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复习课教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81410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17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总复习课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总复习课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总复习课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总复习课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总复习课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总复习课教案.docx

《总复习课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总复习课教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总复习课教案.docx

总复习课教案

第一单元质量和密度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其单位。

掌握天平的使用方法。

(2)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能用密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记住水的密度。

(3)尝试用密度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

能解释生活中一些与密度有关的物理现象。

(4)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

一是用量筒测量液体体积的方法;二是用量筒测量不规则形状物体体积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会调节天平,会使用天平测质量。

(2)会用量筒、天平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

质量、天平的使用、密度的测定及应用。

难点:

密度的概念。

三、知识梳理

a、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1、质量

b、特点:

不随形状、状态、位置而改变

c、单位:

kg、g、mg

概念

d、测量:

天平、案称、杆称、台称、电子称

a、定义: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2、密度

b、特点:

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c、公式:

ρ=m/v

d、单位:

kg/m3、g/cm3

质量和密度

e、物理意义:

1、天平

a、构造:

横梁、平衡螺母、指针、标尺、游码、分度盘

b、使用:

a、测固体质量

实验

2、测质量

b、测液体质量

c、特殊测量

3、测密度

a、测固体密度

b、测液体密度

1、判断是什么物质,实、空心

应用

2、质量计算

3、体积计算

四、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基础练习

1.物质存在有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中分子间距最大的是。

2.银河系只是我们人类观测到的宇宙中数十亿个星系中的一个,但也异常巨大,要表示银河系的大小使用长度单位最方便.

3.物质从液态变为固态时,体积变大还是变小?

你能举出两种现象支持你的说法吗?

4.我们知道:

“当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时,体积会显著增大”.请你从构成物质的分子在排列方式上的不同谈谈产生此现象的原因.

二、复习内容

1、物质:

(1)组成:

分子、原子

(2)原子结构:

原子核、和外电子

(3)固、液、气宏观及微观特点

2、质量:

(1)、定义: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物体和物质是不同的概念。

一切物体由物质构成;物体有质量物质有密度。

(2)、单位:

国际单位制:

主单位kg,常用单位:

tgmg

对质量的感性认识:

一枚大头针约80mg一个苹果约150g

一头大象约6t一只鸡约2kg

(3)、质量的理解:

固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态、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4)、测量:

在测量物体质量时小质量的物体要用测多知少法。

⑴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测量工具:

案秤、台秤、杆秤,实验室常用的测量工具托盘天平,也可用弹簧测力计测出物重,再通过公式m=G/g计算出物体质量。

⑵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

观察天平的称量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

③“调”:

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

④“称”:

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

被测物体的质量=盘中砝码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⑥注意事项:

A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B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⑶方法:

A、直接测量:

固体的质量B、特殊测量:

液体的质量、微小质量。

【质量的测量】

(1)直接测量质量:

对于干燥的、颗粒状的且没有腐蚀性的固体,可直接测量。

如:

铁、铜、木、蜡块等。

(2)间接测量质量:

对于潮湿的物体(包括固体、液体等)、粉末状的固体粉末以及有腐蚀性的物体,应借助容器或有关器皿进行间接称量。

具体步骤:

①先测量m器。

②再测量m总。

③求m待。

测量次序能倒过来吗?

原因:

如果先将液体倒入容器测m总,再将液体倒出测容器质量梳,由于容器中必然会有残余液滴即液体质量的一小部分留在容器内,所以这样测量误差较大。

【天平使用时的注意事项】

  1、不能超出天平的秤量。

(天平能够称的最大质量叫天平的最大秤量)

  2、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并轻拿轻放。

  3、天平要保持干燥清洁。

  4、不要把潮湿的物体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内

  5、不要把砝码弄脏弄湿,以免锈蚀。

3、体积

测体积——量筒(量杯)

⑴用途:

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

⑵使用方法:

“看”:

单位:

毫升(ml)=厘米3(cm3)量程、分度值。

“放”:

放在水平台上。

“读”:

量筒里地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⑶体积的测量方法:

A:

对于有规则的几何形状外形的固体,可按照其几何模型的体积公式测出有关量求出其体积。

B:

对于没有一定几何形状的物体,可设法把物体完全浸入某种液体中,得出其体积变化,则该体积变化就是该物体的体积。

(排水法求体积,指不溶于液体或不发生化学反应,注意处理气泡、物体孔隙、化学反应、溶解等现象的问题)ρ物≥ρ液可完全浸入;ρ物<ρ液漂浮.(悬锤法、针压法);

C:

测质量算体积。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基础练习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质量;质量不随物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改变而改变,是物体本身的__________。

2,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主单位是________,符号是______。

常用的质量的单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吨=________千克=_____________克=___________毫克。

3.下面的几个数值是对同学的身体质量的估计,你认为哪个比较接近()

A,8.5×103克;B,3×102千克;C,1×10-2吨;D,5×107毫克。

4.一物体在地球上的质量为20千克,把这个物体搬到月球上,那么它的质量为()

A,大于20千克;B,小于20千克;C,等于20千克;D,无法确定。

二、复习内容

1、密度:

(1)、定义: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

=

=

(2)、公式:

变形

(3)、单位:

国际单位制:

主单位kg/m3,常用单位g/cm3。

这两个单位比较:

g/cm3单位大。

单位换算关系:

1g/cm3=103kg/m31kg/m3=10-3g/cm3

=

水的密度为1.0×103kg/m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它表示物理意义是:

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4)、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不变,m与V成正比;即

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

V

⑶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5)、图象:

左图所示:

ρ甲>ρ乙

(6)、密度表揭示了大部分常用物质的密度。

①气体的密度比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小1000倍左右。

②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这说明密度是每种物质自身的特征。

不随物体的大小、轻重等因素变化。

③同种物质的状态发生变化的时候,它的密度也将发生变化。

例如:

水凝固成冰。

④不同物质的密度也有相同的情况。

例如:

冰和蜡;煤油和酒精。

但是这并不影响鉴别物质,因为密度虽然是物质的特性,但不是唯一的特性。

⑤对密度,并不能认为固体的密度一定比液体的密度大。

例如:

液体水银的密度就大于固体铜、铁、铝等密度。

2、关于质量和密度两个概念的区别

质量是物体的属性,而密度是物质的特性。

如一瓶汽油用去一半,剩下一半的质量只是原来的二分之一,但密度却不变。

一个物体的质量不随环境温度变化,但密度却随温度变化,如一瓶水,温度从O℃升到4℃,体积变小,质量不变,密度要变大,由4℃升到100℃,体积变大,质量不变,密度变小,故4℃的水密度最大。

一个物体的状态发生变化时,质量不变,因为体积要发生变化,所以密度要发生变化,如一块冰化成水后,密度由O.9×1护kg/m3变成1.O×103kg/m3,但质量不发生变化,所以体积要变小。

3、密度的计算和应用

利用密度知识解答计算题一定要认真审题,弄清题中哪些量是已知的,所求的物理量与已知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当题目中出现多个未知量时,最好列方程组求解,并注意单位的统一。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复习重点

测量密度的基本原理及用特殊方法测量密度

二、复习内容

1、密度有四个方面的应用:

(1)根据密度鉴别物质。

(2)根据密度要求选择材料。

(3)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质量。

(4)计算不便直接测量的物体的体积。

2、物质的密度可以用实验测定。

原理:

ρ=m/V

用天平称出物体的质量,对于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可利用量筒和水测出它的体积,对于液体,可用量筒直接测它的体积,利用密度公式即可算出组成该物体的物质密度。

工具天平

 

说明:

在测不规则固体体积时,采用排液法测量,这里采用了一种科学方法等效代替法。

(1)测固体的密度

㈠、测密度大于水的固体的密度。

其实验步骤是:

①调节天平,用天平测出被测物体的质量m。

②先在量筒中倒入体积为

的水,再将用细线拴牢的固体浸没水中,读出这时的总体积

,那么固体的体积

(该方法称之为排液法)。

③用公式

计算出物质密度。

④若要知道该物质是由什么材料构成的,可查密度表与标准值对照即可。

㈡、测密度小于水的固体的密度(如木块,蜡块等)。

实验步骤如下:

①调节天平测物体的质量。

②用沉锤法测出它的体积。

具体做法是:

在量筒内盛有一定量的水,放入铁块如图1A所示,记下水面达到的刻度线

,再将物体和铁块一起沉入水中,记下此时水面达到的刻度位置

,如图1B所示,则

,③用公式

计算出被测物质的密度。

(2)测液体的密度

㈠原理:

ρ=m/V

㈡实验步骤如下:

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1;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入量筒中一部分,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2;④锝出液体的密度ρ=(m1-m2)/V

3、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

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ρ=m/v)

⑵求质量:

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体积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质量用公式

m=ρV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

由于条件限制,有些物体质量容易测量但不便测量体积用公式V=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空心、实心问题(三种比较法)。

⑸测量物体中所含各种物质的成分(列方程求解)。

⑹要学会查密度表及其意义,并要记住常见物质的密度。

⑺根据需要,可对不同密度的材料进行选择,同时也可以人为地制造出所需的密度。

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运动和力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速度的定义、速度的单位、公式及其意义。

(2)能用速度公式简单计算速度和平均速度。

(3)知道如何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了解参照物的概念及其选取的方法;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

(4)知道力和运动的关系。

(5)知道物体的惯性,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

(6)通过构建知识框架和网络,使学生牢记基础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探索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2)让学生能懂得“改变”物体运动状态与受到外力之间关系,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理性分析以及科学的推理从而获得规律。

让学生感受“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使他们能建立如何进行科学实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让学生接受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2)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严谨的学习态度。

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出发,探求科学真知,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科学质疑精神。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学生在学习本章时,常常把牛顿第一定律这个定律和惯性这个概念搞混了。

实际上这是由于我们在教授这些知识时,没有认真加以区别所造成的。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性质,是指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

牛顿第一运动定律,是物体运动的客观规律,是说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如果一开始讲授时就注意加以区别,就不在于造成学生在思维上的混淆不清了。

  本章在前章所学力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力和运动的初步知识。

内容包括:

牛顿第一定律,惯性,二力平衡,摩擦力。

其中二力平衡的知识是本章的重点。

三、知识梳理

机械运动

经过的路线是直线

 

力的种类、力的效果、力的合成

 

四、教学课时: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内容及过程

1、参照物

(1)定义:

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例1、坐在向南行驶的列车里的乘客,看到路旁的树木向后退。

若同时又看到汽车也在向后退,以地面为参照物,汽车的运动状态可能是、、。

例2、随着航天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功实现两次载入航天飞行。

在火箭推动飞船上升阶段,航天员是被固定在飞船座舱内的。

在这一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以飞船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B.以地面为参照物航天员是静止的

C.以火箭为参照物航天员是运动的D.以火箭为参照物飞船是运动的

2、机械运动

(1)定义:

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

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比较同时启程的步行人和骑车人的快慢采用:

时间相同路程长则运动快

⑵比较百米运动员快慢采用:

路程相同时间短则运动快

⑶百米赛跑运动员同万米运动员比较快慢,采用:

比较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实际问题中多用这种方法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物理学中也采用这种方法描述运动快慢。

例3、在北京和杭州之间对开着一对特快列车T31和T32,表中所列是这两次列车的时刻表,请回答下列问题:

(1)T31和T32列车全程运行的时间是hmin。

(2)除去停站时间,列车运动的平均速度是km/h。

例4目前普通列车的速度约为100km/h,而磁悬浮列车设计速度为400km/h,南京到上海的距离约为300km,按以上速度计算,磁悬浮列车从南京到上海比普通列车缩短了h。

T31

车次

T32

北京→

杭州特快

自北京起公里

站名

杭州→

北京特快

15:

50

0

北京

13:

20

20:

21

29

497

济南

41

8:

33

1:

16

24

979

蚌埠

54

3:

46

5:

45

53

1458

上海西

24

23:

16

7:

30

1664

杭州

21:

40

(4)分类:

(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

Ⅰ匀速直线运动:

A、定义:

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B、速度

定义: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

=

=

计算公式:

变形,

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m/s运输中单位km/h两单位中

m/s单位大。

换算:

1m/s=3.6km/h。

人步行速度约1.2m/s

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2m合4.32km/h

S

速度图象:

 

Ⅱ变速运动:

A、定义:

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B、平均速度=总路程总时间(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

C、物理意义:

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

D、

=

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方法:

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从斜面上加速滑下的小车。

设上半段,下半段,全程的平均速度为v1、v2、v则v2>v>v1

E、常识:

人步行速度1.2m/s,自行车速度4m/s,大型喷气客机速度900km/h客运火车速度140km/h高速小汽车速度108km/h光速和无线电波3×108m/s

3、长度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物理学最基本的测量,也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

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m,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3)长度估测:

黑板的长度2.5m、课桌高0.7m、篮球直径24cm、指甲宽度1cm、铅笔芯的直径1mm、一只新铅笔长度1.75dm、手掌宽度1dm、墨水瓶高度6cm

(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

A、“选”:

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观”:

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看”:

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读”:

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记”: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也可表达为: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4、时间测量:

(1)时间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秒表。

(2)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主单位是秒s,常用单位有小时(h),分钟(min)

5、误差:

(1)定义:

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

测量工具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

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基础练习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力的作用是相互;力的单位是N。

2、踢球时,球受到的力的施力物体是脚,这时脚也受到球的作用力。

3、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状态或匀速直运动状态状态。

叫做牛顿第一定律,它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进一步的推理基础上,通而概括出来的。

二、复习内容

1、力

(1)力的概念:

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产生的条件:

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

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3)力的性质: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相互作用力在任何情况下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不同物体上)。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4)力的作用效果: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和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及大小。

说明:

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

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5)力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N表示。

力的感性认识:

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6)力的三要素: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说明:

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7)力的表示法:

⑴力的图示:

A、定义:

用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三要素表示出来的做法。

B:

具体做法:

沿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线段的长短表示力的大小,在线段的末端的画个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用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在图中附有标度。

⑵力的示意图:

不需要严格的表示出力的大小,只表示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的简易图示叫力的示意图。

2、伽利略斜面实验:

⑴三次实验小车都从斜面顶端滑下的目的是:

保证小车开始沿着平面运动的速度相同。

⑵实验得出得结论:

在同样条件下,平面越光滑,小车前进地越远。

⑶伽利略的推论是:

在理想情况下,如果表面绝对光滑,物体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⑷伽科略斜面实验的卓越之处不是实验本身,而是实验所使用的独特方法——在实验的基础上,进行理想化推理。

(也称作理想化实验)它标志着物理学的真正开端。

3、牛顿第一定律:

⑴牛顿总结了伽利略、笛卡儿等人的研究成果,得出了牛顿第一定律,其内容是:

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的作用的时候,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⑵说明:

A、牛顿第一定律是在大量经验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推理而概括出来的,且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所以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力学基本定律之一。

但是我们周围不受力是不可能的,因此不可能用实验来直接证明牛顿第一定律。

B、牛顿第一定律告诉我们:

物体不受力,可以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可以不需要力,即力与运动状态无关,所以力不是产生或维持运动的原因。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基础练习

1、牛顿第一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2.我们把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性质,叫做惯性,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3.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二力平衡时的合力为零,物体在平衡力的作用下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二、教学内容

1、惯性:

⑴定义:

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⑵说明: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

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惯性大小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物体是否受力、受力大小、是否运动、运动速度等皆无关。

2、惯性与惯性定律的区别:

A、惯性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而惯性定律是物体不受力时遵循的运动规律。

B、任何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即不管物体受不受力、受平衡力还是非平衡力),物体受非平衡力时,惯性表现为“阻碍”运动状态的变化;惯性定律成立是有条件的。

☆人们有时要利用惯性,有时要防止惯性带来的危害,请就以上两点各举两例(不要求解释)。

答:

利用:

跳远运动员的助跑;用力可以将石头甩出很远;骑自行车蹬几下后可以让它滑行。

防止:

小型客车前排乘客要系安全带;车辆行使要保持距离;包装玻璃制品要垫上很厚的泡沫塑料。

3、二力平衡:

(1)定义:

物体在受到两个力的作用时,如果能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称二力平衡。

(2)二力平衡条件:

⑴二力平衡条件是:

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两个力在一条直线上、二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⑵概括:

二力平衡条件用四字概括“一、等、反、一”。

(3)平衡力与相互作用力比较:

相同点:

①大小相等②方向相反③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不同点:

平衡力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可以是不同性质的力;相互力作用在不同物体上是相同性质的力。

(4)力和运动状态的关系:

物体受力条件

物体运动状态

说明

不受力

受平衡力

合力为0

 

静止

匀速运动

运动状态

不变

运动快慢改变

运动方向改变

运动状

态改变

力不是产生(维持)运动的原因

受非平衡力

合力不为0

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5)应用:

应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题要画出物体受力示意图。

画图时注意:

①先画重力然后看物体与那些物体接触,就可能受到这些物体的作用力②画图时还要考虑物体运动状态。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力与机械

一、单元复习目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弹力,会使用弹簧测力计和弹簧测力计的读数。

会画重力的示意图。

(2)理解研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那些因素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