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0495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7.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docx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docx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

高中地理综合题的分析思路和答题方法

1、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因素

(1)纬度因素: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多

(2)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3)天气状况:

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山地背风坡太阳辐射强

2、影响日照时间长短的因素

(1)纬度因素:

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极夜现象,几圈以外地区夏季日照时数多余冬季

(2)地势高低:

地势高的高原日照时数大于地势低盆地

(3)天气状况:

多阴雨天气的地方,日照时数少;多晴朗天气的地方日照时数多

3、某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分布规律

(1)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值所在的纬线度数及太阳高度角度数。

(2)由此条纬线向南北两侧的变化规律

4、某日昼夜长短变化规律

(1)此时该半球昼夜长短情况;

(2)随纬度变化,昼夜长短变化情况;(3)该半球出现极昼或极夜的范围。

5、利用等高线选择建水库的条件

(1)库区:

河谷口袋形洼地处,蓄水区域大。

(2)坝址:

河谷狭窄地带筑坝,工程量小。

(3)有河流(4)选择地质条件好的地区,尽量避开断层、喀斯特地貌,防止诱发水库地震。

(5)淹没区大小(交通线淹没、移民和搬迁;文物淹没;农田淹没)

6、利用等高线选择引水线路:

(1)地势高向地势低的地区,水能自流,

(2)引水线路要短,节省成本。

7、利用等高线进行修建公路

原则:

尽量平行于等高线

理由:

(1)考虑地势起伏状况

(2)考虑工程难度和成本

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1)尽量选择纬度低的地区:

纬度低线速度大。

(2)尽量选择地势高的地区:

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3)天气状况:

选择天气晴朗。

(4)地形:

选择地形平坦开阔地区,无大江大河、湖泊地区(5)交通:

交通便利的地区(6)人烟稀少,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9、地形、地势特征

(1)主要地形类型(名称)、分布,

(2)海拔高度变化情况,变化范围(3)地势哪边高哪边低。

(4)典型地貌

10、三角洲形成条件

(1)地形:

地势低平,水流缓慢

(2)泥沙含量:

河流含沙量多(3)海水的顶托作用

11、等值线值分布特点

(1)找最高值或最低值地区的位置及数值

(2)以此为中心等值线变化趋势(3)等值线的数值变化范围(4)有明显的分段,要进行分段描述

12、等值线分布特点

(1)走向

(2)数值递变规律(3)等值线的弯曲状况(4)疏密状况(5)中心闭合状况

如1月等温线分布特征:

与纬线基本平行;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北半球等温线比南半球密;陆地等温线向低纬弯曲,海洋等温线向高纬弯曲;等温线闭合地区分布在西伯利亚地区,是世界最低值中心。

13、河流的水文特征:

(1)径流量大小

(2)径流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小(3)含沙量大小(4)汛期:

出现季节、长短(5)结冰期:

有无或长短(6)凌汛:

有无。

注意:

有时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也作为水文特征回答,如果是内流河补给水源也属于水文特征。

河流流向(河流特征)

14、河流的水系特征

(1)流域面积、大小

(2)流程长短(3)河网密度(4)支流多少(5)水系形状(6)河流落差(7)补给类型

15、分析河流航运条件

自然条件(主要从水文特征分析):

水量、流速、结冰期、水流平稳(汛期)、支流多少、河道宽阔

社会经济:

资源状况、经济发展(人口、城市、工农业)

16、河流开发:

防洪、发电、航运、灌溉等方面考虑

17、河流水能开发的条件:

(1)水量大小

(2)落差大小

18、城市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地形、气候、水源、资源

社会经济因素:

交通、政治因素、军事、现代因素(科技、旅游等)

19、港口选择条件

(1)水域条件:

水深港阔、避风海湾;

(2)筑港条件:

地质稳定(基岩),地形平坦

(3)腹地条件:

经济腹地广,最好有城市依托,接近其他交通条件。

20、地理位置的描述

大范围(小比例尺):

半球、经纬度、海陆位置;小范围(大比例尺):

纬度(确定温度带)、海陆、相对位置

21、描述一地交通条件

运输方式、运输网的密度、线的走向、交通枢纽

22、对自然地理环境的描述:

气候、地形、土壤、水文、地貌五个方面。

23、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

(1)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因地制宜发挥地方优势(产品的综合利用或深加工),获得最大经济效益。

(2)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减少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节省能源,保护生态环境。

(3)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延伸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生活水平。

24、区域能源开发条件

区位条件:

经济、人口、资金、人才和技术

资源条件:

丰富程度

市场条件:

需求量

25、影响地震灾害造成损失大小的因素:

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距、建筑物抗震强度、经济发展情况、人口密集程度、人们防灾意识等。

26、气候特征的描述:

冬夏气温、降水的状况,年降水量的总量。

27、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自然:

地形、气候、水文;社会:

交通、经济发达程度(工农业)、城市密集程度、历史原因

28、盐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气候(降水、蒸发、风力)2.地形(平坦海滩、淤泥质海岸)

29、渔场形成的区位条件:

1.大陆架情况(面积广阔、海水浅)2.水温情况(温带海域:

气温变化大、海水搅动)

3.河口处(丰富的营养盐类)4.洋流(交汇流或上升流)

有关城市化方面的问题:

1、城市化的作用:

(1)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2)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地区产业结构;(3)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4)促进工业化进程;(5)有利于城市和乡村交流,缩小城乡差距

2、城市发展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气候:

温室气体排放,出现热岛效应;烟尘排放量多,城市多雨雾天气。

水文:

建筑物增多,地表硬化,导致地面径流速度快,易引发洪水。

减少降水对地下水的补给。

生物:

城市建筑物面积扩大,减少了生物的多样性。

土壤:

固体废弃物污染土壤。

3、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环境污染(大气、水、噪声、固体废弃物污染)

(2)交通拥挤(3)居住条件差(4)就业困难,社会治安不稳定(5)城市用地紧张,地价上涨

4、解决城市化问题的措施:

(1)合理规划和控制城市规模

(2)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3)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4)治理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

5、卫星城的作用:

(1)分担城市职能

(2)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3)促进城市合理布局(4)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

6、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条件:

(1)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上升;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业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2)国家对外开放的政策:

给予许多优惠政策。

(3)良好的区位条件:

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劳动力丰富廉价,地价低廉,接受港澳产业扩散,利用港澳贸易渠道,大量出口商品;(4)充分利用侨乡优势,便于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

7、珠三角工业化和城市化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1)问题:

产业升级困难;城市建设相对落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2)对策:

调整产业结构,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城市为基地发展重工业和机械制造业;构建大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加强城市规划与管理。

8、解释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速度慢”“逆城市化”等特点原因。

  ①大城市环境恶化,地价上涨,城市中心环境质量下降。

  ②人们对居住环境质量要求提高,而乡村和小城镇环境质量较好(房价便宜、环境质量好)。

  ③小城镇的各种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达到现代人们生活的要求。

  ④高速公路及地铁等现代交通设施出现,人们能方便快捷地往返。

有关农业的问题:

1、农业地域类型的生产特点:

(1)季风水田农业:

小农经营(人均耕地少,以家庭为单位);单产高,商品率低(自给自足);机械化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科技水平低。

(2)商品谷物农业:

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3)乳畜业:

商品率高;集约化程度高;多分布在大城市周围;机械化和科技水平高

(4)大牧场农业:

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

2、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条件:

气候:

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条件好;地形:

以平原为主;土壤:

水稻土,肥沃;市场:

自给自足;劳动力:

廉价丰富的劳动力;科技:

科技水平低;其他:

种植历史悠久。

3、西欧、美国五大湖乳畜业的区位条件:

气候温暖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地形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分布城市周围,市场广阔。

4、商品谷物农业的区位条件:

(1)自然条件:

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富;

(2)交通运输便利;(3)市场广阔;(4)地广人稀;(5)机械化水平高;(6)农业科学技术先进

5、大牧场放牧业区位条件:

气候:

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有利于牧草生长;

(2)交通:

距海港近,交通便利;(3)科技发达;(4)地广人稀;(5)海外市场广阔

6、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环境污染:

农药、化肥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水污染和土壤污染。

生态破坏:

森林减少、草场退化、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

7、我国耕地减少的原因:

(1)为保护生态,退耕还林还草;

(2)国民经济建设(道路、城市、工矿等)占用耕地;

(3)自然灾害导致耕地减少;(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5)土地退化(盐碱化、荒漠化、

水土流失)导致耕地减少。

8、耕地减少采取的措施:

(1)合理规划建设用地;

(2)大力开展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减少灾害毁坏耕地数量;(3)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粮食单产;(4)注意培肥,防治土地退化;(5)积极开展土地复垦工作;(6)节约用地,少占农田;(7)积极稳妥开发宜农荒地

9、中国农业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的原因和措施

原因:

(1)科技水平低;

(2)农产品品种单一,质量低,品种和质量达不到国际市场需求。

措施:

(1)加快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

(2)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和产业化;(3)向高产、优质、高效、绿色生态农业发展。

10、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保障粮食安全的措施:

(1)保护耕地;

(2)加强农田基本建设;(3)提高农业生产技术;(4)提高农民种粮积

极性;(5)做好粮食储备工作。

11、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措施:

(1)进行水能的梯级开发;

(2)修建水利工程,进行防洪、航运;(3)利用廉价的电力,建立炼铝、化学等高耗能工业;(4)调整农业结构,农林牧渔多种经营;(5)绿化环境,发展旅游业

12、东北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原因和措施:

问题:

(1)土壤侵蚀,黑土肥力下降;

(2)过度开垦沼泽,引起生态退化;(3)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原因:

(1)过度开垦,土壤自然平衡受到破坏,夏季降水集中引起土壤冲刷;

(2)大面积排干沼泽扩大耕地面积;(3)采育失调,毁林开荒,森林火灾,居民烧柴等

措施:

(1)治理沟壑,植树造林;

(2)禁止开垦沼泽,退耕还湿、还草;(3)采育结合,保护森林资源,建设自然保护区

13、华北平原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原因及措施

问题:

(1)旱涝、盐碱、风沙;

(2)水资源短缺,导致中低产田比重大

原因:

(1)气候具有春季干旱、多风沙,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变率大的特点;

(2)地势低平,排水不畅;(3)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不合理灌溉方式,以及不合理开垦土地和破坏植被

措施:

植树造林;合理灌溉;改造中低产田

14、南方丘陵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原因、危害和措施

问题:

水土流失严重,形成“红色荒漠”

原因:

自然:

地形:

丘陵地形,起伏大;

(2)气候:

季风气候,降水量大且季节集中;人为:

过度开垦;过度樵采

危害:

土壤贫瘠,形成“红色荒漠”;河流含沙量增加;防洪难度加大;河流的航运能力降低

措施:

退耕还林;营造薪炭林;农村推广沼气;

15、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对自然条件的改造:

热量、水分—温室大棚;水源:

灌溉条件—喷灌、滴灌;地

形—梯田;土壤—改良土壤

(2)培育优良品种:

使产量和质量上升;(3)改良耕作制

度和生产方式;(4)冷藏保鲜技术的应用—扩大市场范围;(5)机械化水平的提高—

促进区域专业化生产

16、农业技术对农业生产的作用:

(1)改善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

(2)改变农业生产方式;(3)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4)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中国能源问题:

1、我国能源现状:

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原因:

储量丰富,开发难度小)

我国石油对外依赖越来越强(原因:

受石油资源条件限制,增长困难;国内石油消费增长加快,供需矛盾越来越大)

2、我国针对石油对外依赖越来越强采取的措施:

“石油安全”战略——

(1)进口石油多元化,增加石油储备;

(2)石油市场国际化;(3)参与国际石油期货市场竞争;(4)节约能源,提高利用率;(5)开发多种形式的替代能源。

3、中国石油储备的目的:

(1)防止进口石油中断;

(2)保障产业和国家安全

4、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1)我国核电站开发的条件:

区位条件:

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稠密,能源需求量大;

资源条件:

常规能源缺乏;市场条件:

市场广阔。

(2)我国西北地区风能丰富的原因:

气候干旱,温差大,风力强;地势平坦,地面植被少,对风的阻力小;靠近冬季风的发源地,冬季风势力强。

(3)青藏高原地热能和太阳能丰富的原因:

地热能——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板块相互挤压,岩石破碎,地球内部的热能沿破碎处释放出来。

太阳能——地势高,空气稀薄,云量少,晴天多,日照时间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多。

5、区域能源开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1)带动相关加工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2)加快了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3)影响了区域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4)促进了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5)提供了较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质量(5)增加了财政收入

4、能源的跨区域调配:

西气东输:

原因:

(1)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很大:

我国东部沿海和中西部能源生产和消费很不平衡。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必须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3)今后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点在西部:

我国天然气分布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输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经济优势;增加就业机会,拉动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财政收入。

沿线农村推广使用天然气,可缓解为取薪柴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问题。

输入地——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大气质量;缓解能源紧张的状况,促进经济的发展。

5、针对能源紧张应采取的措施:

(1)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

(2)开发新能源;(3)调节产业结构,降低耗能大的产业的比重;(4)调节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4)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节能意识。

6、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

降水量少,河流径流量少,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大。

人为原因:

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污染严重;水资源浪费多;水资源利用率低。

7、解决水资源短缺的原因:

修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采用喷灌、滴灌农业灌溉措施;减少水体污染;减少浪费。

8、山西能源基地开发利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

(1)发展能源工业,调整生产力布局,加快城市化进程;

(2)促进基础设施建设(3)改善城乡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4)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不利:

(1)造成大气、水、土地污染;

(2)占据农田,浪费土地资源,破坏自然景观;

(3)引起水土流失;(4)地面塌陷、地下水漏失阻断

9、山西能源基地存在的问题和综合整治措施:

问题: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

措施:

扩大煤炭开采量,发展交通,提高煤炭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治理环境污染

有关工业的问题:

1、工业布局考虑的因素:

经济:

地价、交通、市场、原料和能源、劳动力、科技等;

环境:

大气、水污染等;社会:

国家政策等。

2、工业集聚的意义:

(1)共用基础设施;

(2)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和合作;(3)降低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4)扩大总体生产能力,降低生产成本,获得规模效益。

其中

(1)和

(2)两条是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意义

3、工业分散的表现之一是形成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区位优势考虑的因素:

资金、技术、劳动力、市场、土地

4、工业集聚的不利影响:

(1)引起工业饱和;

(2)污染加剧;(3)各种资源供应紧张;(4)交通负荷加大

5、工业分散的区位因素:

(1)产品轻、薄、短、小,便于航空运输;

(2)接近市场;(3)接近劳动力丰富地区;(4)接近原料地;(5)接近土地租金较低的地区;(6)减少环境污染

6、老工业区存在的问题:

(1)产业结构单一;

(2)环境污染严重;(3)资源枯竭(有的工业区没有)

7、老工业区整治措施:

(1)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2)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各业平衡发展;(3)消除污

染,美化环境;(4)改善交通条件;(5)发展科技

8、高新技术产业的区位条件:

(1)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

(2)交通便利;(3)环境优美;

(4)气候温暖宜人

9、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1)科技人才比例高;

(2)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短;(3)研究开发

费用比例高;(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产业转移

1、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向廉价劳动力区域转移,向市场广阔或潜力大的地区转移。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劳动力、市场、环境、土地(地价、紧张程度)、原料与能源、国家政策调整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迁入地:

促进产业升级,加快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对自然资源大量消耗;环境污染加剧,环境质量下降。

迁出地:

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就业机会;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减少,改善

了环境质量。

4、产业转移对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影响:

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1)促进工业化快速发展;

(2)促进了餐饮、娱乐和运输等服务业的发展;(3)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4)赚取大量外汇;(5)使区域发展水平和贸易国际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影响:

(1)促进城市数量快速增加;

(2)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城市人口比重上升;(3)农业用地减少,非农业用地增加;(4)使地价、劳动力成本上升;(5)使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5、珠三角的两次产业转移:

第一次:

始于改革开放初期:

珠三角利用廉价丰富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和资源,接受

港澳等地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

第二次:

始于20世纪90年代:

由于劳动力、地价、燃料和电力等费用的不断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失去了竞争力,产生第二次产业转移。

这些产业开始向广东周边地区转移,珠三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生态问题

湿地

1、湿地的作用:

(1)调节气候,减少温差,增加湿度;

(2)提供淡水,储存水分,净化水分;(3)调蓄洪水;(4)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5)沿海湿地具有防浪护堤、减弱风暴潮、防止盐水侵入的作用。

2、湿地减少带来的影响:

(1)气候变干,土壤盐渍化;

(2)地表径流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3)生物多样性减少

3、湿地减少的原因:

围湖造田、水土流失、过度农垦。

4、保护湿地的措施

(1)退耕还湖还湿,保护生态环境;

(2)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3)

发展生态旅游,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4)防止污染

5、湿地产生的原因:

(1)降水多,地表径流丰富;

(2)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小;(3)有冻土分布,水分不易下渗;(4)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土地荒漠化:

1、原因:

自然:

气候干旱,地表土疏松,植被少,多大风天气;

人为:

过度开垦、过度樵采、过度放牧,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2、危害:

当地土地生产力的丧失;使其他地区产生沙尘天气

3、治理:

(1)控制人口增长;

(2)退耕还林、还草;(3)合理放牧,建人工草场;(4)营造炭薪林,推广使用沼气,开发新能源;(5)合理利用水资源;(6)建设防护林

水土流失:

1、原因:

自然:

地形:

地势起伏大;气候: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壤:

土质疏松;植被:

稀少,覆盖率低。

人为:

陡坡开垦;过度樵采;开矿、修路等不合理活动。

2、危害:

当地:

土壤肥力下降;

酸雨问题:

原因:

(1)燃烧化石燃料,排放酸性气体;

(2)气候:

气候湿润,水汽充足;(3)地形:

不利于酸性气体扩散。

治理措施:

加强国际合作,减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进行清洁生产;开发利用新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对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进行回收利用。

内陆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危害与措施

原因:

自然:

全球气候变暖;蒸发加剧;人为:

上游过度引水,造成流入湖泊的水量减少

危害:

湖水的盐度上升;生物的多样性减少,破坏湖泊的生态系统

措施:

发展节水农业;种植耐旱的品种。

外流湖泊面积减少的原因、危害和措施

原因:

围湖造田;上游地区森林砍伐造成的水土流失;

危害:

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下降;对气候的调节作用降低;生物的多样性减少;洪水灾害频繁,防洪难度加大。

石漠化产生的原因、危害和措施

原因:

地表土层薄;土层下基岩坚硬;地形坡度大;降水多,冲刷作用强;植被遭到破坏

危害:

山地变为荒漠,人畜饮水困难,土地退化

措施:

禁止陡坡开垦;实行封山育林。

产生地区:

喀斯特地貌地区和江南丘陵

气候变暖的原因、危害和措施:

原因:

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大量砍伐森林

危害:

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极端天气事件增加;全球干湿地区分布变化;农业分布的变化;影响人类健康

措施:

(1)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使用清洁能源;

(2)节约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率(3)植树造林;(4)加强国际合作

常见世界主要环境问题的分布:

荒漠化:

非洲撒哈拉地区、西亚和中亚,我国的西北地区;

酸雨:

西欧、北美、我国南方部分地区;

森林破坏:

我国东北、俄罗斯、巴西

农田土壤侵蚀:

南亚、我国东北、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

灾害问题:

1、我国南方或华北地区夏涝的原因:

属于季风气候,季风不稳定,夏季风来的早或退得迟,使得该地区雨带控制时间长,降

水强度大。

2、海啸产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原因:

地震引起

措施:

建立监测和预警系统;建沿海防护林;建沿海防护堤坝;在沿海地区规划设立缓冲地带

3、滑坡、泥石流产生的原因、危害

原因:

自然:

地形:

地形崎岖,地势起伏大,坡度陡;气候:

季风气候,降水量大,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

植被破坏严重,植被稀少。

人为:

人类对山区的开发程度不断加大,如开矿、修路,陡坡开垦等,植被破坏严重;

危害:

破坏或掩埋农田;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和道路;造成人员和财

产的损失

4、地震产生的原因、危害和措施

原因:

位于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

危害:

破坏房屋和建筑,造成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

措施:

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积极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

5、影响地震灾害造成损失大小的因素:

震级大小、震源深浅、震中距、建筑物抗震强度、经济发展情况、人口密集程度、人们防灾意识等。

6、寒潮产生的原因、影响和措施

原因:

强冷空气由高纬吹向低纬地区,形成强冷锋系统,带来大风、降温、雨雪、冰冻等天气

影响:

危害:

(1)大雪、冰冻使交通阻塞、电信、电力中断。

(2)大风摧毁建筑物,造成海上翻船事故(3)急剧降温造成农作物冻害。

有利:

(1)带来大范围的雨雪天气,可缓解旱情;

(2)可净化大气;(3)低温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