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数学命题逻辑课后总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0948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4.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离散数学命题逻辑课后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离散数学命题逻辑课后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离散数学命题逻辑课后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离散数学命题逻辑课后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离散数学命题逻辑课后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离散数学命题逻辑课后总结.docx

《离散数学命题逻辑课后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离散数学命题逻辑课后总结.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离散数学命题逻辑课后总结.docx

离散数学命题逻辑课后总结

离散数学(课件上习题)

第一章

例1-1.1判定下面这些句子哪些是命题。

⑴2是个素数。

⑵雪是黑色的。

⑶2013年人类将到达火星。

⑷如果a>b且b>c,则a>c。

(其中a,b,c都是

确定的实数)

⑸x+y<5

⑹请打开书!

⑺您去吗?

⑴⑵⑶⑷是命题

例1-2.1P:

2是素数。

⌝P:

2不是素数。

例1-2.2P:

小王能唱歌。

Q:

小王能跳舞。

P∧Q:

小王能歌善舞。

例1-2.3.灯泡或者线路有故障。

(析取“∨”)

例1-2.4.第一节课上数学或者上英语。

(异或、排斥或。

即“⊽”)

注意:

P⊽Q与(P∧⌝Q)∨(Q∧⌝P)是一样的。

归纳自然语言中的联结词,定义了六个逻辑联结词,分别是:

(1)否定“⌝”

(2)合取“∧”(3)析取“∨”(4)异或“⊽”(5)蕴涵“→”(6)等价“↔”

例1-2.5:

P表示:

缺少水分。

Q表示:

植物会死亡。

P→Q:

如果缺少水分,植物就会死亡。

P→Q:

也称之为蕴涵式,读成“P蕴涵Q”,“如果P则Q”。

也说成P是P→Q的前件,Q是P→Q的后件。

还可以说P是Q的充分条件,Q是P的必要条件。

以下是关于蕴含式的一个例子

P:

天气好。

Q:

我去公园。

1.如果天气好,我就去公园。

2.只要天气好,我就去公园。

3.天气好,我就去公园。

4.仅当天气好,我才去公园。

5.只有天气好,我才去公园。

6.我去公园,仅当天气好。

命题1.、2.、3.写成:

P→Q

命题4.、5.、6.写成:

Q→P

例1-2.6:

P:

△ABC是等边三角形。

Q:

△ABC是等角三角形。

P↔Q:

△ABC是等边三角形当且仅当它是等角三角形。

课后练习:

填空

已知P∧Q为T,则P为(),Q为()。

已知P∨Q为F,则P为(),Q为()。

已知P为F,则P∧Q为()。

已知P为T,则P∨Q为()。

已知P∨Q为T,且P为F,则Q为()。

已知P→Q为F,则P为(),Q为()。

已知P为F,则P→Q为()。

已知Q为T,则P→Q为()。

已知⌝P→⌝Q为F,则P为(),Q为()。

已知P为T,P→Q为T,则Q为()。

已知⌝Q为T,P→Q为T,则P为()。

已知P↔Q为T,P为T,则Q为().

已知P↔Q为F,P为T,则Q为().

P↔P的真值为().

P→P的真值为()。

1—3节

例1.说离散数学无用且枯燥无味是不对的。

P:

离散数学是有用的。

Q:

离散数学是枯燥无味的。

该命题可写成:

⌝(⌝P∧Q)

例2.如果小张与小王都不去,则小李去。

P:

小张去。

Q:

小王去。

R:

小李去。

该命题可写成:

(⌝P∧⌝Q)→R

如果小张与小王不都去,则小李去。

该命题可写成:

⌝(P∧Q)→R

也可以写成:

(⌝P∨⌝Q)→R

例3.仅当天不下雨且我有时间,才上街。

P:

天下雨。

Q:

我有时间。

R:

我上街。

分析:

由于“仅当”是表示“必要条件”的,既“天不下雨且我有时间”,是“我上街”的必要条件。

所以

该命题可写成:

R→(⌝P∧Q)

例4.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

P:

人犯我。

Q:

我犯人。

该命题可写成:

(⌝P→⌝Q)∧(P→Q)或写成:

P↔Q

例5.若天不下雨,我就上街;否则在家。

P:

天下雨。

Q:

我上街。

R:

我在家。

该命题可写成:

(⌝P→Q)∧(P→R).

注意:

中间的联结词一定是“∧”,而不是“∨”,也不是“⊽”。

1—4节

重言(永真)蕴涵式证明方法

方法1.列真值表。

方法2.假设前件为真,推出后件也为真。

例如求证:

((A∧B)→C)∧⌝D∧(⌝C∨D)⇒⌝A∨⌝B

证明:

设前件((A∧B)→C)∧⌝D∧(⌝C∨D)为真则((A∧B)→C)、⌝D、(⌝C∨D)均真,

⌝D为T,则D为F

⌝C∨D为T得C为F

((A∧B)→C)为T得A∧B为F

如果A为F,则⌝A为T,所以⌝A∨⌝B为T。

如果B为F,则⌝B为T,所以⌝A∨⌝B为T。

∴((A∧B)→C)∧⌝D∧(⌝C∨D)⇒⌝A∨⌝B

方法3.假设后件为假,推出前件也为假。

例如求证:

((A∧B)→C)∧⌝D∧(⌝C∨D)⇒⌝A∨⌝B

证明:

假设后件⌝A∨⌝B为F,则A与B均为T。

1.如C为F,则(A∧B)→C为F,所以前件((A∧B)→C)∧⌝D∧(⌝C∨D)为F。

2.如C为T,则

⑴若D为T,则⌝D为F,所以前件((A∧B)→C)∧⌝D∧(⌝C∨D)为假;

⑵若D为F,则⌝C∨D为F,所以前件((A∧B)→C)∧⌝D∧(⌝C∨D)为假。

∴((A∧B)→C)∧⌝D∧(⌝C∨D)⇒⌝A∨⌝B

重要的重言蕴涵式(如教材第43页所示)(课件中出现过多次,可不用记忆)

I1.P∧Q⇒PI2.P∧Q⇒Q

I3.P⇒P∨QI4.Q⇒P∨Q

I5.⌝P⇒P→QI6.Q⇒P→Q

I7.⌝(P→Q)⇒PI8.⌝(P→Q)⇒⌝Q

I9.P,Q⇒P∧QI10.⌝P∧(P∨Q)⇒Q

I11.P∧(P→Q)⇒QI12.⌝Q∧(P→Q)⇒⌝P

I13.(P→Q)∧(Q→R)⇒P→R

I14.(P∨Q)∧(P→R)∧(Q→R)⇒R

I15.A→B⇒(A∨C)→(B∨C)

I16.A→B⇒(A∧C)→(B∧C)

1—5节

重要的等价公式(课件中出现多次,可不用记忆)

⑴对合律⌝⌝P⇔P⑵幂等律P∨P⇔PP∧P⇔P

⑶结合律P∨(Q∨R)⇔(P∨Q)∨RP∧(Q∧R)⇔(P∧Q)∧R

⑷交换律P∨Q⇔Q∨PP∧Q⇔Q∧P

⑸分配律P∨(Q∧R)⇔(P∨Q)∧(P∨R)P∧(Q∨R)⇔(P∧Q)∨(P∧R)

⑹吸收律P∨(P∧Q)⇔PP∧(P∨Q)⇔P

⑺底-摩根定律⌝(P∨Q)⇔⌝P∧⌝Q⌝(P∧Q)⇔⌝P∨⌝Q

⑻同一律P∨F⇔PP∧T⇔P⑼零律P∨T⇔TP∧F⇔F

⑽互补律P∨⌝P⇔TP∧⌝P⇔F⑾P→Q⇔⌝P∨Q

⑿P→Q⇔⌝Q→⌝P⒀P↔Q⇔(P→Q)∧(Q→P)

⒁P↔Q⇔(⌝P∨Q)∧(P∨⌝Q)⒂P↔Q⇔(P∧Q)∨(⌝P∧⌝Q)

例题1.求证吸收律P∧(P∨Q)⇔P

证明:

P∧(P∨Q)

⇔(P∨F)∧(P∨Q)(同一律)

⇔P∨(F∧Q)(分配律)

⇔P∨F(零律)

⇔P(同一律)

例题2.求证(⌝P∨Q)→(P∧Q)⇔P

证明(⌝P∨Q)→(P∧Q)

⇔⌝(⌝P∨Q)∨(P∧Q)(公式E16)

⇔(⌝⌝P∧⌝Q)∨(P∧Q)(摩根定律)

⇔(P∧⌝Q)∨(P∧Q)(对合律)

⇔P∧(⌝Q∨Q)(分配律)

⇔P∧T(互补律)

⇔P(同一律)

公式E16:

P→Q⇔⌝P∨Q

例题3.化简⌝(P∧Q)→(⌝P∨(⌝P∨Q))

解原公式⇔⌝⌝(P∧Q)∨((⌝P∨⌝P)∨Q)(E16,结合)

⇔(P∧Q)∨(⌝P∨Q)(对合律,幂等律)

⇔(P∧Q)∨(Q∨⌝P)(交换律)

⇔((P∧Q)∨Q)∨⌝P(结合律)

⇔Q∨⌝P(吸收律)

公式E16:

P→Q⇔⌝P∨Q

1-6.范式(Paradigm)

例1.求P→Q和P↔Q的主析取范式

方法一:

真值表

P→Q⇔m0∨m1∨m3

⇔(⌝P∧⌝Q)∨(⌝P∧Q)∨(P∧Q)

P↔Q⇔m0∨m3

⇔(⌝P∧⌝Q)∨(P∧Q)

方法Ⅱ:

用公式的等价变换

⑴先写出给定公式的析取范式A1∨A2∨...∨An。

⑵为使每个Ai都变成小项,对缺少变元的Ai

补全变元,比如缺变元R,就用∧联结永真式(R∨⌝R)形式补R。

⑶用分配律等公式加以整理。

P→Q⇔⌝P∨Q

⇔(⌝P∧(Q∨⌝Q))∨((P∨⌝P)∧Q)

⇔(⌝P∧Q)∨(⌝P∧⌝Q)∨(P∧Q)∨(⌝P∧Q)

⇔(⌝P∧Q)∨(⌝P∧⌝Q)∨(P∧Q)

思考题:

永真式的主析取范式是什么样?

(包含所有小项)

例2.求P→Q和P↔Q的主合取范式

P→Q⇔M2⇔⌝P∨Q

P↔Q⇔M1∧M2

⇔(P∨⌝Q)∧(⌝P∨Q)

方法Ⅱ:

用公式的等价变换

⑴先写出给定公式的合取范式A1∧A2∧...∧An。

⑵为使每个Ai变成大项,对缺少变元的析取式Ai补全变元,比如缺变元R,就用∨联

结永假式(R∧⌝R)形式补R。

⑶用分配律等公式加以整理。

例如,求(P→Q)→R的主合取范式

(P→Q)→R

⇔⌝(⌝P∨Q)∨R

⇔(P∧⌝Q)∨R

⇔(P∨R)∧(⌝Q∨R)

⇔(P∨(Q∧⌝Q)∨R)∧((P∧⌝P)∨⌝Q∨R)

⇔(P∨Q∨R)∧(P∨⌝Q∨R)∧

(P∨⌝Q∨R)∧(⌝P∨⌝Q∨R)

⇔(P∨Q∨R)∧(P∨⌝Q∨R)∧(⌝P∨⌝Q∨R)

例3.安排课表,教语言课的教师希望将课程安排在第一或第三节;教数学课的教师

希望将课程安排在第二或第三节;教原理课的教师希望将课程安排在第一或第二节。

如何安排课表,使得三位教师都满意。

令L1、L2、L3分别表示语言课排在第一、第二、第三节。

M1、M2、M3分别表示数学课排在第一、第二、第三节。

P1、P2、P3分别表示原理课排在第一、第二、第三节。

三位教师都满意的条件是:

(L1∨L3)∧(M2∨M3)∧(P1∨P2)为真。

将上式写成析取范式(用分配律)得:

((L1∧M2)∨(L1∧M3)∨(L3∧M2)∨

(L3∧M3))∧(P1∨P2)

⇔(L1∧M2∧P1)∨(L1∧M3∧P1)∨

(L3∧M2∧P1)∨(L3∧M3∧P1)∨

(L1∧M2∧P2)∨(L1∧M3∧P2)∨

(L3∧M2∧P2)∨(L3∧M3∧P2)

可以取(L3∧M2∧P1)、(L1∧M3∧P2)为T,得到两种排法。

课堂练习:

1.已知A(P,Q,R)的真值表如图:

求它的主析取和主合取范式。

2.已知A(P,Q,R)的主析取范式中

含有下面小项m1,m3,m5,m7

求它的主合取范式.

3.已知A(P1,P2,…,Pn)的主合取范式中

含有k个大项,问它的主析取范式

中有多少个小项?

课堂练习答案

1.A(P,Q,R)的主析取范式:

A(P,Q,R)⇔m0∨m3∨m4∨m6∨m7

⇔(⌝P∧⌝Q∧⌝R)∨(⌝P∧Q∧R)∨

(P∧⌝Q∧⌝R)∨(P∧Q∧⌝R)∨(P∧Q∧R)

A(P,Q,R)的主合取范式:

A(P,Q,R)⇔M1∧M2∧M5⇔(P∨Q∨⌝R)∧(P∨⌝Q∨R)∧(⌝P∨Q∨⌝R)

2.A(P,Q,R)⇔M0∧M2∧M4∧M6

⇔(P∨Q∨R)∧(P∨⌝Q∨R)∧(⌝P∨Q∨R)∧(⌝P∨⌝Q∨R)

3.A(P1,P2,…,Pn)的主析取范式中含有2n-k个小项.

1-7.命题逻辑推理

例题1求证P→Q,Q→R,P⇒R

证明

序号前提或结论所用规则从哪几步得到所用公式

(1)PP

(2)P→QP

(3)QT

(1)

(2)I11

(4)Q→RP

(5)RT(3)(4)I11

例题2求证

⌝(P∧Q)∧(Q∨R)∧⌝R⇒⌝P

(1)Q∨RP

(2)⌝RP

(3)QT

(1)

(2)I10

(4)⌝(P∧Q)P

(5)⌝P∨⌝QT(4)E8

(6)⌝PT(3)(5)I10

注公式I10为:

⌝P,P∨Q⇒Q

公式E8为:

⌝(P∧Q)⇔⌝P∨⌝Q

例题3用命题逻辑推理方法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

如果我学习,那么我数学不会不及格。

如果我不热衷于玩朴克,那么我将学习。

但是我数学不及格。

因此,我热衷于玩朴克。

解:

设P:

我学习。

Q:

我数学及格。

R:

我热衷于玩朴克。

于是符号化为:

P→Q,⌝R→P,⌝Q⇒R

P→Q,⌝R→P,⌝Q⇒R

(1)P→QP

(2)⌝QP

(3)⌝PT

(1)

(2)I12

(4)⌝R→PP

(5)⌝⌝RT(3)(4)I12

(6)RT(5)E1

注:

公式I12为:

⌝Q,P→Q⇒⌝P

公式E1为:

⌝⌝R⇔R

例题4求证P→(Q→S),⌝R∨P,Q⇒R→S

证明

(1)P→(Q→S)P

(2)⌝P∨(⌝Q∨S)T

(1)E16

(3)⌝P∨(S∨⌝Q)T

(2)E3

(4)(⌝P∨S)∨⌝QT(3)E5

(5)QP

(6)⌝P∨ST(4)(5)I10

(7)P→ST(6)E16

(8)⌝R∨PP

(9)R→PT(8)E16

(10)R→ST(7)(9)I13

例题5用条件论证,证明例题4

P→(Q→S),⌝R∨P,Q⇒R→S

证明

(1)RP(附加前提)

(2)⌝R∨PP

(3)PT

(1)

(2)I10

(4)P→(Q→S)P

(5)Q→ST(3)(4)I11

(6)QP

(7)ST(5)(6)I11

(8)R→SCP

例题6用命题逻辑推理方法证明下面推理的有效性:

如果体育馆有球赛,青年大街交通就拥挤。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小王不提前出发,就会迟到。

因此,小王没有提前出发也未迟到,则体育馆没有球赛。

证明先将命题符号化。

设P:

体育馆有球赛。

Q:

青年大街交通拥挤。

R:

小王提前出发。

S:

小王迟到。

P→Q,(Q∧⌝R)→S⇒(⌝R∧⌝S)→⌝P

P→Q,(Q∧⌝R)→S⇒(⌝R∧⌝S)→⌝P

证明

(1)⌝R∧⌝SP(附加前提)

(2)⌝RT

(1)I1

(3)⌝ST

(1)I2

(4)(Q∧⌝R)→SP

(5)⌝(Q∧⌝R)T(3)(4)I12

(6)⌝Q∨RT(5)E8

(7)⌝QT

(2)(6)I10

(8)P→QP

(9)⌝PT(7)(8)I12

(10)(⌝R∧⌝S)→⌝PCP

例7P→Q,(⌝Q∨R)∧⌝R,⌝(⌝P∧S)⇒⌝S

证明

(1)⌝⌝SP(假设前提)

(2)ST

(1)E1

(3)⌝(⌝P∧S)P

(4)P∨⌝ST(3)E8

(5)PT

(2)(4)I10

(6)P→QP

(7)QT(5)(6)I11

(8)(⌝Q∨R)∧⌝RP

(9)⌝Q∨RT(8)I1

(10)⌝RT(8)I2

(11)RT(7)(9)I10

(12)R∧⌝RT(10)(11)I9

第一章习题课

1.有工具箱A、B、C、D,各个箱内装的工具如下表所示。

试问如何携带数量最少工具箱,而所包含的工具种类齐全。

工具箱

改锥

扳手

钳子

锤子

A

 

 

B

 

C

 

 

D

 

 

 

解:

设A、B、C、D分别表示带A、B、C、D箱。

则总的条件为:

(A∨C)∧(A∨B∨D)∧(B∨C)∧(B∨D)为真。

改锥扳手钳子锤子

将(A∨C)∧(A∨B∨D)∧(B∨C)∧(B∨D)写成析取范式,上式Û((A∨C)∧(B∨C))∧((A∨(B∨D))∧(B∨D))(交换)

Û((A∧B)∨C))∧(B∨D)

(分配(提取C)、吸收)

Û(A∧B∧B)∨(C∧B)∨(A∧B∧D)∨(C∧D)(分配)

Û(A∧B)∨(C∧B)∨(A∧B∧D)∨(C∧D)

分别可以取(A∧B)、(C∧B)、(C∧D)为真。

于是可以得到三种携带方法:

带A和B箱,带B和C箱,带C和D箱。

请根据下面事实,找出凶手:

1.清洁工或者秘书谋害了经理。

2.如果清洁工谋害了经理,则谋害不会发生在午夜前。

3.如果秘书的证词是正确的,则谋害发生在午夜前。

4.如果秘书的证词不正确,则午夜时屋里灯光未灭。

5.如果清洁工富裕,则他不会谋害经理。

6.经理有钱且清洁工不富裕。

7.午夜时屋里灯灭了。

令A:

清洁工谋害了经理。

B:

秘书谋害了经理。

C:

谋害发生在午夜前。

D:

秘书的证词是正确的.

E:

午夜时屋里灯光灭了。

H:

清洁工富裕.

G:

经理有钱.

命题符号为:

A∨B,A⌝→C,D→C,⌝D⌝→E,H⌝→A,G∧⌝H,E⇒?

A∨B,A⌝→C,B→C,D→C⌝D⌝→E,H⌝→A,G∧⌝H,E⇒?

⑴EP

⑵⌝D⌝→EP

⑶⌝⌝DT⑴⑵I

⑷DT⑶E

⑸D→CP

⑹CT⑷⑸I

⑺A⌝→CP

⑻⌝AT⑹⑺I

⑼A∨BP

⑽BT⑻⑼I

结果是秘书谋害了经理。

 

 

第一章小结

本章的重点内容、及要求:

1.逻辑联结词,要熟练掌握联结词的真值表定义以及它们在自然语言中的含义。

其中特别要注意“∨”和“→”的用法。

2.会命题符号化。

3.掌握永真式的证明方法:

(1).真值表。

(2).等价变换,化简成T。

(3).主析取范式。

4.掌握永真蕴含式的证明方法,熟练记忆并会应用

43页中表1-8.3中的永真蕴含式。

5.掌握等价公式的证明方法,熟练记忆并会应用

43页表1-8.4中的等价公式。

6.熟练掌握范式的写法及其应用。

7.熟练掌握三种推理方法。

以上自己是不是都已经熟练掌握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