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模式飞地经济.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27413 上传时间:2022-10-12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8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创新模式飞地经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创新模式飞地经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创新模式飞地经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创新模式飞地经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创新模式飞地经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创新模式飞地经济.docx

《创新模式飞地经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创新模式飞地经济.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新模式飞地经济.docx

一、创新模式——飞地经济

前言

“飞地经济”并非是我国独创的一种区域协作形式,早在十五世纪欧洲进行殖民掠夺时就已产生,只是当时没有“飞地经济”这一词,英国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史足以说明这一点,可以说西方殖民主义者是最早“飞地经济”的实践者。

我国内地最早出现“飞地经济”这一经济术语始于2004年。

当时正值改革开放20多年,主导中国经济的“非均衡发展”模式导致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与地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并存。

东部沿海的经济高速发展与“塌陷的”中部、落后的西部以及背着“包袱”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形成巨大反差。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对外贸易长期实行出口导向战略,这使得沿海城市或区域成为国外企业的海外“飞地”,“飞地”的产品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不高,产业链不长,在一定程度上与内地经济缺乏密切联系,同时还频频遭到国外对华的贸易报复,最终给当地及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一)飞地经济概念

1.“飞地”的内涵 

“飞地”(enclave)是国际法的一个重要概念。

《法学辞典》对它的定义是:

“一国位于他国国境之内不与本国毗连的领土。

”我国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给“飞地”赋予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含义:

一块土地所有权属于一个城市,而使用权属于另一个城市,并利用“飞地”战略来发展当地经济。

“飞地(Enclave)”具有政治含义、城市含义、文化含义和经济含义等多种意义。

(1)“飞地”的政治含义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省份的领地被另一个国家或省份领地包围着;或者是被另一个国家或省份的领地包围着的一个国家或省份的领地。

可以称这些领地为政治“飞地”或行政“飞地”。

比如,《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将“飞地”解释为“SmallTerritoryofonestatesurroundedbythatofanother.”(注:

霍恩比著.李北达编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1988)《牛津当代英语袖珍词典》将“飞地”解释为“Territoryofonestatesurroundedbythatofanother.”(注:

F.G福勒,H.W福勒原编,R.E艾伦修订.牛津当代英语袖珍词典.牛津大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4年)《现代英汉词典》将“飞地”解释为“Landofoneprovinceorcountyenclosedbythatofanother.”(注:

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词典组.汉英词典(修订版编印部).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9)《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是指,“位居甲省(县)而行政上隶属于乙省(县)的土地。

也指甲国境内的隶属乙国的领土。

”(注: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4)

(2)“飞地”的城市含义是指一个城市中在经济、文化和劳动力等结构上具有独特性的一小块城市区域;或者是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形成的与原来城市在空间上相分离职能上相联系城市用地。

可以称这些区域为城市“飞地”或文化“飞地”。

比如,美国的著名城市经济学家MinZhou在研究美国纽约及曼哈顿的“唐人街(Chinatown)”问题时,认为“唐人街”就是一块城市“飞地”(Urbanenclave),指出了“飞地”是“一个部分自治的经济体系,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劳动力市场,这个劳动力市场(可能还是一个消费市场)支持了那里人们的商业活动并帮助他们在更大的经济体中进行更为成功的竞争。

唐人街的飞地经济虽然由小且边缘性的商业活动所主导,但却非常有竞争力。

”它是“由一个二元结构即被保护的部分和出口部分所组成;”“是一个较大经济体中的一个隔离的部分。

”(注:

Chinatown:

ThesocioeconomicpotentialofanurbanEnclave.MinZhou,TempleUniversityPressphiladephiapublished,1992)我国学者刘红星、周一星认为城市“飞地”是指“城市向外推进时,出现了空间上与原建成区断开,职能上却与原有市区保持密切联系的新的城市用地。

这种空间上与原建成区分隔的城市的扩展方式称为飞地型。

”并认为“产生城市飞地的原因是复杂的,但主要是市区边缘受地形、水体限制,结果跳出原市区一定距离,在条件适宜的地方生成新的功能区或新的点状城镇,用以分散城市中心的压力。

许多大城市的卫星城镇就是飞地型发展的产物。

”(注:

刘国光主编.中外城市知识辞典.中国城市出版社,1991.3)(3)“飞地”的经济含义“飞地”的经济含义是一个在经济结构、经济作物、经济状态都与周围不同的一小块经济区域。

可以称为土地“飞地”、作物“飞地”或经济“飞地”。

比如,早在1950年代中期,德国著名区位和空间经济学家瓦尔特•艾萨德在他的《区位和空间经济学》中将一块四周被小麦包围着的草地称为“飞地”,他认为由于草地“飞地”因周围被小麦包围的地势而阻挡了来自外面的任何行为,使得草地生长很好。

(注:

WallterIsard.LocationandSpace-Economy.PublishedbyMassachusettsInstituteofTechnologyandJohnwiley.1956)《土地大辞典》将“飞地”解释为“一个单位的土地与其成片土地相分离,而座落于其他单位土地范围内的零星土地。

这类土地应经有关单位协商,予以调整,以利用土地。

”(注:

马克伟主编.土地大辞典.长春出版社,1991.6)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1984年6月出版的《英汉国际经济词汇》对“飞地”解释为“不发达国家中的小块经济发展地区。

”(注:

朱一桂编.英汉国际经济词汇.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6)这些解释就更进一步将“飞地”概念在经济意义上外延。

从单纯行政隶属不同的土地,外延为与周围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区。

以上关于“飞地”的多种解释说明,“飞地”包括政治“飞地”、行政“飞地”、文化“飞地”、人种“飞地”、城市“飞地”、经济“飞地”、作物“飞地”等。

但无论哪一种解释都揭示出了作为“飞地”的区域应该是在环境和条件方面不同于周围地区的环境和条件,离不开区位和空间,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特征即:

“飞地”是与周围特定因素不同的一小块特定地理区域。

所以本文认为“飞地”的含义,在经济意义上可以进一步外延为:

“飞地”就是不同于周围地区环境和条件的一块特定地理区域,或者是不发达地区中一小块经济发展地区。

可见,“飞地”是一种特殊地理区域,是指在周围环境异常不同的条件下,唯有这一地理区域具有某种或某些丰富而特殊的资源,从而具有某种特殊的场,产生了增长点或极或核心。

由于这些增长点或极或核心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和弥散力,但由于某种特殊的历史原因,那里的资源从来就未得到有效地开发。

本文所研究的“飞地”,应该是指不发达的落后地区中一小块经济发展的地区即落后地区中的“飞地”。

2.飞地经济内涵

美国的著名城市经济学家MinZhou就把“飞地经济”定义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两个互相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体制和机制限制,通过规划、建设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进行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的经济模式。

飞地经济的载体是园区、基地或者城镇,其特点为由点对点的企业转移转变为区对区的产业转移,由单纯的资金承接转变为管理与项目的复合承接。

“飞地经济”是指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双方政府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飞出地”方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互不隶属的“飞入地”方的工业基地,通过规划、建设、管理和税收分配等合作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持续或跨越发展的经济模式。

“飞地经济”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与原来区域在空间上相分离,内容上相互联系的地区。

具体而言就是在推进工业化和招商引资过程中,打破行政区划限制,把甲地招入的资金和项目放到行政上隶属乙地的工业园区,通过建立科学的利益分配机制,从而实现互利共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飞地经济是指两个互相独立、经济发展存在落差的行政地区打破原有行政区划限制,通过跨空间的行政管理和经济开发,实现两地资源互补、经济协调发展的一种区域经济合作模式。

飞地经济城市经济学家认为,飞地经济是与飞地本身具有的资源禀赋优势,通过比较优势和产业关联与飞地周边地区协调发展的一种经济形式,它是增长极理论、区域比较优势论的综合运用。

飞地经济与某一特定的飞地有着密切联系,内部具有不同的经济形态,具体地说,飞地经济是区域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模式,它是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整批输出项目,而另一些偏远的不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提供生产要素交由前者管理,产生的利税以一定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共享,进而实现地区间发展的双赢目的。

同时,这种发展模式也是区域之间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的结果,其优势在于可以绕过行政区划壁垒,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同时有效避免环境与发展的矛盾。

飞地经济发展的最后结果必然是区域内经济的一体化。

(二)飞地经济发展模式

“飞地经济”发展模式,原是指经济相对发达的城市整批输出项目,而另一些偏远的不发达的城市提供土地交由前者管理,利税则两者共享;是区域之间进行产业梯度转移的结果,其优势在于可以绕过行政区划壁垒,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同时有效避免环境与发展的矛盾;是一种市场经济行为,主要根据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跨地区合理整合土地、劳动力等资源,降低开发区的运营成本。

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飞地经济”模式有着不同的分类:

1.按飞地建设的投入方式,可分为三种模式

(1)飞出地投资型,即由飞出地负责全部基础建设投入;

(2)飞入地投资型,即由飞入地负责全部基础建设投入;

(3)两地共投型,即由两地按照协议共同分担基础建设投入。

2.按飞地工业基地的管理方式,可分为三种模式

(1)飞入地管理型,对工业基地进行属地化管理。

优点是管理方熟悉当地社会经济环境,不足之处在于可能形成对企业服务的不连续性,没能有效利用飞出地的管理经验。

(2)飞出地管理型,由飞出地派遣管理团队对基地进行管理,对企业进行服务。

优点是保证了服务、政策的连续性,使企业有“宾至如归”的感觉,缺点是管理方需要时间来理解当地经济文化环境。

(3)两地共管型,设立双方长期友好合作的机制,基地管理委员会由双方共同派驻人员。

这样既能保证基地服务管理的延续性,又能充分利用飞入地的资源,但前提是双方真诚的合作,高效的沟通。

3.按飞地形成的原因,可分为三种模式(与5重合)

(1)集约用地型。

该类型是“飞地经济”模式的最早表现形式,以福州市永泰县建立马洋工业集中区为代表。

它不仅探寻了山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克服了行政分割造成的工业布局分散、资源浪费的现象,更是探寻了一种平衡各行政区域间利益的方法。

(2)优势互补型。

该类型中,飞入地和飞出地经济发展水平近似,但各自的资源禀赋能够形成很好的优势互补,通过“飞地经济”的发展能够达到双赢。

典型案例如大连市长海县与普兰店市的合作。

(3)产业梯度转移型。

该类型中,飞入地主要承接飞出地的产业转移,往往飞出地具有雄厚的资金优势、先进的基地管理经验,但由于飞出地商务成本上升,产业结构升级,必然有一部分产业需要外迁,此时飞地经济工业园成为首选之地。

转出企业一方面可以继续享受高质量的基地管理服务,另一方面还可充分利用飞入地的成本优势。

4.按照我国同济大学任浩教授

飞地的作用将飞地经济分为三种模式:

(1)借鸡生蛋,即借其他地方的工业园区来发展自己的招商引资项目。

(2)筑巢引凤,即在现有开发区中划出一片作为专业园区,形成“园中园”。

或者在园区之外的某个地方设立新的产业园区,作为现有开发区的延伸,这叫“园外园”(中关村)。

(3)净地托管,即工业园区规划不变、行政区划不变,拆迁安置由当地政府完成后,净地交给有实力、有品牌的开发区来建设、管理、开发。

5.基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视角,我们将飞地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财会金融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