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节《诗词五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6606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95.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十一节《诗词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第二十一节《诗词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二十一节《诗词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二十一节《诗词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二十一节《诗词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十一节《诗词五首》.docx

《第二十一节《诗词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十一节《诗词五首》.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二十一节《诗词五首》.docx

第二十一节《诗词五首》

  

《诗词五首》

主讲:

黄冈优秀语文教师 罗菲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每首诗的作者及出处等文学常识。

2、把握五首诗的内容及其意境美。

3、了解五首诗的艺术特色,体会它们在语言上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积累诗词中的名句。

 

二、重点知识归纳及讲解

  诵读方法提示

  一是学会断句、停顿,不破读;二是要理解诗词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诵读;三是有一边诵读一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情景的习惯,在想象中诵读;四是要有读一首背一首的习惯,学完一首马上背诵。

 

《迢迢牵牛星》

1、《古诗十九首》简介

  大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五言抒情诗。

它们大多抒写游子、思妇主题,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深受当时文人的喜爱,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但是,它们没有题目,也不知作者是谁,因此就被笼统地称为“古诗”,意思指它们是魏、晋以前的古人所作的诗。

西晋以后很多文学大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的作品。

在梁代,昭明太子萧统主持编选作品总集《文选》,从这批“古诗”中选取了十九首。

2、诗句赏析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3、主题

  这首诗看似写神话传说,看似写天上的爱情悲剧,而实则是人间爱情生活的真实写照。

此诗产生的年代,正是社会动乱时期,男子从征服役,人为地造成家庭破裂、夫妻分别,尤其给劳动妇女造成的是身心上的双重痛苦。

夫妇久别是她们的生活,离愁别恨是她们的伴侣,夫妇团聚就成了她们的向往。

此诗抒写的就是这样一种思想感情、这样一种社会现实。

 

《渡荆门送别》

1、作家及作品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中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贺知章称为“诗仙”。

其诗大多为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诗风雄奇豪放。

  这首诗是李白出蜀时所作。

荆门,即荆门山,位于今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山隔江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二十五岁的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化,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色。

2、诗句赏析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从来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3、主题

  这首诗的首联从直接叙述入手,介绍作者离蜀到楚漫游的行踪。

中间两联描写途中所见的景色,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美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

尾联表达了他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春望》

1、作家及作品简介

  杜甫(公元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拾遗等,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

我国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

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为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春望》写于次年三月,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2、诗句赏析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主题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感时恨别,忧国思家的感情。

被安史叛军占领、掳掠的长安城,荒凉而凄惨。

作者目睹眼前一片破败的景象,不禁为战乱未愈、国势艰危而忧虑,也为自己困居长安,与家人离别而悲伤。

可以说,全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作家及作品简介

  岑参(715~770),江陵人,其诗题材多样,想象丰富。

描写边塞最为擅长,与高适齐名。

他的边塞诗以具有特色的语言、鲜明的情调,把西域地区的雄伟壮阔、绮丽多姿的自然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他把激烈征战、远戍思乡,将军逸乐、战士悲苦等等内容都写入诗中;热情地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卫祖国而英勇抗敌的战斗精神。

历来被认为是“边塞诗”作者中成就最高的一个。

有《岑嘉州集》。

  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岑参在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幕府任判官,在中军帐里摆开酒宴,为武判官饯行,于是产生了这首咏雪送人之作。

2、诵读诗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3、分析诗句

  全诗可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10句),写漫天大雪中边地的壮丽景象。

这部分紧扣诗题中“白雪歌”三字,为送别作铺垫,展开了一幅广阔的飞雪图,以透露诗人的豪放感情。

可分三层。

  第一层(1—4句),写大雪纷飞,遍地银妆的图景。

  第二层(5—8句),写雪天的奇寒。

  第三层(9—10句),写沙漠冰封,愁云惨淡的图景。

  第二部分(11—18句),写送别武判官的情形。

这部分紧扣诗题中“送武判官归京”六个字,一边叙事,一边抒情,按时间顺序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11—14句),写送别宴会。

  第二层(15—18句),写轮台东门送别时依依不舍的心情。

4、写作特色

(1)情景交融。

  这首咏雪送别诗,前十句从不同侧面写雪,后八句写送别。

雪景衬托送别,送别中又描写雪景。

诗在咏雪景的同时表现了雪中送友的真挚情谊,还传达出诗人独特奇妙的感受。

意境鲜明壮伟,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2)语言明快优美,又利用了换韵与场景画面交替的配合,形成跌宕起伏的节奏旋律。

5、主题

  本诗是边塞诗的名篇佳作。

全诗以塞外冰天雪地的奇丽风光着笔,通过特殊的环境背景描绘,衬托出送别之情,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西北边塞军旅生活的情景,烘托出边塞将士和诗人自己豪迈气概和壮烈胸怀。

 

《西江月》

1、作家简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

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有《稼轩长短句》。

2、词句赏析

西江月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3、主题

  这首词构画了一幅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一片诗情画意,优美动人,夜色那么清幽,气氛那么恬静,充满了乡土气息,抒发了诗人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名句赏析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前一句形象地描绘出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特有的景色:

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限的低平的原野。

它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

后面一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以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

境界高远,一个“入”字,力透纸背,用语贴切。

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采用拟人手法,极力渲染诗人忧国思家的痛苦心情。

“感时”扣时局的动乱、春光的美好。

“恨别”,谓家人的离散、个人的遭遇。

“花溅泪”是说花草也因国家的残破和人民的流离而同情地流出了眼泪;“鸟惊心”,是说春鸟也因国家的残破和人民的流离而惊恐啼哭。

两句互文见义。

诗中的“花鸟”,不再是单纯的大自然中的花鸟,而是含着诗人的思想感情,是诗人难以抑制的忧时伤乱的爱国感情的形象化。

这两句景随情移,情随景迁,情景交融,再加形象的拟人手法,成为绝代佳句。

司马光说:

“花鸟平时可娱之物,见之而泣,闻之而悲,则时可知矣。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

“忽如”二字下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

“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

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

“春雪满空来,处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

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联想、造境俱称奇绝。

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三、难点剖析

  《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的写作特色。

一、写景与抒情相融。

  全词共八句,全在写景,也全在抒情,情景相融。

这景是夏夜月白风清,稻花飘香,蛙声一片(上阕),山雨欲来,夜行人匆忙赶路,寻找茅店之景(下阕),既宁静,又喧腾,动与静相得益彰,充满了诗情画意,洋溢着诗人热爱农村生活之情。

二、语言朴素通俗。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明白如话,一看就懂,给人以朴素清新之感。

三、侧面烘托的手法。

  蛙的欢叫从侧面烘托了人的喜悦,又以惊鹊,鸣蝉反映月夜的静谧,使夏夜更加美好,把作者那种满怀喜悦的怡然自得之情写出来了。

四、画面优美。

  上阕写月白风清之“景”和鹊噪、蝉鸣、人语、蛙鼓之“声”以及稻花之“香”,勾勒出一幅幽美的江南农村夏夜图;下阕中寥落的星、轻微的雨、林边的店、古朴的桥等景物策应着上片中的清幽夜色和恬静气氛,就如一幅优美动人,饶有情趣的江南山村盛夏月夜图,给人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课后拓展

  希望同学们在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和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主旨)的基础上背诵这五首诗。

-返回-

  

同步测试

1、“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这副对联说的是(C )

A.贾谊           B.诸葛亮

C.屈原           D.文天祥

2、下列名句的作者顺序正确的一项是(B)

(1)杀身成仁。

(2)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4)舍生取义。

(5)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6)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7)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8)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9)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A.孟子诸葛亮苏武孔子范仲淹杜甫顾炎武文天祥顾宪成

B.孔子诸葛亮屈原孟子杜甫范仲淹顾宪成文天祥顾炎武

C.孔子诸葛亮苏武孟子屈原范仲淹顾宪成文天祥顾炎武

D.孟子诸葛亮屈原孔子杜甫范仲淹顾宪成文天祥顾炎武

读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回答问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

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

铁马冰河入梦来。

3、赏析有误的一项是(C )

A.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部分组成,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

B.诗中“当”字表现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显示提示

提示:

  3、第三句不是写梦境。

是说明作者醒卧在床,夜深人静,听到屋外起风下雨。

阅读下面诗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却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这首古体诗的作者岑参是唐朝著名的____________诗人,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

5、“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两句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手法,在《木兰诗》中,我们也学过类似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文中选出诗中具体表现边塞雪天奇寒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对它的妙处你能说出一、二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答案

答案:

  4、边塞

  5、将军百战死,壮志十年归

  6、如“百丈冰”“狐裘不暖”“北风卷地白草折”“雪满天山路”等。

  7、以春景写冬景,运用比喻,联想,既写出诗人欣喜之情,又表现了边塞特有的奇异风光。

  8、依依不舍,惆怅。

欣赏下面的古诗,完成习题。

行路难

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9、诗中第三、四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主要运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它暗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这样写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显示答案

答案:

  9、比喻 诗人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和进入仕途的阻塞

  10、诗人盼望自己也有姜太公(吕尚)、伊尹他们那样的官运。

  

  11、诗人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表明作者在沉郁中振作,坚定自己“长风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沧海扬帆的勇气,表达了诗人在逆境中仍自信、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或作者巧用宗悫的话,表达自己前路虽困难重重,但仍坚信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乐观情怀。

-END-

  

课外拓展

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

什么是格律呢?

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

这里我们不是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

《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

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

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

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

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

南北朝也有乐府诗。

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

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

五言诗和七言诗。

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

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

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

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

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

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

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

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

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

今体诗和古体诗是从形式上,主要是从诗歌声律角度上来区分的,而不是以时代来区分的,如清朝人写的诗,只要不讲平仄对仗,也仍然叫古体诗。

  我们讲诗的格律,主要是讲近体诗的格律。

一般来讲,近体诗的格律主要有以下几个要素:

  

(一)句数

  近体诗按句数多少可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类。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

超过八句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排律的句数是不限的,但它的句数必须是双数。

  律诗分为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和五言排律。

五言律师每句五字,每首四十字;七言律诗每句七字,每首五十六字。

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律诗和绝句都是由两句组成一联,每联的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律诗的四联中,第一联叫“起联”或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

附带讲一下:

古体诗的句数是不限的,一首古体诗可以很长,例如《孔雀东南飞》有357句,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叙事诗;杜甫的《永怀》有100句。

古体诗也可以很短,如傅云的《杂言》只有两句。

  

(二)押韵

  押韵是格律诗的特征之一,不论是绝句和律诗都要押韵。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

所谓韵,一般指韵母或韵母中主要元音及韵尾和声调相同的字。

但要注意,“韵”和“韵母”不是一个完全相同的概念,韵母包括韵头(介音)、韵腹(主要元音)和韵尾,而韵是不包括韵头的。

但有的字如然(rán)、连(lián)、船(chuán),它们的韵母是不同的,因为它们的韵头不同,但属于同一韵部。

它们的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能在诗歌中相互押韵。

  格律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排律即使句子再长,也不能换韵,也不许换邻韵的字,如果用了邻韵的字,就叫出韵。

  格律诗必须用平声韵,不能用仄声韵;个别的诗押仄声韵,那是变格。

  格律诗押韵的位置是偶句用韵(即二、四、六、八句),奇句不用韵。

首句原则上可用可不用。

五绝,五律的首句以不押韵者为多,而七绝、七律的首句则以押韵者为多。

  (三)平仄

  首先,我们要了解“四声”。

四声,指汉语的四种声调。

现代汉语(普通话)有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四个声调,古代汉语的四声则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二者关系是:

1、平声,后代演变成阴平和阳平。

2、上声,后代有一部分演化成去声。

3、去声,后代绝大部分仍然是去声。

4、入声,在普通话里完全消失,分别并入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辨别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平仄是形成近体诗最重要的因素,字句要论平仄是格律诗的基本要求。

毛泽东讲“律诗要讲平仄,不讲平仄即非律诗”。

平,是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平声和下平声;仄,指古汉语四声中的上声、去声和入声。

近体诗按一定规则交替使用平声字或仄声字,因而音律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四)对仗

  所谓“对仗”,也称“对偶”,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对对子”。

例如“桃红”对“柳绿”,“山清”对“水秀”等。

对仗首先要求词类相同的互相为对,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代词对代词,副词对副词,形容词对形容词,虚词对虚词,等等。

在名词中,还可分为若干小类,如天文(日月风云雨雾露)、地理(山水江湖城邑)、草木(花草桃柳枝叶)、宫室(亭台楼阁门窗户牖),等等。

如果是同一小类的名词对仗,叫“工对”;颜色对、数目对也是“工对”。

同属名词,但不属同一小类的对仗,叫“宽对”。

对仗还可以分为正对和反对。

正对是同义词相对,如“非”对“不”,“行”对“走”。

反对是反义词相对,如“幽”对“显”,“智”对“愚”。

对仗还要求字面相对,即构成对仗的两个句子,字数相等,结构对称,字词的意义相对。

当然,也有字面相对而结构不同的。

除了讲究字面相对,还必须注意出句必须落在仄声,对句必须落在平声,每个字词也必须平仄相对。

对仗大都在同一联的出句和对句中相同的位置上。

也可以先在句中对,然后再两句相对。

  近体诗不是每一联都用对仗的,首联一般不用。

五言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常,所以首联用对仗的较多,因为既入韵又对仗比较困难。

颔联和颈联一般要用对仗,特别是颈联,必须用对仗。

尾联则可用可不用,而以不用为常。

四联全用对仗的律诗很少见。

-END-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