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0847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0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docx

历史人教七年级历史下册复习试题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辨析题论述题

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二:

……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榜文广为张贴,将占城稻推广到江淮两浙地区。

材料三:

1842年,英国侵略者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规定:

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材料四:

“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李鸿章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一反映了其变化的依据有哪些?

(2)材料二反映了其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请举一例说明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的影响。

(3)古今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会带来什么消极影响?

我们该怎样去应对?

【答案】

(1)经济重心南移;依据:

财政收入;粮食产量。

(2)政府的支持和重视;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

(3)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开发与环保相结合,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苏(苏州)常(常州)熟,天下足”“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结合所学知识,宋朝时,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宋朝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反映经济重心南移的依据就是财政收入、粮食产量,故材料反应的是经济重心南移。

(2)根据材料中“宋朝政府还把种植方法印成…将占城稻推广到…”等信息可以得出其材料中反应的原因是:

政府的支持和重视;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南宋时定都临安,临安的繁华程度超过了北宋的开封,也就是说,政治中心的南移对经济重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3)根据所学知识,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对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所以我们要继续发展经济,还要做到,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评价一

“贼臣杨镐、袁崇焕先后卖国。

—(明)朱舜水《朱舜水集》

评价二

“袁崇焕……虽与我朝为难,但尚能忠于所事。

彼时主昏政暗(君主昏庸政治黑暗)……深可悯恻(哀怜)。

—《清高宗(乾隆帝)实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不同时期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

(3)请以“袁崇焕之我见”为主题写一篇小议论文。

(要求:

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答案】

(1)原因:

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评价:

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信息“力挫后金军,解围京师”“率军抵抗后金屡获大捷”,可以看出,为袁崇焕立祠的原因是建立军功(抗金有功或保卫边疆安全)。

(2)依据材料二评价一“袁崇焕先后卖国”,评价二“尚能忠于所事”,可以看出,人们对袁崇焕的不同评价有①袁崇焕咎由自取,卖国。

②袁崇焕忠君爱国,被冤枉。

(3)按照要求写作,注意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标题可以是:

我眼中的袁崇焕。

袁崇焕抗金有功,保卫边疆安全,是忠君爱国的英雄。

袁崇焕没有卖国,是被冤枉的。

【点睛】

(1)

(2)属于同一类型,都是要求依据材料回答。

解答时,就紧扣材料,找到关键语句,译为现代汉语,概括回答即去掉不必要的字句即可。

(3)此题考查学生的运用能力。

解答时,按照要求写作,做到标题自拟,语句通顺,言之有理,字数不少于150字。

注意有理有据,提出观点,给出证明。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那时还没有发明火药,也没有更多的先进工具。

要把大山劈开,就只能依靠钢钎和石锤旷日持久地凿打。

李冰想出了一个奇妙的方法。

决定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

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

开始了它对四川平原持续至今的影响……水通过宝瓶口持续稳定地流入成都平原,灌溉的便利使辽阔的乡村五谷丰登。

人们在栽种粮食的同时,还利用多余的水来蓄塘养鱼。

水又作为动力带动水轮水磨和水碾用来加工各种农产品。

农业不断发展,手工业也得以繁荣。

盆地之内犹如天之府库,物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被世人誉为天府之国。

以至于后世的历代王朝都把成都平原视为重要的战略和粮食基地

——摘编自《世界遗产在中国》解说词

请回答: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惊世之作”指的是哪一项工程?

(2)阅读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答案】

(1)都江堰。

(2)论述示例:

观点:

创新推动社会发展论述:

材料讲述了战国时期,在没有发明火药和更多先进工具的情况下,秦国李冰想出一个奇妙的办法,通过对岩石使用火烧水浇的方式,历时14年建成都江堰。

都江堰成为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它使四川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至今仍然发挥作用。

这充分说明创新的重要,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东汉时期蔡伦改进造纸术,选用粗布、麻头作为造纸的原料,大大降低了造纸的成本。

使纸这样的书写材料得到广泛的传播,推动了中华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结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发展的灵魂。

青年学生应努力培育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利用创新推动社会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内容“李冰”“公元前256年,历时十四年之后,世界水利史上的惊世之作建成竣工。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惊世之作”指的是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2)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观点从材料内容中归纳,符合题意即可。

如:

创新推动社会发展。

再根据材料内容和所学知识来举例论证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创新促进社会发展的史实,如都江堰的建造、造纸术的发明等,最后要注意扣题,写出结论即可。

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

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

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

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

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

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

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編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

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

(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前期:

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

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后果:

社会危机严重;认识:

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根据材料二“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

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

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

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

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等内容可知,唐玄宗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是社会危机严重,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据此得到的认识是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太宗和唐玄宗前期的统治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勤于政事,善于用人、虚心纳谏

重用贤能,整顿吏治

经济

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文化

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

注重文教,编修经典

 

——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整理

材料二唐玄宗本人的变化,是当时社会危机难以克服的主要原因。

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

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

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

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

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

安禄山为了讨好玄宗和杨贵妃,在得知玄宗要在华清宫新开浴池的时候,立即在范阳以白玉石制成鱼龙凫雁,还有石莲花,置于池中,使玄宗喜悦异常。

——摘編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唐太宗和唐玄宗统治时期分别出现了什么盛世局面?

根据材料一归纳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

(2)根据材料二,比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统治的不同之处。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

据此,你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答案】

(1)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前期:

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

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后果:

社会危机严重;认识:

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能够出现这两个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是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完善科举制。

(2)根据材料二“开元初,他注意节俭,反对铺张浪费。

天宝时则骄奢淫逸,挥霍无度。

在用人方面,玄宗不再是任人唯贤,而是专用投其所好者。

李林甫、杨国忠都是因此而受重用的。

李林甫是“口有蜜,腹有剑”的人物,凡是才能在他之上而被皇帝所重视的人,他都千方百计的将其除掉。

面对各种社会问题,玄宗毫无改弦更张之意,仍然沉溺于酒色之中,每年十月照例到华清宫去过冬”等内容可知,唐玄宗前期节俭、反对浪费;任人唯贤;励精图治;后期骄奢淫逸,挥霍无度;任人唯亲;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玄宗后期统治带来的严重后果是社会危机严重,导致安史之乱爆发,安史之乱持续八年之久,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唐朝的国势由盛转衰;唐朝中央权力衰微,安史旧将和内地节度使权势加大,逐渐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据此得到的认识是发展经济,关注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与任用;对各级官吏要加强监督。

6.阅读材料:

材料玄奘,在贞观年间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在天竺期间,他极力宣扬我国文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指出玄奘西行的目的是什么。

(2)与他有关的重要历史和佛学典籍是什么?

(3)结合材料,指出玄奘西行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提示:

可从当时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考虑)

(4)玄奘作为我国杰出的外交使者有什么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5)唐朝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其对我们今天的外交政策有何启示?

【答案】

(1)寻求佛法(或佛经)。

(2)《大唐西域记》。

(3)政治局面:

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

经济繁荣发展;外交政策:

实行宽容、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交通:

海陆交通发达。

(4)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精神。

(5)积极的对外开放政策。

要坚持对外开放等。

【解析】

【分析】

【详解】

(1)据材料中的“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学经求法”可知,玄奘西行的目的是寻求佛法。

(2)贞观后期,玄奘取经回到长安,他专心翻译佛经,据其口述西行亲身游历西域的所见所闻,由其弟子记录而写成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印度、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斯里兰卡等地古代历史地理的重要典籍。

(3)结合所学,从唐朝的政治局面、社会经济、外交政策以及对外交通等方面分析作答。

政治局面:

国家统一安定;社会经济:

经济繁荣发展;外交政策:

唐朝政府实行宽容、开放的对外政策,鼓励对外交往;对外交通:

海陆交通发达。

(4)依据材料“冒着生命危险西行……孤征沙漠,独步雪山……”可知玄奘具有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依据材料“西行学经求法”可知玄奘具有主动学习吸收外来先进文明成果的精神。

(5)结合所学可知,唐朝时期,中外交往频繁,当时的中华文化具有兼容并蓄的特点,这有助于中国自身的发展。

因此今天我们仍然要坚持对外开放,具有开放意识,学习外国的先进文明成果等。

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7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在他的著作《新工具论》第1卷第13章写道:

“举世皆知的印刷术、火药和磁石,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首先在学术上,其次在战争中,最后是在航海方面,而因此又引出了不计其数的变化。

由此,人类的文明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1)结合所学,材料中所说“磁石”指的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指南针。

(2)观点:

中国的古代科技发明(四大发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论述:

中国古代众多科技发明的产生和传播都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例如:

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火药和火器传到欧洲后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变革;指南针的应用则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结论:

综上所述,领先世界的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是古代中国人智慧的结品,促进世界文明发展,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巨大贡献。

【解析】

【分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磁石“指的是指南针;指南针的发明传播到欧洲,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为欧洲新航路的开辟准备了条件。

(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

例如根据材料中“人类的世界因为这三种发明而为之改观”可以归纳出论点是中国古代的科技发明对世界的贡献或者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可在围绕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古代科技发明进行论述,列举具体的史实,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被称为“诗的国度”,而诗之盛者莫过于唐。

清代康熙年间编定的《全唐诗》收录的诗作就有48000多首。

唐诗内容既涉及政治、经济、宗教,又涉及亲情、友谊、怀古、山水、田园;作者中既有帝王将相,也有贩夫走卒……还有外国人。

——摘编自仪平策等著《中国审美文化史》

材料二 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

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域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不少人与当地人通婚。

武则天下令组织编纂的《三教珠英》一书,儒、佛、道的内容都包括在其中。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什么?

【答案】

(1)唐诗的特点:

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

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2)原因:

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经济发展,国力强盛;政策开明,对外交往频繁。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概括唐诗、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是;唐诗的特点艺术成就高,数量众多;题材丰富;作者广泛;唐朝精神风貌的特点:

兼收并蓄,中西贯通;博大宏放,昂扬进取。

考查七年级下册唐朝的兴盛的知识点。

(2)上述特点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当时的国家统一,政治比较稳定,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

国家统治者的实行的政策开明,对外交流频繁。

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

9.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元政府在西藏地区和台湾地区分别设置什么机构管辖?

(2)为加强对广阔地区的管辖元政府实行了什么制度?

【答案】

(1)宣政院澎湖巡检司

(1)行省制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对边疆地区,元政府在西藏设宣政院,以加强对西藏的管辖,西藏成为元朝正式的行政区;在台湾设澎湖巡检司,以加强对那里的管辖。

(2)元朝为统治空前辽阔的疆域采取的行政制度是行省制度。

元世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点睛】

解答本题应注意识记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来巩固统治的措施。

10.材料一臣又闻古语云:

“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陛下以为可畏,诚如圣旨。

——《贞观政要》

材料二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郭沫若

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杜甫《忆昔》

(1)材料一中的“陛下”是指哪一位皇帝?

依据材料指出君民关系应是怎样的?

(2)材料二中,郭沫若称赞的是谁的统治?

举出其“政启开元,治宏贞观”的两项重大举措。

(3)材料三中描写的是唐朝哪位皇帝在位时出现的景象?

【答案】

(1)唐太宗李世民;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人民力量是伟大的。

(2)武则天;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3)唐玄宗

【解析】

【详解】

(1)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一出自《贞观政要》,可知“陛下”是指唐太宗李世民,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唐太宗时期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一“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大意是说:

统治者如船,老百姓如水,水既能让船安稳地航行,也就是百姓可以拥戴皇帝,同时水也能将船推翻吞没,也就是百姓可以推翻皇帝的统治,由此得出君民关系应是舟与水的关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强调人民力量是伟大的。

(2)第一小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中郭沫若称赞的是武则天的统治,武则天时期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结果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后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二小问依据所学知识,武则天时期的措施有:

①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②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③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依据材料三“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大意是说当年开元盛世时人口众多,农业丰收,仓库粮食储备充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描写的是唐玄宗前期出现的景象。

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11.观察如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请写出图中大运河中心点C的地名。

(2)和图中的长江、黄河、淮河等河流相比,大运河在走向上有何特点?

【答案】

(1)洛阳。

(2)南北走向。

【解析】

【详解】

(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从北往南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两千多千米,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2)由图可以看出,和图中的长江、黄河、淮河等河流相比,大运河在走向上的特点是南北走向。

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朝以后长江流域开发进程加快,至南朝后期,赣江一带已开发成重要的稻米产地。

从东晋、南北朝到隋、唐、宋时期的几百年间,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称民纷纷在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

——《宋书》

材料二:

江南之为国盛矣。

……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

……丝绵布帛之饶,衣覆天下。

——《宋书》

材料三:

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

“苏湖熟,天下足。

——南宋陆游的文章

回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材料三中的“苏湖熟,天下足”直接说明了什么?

“苏湖”指的哪里?

当时江南地区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是什么?

(3)材料二、三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

这种趋势最终在什么时候完成?

(4)你认为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答案】

(1)北方人民的南迁,增加了劳动力,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

(2)经济重心南移,苏州、湖州,占城稻。

(3)经济重心南移,南宋。

(4)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人口大量南徙(迁移),使南方人口明显大增,称民纷纷在丘陵山区开荒种地,从而促进了长江流域山区的开发”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区能够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北方人民的南迁,增加了劳动力,使得大量荒地被开垦,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2)依据材料三“苏湖熟,天下足。

”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的“苏湖熟,天下足”直接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苏湖”指的是苏州、湖州,当时江南地区种植的优良水稻品种是占城稻。

(3)依据材料二、三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的变化趋势是经济重心南移,这种趋势最终在南宋时候完成。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过程对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的启示是保持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重视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发展;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自然环境。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第一节技术进步和唐代江南的水利、农业。

唐代江南农具的改造…各类农具作用和牛耕工具种类已经颇为齐备,例如江东犁(注:

一说为曲辕犁,因出现于江南地区得名)的广泛使用。

第二节技术进步和宋代江南的水利、农业。

宋代江南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是非常显著的,江南水田耕作工具巳配套,如秧马“两宋作为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期,也正好是复种技术(双季稻和稻麦兼作)比较成熟的发展阶段。

第四节技术进步和宋代航运业的发展。

第五节技术进步和唐宋治全、制造业的成就与局限。

——摘编自郑学檬著《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的朝代。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

(1)南宋。

(2)题目:

经济重心南移与启示。

论述:

由于南方农业的发展,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药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