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强化练习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0431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强化练习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强化练习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强化练习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强化练习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强化练习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强化练习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强化练习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强化练习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强化练习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docx

届高三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强化练习卷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一、选择题

1.(2019·四川4月百校联考)林则徐在查禁鸦片过程中,主持翻译国际法的工作,后因其被撤职而中止。

1864年总理衙门指示从船钞中支银500两,刊印《万国公法》译本。

这一变化说明清政府(  )

A.承认了西方中心论

B.支持地方开办洋务运动

C.认同早期维新思想

D.对西方的认知发生变化

2.(2019·江苏徐州高三模拟)《资政新篇》中提出:

“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赀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

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也。

”该措施有利于(  )

A.保护民族工业B.完善圣库制度

C.促进商品流通D.打击富商巨贾

3.(2019·湖南岳阳高三冲刺)晚清时期流行一首童谣:

“前门开,后门张,前门引进虎,后门又进狼。

不管虎与狼,终朝每日铛、铛、铛(指官员出门鸣锣开道之声,以示“威严”)。

”童谣旨在(  )

A.揭露帝国主义侵略行径

B.抨击清政府无能腐败

C.批判农民起义祸乱中国

D.讽刺地方官员东南互保

4.(2019·长沙高三模拟)1911年11月6日,吴宓的日记记载“闻天津已陷,并闻北京非常惶恐。

革命军已有照会给各国使馆,言令于五日内,将一切预备停妥。

五日后,即进兵来攻北京矣”。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天津已经“光复”B.武昌起义已爆发

C.清政府失去统治D.传闻为革命造势

5.有学者指出:

新文化运动发起时,其立意在通过救人来救国;而1919年学生运动及其后续种种相关运动,则转为先救国后救人了。

这种转变表明(  )

A.民族意识日益增强B.社会矛盾发生改变

C.民族经济迅速发展D.十月革命影响扩大

6.(2019·江苏盐城高三四模)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彭湃在广东发起并组建农民协会,调解民间纠纷,处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从而避免地主劣绅的盘剥,有效维护下层民众的切身利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农民协会是工农苏维埃政权

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由此开辟

C.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

D.实现了广大农民的当家作主

7.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强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果不发动农民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开始从国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

B.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C.把组织农民斗争作为主要任务

D.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更加深入

8.(2019·山西晋城高三二模)在1927年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罗明纳兹起草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认为中国革命性质是“不断革命论”,革命形势是“不断高涨”,革命方针是“全国总暴动”。

这一决议(  )

A.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B.高估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C.增加了革命失败的风险

D.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9.(2019·山东日照高三二模)《新中华报》(1937-194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

下表为该报纪念七七事变周年的主题。

1938年

“团结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9年

“坚持团结抗战”“反对摩擦分裂”“反对妥协投降”

1940年

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投降分子,战胜一切困难,坚持全国抗战

报道主题的变化反映了(  )

A.统一战线政策的转变B.抗日战场形势的紧张

C.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D.敌后战场地位的上升

10.(2019·山东济南高三模拟)1938年11月至1940年春,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攻击地区涉及绥、晋、豫、浙等广大地区,重点置于豫南、鄂西及皖南等地。

这一军事行动(  )

A.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

B.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C.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态势

D.说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11.(2019·河北名校联盟二诊)下表是对1944年抗日战争中相关历史事件的记载。

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

正面战场

豫湘桂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败,国民党损失兵力约五六十万人,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使6000万人民沦于日寇铁蹄之下

敌后战场

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伪军展开局部反攻,共作战两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2万余人,俘获日伪军3万余人

A.不同的立场记载的史实有出入

B.抗战路线的不同影响了战局

C.相持阶段日本调整了战争策略

D.国民党放弃了正面战场抗战

12.(2019·大连高三二模)1948年初,东北解放区黑龙江省除缴公粮及以粮换盐、换布外,每人尚有余粮六斗至一石。

从1946年6月到1948年10月,该地共输送子弟兵六万两千余人到主力兵团,为解放军提供了丰富的兵源。

这主要是因为(  )

A.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

B.土地改革运动顺利进行

C.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

D.农民积极支持解放战争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期,清政府处境险恶,教育改革是在“优胜劣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以提高国家的生存竞争能力为宗旨。

《菏泽县乡土志序》中所言“振兴教育之要义,在使人人爱国为枢纽,欲人人爱国必使自爱其乡始,欲人人自爱其乡,必使自知其土地、人物始”。

郭沫若先生在回忆起小学生活时说“他(教师)教了我们一些乡土志,这是比较有趣的一门功课”。

鉴于清末国势衰微,还结合当时国外商品侵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业教育。

民国初年,政府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

——据王新环《浅论晚清民国时期的教学改革》等

材料二 抗战时期,延安有培养共产党高中级干部的中央党校,有培养共产党高级理论人才的马列学院,有培养妇女干部的中国女子大学等。

教育的主题就是学马列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社会教育就是对底层民众进行扫盲、知识启蒙等,把抗战和对底层民众的知识启蒙结合起来。

学校教育设置“劳作实习的课程,安排学生有计划地参加校内外的生产劳动”。

在教育理论方面,这个时期很重要的变化是开始有比较多的中国民族特色,强调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

——据陈丹芳《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教育与晚清民国初年的教育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1903-1911年中国制定的部分律法一览表。

——据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等整理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

1.(2019·四川4月百校联考)林则徐在查禁鸦片过程中,主持翻译国际法的工作,后因其被撤职而中止。

1864年总理衙门指示从船钞中支银500两,刊印《万国公法》译本。

这一变化说明清政府(  )

A.承认了西方中心论

B.支持地方开办洋务运动

C.认同早期维新思想

D.对西方的认知发生变化

答案 D

解析 林则徐主持的翻译国际法的工作因其被撤职而中断,表明当时清政府仍以传统方式与西方交往,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再次战败,逐渐认识到西方的强大和国际交往规则的重要性,逐渐重视对西方事务的了解,故选D项。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并未放弃传统的外交观念,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19世纪70年代,洋务运动的弊端逐渐暴露后产生了早期维新思想,排除C项。

2.(2019·江苏徐州高三模拟)《资政新篇》中提出:

“倘有百万家财者,先将家赀契式禀报入库,然后准颁一百五十万银纸,刻以精细花草,盖以国印图章,或银货相易,或纸银相易,皆准每两取息三厘。

或三四富民共请立,或一人请立,均无不可也。

”该措施有利于(  )

A.保护民族工业B.完善圣库制度

C.促进商品流通D.打击富商巨贾

答案 C

解析 材料的内容实际上是要设立银行,发行纸币,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商品流通,C项符合题意。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民族工业没有出现,排除A项;材料不是完善圣库制度,排除B项;材料的措施没有打击商贾,排除D项。

3.(2019·湖南岳阳高三冲刺)晚清时期流行一首童谣:

“前门开,后门张,前门引进虎,后门又进狼。

不管虎与狼,终朝每日铛、铛、铛(指官员出门鸣锣开道之声,以示“威严”)。

”童谣旨在(  )

A.揭露帝国主义侵略行径

B.抨击清政府无能腐败

C.批判农民起义祸乱中国

D.讽刺地方官员东南互保

答案 B

解析 材料反映了中国门户洞开,帝国主义大肆入侵中国,而清政府官员无力解决外患,仍旧以威权压服百姓,童谣旨在抨击清政府无能腐败,故B项正确。

A项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排除;材料信息与农民起义无关,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地方官员东南互保无关,排除D项。

4.(2019·长沙高三模拟)1911年11月6日,吴宓的日记记载“闻天津已陷,并闻北京非常惶恐。

革命军已有照会给各国使馆,言令于五日内,将一切预备停妥。

五日后,即进兵来攻北京矣”。

对此解释正确的是(  )

A.天津已经“光复”B.武昌起义已爆发

C.清政府失去统治D.传闻为革命造势

答案 D

解析 “闻天津已陷,并闻北京非常惶恐”,说明这些传闻造成北京恐慌,有利于革命形势的发展,D项正确。

材料中听说当时天津已经沦陷,而事实上是当时的天津没有被革命力量控制,更没有沦陷,不存在所谓“光复”,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当时清政府的统治还存在,清政府被推翻是在1912年,C项错误。

5.有学者指出:

新文化运动发起时,其立意在通过救人来救国;而1919年学生运动及其后续种种相关运动,则转为先救国后救人了。

这种转变表明(  )

A.民族意识日益增强B.社会矛盾发生改变

C.民族经济迅速发展D.十月革命影响扩大

答案 A

解析 由通过救人来救国到先救国后救人,体现了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促进了民族觉醒,民族意识增强,故A项正确。

社会矛盾并未转变,民族经济也未快速发展,排除B、C两项;D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6.(2019·江苏盐城高三四模)国民革命时期,共产党人彭湃在广东发起并组建农民协会,调解民间纠纷,处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从而避免地主劣绅的盘剥,有效维护下层民众的切身利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农民协会是工农苏维埃政权

B.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由此开辟

C.推动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

D.实现了广大农民的当家作主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组建农民协会,调解民间纠纷,处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从而避免地主劣绅的盘剥,有效维护下层民众的切身利益”等信息可知,这是用和平、民主的方式来解决矛盾纠纷,避免过激行为而有效维护下层民众利益,有利于基层社会治理的民主化,C项正确。

据材料“国民革命时期”可知,农民协会应是革命统一战线组织,不是工农苏维埃政权,排除A项;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开辟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排除B项;据材料“组建农民协会,调解民间纠纷,处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矛盾,从而避免地主劣绅的盘剥,有效维护下层民众的切身利益”等信息可知,这是通过农会维护下层民众的切身利益,没有体现广大农民当家作主,排除D项。

7.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党的历史上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和工农联盟问题,强调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如果不发动农民斗争,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和中国革命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  )

A.开始从国情出发制定方针政策

B.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C.把组织农民斗争作为主要任务

D.对中国革命的认识更加深入

答案 D

解析 从中共“四大”的内容上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领导权等问题上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体现出对中国革命认识的深入,故选D项。

A项错在“开始”二字;这一时期的工作重心依旧在城市,B项错误;农民斗争还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C项错误。

8.(2019·山西晋城高三二模)在1927年11月中央临时政治局扩大会议上,通过了罗明纳兹起草的《中国现状与共产党的任务决议案》,认为中国革命性质是“不断革命论”,革命形势是“不断高涨”,革命方针是“全国总暴动”。

这一决议(  )

A.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B.高估了中国的社会矛盾

C.增加了革命失败的风险

D.加速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中国革命性质是‘不断革命论’,革命形势是‘不断高涨’,革命方针是‘全国总暴动’”等信息可知,这是“左”倾情绪的体现。

在当时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它增加了革命失败的风险,C项正确。

据材料内容可以判断,当时仍坚持“以城市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没有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中国的社会矛盾,B项错误;这一决议会给革命带来危机,因此不会加速革命高潮的到来,D项错误。

9.(2019·山东日照高三二模)《新中华报》(1937-1941年)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报。

下表为该报纪念七七事变周年的主题。

1938年

“团结抗战”“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9年

“坚持团结抗战”“反对摩擦分裂”“反对妥协投降”

1940年

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投降分子,战胜一切困难,坚持全国抗战

报道主题的变化反映了(  )

A.统一战线政策的转变B.抗日战场形势的紧张

C.国共两党关系的变化D.敌后战场地位的上升

答案 C

解析 通过三年的报道主题,可以看出,这主要反映了共产党维护统一战线,反对国民党卖国投降政策下的口号,这主要是根据国共两党关系变化而发生改变的,故C项正确。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统一战线政策并没有发生转变,中共始终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的方针,排除A项;通过材料叙述,可以看出,这主要是针对国民政府的政策,排除B项;从材料中并不能看出敌后战场地位的上升,排除D项。

10.(2019·山东济南高三模拟)1938年11月至1940年春,各战区中国部队按统一部署向侵华日军发动了冬季攻势,攻击地区涉及绥、晋、豫、浙等广大地区,重点置于豫南、鄂西及皖南等地。

这一军事行动(  )

A.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

B.使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

C.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态势

D.说明敌后战场成为主战场

答案 C

解析 冬季攻势系国民政府主动发起,维持了正面战场的抗战姿态,故选C项。

迫使日军放弃速战速决计划的是淞沪会战,时间为1937年,排除A项;抗日战争转入战略反攻是在1944年,排除B项;敌后战场的主要领导者为中国共产党,而冬季攻势是由国民政府发动的,排除D项。

11.(2019·河北名校联盟二诊)下表是对1944年抗日战争中相关历史事件的记载。

据此,分析合理的是(  )

正面战场

豫湘桂战役是抗战以来国民党正面战场的第二次大溃败,国民党损失兵力约五六十万人,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使6000万人民沦于日寇铁蹄之下

敌后战场

八路军、新四军对日伪军展开局部反攻,共作战两万余次,毙伤日伪军22万余人,俘获日伪军3万余人

A.不同的立场记载的史实有出入

B.抗战路线的不同影响了战局

C.相持阶段日本调整了战争策略

D.国民党放弃了正面战场抗战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正面战场战败,而敌后战场反攻并取得胜利,究其原因是抗战路线的不同影响了战局,B项正确。

据材料看不出记载的史实有出入,A项错误;1944年抗日战争已转入战略反攻,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国民党没有放弃正面战场抗战,D项错误。

12.(2019·大连高三二模)1948年初,东北解放区黑龙江省除缴公粮及以粮换盐、换布外,每人尚有余粮六斗至一石。

从1946年6月到1948年10月,该地共输送子弟兵六万两千余人到主力兵团,为解放军提供了丰富的兵源。

这主要是因为(  )

A.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

B.土地改革运动顺利进行

C.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

D.农民积极支持解放战争

答案 B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期间,中共在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农民积极性提高,踊跃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支援解放战争,故B项正确。

1949年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建立,A项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1947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但不能说明人民踊跃参军的原因,排除C项;D项是材料反映的现象,不是原因,排除。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晚清时期,清政府处境险恶,教育改革是在“优胜劣汰”的时代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以提高国家的生存竞争能力为宗旨。

《菏泽县乡土志序》中所言“振兴教育之要义,在使人人爱国为枢纽,欲人人爱国必使自爱其乡始,欲人人自爱其乡,必使自知其土地、人物始”。

郭沫若先生在回忆起小学生活时说“他(教师)教了我们一些乡土志,这是比较有趣的一门功课”。

鉴于清末国势衰微,还结合当时国外商品侵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业教育。

民国初年,政府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

——据王新环《浅论晚清民国时期的教学改革》等

材料二 抗战时期,延安有培养共产党高中级干部的中央党校,有培养共产党高级理论人才的马列学院,有培养妇女干部的中国女子大学等。

教育的主题就是学马列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社会教育就是对底层民众进行扫盲、知识启蒙等,把抗战和对底层民众的知识启蒙结合起来。

学校教育设置“劳作实习的课程,安排学生有计划地参加校内外的生产劳动”。

在教育理论方面,这个时期很重要的变化是开始有比较多的中国民族特色,强调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

——据陈丹芳《抗战时期根据地的教育》等

(1)根据材料一,指出晚清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教育与晚清民国初年的教育的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答案 

(1)特点:

把教育改革和救亡图存相结合;注重乡土教育;把爱国爱乡有机结合;倡导实业教育;采用多种形式,发展民众通俗教育。

(2)不同:

重视抗日革命干部的培养;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注重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民族特色。

影响:

宣传了抗战思想,培养了大批抗战人才;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的政治文化水平和民族觉悟;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为新中国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以提高国家的生存竞争能力为宗旨”“他(教师)教了我们一些乡土志”“结合当时国外商品侵占中国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实业教育”“政府采取开办民众学校、通俗讲演、通俗教育馆等形式对下层民众进行通俗教育”可得出晚清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特点。

(2)问,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二“教育的主题就是学马列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把抗战和对底层民众的知识启蒙结合起来”“这个时期很重要的变化是开始有比较多的中国民族特色,强调从中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中吸取养分”并结合晚清民国初年教育发展的特点可知,抗战时期的根据地教育与晚清民国初年的教育的不同之处。

第二小问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宣传了抗战思想,培养了大批抗战人才,提高了根据地人民的政治文化水平,为抗战胜利作出贡献,为新中国的教育奠定了基础等角度分析作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1903-1911年中国制定的部分律法一览表。

——据张德美《探索与抉择——晚清法律移植研究》等整理

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

观点明确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谨。

答案 示例一

论题:

20世纪初中国法律近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论述:

20世纪初,在世界近代化潮流影响下,晚清政府制定了多部法律,其中有些法律为中国历史上首次制定;形成了包括民法、刑法在内的初步的近代法律体系;开始重视经济立法;立法逐渐和国际接轨。

示例二

论题:

中国近代的特殊国情推动了中国法律的近代化。

论述: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过程中西学的传播为中国法律近代化提供了一些参考;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政府日益重视经济方面的立法;不断高涨的革命运动也迫使晚清政府改革法制以挽救统治危机。

示例三

论题:

法律近代化推动近代中国社会的全面发展。

论述:

经济领域的一系列立法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民法与刑法分离有利于中国政治进步;仿效西方立法推动了西学进一步传播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吸纳和参照国际惯例制定法律也有利于中国与国际社会的接轨。

解析 本题为开放型试题。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从表中提炼出一个与中国法律近代化相关的观点,然后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和论证这一观点。

提炼观点时,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指出中国法律近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果,也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入手,通过律法的名称、内容等找出与之相关的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变迁的线索,再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论述,言之成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