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8282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docx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视听语言》课程标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docx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视听语言》课程标准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

专业支撑课

适用专业:

电视节目制作授课单位:

数字媒体学院

学分:

3学时:

56

编写执笔人及编写日期:

袁小轩2014年3月

审定负责人及审定日期: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1.1.1课程性质

《视听语言》课是专业支撑课程,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视听语言是对影视作品的艺术表达方式规律的总结和归纳,对于影视专业类的学生来说,无论是进行剧本创作、镜头设计、前期拍摄、还是后期剪辑,都要掌握视听语言的相关理论与基本常识。

也就是说,对其它课程来说,视听语言起着一个知识的支撑和勾连作用,有着广泛的迁移功能,学生如果学好、学精了这一课程,就能为后续的技能课程产生很好的行动指导作用。

1.1.2课程作用

《视听语言》是专业支撑课程,内容涉及到影视创作中的各个重要概念,通过这门课程的讲授,使学生了解影视镜头语言运用的普遍规律,学习如何通过画面和声音进行叙事、表情达意。

通过相关概念和理论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影视创作的全过程,搭建起一个视听分析和影视类作品创作的理论。

1.1.3本课程相关的先修课及后续课:

1.2课程设计理念

1.2.1提升专业素质,形成专业迁移能力

对影视专业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思维和技能并重,既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塑造,因为优秀的影视作品并不是光靠软件好、技能好就能完成的。

所以,提升专业素养,使学生在专业技能课程的学习上能够形成广泛的迁移能力是本课程的设计理念。

1.2.2案例教学,提高学生易受性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视听语言》将广泛采用案例作为资源,运用图像提升知识的易受性,有效地使学生维持对信息的关注度,提高学习效果。

以资源库为依托,该课程就有了与教材、参考书籍等相比更为丰富的学习载体,教材、书刊等文本形式是通过文字阅读,间接诉诸人的思维,而资源课程则以大量的感性资料作为理解资源,通过教师的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信息,实现视、听、读、写四位一体的教学体验。

1.2.3化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

作为资源库建设课程,该课程力争将学生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参与。

传播的对象是学生,吸引对象注意力的第一步就是用有效的视觉画面引起注意,使学生的注意力朝向和集中于教师的讲授内容。

相较于日常教师授课而言,精品课程课件具有更为丰富的视觉信息量。

通过强化视觉元素在课程教学中的作用,增加视觉图像的使用比率,将抽象的课程理论具象化、直观化与生动化,达到凝聚注意力的目的。

精品课程的可视性传播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变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进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1.3课程设计思路

1.3.1总结目前《视听言语》课程的组织结构的问题

如果视听语言已被视为一种“语言”,在以往的教科书上,却看不到任何将之作为语言和另外一种语言的对比,几乎所有的教程,都是将视听语言分成:

景别、构图、光线、声音、剪辑、蒙太奇等部分,虽然并不是需要每本教材都有创新之处,但是,视听语言为何是一门语言,其字、词、句、标点、段落、语法、如何谋篇、怎样布局却没有条分缕析地帮读者厘清,倒是在有关编剧的读本中可以看到一些相关的内容。

这样,大多数教材的组织结构我认为还不合适作为一门“语言”来教,只能是让我们认识到视听语言的语言元素。

1.3.2适合课程的教学模式设计

传统的视听语言课程都是理论课程,全部在课堂里讲授。

本课程是采取理论讲授+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期将学习领域的知识和行动领域的技能很好地结合。

视听语言的知识和技能贯穿整个影视片制作的过程,不管是前期的脚本写作、分镜头本的确立,现场的拍摄还是后期的剪辑合成。

所以,希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运用视听思维去进行影视节目创作,以期在写作中有画面感、在拍摄中有后期的编辑意识,在剪辑上有叙述的层次感、结构感以及艺术表达感。

1.3.3精选合适的教材

接近本课程改革目标,投入课程教学的教材,是刚出版不久的由周振华编著的《视听语言》。

该教材比较清晰地将画面和声音归结为视听语言的“元素”,而将“语言”部分分解为原则、句读、匹配、转换、叙事、修辞若干方面。

这的确对市面上原来可选的教材有了较大的推动,明晰了“元素”“语法”之间的区别。

不过,在语法部分仍然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比如与其他教材相比,“叙事”章节并无甚变动,仔细考量下,所谓的原则、句读、匹配、转换,这些不都是叙事的组成部分?

而教材中所讲到的叙事,实为一些句型、或者句子间的连接方式。

再说“句读”部分,置换为文字语言考虑,句读是句与句之间的标点符号,但本书中的句读却是指镜头间的剪辑点,将文字语言转换为镜头语言,剪辑点是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的分割,而不仅是句与句之间的分割。

虽有不足之处,但与同类教材相比,能有此本教材用于教学已非常难得,特别是其中以高职教学模式为本的编写方式使该教材更具亮点。

本课程将把此本教材与汪流编写的《电影编剧学》进行合授,补足《视听语言》教材不足,以更为宏观的视角,将一部影视作品与一篇文章等视,让学生更清晰地领会在视听语言中,字、词、句、段落、修辞、谋篇布局,等等成分,是以怎样的方式有机结合成一部视听盛宴的。

2.课程目标

该课程以培养学生在熟练掌握视听表达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让学生建立起画面思维的能力,蒙太奇化的分镜头脚本构思能力、影视作品鉴赏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在使学生熟练掌握视听表达的一般规律的同时,使学生在进行创作和表达时,可以从抽象的文字思维转换为声画结合具象的影视语言思维,从而写出具有画面感的用镜头语言来表达的剧本、分镜头本,而非用文字表达的作品。

2.1专业能力

(1)蒙太奇思维能力;

(2)剧本构思、创作能力

(3)影视作品鉴赏能力

(4)镜头设计能力

2.2方法能力

(1)能够用剧本编撰的方法实现自己的故事创想

(2)能够用分镜头的方法实现对剧本镜头的细化

(3)能够用导演阐述的方法实现与摄影师对构图要求的沟通

(4)能够用导演阐述的方法实现与灯光师对光线要求的沟通

(5)能够用现场调度的方式实现对拍摄现场的各种调度

2.3社会能力

(1)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和服从力。

(2)创作主动力和自我潜能的发掘能力。

(3)具备工作中处理与各方关系的能力。

(4)具有较强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

(5)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克服困难的能力。

3.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项目结构与学时分配

教学情境

学习性工作任务

知识点支持

学时

备注

观看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片段,对比王朔的原著《动物凶猛》,思考小说的语言和电影语言存在的异同。

任务一

视听语言与文字语言的差异

任务二

视听语言的演变发展

1.文字思维

2.视听思维

3.单镜头叙事

4.多镜头叙事

5.苏联蒙太奇学派

6.声画蒙太奇

4

观看影片《公民凯恩》片段,引导学生观察该片段中每个人物所处的纵深轴向上不同的表演区域。

任务一

光学镜头的分类与特征

任务二

镜头画面的分类与特征

任务三

光和色的表意

任务四

镜头的构图

任务五

屏幕字幕和图形

1.镜头—场景—段落的概念

2.光学镜头的种类划分

3.画面构成镜头的分类

4.屏幕文字表意的种类

6

观看影片《喋血双雄》,引导学生思考该片段主题音乐的作用是什么?

任务一

视听语言中的声音类型与作用

任务二

声画关系

1.三种影视声音

2.语言的类型与作者用

3.音乐的类型与作者用

4.音响的类型与作者用

5.声画关系中的声画同步、声画对位

6.声音的主观运用

4

基于前面课时积累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作为一名影视工作者,会经常纠结的问题是什么,如:

与故事相应的视听元素是哪些?

现场拍摄的声音和画面在后期中如何用?

后期如何选择素材?

如何判断镜头好坏?

任务一

任务一

视听元素选择的原则

任务二

视听语言组合的技术原则

任务三

视听语言组合的逻辑原则

1.画面的挑选指标

2.镜头内容的信息量

3.视音频的技术指标

4.镜头的美学特征

5.镜头组合的逻辑性原则

6.镜头组合的戏剧性原则

7.镜头匹配元则

8.场景、段落的连贯原则

8

观看影片《英雄》片段,引导学生思考该片段画面剪辑点的依据。

任务一

画面剪辑点的划分

任务二

声音剪辑点的划分

任务三

镜头长短的确定

1.剪辑点

2.动作键几点

3.情绪剪辑点

4.节奏剪辑点

5.同期声剪辑点

6.音响剪辑点

7.音乐剪辑点

8.内容长度

9.情绪长度

10.节奏长度

6

观看影片《无间道风云》片段,引导学生思考:

影片的时空处理与安排?

组接方式和我们平常看到的有无区别?

任务一

连贯性剪辑

任务二

景别的匹配

任务三

方向的匹配

任务四

动作的匹配

任务五

光影色的匹配

任务六

其它匹配元素

1.连贯性剪辑

2.跳切

3.景别匹配

4.位置匹配

5.光的匹配

6.图形匹配

7.速度匹配

8.动作匹配

9.意念匹配

6

观看影片《神话》片段,引导学生思考:

这段影片镜头间的转换是否自然?

场景和段落的转换是否自然?

任务一

叙事转换的前提

任务二

连贯性转换

任务三

分隔性转换

任务四

1.场景、段落的划分

2.段落之间转换的前提

3.分割性转换(有技巧转换)

4.连贯性转换(无技巧转换)

4

观看影片《空军一号》片段,思考:

影片主题应该是什么?

是通过什么方法呈现的?

影片的叙事结构应该是怎样的?

这段影片的音乐表意是什么?

任务一

叙事方式

任务二

时空叙事

任务三

叙事视角

任务四

叙事结构

1.叙事方式

2.时空叙事

3.叙事视角

4.叙事结构

6

观看影片《教父》片段,观察其中生化对位的修辞方法

任务一

基本修辞

任务二

立体修辞

1.并列画面的修辞

2.声画蒙太奇修辞

3.多重蒙太奇修辞

4

观看北京奥运宣传片《中国印-舞动的北京》,引导学生思考:

短片分为几个部分?

每部分主题?

每个部分节奏安排?

每部分节奏类型?

总结节奏处理特点。

任务一

影视节奏的种类

任务二

影响节奏的各种因素

任务三

影视节奏的调控

1.外部节奏

2.内部节奏

3.总体节奏

4.单元节奏

5.视觉节奏

6.听觉节奏

7.剪辑率

8.情节—情绪线

4

观看电影《惊魂记》几个片段,引导学生思考:

接个片段中镜头拍摄和剪辑方式的异同;几个场景的叙事方式的类型;这种视听语言的处理方式对影视叙事的表意、表情有何影响?

任务一

视听语言总体风格类型

任务二

风格元素的使用

1.纪实主义叙事风格

2.古典主义叙事风格

3.表现主义叙事风格

4.风格性元素

4

4.课程实施

4.1教学条件

4.1.1软硬件条件

(1)整体环境设计建议

整体教学环境包括多媒体课室和实践场所。

多媒体课室应包括:

电脑、投影、互联网连接。

实践场所无需特别设计,因为编剧选材的多样性,所以要求设计一个环境、景观样式比较固定的实践场所,学生可以利用校内和校园附近的一切建筑、景观、场所进行作品的拍摄与制作。

(2)硬件设备配置建议

●数码小高清摄像机10台(或者CannonMark2/3)

●钓竿麦克风10套

●钨丝灯、汞弧灯、荧光灯若干

●磁带300盒

●非线编辑系统30套(可上高清)

●录音室一间

●其它:

配电箱、滤色片、反光板、黑旗、柔光布等器材

(3)软件配置建议

●微软操作系统常规软件

●Premiere编辑软件

●录音软件

4.1.2师资条件

●任课教师要求

(1)具有影视节目欣赏、鉴定等专业知识。

(2)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

(3)在电影或电视行业具备2年以上工作经历。

(4)具备设计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法的设计应用能力。

(5)能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具有比较强的驾驭课程的能力。

(6)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责任心。

●主讲教师

袁小轩,广播影视副教授,具双师素质资格。

朱晓春,讲师,有近10年的讲授本课程的教学经验,具双师素质资格。

梅勇,高级实验师,具双师素质资格。

4.2教学方法建议

4.2.1案例教学法

课堂授课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

视听语言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拉片”。

这相当于语文课的背文章、背唐诗,胸中都是经典美文、唐诗宋词,自己落笔时自然而然文思泉涌,妙笔生花。

案例教学法在多媒体课室进行,主要对一些值得学习的影片进行观摩、讲解。

近年来层出不穷的微电影将是案例选取的重点。

4.2.2实践教学法

实践教学法旨在将学习领域习得的内容转变为行动领域的知识,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统一起来。

实践教学法贯穿于影片制作的各环节,编剧、脚本、拍摄、灯光、录音、后期制作都将有实践教学贯穿其中。

4.3教材选用及编写

本课程选用的教材是周振华编著的《视听语言》,该教材比较清晰地将画面和声音归结为视听语言的“元素”,而将“语言”部分分解为原则、句读、匹配、转换、叙事、修辞若干方面,明晰了“元素”“语法”之间的区别,特别是其中以高职教学模式为本的编写方式使该教材更具亮点。

本课程将把此本教材与汪流编写的《电影编剧学》进行合授,补足《视听语言》教材不足,以更为宏观的视角,将一部影视作品与一篇文章等视,让学生更清晰地领会在视听语言中,字、词、句、段落、修辞、谋篇布局,等等成分,是以怎样的方式有机结合成一部视听盛宴的。

5.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5.1教学评价

以往的《视听语言》课的考核都是使用书面笔试的方法,所考内容都选自教材,这种考核方式存在不足之处,例如无法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对所学理论运用的熟练程度等等。

考试的目的从某个角度来说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把考核的方向确定正确,才能引导学生科学有效地学习。

因此,在加大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将考核分为过程性评价与实践操作两种形式。

5.1.1过程性评价

对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进行评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掌握水平和程度;对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专业技能熟练程度和职业素质的总的评价。

5.1.2实践操作

实践操作考核则需要同学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这样也可以锻炼同学们的协调性和对知识的交流理解。

以3-5个同学为一组,让他们自己选题,自己写脚本,画分镜头,拍摄并制作出一个完整的视频作品。

5.2考核要求

过程性评价和实践操作各占总成绩的50%。

过程性评价的依据来自出勤率(25%)、上课积极性(15%)、作业质量(20%)三个方面;实践操作评价的依据来自剧本写作(20%)、参与积极性(10%)、成品质量(20%)三个方面。

成绩评定分为四个等级:

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

6.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6.1学习资料资源

6.1.1推荐教材

《视听语言》,周振华主编,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3年10月第1版。

6.1.2参考的教科书

《电影镜头入门》,杰里米·温尼尔德

《电影语言的语法》,丹尼艾尔·阿里洪

《故事策略——电影剧本必备的23个故事段落》,Eric Edson 

《眨眼之间——电影剪辑的奥秘》,默奇 

《21天搞定电影剧本》,维基·金

6.2信息化教学资源

6.2.1《视听语言》课程网站

6.2.2周传基讲电影,

6.2.3好莱坞摄影技术教程,

7.其他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电子电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