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84263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0.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docx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编码:

SCJ-RC-JW-59

编号: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授课教案

班级名称

授课日期

周次/星期/节次

课时章节或

课题名称

第四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课时

教学

目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明确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进而理解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2)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3)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与意义,尤其是对今天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复习要点

教学方法

教学

时间

教学重点:

(1)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现实条件;

(2)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理解;

(3)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4)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和意义

互动

5分钟

新课教学要点及难点分析

教学方法

及教具

教学

时间

教学难点: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2)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3)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与意义。

讲授法

2学时

保存部门:

教研室保存期限:

长期

 

 

 

 

 

 

 

 

 

中国革命分两步走,第一步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

通过第一步革命的完成,即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社会。

这就意味着:

第二步革命——社会主义革命的开始,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即将建立。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就是关于如何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它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指导了中国的社会主义革命,而且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讲授法

2学时

小结

教学方法

教学

时间

通过这一理论的指导,我国顺利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作业布置(预习、思考题、练习题、看参考资料等)

思考题:

1.为什么50年代中国必然走向社会主义?

2.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4.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什么关系?

阅读文献:

1.毛泽东: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

2.毛泽东:

《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授课教案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由来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提到过新民主主义社会。

从社会形态分类看,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把人类社会形态按历史发展的顺序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

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主义属于共产主义这一社会形态。

五种社会形态中没有新民主主义。

毛泽东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1940年,毛泽东第一次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这个概念。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建立的社会。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中国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起来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既不是旧式民主主义社会,也不是新式社会主义社会。

毛泽东认为,这种新民主主义社会,既不同于旧式、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也不同于新式的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而是针对中国情况而言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经济特征可归纳为:

五种经济成分并存。

第一,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是在继承和发展根据地、解放区公营经济和通过民主革命没收官僚资本,以及将某些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收归国有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据统计,1949年,社会主义工业的固定资产占全国工业的固定资产的80.7%。

国营经济还控制了全国的铁路和其它大部分现代化运输工具,许多重要的物资和工业原料,如粮食、棉花、煤炭、钢板、重要金属等均为社会主义国营经济所控制。

国营经济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掌握了国民经济的领导权,它有能力领导各种经济成分分工合作、各得其所。

它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

第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在中国现代工业中占第二位,它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力量。

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一直存在并发展着。

但它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都比不上国营经济。

第三,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

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国民经济总产值83%的分散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是可能但必须谨慎地、逐步而又积极地引导它们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的。

第四,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

必须组织各种生产的、消费的和信用的合作社,建立中央和地方的各级合作社领导机关、专门从事合作社事业。

这种合作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在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政权管理之下的劳动人民群众的集体经济组织。

第五,国家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在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下的资本主义经济,它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公有经济过渡的形式。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策是,在必要和可能的条件下,鼓励私人资本向国家资本主义方向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去改造私人资本主义。

其中包括在政府无力经营的情况下,按照国家的有关法律规定,将公营工矿业租给私人资本经营或由私人资本集股经营,等等。

虽然五种经济成分同时存在,但它们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比重却是不断变化的。

国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它对国民经济具有控制力;合作社经济是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实力越来越大;私人资本主义虽然继续发展,但它已经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框架下,朝着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方向发展,而不利于国计民生的方面已开始受到限制;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更是由国家直接控制和支配;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由于其生产方式的落后必然要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

因此,虽然非社会主义性质、半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经济成分共存,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已开始出现变化,即非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少,社会主义和半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

特别是,社会主义经济越发展,同资本主义经济之间的矛盾就越尖锐,或者说,资本主义经济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矛盾就越尖锐。

因此,在过渡时期,不可能长期保存资本主义经济,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是不可避免的,这也就从经济上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只能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属性

通过我们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经济和政治特征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社会属性。

从经济特征看,虽然五种经济成分同时存在,但它们在国民经济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的比重却是不断变化的。

虽然非社会主义性质、半社会主义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经济成分共存,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已开始出现变化,非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少,社会主义和半社会主义因素越来越多。

这种少与多的变化决定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只能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从阶级关系变化看:

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它们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

工人阶级已成为国家的领导阶级,它与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对比也发生了变化。

与此同时,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阶级力量的对比和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必然使得新民主主义社会成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社会。

因此,我们说,我国的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它的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二、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现实条件

既然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那么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就是迟早的事。

但什么时候能过渡,那就得看有没有过渡的时机和成熟的条件。

1.党领导下的新生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全国范围内的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的成立。

到1952年底,除台湾以外,全国所有地方人民代表大会都已建立起来,为正式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创造了条件。

2.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壮大

在经济恢复的同时,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

通过没收官僚资本主义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已占据了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地位。

1949年社会主义工业在全部工业产值仅占34.7%。

而仅仅三年,到1952年,这一数值就发生了巨大变化:

社会主义工业占56%。

透过这些数据,我们看到了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已在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占领导地位,它能够影响和左右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是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或者说,向社会主义转变已经有了物质基础或者物质条件。

3.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实践经验的积累

在国民经济恢复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实际上已经开始进行了初步的社会主义改造,并在实践中摸索、创造、积累了从点到面,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到具有更多社会主义因素,到完全转变为社会主义的一系列的过渡形式和方法。

在农业方面:

从发展互助组到成立合作社,实际上就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土改之后,个体农民为了摆脱贫困、改善生活,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开始自发组织起来成立互助组。

互助组虽然是建立在个体农民私有的基础上,但有共同的劳动,有某些分工分业,有某些少量财产,已经有了社会主义的萌芽。

一些老解放区,甚至开始组织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在工商业方面:

没收官僚垄断资本,就消灭其封建性买办性来说,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就消灭大资本来说,又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官僚资本非常集中,它占有全国工矿和交通运输企业固定资产的80%,把它收归国有,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就掌握了全国的经济命脉。

再加上有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就有了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条件。

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的许多经验,实际上成为对资本主义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最初步骤:

一方面,国家资本主义成为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形式和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

为恢复国民经济稳定社会,解决私营工商业的困难,缓和公私、劳资紧张关系,减少工人失业,国家创造了一系列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如对私营企业采取收购、经销、代购、代销、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等,这就使大多数私营企业

已经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与社会主义经济联系和合作。

这样,私营企业已不再是纯粹的私人资本主义性质,而是在人民政府管理之下的同社会主义经济相联系的、并受工人监督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了。

从上述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情况看,在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过程中,实际上已经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

三年来的积累,为社会主义改造准备好了实践经验和基础。

4.国际环境有利于向社会主义过渡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世界开始逐步形成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与资本主义阵营相比,社会主义阵营处于朝气蓬勃的状态,显示出对于资本主义的优越性。

尤其是苏联这个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已充分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它在短期内保证优先快速发展重工业,实现了国家的工业化,这使中国共产党认识到,必须尽快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在国际国内已具备向社会主义过渡条件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开始考虑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由此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三、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既然过渡到社会主义已经有了时机,有了现实条件,那么,中国共产党就必须把握时机,为过渡到社会主义制定出相应的方针政策。

这个方针政策就是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最初设想

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新中国成立前后即做出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最初设想”。

第一,关于过渡时间:

毛泽东认为,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中间必须经过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建设阶段,为社会主义打好基础。

因此,他在1949年提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后,大约还需要经过10年、15年或20年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再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

第二,关于过渡条件:

最初认为必须通过工业化为改造奠定基础,也就是说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前提和条件。

第三,关于过渡步骤:

最初认为经过新民主主义的建设阶段,工业发展了,国营经济壮大了,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形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在条件成熟时,一步到位,“采取严重的社会主义步骤”,一举实现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第四,关于过渡方式:

和平地、有代价地消灭私有制。

上述几条是中共中央的最初共识。

与此相适应,中国共产党也必须顺应时势,在政策和措施上做出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与向社会主义过渡这一政治目标相适应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2.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1952年9月2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的会议上提出:

我们现在就要开始用10年到15年基本上完成社会主义的过渡,而不是10年或者以后才开始过渡。

具体地说:

10年之后,私营工业在整个工业中将只占不到10%的比重,可以不费力地收归国有;在农业方面,10至15年可以将多数农民组织在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集体农场内,基本实现集体化。

1953年6月1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上提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时间、任务、目标和途径:

党的任务是在10年至l5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的改造。

这条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

不要脱离这条总路线,脱离了就要发生“左”倾或右倾的错误。

毛泽东的这个讲话,当即被中央政治局接受。

至此,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告形成。

1954年2月10日,中国共产党七届四中全会正式批准了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

同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把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载入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

从此,过渡时期总路线成为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纲领。

3.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内涵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被我们称作是“一化三改”、“一体两翼”的总路线,所谓“一化”,是指社会主义工业化;所谓“三改”,是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理解这条总路线:

第一,过渡时期的起点:

以前认为要经历一个较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时期,但过渡时间总路线提出过渡时期不是在新民主主义建设到10年、20年或更长时间以后,而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第二,“一化”与“三改”的关系:

以前认为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三改”的前提,但过渡时期总路线一方面强调工业化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已把工业化和“三改”提到并举位置,体现出二者的辩证关系:

通过国家的工业化,发展生产力;通过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解放生产力要求。

发展生产力就需要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工业化是历史进步的潮流,对中国意义极大。

毛泽东曾说过:

“我们的目的,是要把中国变成工业国家”,因为“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但并没有解决国家的富强问题。

因此,要发展生产力,把中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一个先进的工业国,就必须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第三,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

以前认为在工业化后通过一举没收资本主义的方式实现国有化,在农业机械化后一举实现集体化发生了变化。

变化体现在过渡时期总路线强调要“逐步改造”、“逐步过渡”。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的目标。

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了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三大任务,也就是说,要把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私有制改造为合作社社员的集体所有制,把资本主义私有制改造为全民所有制,在我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此奠定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的基础,并最终使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把中国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二节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

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一,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方针,机械化和合作化是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前提,按照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最初设想,机械化是过渡的条件。

但是,当农民互助合作带来了生产力的发展后,毛泽东开始重新思考这一认识。

党不失时机地改变了原有的看法,采取了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方针。

第二,积极引导个体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在个体农民走集体化道路的过程中,党的引导是非常关键的。

土改后,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两种趋势:

一种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趋势,一种是互助合作的趋势。

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必须会出现两极分化。

党中央正确分析了农村经济的两种发展趋势,认为一方面不能挫伤农民发展个体经济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提倡把农民组织起来,使农业能够由分散的落后的个体经济变为合作经济,使农民逐步摆脱贫困状况而过上共同富裕的生活。

这样,在土地改革后,党不失时机地引导农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

第三,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走集体化道路。

农民既是私有者,又是劳动者,毛泽东认为,要引导他们走集体化道路,只能实行自愿互助原则,其中特别重要的是要正确解决中农和贫农之间经济利益问题。

国家要从信贷上扶持贫农,贫农不要在生产资料上揩中农的油,不损害中农的经济利益。

有两个典型示范的例子,一个是河北饶阳县耿长锁农业生产合作社,一个是四川新繁县的新民农业生产合作社。

这两个合作社依靠集体的力量战胜自然灾害,推广使用新式农具,农业连年丰收,农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

合作社的优越性自然而然吸引了众多农民积极加入。

第四,制定并贯彻正确的阶级政策。

土地改革后,贫农、雇农由于分得了土地等生产资料,有半数人迅速上升为中农。

根据中农在生产中的地位、生活状况和对社会主义的态度,毛泽东把中农分为上中农和下中农。

党制定并贯彻执行了相应的阶级政策,即依靠贫农、下中农,团结其他中农,由限制到逐步消灭富农经济和富农剥削。

贫农和下中农一起,约占农村人口的60%至70%,他们成为党在农村的依靠力量,这就使农业合作化有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第五,循序渐进、逐步过渡。

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从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临时互助组和常年互助组发展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发展到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

这样就使农民比较自然地适应集体生产方式,避免了由于生产关系突然变化而引起生产力的不适应。

2.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与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共通之处,如方针上积极领导、稳步前进,步骤上循序渐进、逐步发展,方法上说服教育、示范帮助。

在这一过程中,还体现出重视手工业本身的特点。

到1956年底,全国92%的手工业者已经组织起来,建立起10多万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这些单位的产值在全部手工业产值中占93%。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基本完成。

3.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对农业和手工业改造的同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在展开。

下面我们来分析适合中国特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道路。

适合中国特点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道路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和平赎买。

赎买目的:

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赎买的具体方式:

不是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而是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赎买不是购买:

因为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是工人无偿劳动的积累,所以赎买的代价不由生产资料的价值决定,而由社会主义改造的发展过程和实际需要决定。

赎买的具体办法:

一是“四马分肥”,二是定息,三是高薪。

所谓“四马分肥”就是实行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后,国家向私营企业投资入股,企业的生产资料由国家和资本家共同所有,企业利润的分配就按这个图表所示的方式分配:

国家所得税34.5%,企业公积金30%,工人福利费15%,资方红利20.5%。

所谓“定息”,是指在全行业公私合营过程中,对公私合营企业中属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清理评估,核定资本家私股的股额;再对属于资本家的这部分私股付出一定的股息,最终使这部分股额转移到国家手中。

最终确定,不分工业商业、不分大户小户、不分盈余户亏损户、不分地区、不分行业,统一规定为年息5%。

这一标准高出了资本家的估计,使他们喜出望外。

定息从1956年1月1日起计算,直至1962年12月31日,7年不变。

第二,逐步过渡。

和对农业和手工业的改造一样,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也体现出循序渐进、逐步过渡,先从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发展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从这个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家资本主义分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类,初级形式包括委托加工、计划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高级形式包括单个企业公私合营和全行业公私合营。

实行从低级到高级的逐步过渡,保证了有条不紊地从资本主义私有制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把对企业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

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

虽然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成为社会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的目的之一也是解决这一阶级矛盾。

但解决这一阶级矛盾的办法却与解决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办法不同,这就是保持和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联盟。

不剥夺资产阶级的政治权利,把本来属于对抗性的矛盾当作人民内部矛盾来处理,从而避免了社会震动和生产力的破坏。

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党和政府给予了他们很高的政治地位,安排他们在人大、政协或政府部门担任领导职务。

比如我们熟知的后来担任过国家副主席的荣毅仁,他称得上是当时中国最大的资本家,在全行业公私合营后,他担任了上海市副市长。

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方面要求把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基本任务,另一方面又要求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利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关联而不可分离的。

“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新思路,既不同于“先建设、后改造”的设想,又不同于“先改造、后建设”的选择,这是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最佳选择。

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到,无论是农业、手工业,还是资本主义工商业,在改造的过程中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对农业的改造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对手工业的改造从供销小组到供销合作社再到生产合作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从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再到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这种逐步过渡的方式不仅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实际,而且避免了社会动荡,保护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3.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就是社会主义革命,是彻底消灭旧有的剥削制度,建立社会主义新制度的革命。

但这个革命却不同于以往的革命。

不同之处在哪里?

就在于以往无产阶级进行的革命都是以暴力方式进行的,比如我们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中国的无产阶级领导人民用暴力手段推翻三座大山,建立起新民主主义的政权。

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却不同,它是用和平的方法进行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反思汇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