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合集.docx
《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合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合集.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教版八年级下第五单元教案合集
八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语文教研组
研讨人:
陈永福董静汪剑琴刘明远王斌
记录人:
刘明远
2008-5-9
错过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观点
2品味形象含蓄的语言
3学习面对错过的积极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形象含蓄语句的理解
一导入
1当你为错过了太阳而哭泣时,那你必然也会错过月亮和星星。
——泰戈尔
2文体:
文艺性政论文,也称杂文,一般思路: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二感知
1指名朗读,根据思路梳理文章内容,可用原文的话概括
2提出问题(1-2):
大小错过真不少
分析问题:
(3—6)人生为什么充满了许多错过:
人生常态
解决问题:
(7-15)怎样看待错过:
习惯品味
三品读感悟
1提出错过,文章举了生活中的哪两件事?
2模仿“从……到……”句式说说你生活中的错过
3对于这一人生常态,作者用一句耐人寻味的句子总结,品味:
“没错过……”理解“经纬线”“斑斓多味”
4错过是一种失去,如果你很好地对待,那么这个失会转化为得,怎样看待错过会使失化为得呢?
5面对错过,人们也会有消极的反应,你认为生活中哪些思想言行是面对错过的消极反应,作者怎么认为:
没有意识到错过——灵魂颟顸, 意识到了没有行动——错过即过错
采用的论证方法:
对比论证
6是否可以坦然面对所有的错过,错过的都不要紧?
最关键最美好的不能错过
7体味:
人生如奔驰的列车,车窗外不断闪动着变幻不定的景色,错过观览窗外的美景、奇景并不是多么不得了的事,关键是我们不能错过预定的到站。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比喻:
美景奇景比喻人生过程中的许许多多机遇,预定的车站比喻关键的机会,关键的转折点
三总结
1用简要的话补全下列文字
大小错过真不少,不要为此空烦恼。
因为得失本一家,错过就是真生活。
有的机遇会再现,要化错过为掌握。
, 。
(有的错过不再来,要细咀嚼这苦果。
)
人生错过无限多,要能习惯与品味。
小的错过不要紧, 。
(只要大站不错过)
2论证方法:
讲道理,对比论证
四拓展延伸
1俗话说:
“事实胜于雄辩”。
但本文却是雄辩胜于事实。
我们就来“让事实说话。
根据文章内容的理解,阐述你的看法
补充:
(1).苏轼的一生都充满着传奇的色彩。
在他人生最得意之时,一不小心,他就错过了最美好的仕途生活,走进了人生的低谷,然而,他却没有选择放弃,放弃心中的信念,在一块巴掌大的天地中人生点滴况味,终于在山与水之间发现,原来平淡才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味道。
他看淡了,看开了,悟出了“归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一更高的人生境界。
(2).徐本禹,这个让所有国人湿润眼睛的年轻人,毅然离开繁华的城市,只身来到贫困的农村做义教,用自己娇嫩的肩膀扛起了本来不属于他的责任,顶住了贫穷。
用他的行动灼痛了我们的眼睛,他错过了繁华的都市,错过了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然而,他没有错过心中那种神圣的季节,没有错过孩子的眼光。
虽错过城市的风景,他却给山区带去了希望、光明。
2仿写
梅花错过了与春天的温馨约会后,毅然选择在凛冽的寒风中开放,于是就有了在冰天雪地里一株灿然开放的梅花的孤高身影。
导航灯错过了与白天的相聚时光,依然选择在黑夜中释放它的光芒,于是就有了在狂风暴雨的黑夜里蓦然出现的一方光亮。
。
结语:
错过,一切是过去,卢梭的《忏悔录》记录着一切错过,已记录着他迷惘中的醒悟。
错过,一切是过去,顾炎武的《日知录》记录着一切的过错,已记录着他心灵的光彩。
我们或许错过了流星划过时的许愿,或许错过了浪花打在礁石时的祝福,或许错过了聆听只说一遍的故事,但是一个人生只走一回,我们错过的一切是过去,这世上有无数流星。
无数浪花,只要我们细细咀嚼错过,我们错过的不会是每一个。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过有思,善莫大焉。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散 步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的人性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章生机蓬勃的意境美。
。
3、学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一、播放歌曲《吉祥三宝》,导入新课 :
听着这温馨甜美的音乐,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想到温暖的家。
我想问问大家,你们一家人在一起都做哪些事呢?
看来一家人在一起真是其乐融融的。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作家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的情景吧。
二、读文生情、整体感知
轻声朗读,思考:
(1)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
(2)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家庭?
三、品读课文 、 探究主旨
1、朗读课文1-4段:
(1)、问题探究:
“我”决定出来散步的原因是什么?
(2)、情景设想:
第2自然段说“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假设你是文中的“我”,你准备怎样劝说呢?
(要求以儿子的口吻,结合课文内容来说。
)
2、轻声朗读5-7段,思考下列问题:
A、 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B、 “我”是怎么解决的?
C、 结果又是如何?
D、 假如你有一束花,你最想送给文中的哪一个?
为什么?
3、读第8自然段,说说你的理解。
A、深情朗读
B、问题探究:
(1)、课文最后一句说: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
”为何要慢慢地,稳稳地,走得那么仔细?
(2)、如何理解“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
四、涵泳入理 品味探究(默、朗结合,品味意境)
(这是一篇短玲珑剔透、短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但在写景上也别具特色。
)
1、思考:
①文章哪几个段落有写景的片段?
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② 第4段:
田野、新绿、嫩芽、冬水
第7段:
菜花、桑树、鱼塘(“粼、鳞”、)
2、思考:
①从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样的意境和哲理?
意境:
蓬勃的生机、春天的召唤——哲理:
珍爱生命、热爱生活
五、赏读入心 拓展运用
抒写亲情:
发短信给至亲
看到这一家人温馨和谐、互敬互爱的场面,想必同学们心中也拨起了感情
弦,心中也有千言万语想对亲人倾诉。
请写一段50字左右的温馨短语,把它发给你的亲人。
六、小结。
七、布置作业:
亲情无处不在,它在我们每个人的家中,更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请你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以“亲情”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板书设计:
人物:
母亲、我、妻子、儿子
“我”委屈儿子——孝顺(尊老)
人到中年
事件:
散步——分歧——解决
承前启后
母亲依从孙子——滋爱(爱幼)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知识与能力:
1.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3.掌握对比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倒装句和省略句的理解。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常言道:
“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孟子也说:
“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
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
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板书课文标题。
)
二、介绍作者和作品
1.介绍本文的体裁特点。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
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
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三、朗读全文,并疏通疑难字词的读音
要求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读音:
嗜学(shi4)怠(dai4)叩问(kou4)绮秀(qi3)
四、学生自由朗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五、学习课文
1.指名学生朗读。
2.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文句。
3.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以下字词或短语。
(1)余幼时即嗜学:
我从小就爱好读书。
(2)弗之怠:
否定句代词作宾语前置。
之:
指抄书。
(3)硕师:
大师,对学者的尊称。
(4)先达:
有地位有声望的前辈。
据有关资料来看,可能是指黄晋。
(5)未尝稍降辞色:
态度一直严肃。
辞色:
语言和脸色。
(6)援疑质理:
援疑,提出疑难;质理,质询道理。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盖,句首发语词。
我求学时辛勤艰苦的情况大体就是这样。
4.思考探究。
(1)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请简要概括。
(2)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
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3)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4)根据课文,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作者求学时候的情景。
(学生分小组讨论。
)’
要点提示:
(1)讲述作者本人求学的艰难和用心之专。
、
(2)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
主要语句有:
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
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3)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
这正是学有所成的根本原因。
(4)要求学生描绘,一是检查学生对课文文句的理解掌握程度。
要想准确描述出来,必须理解文句的准确意思,在此基础上,再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
二是要学生体会作者求学艰难,从而感受到自己求学的幸福。
六、领会文章写作上的基本特点
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
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
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
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
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
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七、拓展探究
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
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八、布置作业
1.完成上面“拓展探究”。
2.背诵课文。
附:
板书设计
24送东阳马生序
手自笔录,计日以还不敢稍逾越
求学勤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
东阳马生
余:
足肤皲裂而不知四支僵劲不能动无鲜肥滋味之享
求学艰口体之奉不若人而不知对比
同舍生:
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烨然若神人
艰苦求学--------------卒有所获勤奋学习(自励;励人)
教学后记:
通过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文中的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对文中对比的写作手法也有所了解;能体会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的精神。
有的人
教学目标:
这首诗歌是臧克家为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作,不仅仅是单纯怀念鲁迅,而是通过与有的人的对比阐扬了一种人生哲理,容入了作者的爱憎感情。
学习时,要通过反复的诵读、揣摩、品味,把握诗人感情的脉络,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重点难点: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学习诗歌中运用的对比手法。
3、体会诗歌的结构与表达方式方面的特点。
课时计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现在我们播放朗诵带,请同学们在听的同时,注意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播放视频文件)
2、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然后齐读全诗。
3、鲁迅简介
为了更好的学习这首诗歌,我们先回顾一下鲁迅先生的生平。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81年9月25日诞生。
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其中,1921年1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同学们还能说出哪些鲁迅先生的作品?
4、思考讨论:
这首诗可以分几部分?
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学生讨论后明确:
全诗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
以鲜明的对比评价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
第二部分(第2、3、4节):
从两种人对人民不同态度的对比中,热情颂扬了鲁迅先生战斗而伟大的一生。
第三部分(第5、6、7节):
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的对比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二、品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
1、学习诗歌第一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第一部分。
(2)思考问题:
这一节诗有两个“活”字和两个“死”字,如何理解它们的含义?
第一个“活”指肉体活着,第二个“活”指精神活着;第一个“死”指精神的死亡,第二个“死”躯体的死亡。
死生乃是自然规律,不可逾越,也无法逃避。
古往今来,多少哲人和诗人对此惆怅过,悲叹过,思考过,议论过。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一种生死观,“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是一种生死观,“好死不如赖活”又是一种生死观。
而诗人则彻底抛开生死的自然状态,把它幻化为意识形态。
生死的界限变做道德的、审美的判断。
于是,有的人生即死,有的人死即生。
这在科学上是不可思议的,在艺术上确是真实可信的;这里情感的因素起着决定的作用。
2、比较学习诗歌第二、三部分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二、三部分,思考这两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互相照应,2、3、4节分别照应5、6、7节。
(2)这首诗使用了一种很典型的表现手法,那位同学看出是什么?
这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2、3、4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反动统治者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像鲁迅这样的人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5、6、7节每一节的前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者的态度,每一节的后两句都写人民群众对鲁迅这样的人的称颂。
(3)这几节诗中有几个句子出自鲁迅先生的作品请同学们找出来并说说出自鲁迅的哪一首诗?
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自嘲》
“有的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野草 题词》
作者借鲁迅的诗来表现鲁迅的高尚品质
(4)这两种人最后的结局如何?
A:
(1)“把他摔垮”,即打倒、推翻之意。
(2)“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即被人民忘记,被人民唾弃。
(3)“他们的下场可以看到”,即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B:
(1)“永远记住他”。
(2)“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即鲁迅精神到处被传颂,被延续。
(3)“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无限爱戴的深厚感情。
三、再次品读诗歌
要求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
四、课内延伸
1、迅速默读全诗,体会:
“有的人”究竟指哪些人呢?
(可以互相讨论)
学生讨论后明确:
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统治者,他们虽然“活着”,却如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下场可耻。
每节诗的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诗作的侧重点是歌颂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人。
2、既然文章主要是纪念鲁迅,那么把诗的题目改为“鲁迅赞”或者“纪念鲁迅”好不好?
《有的人》更含蓄,而且扩大了诗歌的内涵,使得诗歌更具有普遍意义。
六、课内练习
阅读泰戈尔的《某人》,比较两首诗的异同。
七、课后练习
上图书馆借阅或上网阅读臧克家作品《老马》、《罪恶的黑手》。
叶专题
一、教学目的
1、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欣赏自然美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2、由浅入深,逐步加深学生对叶的理解,从而让学生产生专题研究的兴趣,提高综合理解能力。
二.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导入:
我很喜欢叶,有随手把叶子夹入书中的习惯,今天呢,我选了一些自己收集的叶片,让同学们一起和我共享当初那份收集叶片的美丽心情。
我觉得拿起一片树叶的时候,就会让我想起过去的一个时代,虽然我都已经淡忘了是什么时候,什么地点将它采摘,只是在凝视它的时候,一些如梦如烟的往事就会笼上心头,我不知道同学们对树叶有什么样的感情,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也能走进叶的世界,跟它对话,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通过教师自身对叶的情感引发学生对叶的情感。
为本堂课的学习打下情感和价值取向方面的铺垫。
同时,并通过一系列直观形象的图片揭示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研究叶的兴趣。
新授
一、走近叶去观察
同学们有没有曾经去观察过叶的色彩或形态呢?
你观察过叶有哪些色彩或哪些形态?
概括:
观叶赏文,我们可以读出文字背后的情感
二、进入叶去感受
闭上眼睛去倾听 叶的声音
让学生闭上眼睛倾听绿叶的声音,感觉一下,它跟落叶的声音会有什么不同呢。
提问:
你听了对诗中哪两句感受最深,从而产生了丰富的联想。
谈谈自己的感受。
当然如果你有独特的感受,你也可以把自己听到的绿叶的声音补充在诗歌里。
概括:
用心体会,我们能感受作品的具体内容
三、透过叶去思考
深入灵魂去思考 叶的哲理
我们也来看看从几篇文章中精选的这几段文字,看看这其中告诉了我们什么样的人生的道理。
(生存的态度,力量微小,也能活的精彩;精神物质,矛盾的统一与分离;生命到生命的奉献,生命换得生命的重生。
)
这几篇文章中精选的几段文字,包含着什么样的人生道理。
(指导方法)
提问:
作者对叶有这些思考,那么你对此又有怎样的思考呢?
(可以谈你对叶的思考;可以谈对这些文章的思考,甚至可以谈对这个专题学习的思考。
谈得可多可少,只要是自己的心得)
概括:
深入灵魂,我们能从作品中获得深刻的启示
从走进叶,去观察,可以使学生通过诗文去了解叶的外在,对“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从进入叶,去感受,运用多媒体等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去感受理解作品的具体内容。
并且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自己的感受和专题的相关内容结合在一起。
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已有的理解。
从透过叶,去思考,引发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到文字背后去挖掘蕴寓其中的内涵。
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关键是引导学生专题研究的一般方法,从表层内容到深层内涵的深入。
讨论记录及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