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专题1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83904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42.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专题1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专题1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专题1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专题1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地理专题1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专题1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高考地理专题1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专题1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地理专题1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docx

高考地理专题1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知识结构

一、考点

考点1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考点2 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考点3 非地带性现象及成因

方法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方法

方法2山地垂直自然带的判读方法

二、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要素(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整体性务必借助典例理解

地理要素

相互影响

典例

气候与

地貌

气候→地貌

湿热气候→喀斯特地貌

干旱气候→风沙地貌

地貌→气候

横断山区山高谷深→水热垂直差异大→“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气候

气候与

水文

气候→水文

我国北方冬季寒冷→河流大多有结冰期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河流水位季节变化小

水文→气候

湖泊、水库周围→空气湿度→,昼夜温差小。

气候与

生物

气候→生物

赤道附近为雨林→动物耐热,大象、河马

亚寒带地区为针叶林→动物耐寒,东北虎、棕熊

植物→气候

森林→气候相对湿润

西北地区植被稀少→加剧干旱程度。

气候与

土壤

气候→土壤

东南丘陵气候湿热→有机质分解快→形成贫瘠的红壤。

土壤→气候

冻土→加剧气候的寒冷程度

地貌→水文

盆地地形→刚果河的向心状水系

北欧高地上多湖泊→冰川地貌积水

水文→地貌

流水侵蚀→黄土高原的沟壑地表

河流堆积作用→长江三角洲

地貌→生物

阴坡与阳坡→植物不同,如马尾松分布在阳坡,冷杉分布在阴坡。

生物→地貌

生物对地貌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一方面加剧岩石的风化过程,改变地貌形态;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减少侵蚀的作用,保护了原始地表形态。

水文→生物

干旱环境→骆驼刺

湿润环境→芦苇

生物→水文

水生生物通过生命活动→不断改变水的化学成分

土壤→生物

南方低山丘陵的酸性红壤→适合茶树生长

生物→土壤

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典例:

(2014年全国1卷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

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

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

表1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

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

据此完成1~3题。

表1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1.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A)

①生物量提高②生物量降低③植株密度改变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

2.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D)

A.植株数量B.总生物量C.地上生物量D.地下生物量

3.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D)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练习:

(2014年全国2卷8-9)图3示意科隆群岛(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地理位置,读图3,完成4--5题

4.科隆群岛特有动物种属比例较大,形成这一现象的地理条件是该群岛(B)

A.地处赤道附近B.远离大陆C.构造运动强烈D.地形复杂 

5.科伦群岛是耐寒的企鹅和喜暖的鼠蜥的共同家园,主要因为该群岛(C)

A.气温日较差大B.处在动物迁徙路线上

C.地处热带但受寒流影响D.气候垂直差异明显

(2015全国1卷10-11)图4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4,完成6~7题。

6.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D)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

7.推测1992~1997年期间(B)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2、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1)生产功能:

指自然地理环境具有合成有机物的能力,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

(2)平衡功能:

使自然地理要素的性质保持稳定的能力,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实现。

3、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地区。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三、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陆地自然带与气候带的对应关系

不同的气候对应不同的自然带类型,不同的自然带都有与之对应的气候类型。

如下图所示(以北半球为例)。

2、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地域分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规律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规律

影响因素

主导因素

热量(太阳辐射)

水分(海陆位置)

重要因素

水分

热量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由赤道向两极递减,即以热量为基础

水分从沿海向内陆递减,即以水分为基础

分布特征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3、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1)形成基础:

热量、水分随海拔的变化而变化。

通常情况下,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降低,降水随海拔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

(2)分异特点:

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具有相似性。

(3)自然带分布特点:

①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谱,与从当地向高纬方向的水平自然带谱相似。

②山麓的自然带基本上与当地水平自然带相一致。

③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和海拔有关,通常是纬度越低、山体海拔越高,自然带越丰富。

④同一自然带:

同一山体,阳坡高于阴坡,背风坡高于迎风坡。

不同山体,随纬度的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典例:

(2016年全国1卷10-11)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

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

图5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

据此完成8~9题。

图5

8.磷高累积区是(A)

A.高山草甸带B.高山冰雪带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D.常绿阔叶林带

9.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米处(C)

A.大气温度较低B.生物生产量较低C.土壤含水量较低D.地表径流量较小

练习:

(2016全国2卷6-8)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长白山上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10-12题。

10.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C)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11.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D)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12.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C)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2017年全国1卷1-3)图6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统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13—15题。

图6

13.当地自然植被属于(B)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常绿硬叶林D.针叶林

14.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D)

A.用地类型差异B.居民爱好差异C.景观规划差异D.行政管辖不同

15.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B)

A.气温B.降水C.光照D.土壤

(2017年全国2卷1-2)19世纪50年代,淮河自洪泽湖向南经长江入海;黄河结束夺淮历史,改从山东入海。

1968年,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自1999年,江苏境内又陆续建成了多座长江大桥。

江苏习惯上以长江为界分为苏南和苏北两部分(图1)。

据此完成16~17题。

图1

16.目前,在洪泽湖以东地区,秦岭—淮河线(C)

A.无划分指标依据B.与自然河道一致

C.无对应的自然标志  D.两侧地理差异显著

17.习惯上苏南、苏北的划分突出体现了长江对两岸地区(D)

A.自然地理分异的影响B.人文地理分异的影响

C.互相联系的促进作用D.相互联系的阻隔作用

(2018全国2卷9-11)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表1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18~20题

表1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750m3/s

18.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B)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

19.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B)

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20.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D)

A.河床B.沟谷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四、非地带性的判断思路

1.非地带性的判断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2.非地带性成因分析

(1)“缺失”:

由于海陆分布差异,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例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

(2)“改变”:

受地形、洋流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

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的热带雨林带。

(3)“约束”:

自然带的延伸受地形的局限和约束。

典型例题:

(2020全国2卷)勘察加火山群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带的北端,气候冷湿,火山锥各坡的降水差异小,近几十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火山锥的林线(森林分布上限)升高、雪线(终年积雪下限)有所降低。

此外,其他干扰也影响林线和雪线高度。

例如,火山喷发彻底做坏原有景观,若干年内该火山锥的林线与雪线高度往往发生显著变化。

据此完成1~3题。

1.一般情况下,与阴坡相比,该地火山锥阳坡的

A.林线与雪线更高B.林线与雪线更低

C.林线更高、雪线更低D.林线更低、雪线更高

2.林线升高,雪线有所降低,表明火山群所在区域气候变化趋势为

A.暖湿B.暖干C.冷湿D.冷干

3.火山喷发后若干年内,该火山锥

A.林线升高,雪线升高B.林线升高,雪线降低

C.林线降低,雪线升高D.林线降低,雪线降低

答案:

AAB

五、综合练习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随着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地中海不断萎缩,里海从地中海分离。

有学者研究表明,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为淡水湖。

当气候进一步转暖,里海北方的大陆冰川大幅消退后,其补给类型发生变化,里海演化为咸水湖,但目前湖水盐度远小于地中海的盐度。

图6示意里海所在区域的自然地理环境。

(1)板块运动导致山脉隆起改变了区域地貌、水文和气候特征,分析这些特征的变化对里海的影响。

(6分)

(2)末次冰期晚期里海一度为淡水湖,对此作出合理解释。

(6分)

(3)分析补给类型发生变化后里海演化为咸水湖的原因。

(6分)

(4)指出黑海、地中海未来演化为湖泊的必要条件。

(4分)

【答案】

(1)山脉隆起,里海与海洋分离,形成湖泊(湖盆)。

山脉隆起,导致里海汇水面积缩小,湖泊来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

山脉隆起,阻挡湿润气流,导致干旱,推动湖泊向内陆湖演化。

(2)气温仍较低,湖面蒸发弱;受冰雪融水补给;补给大于蒸发。

(3)有河流汇入,带来盐分;无出水口,盐分无法排出;地处内陆,蒸发强烈,导致盐度升高。

(4)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或板块运动趋势不变)。

(17年一卷)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

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

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破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图6)。

图6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6分)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6分)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6分)

(4)说明从2300米至2600米,阴、阳破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6分)

 

(参考答案)

(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

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

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

(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

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

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16年1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某科考队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勘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

图6示意勘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勘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6分)

(2)分析勘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10分)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6分)

参考答案

(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异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几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多,便于拍摄。

六、小结与课后作业

1.阅读地图册《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2.画乞力马扎罗山、阿尔卑斯山、喜马拉雅山自然带的垂直分布

3.默写《世界气候类型与陆地自然带对照模式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