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讲解.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0251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4.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讲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讲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讲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讲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讲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讲解.docx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讲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讲解.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讲解.docx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讲解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

 

  健康体检中常见的问题

  忽视体检前的准备

  为保证体检结果的客观准确,受检者须在受检前3天内少吃或不吃高脂食品,不要饮酒,晚上应早休息,避免疲劳。

若正在服用抗生素类药品或维生素C及减肥药物,待停药3天后再接受体检。

女性月经期前后不宜作妇科检查。

否则,体检的结果就会出现误差,带来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结论。

  采血时间太迟

  体检的化验,要求早上7:

30~9:

30空腹采血,最迟不宜超过10:

00。

太晚会由于体内生理性内分泌激素的影响,血液状态发生变化,虽然仍是空腹采血,但检测值容易失真(例如血糖值),失去化验的意义。

所以受检者应按规定时间采血。

  忽略介绍重要病史

  了解受检者的病史,尤其是重要疾病病史,是体检医生判定受检者健康现状的重要参考依据。

所以受检者介绍病史时,务必要客观、准确,重要疾病病史不可遗漏。

  随意放弃检查项目

  体检表内规定的检查项目,既有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项目,也有包括针对常见疾病和恶性疾病的特殊检查项目。

有些检查对早期发现某些疾病有特殊意义,如肛门指检,对发现40岁以上受检者的直肠肿物极为重要。

若受检者确有病变,但因自动放弃该项检查,失去及早发现肿物的机会,自然也就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体检前停服常用药

  采血要空腹,但对慢性病患者服药应区别对待。

如高血压患者每天清晨服降压药,是保持血压稳定所必须的,贸然停药或推迟服药会引起血压骤升,发生危险。

所以高血压患者应照常服完降压药后,再接受体检。

  糖尿病或其他慢性病患者,也应在采血后及时服药,不可因为接受体检而干扰现有疾病的常规治疗。

  怎样识别化验报告

  到医院就诊或体检时,各种化验检查是经常要遇到的。

当然,结果需要医生去分析,但您也可通过识别相关符号,对结果有个初步认识。

  一般来说,检验结果分为定性检验和定量检验两种。

  定性检验检查物质的有和无

  当要表明被检验物质的有或无时,即为定性检验的结果,一般用:

“(+)、POSITIVE、POS”等表示“阳性”;用“(±)”表示“弱阳性”;以“(-)、NEGATIVE、NEG”等表示“阴性”;有时也用“NORMAL、NORM”等表示“正常”或“阴性”的含义。

  有时,(+)的多少,还能表示某种疾病病情发展程度上的严重性,也就是代表数量上的变化。

  例如:

得了糖尿病,经常做尿糖试验,(+)、(++)、(+++)的符号,就说明糖尿病的病情有所变化:

(+)为病情轻,(-)为病情得到控制,而(++)和(+++)说明病情没有得到控制,在继续恶化和发展;

  患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人,大便隐血试验(+++)或(++++)则说明患者出血的严重程度。

  但“阳性”或“(+)”并不一定代表“检查结果异常”。

例如:

乙型肝炎“两对半”的检验结果中,乙肝表面抗体(缩写为HBsAb或抗HBs),是一种保护性抗体,可中和乙肝病毒,抵御再次感染。

表面抗体“阳性”或“(+)”说明:

可能以往有乙肝感染或隐性感染史,目前正处于恢复期;还可能是接种过乙肝疫苗的结果。

接种乙肝疫苗的目的,就是希望产生保护性抗体,达到预防乙型肝炎的目的。

因此,“阳性”或“(+)”并不一定代表“检查结果异常”。

  定量检验检查物质的多与少

  当要表明被检验物质的多少时,即为定量检验的结果,则用“具体数值”的形式报告,并附有结果的正常参考值范围,但不同医院、不同方法检测所使用的正常参考值可能略有差异。

一般用:

“(↑)、HIGH、H”等表示“数值高于正常”;以“(↓)、LOW、L”等表示“数值低于正常”。

  在一般情况下,超出了正常参考值范围都可能属于异常。

例如:

血常规里的白细胞计数(WBC)即为定量检验结果,正常成人参考值范围为“(4~10)×109/L”。

白细胞增多常见于严重创伤、感染、出血、中毒、血液疾病等;其减少常见于病毒性感染、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损伤以及某些血液病等。

  对于异常的检验结果,除了上述的表示方法以外,有些化验报告单上还会用特殊的字体或符号(如“*”)给予着重指出,以提醒医生和患者注意。

  因此,当了解了这些常识之后,你就可以对自己的化验结果心中有数,并可以向医生进行重点询问。

  常见化验参考值及其意义

血常规检测(BR)

红细胞计数(RBC)

血红蛋白(Hb)

白细胞计数(WBC)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尿常规检测

比重(SG)

酸碱反应(pH)

尿蛋白(PRO)

尿沉渣

尿其他检测

酮体(KET)

尿胆原(UBG)

胆红素(BIL)

尿淀粉酶(AMY或AMS)

大便常规检测(SR)

颜色

性状

显微镜检查

大便其他检测

隐血试验(OB)

胆色素检查

血脂检测

总胆固醇(TC)

甘油三酯(TG)

低密度脂蛋白(LDL)

高密度脂蛋白(HDL)

血液流变学检测

全血黏度(BV)

血浆黏度(SV)

红细胞比积测定(Ht)

红细胞沉降率测定(ESR)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测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黏附试验(PAdT)

血小板聚集试验(PAgT)

凝血时间(CT)

凝血酶原时间(PT)

纤维蛋白原

肝胆功能检测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

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比值(AST/ALT)

γ-谷氨酰氨基转移酶(γ-GT)

单氨氧化酶(MAO)

总胆汁酸(TBA)

碱性磷酸酶(ALP或AKP)

血氨(BA)

胆碱酯酶(CHE)

血清总胆红素(TBIL或STB)

总蛋白(TP)

白蛋白(Alb)

球蛋白(Glb)

白蛋白与球蛋白比值(A/G)

血清铁蛋白(SF)

病毒性肝炎免疫学检测

甲型肝炎病毒抗原(HAVAg)

甲型肝炎病毒抗体(HAVAb)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俗称“澳抗”)

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BsAb)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

乙型肝炎病毒e抗体(HBeAb)

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

乙型肝炎病毒DNA(HBVDNA)

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

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

肾功能检测

酚红排泌试验(PSP)

细胞外液钠浓度(Na+)

血清氯(Cl-)

血清钙(Ca2+)

血清磷(P3+)

血清镁(Mg2+)

血清铁(Fe)

血清锌(Zn)

  血常规检测(BR)

  血液不断地流动于循环系统之中,与机体的所有组织均发生联系,且参与机体的每一个功能活动。

血液发生病理变化时,常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器官或组织的病变又常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故血常规检测是临床医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化验项目之一,甚至成为某些疾病确诊的关键。

  红细胞计数(RBC)

  指单位体积血液中所含的红细胞数目。

其值的高低对于提示累计红细胞系统的疾病有重要意义。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4.0~5.5)×1012/L(400万~550万/mm3)

  成年女性(3.5~5.0)×1012/L(350万~500万/mm3)

  新生儿 (6.0~7.0)×1012/L(600万~700万/mm3)2周岁后逐渐下降。

  临床意义:

  减少:

  各种类型的贫血、白血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大量失血(如产后、手术后)、重症寄生虫病等,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下降,也可能产生中度贫血。

  增多:

  ①慢性心肺疾病,如肺源性心脏病、某些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肺气肿、心力衰竭等。

  ②真性红细胞增多症。

  ③慢性一氧化碳中毒。

  ④大量失水、严重烧伤等。

  此外,高山居民、新生儿等可见生理性增高。

  血红蛋白(Hb)

  又称血色素,是红细胞的主要组成部分,能与氧结合,运输氧和二氧化碳。

血红蛋白增高、减低的临床意义基本和红细胞计数的临床意义相似,但血红蛋白能更好地反映贫血的程度。

  正常参考值:

  成年男性120~160g/L(12~16g/d1)

  成年女性110~150g/L(11~15g/d1)

  新生儿170~200g/L(17~20g/d1)

  临床意义:

  减少:

  ①Hb减少的程度比RBC严重,见于缺铁性贫血,即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主要由于慢性反复性出血所致,如溃疡病、钩虫病、痔疮出血及妇女月经过多等。

  ②Hb减少的程度与RBC相同,见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如大出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所致的贫血。

  ③RBC减少的程度比Hb严重,见于大细胞高色素性贫血,如维生素B12或叶酸缺乏的营养不良性贫血和慢性肝病所致的贫血。

  增多: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大量失水、严重烧伤、休克、高原病等。

  白细胞计数(WBC)

  指计数单位体积血液中的所含的白细胞数目。

白细胞是集体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WBC值的高低可提示累计白细胞系统的疾病。

  正常参考值:

  成人(4~10)×109/L(4000~10000/mm3)

  儿童(5~12)×109/L(5000~12000/mm3)

  新生儿(15~20)×109/L(15000~20000/mm3)

  临床意义:

  减少:

  ①某些病毒性疾病,如病毒性肝炎、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等,某些原虫感染如疟疾、黑热病等,以及伤寒、结核病、极严重的败血症等。

  ②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非白血病性白血病、粒细胞缺乏症、脾功能亢进等。

  ③使用抗癌药物、放疗和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者,以及药物反应,如使用氯霉素、甲磺丁脲、磺胺药等。

  ④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

  增多:

  ①急性细菌性感染如扁桃体炎、中耳炎、大叶性肺炎、化脓性脑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阑尾炎、肾盂肾炎、输卵管炎、肝脓肿、疖肿、脓胸、急性风湿热、白喉、百日咳、败血症等,以及由感染引起类白血病反应等。

  ②某些病毒性疾病,如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

  ③某些螺旋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回归热等。

  ④急、慢性白血病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DC)

  指对不同类型的白细胞分别计数并计算百分比。

血液中的白细胞根据其形态和染色性可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

  正常参考值:

  中性粒细胞(N)50%~70%

  嗜酸性粒细胞(E)0.5%~5%

  嗜碱性粒细胞(B)0%~1%

  淋巴细胞(L)20%~40%

  单核细胞(Mon)3%~8%

  临床意义:

  中性粒细胞:

  增多:

  一般化脓性感染、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中毒、急性出血或溶血、心肌梗塞、尿毒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

  减少:

  某些病毒性、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以及药物中毒、放射线损伤等。

提示机体抵抗力差。

  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

  寄生虫病如钩虫病、蛔虫病、肺吸虫病等,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过敏性鼻央等,某些皮肤病如湿疹、银屑病、天疱疮等,以及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淋巴瘤等。

  减少:

  伤寒和副伤寒。

较严重的疾病进行期,待到恢复期时可转为正常。

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后亦可减少。

  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霍奇金病、慢性溶血性贫血及脾切除手术后、某些转移癌等。

  减少:

  无临床意义。

  淋巴细胞:

  增多:

  淋巴细胞白血病、百日咳、结核病、某些病毒性感染如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等,以及传染病或中毒后的恢复期、淋巴肉瘤等。

  减少:

  传染病的初期、淋巴系统有广泛破坏后和接触放射线、细胞免疫缺陷及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

  单核细胞:

  增多:

  单核细胞白血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急性传染病的恢复期、活动性结核病、疟疾、黑热病等。

  减少:

  一般无临床意义。

  尿常规检测

  颜色

  尿液颜色除了疾病造成之外,还容易受到饮食、药物等影响。

  正常颜色

  肉眼观察正常尿液为淡黄色透明的液体。

  异常颜色

  ①红色(血尿)见于急性膀胱炎、急性肾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外伤、肿瘤等,以及出血性疾病如过敏性紫癜。

如果用大黄、酚酞、酚红等药物,在碱性尿中呈红色。

在正常尿中若含尿酸盐较多时,放置后也可出现粉红色沉淀,尤其在冬季气温低时多见。

  ②乳白色见于化脓性泌尿系统感染、前列腺炎、肾病、挤压伤、血丝虫病或其他原因引起淋巴管阻塞。

在冬季正常尿中含多量磷酸盐时,也可呈乳白色。

  ③深黄色见于黄疸、发热性疾病或服用某些药物如核黄素、黄连素、甲基多巴、灭滴灵、呋喃类药等。

  ④酱油色或葡萄酒色见于溶血性疾病如蚕豆病、黑尿热、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以及服用氨基比林、柔红霉素等药物、误食毒草和化学药物中毒等。

  ⑤蓝绿色见于使用消炎痛、氨苯喋啶、美蓝等药物。

  比重(SG)

  正常参考值:

晨尿1.015~1.025,随机尿1.003~1.030

  临床意义:

  增高

  急性肾炎、糖尿病、休克、高热、脱水等。

  降低

  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尿崩症等。

  酸碱反应(pH):

可反映体内酸碱平衡情况和肾脏的调节功能。

  正常参考值:

新鲜尿多呈弱酸性反应,其PH为6.5,有时呈中性或弱碱性。

  临床意义:

尿PH值的改变,受疾病、用药和食物的影响。

强酸性尿多见于酸中毒、糖尿病、少尿及服用氯化铵等酸性药物;强碱性尿见于碱中毒、膀胱炎及服用碱性药物等。

  尿蛋白(PRO)

  正常情况:

正常尿液中含微量蛋白质(小于或等于0.15g/24h)。

  异常情况:

如果尿液中持续含有蛋白质,则为病理现象,主要见于:

  ①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和各种原因所致的肾病综合征

  ②泌尿系统感染,如膀胱炎、肾盂肾炎、肾结核等

  ③发热性疾病、心功能不全、高血压性肾病、肾血管性高血压、糖尿病性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系统性红斑狼疮、败血症、白血病以及应用损害肾脏的药物等。

  定性试验:

尿蛋白定性试验结果化验单上所示:

 

  (-)无蛋白质 

  (±)极少量 

  (+)少量 

  (++)中等量 

  (+++)多量

  (++++)极多量

  尿沉渣:

是指离心后尿液的沉渣物。

生理或病理的尿沉渣物中的有形成分主要有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等)、各种管型(一种在肾脏形成的、以蛋白质为基质的、凝固状圆柱状物质)、洁净、细菌和寄生虫、肿瘤细胞。

  正常参考值:

  尿沉渣镜检(高倍视野)白细胞不超过5个、红细胞不超过3个(妇女经期除外)及少量上皮细胞、盐类结晶,没有管型。

  临床意义:

  ①细胞:

上皮细胞大量出现,表示泌尿系统有炎症。

白细胞增多也见于泌尿系统炎症。

红细胞增多常见于泌尿系统结石、结核、肿瘤、肾炎、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外伤以及邻近器官的疾病、血液病、某些全身感染性疾病(如钩端螺旋体病、流行出血热等)及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若在新鲜尿液中找到瘤细胞,则提示泌尿系统肿瘤,尤其是膀胱癌。

  ②管型:

尿中持续性大量出现透明管型,则表示肾脏疾病,常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和肾病等,在发热性疾病时偶见少量透明管型。

出现颗粒管型、蜡样管型,表示肾脏器质性病变,见于急性肾炎、慢性肾炎等。

脂肪管型见于慢性肾炎和类脂性肾病等。

上皮细胞管型表示肾小管有剥离变性,见于肾病、长期高热等。

红细胞管型为伴有肾出血的肾脏炎症。

白细胞管型见于肾脏化脓性疾病。

  ③盐类结晶:

在尿沉渣内有大量盐类结晶体不能肯定是病理现象,应结合临床表现考虑有无病理意义。

  尿其他检测

  酮体(KET)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酮体在尿中出现叫做“酮尿”,见于严重糖尿病、酸中毒、急性胃肠炎伴严重脱水、妊娠剧吐、中毒性休克、过度饥饿等。

  尿胆原(UBG)

  正常参考值:

  正常尿中含少量尿胆原,稀释试验1:

20以下为阴性反应。

  临床意义:

  如果稀释20倍以上仍为阳性,表示尿中尿胆原量增多,见于黄疸型肝炎、中毒性肝炎、溶血性黄疸、肝瘀血等;减少或缺乏见于阻塞性黄疸。

  胆红素(BIL)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尿中出现多量胆红素见于肝细胞性黄疸或阻塞性黄疸等。

  尿淀粉酶(AMY或AMS)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增高:

  急性胰腺炎、慢性胰腺炎急性发作、急性胆囊炎等。

  大便常规检测(SR)

  颜色

  正常颜色:

  正常粪便含粪胆素,所以呈黄色或棕黄色。

如果粪便中含有未消化的蔬菜时,则呈绿色或菜绿色。

  异常颜色:

  ①黑色或柏油样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如溃疡病出血、食道静脉曲张破裂、消化道肿瘤等,以及服用铁剂、铋剂或进食动物肝脏等。

  ②红色,见于下消化道出血如痔疮、肛裂、肠息肉、结肠癌等,以及应用扑蛲灵、酚酞、利福平、保泰松、阿司匹林等或进食番茄、西瓜等。

  ③果酱色,见于阿米巴痢疾、肠套叠等。

  ④陶土色,见于胆道完全梗阻,以及服钡餐造影后。

  ⑤绿色,见于肠管蠕动过快,胆绿素在肠内尚未转变为粪胆素所致,如婴幼儿急性腹泻等,以及粪便中混有未消化的蔬菜等。

  性状

  正常性状:

  粪便外观常为条状或稠粥样,便秘者可呈柱状或羊粪状,不混有黏液、脓血、寄生虫体等。

  异常性状:

  ①水样便,见于急性肠炎、食物中毒,以及倾倒综合征(胃空肠吻合术后)等。

婴幼儿腹泻常见蛋花汤样便。

  ②黏液便,见于过敏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等。

  ③黏液脓血便,见于急慢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或直肠癌等。

  ④凝乳块样便,见于婴儿脂肪或酪蛋白消化不良等。

  显微镜检查

  正常情况:

  显微镜检查无红细胞、白细胞、寄生虫卵、结晶、细菌、真菌、原虫等,但可见少量植物细胞、肌肉纤维等。

  异常情况:

  ①红细胞,见于下消化道出血、肠道炎症、肠结核、结肠肿瘤等。

  ②白细胞,见于肠道炎症。

  ③巨噬细胞,见于细菌性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等。

  ④肠黏膜上皮细胞,肠道炎症时增多。

  ⑤肿瘤细胞,见于乙状结肠癌、直肠癌。

  ⑥寄生虫卵,常见蛔虫卵、钩虫卵、蛲虫卵等。

  ⑦原虫类,如阿米巴、滴虫、梨形鞭毛虫等。

  ⑧结晶,检测到尖梭形结晶,又称夏科雷登结晶,见于阿米巴痢疾、过敏性疾病等。

  ⑨食物残渣,检测出大量脂肪颗粒、肌肉纤维,见于消化不良、胰腺疾病等。

  大便其他检测

  隐血试验(OB)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持久性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慢性出血,需要警惕胃肠道溃疡和肿瘤。

  胆色素检查

  正常情况:

  健康人粪便内含粪胆素,升汞试验呈阳性反应。

  临床意义:

  在胆总管阻塞时,粪便中粪胆素试验随着阻塞程度的不同,呈弱阳性或阴性反应,呈阴性反应时大便常呈陶土色,有助于完全阻塞性黄疸的诊断。

在溶血性疾病时,粪便中粪胆原、粪胆素含量增多,大便常呈深黄色,留3天粪便作粪胆原定量检测有助于诊断。

  血脂检测

  主要是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DL)。

血脂异常是指总胆固醇(TC)升高、甘油三酯(TG)升高、低密度脂蛋白(LDL)升高和高密度脂蛋白(HDL)低下。

  总胆固醇(TC)

  指血清(浆)中游离胆固醇和胆固醇酯的总量。

TC含量与年龄、性别、饮食有关。

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含量越高;女性稍低于男性,月经后超过男性;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会使TC含量上升;脑力劳动者比体力劳动者高。

  正常参考值:

2.8~5.7mmol/L(110~220mg/dl)。

  临床意义:

  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肾病综合征、胆管阻塞、糖尿病、黏液性水肿、高脂血症等。

  降低:

  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肝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营养不良等。

  甘油三酯(TG)

  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所构成的酯。

血脂是体内脂类物质转运的主要形式,甘油三酯是血脂的主要成分之一,它的主要功能是为生物细胞提供能量。

  正常参考值:

0.56~1.70mmol/L(50~150mg/d1)。

  临床意义:

  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肥胖症、严重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胰腺炎、迁延性肝炎、脂肪肝、糖原累积病、高脂血症等。

  降低:

  甲状腺功能亢进、肝功能严重低下、恶病质等。

  低密度脂蛋白(LDL)

  是判断高脂血症、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指标,其水平增高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密切相关。

控制饮食,如少吃动物内脏及油脂含量高的食品,有助于减低血中的LDL。

  正常参考值:

1.68~4.53mmol/L(64~174mg/d1)。

  临床意义:

  增高:

  心脑血管疾病(缺血性)的危险性增加,亦见于甲状腺功能减低、肾病综合征、肝脏疾病、糖尿病等。

  降低:

  营养不良、慢性贫血、骨髓瘤、急性心肌梗塞、创伤和严重肝病等。

  高密度脂蛋白(HDL):

  正常参考值:

  男性0.78~1.55mmol/L(31~62mg/dl)

  女性0.85~2.00(34~80mg/d1)。

  临床意义:

  有的临床工作者认为,HDL是一种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冠心病的保护因子,其含量与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负相关,在估计心血管的危险因素中其临床意义比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重要。

  增高:

  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度降低。

  降低:

  动脉硬化的危险度增高,常见于脑血管病、冠心病、高甘油三酯血症、糖尿病、慢性贫血、慢性肝病、吸烟者等。

  血液流变学检测

  全血黏度(BV)

  血黏度是指血液流动时临近两层平行流体层互相位移时的摩擦而形成的阻力。

全血黏度是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性和聚集能力、血小板和白细胞流变特性的综合表现。

  正常参考值:

  男性3.43~5.07

  女性3.01~4.29

  临床意义

  BV测定可为临床许多疾病,特别为血栓前状态和血栓性疾病的诊治和预防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血流量减少,不利于组织灌流,造成组织缺血,对静脉血栓形成有促进作用。

  增高:

  ①冠心病、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中风、心肌梗塞、心力衰竭、深静脉血栓。

  ②高脂血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

  ③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

  ④巨球蛋白血症、多发性骨髓瘤、高黏滞综合征。

  ⑤休克、脱水、严重烧伤。

  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

  降低:

  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感染性贫血以及出血性疾病、部分出血性中风、肝硬化、尿毒症等。

   血浆黏度(SV)

   正常参考值1.4~1.8

   临床意义

   增高:

大于4时,可考虑高黏滞综合征;达到6~7或以上时,可有明显的伴随症状出现,其余临床意义同全血黏度检测。

  红细胞比积测定(Ht)

  指一定容积全血中红细胞所占的百分比,又称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压积。

  正常参考值

  男性  40%~54%

  女性  37%~47%

  新生儿  48%~68%

  临床意义基本同红细胞计数或血红蛋白测定,常作为贫血诊断和分类的指标。

  增高: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如肺心病、矽肺、法洛四联症、高山病等,以及急性心肌梗塞、脱水、严重烧伤等,也可见于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