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校际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9368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83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校际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校际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校际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校际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校际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校际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

《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校际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校际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校际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docx

山东省日照市届高三校际联考生物试题含答案

高三校际联合考试

理科综合

2018.05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6页,共38题,满分3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的相应区域。

回答选考题时,先用2B铅笔将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涂黑。

答案写在本试卷上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C12N14O16C135.5Fe56

第I卷

一、选择题:

本题共13小题,每小题6分,共7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精卵识别后,顶体膜(精子形成过程中溶酶体特化为顶体)与精子细胞膜融合,释放顶体酶使卵细胞外周形成孔洞,以利于精卵融合形成受精卵。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顶体酶是在精子的溶酶体中合成的

B.精子游向卵子所需能量来自线粒体

C.精子和卵细胞的识别过程,说明细胞膜参与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D.顶体膜和精子细胞膜的融合,说明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特点

2.细胞代谢能在常温常压下迅速有序地进行,离不开酶的作用。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酶是所有活细胞都含有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B.有些酶需通过内质网和高尔基体进行加工、运输

C.酶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分布在不同的细胞器中

D.酶空间结构的改变可导致其活性部分或全部丧失

3.下列关于染色体组和染色体变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不同物种的染色体组中可能含有相同数目的染色体

B.染色体组整倍性的变化必然会导致基因种类的增加

C.染色体之间部分片段的交换属于染色体的结构变异

D.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配子中的染色体为一个染色体组

4.下列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越大进化越快

B.变异的不定向性会导致生物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

C.自然选择的直接对象是生物的基因型而不是表现型

D.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都会阻止生物之间的基因交流

5.硝酸甘油是一种常用的缓解心绞痛的药物,可在体内转化生成NO。

NO与相应受体结合后,能激活细胞内GC酶的活性,使GTP生成cGMP,从而抑制Na+内流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血管舒张,血液恢复畅通。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NO的受体位于靶细胞内

B.NO生成后由突触小泡释放

C.NO和cGMP都属于信号分子

D.抑制Na+内流使细胞兴奋性降低

6.为研究脱落酸(ABA)对番茄果实品质的影响,对野生型和ABA缺失突变体番茄果实发育的不同时期进行了相关物质含量的测定,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A在破色期抑制类胡卜素合成而在红熟期促进其合成,说明ABA作用具有两重性

B.红熟期,突变体和野生型的果实中还原糖含量相同的原因是野生型也不能合成ABA

C.给红熟期突变体施加适量的ABA,果实中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和还原性糖含量均升高

D.研究发现ABA在不同时期的作用与乙烯有关,说明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生命活动

29.(9分)

研究小组将生长状态相同的某种植物放在不同土壤含水量、不同光照条件下培养,在某时刻测得的该植物叶肉细胞的部分生长指标如下表(土壤含水量是指土壤最大含水量的百分比)。

回答下列问题:

(1)叶肉细胞中的叶绿素a和叶绿素b分布在________上,C3的消耗发生在__________中。

(2)据表中数据可知,弱光下叶肉细胞中________(色素名称)的相对含量有所升高,而C3的最大消耗速率却明显降低,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弱光条件下,当土壤含水量为40%时,植物表现为缺水,叶肉细胞中的有机物含量反而多于土壤含水量为80%时。

从水分供应角度分析,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

30.(8分)

血糖浓度保持平衡对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作用,机体内有多种激素参与血糖调节,其中以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作用为主。

回答下列问题:

(1)影响胰岛素分泌的主要因素是_________,其一方面可以直接作用于________以调节胰岛素的分泌,另一方面作用于胰岛组织中的神经末梢或血管内的感受器,反射性地调节胰岛素的分泌。

由此可见,血糖平衡的调节属于_______方式。

(2)当机体处于不同的生理状态时,血液中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的摩尔比值(I/G)不同。

剧烈运动后,I/G将_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胰岛素抵抗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胰岛素促进葡萄糖摄取和利用的效率下降。

请从胰岛素的作用机理推测,造成胰岛素抵抗的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31.(9分)

某生态农业园为降低污染,提高效益,构建了一个架上结葡萄、地面喂鸡、水下养鱼的立体观光农业产业园。

鸡食用部分葡萄叶片、掉落的果实和葡萄天蛾幼虫等害虫,鸡粪喂鱼,各类农副产品供游客消费。

回答下列问题:

(1)构建该生态园依据的生态学原理有_________(至少答出两点)。

该生态园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光、休闲,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价值。

(2)鸡在该生态系统中共占有_______个不同的营养级,其同化的能量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一部分用于____________________。

(3)葡萄的开花需要光的刺激,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程度时,葡萄才能开花。

在此过程中起作用的信息属于__________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___。

(4)与自然生态系统相比,该生态园在遭受害虫侵袭后更易崩溃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13分)

已知果蝇的粗眼和细眼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确定果蝇眼型的遗传方式(不考虑X/Y同源区段),某小组用一只粗眼雌蝇与一只细眼雄蝇杂交,F1果蝇中♀粗眼:

♀细眼:

♂粗眼:

♂细眼为1:

1:

1:

1。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实验结果不能推断出粗眼基因和细眼基因的显隐性及其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以F1果蝇为实验材料,设计实验,通过一次杂交来确定果蝇眼型的遗传方式。

写出实验方案并预期实验结果和结论。

 

(二)选考题:

共45分。

请考生从2道物理题、2道化学题、2道生物题中每科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每科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33.[物理——选修3-3](15分)

(1)(5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最低得分为0分)

A.由同种元素构成的固体,可能会由于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而成为不同的晶体

B.一定量的某种理想气体在等压膨胀过程中,内能一定增加

C.高原地区水的沸点较低,这是高原地区温度较低的缘故

D.一定量100℃的水变成100℃的水蒸气,其分子间的势能增加

E.布朗运动是指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液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2)(10分)如图所示,竖直放置的U形管左端封闭,右端开口,左、右两管的横截面积均为2cm2,在左管内用水银封闭一段长为20cm、温度为27℃的空气柱(可看成理想气体),左右两管水银面高度差为15cm,外界大气压为75cmHg。

①若向右管中缓慢注入水银,直至两管水银面相平,求在右管中注入水银的体积V(以cm3为单位);

②在两管水银面相平后,缓慢升高气体的温度,直至封闭空气柱的长度为开始时的长度,求此时空气柱的温度T。

34.[物理——选修3-4](15分)

(1)(5分)关于光的偏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填正确答案标号,选对1个得2分,选对2个得4分,选对3个得5分,最低得分为0分)

A.自然光通过偏振片后,就得到了偏振光

B.拍摄水面下的景物时,加偏振片可使像更清晰

C.所有的波都具有偏振现象

D.立体电影是应用光的偏振的一个实例

E.自然光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折射光是偏振光,反射光不是偏振光

(2)(10分)如图所示,ABCD是一玻璃砖的截面图,一束光与AB面成30°角从AB边上的E点射入玻璃砖中,折射后经玻璃砖的BC边反射后,从CD边上的F点垂直于CD边射出。

己知∠B=90°,∠C=60°,EB=10cm,BC=30cm。

真空中的光速c=3×108m/s。

求:

①玻璃砖的折射率;

②光在玻璃砖中从E到F所用的时间(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5.[化学—选修3:

物质结构与性质](15分)(略)

36.[化学—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15分)

镇痛药物J的合成方法如下:

(1)B的名称为_____________;F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2)①的有机产物的官能团有____________;②的反应类型为______________反应。

(3)③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已知④有一定的反应限度,反应进行时加入吡啶(C5H5N,属于有机碱)能提高J的产率,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5)有机物K分子组成比F少两个氢原子,符合下列要求的K的同分异构体有_______种。

a.遇FeCl3显紫色b.苯环上有两个取代基

(6)

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

以环己醇(

)和乙醇为起始原料,结合已知信息选择必要的无机试剂,写出

的合成路线。

(己知:

,R、R’为烃基。

用结构简式表示有机物,用箭头表示转化关系,箭头上注明试剂和反应条件)

37.[生物——选修1:

生物技术实践](15分)(略)

38.[生物——选修3:

现代生物科技专题](15分)

噬菌体抗体库技术是指将人的全部抗体基因插入噬菌体的基因组中,然后让该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最终使抗体以复合蛋白的形式表达于噬菌体的表面,形成含有人的全套抗体的噬菌体抗体库。

回答下列问题:

(1)获得人抗体基因的途径之一是从_______细胞中提取mRNA,逆转录成cDNA,再通过PCR技术扩增出抗体基因。

扩增抗体基因的前提是____________,扩增过程中需使用的酶是____________。

(2)在噬菌体抗体的制备过程中,不需要用Ca2+处理大肠杆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从噬菌体抗体库中用____________方法筛选特异性抗体,原理是_____________。

(4)与动物细胞工程生产单克隆抗体相比,该技术省去了人工免疫动物、___________等步骤,使制备过程更简单易行。

赠送试卷:

2019届高三理综高考压轴冲刺卷一

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1.下列与生物膜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膜是对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B.肽链合成所需的酶常附着在生物膜上

C.有氧呼吸中[H]和O2的结合在生物膜上进行D.细菌合成和分泌的胞外酶需要生物膜系统参与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膜系统的组成和功能,解答这类试题要注意两点:

一是明确生物膜系统的定义的含义,必须是在细胞内的膜结构;二是明确生物膜系统在成分上、结构和功能上的联系,特别是用一些具体的实例进行解读,例如用分泌蛋白的实例解读生物膜之间存在的间接联系。

【详解】生物膜指细胞膜、核膜以及细胞器膜的统称,而不是生物体内所有膜结构的统称,A错误;肽链合成是在核糖体上进行的,而核糖体无膜结构,因此肽链合成所需的酶没有附着在生物膜上,B错误;真核细胞中,有氧呼吸中[H]和O2的结合发生在线粒体内膜上,C正确;细菌属于原核生物,原核生物只有细胞膜,没有生物膜系统,因此其合成和分泌的胞外酶不需要生物膜系统参与,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生物膜的有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结构的能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生物膜系统的概念,掌握在生物膜上进行的一些化学反应。

2.2.下列关于生物科学实验及方法的叙述,错误的是

A.鲁宾和卡门采取了同位素示踪法证合作用释放氧气的来源

B.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使小鼠死亡

C.孟德尔用豌豆为实验材料,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

D.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科学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1、假说-演绎法:

在观察和分析基础上提出问题以后,通过推理和想像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再通过实验检验演绎推理的结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结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

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摩尔根研究的伴性遗传等。

2、类比推理法:

类比推理指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某些属性上相同,推断出它们在另外的属性上(这一属性已为类比的一个对象所具有,另一个类比的对象那里尚未发现)也相同的一种推理。

萨顿的假说“基因在染色体上”运用了类比推理法。

3、模型构建法: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的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具体的实物或其它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抽象的形式来表达。

模型的形式很多,包括物理模型、概念模型、数学模型等。

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的表达认识对象的特征,这种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沃森和克里克制作的著名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就是物理模型。

4、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放射性同位素可用于追踪物质运行和变化的规律,例如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详解】20世纪30年代,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采用同位素标记法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气来自参加反应的水,A正确;艾弗里实验证明从S 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的DNA可以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而不是S型细菌的DNA能使小鼠死亡,B错误;孟德尔用豌豆为实验材料,应用假说-演绎法,验证了基因的分离及自由组合规律,C正确;沃森和克里克研究DNA分子结构时,运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方法,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科学史中的研究方法和生物实验方法,要求学生识记教材中的实验,包括实验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及实验结论等,属于考纲识记和理解层次的考查。

3.3.下列有关神经突触的叙述,正确的是

A.每一个突触小泡中只有一个乙酰胆碱分子

B.兴奋每传递一次都会导致突触前膜的面积减小

C.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通过局部电流完成的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也可能抑制下一神经元

【答案】D

【解析】

【分析】

突触是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构成的,突触小体含有突触小泡,内含神经递质,神经递质有兴奋性和抑制性两种,受到刺激以后神经递质由突触小泡运输到突触前膜与其融合,递质以胞吐的方式排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的兴奋或抑制。

【详解】每一个突触小泡内有许多乙酰胆碱分子,A错误;突触小泡中神经递质释放后突触小泡膜与突触前膜融合,使突触前膜面积增大,B错误;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是通过神经递质来完成的,C错误;神经递质包括兴奋性递质和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可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D正确。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突触的结构以及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握,难度适中。

4.4.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A.根的向地性说明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具有两重性

B.顶端优势是由于侧芽部位生长素过多引起的

C.同一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

D.苹果树开花后,喷施适宜浓度的生长素可防止果实脱落

【答案】C

【解析】

【分析】

生长素的两重性是指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主要表现为:

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疏花疏果,也能防止落花落果;既能促进生根,也能抑制生根;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由于顶芽运输来的生长素积累,浓度过高而受到抑制;同一植株中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程度不同,根最敏感,其次是芽,最不敏感的是茎。

【详解】A.根的向地性是由于根对生长素比较敏感,根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高而抑制生长,远地侧生长素浓度低促进生长,从而表现出向地弯曲生长的现象,A正确;

B.顶端优势现象是顶芽产生的生长素运输到侧芽,使侧芽生长素浓度高而抑制生长,B正确;

C.同一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低于幼根,C错误;

D.生长素可防止落花落果,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特点,意在考查学生对生长素作用两重性,顶端优势的理解,需要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对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和判断。

5.5.科技人员对某风景区内的植物进行丰富度等方面的调查,结果如下表。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样地

海拔

(m)

土壤含

水量(%)

光照(%)

物种数目

灌木

草本

乔木层

灌木层

草本层

1050

29.8

20.9

3.1

3

5

16

1140

34.1

34.6

5.9

2

17

6

1160

7.9

28.3

15.8

1

9

20

1160

9.4

15.4

0.5

2

3

6

 

A.调査该风景区的草本植物丰富度采用的是记名计算法

B.影响灌木层物种数目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土壤含水量

C.该景区植物丰富度由大到小依次是灌木层、草本层、乔木层

D.乔木层中不同高度的喜鹊巢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

【答案】D

【解析】

【分析】

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它包括该地区所有动物、植物、微生物等。

 群落水平研究的问题:

①研究对象:

同一时空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②研究问题:

物种组成(即丰富度和优势种)、种间关系、群落演替、群落的空间结构、各种群占据的位置、群落的范围和边界等问题。

【详解】统计该风景区的草本植物丰富度采用的是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A错误;据表格数据分析,影响灌木层物种数目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土壤含水量和光照强度,B错误;据表格数据可知乔木层的丰富度为(3+2+1+2)/4=2;灌木层的丰富度为(5+17+9+3)/4=8.5;草本层的丰富度为(16+6+20+6)/4=12。

因此该景区植物丰富度由大到小依次是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C错误;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不同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分布,分布的对象是群落而不是种群,而乔木层中不同高度的喜鹊巢的分布对象是种群,因此不能反映动物群落的垂直结构,D正确。

【点睛】本题以调查植物的丰富度为素材,考查了群落丰富度的调查、影响群落物种数目的因素、群落的结构等方面的内容,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相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6.6.无子西瓜是由二倍体(2n=22)与同源四倍体杂交后形成的三倍体植株。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杂交时,常选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二倍体植株作父本

B.三倍体植株的细胞在有丝分裂后期,含有33对同源染色体

C.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等植株均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

D.若在短期内大量繁殖三倍体植株,可采用植物组织培养的方法

【答案】B

【解析】

【分析】

用四倍体植株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取其花粉涂在四倍体植株的柱头上,四倍体植株(44条)上产生的雌配子含有22条染色体,与二倍体植株上产生的雄配子(11)结合,形成含有22+11=33条染色体的合子。

三倍体减数分裂时联会紊乱,理论上可以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大量繁殖。

【详解】利用多倍体育种培育无子西瓜时,在二部体西瓜的幼苗期,用秋水仙素处理得到四倍体植株,以其作母本,用二倍体植株作父本,A正确;由分析可知,三倍体无籽西瓜含有33条染色体,其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不是成对存在的,在有丝分裂后期染色体加倍,含有66条染色体,而不是含有33对同源染色体,B错误;二倍体、三倍体、四倍体等植株均可由受精卵发育而来,C正确;短期内大量繁殖三倍体植株,可以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其优点是繁殖速度快,因为是无性繁殖,还可以保持三倍体无籽西瓜的优良性状,D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属于课后的练习题的变式应用,课后的练习题往往是精选的一些习题,甚至一些高考题就是课后练习题的一个变形,所以平时一定要注意对课后习题精研、吃透。

本题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多倍体育种的过程。

二、非选择题

7.7.下图为人口腔上皮细胞中某双链核酸分子的一小段核苷酸链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

(1)图中2和5代表的五碳糖为__________,__________(填序号)构成一个核苷酸。

(2)人口腔上皮细胞中合成该类核酸的场所有__________。

有些新转录产生的mRNA经一系列加工后穿过细胞核上的__________转运到细胞质中,该结构对转运的物质具有__________性。

(3)假设该核酸含有500个碱基对,其中一条链中T+A占40%。

将其放在含14N的培养基中连续复制3次,则该核酸分子第3次复制时需要消耗__________个G。

(4)若利用染色法观察核酸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分布的状况,常使用的染色试剂是__________;判断图示核酸在细胞中分布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脱氧核糖

(2).4、2和3(3).细胞核、线粒体(4).核孔(5).选择(6).1200(7).甲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8).甲基绿对DNA的亲和力高,DNA分布的部位呈现绿色(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高,RNA分布的部位呈现红色)

【解析】

【分析】

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苷酸分为两大类:

脱氧核苷酸、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酸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碱基为A、G、C、T,核糖核苷酸的五碳糖为核糖,碱基为A、G、C、U。

【详解】

(1)据图可知,图中核苷酸链中含有的碱基是A、T、C、G,说明其是脱氧核苷酸链的一部分,即组成该链的核苷酸是脱氧核苷酸,脱氧核苷酸含有的2和5代表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一分子核苷酸是由一分子4(磷酸)、一分子2(五碳糖)、一分子3(含氮碱基)构成。

(2)核酸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在线粒体及叶绿体中也含有少量的核酸,但人体无叶绿体,因此核酸的合成场所是细胞核、线粒体。

mRNA属于大分子物质,通过细胞核膜上的核孔转运到细胞质中,参与翻译过程,核孔对物质的转运具有选择性,比如mRNA可以通过核孔从细胞核运输到细胞质中,而细胞核中的DNA则不能通过核孔。

(3)由题意知,DNA分子中A+T占碱基总数的40%,则C+G占60%,C+G=1000×60%=600个,则C=G=300个,该DNA分子复制3次,共产生8个DNA分子。

其中第二次复制完成后,产生4个DNA分子,第三次复制完成后,产生8个DNA分子,从第二次复制完成到第三次复制完成,增加了4个DNA分子,因此该核酸分子第3次复制时需要消耗G碱基为300×4=1200个。

(4)利用染色法观察核酸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中分布的状况,常使用的染色试剂是基绿和吡罗红混合染液,由于甲基绿对DNA的亲和力高,DNA分布的部位呈现绿色(吡罗红对RNA的亲和力高,RNA分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