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西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1697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8.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揭西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揭西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揭西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揭西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揭西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揭西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

《揭西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揭西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揭西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docx

揭西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揭西县2006-20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一章发展目标

1、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到201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360亿元,年均增长20.5%,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000元,年均增长20.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4.94%;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9.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服务业重点领域快速发展;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年均降低3.43%以上。

  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到2015年,社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局面得到较大改善,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明显提高。

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7%,城乡实现免费义务教育,人口素质普遍提高。

人民文化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初步健全。

  3、发展环境更加优越。

到2015年,社会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形成公平正义的法制环境、诚信守法的市场环境、规范高效的政务环境、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

体制创新有突破性进展,建立起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着。

  4、社会和谐程度提高。

基本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谅解宽容的社会环境,促进城乡、区域、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更加协调、和谐发展。

保障效率优先,更注重社会公平,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城镇化水平达到65%以上。

人均耕地保有量在0.403亩以上。

  5、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94%;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1.3‰以内;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

  按照“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要求和揭西县实际,分三个阶段逐步实现目标。

第一阶段是三年打基础阶段(2006—2008年)。

用3年时间重点打好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和社会环境基础,经济增长逐步提速,GDP年均增长16%,人均GDP年均增长12.3%,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6.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58%,为大变化、大发展创造坚实的发展条件。

第二阶段是五年大变化阶段(2006—2010年)。

在前3年打牢基础的有利条件下,用2年的时间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再次提速,形成高投入、高增长的发展势头,保证“十一五”时期GDP年均增长17.5%,人均GDP年均增长16.9%,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1.9%,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2.36%,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与全省的差距逐步缩小。

第三阶段是十年大发展阶段(2006—2015年)。

在“十二五”时期,继续全力冲刺、跨越赶超,GDP年均增长速度要达到23.5%,人均GDP年均增长24.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7.6%。

到2015年,全县基本实现宽裕型小康,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80%。

第二章主要任务

(一)调整优化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按照建设“生态工业大县”的要求,今后10年,必须优化工业产业布局,调整工业产业结构,壮大产业规模,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工业增加值力争前三年年均增长19%,前五年年均增长20.1%,实现工业发展新跨越,到2015年年均增长23.3%,力争达到工业化中期发展水平,开始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发展阶段。

  1、加快工业载体建设。

工业载体建设是增强工业发展的后劲,优化工业布局的关键所在,要创新现有工业集中区的发展模式,提升其承载能力,提高集中区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

规划建设新的工业集中区要走社会化、市场化开发建设的新路子。

配套完善京明工业集中区,办好河婆、棉湖工业集中区,配合市政府做好卅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规划建设。

加快全县水电资源整合、改造和改革步伐,尽快实现小水电向工业集中区直供的目标,提升工业集中区的吸引力。

利用河婆至五经富公路沿线的山丘地,开发建设工业集中区,力争形成一条产业带。

  2、调整工业产业结构。

一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发展配套产业。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继续加强与华南理工大学、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研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打造自主创新基地;大力支持企业设立研发机构,积极培植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民营科技企业,力争到2015年新增省级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4家。

抓紧实施技术创新专业镇试点,争取至2015年,全县省级专业镇达到5个。

二是大力推进产业信息化。

积极发展广播电视、互联网络、信息咨询等现代化服务业,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加大对电子信息产业培植,争取引进高端技术企业,逐步推动产业升级。

  3、壮大工业产业规模。

一是培植壮大产业集群。

按照龙头企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认真做好重点产业项目规划,大力发展电子琴、五金电器、制药等产业,办好特色产业基地和专业镇,积极发展电子信息、机械制造、电力能源等新兴主导产业。

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培植新的产业集群。

加快技术开发、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物流配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

二是扶持壮大龙头企业。

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创造条件,实行股份制改造,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植上市公司。

力争到2010年,全县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110家,实现工业产值195亿元。

到2015年,全县年销售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180家,实现工业产值724亿元。

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挂钩重点企业制度,认真落实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不断扶持壮大龙头骨干企业。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

做大做强品牌效应,以品牌树形象,以品牌促发展。

选择一批有一定知名度、有发展潜力的企业作为实施名牌带动战略的重点对象,引导企业积极自主创新,申报品牌、商标和专利,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自主创新型品牌企业。

力争到2015年,新增国家免检产品2个、广东省名牌产品2个、着名商标10件,实现中国名牌产品零的突破。

  

(二)强化“三农”基础地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完善强化支农政策,建设现代农业体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以推广“玉湖经验”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大力发展现代效益农业。

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核心,发挥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生产结构,重点建设甜玉米、茶叶、蔬菜、榄梅、珍禽等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优势农产品的加工基地。

推进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扶持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龙头企业,全面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经营方式。

坚持科教兴农,推广良种良法。

加快农业科技园建设,提高农产品标准化和深加工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因地制宜,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努力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

力争到2015年,把揭西县建成一个融现代化生态农业基地、生态农业产业化基地、生态农业产品加工基地和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基地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发展区。

  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

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按照“渠相通、路相连、田成片、地力高”的目标,继续加强商品粮基地和基本农田建设,推广农业节水技术,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力争到2015年,全县改造中低产田12万亩以上,扩大高产稳产基本农田9.9万亩以上,改善灌溉面积13.5万亩以上,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81%、高产稳产农田达43%以上。

认真落实粮农种粮保护措施,稳定粮食生产。

坚持最严厉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控制基本农田保护区,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3、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在全县推广“玉湖固本强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抓好村镇试点建设工作,全面铺开新农村建设。

以推进“三化”(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四通”(通路、通邮、通电、通广播电视)、“五改”(改水、改路、改厕、改灶、改造住房)、“六有”(有文化小广场、有生态小公园、有文化活动室、有文艺宣传队、有室外宣传栏、有垃圾处理场)、“七进村”(党的政策进村、优良道德进村、科学技术进村、先进文化进村、卫生习惯进村、医疗保障进村、法制教育进村)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高致病性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控和动物防疫工作。

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三)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完善基础设施环境

  坚持项目拉动,加快各项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实现发展环境新跨越,为大发展提供支撑。

要根据发展的需要,通过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基础设施投入渠道,适度超前规划建设交通、能源、水利、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大发展打好基础设施环境。

根据粤东会议精神,揭西县规划2006-2015年重点项目主要有259项,计划投资215.6亿元。

  1、农林水利项目110项,计划投资83.63亿元。

加快金凤联围、棉湖联围、县城防洪堤围等续建工程建设步伐;继续实施列入省人大议案的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电排电灌改造和水库移民危房改造工程;上报审批和上马建设龙潭联围、东园堤围、钱坑堤围、塔头拦河坝(重建)、象山拦河坝、棉湖拦河坝、河?

f水库除险加固、瓠杓岭拦河坝加固、县城自来水厂等工程。

提高城乡防灾减灾能力。

实施灌区整治,加快农村饮用水工程建设。

  2、工业能源项目28项,计划投资16.15亿元。

抓好京明、河婆和棉湖三个工业集中区建设。

重点抓好输变电站的新建和更新改造。

规划电网建设项目6个,总投入3.2亿元。

新架棉湖至京溪园至龙潭110KV输电线路;扩容改造金和110KV变电站;新建凤江、灰寨、钱坑110KV变电站各1座和河婆220KV变电站1座。

  3、交通项目32项,计划投资64.07亿元。

逐步改造和完善现有路网,建成以省道为骨干,县道为筋节,村道为脉络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改善交通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1)省道。

规划完成S335线(樟公线)全长49公里揭西段一级路改建工程;S238线(长池线)全长12.9公里一级路改建工程。

(2)县道。

规划完成全长18.6公里的京棉路续建工程;五黄公路大洋至丰顺八乡段(X094线)改建工程;金里公路(X096线)的重铺。

(3)镇村公路。

规划完成南大线、西大线、灰钱线、灰塔线、河五线、河金线等6条乡道干线,建设总里程107公里;扩宽改造棉贡线、上桥线、上螺线、下黄线、西棉线等5条县际出口公路,总长37.7公里;完成大北山道路网,总里程157公里。

建设改造通村公路103条段,总里程398.8公里。

(4)高速公路。

配合上级抓好“四横”和“汕茂”高速公路在揭西县路段的工程建设,结束揭西县没有高速公路的历史。

  4、生态旅游项目13项,计划投资21.24亿元。

加大对各旅游景区景点的美化包装建设,完善京富洋、河婆、棉湖三个旅游圈的配套。

  5、市政项目49项,计划投资19.52亿元。

按照城镇发展总体规划组织实施,主要抓好县城两河四岸堤路合一工程、象山交通大桥、象山拦河闸、县城污水处理厂、行政服务中心和龙江河一河两岸、县第三自来水厂等项目建设。

  6、文教卫生项目20项,计划投资10.02亿元。

抓好河婆中学扩建工程、县第一职业技术学校、棉湖中学新校区建设;扩建初级中学25所,扩建普通高中2所;建设河婆医院、县第三人民医院;规划建设县广播电视中心。

  7、其它项目7项,计划投资0.97亿元。

主要抓好县环境监测站、县医疗废水治理工程、县科技信息中心、五经富和京溪园生态示范镇等项目建设。

  (四)加快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建设旅游文化强县

  生态旅游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价值的综合体现。

揭西地处潮汕平原与大北山汇合部,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独特,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是人们回归大自然的旅游胜地。

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潜在资本,配合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围绕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目标,积极举办县生态旅游文化节,把发展旅游业作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振兴揭西县经济的重要工作来抓。

  1、抓好生态旅游规划的实施,打响旅游品牌。

认真实施《揭西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按照“一个示范区(把全县建设成为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两个接待中心(县城、京溪园)、三个旅游功能组团(大北山绿色生态度假组团,棉湖-金和访古探幽、农业观光组团,河婆综合旅游组团)、四条生态景观轴线(省道樟公线揭西路段、省道长池线揭西路段、县道河棉线、县道京棉线)”的发展格局,配合国家生态示范区建设,围绕创建广东省旅游强县的目标,打响“韵味独特潮客风,绿色生态揭西游”品牌,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振兴揭西经济、培植新的支柱产业的重要举措来抓。

以生态旅游思想为指导,以观光度假旅游为重点,以红色旅游、潮客文化和民间信仰为补充,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效增长,力争把揭西建成粤东地区融观光、度假、休闲、疗养、健身、娱乐、会议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胜地。

  2、配套完善现有景点,积极开发旅游新项目。

继续加大京富洋、河婆、棉湖三个旅游圈的基础建设,不断增强对京明温泉度假村、黄满?

w瀑布旅游区、大北山森林公园及大北山168平方公里自然生态旅游经济开发区、大洋高尔夫球场、喜洋洋养殖基地、蓝天果蔬、龙源高科技农业示范园、三山国王祖庙、广德洞天风景区、天竺古岩、过路塘、石内河漂流、永昌古庙、郭氏大楼、棉湖城隍庙等景区景点的配套完善,包装大同医院、兴道书院、南侨中学等革命故居红色景点。

在完善现有景点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招商引资,加快对金山农家园、东星温泉度假村、五经富温泉旅游度假村、东园碧岩寺等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

力争2007年底实现建设省“旅游强县”的目标。

同时做好创建A级景区的工作,力争至2010年创建AAA级景区2个,AAAA级景区1个;至2015年创建AAA级景区3个,AAAA级景区2个。

  3、加强旅游接待宾馆的建设,提高旅游接待档次。

一是重点增加宾馆饭店接待能力和管理能力。

酒店主要以接待观光、商务游客为主,酒店建设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档次,必须重视硬件设施的维护与保养,重点旅游区内部的酒店建设应考虑针对度假客人的需要来设计,保持酒店建设风格与环境相协调,遵循“低、散、小”原则,配套多样的度假娱乐设施,充分体现融于自然环境的格调,同时引进现代化管理方式,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服务技能,加快与国际旅游服务业水平接轨的步伐。

进一步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健全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接待水平。

二是对符合条件的宾馆饭店加快星级评定工作,全面提高宾馆饭店的硬件档次和管理服务水平。

力争至2010年增加四星级宾馆1家,年接待游客达到110万人次;至2015年增加四星级宾馆2家,年接待游客达到190万人次。

  4、继续加大宣传推介力度,不断开拓新的客源市场。

一是加强与海内外新闻媒介和大型组团的联系,充分利用报纸、电视、杂志、广播等传媒工具,经常向海内外新闻单位派发旅游宣传资料及稿件,或邀请记者进行集中宣传报道等。

争取将揭西旅游产品纳入珠三角和港澳主要旅行社推广范围。

二是争取上级资金支持,以“金旅工程”为工作重点,运用互联网技术,把旅游宣传促销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是多渠道筹集旅游促销经费,政府每年投入一定款项进行市场促销,并纳入财政预算。

四是加强与潮汕、珠三角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共享资源、共享市场,整合优势,实现双赢。

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加强与潮州、普宁、梅州等周边地区的旅游合作,共同拓展海外市场,吸引侨胞回乡旅游。

五是开展征集揭西县旅游宣传口号、旅游大使、旅游标志活动,吸引大型文艺活动在揭西县举行,扩大揭西县知名度。

在2007年11月举办县第二届生态旅游文化节。

  (五)抓好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推进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个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今后十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县为主导的城镇发展目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建设各项工作。

  1、科学做好规划。

按照“集约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突出特色”的原则,做好城镇规划修编工作。

重点抓好灰寨、京溪园、金和等镇近期规划的编制,做到面向未来,适度超前,创造条件,争取上报列入省中心镇。

制订完善河婆、棉湖、五经富三个中心镇的控制性详规和专项规划。

认真贯彻实施《城市规划法》,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管理一个法”的原则,维护规划的权威性。

  2、加快市政建设。

首先,集中全力加快县城建设。

围绕把县城建设成为一个“生态山水旅游城市”的目标,每年确保1亿元以上资金投入县城市政设施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全力抓好以下重点工程项目:

一是抓好两河四岸堤路合一工程建设。

争取通过几年的努力,把“两河四岸”建成县城最动感、最亮丽的景观区。

二是按照“东拓、南联、北进、西推”的规划来推动发展。

东拓就是建设环城东路,形成东部交通环流,建设狮山水闸和大桥连通南部,拓宽东部新城区,建设污水处理厂。

南联就是通过再建两座横跨榕江河的大桥,规划新建长池线县城路段和南入口交通环岛工程,拉动南部的发展。

北进就是向环城北路以北的一大片地方发展,规划建设以电子琴生产为主的工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打响广东省电子琴专业镇的品牌。

西推就是进一步扩大河西片规划建设。

至2015年,城区面积力争扩大5-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25万人。

其次,棉湖镇围绕重振千年古镇风采的目标,着重抓好县第二水厂及镇供水管网配套工程、京棉公路路段、棉湖新镇区规划、鲤鱼门工业集中区、垃圾处理场、棉湖联围防洪工程和棉湖中学新校区二期工程的建设。

抓好五经富与京溪园镇的规划建设,包括五经富一河两岸、京明工业集中区、县第三自来水厂及其供水配套工程、革命历史旧址、揭西县第三人民医院等项目建设,提高城乡建设水平。

  3、强化城镇管理。

明确国土、建设、环保、环卫、供水、供电等部门的事权和职责,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共同管理城镇。

逐步改造城中老区、旧村,坚决刹住和清理拆除违章建筑。

加强综合执法,重点抓好交通秩序、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建筑工地和社会治安专项整治,深入开展整治“脏、乱、差”专项行动,进一步改善城镇面貌,提高城镇文明程度,树立揭西良好形象。

  (六)拓展内外市场,搞活商贸流通

  把招商引资、拓展内外经贸作为加快揭西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口,全面推进经济、社会、文化各领域的开放,加快发展对外贸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1、大力招商引资。

加强产业规划和引导,优化投资环境,创新利用外资策略,推行以产业优势招商、项目招商、资源招商、环境招商等方式,把引进外资与调整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

建立健全外经贸、外事侨务、台办联合招商的长效机制,加强与海内外乡亲的联系,重点引进揭西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争取到2010年吸引一半以上在外揭西籍企业家回乡投资创业。

积极吸引发达地区以及大公司、大集团的投资,引导外资投向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

实行招商引资责任下移,广泛运用电子商务和招商平台,建立招商项目资料数据库、项目跟踪、客商联络制度。

  2、扩大外贸出口。

实行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贯彻落实各项鼓励出口的政策,努力扩大出口,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扶持高科技产品和优质名牌出口,增大外贸出口总量,抓好纺织服装、运动用品和电子产品等大宗的出口,提高出口商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加快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一批新的外贸公司和自营出口公司,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外经贸业务,引导鼓励本地生产企业与外贸出口公司合作,争取更多的本地产品通过县外贸公司出口。

力争至2015年,新增外贸出口权企业30家。

加强服务,协调好与海关、银行、税务、外汇管理等部门的关系,充分利用出口退税帐户托管贷款政策,解决好外贸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提高外贸企业自我拓展能力,争取外贸出口有新的突破。

  3、开拓国内市场。

抓好重点商品市场的培育,建设一批有龙头示范作用的大型综合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

继续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经销方式,积极组织企业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商品展销会、经贸洽谈会和博览会,推介具有地方特色的各种产品,扩大经贸合作范围,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重视开拓农村市场,加快农村市场和流通体系建设。

  (七)深化体制改革,建立良好发展体制

  以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大改革力度,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提供体制保障。

  1、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社会领域的管办分离。

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和决策、执行、监督相协调的要求,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

加快电子政务建设进程,提高行政效率。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

  2、推进财政税收体制改革。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积极推进财税体制改革。

调整县与乡镇的财政管理体制,建立起良性的收入激励机制;改革完善财政收支管理办法,强化税收征管,加强支出管理,确保财税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循环,协调发展;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全面推进部门预算管理,建立公共财政和效益审计新机制;健全财政、审计监督机制,全面开展财政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安全性。

  3、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一是分期分批解除国企职工劳动关系。

采取一厂一策、逐个突破的办法,积极筹措资金,妥善做好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工作。

二是积极利用政策,化解银行债务。

积极主动做好有关申请破产核销债务工作,减轻政府和企业负担。

三是盘活资产。

充分利用国企土地、厂房的再生能力,通过出租、出让等形式,盘活固定资产,减轻改制带来的财政压力。

  4、加快地方金融体制改革。

加强与金融部门的联系和协调,推进银企合作,积极发展质押业务。

打击逃废债务行为,稳定金融秩序。

加大地方金融资产、财政资金追收处置力度,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加强对地方金融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监督,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安全。

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提高地方金融竞争力。

  5、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进一步规范产权、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的发展。

发展壮大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坚决打击制假售假、走私贩私、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

建立信用监督管理和失信惩戒制度,营造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建设诚信经济、诚信社会。

完善行政执法、审计监督、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八)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推进资源节约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提高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

  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坚持开发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积极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快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对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实施强制性淘汰制度。

创建循环经济示范点,统一规划,集中治污,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模式。

强化节能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方式。

  2、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实行环保目标任期责任考核,把环保责任制和追究制落实到镇、村(居)委。

大力实施“环保工程”,重点抓好县城污水处理厂以及各乡镇垃圾堆放场的建设,抓紧完善治污配套设施。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把建设项目环保关,坚决取缔严重污染的企业。

力争2009年通过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的验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