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知识清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7378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777.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一知识清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必修一知识清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必修一知识清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必修一知识清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必修一知识清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一知识清单.docx

《必修一知识清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一知识清单.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必修一知识清单.docx

必修一知识清单

(接期中前)【清单1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1.水进出细胞的原理

(1)渗透作用概念:

水分子等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

(2)发生条件:

①具有半透膜;②膜两侧溶液有浓度差[提醒:

指物质的量浓度]。

(3)渗透作用装置

 

分析:

漏斗内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烧杯内清水浓度;半透膜允许水分子可透过,蔗糖分子不能透过。

单位体积蔗糖溶液中水分子数少于单位体积清水中水分子数→多的一边

少的一边。

单位时间内:

低浓度溶液高浓度溶液→漏斗颈内液面上升。

漏斗内液面不再上升(平衡后),仍然是漏斗内蔗糖溶液浓度大于烧杯内溶液浓度。

注:

液面上升速度及高度差都取决于膜两侧溶液的浓度差。

渗透作用中水分子运动方向是双向的。

2.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条件:

细胞膜相当于半透膜;细胞质与外界溶液有浓度差。

(2)现象

①图A: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吸水膨胀。

②图B: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细胞失水皱缩。

③图C: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功能。

注:

动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速率和量取决于浓度差。

3.成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1)成熟植物细胞的结构

全透小

(2)【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或检验“原生质层相当于一层半透膜”

①实验原理

内因:

原生质层具有选择透过性,相当于一层半透膜;原生质层的伸缩性大于细胞壁的。

外因:

原生质层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失水(吸水/失水)→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细胞吸水(吸水/失水)→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②实验材料:

活的(细胞有活性)成熟的(有大液泡)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如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或黑藻叶。

采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是因为细胞中有一个紫色的中央大液泡,便于观察。

③实验步骤

a.制作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临时装片。

b.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中紫色的中央液泡的大小,以及原生质层的位置。

c.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0.3g/mL的蔗糖溶液,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

d.用低倍显微镜观察:

因细胞渗透失水(吸水/失水),所以可观察到:

原生质层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发生质壁分离现象;此过程中液泡体积逐渐变小、颜色逐渐变深。

另外可推测出细胞液浓度逐渐升高,渗透压逐渐升高,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增强。

此状态下细胞壁与原生质层间充满蔗糖溶液。

e.从盖玻片的一侧滴入清水,在盖玻片的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重复几次。

f.用低倍显微镜观察:

因细胞渗透吸水(吸水/失水),所以可观察到:

原生质层逐渐贴近细胞壁,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此过程中液泡体积逐渐变大、颜色逐渐变浅。

另外可推测出此过程中液泡浓度逐渐降低,细胞吸水能力逐渐减弱。

 

注:

植物细胞吸水和失水的速率和量取决于浓度差。

质壁分离及复原过程中都有水分子进出细胞。

4.渗透现象及原理的拓展分析

(1)死细胞、动物细胞及未成熟的植物细胞不能(能/不能)发生质壁分离。

(2)在一定浓度、溶质(如蔗糖)不能穿膜的溶液中成熟植物细胞现象为:

发生质壁分离。

(3)在一定浓度、溶质(如葡萄糖溶液、KNO3溶液、尿素、乙二醇)可穿膜的溶液中成熟植物细胞现象为:

发生质壁分离后又自动复原。

(4)成熟植物细胞在高浓度的蔗糖溶液(如0.5g/mL)中能发生质壁分离现象,

但不能复原,原因是外界溶液浓度过高,导致细胞失水过多而死亡。

(5)当细胞处于平衡状态时,细胞吸水量等于失水量。

(大于/小于/等于)

(6)右图所示状态细胞,A浓度大于或小于或等于B浓度。

(大于/小于/等于)

(7)高浓度盐水可对伤口杀菌消毒,原因是高浓度盐水可使细菌渗透失水而死亡。

【清单12】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1.小分子、离子的跨膜运输方式(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

方式

方向

(?

浓度→?

浓度)

载体蛋白

(需要/不需要)

能量

(消耗/不消耗)

举例

被动运输

自由扩散

高→低

不需要

不消耗

H2O、O2、CO2、甘油、脂肪酸、乙醇、苯、尿素

协助扩散

高→低

需要

不消耗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

主动运输

低→高

需要

消耗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核苷酸、无机盐离子等

主动运输普遍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细胞中,保证了活细胞能够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2.大分子、颗粒性物质的非跨膜运输方式(体现了膜的流动性)

(1)胞吞:

细胞外→细胞内,消耗(消耗/不消耗)能量,如白细胞吞噬病菌、变形虫摄食等。

(2)胞吐:

细胞内→细胞外,消耗(消耗/不消耗)能量,如消化酶、抗体、蛋白质类激素等分泌蛋白的分泌。

3.模型图分析

(1)图①表示:

自由扩散图②表示:

协助扩散图③表示:

主动运输。

(2)图④表示:

自由扩散图⑤表示:

协助扩散图⑥表示:

主动运输。

4.曲线图分析

(1)图⑦表示自由扩散,运输速率与物质浓度呈正比。

(2)图⑧可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若表示协助扩散,OP段限制因素是物质浓度,P点后限制因素是载体蛋白数量;若表示主动运输,OP段限制因素是物质浓度,P点后限制因素是载体蛋白数量或能量。

(3)图⑨曲线运输速率与O2浓度无关,说明不消耗能量,曲线表示被动运输。

(4)图⑩表示主动运输,OP段限制因素是O2浓度,P点后限制因素是载体蛋白数量。

(5)图

曲线运输速率与载体蛋白数量无关,说明不需要载体蛋白,曲线表示自由扩散。

(6)图

可表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若表示协助扩散,OP段限制因素是载体蛋白数量,P点后载体蛋白达到饱和状态,运输速率达最大值;若表示主动运输,OP段限制因素是载体蛋白数量,P点后限制因素是能量。

(7)图

表示主动运输,虚线下表示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虚线上表示物质从低浓度到高浓度运输,P点后限制因素是载体蛋白数量或能量

5.载体蛋白的特性

(1)特异性:

一种载体蛋白只能转运一种特定结构的物质,不同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种类不同。

(2)饱和性:

当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全部参与物质运输后,细胞运输该物质的速率达最大值,不再随物质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清单13】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1.【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重在理解)

反应式:

2H2O2

2H2O+O2↑

(1)变量分析(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①实验条件常温、加热、氯化铁溶液、

肝脏研磨液属于自变量。

②H2O2分解速率(指标:

气泡产生

数量、速度,卫生香燃烧情况)属

于因变量。

③试管中H2O2溶液的性质、浓度和

用量、FeCl3和肝脏的新鲜程度、加入试剂的量等属于无关变量。

(2)对照实验

①对照实验一般要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起对照作用。

本实验对照组是1组,实验组是2、3、4组。

②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观察的变量(自变量)外,其他变量(无关变量)都应当始终保持相同。

无关变量要始终相同且适宜。

③实验设计原则:

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等量适宜原则、可观测性原则等。

(3)实验分析

①4组和1组对照,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②4组和3组对照,自变量是催化剂种类,说明H2O2酶加快H2O2分解的速率更显著,即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4)加热、Fe3+、H2O2酶促进H2O2分解的原理

①加热能促进H2O2分解是因为提供了能量。

②Fe3+、H2O2酶能促进H2O2分解是因为降低了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2.酶概念的理解

(1)概念:

酶是由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酶是RNA。

(2)酶的作用:

催化作用;酶的作用机理:

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酶在催化学反应前后自身性质和数量不变(改变/不变)。

(3)合成酶的原料:

氨基酸或核糖核苷酸。

(4)合成酶的主要场所:

核糖体。

(注:

还有细胞核、线粒体、叶绿体)

(5)酶的作用场所:

可以在细胞内、细胞外、体外发挥催化作用。

3.酶作用机理曲线分析(右图)

(1)ac段表示无催化剂时反应进行所需要的活化能;

(1)bc段表示酶催化时反应进行所需要的活化能;

(1)ab段表示酶降低的活化能。

(2)在图中画出无机催化剂催化反应的曲线。

4.酶的特性

(1)高效性:

酶的催化效率大约是无机催化剂的107~1013倍。

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而催化效率更高。

(2)专一性: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因为酶只能催化与其结构互补的底物。

据酶的专一性可知:

能催化淀粉水解的酶是淀粉酶,能催化蔗糖水解的酶是蔗糖酶,能催化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蛋白酶,能催化植物细胞壁水解的酶是纤维素酶和果胶酶。

(3)作用条件较温和(温和性):

酶需要适宜的温度和pH。

酶促反应速率与温度(pH)的关系曲线都是抛物线,如下图所示:

 

①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或偏低,酶活性都会明显降低。

②过酸、过碱或温度过高,会使酶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使酶永久失活。

③低温抑制酶的活性,但酶的空间结构稳定,在适宜的温度下酶的活性可以升高。

④酶制剂适于在低温、最适pH下保存。

⑤人体内酶的最适温度在37℃左右,胃液的最适pH范围为0.9-1.5(酸性环境)。

 

5.实验分析

(1)酶本质的鉴定

①方法一:

颜色反应法:

蛋白质类酶可用双缩脲试剂鉴定,反应后呈紫色;

②方法二:

酶解法:

据酶的专一性:

蛋白质类酶能被蛋白酶水解;RNA类酶能被RNA酶水解。

(2)验证酶的高效性,实验的自变量是催化剂的种类(酶和无机催化剂)。

(3)验证酶的专一性,实验的自变量是酶的种类或底物的种类。

(4)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反应速率。

该实验不能用H2O2作为材料,因为H2O2受热会加快分解。

一般用淀粉为材料来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且检测时只能用碘液,不能用斐林试剂,因为该试剂需要水浴加热,而该实验需要严格控制温度。

(6)探究pH对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反应速率。

实验不能用淀粉作为材料,因为淀粉在酸性条件下会分解。

(7)探究酶活性的最适温度(或pH),应设置一系列的温度(或pH)梯度,然后测出相应温度(或pH)下酶的活性,若所得数据出现峰值,则其对应值就是该酶的最适温度(或pH)。

若没有出现峰值,则扩大范围,继续实验,直到出现峰值。

6.

(1)甲图:

①平衡点指生成物总量。

②曲线a与c对照,说明酶具有催化作用。

③曲线a与b对照,自变量是催化剂种类,说明酶具有高效性。

④曲线a、b、c反应速率从快到慢依次是a>b>c,说明催化剂只能改变达到平衡点的时间,不能改变平衡点的高低。

平衡点高低取决于反应物的数量,增加反应物,平衡点上移。

(2)乙图:

OP段限制因素是反应物浓度(数量),P点后限制因素是酶的浓度(数量)。

(3)丙图:

在底物充足的前提下,反应速率与酶浓度呈正比。

(4)丁图:

表示酶的专一性,其中A代表酶,B代表反应物,C、D代表生成物。

【清单14】细胞的能量“货币”ATP

1.ATP的功能:

ATP是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提醒:

ATP并不是唯一的直接能源物质)

2.ATP的结构:

(1)ATP中文名称:

腺苷三磷酸,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ATP的结构简式:

A—P~P~P,其中“A”代表腺苷(由腺嘌呤和核糖组成),“T”代表三,“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普通磷酸键,“~”代表特殊的化学键。

一个ATP分子中有1个A,2个特殊的化学键,3个磷酸基团。

(3)ATP去掉1个磷酸基团后叫ADP(腺苷二磷酸);ATP去掉2个磷酸基团后叫AMP(腺苷一磷酸/腺嘌呤核糖核苷酸),是组成RNA的基本单位之一。

(4)ATP的组成元素:

C、H、O、N、P。

(注:

DNA、RNA、磷脂、ATP组成元素都是CHONP)

(5)特点:

ATP在细胞中含量少,化学性质不稳定,远离A的特殊的化学键容易水解。

3.ATP和ADP可以相互转化:

 

(1)ATP的合成:

ADP+Pi+能量

ATP。

能量来自太阳能或物质氧化分解释放的化学能,

能量去向是储存于ATP远离A的特殊的化学键中。

①动物、人、真菌和大多数细菌合成ATP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①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合成ATP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光合作用。

①绿色植物根尖细胞中合成ATP的生理过程是呼吸作用。

②动物细胞中能合成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②绿色植物叶肉细胞中能合成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叶绿体。

②绿色植物根尖细胞中能合成ATP的细胞器是线粒体。

(2)ATP的水解:

ATP

ADP+Pi+能量。

能量来自ATP远离A的特殊的化学键的水解,

能量去向是用于各项生命活动。

(3)ATP与ADP的相互转化反应式不属于(属于/不属于)可逆反应,其中物质可逆,能量

不可逆,酶不相同(相同/不相同)。

4.ATP的利用

(1)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的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

(1)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释放的能量储存在ATP中。

(2)主动运输、胞吞、胞吐、生物发电、生物发光、肌细胞收缩、物质合成、大脑思考所需能量的直接来源都是ATP。

5.能源相关知识归纳

(1)能量的最终来源:

太阳能。

(2)细胞中的三大能源物质:

糖类、脂肪、蛋白质。

(3)生物体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糖类。

(4)细胞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葡萄糖。

(5)植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淀粉;动物细胞中的储能物质:

糖原。

(6)细胞内良好(主要)的储能物质:

脂肪。

(7)细胞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ATP。

【清单15】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1.【探究】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1)酵母菌是一种单细胞真菌,属于真核生物。

在有氧和无氧条件下都能生存,属于兼性厌氧菌。

(2)CO2和酒精的检测

①CO2可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也可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②酒精在酸性条件下与橙色的重铬酸钾反应变成灰绿色。

(3)配制酵母菌培养液的葡萄糖溶液要煮沸冷却,煮沸的目的是杀菌除氧,冷却是为了防止

高温杀死酵母菌。

(4)实验装置:

 

①10%NaOH溶液应放在A瓶中,作用是除去空气中的CO2/排除空气中CO2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②酵母菌培养液应放在B、D瓶中。

③澄清石灰水或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应放在C、E瓶中。

④D瓶封口放置一段时间后,再连通盛有澄清石灰水的锥形瓶,目的是消耗瓶中的O2,防止酵母菌的有氧呼吸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⑤CO2检测时,C瓶的石灰水浑浊度高,C瓶的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变色快。

⑥酒精检测时检测液应取自B、D瓶,其中只有取自D瓶的检测液加入重铬酸钾后呈灰绿色。

(5)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水。

(4)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通过细胞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的二氧化碳。

2.有氧呼吸

(1)概念:

细胞在O2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CO2)和水(H2O),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

(2)有氧呼吸场所:

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主要)。

(3)线粒体增大膜面积方式:

内膜向内腔折叠形成嵴。

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分布于线粒体的基质中和内膜上。

(4)有氧呼吸过程

阶段

场所

物质变化

能量变化

第一阶段

细胞质基质

1葡萄糖(C6H12O6)→2丙酮酸(C3H4O3)+4[H]

少量能量

第二阶段

线粒体基质

2丙酮酸(C3H4O3)+6H2O→6CO2+20[H]

少量能量

第三阶段

线粒体内膜

24[H]+6O2→12H2O

大量能量

(5)有氧呼吸总反应式: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大量能量。

(6)有氧呼吸过程中:

葡萄糖(C6H12O6)参与第一阶段,H2O参与第二阶段,O2参与第三阶

段(作用:

与[H]结合生成H2O,释放大量能量);CO2生成于第二阶段,H2O生成于

第三阶段;第三阶段释放能量最多。

有氧呼吸产生的[H]实质是NADP(还原型辅酶Ⅰ)。

(7)有氧呼吸各元素去向:

①研究元素去向的方法:

同位素标记法。

②产物CO2中的:

C来自葡萄糖,O来自葡萄糖和水;

产物H2O中的:

H来自葡萄糖和水,O来自氧气。

3.无氧呼吸

(1)无氧呼吸两个阶段都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

无氧呼吸第一阶段与有氧呼吸完全相同,都产生了共同的中间产物丙酮酸;第二阶段在不同酶的催化下生成酒精和CO2或乳酸。

(2)无氧呼吸总反应式

①酵母菌、多数植物、苹果:

C6H12O6

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②乳酸菌、骨骼肌、马铃薯块茎、甜菜块根、玉米胚:

C6H12O6

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注:

不同生物无氧呼吸的产物不同,是因为酶的种类不同。

无氧呼吸产生的[H]实质是NADH。

(3)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释放出少量(大量/少量)能量,合成少量(大量/少量)ATP。

4.细胞呼吸拓展分析

(1)细胞呼吸过程中:

葡萄糖只能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丙酮酸在有氧条件下进入线粒体中被利用,无氧条件下在细胞质基质中被利用。

(2)细胞呼吸的实质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合成ATP,其中大部分能量以热能

形式散失,只有少部分能量储存在ATP中,用于生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

(3)①有氧呼吸有机物彻底(彻底/不彻底)氧化分解,因此释放的能量多(多/少)。

(3)②无氧呼吸有机物不彻底(彻底/不彻底)氧化分解,因此释放的能量少(多/少),大部分

能量存留在酒精或乳酸中。

(4)①分解等量葡萄糖,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CO2生成量之比为3:

1。

(4)②产生等量CO2,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葡萄糖消耗量之比为1:

3。

(5)好氧菌(有氧呼吸)、厌氧菌(无氧呼吸)细胞呼吸的场所在细胞质。

5.细胞呼吸原理的运用

(1)用透气的消毒纱布或松软的“创可贴”包扎伤口,是为了抑制伤口处厌氧菌的繁殖。

(2)疏松土壤、稻田定期排水,促进根系的有氧呼吸,防止根系无氧呼吸而引起酒精中毒。

(3)酿酒过程中,前期通入无菌空气让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后期封闭发酵罐,让酵母菌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4)向发酵罐通入无菌空气,利用醋酸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的有氧呼吸生产味精。

(5)提倡慢跑等有氧运动,避免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而使肌肉酸胀乏力。

(6)食品真空包装、充加CO2能抑制细胞呼吸,延长保存期。

注:

破伤风芽胞杆菌为原核生物,只能进行无氧呼吸。

6.细胞呼吸方式的判断(以葡萄糖为底物)

(1)消耗O2或产生H2O⇒存在有氧呼吸。

(2)不消耗O2,只产生CO2⇒只进行无氧呼吸。

(3)O2吸收量=CO2产生量⇒只进行有氧呼吸。

(3)O2吸收量<CO2产生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进行,多于CO2来自无氧呼吸。

(3)O2吸收量>CO2产生量⇒呼吸底物中存在脂肪,因为脂肪中H多O少,氧化分解时耗O2多。

(4)酒精量=CO2产生量⇒只进行无氧呼吸。

(4)酒精量<CO2产生量⇒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都进行,多于CO2来自有氧呼吸。

(5)VCO2/VO2=4/3⇒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强度相同,葡萄糖消耗量一样多;

(5)VCO2/VO2>4/3⇒无氧呼吸占优势,消耗葡萄糖多;

(5)VCO2/VO2<4/3⇒有氧呼吸占优势,消耗葡萄糖多。

7.酵母菌、植物组织细胞呼吸曲线分析

(1)0点:

细胞只进行无氧呼吸。

(2)0~b段:

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同时进行,随O2浓度增加,无氧

呼吸受到抑制而逐渐减弱,有氧呼吸逐渐增强。

a点时,有氧呼吸和无氧呼

吸CO2产生量相同,但两者呼吸强度不同,有机物消耗量之比为1:

3。

(3)b点后:

细胞只进行有氧呼吸。

(4)水果、蔬菜、粮食的储存应选择a点O2浓度,因为此浓度下细胞呼吸强度最低。

(5)mn段CO2释放量逐渐减少的原因:

无氧呼吸逐渐减弱,但由于O2浓度较低,有氧呼吸也比较弱。

(6)np段CO2释放量逐渐增多的原因:

随O2浓度增高,有氧呼吸逐渐增强。

(7)有氧呼吸CO2释放量也可表示O2吸收量。

(8)两条实线间的距离可表示无氧呼吸强度,当两曲线重合时(距离为0),无氧呼吸强度为0。

【清单16】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1.【实验】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色素的提取:

绿叶中的色素能够溶解在有机溶剂无水乙醇(体积分数95%酒精)中。

(2)色素的分离:

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溶解度高的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的

快,反之则慢,这样,色素就会随着层析液在滤纸上的扩散而分离开。

分离方法:

纸层析法。

(3)试剂及药品作用

①无水乙醇作用:

溶解、提取色素;②层析液作用:

分离色素;

③SiO2作用:

有助于研磨得充分;④CaCO3作用:

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分离过程中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原因是避免滤液细线中的色素直接溶于层析液中。

(5)色素分离结果(见右图)

滤纸条上观察到4条色素带,自上而下依次是胡萝卜素、叶黄素、

叶绿素a和叶绿素b。

可知胡萝卜素的溶解度最高,叶绿素b的

溶解度最低;叶绿素a的含量最多。

(6)提取和分离现象异常原因分析

Ⅰ.收集到的滤液绿色过浅

原因:

①未加SiO2,研磨不充分;②使用放置数天的菠菜叶,滤液色素(叶绿素)含量较低;

③一次加入大量的无水乙醇,提取浓度太低;④未加CaCO3或加入过少,色素分子被破坏。

Ⅱ.滤纸条看不见色素带

原因:

①忘记画滤液细线;②滤液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业技术培训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