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教案2从题材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262762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教案2从题材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教案2从题材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教案2从题材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教案2从题材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教案2从题材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教案2从题材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

《高考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教案2从题材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教案2从题材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一轮复习 专题十二 古代诗歌阅读教案2从题材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docx

高考一轮复习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阅读教案2从题材角度把握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专题十二古代诗歌阅读教案2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如何评价一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生往往感到难以解答,不知所措,为此,我们本着解决考生困惑和“分类定感情,依题巧切入”的目的,从题材角度切入,内中选择的高考训练题包含三大题型(提炼主旨、理解诗句、评价观点态度),便于考生快速、准确、全面地把握一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诗歌常见的题材特征,内容情感,常用技法。

 

2.掌握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与作者观点态度”的分析方法及答题步骤。

 

【考点阐释】  

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就是诗人用诗化的语言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思想感情、生活态度、个人理想和政治倾向等。

所设的考点一般是对思想内容的理解,对其情感基调的把握,对其社会意义的分析和对其社会价值的评判,一般不单独设题,而往往与形象、语言或表达技巧联系在一起

【知识清单考点突破】  请同学们根据预习填写空白处

一、咏史怀古诗——历览古今通得失,观景知人论兴衰(对点练习:

高考真题1)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内涵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

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

内容

借怀古叹今叹个人命运的坎坷。

(1)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2)对比手法,描写眼前衰败、荒凉景象,与历史上的繁华兴盛形成鲜明的对比。

(3)化用典故,借典故寄托自己的感伤或对国事的讽喻。

(4)衬托,诗人往往临古迹而抒怀,以悲景衬悲情。

标志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古人名”等

情感

1针对历史人物或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或看法。

2缅怀前贤,表达敬仰或惋惜;类比古人,寄托伤感或哀思。

3借论古之得失,托古讽今,忧国忧民。

二、咏物言志诗——绘尽天下万物态,寄寓世间感慨情(对点练习:

高考真题4)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内容

单纯咏物、托物言志(寓意)、托物喻理、托物讽世。

(1)从具体描写的方法看,主要是正面描写(绘形绘色)与侧面烘托。

(2)从修辞手法看,主要是比喻(比况)、象征、拟人和对比。

(3)从抒情方法看,主要是托物言志。

标志

1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

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

2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情感

①寄寓作者的理想抱负,或实现个人理想,或报效国家。

②寄寓高尚的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与命途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

③托物讽世,或忧国忧民,或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或针砭时弊,或冷嘲热讽。

 

三、羁旅思乡诗——他乡村树似吾乡,愁煞天涯断肠人(对点练习:

高考真题5)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等,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和人生感叹、漂泊愁苦。

内容

借抒情主人公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叹,表达思亲怀乡之情。

主题有潦倒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等。

(1)借景抒情(或叫“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2)乐景衬哀情(乐景写哀)。

(3)侧面落笔。

诗人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不是直接抒发思念之情,而是从对方着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之深,借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

(4)因梦寄情,虚实结合。

①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词语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②常见意象:

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等。

情感

①天涯漂泊羁旅愁。

叙写客居他乡的艰难,抒发漂泊无定的孤苦。

②望尽天涯怀人愁。

感念亲情之深,表达对亲人的思念。

③羁旅他乡的幽怨之情。

或表达人生感叹,流露年华易逝的苦闷;或抒发独居他乡,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孤独寂寞、幽怨愤慨之情。

四、送别怀人诗——多情自古伤离别,一种分别多样情(对点练习:

高考真题2)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内容

送别诗涉及的范围极广,有君臣官场赠别,有市井朋友相别,有亲人情人送别。

(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2)烘托:

不直接写人的离情别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

(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乐景写哀或反衬)。

(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

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和关切。

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②常见意象:

“柳”“酒”“月”

“水”四大意象。

(“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情感

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友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态;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要注意,每首诗表达的情感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多种情感交杂在一起的集合体,它丰富复杂却不杂乱无章。

五、边塞征战诗——金戈铁马征战事,大漠秋风慷慨情(对点练习:

高考真题6)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内容

边塞诗多表现从军出塞,保家卫国,民族交往,塞上风情;或抒报国壮志,或发反战呼声,或记现实战事。

(1)修辞方面:

主要有夸张、对比、互文、用典等。

(2)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

常用侧面烘托、动作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

(3)意境的营造方面:

常用景物烘托、虚实结合等手法。

①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②常见意象:

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孤城、边关、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情感

①保家卫国、建立功名的壮志豪情。

②奋勇杀敌、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

③雄奇瑰丽、奇异独特的边塞风光。

④征人思乡、闺妇盼归的两地情愁。

⑤凄苦哀怨的怨战情绪,凄厉沉痛的反战思考。

⑥对和平安宁的边疆生活、和睦友好的民族往来的喜悦。

六、山水田园诗——山光水色养性灵,登山观海总溢情(对点练习:

高考真题3)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内容

山水田园诗的基本内容是自然山川与田园风物。

(1)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写景的表现手法有:

①白描与工笔;②观察角度高、低、俯、仰的变化与远近高低的顺序;③光、影、色彩的渲染,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运用;④虚实结合(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⑤动静结合(以动衬静,化动为静与化静为动)。

(3)常用的抒情方法:

①借景抒情,融情入景。

②乐景写哀情(反衬)。

①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

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

田园诗指主要以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②常见意象:

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情感

①寄情山水,赞美山河,热爱自然。

②借凄风苦雨,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及厌倦官场的超脱之情。

③憎恶黑暗,寄托恬淡静雅的隐逸之乐。

④以恬淡之心抒写山水清幽,表达闲适淡泊、悠然自得之情。

⑤对现实不满和怀才不遇的苦闷。

七、爱情闺怨诗——心有灵犀情无限,明月孤灯梦难圆(对点练习:

高考真题7)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内容

①表现诗人对妻子的真挚感情的作品,主要包括赠内诗和悼亡诗两类

②以妇女角度写的闺怨诗,它包括宫怨诗、离妇诗、弃妇诗、别离相思诗。

(1)比兴(托物起兴)。

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

(2)反衬。

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衬托主人公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3)先扬后抑。

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采用先扬后抑的手法,先写少妇“不知愁”,后面才说她“悔”,通过对少妇情绪微妙变化的刻画,深刻表现了少妇因景而产生的感伤和哀怨的情绪,突出了“闺怨”的主题。

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②常见意象:

“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情感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

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④情梦难圆的遗憾与怅惘之情。

⑤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三大题型典例精析】

一、评价思想内容型

评价思想内容是理解诗歌中描写的物、人、事等生活内容,把握其情感基调,概括作者情感和主旨,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深入分析其社会意义,评价其深层内涵;对古代诗歌中流露出来的复杂感情,能站在一定的高度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评价。

高考中,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主要体现为提炼情感主旨和理解诗句意义等。

1、概括内容主旨

 诗歌的内容是指诗歌中描写的人、事、物,诗歌的主旨是诗人写作诗歌的主要目的。

概括内容主旨就是要从整体上把握,结合诗歌中的意象、人物、事件,体味作者的创作意图。

[高考真题1](2011·新课标全国卷)阅读下面的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 ①周朴(?

—878):

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

②消魂:

这里形容极其哀愁。

③泾水:

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

萦纡:

旋绕曲折。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5分)

参考答案: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

诗人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题方略] 提炼情感主旨“三步走”

第一步,抓住诗题,确定诗歌题材,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如上面这首唐诗,由诗题“赋得暮雨送李胄”可知,这是一首赠友送别诗,要表达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第二步,借助描写的景物和典型的意象,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整体把握诗歌的情感基调。

分析上面这首诗可以看出,此诗开门见山,点出是在暮雨时分送别李胄,前六句点出送别的时间、地点、场景,而其中微雨、暮钟、远帆、归鸟等等,都是蕴涵沉重情感的景物,为这次送别定下了感情基调。

第三步,抓住关键词语,明确诗歌所要表现的思想情感和主旨。

上面诗歌中,尾联的“无限”和“沾襟”是答题者必须关注的关键词语。

抓住了关键词语,也就打开了突破口,自然容易得出结论。

第四步,运用答题模板,组织答案。

感情产生的原因+表达情感的词语(形容词或表达心理活动的动词)。

[答题步骤]  

第一步:

整体感知 

关注诗歌中的意象,确定诗歌体裁,如怀古咏史诗、咏物抒怀诗、边塞征戍诗、山水田园诗等。

 第二步:

第二步:

分析诗句 

具体分析所涉及诗句分别写了什么,概述内容。

作答形式是“××句(联)写了×××。

”答题时不要简单罗列意象,也不要以译代析。

 

第三步:

概括情感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歌表达的主旨或情感。

“抒发了什么”或“揭露了什么”或“寄寓了什么”。

 

【注意】这三个步骤不是固定的,答到哪一层,要根据题干要求灵活处理。

步骤二、三的先后顺序也不是固定的,但答题时,思路一定要清晰。

2、理解诗句意义

[高考真题2](2014广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7分)

望江怨送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

愁云清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

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

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3分)

【答案】江水渺茫,扁舟远去,愁云惨淡低垂,帆船在飘荡中越来越远。

作者采用了以景衬情的手法,淋漓尽致的表现了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情景。

【解析】

试题分析:

先抓住主要景物,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

综合起来可得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场景。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

请结合全词分析。

(4分)

【答案】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们催促的太早。

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

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的手法、以含蓄蕴藉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的韵味十足。

【解析】

试题分析:

此题可结合分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作用,答出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即可。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题方略] 理解诗句意义两步骤

第一步,阐明诗句的表面意思,并发掘其深层含意。

上面这首宋诗,颔联主要是借景抒情,明确诗句中“燕子”“梧桐”两个意象的含义是答题关键。

要将这些意象及其传达的基本内容提炼出来。

第二步,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旨趣。

这首宋诗中作者借“燕子”“梧桐”等意象在雨中的感受来抒怀,结合注释所言“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可知,表达了作者怀旧、失落的感情。

二、评价观点态度型

评价观点态度就是对诗人通过诗歌表现出来的人生感悟或生活理念等观点和态度作出评价。

作者的态度包括:

对事物、人物的态度,对社会现实的态度,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态度,对人生感悟的倾吐等等。

所谓“评价”,是指在把握文中观点和作者态度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作出自己的评价:

文章的观点是否正确,认识是否全面,论述是否透彻,感情是否健康,对读者有什么有益的启示,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另外,还需要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分析比较,作出正确的判断。

[高考真题3](2014年江西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8分)

被酒独行,遍至子云、威、徽、先觉四黎之舍三首①(其二)

苏轼

总角黎家三小童,口吹葱叶送迎翁②。

莫作天涯万里意,溪边自有舞雩风。

(1)指出“溪边自有舞雩风”一句所用典故的出处。

(2分)

【答案】《论语》

【解析】舞雩,出自新课标《先秦诸子选读·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试题分析:

本题实际上考的是生对课本的熟悉。

考点:

识记文常识.层级为识记A。

(2)请结合作者的思想和本诗内容,分析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6分)

【答案】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表现出曾点曾经有的那种逍遥自在、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或诗人被流放到万里之遥的天涯(海南),处境艰难,但由于受到佛道思想的影响和黎民百姓的热情欢迎,因此仍然向往曾点描述的礼乐之治,表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补充:

①被酒——带醉,刚喝过酒。

②总角——形如今之小辫而短。

③口吹葱叶——吹葱是一种儿童游戏。

这三首诗作于公元1099年(元符二年)。

时苏轼六十四岁,已贬谪儋州(州治在今海南岛儋县)两年。

他身为“罪人”,初期僦居官舍,后被逐出。

幸得王介石等人的帮助,在城南“污池之侧桄榔树下”,筑了五间泥房以居。

他和当地人民有很深的感情。

诗中的子云、威、徽、先觉四个姓黎的,就是他在当地的好友。

诗篇浅易如话,毫不雕琢,又写了最粗俗的东西,但读起来使人感受的不是“浅俗”而是雅,不是“粗丑”而是美。

把朴素内容写得生动而富有风趣,于毫不经意间呈现出行云流水般的活泼姿态,确是大家气格。

[解题方略] 评价观点态度“三步走”

第一步,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

提炼观点一定要透过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等外在形式,结合标题、注释、意象等暗示信息。

结合上面这首词后的注释“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以及词句“无端良匠画形容”可知,作者用“如今方表名踪”和“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又对那些苦苦钻营,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往上爬的小人们的辛辣讽刺。

极具幽默、诙谐的韵味。

第二步,结合词句进行细致分析,找到原词中能支持自己观点的地方来阐述理由和原因。

理解词句内容是正确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关键,联系注释中的信息:

遇人讥讽“大笑”,“后一举登第”,以及词句中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看我碧霄中”等,可以总结出词人的人生态度:

乐观自信、志向高远。

注意回答时要结合具体词句来分析印证,而不只是空洞地下结论。

第三步,分析评价时注意点面结合,既要有面上的整体把握,也要有点上的具体剖析。

评价观点态度类题目答题步骤 第一种模式 

第一步,旗帜鲜明表态,不能模棱两可;      第二步,抓住诗句具体分析; 第三步,要有一个归纳总结,扣住评价要点。

 第二种模式 

第一步,概括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并结合相关诗句进行分析; 

第二步,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对作者的观点态度给予中肯的评价。

 

【病卷求诊短板修补】释迷点纠误点考场无遗憾

【2012·广东】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4分) 

余杭四月   [元]白珽 

四月余杭道,一晴生意繁。

朱樱①青豆酒,绿草白鹅村。

 水满船头滑,风轻袖影翻。

几家蚕事动,寂寂昼门关②。

 

 [注] ①朱樱:

樱桃的一种。

②昼门关:

从蚕孵出到结茧期间,养蚕人家为防外人冲犯而终日紧闭门户。

 “一晴生意繁”是什么意思?

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

请简要分析。

 

【翻译】四月里的杭州,天空晴朗,万物复苏,一派勃勃生机。

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

村头田外,满眼的绿草铺成垫子一般,白鹅就在上面嬉戏。

简直就是画。

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

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

面对如此怡人的美景,人的心情也飞起来了吧。

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

 

【答案】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乡下进入农忙时节。

②有樱桃绿草白鹅悦目,有青豆配酒爽口,船行水上,轻快疾驰,有春风拂袖,诗人所见农户白天闭门,原是为了保养小蚕,由自然景物到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意”(生机)。

 【病卷求诊】 

抽样一:

①四月里,天气一放晴,就展现出勃勃的生机。

②诗歌后面描写朱樱、绿草、水满、风起、船头滑、袖影翻、蚕事动,都是生机勃勃的体现。

 

抽样二:

①四月乍晴,万物复苏,争奇斗艳,一派生机。

②绿树上挂着红樱桃,红艳欲滴,青豆配着琥珀色的美酒,爽口宜人。

春涨水满,船行水上,轻快如飞。

微风轻拂,薄薄的衫袖翩翩起舞,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影子。

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养蚕,为防外人冲犯,门户闭得紧紧的。

 【病因会诊】 

评分说明:

准确答出“一晴生意繁”的意思(2分),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

请简要分析(2分)。

“到处呈现生机勃勃的景象”,考生可以分别从作品的颔联、颈联、尾联进行分析说明,也可以从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两个方面概括分析“生意繁”,答对一点1分,答对两点2分。

只是罗列意象,没有分析,只给1分。

 【抽样一】【教师引导】 

评价内容主旨,注意由表及里的过程,不可简单罗列意象,不做分析。

请同学们从这个角度分析抽样一的答案是否准确?

 【学生交流】 

(1)我认为抽样一答案属于典型的“罗列意象,没有分析”。

第二问只简单罗列了“朱樱、绿草、水满、风起、船头滑、袖影翻、蚕事动”等意象,没有分析评价过程,因而答案相对笼统。

 

(2)我也这样认为。

评价诗歌内容应该抓住意象,更要结合相关诗句具体形象分析。

比如诗歌描绘了樱桃、绿草、白鹅、青豆配酒等自然景观,也有船行水上、春风拂袖、农户白天闭门户养小蚕等社会场景,无论自然景物还是社会场景,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生机。

 【评点得失】 

“一晴生意繁”意思分析正确,2分;找准意象,1分;没做分析,扣1分;该答案得3分。

 【抽样二】【教师引导】 

很多同学鉴赏诗歌时不会分析,甚至错用翻译代替分析。

请同学们从这个角度看看抽样二的答案是否有问题?

 

【学生交流】 

(1)该答案第二问的回答实际上是对诗句的翻译,误将翻译当成了分析评价,属于“以译代析”错误。

 

(2)该答案最明显的失误是缺少评价。

比如该答案只概括了内容,对于画面所体现的生机特点,并没做出评价。

说明该生并没有充分利用意象等暗示信息。

该答案启示我们一定要注意答案的升华,即由内容到特点或情感。

 【评点得失】 

“一晴生意繁”意思分析正确,2分;结合诗句,1分;没做分析,扣1分;该答案得3分。

 

【教师总评】 通过上面分析可以看出,考生作答“内容主旨类”试题,首先要明确诗歌体裁,理清结构,准确概括内容;然后要重点结合相关诗句内容进行分析评价;最后明确点明主旨。

【2011·天津】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

 

骤 雨     (宋)华岳 

牛尾乌云泼浓墨,牛头风雨翩车轴。

怒涛顷刻卷沙滩,十万军声吼鸣瀑。

 

牧童家住溪西曲,侵早骑牛牧溪北。

慌忙冒雨急渡溪,雨势骤晴山又绿。

(据文渊阁《四库全书》) 有人说,本诗第五、六句可以放在开头,你认为好还是不好?

为什么?

(3分) 

【大意】这是一首写景诗。

写牧童眼中农村夏日骤雨之壮观景象,富有生活情趣。

牛尾的乌云如浓墨泼洒,牛头的风雨急如水车波涌轴翻。

顷刻之间,怒涛汹涌卷上了沙滩,就像千军万马鏖战急,阵阵吼声如飞瀑鸣雷令人心寒!

牧童家住溪西湾,清早骑牛去那河北滩。

慌忙中冒雨渡溪返村,没想到暴雨骤停,又绿了群山。

本诗给人的突出印象是一个“骤”字。

暴雨来的“骤”,去的也“骤”。

作者从视觉和听觉的不断转换来描绘这壮观的景色。

夏日阴晴瞬息变化的奇景,在作者的笔下自然地表述了出来,使人读罢为之叫绝。

 

【解析】本题既考查了考生对观点态度的评价,又考查了对诗歌谋篇布局技巧的赏析。

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先声夺人法与按时间先后记叙法都是创作的常用手法,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只要结合诗歌内容和形式,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示例一)不好。

(1分)(步骤一)开篇写暴雨骤至,先声夺人,和结尾雨的骤然停止形成呼应,体现出作者谋篇布局的艺术匠心。

如果把第五、六句放在开头,牧童就成了描写重心,冲淡了诗的艺术效果。

(2分)(步骤二) 

(示例二)好。

(1分)(步骤一)先写牧童悠然自得的情状,衬托出骤雨突至的紧张场面,给读者提供了一个阅读视角,增强了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

而按照现在的顺序,在表达上略显突兀。

(2分)(步骤二) 【病卷求诊】 

抽样一:

不好。

因为正是由于先有暴雨才会有牧童匆忙出现急赶回家的情景。

 

抽样二:

好。

因为五、六两句写牧童悠闲自得的情形,而前四句是雨前乌云密布的情景以及大雨磅礴,雷声轰鸣的紧张形式。

显然地,五、六两句是为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人力资源管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