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64508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docx

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保定市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保定市农业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保定作为农业大市,农业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种植业又是农业的基础产业,种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7.6%左右,占农林牧渔总产值的51%左右。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业占国民经济总量的比重会不断下降,但其基础地位不会改变,种植业对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我市农业“十一五”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期间,全市农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总体目标,实施政策惠农、科教兴农、项目强农政策,大力发展安全农业、节约农业、特色农业、循环农业、开放农业五个农业,进一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了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为实现“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奠定了基础。

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

在惠农政策的支持引导下,遏制了“十五”期间出现的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阶段性持续下滑的局面。

“十一五”以来,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稳步增加,通过深化种植结构调整,粮食作物品种品质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专用粮食品种面积迅速扩大。

随着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蔬菜生产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9年全市粮食播种总面积1362.38万亩,比2005年增加90.02万亩;粮食总产559.37万吨,比2005年增加87.96万吨;粮食亩产411公斤,比2005年提高40.5公斤/亩。

其中小麦播种面积580.9万亩,比2005年增43.98万亩,总产228.2万吨,比2005年增加26.2万吨;玉米播种面积679万亩,比2005年增77万亩,总产299.9万吨,比2005年增加66.7万吨。

2009年全市粮食单产创历史最高水平并首次突破400公斤大关,小麦、玉米平均亩产分别达到393公斤、442公斤,单产连续创历史最高水平。

优质专用粮食比重达到74.1%。

棉花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保持稳定。

2009年全市棉花播种面积43.9万亩,平均亩产68公斤,比2005年增加6.5公斤。

总产2.97万吨。

油料种植面积和产量基本保持稳定,单产明显提高。

2009年种植面积115.7万亩,总产28.5万吨,单产达到246公斤/亩,比2005年提高20.2公斤/亩。

蔬菜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效益稳步提高。

2009年全市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已达到238.3万亩,实现产量880.7万吨,产值82.6亿元,较2005年分别增长1.1%、2.2%和5.5%,蔬菜产值连续多年居种植业首位。

全市食用菌生产面积突破3万亩,总产量突破20万吨,实现产值8亿元。

2、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

全市种植区域布局日趋优化,优势作物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

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市场价格调节因素的双重影响下,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面积比由2005年的71.7:

28.3调整到75.7:

24.3。

初步建成沿107国道优质专用粮食产区、西部山区和黑龙港地区小杂粮优势产业带;全市优质专用粮食生产发展迅速,2009年优质小麦达到408.6万亩、粮饲兼用玉米达到520万亩。

通过引导调整,形成了蠡县、高阳、安新等东部优质棉花产区,优势区内棉花种植面积占全市的82.5%。

同时,加强新品种的引进推广,进一步深化品种品质结构调整,优质小麦、专用玉米分别占同类作物的70.3%、77.4%;优质抗虫棉基本普及,占棉花播种面积的98%以上。

设施蔬菜发展迅速,2009年设施蔬菜面积122.8万亩,较2005年增长3.3%。

其中日光温室47.00万亩、塑料大棚22.8万亩,中小塑料拱棚53万亩,设施蔬菜占蔬菜总面积的45%,产量占总产的50%,产值却占总产值的75%,设施蔬菜已成为我市农民增加收入的重要途径。

3、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取得新进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农业部门大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进一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农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持续普及先进农业技术,每年推广农业实用技术近1000万亩次,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49%,比“十五”期间提高3个百分点。

以小麦、玉米为主的优质专用品种及配套技术进一步得到推广。

推广了“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及配套栽培技术”、“优质玉米品种和高产配套栽培技术”,优质专用小麦推广面积由2005年的203万亩,发展到2009年的408.6万亩,优质专用玉米配套技术推广2009年达到了232万亩。

小麦节水技术2007~2009年三年累计推广面积575万亩,其中2009年推广面积达到了230万亩,节水地块平均亩产量405.5公斤,亩节水55.1米3,亩纯增效益18.5元。

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7%以上,当家品种基本完成一次更新换代。

品种特点由单纯高产型向高产、优质、专用方向发展,小麦品种推广了石家庄8号、石麦15、轮选987、中麦11等耐旱节水品种,师栾02-1、藁优9409等优质品种;玉米推广了郑单958、浚单20、蠡玉13等粮饲兼用型品种和适合鲜食加工的甜、糯玉米品种;棉花品种在大力推广常规抗虫棉的同时开始向杂交抗虫棉发展;花生推广了产量高、含油量高的冀花4号、冀花5号等品种。

大力推广普及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化关键技术。

严禁使用甲胺磷等五种高剧毒农药并进行清理,蔬菜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120万亩,蔬菜品质、质量安全和效益逐年提高。

植保基础建设得到发展,已建成农业有害有毒生物检测与控制区域站8个。

重大病虫害测报和防治技术有了一定提高。

测报效率和准确率明显提高,基本实现了预报可视化,传递数字化;东亚飞蝗防治技术有了明显提高,有效的控制了危害;小麦吸浆虫危害得到了有效地控制,确保了小麦连年丰收。

蔬菜病虫害防治推广阿维菌素、苦参碱等,推广防虫网、黄板诱杀和杀虫灯物理防治技术,降低了化学农药的使用,推动了无公害蔬菜生产。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

全市共采集、检测土样13.6983万个,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从2006年的60万亩累计增加到2009年的2502.5万亩,平均每亩增产粮食21.5公斤,总增粮食53.8万吨,每亩节本增效42.3元,总节本增效达10.58亿元。

4、农机化水平逐步提高

农业机械化发展较快。

2009年保定市农机总动力1141万千瓦,占全省农机总动力的11.5%,截止到2009年底,全市农机资产净值达42.23亿元。

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3万台,配套机具3.8万部;小型拖拉机15.2万台,配套机具15.3万部;联合收获机1.3万台,其中:

玉米收获机械迅猛增长,达到1439台,其中自走式玉米收获机585台,玉米收获专用割台689台;排灌动力机械27.5万台。

实现机耕水平76.08%、机播水平69.22%、机收水平33.35%。

小麦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824.45万亩,利用率达64%以上。

5、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逐年提高。

2009年我市共检测各类农产品样品4018个,其中市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抽检样品1046个,检测项目全年累计达1.36万多项,分别比2005年增长了近3倍和10倍,有机磷农药残留合格率达99.27%,比2005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全市现有无公害农产品认定产地40个,面积49.9万亩,农业部认证无公害农产品56个,认证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100%。

6、农村新能源利用实现突破性发展

农村能源节能技术得到稳步推广。

沼气建设实现了突破性发展。

农村户用沼气年新建数量为4.8万户以上,截止2009年底,全市累计建成39.5万户,与“十五”末的19.6万户相比增长了101.5%,普及率由“十五”末的8.9%增加到18%;在建的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7处;建成农村沼气物业服务(站)点200处,从业人数达到3000余人。

推广太阳能和生物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和农村能源节能技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截至2009年底,全市农村累计推广太阳能热水器34.7万平方米,太阳灶1231台,太阳能采暖房13.26万平方米,各种太阳能灯2184盏。

秸秆能源化利用成效显著,截至2009年底,全市累计发展秸秆成型燃料加工点19处,秸秆炭化厂1处,推广秸秆压块炊事采暖炉具示范户1200余户。

全市推广省柴节煤炉灶67.8万台,节能炕21.5万铺。

(二)“十一五”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

虽然我市农业在“十一五”期间取得长足发展,但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分析,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农业投入、支持力度不够

对农民生产的投入低。

尽管近几年农业投入的总量有绝对增加,如实施了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等支持政策,但与大幅度增加的种子价格、农资价格和种粮效益偏低相比,不足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各级农业推广机构装备水平低、运行经费和试验示范经费严重短缺,仍处在“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境地。

与其他产业相比,农业投入严重不足。

2、支撑农业发展的各级农业机构极不适应

无论从事管理职能的各级农业行政机构还是从事农业推广的事业机构普遍存在素质不高、专业水平低、人才缺乏、后继无人等问题,这种状况从“十五”到“十一五”呈日益恶化的趋势,这样的队伍现状难以支撑高速发展的现代农业,难以承担起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和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任。

3、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薄弱

水资源匮乏和耕地资源逐年减少造成的瓶颈效应日益突出,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压力越来越大,对稳定粮食生产带来很大困难;劳动力资源稀缺,由于农业的比较效益低下,绝大部分劳动力已经转移到了其它行业;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粮食生产比较效益偏低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保护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4、农业关键技术还有待创新

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更新换代速度慢,缺乏自有的关键技术数据支持,给今后的种植业技术发展缺乏连续性;主要农作物农机作业质量不完全符合农艺要求,近年来小麦播种绝大部分采用旋耕作业致使耕层变浅,连年玉米秸秆机械粉碎还田造成小麦播种质量差,必须创新关键技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5、自然灾害频发致使农业生产有诸多不确定性

旱灾、冻害、风雹灾等自然灾害在一些地区多有发生,与配套技术措施不能落实、耕作方式的转变和农民种地思想意识的变化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提高;农业有害生物的预警与控制能力、检疫性有害生物控制能力建设和专业化统防统治能力明显滞后于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更难以满足发展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

(三)“十二五”期间农业发展的重要机遇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农产品生产将继续向商品农产品、优质农产品、出口农产品三个方向转变,我市既有许多难得的机遇,同时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

——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农村工作高度重视,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支持“三农”的力度必将不断加大,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巩固完善必将进一步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粮食、蔬菜等大宗农产品供应压力、价格上涨预期刺激农民增加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我市是农业大市,各类主要农产品供给较为充足,为进一步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京津保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与我市进一步合作,将为我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京津冀经济圈、首都北京“卫星城”、环渤海经济圈建设,为我市“十二五”农业发展提供良机。

二、“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确保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确保粮食等大宗农产品有效供给;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业持续增效、农民继续增收,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二)发展目标

1、主要农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适应全市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要

到201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之比稳定保持在70∶30左右,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50万亩左右,保持总产500万吨以上的生产能力;油料播种面积120万亩左右,总产30万吨左右;蔬菜播种面积达到340万亩,总产1200万吨,产值140亿元,其中:

设施蔬菜面积发展到240万亩,占蔬菜播种面积的70%,其中优型棚室面积达到90万亩;积极发展粮饲兼用和饲草饲料作物,为促进畜牧业快速发展提供充足的保证。

2、农业科技普及应用基本与生产发展农民需求相适应

广泛开展粮棉油高产创建活动,使高产方田覆盖到全部县市区。

广泛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到2015年市级以上蔬菜标准园达到20个以上。

到2015年争取实现主要农作物品种全部更新换代一次,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到2015年每县每年为500个农户开展个性化测土服务,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基本覆盖所有农作物,施用配方肥的比例达到60%以上。

重大病虫害长期预报准确率由目前的75%提高到80%以上,中期预报由80%提高到90%以上,短期预报由90%提高到95%以上,基本实现监测预警规范化,初步实现检疫性有害生物和外来有害生物的全面监控。

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科技示范户10000户,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达到每年培训农民100万人次的能力。

3、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以全力打造“安全农业”为中心任务,按照“全程监管、重点监控、市场准入、产地准出”的总体要求,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为抓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和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全面提升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到2015年,全市各县(市、区)全部建立专门的农产品监管和检验检测机构,特别是各类农产品主产区的县(市)要建成具备常规检测能力的农产品质检中心,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要具备自检能力,形成农产品产地和流通环节批批检测,市、县两级全覆盖监管的良好局面,确保全市农产品农药残留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4、农村新能源建设要有新突破推进各类可再生能源和农村新能源综合发展

重点抓好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小型沼气工程和沼气物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各类可再生能源和农村新能源综合发展,努力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以政府推动为主向政府推动和市场引导相结合转变,由注重数量向注重综合效益转变,由以新建为主向管、用、建并重转变,建立和完善长效发展机制,推动新能源行业的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市新建户用沼气和联户集中供气6万户,大中小型沼气工程50个,秸秆联户供气工程10处,村级物业服务网点300个,推广秸秆压块炊事采暖炉具3万户,太阳能热水器15万平方米,太阳灶500台,省柴节煤炉灶4.5万台。

到2015年,全市累计保有量达到:

户用沼气和联户集中供气45.5万户,大中小型沼气工程65处,村级沼气物业服务网点500处,秸秆压块炊事采暖炉具3万户,太阳能热水器49.7万平方米,太阳灶1731台,省柴节煤炉灶72.3万台。

5、提高农机现代化装备水平实现农机与农业的紧密结合

力争在2015年实现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进入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高级阶段。

保持现有农业机械化水平稳步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玉米机械化水平的全面提高,玉米收获机械化水平提升到60%,玉米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的目标。

通过大力扶持农机合作组织,实现农机服务的转型与创新。

促进农机专业组织的成长与壮大,力争专业组织收入在农机总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提升到30%。

持续拓展农机服务新领域,加大农产品加工、设施农业设备、经济作物、牧草生产和畜牧、养殖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范围。

三、发展重点

(一)稳定大宗农产品生产

1、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我市作为粮食主产区的农业大市,必须把粮食安全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位,稳定播种面积,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水平,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第一,构建粮食生产核心区,按照省厅建设规划,在我市纳入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11个粮食生产条件较好、单产水平和商品量较高的县(市),建设500万亩粮食生产核心区。

经过努力,核心区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善,粮食生产能力明显增强,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带基本形成。

第二,正确处理农业结构调整与发展粮食生产的关系,努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

第三,以高产创建为抓手,整合技术力量和关键技术,把依靠科技提高单产、节约种粮成本、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一项重要内容,千方百计促进粮食生产发展,确保粮食安全。

第四,加强项目谋划,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标准粮田建设,扩大旱涝保收基本农田规模。

第五,实施抗旱防涝和病虫害综防为主要内容的防灾减灾工程,增强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全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提高。

2、努力稳定棉油生产

“十二五”期间,保持油料、棉花播种面积基本稳定,防止棉油生产出现“大起大落”。

花生产业重点是依托花生良种补贴项目,加快推进品种更新换代和新技术推广,加强以花生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为主的油料产业化基地建设,促进我市油料可持续发展。

棉花产业要按照优势区域规划的总体要求,继续引导棉花生产向比较效益相对较高的黑龙港流域集中。

促进棉田由非优势棉区向优势棉区转移、由零星分散棉区向集中高产棉区转移、由农户分散种植向植棉大户转移;着重抓好安新、高阳、蠡县三个棉花重点县建设,突出抓好大乡和大方面积的落实,优势区域棉花面积占到总面积的85%以上。

(二)推进农业特色产业健康发展

1、促进蔬菜产业提质增效、上档升级

我市蔬菜产业发展重点围绕“突出一线三区布局,强化十大优势特色蔬菜基地建设”,实现蔬菜生产优势区域更加集中,特色更加突显,定位更加明确,示范带动作用更加增强。

一线即以南北纵向贯通我市的京港澳、京昆和107国道为主要干线;三区即以保定市城区为中心划界,分成保北优型温室、保南大棚设施和西部山前拱棚为重点的设施蔬菜基地建设。

保北优型温室区包括涿州、徐水、定兴、容城高碑店和涞水;保南大棚设施区包括定州、望都、清苑和博野;西部山前拱棚区包括满城、顺平、易县、唐县。

十大优势特色蔬菜基地即涿州定兴环京津优质精特菜生产基地、徐水温室西红柿生产基地、满城设施草莓生产基地、定州优质高效蔬菜生产基地、清苑设施优质西瓜生产基地、博野蔬菜加工出口创汇生产基地、容城优质芦笋生产基地、望都优质辣椒生产基地、蠡县麻山药生产基地、唐县食用菌生产基地。

2012年十大基地面积力争达到173万亩,2015年达到260万亩。

2、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充分发挥我市气候类型多、地貌特征广、栽培原料丰富、毗邻京津两大市场等优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效益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示范带动为载体,狠抓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和工厂化生产,提升设施档次,加大食用菌栽培原料开发、创新流通机制,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示范园区,发展专业合作社,努力扩大基地县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强食用菌产业的外向度,加快实现由区域性特色产业向优势产业的新跨越。

结合全国创建食用菌标准园活动及创建食用菌万吨县、百吨村活动,到2015年,全市食用菌生产面积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40万吨,产值达到20亿元,培育1-2个知名品牌、3-5个5省级食用菌重点龙头企业,年转化利用120万亩土地产出的农作物秸秆、转化棉籽壳和木屑25万吨,40万吨干畜禽粪便,使全部菌糠实现二次以上循环利用。

四、保障措施

(一)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

加强政策宏观引导,坚决将国家有关鼓励发展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不折不扣地落实到农户,调动广大农民群众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深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正确处理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

认真落实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不断完善管理机制、规范操作程序,确保政策的落实,充分发挥其综合效益。

加快建立和完善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的制度和机制。

(二)切实加强京津对接工作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业对接京津工作要突出在特色种植和农产品深加工领域的合作,巩固提高保定农产品在京津市场的占有份额,打造保定食品的绿色生态品牌。

针对京、津两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和双方的农产品质量互认互信共识,制定我市的农产品质量管理细则。

完善企业与生产者的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与科研单位、生产基地间长期共生的合作关系。

通过组织参加北京国际农交会、中国(廊坊)农交会以及各类产销对接活动,组织我市的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企业打入京津主要批发市场。

(三)加强和完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继续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改革,构建新型的农技推广网络。

在基层继续实行以国家事业单位为主的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建设,县级继续完善农业技术推广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在我市目前的基础上完成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和建设任务,逐步实现由县(市)级农技推广中心负责指导本辖区内农技推广工作,区域综合技术站负责所辖区内各乡镇的农技推广工作;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拥有自己的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场。

逐步建立一个设施手段完善、技术力量先进、上下贯通、适应当前农业发展新形势要求的农业技术推广新体系。

进一步完善“三级一户”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

加强农业基础研究,继续推进我市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建设,创新科研体制和运行机制、科研协作机制,继续加强与京津及驻保农业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推进农业科研工作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做好引智工作,实现从被动到主动的战略转变,扩大对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与推广。

建立各级农技推广人员的定期培训机制,促进农技人员的知识更新。

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农业科技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科技示范户,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四)加快农作物新品种更新换代

围绕确保粮食安全、促进结构调整、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总目标,提升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研发和品种更新能力,确保品种种植安全、供种数量安全、种子质量安全、种子产业安全的总体要求,建设以新品种选育与引进、品种展示、良种繁育、种子质量监督检测为主要职能的良种推广体系。

在保北、保南分别建设主要农作物新品种展示园区,按照县级“一主两辅”、乡级“一乡(镇)一品”的目标进行区域性的新品种推介发布,因地制宜推广一批优质、高产、高(多)抗新品种;强化种子质量监管工作,在建成市级农作物种子质量检测分中心的基础上争取建立3-5个县级种子检测站。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多渠道引进外部新品种资源,充分挖掘驻保教学、科研单位的育种潜力;加快以“三圃田”为基本模式的原种田建设,满足全市小麦种子生产的需要;在充分利用现有种子企业繁种基地的基础上,发挥定州、安国、清苑、安新、定兴等5个国家级小麦良繁基地的作用,建立健全小麦种子生产体系,“十二五”期间在保南、保北各新建小麦良繁基地1个,在西部的涞源、阜平、易县等建设一个脱毒马铃薯繁种基地和一个小杂粮良种繁育基地。

到2015年,全市小麦良繁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基本满足全市小麦生产用种的需要。

加大种子质量监督检测力度。

以保定市种子质量检测中心建设为契机,加大对种子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监控,确保生产用种安全。

一是对种子企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加强质量监控,对企业自检加大督导力度。

二是市级种子质量监管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上市流通的主要农作物种子进行监督抽查。

三是加强县级种子管理站的检测能力建设,形成不同层次的监测网。

到2015年,实现主要农作物种子抽检率达到50%的目标。

(五)促进耕地质量提升

紧紧围绕耕地综合生产能力提升中心内容,实行多措并举,通过建设耕地质量监测站和长期定位监测点,对土壤地力进行长期定位和动态监测,掌握土壤养分状况及动态变化规律、摸索合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理论经验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