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清高等教育形势把握地方高校命脉打造高教强之路.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27684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清高等教育形势把握地方高校命脉打造高教强之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认清高等教育形势把握地方高校命脉打造高教强之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认清高等教育形势把握地方高校命脉打造高教强之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认清高等教育形势把握地方高校命脉打造高教强之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认清高等教育形势把握地方高校命脉打造高教强之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认清高等教育形势把握地方高校命脉打造高教强之路.docx

《认清高等教育形势把握地方高校命脉打造高教强之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清高等教育形势把握地方高校命脉打造高教强之路.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认清高等教育形势把握地方高校命脉打造高教强之路.docx

认清高等教育形势把握地方高校命脉打造高教强之路

认清高等教育形势把握地方高校命脉打造高教强省之路

党委书记程水源

一、国外高等教育发展动态

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反映一个国家提供高等教育机会的整体水平。

美国教育社会学家马丁·特罗以18-21周岁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为标志,创立了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理论”:

将高等教育划分为3个阶段:

★英才教育阶段,即高等院校容纳5%以内的适龄青年;

★大众化教育阶段,即高等院校容纳15%-50%的适龄青年;

★普及化教育阶段,即高等院校容纳50%以上的适龄青年。

以2006年数据来看,美国入学率为82%,加拿大高达92%,日本、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均在50%以上,已基本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韩国、菲律宾、印度等国也在30%以上,全世界平均毛入学率为14.5%。

(2002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到2009年达到24.2%。

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就是受过高等教育人数的比例,美国是88%,加拿大是55%,澳大利亚是65%,英、法等欧洲国家均超过50%。

(中国是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人口的比例刚刚达到40%,请大家注意,是包括高中在内的40%,差距还很大。

2、再来看看国外高等教育发展改革的方向与趋势。

日本:

进行了实质意义的法人化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服务全人类的人才。

日本自2004年开始对全部国立大学进行了法人制度的改革,让各大学从吃“皇粮”的行政机构转型为市场化的运营法人,给日本高等教育带来很大的活力。

欧洲联盟:

创新与革新,集中力量营造有利于创新与革新的环境。

欧盟2010年发布了一份《欧洲创造与革新宣言》,宣言提出的行动纲领包括:

将工作场所转变为学习场所,实现终身学习;理论结合实践,培养创新精神,使学校成为学生和教师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在实践中学习”的场所;发展文化事业,注重文化的多元性,推动文化间对话等。

德国:

认为科技创新是应对危机的基本出路,到2015年科研投入占GDP3%,教育投入占GDP7%;

美国:

把高等教育上升到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层面,2005年出台“国家综合战略”,要继续保持其高等教育的领导地位,2011年5亿美金用于专项创新投资。

二、国内高等教育形势

国内高等教育当前发展的总体趋势,可以用“六化”来形容:

服务范围国际化、教育投入多元化,体系构建终身化、战略调整优质化、发展方向均衡化,价值取向人本化。

当然,这“六化”都很明显的体现在《国家教育中长期规划纲要》中。

下面我们再从几个具体的方面来看看国内高等教育:

1、规模: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立足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面向21世纪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作出了“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重大决策。

经过10年努力,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先后超过俄罗斯、印度、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扩招之前,1998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为623.1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9.8%;到2002年,在学规模1600万人,毛入学率达到15%,进入大众化发展阶段,2009年,在学总规模2979万人,是1998年的4.8倍,毛入学率达到24.2%,比1998年增长14.4个百分点,具有高等教育文化程度的人口数达9830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9.9%。

2、质量:

增加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的指导思想。

特别是高校连续几年大规模的扩招带来了质量的下滑,所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2007年1号文件《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实施质量工程,内容包括:

实施大学生创新型实验计划,批准120所高校立项实施16340个项目;设立“教学名师奖”,评选表彰500名国家级教学名师;遴选建设101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

同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质量工程”在高校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今年的规划纲要中又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3、评估:

评估是高等教育质量监控保障体系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高等教育评估方式可分为三种:

分别是水平评估、专业评估、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水平评估,即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应该也是影响最大、争议最多的评估。

本科评估的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

1994年,教育部出台了一套合格评估方案,主要针对一批1980年代兴建的本科院校进行评估,一共评了170多所院校。

1993年,国家提出“211工程”之后,要求进入“211工程”需要在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上达到优秀,于是从1996年开始,对申报高校进行优秀评估,但总共只评了30多所。

1999年开始,教育部把处于中间段的院校也纳入评估范畴,称为随机评估。

这样一来,3种评估,3个方案,就把所有的高校都概括进去了。

到了2002年,教育部吸收了以往3种方案,并将3种方案合并为1种,即高等教育本科工作水平评估。

该评估方案包括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43个观测点(即三级指标),分四个等级,即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

评估结果与高校招生直接挂钩。

至2008年,全国592所普通高校全部完成了首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

专业评估主要是评估高校各学科专业的建设水平的一种考评体系,是一种将评估结果与增设新专业,审批学位点,确定招生计划等相关政策挂钩的激励机制。

第三个是专门针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08年,教育部发布《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对高职院校教育质量进行评估。

4、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等教育正日逐成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进一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研究与开发的差距,全面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我国政府通过实施“211工程”(1990年开始,要在21世纪建设好100所重点大学,所以称211,目前共有112所高校进入名单。

)和“985工程”(98年5月江泽民在北大百年校庆上提出,要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目前39所高校位列其中。

)加快一流大学和重点大学建设步伐,培育一批重点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造就一批高层次人才。

高等学校取得大批高质量科研成果,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在国家和地方的重大战略决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自然科学奖:

近6年,高校获奖数占每年度授奖总数的比例基本在一半以上;5年来产生的8项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中,高校占了7个。

高校已经成为我国原始创新和技术发明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项目:

近年来,高等学校承担国家“973”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占半数以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直保持在70%以上,重点重大项目都在50%以上。

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重点实验室140个,占全国总数的64%;依托高校建设的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有102个,占总数的31.7%;在国家确定的今后15年我国科技发展重中之重的16个科技重大专项中,也有高校专家的全面参与,其中,“高温气冷堆核电站”专项的研制、设计与建设由清华大学负责主持。

优秀创新团队:

在参与科研项目的过程中,高校形成了一批优秀创新团队,带动了学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2009年,教育部创新团队项目共立项80个,高校获国家创新研究群体资助18项,占总数的64.3%,是历史上比例最高的一年。

院士:

2009年,高校新增中国科学院院士19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0人,分别占增选数的54.3%和41.7%。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执行主席路甬祥说:

“近年来,新增院士中来自高校的院士成为多数,这是国家科教兴国战略实施的结果。

高校院士的增加,能够带动高校教育、科研整体水平的迅速提升,促进更多拔尖创新人才的涌现。

5、优先发展战略:

1992年十四大明确了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国必先强教。

中国未来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基础在教育。

今年,国家又制定并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优先发展教育,加快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对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需求,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方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6、教育公平与均衡教育发展: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持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在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失衡问题.在教育公平的视野下,要实现高等教育均衡发展,树立正确的高等教育均衡发展观念是先导,合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是主导,实行有针对性的补偿性教育政策是保障,加强高校内涵建设与特色发展是关键。

7、中西部教育振兴计划:

在国家近期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要启动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深入推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

原教育部副部长陈希也谈到:

要积极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加快发展。

通过中央财政投入,以提高中西部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为目标,重点建设一大批中西部本科高校,提高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支撑中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力争到2020年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一批水平高、有特色、贡献大的高等学校。

8、高校办学自主权与高校特色:

规划纲要中提到,要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教育部长袁贵仁也强调,当前国内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重点在深化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体制改革,依法明确政府管理高等学校权责,扩大高等学校办学自主权,探索建立现代大学制度。

具体内容应该包括:

政府在办学经费、招生、课程设计、培养方案、毕业、学位等事项上下放办学自主权;高校管理去行政化,逐步建立大学的理事会制度,加强高校内部学术委员会的权利和作用,构建教授治学的管理模式,赋予院系充分的自主权,包括教授聘任、课程设计、学生培养计划、毕业学位等;引进第三方评价机构(也称中介性评价机构),对高校的考评评估不再由教育主管部门来进行。

(如麦可思公司每年发布《中国大学生就业蓝皮书》)

在2009年中国改革论坛暨年度评选活动,吉林大学“去行政化”改革获得提名。

该校改革的重点是强化学术委员会权利。

学术委员会是吉大学术评议、审议、论证和决策的最高学术权力机构。

学校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不担任各级学术委员会委员职务,实现了行政管理与学术决策的相对分离。

学部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采用轮值制,任期两年。

所有层面的委员都通过民主推荐或者选举产生。

另外在去行政化方面走在前列的还有正在筹建中的南方科技大学,它是独立法人单位,学校设置章程,在深圳特区立法内依法治校,行政部门按照法律规定拨款,授予财务、人事和学校运作的自主权。

同时,高校发展应避免千校一面,各学校应充分利用自己的地域、学科等较优势,实施科学发展。

与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相结合,增强自己的服务能力,从而突破发展困境,形成“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生动局面。

三、地方高等院校的作用与地位

1、发展进程

建国以后:

建国初:

改为公办,统一领导,集中管理(教育部与有关部委)

1956年:

条条变成块块(由集中管理变成地方管理)

1958年:

高校229所,其中187所为地方管理,81.66%

1960年:

1289所(大跃进)

1965年:

434所(条块办学,分级管理,教育部34,中央业务部门149,地方251,占57.83%)

文革十年:

地方管理

文革后—1978年:

598所,教育部38,中央部委217,地方343,占57.36%

改革开放以来:

统一领导,分级办学,分级管理

1985年以后:

中央、省区市、中心城市三级办学

1998年以后:

中央和省两级,以省为主

2000年:

全国高校数为1041所,地方925所,占88.86%,在校生543万,地方高校380万,占69.98%

2007年:

办在地级(市州)行政区划的高校220所,占全国333地级市州的66.07%

2008年:

全国高校2263所,其中民办高校640所(含独立学院322,约占普通高校30%)

世纪之交:

传统地方高校,新建地方高校,行业高校划转地方组成地方的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环境科学食品科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