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261261 上传时间:2023-01-2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教育心理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心理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育心理学.docx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1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教育心理学旨在理解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根据这些理解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2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3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第二章教师心理

①皮革马利翁效应:

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

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革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罗森塔尔效应。

②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指以少数的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可以把这种教学过程摄制成录像,课后再进行分析。

4反思性教学:

对教学经验的反思,又称反思性实践或反思性教学,这是“一种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要求教师具有作出理性选择并对这些选择承担责任的能力”。

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公式:

经验+反思=成长。

第三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①心理发展:

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②学习准备:

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③关键期:

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④守恒:

是指儿童在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5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的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它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临近发展阶段间的过渡状态。

6自我同一性:

是指个体组织自己的动机、能力、信仰及其活动经验而形成的有关自我的一致性形象。

7自我意识:

是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

8认知风格: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9性格: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第四章学习的基本理论

①学习: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

学习不是本能活动,而是后天习得的活动,是由经验或实践引起的,只有通过反复练习、训练使个体行为或行为潜能发生相对持久的变化才能称之为学习。

②智慧技能:

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它指向学习者的环境,使学习者能处理外部的信息。

③认知策略:

表现为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④言语信息:

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⑤动作技能:

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

⑥态度:

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些事件的选择倾向。

⑦知识:

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它是来自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⑧刺激泛化:

人和动物一旦学会对某一特定的条件刺激做出条件反应以后,其他与该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也能诱发其条件反映。

⑨刺激分化:

指的是通过选择性强化和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

⑩强化:

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强化物则是一些刺激物,它们的呈现或撤除能够增加反应发生的概率。

⒒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

⒓编码:

是用各种方式把信息组织起来。

⒔认知结构:

通过把新获得的知识和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

⒕意义学习:

奥苏泊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⒖先行组织者:

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第五章知识的学习

①知识:

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②陈述性知识:

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③程序性知识:

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④符号学习:

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

⑤概念学习:

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⑥命题学习:

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

⑦上位学习:

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

⑧下位学习:

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

⑨并列结合学习:

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

10直观:

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

⒒实物直观:

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⒓模象直观:

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⒔言语直观:

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⒕变式:

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⒖工作记忆:

指长时记忆中存贮的、正在使用的信息,是将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提取出来解决当前问题的过程。

⒗前摄抑制:

指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⒘倒摄抑制:

指后面学习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

⒙深度加工:

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或使之与其他观念形成联想。

⒚记忆术:

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

⒛组块:

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

21.过度学习:

指在学习达到刚好成诵以后的附加学习。

第一次:

第六章问题解决与创造性

1问题:

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情境。

2问题解决:

是指个人应用一系列的认知操作,从问题的起始状态到达目标状态的过程。

3问题空间:

是个体对一个问题所达到的全部认识状态,包括问题的起始状态、目标状态以及由前者过渡到后者的各中间状态和有关的操作。

4功能固着:

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5创造性:

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

6发散思维:

也叫求异思维,是沿不同的方向去探求多种答案的思维形式。

7聚合思维:

是将各种信息聚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答案或最好的解决方案的思维形式。

第七章学习的迁移

1学习迁移:

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正迁移:

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负迁移:

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

4水平迁移:

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

5垂直迁移:

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相互影响。

6一般迁移:

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7具体迁移:

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8同化性迁移:

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

9顺应性迁移:

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

10重组性迁移:

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

11形式训练说:

认为心理官能只有通过训练才得以发展,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

12共同要素说:

只有当两种情境中有相同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

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连结,刺激相似而且反应也相似时,两情境的迁移才能发生,相同连结越多,迁移越大。

后来相同要素被改为共同要素,即认为两情境中有共同成分时可以产生迁移。

13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是指的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

第八章学习策略

1学习策略:

是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的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地制定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的方案。

2复述策略:

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3随意识记:

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需经过努力的识记。

4前摄抑制:

先前所学的信息对后面所学信息的干扰。

5倒摄抑制:

后面所学的信息对前面所学信息的干扰。

6精细加工策略:

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7生成性学习:

就是要训练学生对他们所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象,如图形、图像、表格和图解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

8组织策略:

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9元认知:

是对认知的认知,具体地说,是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

10元认知计划:

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并预估其有效性。

11元认知监视:

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达到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12元认知调节:

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13程序化训练:

将活动的基本技能,如解题技能、阅读技能、记忆技能等等,分解成若干有条理的小步骤,在其适宜的范围内,作为固定程序,要求活动主体按此进行活动,并经过反复练习使之达到自动化程度。

第九章态度与品德的形成

1态度:

一般认为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2品德:

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3道德认识:

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

4道德情感:

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

5直觉的道德情感:

即由于对某种具体的道德情境的直接感知而迅速发生的情感体验。

6想象的道德情感:

即通过对某种道德形象的想像而发生的情感体验。

7伦理的道德情感:

即以清楚地意识到道德观念、原理和原则为中介的情感体验。

8道德行为:

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

9他律道德: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

10自律道德:

在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

11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的方法是两难故事法。

12从众:

是指人们对于某种行为要求的依据或必要性缺乏认识与体验,跟随他人行动的现象。

13认同:

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14内化:

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

15态度定势:

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

16社会学习:

主要指人如何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学习。

17观察学习:

是社会学习的一种最重要的形式,它是通过观察他人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发生的替代性学习。

18替代性强化:

即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到强化而如同自己也受到强化一样,是一种间接的强化方式。

第十章技能的形成

1技能:

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

2操作技能:

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

3心智技能:

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

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4操作定向:

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

5操作模仿:

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

6操作整合:

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各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

7操作熟练:

操作的熟练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

8内部反馈:

即操作者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

9外部反馈:

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

10原型定向:

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

11原型操作:

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计划,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

12原型内化:

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

这一过程又可划分为三个小的阶段,即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不出声的外部言语阶段和内部言语阶段。

第十一章学习动机

1动机:

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

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3学习需要:

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她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学习愿望或学习意向。

4认知内驱力:

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

5自我提高内驱力:

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6附属内驱力:

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7学习期待:

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8诱因:

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9内部动机:

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

10外部动机:

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11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2成就动机:

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13归因: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将归因分为三个维度:

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

14自我效能感: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5结果期待:

指的是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

16效能期待:

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的判断。

17替代性强化:

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

18Yerks-Dodson定律:

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19问题情境:

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第十二章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2行为目标:

3任务分析:

4教学事项:

5教学方法:

6教学策略:

7指导教学:

8发现教学:

9情境教学:

10合作学习:

11个别化教学:

12计算机辅助教学:

第十三章课堂管理

1课堂管理:

2群体:

3正式群体:

4非正式群体:

5群体动力:

6群体凝结力:

7从众:

8课堂气氛人际吸引:

9合作:

10竞争:

11问题行为:

第十四章教学测量与评价

1教学评价:

2测量:

3测验:

4形成性评价:

5总结性评价:

6常模参照评价:

7标准参照评价:

8配置性评价:

9诊断性评价:

10信度:

11效度:

12区分度:

13行为检查单:

14轶事记录:

第十五章心理健康教育

1心理健康:

2强迫观念:

3人格障碍:

4森田疗法:

5心理评估:

6自述法:

7心理辅导:

8系统脱敏:

9肯定性训练:

10ABC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销售营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