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28331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92.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docx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2020届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商至秦汉,现有文献记录到的大瘟疫如下:

商代仅记录到河南2次;周代记录到陕西5次,山东、河北各1次;秦汉记录到浙江、河南、湖北各3次,安徽2次,山东、江苏、江西、山西、湖南、贵州、广东、内蒙各1次。

对大瘟疫的记录情况表明,商至秦汉

A.统一多民族国家逐渐形成B.大瘟疫从中原向南方扩散

C.大瘟疫发生频率逐渐加快D.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

2.西汉盛行比武、斗兽、狩猎等危险、激烈的体育娱乐活动,数量众多的社会上层分子和文人也亲身参与。

由此可见,当时

A.军事形势严峻B.弃文从武成风C.贵族引领时尚D.世风阳刚劲健

3.北宋时期,白银跻身于流通领域,从而形成了铜钱、铁钱、楮币和银两并行的过渡性货币体系。

汴京、临安城内出现了“金银盐钞引交易铺”即不同货币的兑换处。

这反映了

A.商业规模的扩大交易频繁B.政府“抑商"政策的松动

C.白银开始出现货币化趋势D.城市发展打破了空间限制

4.明代内阁的政治功能一般包括教育功能、筹划功能、补过功能等,但在实际运行中,内阁的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其对明代政治影响处于不稳定状态,或大或小,或强或弱。

这主要是由于

A.内阁是传统相权的翻版B.阁臣的权力越来越大

C.内阁是皇权专制的产物D.皇帝信任并尊崇阁臣

5.下图是20世纪初期中国民营工业新增厂矿数及新增资本额示意图。

该图反映的发展状况

A.得益于清政府推行的一系列改革

B.推动了维新派改革措施逐步实行

C.改变了当时中国工业的基本结构

D.得益于民国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

6.甲午战后,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曾赋诗“泱泱哉我中华……物产腴沃甲大地,天府雄国言非夸。

君不见英日区区三岛尚崛起,况乃堂裔吾中华!

”这反映出“诗界革命”

A.倡导民主革命的思想

B.推动了白话文运动

C.适应了救亡图存的需要

D.成为改良思潮的开端

7.1933年到1937年上半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先后统筹完成了江宁、镇江、虎门、马尾、连云港等要塞区的建设,又大规模构筑了京沪、沪杭、豫北、晋北、绥东等侧重于城市和交通线防御的工事。

它反映了国民政府()

A.力图防范各地兴起的反蒋运动B.对日持久防御作战的战略意图

C.全力“围剿”红军的企图D.试图削弱各地军阀的实力

8.1953年,需由国家供应的商品粮比1952年增加了31%;而从土改后的粮食生产状况看,当年的粮食收购计划难以完成,粮食供应不足。

这表明

A.农村生产关系急需调整B.工业化增加了原料需求

C.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发展D.粮食收购渠道需多样化

9.罗马帝国时代,出现了这样一种流行趋势:

不允许分离奴隶的家庭,不能单独出卖丈夫而留下妻子和孩子;人们正式地埋葬奴隶,而不是让他们暴尸荒野或是让其他奴隶埋葬他们。

这种趋势说明

A.罗马劳动力日益匮乏B.自然法观念影响增强

C.奴隶的政治地位提高D.万民法得以贯彻实施

10.18世纪法国涌现了大量的图书馆机构和读书实践活动,为公众阅读提供了方便。

1715年,西方大部分国家都有了“日报”“时事报”或“杂志”。

这些现象在当时

A.冲击了教会禁欲主义思想B.瓦解了基督教的神权统治

C.直接推动法国大革命爆发D.促进理性主义广泛传播

11.杰弗逊和汉密尔领是美国建国的灵魂人物,两人在加强联邦政府权力等问题上有很大分歧。

19世纪中期以后,美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中,汉密尔顿加强政府权力的主张逐渐取代杰弗逊制约政府权力的观点。

这一变化

A.标志着美国立国原则的转变B.源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的社会变革

C.违背了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D.表明两党制引发了治国理念的改变

12.下表为二战后美国部分科研机构设立的时间表,该表可以用来说明二战后美国

A.科技发展服务于冷战战略B.用国家力量确保发展优势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D.致力于全面推进知识经济

二、材料分析题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古代长江流域水患发展趋势越来越严重。

唐代长江水灾平均18年一次,宋代平均5、6年一次,明清平均4年一次。

长江流域水灾的形成受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诸多因素的影响。

早在清代有识之士指出,长江流域水患是“因上游川陕滇黔等省开垦太多,无业游民到处伐山砍木,种植杂粮,一遇暴雨,土石随流而下,以致停淤接涨”。

从长江流域洪灾规律来看,很大程度上与长江沿线经济日益发达,经济开发程度加强有密切的关系。

水灾是突发型灾害,来势猛,为害烈,常造成“坏民舍,溺居民,坏桥栈,伤禾稼,饿殍载道,流亡数万人”,对人民生活和生产带来极大危害。

——蓝勇编著《中国历史地理学》

材料二从世界范围内来看,英国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国家。

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企业生产和利润的最大化原则成为支配着企业的法则,“人类是大自然的主宰,我们可以无限制地向大自然索取资源”观念十分盛行,19世纪中后期,英国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日益恶化。

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和疾病的流行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应,环境治理、贫民窟改造和生活条件的改善一并成为了国家的重要任务,并且得到了逐步的解决。

英国议会也开始进行了大规模的环境调查,并在了解和掌握了大量材料与数据的基础上,通过了多部法律,试图从立法上来寻求解决途径。

议会对环境治理的立法行动也促使了政府观念的转变,迫使政府必须要遵循法律,实施治理。

政府从指导思想上也就由原来被动的自由放任转变为在法律的前提下进行积极主动地干预,并建立起统一的管理机构和监督机制。

如1831年成立了中央卫生委员会。

——摘自《现代英国经济史》

(1)与唐宋时期相比,材料一中明清长江流域水患呈现什么趋势?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和危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造成19世纪中后期英国环境日益恶化的因素有哪些?

概括英国治理环境污染措施的特点?

14.材料十六国时期,后赵的建立者羯族人石勒在政权建立之前,就在与西晋、前赵的战斗中立下了赫赫战功。

不仅如此,为扩充兵力,石勒每到一地,皆释放囚犯、招纳逃亡者。

石勒不仅好骑马、射箭,也喜欢文化,即使在出征打仗的间隙,仍常令人读史书,评价历代帝王的优劣,得到官员儒生的赞同。

330年,石勒称帝。

后赵政权建立后,石勒注意协调羯族人与汉族人的关系。

他专门设立了门生主书的官员,掌管羯族人进入宫中的事务;又制定严格的法令,不让羯族人侮辱汉族士族。

此外,他还到襄国的学校考察学生对儒家经典的掌握情况;设立秀才、孝廉试经的制度;郡国也设立学官,每郡设两名博士祭酒,有弟子一百五十人。

石勒统治时期,后赵百姓每年缴纳布帛两匹、粮食二斛,负担比西晋稍轻。

石勒死后,后赵政权陷入动乱之中。

——摘编自中国国家博物馆编《文物三国两晋南北朝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后赵政权建立前后石勒所推行的政策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后赵政权国家治理的意义。

15.材料对日占领结束后,美日两国通过签订安全条约建立了双边同盟关系。

从朝鲜战争中获得经济发展机会的日本并没有改变吉田茂制定的“重经济轻军事”的国家发展战略,日本的军事力量远远不能满足美国的期待,驻日美军仍然在日美同盟关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1957年发生的“哲拉德事件”(美军士兵哲拉德打死日本妇女的事件),使得日本民众反对驻日美军的呼声日渐高涨,艾森豪威尔政府开始重视日本政府提出的修约和调整同盟关系的诉求。

1958年,美日就双方同盟关系的新框架开始进行谈判,1960年两国签订了《日美相互合作与安全条约》。

从条约的内容上看,日本改变了形式上与美国的从主关系,至少可以与美国“对等”交往。

美国在日本驻军仍然是合法的,美国则给予了日本对驻日美军一定的控制权,规定了驻日美军防卫日本的任务,同时删除了一些危害日本主权的规定,并将经济合作纳入了新的同盟关系中。

——摘编自孔晨旭《1950年代美日同盟关系调整:

基于驻日美军视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美相互合作与安全条约》签订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美相互合作与安全条约》签订的影响。

16.材料樊锦诗(1938年至今),国家荣誉称号“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获得者。

1963年7月从北大历史系毕业后,她毅然放弃在大都市的工作机会选择了敦煌。

40余年来,樊锦诗潜心于石窟考古研究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她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及唐代前期的分期断代,成为学术界公认的敦煌石窟分期排年成果。

20世纪80年代,她带领敦煌研究院开始尝试文物数字化,最终形成能够“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宝贵资源。

樊锦诗还积极谋求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工作的国际合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帮助下,敦煌研究院先后与日本、美国等国机构开展合作项目,使敦煌石窟的保护研究逐步与国际接轨。

敦煌研究院还在立法保护文物、制定《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等诸多方面进行了探索、总结了经验、推广了成果。

莫高窟的管理与旅游开放创新模式,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认可,称其是“极具意义的典范”。

——摘编自《敦煌守望者——樊锦诗》等

(1)根据材料,概述樊锦诗为敦煌文物保护做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樊锦诗身上体现出来的品质。

三、论述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现代服饰发展史(20世纪20—90年代)

时代

服饰发展状况

20世纪20年代

大都市穿西装的人极多,学生、教师及公司、洋行和各机关的办事员都纷纷穿上了西装。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服饰大融合时期,老一辈依然着清朝服饰,年轻男子着西方履饰渐多,旗袍开始流行。

1930年,上海成立西服业工会,入会的西服店有420多家。

20世纪50年代

男人的时尚舞台上,西装被逐渐疏远,中山装一枝独秀,工人阶缓制服与穿着方式成为一种时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

中山装广泛流行,列宁装成为当时一种标志性服装,装具有革命性标志。

20世纪80年代

中国服装开始真正进入时装化,中山装开始淡出历史舞台,时尚前卫的喇叭辨、牛仔装、连身裙等广为流行。

20世纪90年代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紧身裤、踩脚裤、一步裙等不断流行,健美裤、端衫等掀起一阵热浪。

——据柳晓林《论中国近代服装发展史》等整理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

(要求:

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参考答案

1.A

【详解】

通过商至秦汉时期对瘟疫的记录情况来看,每个朝代所记录的范围比前代更加广阔,结合古代中国发展历程可知,这些地区是逐渐被纳入中国版图的,代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在逐渐形成。

A正确;之前南方区域没有记载不代表以前南方没有瘟疫,而且内蒙古在山东、河北北方,B错误;因为所涉及的区域更多,因此记录的次数不代表发生的频率加快,C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原人口不断向周边迁移材料信息不能体现,D错误。

故选A。

2.D

【详解】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西汉时期人们通过斗兽这种方式让世人看到自己的勇猛和武力,并得到欣赏,通过斗兽展现尚武精神,从而体现当时世风阳刚劲健,故选D;AB在材料中不能体现,排除;材料中众多的社会上层分子参加,不能说是贵族引领时尚,C错误。

3.A

【详解】

从材料可知,北宋时期白银已开始跻身是商业规模扩大、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当时的政府放松了“抑商"政策,B项错误;材料无法证明北宋白银才开始出现货币化趋势,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当时的城市打破了坊市的界限,D项错误。

4.C

【详解】

材料反映了内阁在实际运行中其功能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其原因是内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