5)近代中国的海防

随着鸦片战争,东南沿海大门被打开,中国人的海防意识开始觉醒。

在鸦片战争期间,林则徐积极仿制西方战船,还提出建立一支新式海军的主张。

从19世纪70年代中期,洋务派开始筹划海防,提出十年内建成几支海军的倡议,重要舰船向英德两国购买,部分船只由福州船政局和江南制造总局建造。

到80年代中期,洋务派初步建成北洋、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

清政府成立了海军衙门。

1894年7月,日本海军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中国的运兵船,不宣而战。

8月,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

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黄海海战,北洋舰队受到损失,但主力尚存,还可以作战。

李鸿章为了保存实力,命令北洋舰队躲入威海卫港内,不许巡海迎敌。

日本取得了黄海海域的制海权。

1895年初,日本进犯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

最终日军占领威海卫,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月,签定《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中国的对外政策

1、闭关锁国政策

(1)含义:

清政府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和贸易的政策

(2)社会根源:

既是小农经济和封建主义劣根性的产物,也是清政府民族狭隘性的表现。

(3)评价:

①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资本主义政治、经济侵略活动,有利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延续发展;②限制了中外之间的正常交往,给人民生活带来不便,使中国失去了对外贸易的主动权,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③隔断了中外科技文化的交流,扩大了中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科技水平差距,使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④闭关并不能削弱西方资本主义的力量,只能妨碍自身的发展,造成了统治阶级的愚昧无知,使中国近代不断遭到侵略。

2、对外开放政策

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

形成:

①1980年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设立经济特区。

②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14个沿海港口城市。

③1985年起,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经济开放区;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④1990年,开放上海浦东地区。

到20世纪90年代初,初步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对外开放格局。

特点:

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

世界的海洋之路与大国兴衰

一、海洋之路与世界市场

1、新航路的开辟

(1)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①经济根源: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对货币的需求增加。

②社会根源:

对黄金的狂热追求;商业危机的出现,西欧国家被迫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热衷传播天主教。

(2)新航路开辟的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知识的进步;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王室的支持。

(3)新航路开辟的概况

人物

时间

航线

迪亚士

1487——1488

发现好望角

哥伦布

1492——1502

发现美洲

达·伽马

1497——1498

经好望角,到达印度

麦哲伦

1519——1522

环球航行

(4)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①引起“商业革命”,世界市场开始形成,欧洲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转移;

②引起“价格革命”,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打破世界各国的相对隔绝状态;各个地区和民族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整体;

④极大冲击了西欧思想的文化领域;

⑤欧洲国家开始殖民扩张。

(5)葡萄牙、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国家

主要方向

活动区域

扩张特点

葡萄牙

美洲、亚洲、非洲

巴西、非洲海岸、印度西海岸、

马六甲等

以侵占军事据点、建立商站等方式掠夺财富

西班牙

美洲

中南美洲、非律宾

将占领地区纳入版图,直接掠夺财富

如何评价殖民扩张与掠夺

a、对殖民国家来说,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转化为资本,欧洲资本主义发展;打破世界相对孤立状态,使世界日益成为相互影响、联系紧密的整体,促进了世界一体化的进程。

b、对殖民地来说,殖民主义是灾难和祸害,造成了亚、非、拉地区的落后;殖民主义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促进了殖民地历史的发展和进步。

2、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

工业革命引起交通运输业的技术革命。

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具先后发明,有利于西方越过海洋,使人际关系、国际交往日趋密切,人们的活动范围扩大,促进了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的传播,促进了国际间的人口和资本流动,扩大了工业文明对世界的影响,联结世界经济的纽带逐渐形成。

19世纪中期,日本的“开国”和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及中国的“门户开放”,标志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二、亚太地区的争夺

1、华盛顿会议

(1)背景:

一战后,美国经济实力膨胀,大力扩充海军;日本乘机在中国和太平洋地区扩大侵略势力,同美国发生了严重冲突,也威胁到英国利益。

为争夺霸权,三国掀起了海军军备竞赛

(2)目的:

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矛盾

(3)主要内容:

《四国条约》——体面地埋葬了英日同盟,抑制了日本,有利于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五国海军条约》——使美国取得了英国同等的制海权,英国丧失了海上唯一的霸主地位。

“九国公约”——再次确认了美国提出的“门户开放”、“机会均等”原则,使中国又成为帝国主义国家共同宰割的对象。

(4)体系作用:

①确立了美国在东亚和太平洋的主导地位:

《四国条约》的签订埋葬了英日同盟,解除了英日联合与美国对抗的威胁,为美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扩张扫除了障碍;《五国条约》的签订,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结束;《九国公约》的签订,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为美国进一步对华扩张和争夺亚太地区的霸权提供了条件。

总之,美国以实力为后盾,成为华盛顿体系的最大受益者。

②抵制了日本在亚太地区的扩张。

③中国成为帝国主义共同宰割的对象。

华盛顿体系的建立,标志着战胜国帝国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基本完成了对战后列强关系的调整和世界

2、太平洋战争

(1)背景:

日本向东南亚扩张,企图建立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日本的政策严重损害了美英在这一地区的利益,没有不得不作出反应,限制乃至禁止向日本出口钢铁、石油等战略物资,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增加对中国的援助;英国等国也对日本采取了相应措施。

这些措施对日本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日本军部决定先发制人,取得制海权,发动战争。

(2)过程:

1941年12月7日凌晨,日本袭击珍珠港,到第二年,侵占了东南亚的广大地区和太平洋上的许多岛屿。

太平洋战争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经典解析】

1、(2000年全国高考)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废皆不赀”(赀:

计算)。

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郑和下西洋与达伽马、哥伦布、麦哲伦远航在目的与性质、历史影响方面的差异,分析明清时期我国远洋航海事业与西方相比从先进转为落后的原因。

『分析』:

该题从考查历史知识的角度上看,是有关于新航路开辟与郑和下西洋的相关知识点;从能力上看,要求掌握基本的历史比较、分析能力。

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题目材料中的信息,同时还要注意结合教材的知识。

在答题过程中,首先要从材料中获取大量信息,并要加以准确理解,从而判断知识范围与要求;其次要仔细回忆有关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开辟的史实,正确的知识是答题的基础;然后在把大问题分成几个小问题来思考,如目的、性质、历史影响、盛衰原因等,形成思路后,认真作答,形成全面的结论。

『答案』:

(1)目的与性质:

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诸国联系,满足统治阶级对异域珍宝的需求,是封建制度下的政治行为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西方远航是为了开拓市场,攫取暴利,是资本主义海外殖民性质。

(2)历史影响:

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与亚非国家的友好往来,但贡赐贸易无益于国计民生;西方远航为新兴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促进了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

(3)原因:

明初贡赐贸易“倍偿其价”,造成重大损耗,缺乏生命力;明清闭关自守,实行海禁,航海事业每况愈下。

西方为资本原始积累所驱动,远洋航海事业蒸蒸日上。

2、(2001上海高考)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这是①时间早,历时厂②规模大,次数多③航程远,技术高超④设备先进,目的明确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分析』:

此题要求将郑和下西洋与欧洲航海哥伦布等人的航海进行比较。

作为历史结论的依据应该是客观事实,目的不能说明它是壮举。

『答案』:

A

【课后巩固】

走向海洋,是一个国家发展、强大和开放的重要标志。

早在1500年前,希腊战略家地米斯托克利就说过:

“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一切。

”据此回答:

1、中国与南海诸国及印度半岛等地的水上交通线,即“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于

A、秦朝B、西汉C、东汉D、隋朝

2、唐朝时,中国进一步走向海洋,其突出表现是①中国商船到达波斯湾②制造的海船有“海上霸王”之称③日本遣唐使13次来唐④指南针广泛运用于航海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

3、郑和下西洋成为古代中国走向海洋的“绝唱”,这从根本上说明了

A、中国地大物博,无须对外贸易B、明朝国力衰退,倭寇骚扰

C、航海活动缺少经济推动力D、政府实行闭关政策

不管是中国古代史上的每个朝代,还是世界近代史上的每个大国,它们往往在海洋上创造了辉煌与光荣。

4、下列对我国古代对外交通史实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西汉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B、西汉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最远到达大秦

C、唐朝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

D、明朝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地中海

5、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经历了由西北陆路转向东南海路的过程,并在15世纪初创造了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实现这一转变的根源是

A、北方始终战乱,南方相对稳定B、资本主义在江南地区萌芽

C、中国经济重心转移D、科学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6、下列哪位航海家的活动证实了地圆学说

A、迪亚士B、哥伦布C、达·伽马D、麦哲伦

7、下列关于早期殖民地国西班牙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进行殖民扩张的目的是占领市场和原料产地

B、殖民地全部在美洲

C、殖民扩张的主要方法是垄断商路,建立商站

D、掠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资本

8、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十四点原则”。

内容有“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取消一切经济障碍和确立贸易条件的平等”、“成立一个一般性的各国联合组织”。

其最终目的是

A、争当海上霸主B、争夺贸易霸权C、建立国际联盟D、攫取世界霸权

9、下列对英国打击最大,对美国有利的条约是

A、《四国条约》B、《中日协定》C、《五国条约》D、《九国公约》

海防是一个国家安全的生命线。

10、李鸿章在1876年强调:

“筹划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方今强邻环道,藩属倾危险,岂可稍存侥幸无事之新,顿忘厝火积薪之诫。

”这表明

A、洋务派筹划海防的主要目标是针对西方列强

B、李鸿章筹办海防的重心在于对内镇压

C、李鸿章筹办海防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与列强妥协的条件

D、洋务运动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11、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之所以能够取得黄海海域的制海权,主要是因为

A、北洋舰队未能先发制人择险扼守B、北洋舰队损失惨重主力遭受重创

C、辽东威海之战清军大部分溃败逃跑D、李鸿章为保存自己实力消极避战

12、戚继光抗击倭寇取得胜利的战役是

A、澎湖之役B、台州九战C、收复台湾D、雅克萨之战

13、之所以称郑成功是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主要是因为

A、抗击清军南下B、抵制清军入台C、抗击荷兰殖民者D、开放台湾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永乐二年正月)禁民下海.时福建濒海居民,私载海船,交通外国,因而为寇.郡县以闻,遂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有关部门)防其出入。

————————《永乐实录》

材料二按顺治末年(1600年左右),清政府下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里,并且将所有船只悉行烧毁。

寸板不许下水。

凡溪河在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无效,

——————————《台湾外记》

材料三乾隆帝说: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梁廷楠《粤海关志》

材料四汉唐……魄力穷竞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始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毫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彼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逃避退缩。

————————————《鲁迅全集》第一卷《看镜有感》

请回答:

(1)明清两朝对外贸易的政策有什么相似之处?

(2)明朝采取这种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

从明朝的实际情况看,这种考虑是否奏效?

(3)清朝采取这种政策是出于什么考虑?

说明你判断的依据。

(4)根据材料三、四,清政府推行这种政策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根本目的是什么?

(5)这些政策造成了怎样的影响?

谈谈你的认识。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东西三大航海简明对比表

航海

项目

郑和

(1405——1433)

哥伦布

(1492——1504)

达·伽马

(1497——1503)

航海次数

7次,历时28年

4次,历时13年

2次,历时6年

每次航海的船只

每次大中型船只260多只、巨型宝船60只

最少3只,最多17只

4只(第一次),20只(第二次)

每次航海吨位、人数

1500吨级,约2.7万—2.8万人

100—200吨级,最少90人,最多1500人

50—70吨级,约150人

航海里程

中国到东非海沿岸15000英里

欧洲到加勒比海约4500英里

绕非洲到印度15000英里

材料二东西航海组织方面和任务比较

船队性质

经费来源

航海目的

船队成员

扮演角色

中国方式

皇朝特遣船只

国库支付

宣扬国威

官吏、士兵、水手、工匠

外交使团

西洋方式

私人航海探险队

股份公司和私人集资为主,皇室赞助

探险寻找新土地、黄金和香料

冒险家、投机商、水手、工匠

殖民者

通商者

海盗

材料三梁启超说,及观郑君,则全世界历史上所号称航海伟人,能与并肩者,何其寡也。

郑君之初航海,当哥伦布发现美利亚加以前60年,但维哥·达伽马发现印度新航路以前70余年。

顾何以哥氏、维氏(达伽马)之绩,能使全世界划然之新世纪,而郑君之烈,随郑君之没以俱进。

以上材料君引自《祖国伟大航海家郑和》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归纳郑和比哥伦布、达伽马航海的优势。

(2)从材料二找出郑和与西洋航海不同特点,并解释造成以上不同特点的原因。

(3)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提供的信息,解答材料三梁启超的困惑。

(4)根据两个表提供的信息,请你谈谈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达伽马航行产生不同的后果的认识。

16、一战前,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国际关系格局是英、法、俄、德、日、美六国相争,战后演变为英、日、美三国争霸,请说出这种格局演变的原因。

华盛顿会议是如何调整这三强之间的关系的?

你对这种调整有何看法?

参考答案:

1、B2、D3、C4、D5、C6、D7、D8、D9、C10、A

11、B12、D13、C

14、

(1)实行海禁政策。

都不许民间船只出海,禁止对外贸易。

(2)为了防止居民对外国人联系,形成海盗。

并没有奏效。

因为明朝中期,仍有一些奸商与倭寇勾结,骚扰东南沿海。

(3)为了防止居民与郑成功的抗清势力进行联系。

因为清政府颁发这一命令的时间正是郑成功在东南沿海坚持抗清的时期。

(4)社会根源是当时中国封建自然经济占主要地位和封建通知日益腐朽。

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

(5)影响:

暂时起到了阻止外国势力渗透的租用;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认识:

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是富国强民的必由之路。

15、

(1)时间早、规模大、航程远、航海次数多。

(2)性质不同、组织方式不同、任务不同、历史作用不同;主要是中国和西欧不同历史背景造成的。

(3)西方远航是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有明显的经济和商业目的,远航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刺激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郑和远航是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目的是加强联系、宣扬国威,带有政治目的。

在远洋活动中,郑和进行的“朝贡贸易”,不以盈利为目的,造成明王朝财政困难,大规模的航海难以为续。

(4)政治目的决定经济活动,对外开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外贸易必须坚持平等互利的原则和等价交换的原则。

16、原因:

德国战败;沙俄消亡;法国被削弱;美国崛起成为世界大国;日本力量大增;英国力图保住既得利益。

调整:

通过签订《四国条约》、《五国海军条约》、《九国公约》调整了列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利益冲突,形成了华盛顿体系。

看法:

这种调整只是暂时缓解了列强之间的矛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