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经济学和主流的融合为何针锋相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7833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行为经济学和主流的融合为何针锋相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行为经济学和主流的融合为何针锋相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行为经济学和主流的融合为何针锋相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行为经济学和主流的融合为何针锋相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行为经济学和主流的融合为何针锋相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行为经济学和主流的融合为何针锋相对.docx

《行为经济学和主流的融合为何针锋相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行为经济学和主流的融合为何针锋相对.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行为经济学和主流的融合为何针锋相对.docx

行为经济学和主流的融合为何针锋相对

行为经济学和主流的融合---为何针锋相对?

(根据10月21日五道口财富沙龙讲座整理,第一部分)今天我来讲的这个题目,行为经济学跟主流经济学的融合,就是根据我自己一些亲身的感受和经历,将很多学术的概念严谨化了之后,与市场做一个对接。

这不像我们大家所看到市场上那些做研究一样,大部分充当一个销售的角色。

只要有一个小波动,它们就喊出来类似“新周期”、“5000点”这样的口号,这是很不严谨的一种研究态度。

这和之前我在北大国发院,跟着林毅夫等大师学习的经历有关。

国发院不光是研究发展经济学,也研究新制度经济学等其他方向,门类较多。

当时我把这些所谓的经济学门类,做了一些比较深入的探讨,包括他们一些主要的研究方法。

等我到业界的时候,我就想这些研究方法可不可以用来观察一下现实,是不是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有些人觉得,在学校学的那么多东西,领导说了都不管用、脱离现实,基本上就把所学的东西都放弃了。

但我从自己的经历看,不这么认为。

在券商做研究的时候,我带了差不多有两百多个实习生;光五道口就带了有三四十人。

不管是他们愿意做研究也好,不愿意做研究好,我就想告诉这些人,我们应该以一个什么样的态度学习?

我们为什么要学经济学?

为什么我们要接受这种教育?

不是说因为它能挣钱,也不是因为它是一个显学,而是它能塑造我们的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而且我可以利用这种方式去验证事实。

如果不学经济学,而是物理学或者生物学,最后归结到一点,可能都是会上升到同一个哲学的层面。

我带学生的时候,基本都是本着这么一个态度。

所以很多学生在我这里基本是不会接触到写点评或者说跟经济数据有关的,比如今天出一个数据,然后说大盘要涨还是跌。

我们没有那种研究,大部分都是让学生去看一本书,比方说类似于《人类简史》、《史上最伟大的交易》,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

基本上我会带着他们读一遍,问他读出来什么样的感想,然后把我自己的感想跟他们做一个对照,再去看一下市场,这个东西给市场有什么参考作用。

大家要注意这一点,我们不是完全脱离市场工作,不是和学院派的老师一样,东西学完了以后,发一篇论文,再改几个参数,发给比较好的期刊,这就成功了。

不是这样的。

到我这里实习的过程中,要培养你养成一个观察现实的角度。

所以为什么我对行为经济学感兴趣呢?

一方面也就是因为我们在做这方面研究的时候,不光要看研究的结论是什么,还要想这个结论是怎么样得出来的?

要思考的是这个过程,而不是结果。

这就好像我们经常去电影院看电影一样,看完电影之后,我会有自己的感觉:

这个电影拍得好。

它好在什么地方?

它是怎么在各方面穿插情节的?

它怎么会引发人的思考?

很多人可能就会更偏重于某个故事情节,或者是某个演员的表演。

比方说《甄嬛传》,我经常看到网友说孙俪的一些哭戏演得特别好,特别传神、逼真。

但是对于我们花了这么多时间去看电视剧、电影的人来说,同理,对于花很多时间去看书的人来说,一两个闪光点也不足以来弥补时间成本。

我们要看的更多是整本书的框架是什么、它的脉络是什么?

作者是怎么让我们去吸收它的知识?

怎么向我们贯彻它的知的?

有时候作者可能并没有把故事讲得很好,但是在读书的过程中,需要我们把逻辑给大家理出来,这样才可以帮助我们记忆。

另一方面,对我来说,最近火的人工智能给我提出了一个课题。

人工智能主要强调的一点,就是人的思维是网状的,涉及到很多的联想、很多图片,而不是逻辑线性的思维。

我们以前研究的是逻辑关系,思考这个东西怎么推导的。

它是一种线性关系,就是一步接一步的归纳演绎。

但事实上生活当中的很多现象不是一种特定关系,而是一种网状关系,就是联想,跟心理学有很大的关系。

当我想到一个问题、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我马上就联想出另外一个东西,这有可能就不是理性,而可能是在人的进化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一种本能反应。

今天讲行为经济学,首先问大家三个问题:

第一,存在即是合理么?

这是黑格尔说的。

第二,跟第一个问题相关,如果说存在是合理的话,那市场价格是一个存在,是否是对的?

第三,我们为什么要学经济学?

讲完这个之后,最后会有个总结,这可能跟大家之前的想法会不太一样。

在道口,一个月可能学不到东西,两年也可能学不到什么,这跟自己的主观意识有关系。

如果你真想学东西的话,这么多资源,北大、清华就在旁边,你能学到很多。

关键是要带着问题去思考,而不是被动地坐在那里等别人来灌输我、触动我的思维,或者自己想做什么,然后一直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这需要一个自己动态优化的过程。

这三个问题,其实也是我自己一直在思考的。

这不光是学术,更多是关于观察世界观的问题。

第一个和第二个问题跟有效市场的假设有点像,就是所有市场定价的信息,都会反映到市场价格里面,因此我们人为的操作是没有意义的,只要跟着大盘走就可以。

我们不知道它存在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我知道它确实存在。

关于第三个问题,很多人都说经济学是显学,还可以赚钱,但是从经验发现,经济学是最不挣钱的,也没有什么经济学家是发大财的。

复旦大学有个教授叫史正富,做PE投资,身价是200多亿。

他在美国学习的八年时间里,拜访了很多著名的PE基金,如KKR、黑石,从中悟到了很多关于投资的道理。

但他的经历也并不能代表经济学家都能发财,这可能跟投资更加相关。

如果你想发财的话,其实没有必要去当经济学家,或者特别去学习、钻研经济学。

包括教室门口贴的蒙代尔(照片),他也没有发财只是到处走穴。

为什么要学经济学,我后面会讲,就主要还是训练一个逻辑思维。

今天的主题其实引起了一个话题,毕竟正好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给了行为经济学。

即使今年不给,我觉得以后也会给。

前段时间我发的文章就说,有七大非主流的学派,其中就有行为经济学,还包括马克思经济学、进化论、自由主义的奥地利学派,他们其实或多或少地跟主流的研究方法都有点不一样,就是对于数学、物理学的均衡、机械论这些概念是有所排斥的,这导致他们在方法的运用上面就就赶不上主流经济学。

因为主流经济学打的旗号就是数学化、严谨、有模型的。

模型的目的就是可以像自然科学一样,解释过去的数据、做预测;预测准不准、对不对没关系,还可以修改模型,这样的话它跟很多自然科学,在哲学层面就能接上。

不像我们很多的理论,都是解释过去的,包括《货币战争》,可以讲得很生动,还谈罗斯柴尔德家族;但它没办法预测未来,在预测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很多的失误。

这种失误是没有办法校正的,它可能会修改很多的变量、找原因,所以导致这种研究态度、研究方法不可被证伪。

一旦不可证伪,问题就很大了,这是科学哲学史上很关键性的问题。

以我的经历来看,很多学经济学的人,包括学商科的,他们都没有接触到关于科学哲学的一些命题。

大家一上来就推算模型,数学搞了一大堆,但是本质上,为什么要学这些模型,为什么要做预测,怎么样修改,大家都不知道。

结果就造成了在有些时候这个模型运行、解释得很好,但有些时候我们会完全放弃这个理论,说这个理论不行了,赶紧换一个。

事实上国外学者,特别是我接触到的一些大师,其实是把这种科学哲学的方法论隐含在他们的教育当中。

他们都不需要明说,就知道怎么去推理、归纳、演绎,然后怎么进行交流、辩论。

但是国内没有这种,大家从最开始的时候就没有接触到关于科学哲学的问题。

科学哲学其实很简单。

我最近看到一位南京大学的物理教授,叫李俊,讲的就是科学哲学史,从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开始。

在古希腊的时候,大家形成一种三段论的观念,归纳、演绎、推理。

这样的话虽然说当时可能很少人做实验,但是只要靠逻辑的话,还是能分辨出很多东西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

而到了真的科学发展起来的时候,还是文艺复兴,比如艾萨克·牛顿、培根这样的。

他们就发表了一套方法论,就是做实证,通过实验来检验推理对不对。

物理学里很多东西都要做实验,就不像古希腊那帮人苏格拉底,欧几里德,说只要脑子里想一个东西,然后逻辑怎么推理概念,就完了。

到了文艺复兴的时候,我们既需要逻辑推演,又需要实证,加起来的话才会得到一个有益的结论。

然而到了1940年代,有个人叫波普尔,他说,这种靠实验的归纳推理其实是不靠谱的,因为这种归纳推理很可能会导致黑天鹅的现象。

平时看到很多的天鹅都是白色的,所以大家就认为这是个真理,所有的黑天鹅都是白色的,这就变成一个定律了。

但是你某一天突然发现,有些天鹅是黑色的。

我们之前得到的很多的经验,包括做实验,都是一些归纳的逻辑过程,把很多事情归纳出来,然后得到一个定理、大前提,再演绎下去得到一个小的结论。

波普尔就发现这肯定不靠谱,从历史上归纳出来的东西并不一定将来就一定会是对的。

所以他就提出,我们不要说一个理论是真理,我们只能假设它是对的;然后可能到某个阶段之后,一旦出现了跟它相反的例子,那这个理论就都被推翻了,就形成了一个新的理论。

新的理论需要满足一些要求,我后面还会讲,有一个奥卡姆剃刀原理。

在解释科学现象的时候,很多时候会有很多的理论,但是我们要取得的那个理论必须是最简化的、假设最少、最经典的,如无必须,勿增实体,不要那么多乱七八糟的假设。

其实行为经济学跟主流经济学很大的一个差别,就是我们的假设不一样。

两个都是很积极的角色,那些经验假设做出的预测,可能也是没有被证伪、没有被推翻的。

但是就看该在什么地方,选择什么样的框架,该选择什么样的理论。

那这也就是我第一个问题,存在即是合理,你可以说它是合理,但是你也可以说它不合理;那不合理,就在于我们选择什么样的框架。

框架的结构包括了语理分析、逻辑分析、艺术分析,就是我们在做研究或者是说话的时候,需要满足这几个东西。

可能大家不会察觉,但如果把它真的抽取出来,就会发现必须要有三个条件:

第一,语理分析,就是说讲的到底是什么?

定义是什么?

比如说,我说“今天天气很冷”,但是有的人可能从南极过来的,他觉得零度以下才能让我觉得冷,然而像我们南方过来的,十度以下就觉得冷。

所以如果没有一个清晰定义的话,那我们后面的交流可能就有问题了。

我们要不要加衣服?

这个人要加衣服,那个人不加衣服。

同时,如果这个定义在后面发生了一些篡改的话,那我们再往下推理,也没有多大意义。

第二,逻辑分析,就是我刚才已经讲的,古希腊的那套东西,然后再加上文艺复兴的实证主义,和波普尔的理论,就是一套逻辑分析。

比方说归纳法和演绎法、大前提和小前提,最后推出一个结论。

这就是逻辑分析。

第三,艺术分析的话,就是在我要讲的东西之外,还有什么东西我没有涉及到的,就是风险。

我没法把一个命题全部覆盖了,那么就只能抽出其中的一个问题,然后其他的命题搁置再议,但我要给一个风险的提示。

经济学里面其实也划分了很多流派,就好像我开始说的,北大流派就特别多,而且它们可能自己还没有意识到它们是某一个流派,但是我已经给他们贴上了标签。

贴上标签的一个好处就是,我可以去研究一下,这个流派到底是怎么思考问题的,他们能解释现实当中什么样的问题,我们就会提取到一些比较有意思的现象。

行为经济学所谓最早的形式是在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里。

《通论》这本书是超级难读的,就好像红楼梦一样,有很多解读红楼梦的活动,也有很多书解读凯恩斯的《通论》。

当然解释最好的就是有萨姆尔森,还有人大的高鸿业。

三大心理定律,边际效应、边际消费倾向、投资倾向,跟这个有关系。

他里面就有一本书讲到选美,说选美比赛里面,不是大家都会去选在客观标准下最美的那个,不是这样;而是去猜一般人都会去选“一般人”认为是最美的。

这里面在博弈论就绕了好几层了,不是想我们自己认为的,也不是为旁边的那个人,而是选一个抽象的“一般人”的概念,然后这个一般人会去思考另外“一帮人”怎么选。

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制定一个客观的标准,说脸部的比例怎么样才是最美的,而是说我要拿到奖赏。

那奖赏的话,就隐含了一种“我要去猜别人的心”的一种猜心活动。

在这里面其实他就蕴含了心理学的一些东西在里面。

另外一种概念叫动物精神。

国外的一位经济学家,叫罗伯特·席勒,也是拿了诺贝尔奖,他有本书就叫《动物精神》。

这本书的合作者是阿克罗夫,他是耶伦的丈夫,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

他们基本按照凯恩斯的脉络写的,就是关于人的心理的一些活动,然后我怎么去投资,怎么去做研究。

凯恩斯还有很多其他的脉络,包括新凯恩斯、旧凯恩斯,还有大家很熟悉的IS-LM曲线,其中有一支就是关于行为经济学。

这个人是叫赫伯特·西蒙,他不光是经济学的,还是一个人工智能的专家、数学家,也属于人工智能的创始人之一。

他提出了一个概念,就叫有限理性,就是说我们人的信息其实并没有那么完备,所以我们看问题的时候很多时候会出很多失误,这是一个常识。

但是在主流经济学上看,有一种办法去化解这个常识,就是说人类并非全知全能的,但当我们把人当作一个整体的话,就可以消除很多偏见。

就好像我们做一个统计模型,或者是做一个统计检验,通过正态分布,可以把很多的偏见给消除掉,这样得出来的结论就是一个比较接近于现实、理性的一个解释。

在有限理性之后,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一波比较强势的行为经济学家。

一个就是卡尼曼,他有一本书叫《快与慢》,里面就提出了人脑的双系统。

所谓的快慢的系统,一种是理性思考的系统,一种是感性的系统。

他还提了一个叫前景理论的,跟这都有点像。

然后今年就是塞勒,他主要是提了几个概念,包括心理账户、人的贴现动态的不一致性,还有包括人的不公平心。

那么这几个也对应了很多主流经济学的一些假设,基本上把这些假设都冲击了一遍。

刚才说的席勒主要还是关注于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在大家的印象当中,应该是最理性的,因为它的流动性最强,所以一旦出现失误,那理性肯定会保证把这种偏见或者缺失给填补掉。

那这也是说为什么行为金融学是发展最快的一个分支。

席勒是做了很多比较有趣的尝试,包括1987年的美国股灾,突然跌下来,还有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以及美国股指的波动率,他都做了很多研究。

这是我们一篇报告里面说的,整个经济学家流派的朋友圈,中间这里有最早的凯恩斯、亚当斯密。

我之前在道口的时候,有一个老师就给我们讲过经济思想史,是北大经院原来的院长晏智杰。

晏老师给我们讲经济史,更多围绕着边际革命、边际三杰讲的,主要就是讲我们怎么将数学的工具应用到经济学的分析中去。

边际革命就是解决这样一个问题,但是更多的问题就比这个还要复杂。

后来这个思想史发展不下去了,因为最早的亚当·斯密等人,直接把很多问题都解释掉了。

到了近代的什么理性预期、有效市场就进展不下去了,没有太多思想方面的创新。

今天我们看到这个塞勒的研究之后,才发现后面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主流经济学主要是强调一个理性,而行为经济学主要是强调一个人的非理性,就是涉及到理智跟情感的问题。

主流经济学就是理智,然后非主流的话就更多强调一种情感。

这个人叫莱昂纳德·科恩,他就说了一个叫“欲望为马,抑郁为车”。

经济学是利欲的科学,因为它涉及到很多计算整个社会的成本、收益,就特别让人抑郁,所以叫抑郁的学科。

欲望为马就是说,这个社会的原动力就是人的欲望,人的情感或者人的非理性。

如果老是精确计算这个东西,考虑如何才能最优化的时候,反而不是一个推动社会进步的原动力,就可能是维持文明往前发展的一个存量。

就像一匹马一样,马背上很多东西都是存量,但是真正拉动社会进步的,很多可能就是那些失误,就是情感的爆发。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一些科学家的发明创造。

它们是怎么来的?

很多都不是因为计算,而是因为突然的情感等各方面的原因推动发现。

那这就涉及到主流经济学的两条假设:

第一个假设,就是理性经济人;第二个假设,就是均衡、看不见的手。

这其实在亚当斯密的那本书里面全部都有了。

我们只要通过一个理性人,给出它的效用函数,然后得到一个市场出清的条件,最后就可以解出这个东西,就是市场的状态是什么样子的,发展到最后就变成一般均衡理论,成为宏观经济学主要的一个框架。

其实经济学是参照物理学来的。

物理学基本都是假设它最后会达到的一个稳定、均衡的状态,得出这个模型之后,再去做一个预测。

但是亚当斯密除了这两点,他还讲了道德情操论。

这里他就认为很多人是短视了,会犯很多错误,还有很多的偏见,然后我们怎么去提升。

在这两个假设之后,经济学就变成了一个规范的学科。

规范就好像我们的法律一样,定个条文下来,然后直接往下推,就得出一个结论。

也就是说,有一个假设可以推出一些结论,这些结论又可以拿到现实当中去验证。

这种验证主要的方法就是他的随机控制实验和自然实验,或者说用一些计量的方法去验证它。

计量方法就有很多了,华人经济学家做得好的,也都是在计量经济这一块,将各种各样的数据统计方法,带到经济学当中去。

有一个比较通俗的,就是《魔鬼经济学》,大家可能都知道。

它会用这两个方法,来解释一些社会现象,而这些社会现象其实是可以用某个经济学的原理解释的。

比如现在很多国家都在反恐,大家就是要找那些恐怖分子。

那不能说都把伊斯兰教贴上一个恐怖分子的标签,不可能的。

美国人在想怎么缩小查找的范围。

有人就发现一点,恐怖分子不买保险。

为什么不买保险?

因为大家都知道,一旦买保险的话,被查出来,就不能索赔了。

其实这个保费是很低的、很少的,没有多少钱,但是人的精打细算的理性就在这里显现出来。

就这么一点钱我都不愿意花,知道自己万一被抓起来了,也没有受益人,什么都没有。

这样,他们就把排查范围一下子缩小了很多:

某个教派,再加上不买保险,基本就可以查出来。

就像还有我们现在说所谓的大数据,没有理论,只有数据。

但是计量经济学是有理论的。

它先有一个理论对某个假设,再分析。

还有一本书,我在2015年的时候也写过关于它的一个总结,很长的一篇,叫《与天为敌》。

它里面就专门介绍数学是怎么应用到经济学里面的。

从最初文艺复兴的时候,那些人去赌色子,一个赌徒怎么去算胜率,然后一直发展到后世,期权市场怎么按模型去定价。

这本书就是跟计量、数据统计相关的,从这里梳理过来。

里面有重要的结论就是,人怎么去计量这个风险?

人们怎么去衡量这个风险?

还要去权衡后果。

就好像在大航海时代的那帮人,出海会算一下生还的概率是多少,然后行动。

反正有这套东西的话,相对来说大航海时代的探险就变得更加地科学。

其实在当今也是一样的,现在社会发展已经不是人跟自然之间的一个活动,而更多的是人跟人之间的一个活动。

所以在金融市场,包括做投资,其实很多都是零和博弈。

人跟人之间的很多风险,不是说外来的一种冲击、地震,而是一种系统性风险,更多是人跟人之间的沟通研究。

这就是经济学和金融学的一些永恒的例子。

刚才我们讲了两个假设,理性人和均衡,这种假设其实是不断地受到人的桎梏。

有人就说这个理性的假设不对。

人怎么可能是理性的,很多的信息我都不掌握。

很多经济学家说,企业家做决策的时候,都是按照边际来做决策。

比方说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的时候,利润是最大化。

那么很多人会专门去做调查,马云的项目是不是按照边际收益,根据什么去招人了,人家就说其实不是按照这个来的。

所以他们都说,经济学家的假设就有问题,根本不是理性的,因为并非按照那个边际来做决策。

但事实上,就像我之前讲的,经济学家不是按照个人来做这个工作,而是按照一个集体来做。

所以你有你的观点,他有他的思路,彼此之间的偏差、偏见相抵消的话,就得到一个正确的、符合市场预期的一个东西。

当时就吵得不可开交,大概在1950年的时候,包括萨缪尔森、弗里德曼都加入了讨论。

经济学到底需要一个怎么样的研究方法?

人是不是理性的?

最后,弗里德曼就写了一篇论文,里面说了一个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问题,基本上就把这个争论给解决掉了。

他的结论就是,我们不能用假设的现实,来衡量理论是不是正确。

假设是不是符合现实并不重要,而是要看你的结论;如果结论能够解释现实,而且能够预测未来,未来也没有被证伪的话,那这个理论就是一个好的理论。

经济学家做了很多研究、预测,也没有被证伪,那么基本上就符合这个要求。

从长期来看,人还是理性的,而且有预测,那么就不能针对一些假设反驳,问人是不是理性,后来发现个人经常会犯很多失误,会后悔。

作为一个整体,做出来的这个模型可以解释过去,而且对未来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而且不会被证伪,这就叫实证经济学的方法论。

这套方法论其实还是来源于物理学、自然学科的一些东西,他把这引进来之后,问题基本上都解决了。

我们不是以一个理论的前提,假设它是不是合理,是否解释得通为标准;而是以这个理论的结果能不能解释,它能不能被证伪为准,以结果为导向的。

即使这个前提假设再荒谬,只要我可以做预测,可以非常好地解释未来就行。

比方说我们之前讨论房价问题时,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丈母娘决定房价论”,很多人都觉得这个理论很荒谬,但在经济学家看来,这个东西不一定是荒谬的,毕竟还是符合这套方法论。

虽然有人觉得“我的丈母娘不是这么想问题的”,但是我们研究的时候,当然还是要按照实证经济学的方法。

主流经济学有两个角色,一个理性,一个均衡。

现在均衡对应的很多研究方法,就能把很多事情解释的特别清楚,那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学家在社会科学当中一枝独秀的一个原因。

一开口就知道他是经济学家,因为他讲出来的这些模型、假设特别规范。

不像有些其他的学科,今天讲这个,明天讲那个,就没有很规范的一个东西。

所以为什么说经济学在很多的公众事务、政策制度上面有一些发言权,就是因为它很规范。

当然,国内很多时候都是不规范的。

现在讲行为经济学的攻击。

行为经济学其实对应了那几个假设,而且对这些假设就是直接击中要害。

你说人是理性的,那我就先说人是有限理性的,人是会存在一种偏见的。

我们就讲讲逻辑问题,就是说现在、未来,还有人际之间,逻辑把很多的命题全部都覆盖了,这样的话还有意义。

这里不光是有我们对现在的判断失误,还有对未来这个行业的判断失误,以及人际之间的一个失误,基本上就把人类的所有的活动,无论是一个人的、一群人的活动,还是现在的、将来的活动都已经覆盖掉了,这个还是体现得比较完整的。

第一,就是有限理性。

之前西蒙也提过有限理性,但他们在这个有限理性的角度更深了一层,就是我通过做实验来证明它的有限理性。

比如西方可能就提了一个概念,我们就做随机实验、计量经济学自然实验。

而自然实验是不能重复的,不是说今年搞了一次宏观调控,明年再搞一次,就不可能天天去调整这个。

这种实验的自然性,是源自于它的自然发生,然后把某些数据给抽取出来,再推理得到我想要的东西。

在经济学上,是很难做像物理学的大规模重复实验的,它很多都是自然实验。

经济学家把某段历史上一些关键的数据全部抽取出来,然后用某些方法去分析。

在行为经济学家来看,这就可以通过做经济学的实验,来证明人的有限理性。

第二,有限的自我控制能力。

自控力差,就体现在我们会过度的消费、贴现,就是贴现未来,就像最近炒得比较热的校园贷一样。

当然说人确实有理性,但也有非理性的一面,通过做很多实验就能得出来的,就不只是一个理论假设。

第三,有限的利己主义。

两个人做事的时候,可能是损人不利己的。

当我受到了不公平的虐待,出于一种公平性,我要报复。

而报复完之后,可能就是两败俱伤。

这在经典的或者是主流的经济学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有一个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就是说,如果不给它设定这个交易成本的话,那两者之间相互交易,最后会达到一个资源最优化的一个配置,这是不要去干涉的。

大家通过金钱交易完了之后,谁想得到这个东西,他付的钱就是最多的,所以资源的配置是最优的。

可是在有限利己主义者看来,就不会这样子,即使这对我有利,我也可能不去做这个事情,因为我就觉得不公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少儿英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