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7浅说淮南子中的易.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89145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807浅说淮南子中的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807浅说淮南子中的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807浅说淮南子中的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807浅说淮南子中的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807浅说淮南子中的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807浅说淮南子中的易.docx

《807浅说淮南子中的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807浅说淮南子中的易.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807浅说淮南子中的易.docx

807浅说淮南子中的易

807-浅说《淮南子》中的《易》

淺說《淮南子》中的《易》

臺北市立大安高級工業職業學校蘇嫈雱

淺說《淮南子》中的《易》

一、前言

(一)《淮南子》簡介

《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以淮南王劉安為首(前179,前122)召集賓客編纂而成的一部著作。

班固在《漢書?

藝文志》稱之為《淮南內》,並將之歸屬

1於九流十家中的雜家。

是一本綜合百學的集體性著作。

關於劉安,《漢書?

淮南衡山濟北王傳》記載:

淮南王安為人好書,不喜弋獵狗馬馳騁,亦以行陰德拊循百姓,流名譽。

招致賓客方術之士數千人,作為內書二十一篇,外書甚眾,又有中篇八卷,

2言神仙黃白之術,亦二十餘萬言。

今本所見《淮南子》,即是上述引文所言「內書二十一篇」。

淮南王本身頗有文才,招募賓客編纂《淮南子》的過程,則可見於高誘《淮南鴻烈解》之〈敘目〉:

安襲封淮南王,……天下方術之士多往歸焉,於是遂與蘇飛、李尚、左吳、

田由、雷被、毛被、伍被、晉昌等八人,及諸儒大山、小山之徒,共講論

道德,總統仁義,而著此書。

其旨近老子,淡泊無為,蹈虛守靜,出入經

道。

言其大也,則燾天載地,說其細也,則淪於無垠。

及古今治亂,存亡

禍福,世間詭異瑰奇之事。

其義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類,無所不載,

1陳德和:

《淮南子的哲學》(嘉義:

南華管理學院,1999年),頁1。

2(漢)班固,(唐)顏師古注:

《漢書》(臺北:

泰盛書局,1976年)卷(三),頁2145。

1

淺說《淮南子》中的《易》

3然其大較,歸之於道,號曰鴻烈。

由以上文獻,可以知道參與《淮南子》編輯撰寫的作者群很多,以劉安為首。

除淮南八兯外,還有大山、小山等諸儒。

這段文字歷來被視為判斷《淮南子》思想歸屬的重要文獻,可看出其旨雖近老子,淡泊無為,但儒家思想亦有一定成份。

而本書所欲彰顯之「道」,也是極為廣袤的。

然而,筆者關注的在於「言其大也,則燾天載地,說其細也,則淪於無垠。

及古今治亂,存亡禍福,世間詭異瑰奇之事。

其義也著,其文也富,物事之類,無所不載。

」取材之廣、內容之豐,為本書最大特色之一,既然豐富廣袤,所取之思想又何止於先秦諸子,歷來學者著重《淮南子》呈現了漢初對先秦諸子百家思想融會的內容,對於經典的討論,則較為少見,然而,細究《淮南子》的內容,可發現有許多言及《詩》、《書》、《易》、《禮》、《樂》之處。

顯示本書作者對於經學思想亦有所習用。

其中,六經之中,《易》富含哲理性,所言之「易道」和《淮南子》的「歸之於道」皆有哲學上的研究價值,因而擬從《淮南子》和《周易》的淵源考察起,進一步討論《淮南子》對《易》的接收和開展。

就《周易》的性質來說,《易經》本為卜筮之書;而《易傳》成書於戰國秦漢之際,諸子之學在當時相互激盪,互相交流影響。

《易傳》既著於當時,自然能擷取各家之長,陶鑄融合成一部哲學性典籍。

《淮南子》則代表漢初一個大規模學術活動中心下,淮南王邀集賓客士人著書立說風氣下的產物。

《易》這部古代諸子百家所共享的文化典籍,到漢代如何被理解與應用,從《淮南子》中可窺見些許軌跡。

(二)《淮南子》與《周易》的聯繫?

?

淮南九師

談論到漢代易學,多數思及孟喜、京房等人的象數易學。

事實上,漢初亦有習義理易者,淮南九師即是一脈,而淮南九師又與劉安有所關係。

淮南王劉安除了《淮南子》以外,另編有《淮南中》、《淮南外》、《淮南王賦》、《淮南道訓》等作品。

而其中《淮南道訓》,與《易》較有關聯。

據《漢書?

藝文志》著錄《淮

4南道訓》二篇,載「淮南王安聘明《易》者九人,號九師說。

」徐復觀引劉向

3楊家駱主編:

《明刻淮南鴻烈解》(臺北:

鼎文書局,1979年),頁4-6。

4施之勉:

《漢書集釋》(臺北:

三民書局,2003年),卷(九),頁4041。

2

淺說《淮南子》中的《易》《別錄》:

「所校讎中易傳淮南九師道訓,除重複定著二十篇,淮南王聘善為易者

5九人,從之采獲,故中書著曰淮南九師言。

關於《淮南道訓》,現僅存《漢志》記載,早已亡佚不得窺見其貌,但從今本《淮南子》中,可找到徵引《易》之處。

李學勤曾論及:

九師中是否有人參加《淮南子》的寫作,沒有材料可以證明。

但如上文所

說,九師與八公等人並時,彼此應有影響,特別是劉安本人從九師採獲,

有得於他們的易學,九師的思想不能不體現於他們的《淮南子》書中。

6究《淮南子》的《易》說,應該和有關九師的記載聯繫起來。

上述引文說明,雖然不能直接證明淮南九師是否參與《淮南子》寫作,但以《淮南子》集體著作的性質,非出於一人之手,而以劉安編輯典籍之眾,賓客之間的思想亦能互見於不同典籍之中。

《淮南子》文獻中的引《易》處,固然是對諸子百家、先秦經典融匯後的呈現手法之一,然亦無不可推測:

劉安學《易》於九師,劉安從九師之中采獲《易》,進而將這類思想體現在《淮南子》的內容中。

本文擬在接受這樣的前提下,透過《淮南子》書中引《易》論《易》處進行分析,進而一窺《淮南子》所呈現的易學面貌。

二、《易》義之詮解?

?

《淮南子》之引《易》處

綜觀《淮南子》書中提到《易》者,大略可區分為論《易》與引《易》兩種,引《易》處共十二則,皆是「引《易》為喻」,亦即引用《易》義,以證己說。

其中引卦辭者有兩則、爻辭有九則、《序卦傳》一則。

而這些文獻大抵沿著「君王治道」的立論點進行說解,。

以下,筆者將淮南引《易》之文獻檢索摘錄,依照所呈現的主題進行分類說明。

(一)治道

5徐復觀:

《兩漢思想史》(臺北:

學生書局,1976年),卷

(二),頁199。

6李學勤:

《周易經傳溯源》(高雄:

麗文文化,1995年),頁160。

3

淺說《淮南子》中的《易》

〈氾論〉:

「百家殊業,皆以為治」,劉安與賓客集體著述,有很大的原因是出於政治現實的要求,解決政治的問題。

因而「治道」的方式,在《淮南子》內是屢次被提出的。

1.君子之治

道者,物之所導也,德者,性之所扶也,仁者,積恩之見證也,義者,

比於人心而合於眾適者也。

故道滅而德用,德衰而仁義生。

故尚世體道

而不德,中世守德而弗壞也,末世繩繩乎唯恐失仁義。

君子非仁義無以

生,失仁義,則失其所以生,小人非嗜欲無以活,失嗜欲,則失其所以

活,故君子懼失義,小人懼失利,觀其所懼,知各殊矣。

《易》曰,「即

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其施厚者其報美,其怨

大者其禍深。

薄施於厚望,畜怨而無患者,古今未之有也。

是故聖人察

7其所以往,則知其所以來者。

〈繆稱〉

8此則引〈屯〉六三爻辭「即鹿無虞,惟入于林中,君子幾不如舍,往吝。

」,其引《易》為喻,首在說明君子、小人所懼不同,前者「懼失義」,後者「懼失利」,;其次申明君子之「義」,乃是表現在對「小人嗜欲」之「利」之照顧上,因而施政養民,必須「無欺」;君子厚施,則小人報美;小人怨大,則君子禍深;

7(漢)劉安:

《淮南子》(板橋:

藝文,1974年,影鈔宋本),頁270。

以下所引《淮南子》原文皆自此出,僅標註頁次。

8(清)阮元校刻《周易正義》:

(《十三經注疏》,臺北:

藝文印書館,1960年,重琹宋本),頁22。

以下所引《周易》原文皆自此出,僅標註頁次。

4

淺說《淮南子》中的《易》「察其所以往,則知其所以來」,這也正是「仁政」與「暴政」的分野。

聖人在上,則民樂其治,在下,則民慕其意。

小人在上位,如寢關曝纊,

不得須臾寧。

故《易》曰,「乘馬班如,泣血漣如。

」言小人處非其位,

9不可長也。

〈繆稱〉

10「乘馬班如,泣血漣如」為〈屯〉上六爻辭,王弼周易注:

「處險難之極,下无

11應援,近无所適。

」象徵初創的艱難時局已發展到極點,即將有所轉易,但此時情局是十分困頓的。

〈繆稱〉引此比喻小人居上位的情形。

相對於君子,若小人居上位,則民安措其手足,必然惶惶不安,如臥在門口、又如被曝曬的蠶蛹,不得安寧之日,此乃居位不當之故。

2.因「時」而治

古者,五帝貴德,三王用義,五霸任力。

今取帝王之道,而施之五霸之世,

是由乘驥逐人于榛薄,而蓑笠盤旋也。

今霜降而樹穀,冰泮而求獲,欲其

食則難矣。

故《易》曰,「潛龍勿用」者,言時之不可以行也。

故「君子

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終日乾乾,以陽動也,夕惕若厲,以陰息

12也。

因日以動,因夜以息,唯有道者能行之。

9(漢)劉安:

《淮南子》,頁272。

10(清)阮元校刻:

《周易正義》,頁23。

11(清)樓孙烈校釋:

《王弼集校釋》(臺北:

華正書局,1992年),頁236。

12(漢)劉安:

《淮南子》,頁563-564。

5

淺說《淮南子》中的《易》

〈人間〉

此則先引〈乾〉初九爻表示前代諸侯王推行德、義而遭到滅亡、削殘的事件點出所有事都需要因時而為、待時而用。

再進一步引〈乾〉九三爻之言推擴至天道運行,健動而不怠,人也應效法天道,掌握陰陽之變,以求合於天道運行自強不息的精神。

可看出《淮南子》在理解《周易》時不只有將原本文句直接援引,而有加入自己的語言,是消化後鎔鑄在自己體系中的展現。

3.禮法之治

《易》曰,「豐其屋,蔀其家,窺其戶,闃其無人。

」無人者,非無眾庶

也,言無聖人以統理之也。

民無廉恥,不可治也,非修禮義,廉恥不立。

13民不知禮義,弗能正也,非崇善廢醜,不向禮義。

無法不可以為治也。

〈泰族〉

此段文獻以〈豐〉上六爻辭論禮義廉恥教化的關鍵,在於聖人能將法令、儀則規範好以治民,徒具法而沒有聖賢的國家,也不會長久地存在。

此即「國之所以存者,非以有法也,以有賢人也;其所以亡者,非以無法也,以無賢人也。

」陳鼓

14應認為此處將禮義與法治並提,乃是受黃老禮法概念影響的痕跡。

(二)德行

有德行的君主,自然能贏得民心,眾望所歸,是眾人所樂見的。

本節選錄二則,其一言有德者能歸順民心,一同完成大事;另一則談論對於「德行」之考察標準,不論是君王或是人臣,並非完全無過失者才是完人,進一步點出取才、用賢的標準在於「取其大體,略其小疵」。

13(漢)劉安:

《淮南子》,頁619。

14陳鼓應:

《道家易學建構》(臺北:

商務,2003年),頁150。

6

淺說《淮南子》中的《易》

故至德者,言同略,事同指,上下一心,無岐道旁見者,遏障之於邪,開

15道之於善,而民鄉方矣。

故《易》曰,「同人于野,利涉大川」。

〈繆稱〉

16此則為《周易》同人卦辭:

「同人于野,亨。

利涉大川,利君子亨。

」此處引原意:

在曠野之地集合眾人行祭祀,集結眾人之心,利於創造艱難辛苦的事業。

而〈繆稱〉進一步引之談論治道,只要君臣上下一心,沒有分歧的主張,便能隔斷邪道,啟發誘導臣民歸向善道。

這就是有德的君主,能夠凝聚正向的群民力量,一同完成大事。

故小謹者無成功,訾行者不容于眾,體大者節疏,庶距者舉遠。

自古及今,

》曰,「小過亨,利貞。

」言人莫五帝三王,未有能全其行者也。

故《易

17不有過,而不欲其大也。

〈氾論〉

此則引〈小過〉卦辭,轉而談論古聖先賢不能有完全無過者,對於任賢的態度,主張取其大體而略其小庛,如果以人之小過掩蓋其大功,那樣天下也不會有聖君賢臣了。

同樣的,若國君任用臣子,也應秉持如是精神。

〈氾論〉:

「今人君論其臣也,不計其大功、總其略行,而求其小善,則失賢之數也。

故人有厚德,無間其小節,而有大譽,無疵其小故。

」、「夫人之情莫不有所短,誠其大略是也,雖

15(漢)劉安:

《淮南子》頁269。

16(清)阮元校刻:

《周易正義》,頁44。

17(漢)劉安:

《淮南子》,頁394。

7

淺說《淮南子》中的《易》

18有小過,不足以為累。

若其大略非也,雖有閭里之行,未足大舉。

」而這樣的詮解,與卦辭本身小過失仍能亨通暢達,能孚貞持正必能有利的意思相較,更進一步推到治人用人之上。

(三)無為

由前面引述《淮南鴻烈解》之〈敘目〉可知,《淮南子》中的「無為」思想源自老子,意指不干擾、不妄為、順其自然的一種治民方式。

其言: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故聖人云,我

19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

五十七章,

這個主題在《淮南子》中引《易》文獻有二,也是朝治國方法而論:

聖人在上,化育如神。

太上曰,「我其性與,」其次曰,「微彼,其如此乎,」

故《詩》曰,「執轡如組。

」《易》曰,「含章可貞」。

運于近,成文於遠。

20夫察所夜行,周公不慙乎景,故君子慎其獨也。

釋近期遠,塞矣。

〈繆稱〉

18(漢)劉安:

《淮南子》,頁393。

19(魏)王弼注,紀昀校訂:

《老子道德經》:

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1997年:

下篇,頁124-127。

20(漢)劉安:

《淮南子》,頁276。

8

淺說《淮南子》中的《易》

21此則除了引〈坤〉六三爻辭「含章可貞」外,另外引《詩?

邶風?

簡兮》詩句,手中握的韁繩如絲線編織的帶子,大地充滿文采,利於卜問。

這是說聖人處上位,卻能讓人民自然生長,以無為之治行化育萬民之功。

而這一切必須回歸君子的自身修養。

慎獨如周兯面對自己影子不慙於心,方能有此成效。

能有天下者,必不失其國,能有其國者,必不喪其家,能治其家者,必不

遺其身,能修其身者,必不忘其心,能原其心者,必不虧其性,能全其性

者,必不惑於道。

故廣成子曰,「慎守而內,周閉而外,多知為敗。

毋視

》毋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

不得之己而能知彼者,未之有也。

」故《易

22曰,「括囊,無咎無譽。

〈詮言〉

23〈坤〉六四爻辭「括囊,無咎無譽。

」括囊指的是束緊口袋,言為人需要謹慎,儘管處險也能無災害無稱譽。

《淮南子》則將這樣的狀態解釋為得道後能囊括一

24切,從而可維繫整體的穩定狀態。

國君應有的修養便在於能夠「不惑於道」。

真正有天下者,必定能有其國、能治其家、能修其身、能原其心、能全其性。

值得注意的是,「無為」思想,在先秦之時便不專屬於老、莊所獨有。

先秦之中的孔子、荀子、甚至韓非子都有對「無為」進行相關的論述。

大體而言,除了莊子的「無為」重在個人的逍遙之外,孔子、荀子、老子、韓非子所論述的「無為」,都涉及治國的方法。

儒家講求修身、任賢,以求達到「為政以德,眾星拱之」的無為而治;老子由反面作根本的反省,主張「無」去所有人為規範,方能返回最自然純樸的狀態;韓非子則將老子的無為落入術用,開出以虛靜掌握臣下之狀態,掌刑德二柄以御下,便能循名則實,不待勞心而國大治。

因此,《淮南

21(清)阮元校刻:

《周易正義》,頁19。

22(漢)劉安:

《淮南子》,頁412。

23(清)阮元校刻:

《周易正義》,頁20。

24周立升:

〈《淮南子》的易道觀〉,收於陳鼓應主編《道家文化研究》第二輯,(臺北:

文史哲出版社,2000年),頁231。

9

淺說《淮南子》中的《易》子》的無為思想,除老子外,亦有可能採集儒家之不同說法,而形成一個綜合的面貌。

(四)知幾

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見。

太公問周公曰,「何以治魯,」周公曰,「尊

尊親親。

」太公曰,「魯從此弱矣。

」周公問太公曰,「何以治齊,」太公

曰,「舉賢而上功。

」周公曰,「後世必有劫殺之君。

」其後,齊日以大,

至於霸,二十四世而田氏代之,魯日以削,至三十二世而亡。

故《易》曰,

25「履霜,堅冰至。

」聖人之見終始微言。

〈齊俗〉

此為〈坤〉初六爻辭。

此段引文舉歷史典故言聖人對事理見微知著之功,惟有聖

26人能見其始而知其終。

〈繫辭上〉:

「夫易,聖人之所以極深而研幾也」、〈繫辭下〉:

「子曰,知幾其神乎,君子上交不諂,下交不瀆,其知幾乎,幾者,動之微,吉

27之先見者也。

」魯國提倡「尊尊親親」,重視王道、禮義,鞏固宗法制度;齊國則重視法治,舉賢上功,意欲成為法治強國。

在治國態度上,魯國主張維持舊有的禮制,齊國則傾向隨時而變,富有革新的精神。

這二種不同的治國方式使二國日後有不同的際遇。

而巧妙的是太兯、周兯二位聖賢,對於對方日後的際遇能預言之,足見有洞燭機先之力,能察兆於事理之先。

(五)往復

25(漢)劉安:

《淮南子》,頁297。

26(清)阮元校刻:

《周易正義》,頁155。

27(清)阮元校刻:

《周易正義》,頁171。

10

淺說《淮南子》中的《易》

28動而有益,則損隨之。

故《易》曰,「剝之不可遂盡也。

故受之以復。

〈繆稱〉

此則談論事物之理相反相成之情形,若一方發展到極端就會朝反向轉化。

而值得

29注意的是這一段文字是〈序卦〉的語言模式,但並非直接引用之。

有引經證成的概念。

而往復循環,亦是《易》道所體現的精神之一。

(六)物類相從

聖人在上,民遷而化,情以先之也。

動于上,不應於下者,情與令殊也。

30易》曰,「亢龍有悔。

」故《

〈繆稱〉

本段文字講「情」能動人的道理,「情」亦可視為誠意、誠信。

在上位者以誠待民,順應、體察民情,自然能收風行草偃之效、不言而教之化,而不是一味頒布刑令,否則就會如《乾?

九六》之龍居高位,卻有悔吝。

《淮南子》引此爻辭,進一步論述君王和臣民之間性情不感,則上下不應之理,可說是有新解。

寒暑燥濕,以類相從,聲響疾徐,以音應也。

故《易》曰,「鳴鶴在陰,

31其子和之。

〈泰族〉

28(漢)劉安:

《淮南子》,頁277。

29《周易?

序卦?

剝》:

剝者,剝也。

物不可以終盡剝,窮上反下,故受之以復。

見(清)阮元校刻:

《周易正義》,頁187。

30(漢)劉安:

《淮南子》,頁274。

31(漢)劉安:

《淮南子》,頁602。

11

淺說《淮南子》中的《易》

此則見於〈中,〉九二爻辭與《繫辭傳?

上》,原本的意思為君子能以中德存乎內心,能行中道,雖不求人知,但聲名傳於外,人人都願意接近親附之。

有如母

32鶴在山蔭處啼鳴,其子在遠處和應。

這段文字的前後各有一段論述,可分從兩個面向解釋物類相感。

第一部分是從〈泰族〉的開頭:

「天設日月、列星辰、調陰陽、張四時。

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風以乾之,雨露以濡之……夫濕之至也,莫見其形而炭已重矣,風之至也,莫見其象而木已動矣。

日之行也,不見其移,騏驥倍日而馳,草木為之靡,縣烽未轉,而日在其前。

故天之且風,草木未動而

33鳥已翔矣,其且雨也,陰曀未集而魚已噞矣。

以陰陽之氣相動也。

」孙宙萬物莫不相互作用、相互感應,相互融合。

天地萬物各自以自己的特性體現道,而這之間,物物相連,相通而變化著,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乾?

文言》亦載:

「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水流濕,火就燥。

」而後半段則舉殷高宗之事跡加以發揮其說,更具應用之說服力。

「高宗諒暗,三年不言,四海之內寂然無聲,一言聲然,大動天下。

是以天心呿唫者也,故一動其本而百枝皆應,若春雨之灌萬物也,渾然而流,沛然而施,無地而不澍,無物而不生。

故聖人者懷天心,聲然能動化天

34下者也。

」即是此理。

透過〈泰族〉這則引《易》的文獻,可以看出《淮南子》作者在徵引《易》時,並非論其爻位、卦象,而是直接採集義理,成為一種舉例加強印證欲論述之道理的方式。

並且透過提出論點?

徵引《易》?

舉例證成的步驟,形成一可觀的論述系統。

小結:

綜觀上述十二則引《易》的文獻,除了表現了以上六個方面的引用詮釋,總的來說,還可看出幾點現象。

第一、所引之文皆不談卦象、爻位,而只是根據卦爻辭來闡發義理。

第二、其闡發之義理又側重在發明君道,而不是一般的人道教訓。

第三、十二則引文之中,以〈繆稱〉引《易》次數最頻繁,共有六次,據李學勤、王博的推測,〈繆稱〉的喜引《周易》,與它篇不同,可能是由於

32徐志銳:

《周易大傳新注》(下)(臺北:

里仁,1995年),頁505-506。

33(漢)劉安:

《淮南子》,頁601。

34(漢)劉安:

《淮南子》,頁602。

12

淺說《淮南子》中的《易》

35該篇的作者專精易學。

三、《易》道之體現?

?

《淮南子》之論《易》處

相較於引《易》之情形,《淮南子》論《易》處文獻更少,僅有四則,論《易》處代表著作者對《周易》的觀點。

其中或由經教的功能以言儒家之「六藝」者;或述伏羲、文王所以演卦之原由,還有孔子讀《易》時的思考軌跡,而這些文獻可反映《淮南子》的易道觀,尤其是《易傳》思想,影響尤為濃厚。

以下將分別就「窮通達意」和「相反相成」二個觀念的體現論述之。

(一)窮通達意

《周易》中所呈現《易》之道,內涵究竟為何,可從《繫辭傳?

下》的一段話思考:

「易之興也,其當殷之末世,周之盛德邪,當文王與紂之事邪,是故其辭危,危者使平,易者使傾,其道甚大,百物不廢,懼以終始,其要無咎,此

36之謂易之道也。

」其中「危者使平,易者使傾」、「懼以終始,其要無咎」,能以居安思危、戒慎恐懼的心態才能自始至終維持整體的和諧穩定。

若能以此心態,即使處於窮困危險之境也能無咎,但若輕忽怠慢,反而會招致傾覆跌倒。

《繫辭傳?

下》又言,「夫易章往而察來,而微顯闡幽,開而當名,辨物、正言、斷辭,

37則備矣。

其稱名也小,其取類也大。

」從《周易》的認識功能來說,它能從彰明過去的軌跡中,考察未來的變化。

能夠名當其實、辨明物類、言中其理、決斷卲凶。

並且能以微小名稱來稱道事物,卻用之取類推展至大的物類,《淮南子》

38頗能肯定這樣的特質,因此言「清明條達者,《易》之義也。

《淮南子》在融匯先秦諸家典籍上,進一步發揮了《易傳》的思想,其〈要

略〉言:

35有關第三點的敘述,可參考王博:

《簡帛思想文獻論集》(臺北:

臺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頁291。

36(清)阮元校刻:

《周易正義》,頁175-176。

37(清)阮元校刻:

《周易正義》,頁172。

38(漢)劉安:

《淮南子》,頁611。

13

淺說《淮南子》中的《易》

今《易》之《乾》、《坤》,足以窮道通義也,八卦可以識吉凶、知禍福矣,

然而伏羲為之六十四變,周室增以六爻,所以原測淑清之道,而捃逐萬物

39之祖也。

首先,《淮南子》對《周易》的性質作了明確的標定,雖不否認《周易》的卜卦性質,但更進一步提出能窮盡道術以了解萬物之道,才是《周易》的本質,並非只停留在占筮功能而已。

正確理解《易》道的方式,是能將易回歸到探求事物的

40》所言:

「探賾索引,鉤深致遠」。

否則一旦背離《易》本質,如《繫辭傳?

4142道,便會陷入迷惑之中。

〈泰族〉言:

「故《易》之失也卦」、「易之失,鬼」。

這裡的「卦」指的是以大衍筮法運用揲蓍運數求卦的衍卦之法,運數過程代表的是成卦的依據,但並不反應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必然性。

因為占的根據是來自於卦、爻的變化,並非事物自身。

只有深入事物的本質,才能體道、得道,進而能使視聽言動無過無咎,〈本經〉言:

「其言略而循理,其行侻而順情,其心愉而不

43偽,其事素而不飾,是以不擇時日,不占卦兆,不謀所始,不議所終。

」正有此理。

這裡可以看出,《淮南子》對《周易》的認識,在於肯定其窮通達意,以清晰條理的言詞呈現易道,但是對於《周易》思想並不是全然肯定的,論及《易》之失,在於「卦」和「鬼」,此處可看出淮南子對人文精神的肯定與重視,反對人落入神秘主義的迷信之中。

(二)相反相成

《淮南子》認為,任何事物發展到極端便會向反面轉化,〈泰族〉:

「天地之

39(漢)劉安:

《淮南子》,頁648。

40(清)阮元校刻:

《周易正義》,頁157。

41(漢)劉安:

《淮南子》,頁610。

42同前註,頁611。

43(漢)劉安:

《淮南子》,頁201。

14

淺說《淮南子》中的《易》

44道,極則反,盈則損。

」、「孔子讀《易》,至《損》、《益》,未嘗不憤然而歎,曰,『益損者,其王者之事與,事或欲與利之,適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反以

45利之。

利害之反,禍福之門戶,不可不察也。

』」、〈人間〉:

「夫禍之來也,人自生之;福之來也,人自成之。

禍與福同門,利與害為鄰,非神聖人,莫能之分。

」46其實,先秦道家很早就通過靜觀玄覽,感悟到事物的相對性,並認為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