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61469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docx

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2019-2020南京一中实验学校古诗词曲鉴赏题模拟题汇编

一、诗歌鉴赏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结合全诗內容,简要说说最后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请从炼字角度赏析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答案】

1.抒发了诗人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意思对即可)

2.前句的“钟”,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突出了泰山之秀美;后句中的“割”,写泰山就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刀,把山南山北的天色分割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象,突出了泰山的高大。

(意思对即可)

【解析】

1.考查句意理解、赏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明确诗句的意思,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感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意思是:

定要登上泰山顶峰,俯瞰群山,豪情满怀。

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将众山的小和泰山的高大进行对比,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瞰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据此概括作答。

2.考查通过关键词赏析句子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时要注意找出该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词意、句意、诗歌的主旨及修辞手法等进行分析。

这两句写出了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的景象;“钟”字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把神奇和秀丽都集中于泰山;“割”将泰山的高峻、绵长夸张到了极点。

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排徊。

1.“小园香径独徘徊”中的“独”字用得极妙,请加以赏析。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蕴含了什么哲理?

【答案】

1.“独”字写出了诗人独处时的寂寞,伴着萧条的春色和眼前时光的流逝,生出无限的悲凉,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解析】

1.此题考查了学生炼字的能力。

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小园香径独排徊”,这句话的意思是:

独自在花香小径里徘徊。

“独”字,是说他独自一人在花间踱来踱去,心情无法平静。

这里伤春的感情胜于惜春的感情,含着淡淡的哀愁,突出了词人的凄凉寂寞之感。

2.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花的凋落,春的消逝,时光的流逝,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虽然惋惜流连也无济于事,所以说“无可奈何”;然而这暮春天气中,所感受到的并不只是无可奈何的凋衰消逝,而是还有令人欣慰的重现,那翩翩归来的燕子就像是去年曾此处安巢的旧时相识。

蕴含着某种生活哲理:

一切必然要消逝的美好事物都无法阻止其消逝,但消逝的同时仍然有美好事物的再现,生活不会因消逝而变得一片虚无。

3.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润州金山寺

张祜

一宿金山寺,超然离世群。

僧归夜船月,龙出晓堂云。

树色中流见,钟声两岸闻。

翻思在朝市①,终日醉醺醺。

(注释)①朝市:

泛指尘世。

1.诗中润州金山寺地理位置独特,该寺建在。

2.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感到“超然离世群”的原因。

3.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岛上(或者“江中”、“水中”、“江上”、“水上”)

2.①金山寺地处江中,四周烟波浩渺,与尘世隔绝;②没有世俗的喧嚣,静谧的氛围使人有离群之感;③清晨,佛堂云雾缭绕,给人神秘高远之感。

3.对尘世生活的鄙弃(厌恶)(或者“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佛门清净生活的向往”)。

【解析】

1.从诗句“僧归夜船月”“树色中流见”,中流:

水流的中央。

可知建在“水中”。

2.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诗人从追逐名利、尔虞我诈的尘世来到金山寺,使他突然感受自己来到了一个没有名缰利锁的世外桃源;,这里环境之优美清净,岛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景色迷人,恍若仙境;寺院钟声,回响两岸,使人心中顿消杂念烦恼。

纵游名山大川,广与僧人交往,借以寄托自己苦闷的情怀。

因而有了“超然离世群”的心境。

3.考查对作者思想情感的理解。

张祜金山寺诗写作时间三十岁以前,那时的张祜风流倜傥,意气风发,有远大的抱负,很想有一番作为。

作金山诗时正值第一次诸侯书荐失败归来,因为仕途的失意,张祜整日借酒浇愁,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翻思”二字使尾联与首联相呼应,既反映出诗人对佛寺清静之地的羡慕之情,又突出了对尘世生活的厌恶。

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

满眼风光北固楼。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

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

1.下列对这首诗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作,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

B.“不尽长江滚滚流”既是诗人眼前所见,又将大江和历史相联系,引出下阕历史人物。

C.“年少万兜鍪”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兜鍪”,作战时的头盔,此处代指士兵。

D.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

2.作者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有什么用意?

【答案】

1.A

2.借古讽今,抒发作者对家统治者苟且偷安、不求收复失地的投降路线的愤懑之情:

希望能有像孙权那样有才略的人来领导抗金斗争,统一祖国(或:

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渴望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愿望)。

【解析】

1.A“怀念的是三国时期的刘备、曹操和孙权三位英雄人物”错误,这首词是辛弃疾所写的“怀古”之作。

它写作者对被金兵占领的广大中原地区的怀念,并希望有个像孙权那样有雄才有胆略的皇帝来领导抗金斗争,收复失地,统一中国。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我们知道,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

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

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作者极力赞颂孙权年少有为、不畏强敌,正是为了反衬当朝统治者怯懦苟安、昏庸无能。

【点睛】

分析诗句所描写的内容时,要先理解原句的含义,在结合诗人的思想感情和写作背景,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理解。

5.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塞下曲

戎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①骎骎(qīnqīn):

马跑得很快。

②卢龙塞:

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诗中人物所处环境的特点。

(2)结合全诗,试概括“边将心”蕴含的具体感情。

【答案】

特点:

天气寒冷,或萧条、萧索、或天气恶劣;军情紧急或危急或紧张。

边将饱受险恶环境的痛苦,或军旅生活艰辛的痛苦;对长久战争的厌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解析】

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首联描写边塞的白草为北风所凋,战马奔驰,外族军队步步逼近,正在加紧寇边的景象,营造了衰败/肃杀、寒冷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久戍不归的痛苦心理;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中的明月,不禁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

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边将的思家之念。

“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

6.下列对《十五从军征》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饴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A.“八十始得归”中“始”字,巧妙地传达出主人公从军多年思念家乡,盼望与亲人团聚的迫切心情,给全诗笼罩了一层凄凉悲伤的感情色彩。

B.“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这四句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

C.“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这两句细节描写,将老兵举目无亲、孤身一人、寂寞难耐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读后令人心酸。

D.本诗是一首叙事诗,采用第一人称,借一个老兵从军多年回家后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对普通百姓带来的苦难。

【答案】B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诗句“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

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写出了人去屋空,人亡园荒的萧条衰败的景象。

所以B项对这四句话“以乐景写哀情,写老兵出征归来,看见故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情形”的理解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B。

7.下面对《黄鹤楼》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黃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黃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A.这首诗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的格局,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

B.这首诗前两联连用三个“黄鹤”,读来却没有啰唆之感,只因为诗意一气贯通,顺势而下,尤其二、三句两个“黄鹤”顶针连锁,一气呵成,读来毫无滞碍感。

C.颈联转写登楼所见的阴雨天气,诗人也从现实中又回到怀古之思中来。

这一联所写为登高所见,境界阔大,色彩灰暗。

D.尾联以抒情作结。

这一联由景生情,形象鲜明,诗人凭栏远望,故乡却为暮霭所隔,望不可见而生无限愁思的形象仿佛可见。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诗歌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是诗人写眼前的所见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同时,诗人也从怀古之思又回到现实中来。

据此,C项中的“阴雨天气”“从现实中又回到怀古之思中来”“色彩灰暗”的说法都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C。

8.阅读唐诗,完成小题。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明代胡应麟在《诗·内编》里说,本诗颈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你能从炼字上说说它妙在哪里吗?

【答案】

1.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

2.妙在诗中用“日”“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入”两字使之拟人化。

(或“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诗歌情感。

结合“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的意思是“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分析,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2.要求学生首先结合和诗歌明白首、颔、颈、尾四联,确定颈联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结合其意思“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分析:

作者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9.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北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袭,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耐胸应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赏析词首句中“狂”字的妙处。

2.“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

1.“狂”字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贯穿全篇,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表达了词人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赏析“狂”字的妙处。

“老夫聊发少年狂”的意思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

用“狂”字笼罩全篇,表达了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气。

写出了词人的狂傲、豪情,奠定了全词豪迈的感情基调。

2.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意思是“我将使尽力气拉满雕弓就像满月一样,朝着西北瞄望,射向西夏军队”。

作者以形象的描画,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并委婉地表达了期盼得到朝廷重用的愿望。

10.古诗文阅读

(甲)临皋闲题

苏轼

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

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乙)记游松风亭

苏轼

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

良久忽曰:

“此间有歇不得处A”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当甚时也不妨熟歇B

(丙)纵笔三首(其一)

苏轼

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注)甲文为苏轼贬黄州时所作,乙文为苏装贬惠州时所作,丙诗为苏轼贬惠州再贬儋州时所作。

1.根据语境,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选项。

(l)与此孰胜(_______)A.通“熟”B.谁,哪一个C.成熟

(2)思欲就林止息(_______)A.完成B.即使C.靠近

(3)若人悟此(_______)A.好像B.如果C.你

2.用现代汉语写出甲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

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3.结合语境,在乙文A、B两处填上合适的标点,并说明理由。

4.丙诗意蕴丰富,选择下列一组词语,结合全诗,描摩诗人情感。

A“白须”和“酒红”B“误喜”和“一笑”

5.乙文中“熟歇”意为“充分休息”,它是苏东坡人生境界的一种标志。

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说说苏东坡“熟歇”的人生境界在甲文《临来闲题》中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

1.BCB

2.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3.A处,示例1:

填感叹号,更切合语境,更能表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示例2:

填问号,形成自我反问,更强烈肯定地体现苏东坡当时突然醒悟到就地休息的惊喜,一种大悟似的“忽得解脱”之感跃然纸上。

B处,示例1:

填句号,更能体会苏东坡经过一番彻底领悟后的宁静。

唯有这种宁静才是苏东坡,才是豁达、闲适的苏东坡,才是看淡生死、看淡一切的苏东坡。

示例2:

填感叹号,因为“熟歇”是苏东坡对人生的一种幡然醒悟,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

4.示例1:

A:

“白须”和“酒红”相对(写“对比”也对),通过颜色的变化,先描绘了自己容颜的衰老,“白须萧散满霜风”满带凄寒之气。

末句忽借酒后脸上暂现红色一事,情绪轻快。

色彩从霜白转入绚丽,传达出自己不以衰老为意的自我解脱,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

示例2:

B:

“误喜”写出了“小儿”把老父亲“酒红”的醉面误当成是体健的“朱颜”的欣喜;诗人自己“一笑”点破“小儿误喜”,对儿子之喜进行否定,回到对衰老的肯定。

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5.写作《临皋闲题》时,苏东坡被贬黄州,此次贬官是苏东坡人生的一大灾难。

因“乌台诗案”差点丢了脑袋的苏东坡并没有沉浸在伤感之中,而是转而排遣痛苦。

他在临皋亭下,生活得自在舒服,“饮食沐浴”皆取自“峨眉雪水”,竟无归乡之心!

这种感受就是苏东坡被贬他乡、不为困境所绊的“熟歇”。

而寄情山水,做江山风月的主人,更是一种旷达、超脱的人生至境,更是苏东坡的人生“熟歇”。

【解析】

1.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答时,要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及词语古今意义的联系和变化。

本题

(1)中的“孰”古义既可以是通假字,通“熟”,也可以翻译成“谁,哪一个”,今义为“成熟”,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B;

(2)中的就即可翻译成“完成”,也可以翻译成“即使”和“靠近”,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C;(3)中的若即可翻译成“好像”,又可翻译成“如果”和“你”,根据文意和句意可知应选择B。

2.考查文言文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注意字要一一对应,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还要注意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

本题翻译为“长江水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沐浴都是从江里打水,为什么一定要回家呢!

”,其中注意“半”翻译成“大部分”;“皆”翻译成“都”;“何必”翻译成“为什么一定要”。

3.考查标点符号的运用。

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要明确文章内容,然后结合语境和情感的变化标出相应的标点符号。

文中A处前面的一句表明心中有疑问,但从“良久忽曰”中的“忽”可知有突然明白之意,故可用感叹号,若用问号,形成自我反问,也可体现“忽得解脱”的惊喜和轻松之感,故也可用问号;B处是结尾句,用句号,平淡结尾,体现的是苏轼大彻大悟后的平静,用感叹号,表达的是他对人生的深刻体察,故用句号或者感叹号均可。

4.考查诗歌词语的作用及情感的表达。

首先要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其明确题干中两个词语的关系,可从对比,衬托等方面来写;然后结合句子内容进行分析即可。

A中白红颜色的对比,表达他对自己贬官且多病的境遇的超脱和旷达;B中两词对照,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己病后饮酒的一种自嘲,表现出诗人的旷达和超脱。

5.考查理解词语的含义。

解答此题的是要了解诗文的主题和情感,了解作者的处境和情怀。

乙文中的“熟歇”二字体现的是作者不畏人生的挫折,在寄情山水之中依旧悠闲自得的豁达情怀;甲文中从“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

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中可知他称自己是“闲者”,说明他内心的豁达,这与乙文的“熟歇”相对应,据此可以作答即可。

【点睛】

【甲】参考译文:

临皋亭下不远处就是长江,长江水有很大一部分是峨眉山上的雪水,我平时吃喝洗涮都是从江里打水,何必要去人多的地方住呢?

江山风月,本来是没有主人的,谁在用便可以说是主人。

听说范子丰新买了园子,不知和我这里比怎么样?

我比他差的,也就是我这不能缴税吧。

【乙】参考译文:

我曾经借住惠州嘉佑寺。

一日,在松风亭附近散步,感觉脚力不堪疲乏,想到树林里休息。

却看见松风亭的屋檐还在树林的远处,心里想什么时候才能走到啊?

后来转念又一想,突然有了体会:

“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

”一下子有了顿悟,就好比上钩的鱼儿,忽然得到解脱。

如果能悟解到这一点,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战场上,战鼓如雷霆,冲上去就要死于敌人之手,退回来就要死于军法,这时,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丙】参考译文:

我这个多病的老翁在寂寥中打发时光;白须稀疏,面对着冷漠的秋风。

小儿搞错了,庆贺我脸色红润健康;我不禁宛然一笑,这是喝了点酒,脸才有些红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入黄溪闻猿

(唐)柳宗元

溪路千里曲,哀猿何处鸣。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1.第一、二句,诗人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个角度写黄溪之景。

2.《三峡》中写道,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和渔者哀歌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请结合诗句试作分析。

【答案】

1.视觉听觉(或所见所闻)

2.三峡中写的是古代渔民舟子的痛苦生活,故闻猿鸣而下泪,倍感其声凄厉。

诗人理当“猿鸣三声泪滂沱”才是。

然而诗人却说: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言下之意:

孤寂的我早已被贬边州,申诉无效,前途无望;泪已流干,愁肠寸断;这哀猿声声,徒自空啸,我已经没有泪可流,没有肠可断了。

所谓欲哭无泪,更深沉地道出了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解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一、二句翻译为:

“黄溪的小路弯弯曲曲千里绵延,不知从哪儿传来了猿猴的哀鸣?

”故“溪路千里曲”句是从视觉的角度描写的。

“哀猿何处鸣。

”是从听觉粉的角度描写的。

2.要求学生结合本诗的写作背景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意思分析。

本诗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写作此诗时,在永州贬所已七年之久。

诗人随永州刺史赴黄溪黄龙祠祈雨,中途听到猿猴哀鸣,遂有感而作。

“孤臣泪已尽,虚作断肠声。

”意思是“孤独无助的臣下早己衫湿泪尽,枉然徒劳发出凄哀断肠的悲声。

”,写出诗人难以言状的身世之感和“哀莫大于心死”的极度惆怅和痛苦。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写渔歌也是一言“峡长”,一言声哀。

从猿鸣之中,使人进一步体会到山高、岭连、峡窄、水长,同时山猿哀鸣,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也让人从这句渔歌中体会到了,渔者们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苦。

二者相比柳宗元的哀愁抒写得更为深重。

12.阅读《水调歌头》,回答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此词是①(概括内容)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怀念。

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美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反衬自己遗世独立的意绪。

在月的阴晴圆缺当中,渗进浓厚的哲学意味,以超然达观的思想排除忧患,终于表现出②的情怀。

2.《水调歌头》这首词句句扣住“月”来写,情感多次起伏变化,在抑扬之间反复转换,有很强的感染力,结合下片划线语句,梳理作者情感变化轨迹,说说其中表达了他对人生怎样的思考。

3.

(1)“古今一轮月,千载寄情思”从古至今没有间断过,月亮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也引发人世间无尽的哀愁。

下列诗句与苏轼所抒之情相似的一项是_________

A.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望月怀远》)

B.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C.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

D.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抒怀》)

(2)你还能想到关于月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

(写某一首诗的两句话,本题出现诗句除外。

允许有一个不会写的字用拼音代替。

【答案】

1.①中秋望月怀人②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祝愿。

2.答案示例:

下片开头写月光流转,引出第二次问月,情感幽深绵长;“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转而为议论,情感变为通透、豁达;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仰天长叹,代替世人发出美好祝愿,感情热烈而奔放。

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要乐观看待人生的哲思,和对人世的美好祝愿。

3.

(1)A

(2)(答出含月的诗句即可)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解析】

1.试题分析:

考查对诗词内容的理解和体会作者的情感。

第一空,可依据“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概括为“中秋借(望)月怀人”。

第二空,诗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亲人的美好祝愿。

据此可概括作答。

2.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